乐园地处瑞昌西部边陲,位于江西、湖北两省交界,瑞昌、武宁、阳新三县交汇处,为边远老区乡。全乡占地92.6平方公里,共辖8个行政村,人口12476人,耕地总面积8266亩,山场总面积12.4万亩,山多地少。
乐园民风纯朴,特产富饶,改革开放以来,全乡人民解放思想、开拓进取,依托自身的地理资源优势,大力开发农业生产,全力招商引资,全乡工农业总产值逐年攀升,2001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达3500万元,人均收入达1656元,并打造出高山中药材,小山竹,煤炭等一系列拳头产品,同时,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交通、电力、通讯、集镇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上,乐园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全面发展。科教兴乡战略得到有效落实;基础教育工程不断巩固;医疗卫生事业大大改善,广电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扶贫工作落到实处,贫困面貌得到改观。
乐园人民正以崭新的面貌、昂扬的斗志、务实的干劲,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一颗璨灿的明珠将在瑞昌的西部升起。.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1.25万人 | ·瑞昌市旅游·瑞昌市特产·瑞昌市十大特产·瑞昌市十景·瑞昌市 | 360481200 | 332000 | 0792 | 查看 乐园乡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湓城街道 |
湓城街道处于瑞昌市区,是瑞昌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位优势明显,距南昌、武汉机场车程90分钟,九江机场40分钟;距九江市区、福银高速均20分钟车程;距黄金水道长江20公里;武(昌)九(江)铁路穿境而过,建设中的杭(杭)瑞(丽)高速擦肩而行。 湓城街道总面积10平方公里,人口7.1万。辖杨林湖、雷家林、东街、南街、望仙桥、新街、武庙下、兵马垄、荆林街、三贤、李家湾、西门口等12个社区居委会,74个居民小组;瑞丰、罗湖2个行政村,15个村民小组。2007年财政收入突破1000万元,居民可支配收入82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60元。 近年来,街道街道发挥区位优势,以改革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进步;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猛,个体工商户从1994年的650户发展到2007 年的3900户;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先后有金鹿日化、葆莳鞋业、福瑞胶合板厂、赣北灯具厂、人和木业、大朗建材等20余家外资企业安家落户。依托市区优势,几年来,已成功实施了圣门路旧城改造、赤乌商城、罗湖商城、青龙市场等六大改造工程。这些工程融街道城市建设、市场建设和房地产开发三位一体,大大改善了城市面貌,促进了街道经济发展。城郊大棚蔬菜规模不断扩大,依靠科技效益提升。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街道计划生育工作已走上了规范化管理之路,实现了育龄妇女微机信息化管理(共投资120 万新建了计生办和计生服务大楼,配备了B超仪、红外线治疗仪等医疗和教学设施);民生工程和“创安”工程的有效实施,确保了一方平安;文化、卫生事业有长足发展,社区文化异彩份呈;文明创建扎实推进,各种便民、利民、为民的社区服务网络健全;医疗卫生事业逐年改善,投资200万元兴建了街道医疗防疫大楼,投资600万元的综合卫生服务大楼正在建设之中,街道卫生院荣获了“省一级甲等医院”资质。 以湓水得名。据《九江府志》“青湓山有井,形如盆,因号湓水,城曰湓城”。解放前属东一区,1950年成立湓城镇,1958年改湓城公社,1961年镇社分开恢复原建制,1992年5月撤镇改设街道。 |
桂林街道 |
桂林,地处瑞昌市郊,东连九江,北枕长江,九武公路穿境而过,公路四通八达,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之一。 桂林,山青水秀,物产丰富,是房地产业、城郊工业、服务业投资开发的极好地方。区内有江南最大的芦笋基地、鳗鱼基地和品种齐全的郊区蔬菜基地。名优特产有山药、沙果、百合、板栗、无核柿、猕猴桃、洪山大曲,金矿、石灰石等矿产品丰富,何畈碎石等建材品种繁多,龙泉古寺游客如云。 桂林,工业、农业、商业,兴旺发达。改革开放以来,桂林经济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2001年工农业总产值7818万元,财政收入335万元。乡镇企业以服务业、建筑业、流通业和加工业为主,大小企业星罗棋布。区内有省优企业工业气体总厂、资质雄厚的四建公司、220KW变电站、火车站等十家国有企业运转正常。农业稳步发展,特色农业形成规模,订单农业发展较快,科教兴农使农业不断增幅,农民收入显著增加。个私经济发展迅速,招商引资势头强劲,投资环境日趋完善。