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塘村由原基高村和塘怀村合并而成,距离镇政府4.5公里,独荔公路贯穿并与通往三都方向道路形成三角地带,与羊坪村、茶亭村、狮山村、麻董村、开罗村和董秧村相邻。全村共有人口1956人,15个村民小组,党员48名,人口以布依族为主,汉族约占30%。
高塘村资源丰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林地5000余亩,良田、旱地3000余亩,并有狮山水库和基高水库两座水库,河流3500米,能及时解决人畜饮水和田地灌溉问题,是全镇极具开发潜力的好地方。
近年来,高塘村以烤烟、西红柿为主导经济产业,人民群众收入不断提高。2008年-2009年成为全县烤烟基地工作示范点,为全镇烤烟作出很大贡献。同时,西红柿种植更是让人民群众的收入更上一层楼。
高塘村传统花灯历史悠久,早在八九十年代就同独山文化馆相互合作,并以《三媳争奶》为代表作流转至今,成为独山县农村花灯之村的典范。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522726103 | 558000 | -- | 查看 高塘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基长社区 |
街道居委会所管辖区包括镇街道中心附近周边常住各机关学校企事业等单位的常住非农业人口,包括狮山和上道片区的中小学教师等其它单位在派出所登记入居委会的非农常住人口,总人口1611人,419户。基长街道居委会由各阶层机构非农人员生活工作常住组成,文化素质相对较乡村高,思想道德觉悟素质相对较高,热情好客、和谐团结、热爱本土、建设家乡、追求卓越进步健康向上繁荣富强的政治经济地方民族特色的文化生活。 |
麻董村 |
麻董村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村落,全村共有人口2640人,布依族占全村总人口的90%以上。党员37名,耕地1931亩。 近年来,全村群众积极响应基长镇党委、政府的号召,以“-”重要思想做为全村建设的的行动指南,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加强村级基础设施建设,积极组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走劳务输出与特色种植的路子,近两年麻董村劳务输出共有600余人,种植西红柿、烤烟等经济作物1000与亩,2010年麻董村的人均纯收入为3908元。 麻董村村民自制的麻董干豆腐以其独特的风味获得了广大消费者的好评,畅销独山、荔波一带。 |
狮山村 |
狮山村位于基长镇西南方,距镇政府所在地5公里,毗邻镇区主要干道独荔公路。全村辖1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956人,全村面积9.8平方公里,其耕地面积1254亩,林地面积2500亩,森林覆盖率60%。 地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宜人,平均气温15℃,年降雨量1346mm,无霜期年平均273天,初霜于十一月下旬,终霜于二月下旬,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平均海拔850—1100m之间,是发展立体农业、茶叶花卉种植和夏秋“冷凉”蔬果的适宜区域。村域内水资源丰富,有多条季节河流交错坐落,并建有狮山水库1座,为区域内水利灌溉提供保证。 |
高塘村 |
高塘村由原基高村和塘怀村合并而成,距离镇政府4.5公里,独荔公路贯穿并与通往三都方向道路形成三角地带,与羊坪村、茶亭村、狮山村、麻董村、开罗村和董秧村相邻。全村共有人口1956人,15个村民小组,党员48名,人口以布依族为主,汉族约占30%。 高塘村资源丰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林地5000余亩,良田、旱地3000余亩,并有狮山水库和基高水库两座水库,河流3500米,能及时解决人畜饮水和田地灌溉问题,是全镇极具开发潜力的好地方。 近年来,高塘村以烤烟、西红柿为主导经济产业,人民群众收入不断提高。2008年-2009年成为全县烤烟基地工作示范点,为全镇烤烟作出很大贡献。同时,西红柿种植更是让人民群众的收入更上一层楼。 高塘村传统花灯历史悠久,早在八九十年代就同独山文化馆相互合作,并以《三媳争奶》为代表作流转至今,成为独山县农村花灯之村的典范。 |
羊坪村 |
羊坪村位于基长镇东北部,地处东经107°34′—107°44′,北纬26°15′—26°19′,小丘林地貌为主,地势平坦,耕地坡度最高为15度,最低为3度,平均4.5度。平均海拔905米。土壤类型为黄壤,黄色石灰土为主,土层深厚,一般2—2.5米。年平均温度15.5℃,≥10℃的积温在4217—4490℃;无霜期270天,年降雨量1346毫米,4至10月为多雨季节,但夏季温暖湿润降雨较集中,占全年44—48%,地势平坦、开阔、光照充足、雨热同季,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强。交通便捷,地理条件优越,温和湿润,经济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西红柿、辣椒、烤烟,是全镇优质蔬菜、烤烟、粮食的主产区,册三公路、独三公路贯穿全境,距镇政府2.5公里,全村辖16个村民小组578户2538人(其中男1279人,女1259人),国土面积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800亩,林地面积2400亩,草坡2300亩,主要少数民族为布依族、水族,现有党员53人。 独山县基长镇特色农业产业化蔬菜种植示范区建设项目选定于羊坪村,该区域为2007年、2008年土地整理项目核心区,农业资源丰富、生产潜力大、条件好、农民积极性高。羊坪村是镇优质蔬菜、烤烟、粮食的主产区,组组通电、通路,广播电视接收覆盖全区。广大农民有较强的科学意识、商品意识、信息意识,农业综合开发积极性高。项目区灌溉设施较为配套,灌溉条件优越,区内有新建的排灌兼用渠道1公里,机耕道9.75公里、田间水泥步道7.28公里,已建有引水渠道13.65公里,田间管灌设施网络15公里,可供灌溉用水70万立方米。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业收入稳步增长,农民收入逐年增加,农村经济发展后劲增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战略,巩固和提高烤烟经济支柱地位,2010年烤烟种植435亩,收购烟叶58339公斤,总产值72.6万元,均价11.72元/公斤。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绿色企业,2010年末,以水稻、玉米、西红柿、辣椒为主的粮食和蔬菜面积达3200亩,总产量2025公斤,产值5030万元;畜牧产业发展迅速,畜牧规模化养殖迅速发展,2010年末大牲畜出栏800头(匹),年末存栏1500头(匹);生猪出栏1500头,年末存栏3000头。拓宽农村就业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年引导性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800人,共输出务工500人,其中县内务工50人,省内务工80人,省外务工420人,实现外出务工收入1000余万元。 2010年末全村农村贫困总人口423人,141户,少数民族贫困人口360人,20户,贫困发生率10%。与上年相比,全村减少农村贫困人口20人,返贫与新增50人,净脱贫约100人,减幅达15%。 |
开罗村 |
开罗村位于基长镇东南部,距镇政府8公里,全村共有12个村民组,10个自然寨,531户,2362人,其中布依族2291人,占97%,全村劳动力1112人,村党支部共有党员48名,耕地面积1901亩,其中田1727亩,土174亩,有林地8497亩。 基长镇开罗村地理条件优越,独荔公路、册三公路分别穿过开罗村左右两侧,村内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上游有有狮山水库水利后盾,耕地大都集中在村内坝子地区,是现代农业开发的好地方,村内东南部地处独山荔波交界,可发展农家乐等旅游产业。 |
董秧村 |
董秧村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村落,全村共有人口2430人,布依族占全村总人口的90%以上。党员55名,耕地1783亩。 近年来,全村群众积极响应基长镇党委、政府的号召,以“-”重要思想做为全村建设的的行动指南,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加强村级基础设施建设,积极组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走劳务输出与特色种植的路子,近两年麻董村劳务输出共有800余人,种植西红柿、水稻、烤烟等经济作物1000与亩,2010年董秧村的人均纯收入为3000余元。 |
兴合村 |
兴合村位于独山县基长镇东南部,距镇政府12公里,东临本镇开罗村,南临荔波县甲良镇洞庭村和石板村,西连本镇狮山村和打洋乡湾河组,北与本镇麻董村接壤。村域范围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502亩,林地面积4269亩,水域面积150亩,全村森林覆盖率达60%。全村户数为419户,总人口1986人,劳动力为838人,外出务工230人。 |
尧新村 |
一、自然条件及资源概况 (一)自然条件 尧新村地处基长镇东北方,东接基长镇林盘村,南与基长镇秀峰村接壤,西邻尧梭乡,北接城关镇,距独山县城10公里。 (二)、资源概况 1、土地资源 全村总面积3.97平方公里,林地占30%,耕地占47%,水域占5%。城镇建设用地占10%,其他站0.86%,人均基本农田0.41亩,境内耕地主要以坡耕地为主,水田主要分布在沿河两侧。 3、森林资源 全村森林覆盖率20%,境内有林业用地2400亩,其中经济林1790亩。 4、矿产资源 尧新村境内矿藏主要有铁矿,现尚未开采。 4、旅游资源 尧新村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冬暖夏凉,自然风光优美,可开发的旅游资源丰富。 