2001年通过内引外联,引进市外、省外、境外资金1800万元,新上项目20个。如五里服装厂、裕兴米厂、养鳗场、面条厂等新型企业相继落户桂林。新建成的城东桂林工业园,居瑞昌三大工业园之首,地处九界公路以北、黄金北路以东,面积近500亩,是外商投资办厂的黄金地段。 桂林,计划生育、教育、卫生、文化等全面发展。计划生育工作坚持“三结合”、“三为主”方针,计划生育率、环孕检率和长效避孕节育措施及时率逐年提高,计生工作名列全市前茅。文教卫生事业蓬勃发展。全处村小学校13所,教育投入不断加大,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城东新建的五里小学正在施工,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民政、社会福利事业进一步发展,救灾、救济工作进一步落实,社区服务网络建设不断健全,城市功能不断增强。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有声有色,连续十年评为瑞昌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社会治安秩序根本好转,近几年被被为省综治先进单位。 桂林,这块红土地,在改革春风的沐浴下,在勤劳智慧的2万桂林人民的辛勤耕耘下,明天将会更美好! 另根据瑞发【2006】2号文《0瑞昌市委、瑞昌市人民政府关于撤并管理区的决定》,洪岭管理区成建制并入桂林街道。 洪岭位于瑞昌市东南部,驻地云车岭,距市区12公里,瑞武公路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全境东与九江县涌泉乡交界,南与九源管理区隔山相依,西与范镇接壤,北与高丰、桂林相邻。 洪岭全区面积2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847亩,林地19800亩,现有小(二)型水库3座,横港河从洪岭穿境而过,流壁堰灌溉面积达1000余亩,全区辖5个行政村,52个村民小组,共1848户,7880人。 洪岭资源丰富,经地质矿产部门探明地下资源有:粘土、煤、明矾、石灰石、石英砂、方解石,且储藏量可观,均有开采价值。地表资源有:万余亩宜林荒山,百余亩可养水面。 全区2001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570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720万元,农业总产值850万元,财政收入46.2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812元。经济以农业为主,主种水稻、油菜,特产棕床、西瓜,现已形成500余亩的西瓜种植示范基地,特色养殖如羊、蕃鸭养殖也有复苏。乡镇企业以建材为,现有砖瓦厂2个,1个麻纺厂、1个食品加工厂、1座装机容量110千瓦的电站、个体工商户60户。 洪岭社会事业发展较快,全区有中学1所,小学6所,在职教职工86人,在校学生1280人,有乡卫生院、分院、村卫生所共5所,群众就医方便。有线电视覆盖面进一步扩大,群众文化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
码头镇 |
瑞昌市码头镇位于江西省西北部,扼据吴头楚尾,北饮长江,南倚匡庐,距九江市32公里,现有10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地域面积52.7平方公里,全镇总人口3.64万人,其中镇区人口2.68万人,2001年完成国民生产总值1.85亿元,财政收入1069万元。 码头古有“金城”之誉,素有“长江入赣第一镇”之称,是国家级小城镇建设试点镇,江西省二十个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之一。1997年瑞昌市把这个港埠集镇列入瑞昌城市“一市两区”规划范围。目前,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5.2平方公里。码头摄长江之灵气,山湖毓秀,风光神奇,文化丰蕴。镇内的利泽寺、常乐庵、回龙寺是古代江南的佛教圣地;镇郊的赤湖是水产养殖和旅游休闲的好处所;民间剪纸、农民体育、地方戏曲等群众文化均跨入全国先进行列。 码头物阜地灵、资源丰富,主要矿藏有黄砂、石灰石、稀土等10多种。现有耕地536公顷,林业用地1534公顷,可养水面440公顷。“青、草、鲢、鳙”四大家鱼久负盛名,被誉称“金不换”。 改革开放加速了码头镇的经济发展。农业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积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鸭鱼立体养殖、大棚商品蔬菜、林果业开发为主的三大基地建设已初具规模。工业形成了以水泥为龙头的建材、石化、储运、船舶制造、机械加工等五大支柱产业。境内经济实力雄厚、技术设备先进的亚东水泥有限公司、江州造船厂、瑞昌石化公司等大型企业为码头经济腾飞注入了活力。第三产业突飞猛进、个体经济异军突起,已初步形成了旅游、餐饮、服装、住宿等服务体系。 码头镇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占地16公顷的台资工业园已经全面启动,目前有亚联等5家台资企业落户工业园区。辖区19.5公里长江岸线是天然深水良港,现已建有19座客货码头。京九铁路沿境而过,九界公路贯穿境内,形成了立体式交通网络,全镇电话通讯全面进入了全国自动化通讯网络。 |