第二节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一、人口、劳动力资源 尧新村由尧蒙14个村民小组和新民6个小组组成,共707户,3268人,农业人口3200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8%,有劳动力2300人,其中外出务工劳动力1700人。 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1、经济发展现状 2010年尧新村农业总产值1800万元,全村开始由传统型农业向效益农业、现代农业转变,目前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处于较低阶段,经济总量小,结构不合理,总体效益低等现状。境内粮食作物主要以水稻、玉米、薯类为主,经济作物以烤烟、西红柿为主,2010年种植烤烟140亩,产烟叶21吨,年产值31.55万元;西红柿种植300亩,产量1500吨,年产值210万元。养殖业以生猪为主,尚未形成规模养殖。 2、基础设施建设 (1)交通方面 全村每个小组都已通公路,共20公里,但路况较差,雨天行驶很不方便。 (2)水利方面 已解决人饮安全人数1500人,尚有1728人饮水困难,有小型蓄水工程8处,大小灌渠12公里,有效灌溉面积达1000亩。 (3)电力方面 农村电网已实现全面覆盖,电网改造升级完成98%左右。 3、社会事业方面 (1)教育方面 全村目前有村小学1所,小学教师12人,在校学生158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7%。 (2)医疗卫生方面 尧新村有卫生室1个,计划在2011年至2015年期间在打屯组再建一个卫生室,以方便群众。2010年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6.7%。社会保障方面,到2010年,农村尚无居民参加养老保险。全村农村五保、低保共56户,151人。 |
水岩村 |
水岩村东界本寨乡、南邻基长镇,是水岩乡人民政府驻地,距县城34公里。 水岩村是07年行政村改革后由原水岩村和打香村合并而来,现分为水岩村水岩片和水岩村打香片。共12个村民小组,514户,2236人。耕地中田885亩,土465亩。 水岩村以传统农业为主,主要经济作物有玉米、水稻、油菜籽、西红柿、辣椒等。外出务工人口约700余人,占水岩村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
阳地村 |
阳地村位于基长镇西北面,距镇政府3公里。全村国土面积约1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090亩。共20个村民小组、938户、4276人。2009年,阳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402元,高出全镇平均数1058元,蔬菜种植收入占全部收入的90%以上,蔬菜主要销往“两广”及香港地区。 全村现有0党员64名,阳地村先后被评为州级“小康示范村”、“一村一品”先进村,被州委命名为“五好”基层党组织,是州级“五好四新三落实”党建示范点、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州县“远教”示范村。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阳地村“两委”班子按照建设新农村“二十字”方针,突出资源优势,建设设施农业标准化育苗中心、设施农业栽培示范区和“185工程”蔬菜标准生产示范区,采取“公司+农户+基地”的经营模式,探索发展“西红柿——菜豆——白菜”、“绿椒——大白菜——萝卜”等“一年多熟制”立体高效农业,亩均年产值达12000元以上,实现了农民持续快速稳定增收。 2009年,全村共种植蔬菜2000余亩,实现总产量1.2万吨,总产值2120万元,纯收入1720万元,蔬菜收入占全年人均纯收入的90%以上。2010年,全村重点建设“185工程”高效蔬菜种植示范区,核心示范面积1200亩,带动全镇及周边乡镇种植蔬菜15000亩以上,带动农户4500户以上,亩均产值12000元以上。 按照“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思路,村“两委”坚持做到“六抓”。一是抓队伍。“两委”班子共有成员8人,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号召力;近两年来,每年发展党员2名以上,党员队伍不断壮大,结构不断优化。二是抓培训。结合农时,今年以来,开展西红柿、刺黄瓜、紫红长茄、香菜、胡萝卜等蔬菜种植和生猪疫病防治等牲畜养殖技术现场培训30余期(次),培训4350人(次);利用远程教育接收系统开展培训22次,培训867人(次)。三是抓活动。结合“五好四新三落实”、“三创三强”,开展“党员承诺制”、“创建党员示范户”等活动,共组织22名党员,帮扶22户贫困户,组织35名党员开展承诺活动,承诺事项41项。四是抓阵地。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建成400余平方米的村级综合活动室,解决活动阵地问题。五是抓制度。共完善《党支部议事制度》、《党支部工作职责》等各项制度17个,并坚持每月例会制度,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六是抓示范。狠抓“185工程”党员示范基地建设,因地制宜采取“西红柿—菜豆—白菜”、“彩椒—香菜—白蒜”、“黄瓜—菜豆—榨菜”等种植模式,实施“185工程”党员示范种植200亩,亩均产值14000元,带动种植面积3000亩。 |