白杨镇 |
白杨镇位于瑞昌市北郊。东临赤湖,北枕长江,南与南阳相接壤。武九铁路、九界公路呈平行线横贯镇中心,并拥有一大型铁路货运站,是赣北重要交通枢纽,也是江西省几家大型企业:亚东水泥厂、武山铜矿等的货物集散中心。优越的地理位置为白杨发展提供了巨大良机。随着近几年的突飞猛进的发展,成为赣北集镇群中的后起之秀。全镇管辖六村一个工作站,总面积63平方公里,所辖人口1.8万。 自然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80%,森林面积28700亩。其中水果面积近万亩,年产翠冠梨、红心李等优质水果3万吨,产品畅销湖北、安徽、浙江、广东、福建等地。拥有水面1.5万亩,其中可养水面1.1万亩,是赣北的水产品养殖基地。 矿资源丰富。内藏金、银、铜、铁、硫、砷、瓷土、石灰等各种矿产资源,开发潜力大,前景广阔。 基础设施齐全。按照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的总要求,精心经营,规范管理,集镇建设已初具规模,水、电、路、通讯设施齐全,集镇全面积3平方公里。街道全面实施硬化、绿化、亮化、美化;文化教育卫生繁荣进步,白杨小学、白杨中学、白杨镇卫生院都是簇新的现代化教学楼、办公楼。配备超一流师资、医生队伍,实现超一流教学、医疗水平。 经济快速发展。白杨镇2005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595.4万元,财政收入319.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20元。近几年来,通过创建工业小区,优惠政策,内引外联,外商纷纷落户白杨,目前除武山铜矿,吴家金矿等大型国营企业外,内外资企业共计26家,其中投资百万以上的企业16家,投资在千万以上的企业3家。 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水面和矿产资源,一流的服务质量,最优惠的政策。勤劳朴实善良的白杨人民热情欢迎社会各界人士和海内外朋友来白杨投资置业。. |
南义镇 |
南义镇位于瑞昌市的南端,地处316国道和""瑞鸦""省道的交汇处,与武宁的官莲、鲁溪,德安的白水、邹桥和本市的乐园、青山、横港三县(市)七乡(镇)交界,地理位置独特,是赣西北重要交通枢纽。全镇辖12村1所,总面积143平方公里,人口2.2万人。 南义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65%,其中小山竹面积近4万亩,建有316国道江西段最大的小山竹市场,小山竹远销山东、河南等10多个省份。煤炭、石灰石、大理石、优质矿泉水资源丰富,矿泉水经省水文地质部门检测属优等水质。 南义集镇基础设施齐全。集镇面积4平方公里,集镇人口8562人,街道全面实现硬化、绿化、亮化、美化,是全省重点建制镇之一。文教卫生事业繁荣进步,小、初二级教学规模质量良性发展,省百强文化站之一的南义文化站拥有多种文化娱乐场所和各种藏书,经常举办和承办各类大中型文体活动;卫生院设备齐全,服务质量优良。成衣市场、农资市场、建材市场、水果批零市场、百货超市等市场已经形成,且具规模,是邻近3县(市)7乡(镇)商品贸易中心。 南义经济快速发展。2005年实现财政收入283.1万元,农民年纯收入2781元,农业经济稳步增长,以种养业为龙头,以专业大户为突破口,大力推进规模化发展,已形成年产30000头优质三元杂交猪,10000亩优质稻,3000亩高山蔬菜,3000亩中药材和40000亩小山竹等5大基地。工贸蓬勃发展,现有非公制企业26家,个体工商户近千户,招商引资势头强劲,已引进外资8000余万元,其中境外资金(台资)1000万元,现有外资企业6家:福建德辉石材有限公司、利安养殖场、瑞安木业公司、安昌碳酸钙有限公司、竹艺纺织厂、安徽砀山梨果业公司。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勤劳朴实的南义人民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历史,现在,他们又用饱满的热情和聪明才智描绘出美好的明天。. |
横港镇 |
横港镇位于瑞昌市西南,东与范镇接壤、南与德安县塘山相连,西与南义毗邻,北与高丰和青山森林公园交界。早在隋唐时期曾设有县府而繁华,民国17年成立了最早的0瑞昌临时县委,1991年撤乡设镇,2006年原乐山、峨嵋划归管理,现辖13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5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6万人,国土面积13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9万亩,林地10.8万亩,是瑞昌幅员最广、人口第二的大镇。 横港三面环山,森林覆盖率68.3%;东部及中部为河洲平畈,呈篼箕形。境内有小(二)型水库10座,红星村大坳是横港母亲河的源头,自西而东流入瑞昌长河。 横港区位优越,交通便捷。镇政府驻地莫家距市区23公里,九江至修水省道穿境而过,已形成以省道为主线,集镇为中心,辐射周边的镇村公路交通网。 横港山清水秀,风光如画。最为罕见的景观是峨嵋溶洞群,内有金盆、银帘、玉柱、歇狮、盘龙、卧虎大小溶洞数十个,洞洞相通,全长约6公里,在规模上堪称亚洲第一。洞内氛围奇、险、幽、秀,洞中景观巧、妙、珍、贵,可谓天赐瑰宝、地造宫殿。南京大学专家称“此乃江南第一洞,盖华中、华南,绚属世间奇观”。横港水库是一个巨大的人工湖,可开发为大型的水上游乐园;清湓樊家至初升老洪山是白鹭的栖息地,清晨、傍晚成群白鹭在此间飞翔,犹如天马行空,浩浩荡荡,十分壮观;尖山温的0瑞昌特别支部旧址是红色旅游景点和革命教育基地。 横港资源丰富,物产丰饶。富含煤、石灰岩、大理石和白云石等矿产资源,盛产粮、棉、油、麻,特产有猕猴桃、小山竹等。油菜、水稻生产曾分别获国家农业部和九江市政府嘉奖,苎麻品质享誉全国,庐山香、金魁猕猴桃远销上海、广东等地。 近年来,横港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招商引资为总抓手,大力实施 “工业强镇、旅游旺镇、商贸活镇、科教兴镇、依法治镇、文明建镇”基本战略,呈现出经济发展提速,开放势头强劲,镇村面貌日新,各项事业繁荣的生动局面。2005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3028万元,财政收入14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民营经济成为主要增长点,现有砖瓦厂2家,煤矿4家,服装、皮革等其它企业20余家。集镇功能逐步完善,文化、教育、卫生设施齐全,商业网点密布,是瑞南线区域交易集散地和休闲购物中心。. |
范镇 |
范镇,瑞昌市第一大镇,拥有3 万2 千人口,地域辽阔,辖1个管理区,15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和200 多个村民小组,交通便利,是九江涌泉和德安塘山的交通要塞,资源丰富,以万亩苎麻大镇而著称,有丰富的矿产和林业资源。 农业产业结构上,该镇主动策应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大力推广优质苎麻——赣苎三号等高效经济作物,建起了万亩优质苎麻基地,现已初具规模。 集镇建设发展迅速,二级水泥路面贯穿整个集镇区,集镇三条街丰富了集镇的“厚度”,日产1000吨自来水厂和180KW 变电设施,为集镇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该镇集镇正在加速“美化”、“亮化”、“绿化”、“净化”建设,一个繁荣昌盛,兴旺发达的新型集镇指日可待! 个体私营经济迅猛发展。在夯实基础狠抓硬环境建设的基础上,该镇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整治经济环境的政策措施,各种经济发展环境宽松,民营经济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宏利塑料厂(台资)等一批外资企业也已悄然安家落户。 社会各项事业稳步发展,教学条件明显改善,兴建了中心小学教学楼、中学教学楼、办公楼等基础设施,教学条件名列全市前茅,德育工作受到省、地宣传部门和教育部门的好评,就读条件宽松,取消了地域、户口的限制。社会环境安定,连续八年名列全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之首,人民安居乐业。 文明、好客的范镇人民热忱欢迎社会各界同仁和海内外朋友来范镇共谋发展 另根据瑞发【2006】2号文《0瑞昌市委、瑞昌市人民政府关于撤并管理区的决定》,九源管理区成建制并入范镇。 九源位于瑞昌东南面,地处九江县、瑞昌市、德安县结合处。东与九江县涌泉乡交界,西与范镇毗邻,南沿山头一线与德安三湾、樟树两乡分水为界,北部与范镇和洪岭接址。全区辖四个村委会,共52个村民小组,现有人口7347人,其中农户1814户,有劳动力2932人。 全区东西长约10公里,南北宽为3.9公里,总面积40.4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090亩,其中水田4309亩;山地面积42300亩,其中人造林2万亩。境内丘陵起伏,峰峦叠嶂,林果并茂,九源长河从东向西穿过,沿河两岸稻田连绵,素有九源“粮仓”之称。粮食生产仍是九源的主导产业。旱床育秧及软育抛秧等科技种田,已普及推广,良种更替率达90%。蓄水万方以上水库河堰75座。. |
肇陈镇 |
肇陈镇地处瑞昌西陲,与湖北省阳新县洋港镇隔河相望,是洪一、乐园、花园三乡的交汇点。辖8个行政村,1个林场,103个自然村,2690户,13018人。镇政府驻地华坊铺,集镇占地1平方公里,集镇人口2960人。尽管肇陈距市区60公里,但集镇却是“三肇线”、“肇乐线”、“肇洋线”、“肇洪线”四线的交接点,当前随着“三肇线”的动工改造,肇陈镇的区位优势和交通枢纽优势将更加突出。 镇内东西长12公里,南北宽8.5公里,总面积56.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364亩,其中水田4324亩,旱地5863亩,水面511亩,林地10208亩。地处亚热带深山区,属温湿性气候,年均温16℃,冬季日均温3.4℃,夏季日均温29℃,年降水量1200毫米左右,无霜期250天,稻谷可以一年两熟。96年旱改水后,现主种水稻、油菜、特产苎麻、花生、土鸡等,尤其是“肇陈苎麻”因种植时间早,品质优而在全省范围内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当前肇陈建有苎麻、香椿、小山竹和特种水产四大基地,即以大林、万泉为主的5000亩优质苎麻基地,以麻廉山、大禾塘为主的3000亩香椿、杜仲基地,以大禾塘、水段为主的5000亩小山竹基地,以水段下水库、八门柯发明水产场为主的500亩特种水产基地。 