秀峰村 |
秀峰村位于独山县城东南约13公里,距基长镇约7公里,独荔公里贯穿其中,交通便利,土地、水利资源丰富,农业生产条件优越。全村共有3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009人,其中少数民族(以布依、水、苗族为主)约3600人,占72.3%。年平均气温15℃左右,年均降水量1300㎜,平均海拔950米,气候宜人,环境优美。 秀峰村目前建有芝谷大坝高效蔬菜项目实施核心示范区,辐射带动项目区3500亩高效蔬菜种植示范基地,是基长镇“185工程”示范项目实施的重要基地之一,辐射带动区种有西红柿、美人椒、菜豆、黄瓜、白菜、香菜、榨菜、甘蓝等经济农作物,芝谷大坝项目核心区主要以种植西红柿、甜玉米、韩国美人椒为主。 2010年秀峰村承担实施了独山县蔬菜产业化扶贫项目实施示范基地,省级配套建设资金500万、县级配套建设资金2100万。目前在项目区建设项目中有:6连栋钢架育苗大棚(占地面积1920㎡)一座、农产品交易市场一个和90个单体种植大棚。项目实施建成后,早春可为群众服务育苗500亩,可供种植区和群众种植5000亩以上,为秀峰村实现现代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基长村 |
基长村位于基长镇政府所在地,2007年行政村改革由原来的东升、解放、平定、拉董4个村合并而成,全村约12平方公里,38个村民小组,24个自然寨,1495户,5179人,是基长镇最大的行政村。基长村党支部现有党员108名,2010年共发展新党员4名。 基长村设有流动党员服务站,为流动党员提供政策法律、维权等咨询,受到广大党员的普遍认可,同时建有流动党员管理制度及相应职责,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 2008年11月,镇党委针对基长村党员人数多、活动室小、居住分散、不利于开展组织活动等现象,在基长村试运行党小组制度,共设东升、解放、平定、拉董4个党小组,成功经验已在全镇推广。 基长村有76名党员种养殖致富能手,村支“两委”共6人,其中高中文化2人。村支“两委”班子结合基长村蔬菜产业发展优势,有针对性地“抓班子、抓党员、抓产业、抓阵地”等建设,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蔬菜产业得到快速提升,农民收入大幅增长。 |
维寨村 |
维寨村位于独山县水岩乡西北面,西接城关镇新民村,与三都县合江镇相邻。土地总面积40平方公里,28个自然寨,15个村民组435户1948人。全村耕地面积1035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0.56亩,经济来源以种植业为主,养殖业为辅。 水岩乡维寨自然风景区是紫林山国家级森林公园之一,每年的春夏季节,这里万物复苏、鲜花盛开,特别是漫山遍野的红杜鹃、紫杜鹃、桐子花把山山岭岭点缀得如画如屏,有如仙景。水岩乡的维寨喀斯特原始阔叶林区和江寨河谷风光一路绵延数十里,原始风味浓郁,景色秀美迷人。那里山峰奇峻,植被茂密,是珠江上游都柳江的发源地之一;那里水资源丰富,水质甘冽,流水因地势或成溪、或成瀑、或成河。在高山密林和溪河之中,珍藏有猕猴、大鲵(俗称“娃娃鱼”)、马尾树等国家保护珍稀动植物。 |
利山村 |
利山村辖6个村民组8个自然寨,142户,576人,全村共有耕地308亩,其中田208亩,地100亩,人均耕地0.52亩。山高谷深地形破碎。 |
建群村 |
建群村位于水岩乡西面,距乡政府驻地6公里。地形呈低中山地貌,山高谷深,地形破碎,垂直差异明显,全村有一条大河纵贯,群众散居在河流两岸及高坡上,建群村有14个村民小组,402户,1860人,水族人口占98%,人均耕地仅0.5亩。建群村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无霜期长,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5.7℃,最高温度34℃,极端最低-2℃,年均日照时数1200小时,≥10℃积温4320℃,降雨量1000-1100毫米,无霜期298天,主要自然灾害为春旱、夏旱、冰雹、倒春寒。 |
交送村 |
交送村是07年行政村改革后由原交送村、水东村、风坡村合并而来,现分为交送片、水东片和风坡片。 --人口总数:2458人农业人口:2455人非农业人口:3人 --行政区面积:30.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00.0亩 --主要民族成分:布依族 |
松柏村 |
松柏村位于基长镇政府北面,距镇政府4公里,全村下含14个村民小组,共计403户,总人口1880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8.3%,属于省级二类贫困村。松柏村主要资源为西红柿等蔬菜特色养殖。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