肇陈镇作为我市三个边贸重镇之一,近年来,边贸经济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依托镇内煤炭、大理石、木材、小山竹等丰富的资源,采煤业、竹木加工业、制砖业、大理石采掘加工业日益壮大;凭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交通枢纽优势,民间流通组织日渐增多、强大,订单农业比例逐步增大;随着新商贸街、新商贸大楼、新集贸市场的规划建设,集镇个体工商户年均增长20%,2001年猛增至170余户,且呈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个体工商户逐步由单一走向联合,组成新的商贸联合体。建材、电器、摩托车等大中型商品的零售、批发已初具气候。 肇陈镇社会稳定,村风民风纯朴。近年全镇共创安全文明小区29个、文明村 2个、文明家庭361户,群众中涌现了一股争创“十星户”争创文明家庭的好风尚,移风易俗,科技兴农致富等一些积极向上的思想已成为人们思想的主流。五年内,全镇无一例重特大刑事案件、重特大交通事故、无乡匪路霸、群众械斗事件。. |
高丰镇 |
高丰镇位于瑞昌市西面12公里,总面积83.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6800亩,6.7万亩山场,竹木林面积5.9万亩,水面1000亩,辖10个行政村,125个村民小组,4385户,1868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44人,1994年经省政府批准高丰撤乡设镇。 高丰是一方神奇的热土。建国50年来,全镇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致力改革开放,国民经济和各项事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近年来,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到5900万元,财政收入已突破百万大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743元,高丰镇曾被省政府表彰为全省农业生产先进单位,被农业部命名为南方冬季农业示范区,全国农业科技推广示范镇,被国务院表彰为农科教示范镇。 高丰资源丰富物产富饶,经济发达,有可供农业综合开发万亩沃里水田,素有“鱼米之乡,瑞昌粮仓”之誉。过去以主产稻谷、棉花为主,营林为铺,现在农业结构逐步调整,蔬菜、玉米、苎麻、果业、食用菌、畜禽水产养殖等,高标准特色种养基地发展迅速,成为全市调整农业结构,发展高效农业示范镇,有可供开发的金、银、铜、煤、石材等矿产资源、多门类、多体制、小个体、大群的企业发展气候已形成,拥有建材、建筑、采矿、食品、液化气、有机复混肥生产、农副产品加工等多个行业。10余种产品的工业结构经济,产品远销省内外市场,高丰的山药、山药营养粉、板鸭、酱菜、泡菜、糯米酒等产品独具独特风味,久享盛誉。 高丰地貌多姿,山川秀丽,旅游胜地,南部和北部群山起伏,林木繁茂、鸟语花香、乌石河横穿乡境环山而绕,气候宜人,金仙洞、王乔洞隔山相望,奇秀天成,风景绣人。 高丰投资环境,日臻完善,前景辉煌,镇区商业、服务、金融、信息、电力、教学、医疗等各类设备一应俱全。镇内有一个小(一)型和三个小(二)型水库及三座大型石堰,90%农田旱涝保收,交通乡路四通八达,全镇社会治安稳定,社会秩序良好,我们出台了一系列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高丰时刻伸出热情的双臂,欢迎海内外客商,贤达之士,云集高丰,投资获宝,大展宏图,共创繁荣。. |
夏畈镇 |
夏畈镇是瑞昌市东北部的经济重镇,辖12个行政村,111个村民小组,驻有九江船用机械厂和九江冶金总厂两家中型国有企业,总人口17785人,其中农业人口13999人,非农业人口3786人,全境东西14公里,南北宽6公里,地域总面积46.7平方公里。 区位优势明显:该镇东出毗邻烟波浩淼的赤湖之滨;西出界邻湖北省黄石市;南出23公里与市区牵手;北接长江码头与湖北省武穴市隔江相望。镜内武(汉)九(江)铁路横贯东西,夏畈火车站货运吞吐量居全线县级站之冠,省道九(江)界(首)公路穿境而过,西接武汉,东连南昌。 南蛮服地 巍巍铜都:蜚声海内外的铜岭商代铜矿遗址位于幕阜山东北角的夏畈镇境内,是我国矿冶遗址中年代最早,保持完整,内涵丰富的一处大型矿冶遗址,它被评为1991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目前国家正在申报世界遗产。这片芳草地,竭诚期待着各界人士前来投资开发。 自然资源潜力无限:全镇拥有6989名青壮年劳动力,大多经历过大城市务工培训,各类技术人才齐备,耕地总面积12033亩,其中,水田2723亩,旱地9300亩,交通快捷,灌溉便利,土质优良,气侯适中,无霜期长,适应各种农作物生长,已形成了西瓜、山药、中药材、槟榔芋、荷兰脱毒马铃薯、红薯、蔬菜等规模产品,尚有大片土地期待着中外商贸前来开发。境内矿产资源丰富,质优量大,品种繁多,有色金属以金、银、铜、铁为主,储量大,品位高;非金属以白云石、大理石、镁质粘土、马岭土、矿泉水等为主,可供百年开采,向世人展示无限的潜力,有如一头沉睡的雄狮,正处蓄势待发阶段,真诚召唤海内外有识之士来夏畈这块投资热土,催我猛醒,共谋发展。 |
乐园乡 |
乐园地处瑞昌西部边陲,位于江西、湖北两省交界,瑞昌、武宁、阳新三县交汇处,为边远老区乡。全乡占地92.6平方公里,共辖8个行政村,人口12476人,耕地总面积8266亩,山场总面积12.4万亩,山多地少。 乐园民风纯朴,特产富饶,改革开放以来,全乡人民解放思想、开拓进取,依托自身的地理资源优势,大力开发农业生产,全力招商引资,全乡工农业总产值逐年攀升,2001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达3500万元,人均收入达1656元,并打造出高山中药材,小山竹,煤炭等一系列拳头产品,同时,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交通、电力、通讯、集镇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上,乐园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全面发展。科教兴乡战略得到有效落实;基础教育工程不断巩固;医疗卫生事业大大改善,广电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扶贫工作落到实处,贫困面貌得到改观。 乐园人民正以崭新的面貌、昂扬的斗志、务实的干劲,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一颗璨灿的明珠将在瑞昌的西部升起。. |
洪一乡 |
洪一乡位于瑞昌市西北边陲,距市区67公里,与湖北省阳新县毗邻,是瑞昌农民革命活动的发源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何长工曾在这里战斗过,瑞昌苏维埃县委、县政府旧址就座落在此。洪一属于全国革命老区扶贫乡之一,全乡面积100.5平方公里,耕地14000余亩,人口1.6万人,辖12个村民委员会,132个村民小组。境内有丰富的煤炭、小山竹、大理石、优质水资源。 改革开放以来,洪一乡人民弘扬团结拼搏,不屈不挠的老区革命精神,积极投身于经济建设,全乡经济工作得到了快速发展。农业上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形成了以赣苎3号为主的3000亩优质苎麻基地,以全市第二大蓄水量的水库——东垅水库为主的淡水养殖基地,以香椿、杜仲为主的中德合作生态防护林基地,全乡各村近几年都把中德造林作为工作重点,向荒山进军,共发展中德造林5000余亩,封山5500亩。工业上积极发挥本地资源优势,以招商引资为手段,新上了砖瓦厂,东垅小型水电站等一批个体私营企业。2001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878.6万元,财政收入6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80元。 近年来,洪一乡认真实践“-”重要思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改造了境内交通主干道洪肇、双王线,硬化路面2.3公里,并修建了几条通往外省外乡的断头路,境内交通四通八达;扩大了程控电话装机近1000门,基本实现了程控电话组组通;全乡共有在校学生近3000人,规模列全市第二,教学质量逐年得到改善,中、小学都实现了微机教学,教学质量列全市前茅;建起了和山自来水等水池,解决了部分山头群众饮水难的问题;巩固了革命烈属光荣院及社会养老院建设,入院烈属及孤寡老人达60人,使他们老有所养,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随着新一届-会、人大会的召开,洪一乡的经济建设及社会事业的发展将会迎来一个更美好的明天。. |
花园乡 |
花园乡古称清潭、徐家源,位处瑞昌市中西部,距市区39公里。南傍青山支脉,北依大德山山脉,西高东低,地呈槽形的纵谷地带。境内桃花尖海拔730余米,是乌石河发源地。全乡总面积100.89平方公里,冈岭起伏,沿河两岸田垅纵横,村庄依山傍水分布合理。20公里的立肇油路东西穿境而过。共辖有7个村民委员会,96个村民小组,117个自然村,4429户,1万7千余人。乡内多为徐姓,汉族。 花园乡人杰地灵,景观景点颇多,有南泉洞、狮子岩、霸王石、沙坪湖,红旗水库——当代人修造的人工湖,容量160万立方米。山水秀美,风光神奇,不仅是旅游休闲的胜地,更是投资发展的热土。花园既是山清水秀,更是人文荟萃,古有建军节度使何均政,黄州知府徐均猷,今有作家徐锋、教授徐尤南等一大批人文学者。 花园乡资源丰富,全乡有宜耕土地1.15万亩,主种水稻、红薯、油菜、蔬菜及各种经济作物。山地面积11.2万亩,活积水蓄量达12.2万立方米。盛产松树、杉树、毛竹、山茶、油桐、板栗,杜仲等。乡民有饲养家禽家畜习惯,年产生猪近万头。矿产资源有银、钨、铁、磷、煤、石灰石等颇多丰富。 改革开放以来,花园乡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农业以市场为导向,种植为主体,工业以发电、加工为龙头,带动了科教兴乡的大战略发展格局。2005年全乡生产总值2085万元,大畈头集镇功能建设日趋完善,逐步形成了购物、餐饮、交易的窗口,并逐渐成为立肇线上物资集散地和经济、文化辐射中心。 天时、地利、人和,花园乡人民正沿着“十一五“规划斗志昂扬地奔向辉煌灿烂的未来。. |
洪下乡 |
洪下乡位于立肇线18公里处,总面积69、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500多亩,山林面积35931亩,所辖6个村民小组。现有人口1万2千4百余人。洪下有着“七山一水分半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实情,也有着戏剧之乡,举故里的传奇。洪下瓜山的采茶戏是瑞昌采茶戏的发源地之一,有着长达186年的悠久历史。农作物以棉花、大豆、水稻、芝麻、小麦、疏菜为主,并形成大规模基地,建成“一点一园一区三基地”即三百亩双低油菜测土施肥新技术示范点;大屋冯300亩脆冠梨园;张家铺至迪畲千亩小山竹开发区;瓜山山药良种培育基地、天然油茶加工基地、良种仔猪繁育推广基地。 今年洪下乡党委政府着力为民办实事,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变乡村面貌。改善办学条件,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发展社会各项事业,致力于做好社会稳定工作、农村社会长治久安。. |
武蛟乡 |
武蛟乡位于瑞昌市东北部的赤湖之滨,东与赤湖垦殖场相望,南界白杨镇,西与夏畈镇毗连,北与流庄乡接壤,面积30.1平方公里,九界公路穿乡而过,长江黄金水道距乡仅10余公里,交通十分便利。全乡辖9个行政村,一个林场,一个渔业队,72个村民小组,86个自然村。目前已实现所有自然村通公路,并铺起了4.3公里的乡道柏油路。程控电话1000余门,-430余部。卫生保健网点遍布全乡,少年儿童入学率达99%,86个自然村都用上了卫生洁净的自来水与深井水。全乡人口13000人,现有耕地1.1万亩,其中水田2000亩,可利用水面近万亩,已养殖水面3100余亩。全乡现有山林6444亩。农作物以棉花、小麦、油菜、蔬菜、苎麻、水稻为主,兼作大豆、花生、玉米、红薯等杂粮作物。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武蛟乡农村经济已形成五大支柱。一是种植业支柱;二是水产养殖业支柱;三是建筑业支柱;四是运输业支柱;五是劳务输出支柱。正是这五大支柱撑起了武蛟农村经济这块篮天。 武蛟是一个湖滨乡,具有十分丰富的水土资源,可利用和有开发前景的主要有三大方面。一是有大面积赤湖水面资源;二是有丰富铝土矿资源;三是有良好的地热资源(温泉等)。农村经济发展主要形成四大特色:一是特种种植业(主要包括:中华寿桃、巨生苹果、中德香椿等);二是特种养殖业(主要包括:螃蟹、镢鱼、彭泽鲫、黄鳝、胡子鲶等);三是加工服务业(主要包括:面粉厂、油化厂、板鸭厂、砖瓦厂等);四是外商投资业(主要包括:车马湖特种养殖基地,达尔湖综合养殖基地,上海市驻瑞昌汽配销售部,中国九江联通公司)。. |
横立山乡 |
1、自然环境: 横立山乡地处瑞昌市西北方向,东邻黄金、南阳,南接高丰、洪下,西毗大德,北与湖北阳新枫林接壤。地势东高西低,属喀斯特地貌,平均海拔500米,昼夜温差10-12℃。全乡总面积为54.2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8478亩,山场面积116348.6亩,有林面积58174.4亩,水面积550亩。政府所在地处全胜村上田村南,属山间小盆地,与瑞昌市距离30公里,距长江水道20公里。 2、行政区划: 至2005年底,全乡所辖行政村6个,村民小组78个,自然村56个。青岭村下柯塘附近的大屋场居住者于2005年迁居下柯塘居住。 3、人口与民族: 2005年底总户数2659户,其中农业户2447户,总人口9969人,农业人口9747人。其中男5274人,女4463人,少数民族0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57% 4、人民生活: 人均纯收入1600元,16年来新建住房120栋(面积12000m2),迁居城镇65户。人均住房面积25m2,2005年度村民储蓄存款余额1224万元。 5、文教卫生: 2005年:九年一贯制学校 (1-9年级)1所 小学1-5年级学校(村 小)4所 在校教师87人,在校学生1316人,2005年考取大专41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乡卫生院一所:医务人员7人,病床8个,村级卫生所医务人员13人,病床13个。有线电视网络用户1000户,电视机1130台。 6、交通邮电: 到2005年止,已建成乡村公路20条,全程58公里。2005年底,公路硬化18.4公里。其中新庄村达到组组通水泥公路。 2005年私人拥有各类客货车33辆;程控电话1560部;村村通1490户通。私人拥有混泥土搅拌机3台,挖土机2部,推土机2部。 7、商业网点: 到2005年底各类商业网点有55户,一般以家庭为主,从业人员125人。 8、地方特产: (1)、翠冠梨:横立山从2001年起到浙江引进具有“早熟”的翠冠梨。其特点是果较大,皮薄质脆,石细胞少,成熟于七月中下旬,是盛夏解渴的时令佳品,人称“六月雪”。鲜果富含多种维生素和钙、磷、铁等微量元素,营养价值高。还具有较高的医用价值,可止渴、退热解毒、润肺助消化、解酒之功效,是馈赠亲朋好友之佳品 (2)、香椿芽 (3)、蕨菜 (4)、马齿苋 (5)、山药 (6)、红枣 (7)、水竹笋。 |
黄金乡 |
黄金乡位于赣北西北边陲,毗邻湖北省阳新县枫林镇,乡政府驻地下湾花厅,距长江码头18公里,距瑞昌市区31公里,距九江市区66公里,离九武铁路夏畈站仅6公里。长江入赣第一村下巢湖村隶属于黄金乡管辖。全乡总人口1万余人,拥有耕地面积5000亩左右,山塘、水库、湖泊共计2000余亩,山场面积3万余亩(其中小山竹面积约占20%左右)。地下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金、银、铜、铁、石灰石、煤、白云石、方解石、石榴子石,特别是铜、金、石灰石储量丰富,且质优品高。近年来,我乡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经济建设步伐发展较快,以矿产资源为主体的采掘工业体系正在初步形成,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逐步走向产业化道路。经济持续稳步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不断增长。目前,已有五所正规化的小学和一所教学设施齐全的初中,拥有一所设备较齐全的中心卫生院,村村开通闭路电视和程控电话,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
南阳乡 |
一、基本概况 南阳乡位于瑞昌市西北部,四周群山连绵,中部夹有罗城、排砂两畈。全乡总面积66.3平方公里,辖11个行政村,一个园艺场。现有居民3401户,14615人,耕地总面积12949亩,旱地8400亩,林地面积62351亩,水面300亩。境内山药历史悠久,享誉省内外,金、铜、磷、煤、镁质石灰石等自然资源十分丰富。 二、经济建设方面 针对南阳的实际,确定今后的经济工作思路是:以发展为主题,以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打响特色农业牌,做活集镇商贸、林果业兴乡两篇文章。总体目标是:工农业总产值每年递增5%,其中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8%,财政收入年均递增5-10%,2004年过百万大关,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10%,2004年达到1500万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以内,切实练好看家本领,确保乡村两级正常运转。要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是抓好农业结构调整,加强传统优势产品,组建流通公司,加大品牌宣传,形成规模,形成主导产业;加快实施万亩林果业工程;整治经济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三、社会发展方面 社会各项事业稳步发展。今后要进一步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推进依法治乡、村民自治步伐,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健全群防群治网络,确保社会稳定,实施科技兴乡,增加教育投入,改善教育条件,切实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健康向上的文明生活方式,进一步繁荣农村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继续抓好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实现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
赛湖农场 |
赛湖农场位于瑞昌市东郊,东与九江市毗邻,九瑞公路横贯东西。农场属亚热带温湿性气候,平均气温17.5℃,年降雨量1420毫米左右。农场总场机关设在八里铺。全场总面积26.3平方公里(其中列入城市规划面积12平方公里),耕地16971.69亩,水面3200亩,总人口1.5万余人(其中在册干职2639人,离退休干职378人)。 农场成立于1950年10月,原为江西省公安厅直辖的-农场。50年来,农场体制几经变迁,名称几度更换,先后走过了-、军管、知青、--和国有农场的历程,现为瑞昌市管辖的综合性农垦企业。 农场下属20多家企事业单位,农业单位主要有一分场、二分场、三分场、水产场、畜牧场,主要产品有稻谷、棉花、油菜籽、鲜鱼、生猪、肉鸡、螃蟹等,工业单位主要有纺织厂、酿造厂、轧花厂、板鸡厂、板鸭厂等,主要产品有棉纱、酒精、白酒、食用油、板鸡、板鸭等。商贸单位主要有供销社、赛湖大厦、房地产开发公司、石油液化气公司等。另有企办学校、医院等单位。 在发展史上,赛湖农场几度辉煌,曾以其物产丰富、五业兴旺而闻名遐迩,享誉四方,被誉为赣北大地上的“鱼米之乡”,农垦事业的“璀璨明珠”和瑞昌市的四大经济支柱之一。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体制的转变,农场经济发展比较缓慢,包袱日趋沉重。近年来,通过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软硬环境,招商引资,企业改制、发展特色种养业等方式,广开门路,发展经济,农场经济又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态,出现了工农业齐头并进,三产健步发展,产值逐年增长,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的新局面。近三年来,产值、收入、利润等主要经济指标分别以1.5%、6.5%、10.3%的速度递增。 农场人员来自五湖四海,风土人情各异。特别是五、六十年代,国家培养的各类院校毕业生分配,军管、知青时代,大批军队人才到来,大中城市知青涌入,文革下放的“右派”专家,不同的文化层次、不同的科学领域、不同的民族文化、不同的风土人情,造就了农场特有的社会文化,如赛鸡的独特配方、“浔阳不贡”酒的特殊工艺等等。 赛湖农场正以其特有的区位优势、便捷的交通、优越的经济环境,蕴厚的社会文化为依托,不断地充实和状大自身,发展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