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贵州省 >>黔南州 >> 独山县 >> 上司镇 >> 学庄村

学庄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学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学庄村简介

  一、自然条件
  学庄村位于独山县城南大门20公里处,东靠基长镇边界,南靠龙泉村、西靠凤凰村边界、北靠尧梭乡边界。
  1、地形地貌
  地貌特征为中低山、山地向峰林谷地过渡的丘陵地带,林地及荒坡较多。平均海拔1050米,属喀斯特地形,脆弱环境。
  2、气候条件
  全村属中亚热带温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宜人,平均气温15.6℃,年降雨量950-1300mm,无霜期281-317天,平均海拔1050米。
  二、资源概况
  1、土地资源
  学庄村土壤主要为黄棕壤和棕壤,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2、水资源
  学庄河,水资源较为丰富,但缺乏有效利用,仅用于牲畜饮水。全村人饮主要靠山坡上的自然山泉。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522726104 558000 -- 查看 学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学庄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学庄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上司村

  上司村常住人口2584人;总户数581户;村民小组17组;民族结构以布依族为主共2500人,水族63人、汉族21人;经济发展类型以传统农业型为主;耕地面积为2085亩;   村主要产业为种植业;主要经济作物为水稻、玉米、油菜、西红柿、蔬菜等;村民人均收入为2500元,人均耕地面积0.8亩,人均占有粮食500斤。   上司村与拉么村、仁等村、交摆村、拉旺村、打或村、盖寨村、袍寨村、筹洞村、王龙村、屯脚村、峰洞村、学庄村、龙泉村、凤凰村、墨寨村、拉力村、打羊村、角寨村、甲里村、谭尧村相邻。

拉么村

  拉么村属一类贫困村,常住人口1276人;总户数291户;村民小组12组;民族结构以布依族为主共1091人,汉族185人;经济发展类型以传统农业型为主;耕地面积为1333亩;村主要产业为种植业;主要经济作物为油菜;村民人均收入为800元,人均耕地面积1.05亩,人均占有粮食400斤。   

仁等村

  仁等村常住人口1558人;总户数3882户;村民小组114组;民族结构以布依族为主共1513人,汉族45人;经济发展类型以传统农业型为主;耕地面积为1762亩;村主要产业为种植业;主要经济作物为水稻、油菜等;村民人均收入为800元,人均耕地面积1.14亩,人均占有粮食250斤。  

交摆村

  交摆村村常住人口1443人;总户数353户;村民小组12组;民族结构以布依族为主共1440人,汉族3人;经济发展类型以传统农业型为主;耕地面积为1514亩;村主要产业为种植业;主要经济作物为水稻、玉米、油菜等;村民人均收入为568元,人均耕地面积1.45亩,人均占有粮食406斤。   

拉旺村

  拉旺村常住人口2142人;总户数525户;村民小组16组;民族结构以布依族为主共2100人,汉族15人;经济发展类型以传统农业型为主;耕地面积为2445亩;村主要产业为种养殖业;主要经济作物为水稻、油菜等;村民人均收入为1400元,人均耕地面积1亩,人均占有粮食400斤。   

打或村

  打或村常住人口2733人;总户数622户;村民小组24组;民族结构以布依族为主共2590人,汉族110人;经济发展类型以传统农业型为主;耕地面积为2907亩;村主要产业为种植业;主要经济作物为辣椒等;村民人均收入为2200元,人均耕地面积1.06亩,人均占有粮食550斤。  

盖寨村

  盖寨村常住人口2739人;总户数627户;村民小组22组;民族结构以布依族为主共2700人,汉族32人;经济发展类型以传统农业型为主;耕地面积为2631亩;村主要产业为种植业;主要经济作物为辣椒、油菜、西红柿等;村民人均收入为800元,人均耕地面积0.8亩,人均占有粮食380斤。   

袍寨村

  袍寨村常住人口17446人;总户数399户;村民小组14组;民族结构以布依族为主共1700人,汉族32人;经济发展类型以传统农业型为主;耕地面积为2236亩;村主要产业为种植业;主要经济作物为辣椒、蔬菜、洋芋、西红柿等;村民人均收入为820元,人均耕地面积1.2亩,人均占有粮食500斤。   

筹洞村

  筹洞村常住人口3130人;总户数720户;村民小组23组;民族结构以布依族为主共3110人,汉族20人;经济发展类型以传统农业型为主;耕地面积为3311亩;村主要产业为种养殖业;主要经济作物为水稻、玉米等;村民人均收入为2100元,人均耕地面积1.3亩,人均占有粮食600斤。   

王龙村

  王龙村常住人口1367人;总户数305户;村民小组11组;民族结构以布依族为主共1367人,毛南族96人;经济发展类型以传统农业型为主;耕地面积为1554亩;村主要产业为种植业;主要经济作物为水稻、油菜;村民人均收入为1000元,人均耕地面积1亩,人均占有粮食100斤。   

屯脚村

  屯脚村常住人口1620人;总户数398户;村民小组15组;民族结构以布依族为主共1500人,汉族100人;经济发展类型以传统农业型为主;耕地面积为1882.6亩;村主要产业为种养殖业;主要经济作物为水稻、油菜等;村民人均收入为1920元,人均耕地面积1.5亩,人均占有粮食420斤。   

峰洞村

  峰洞村地处镇政府所在地,2007年9月进行行政村改革后,峰洞村由原来的峰洞、团结、拉友三个村合并为现在的峰洞村。现有22个村民小组899户,总人口2942人,耕地面积2275亩,年人均收入2760元。村“两委”班子成员6名,其中交叉任职的3名,党员4名,其中女党员1名,45岁以下党员2名。   二、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精神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重要思想,坚持高标准、高起点、严要求,培育和树立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中有创新、成绩突出、特色鲜明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为目标,通过典型示范,把好的做法和成功经验加以总结推广,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全镇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   三、争创内容   (一)健全领导班子。村两委班子成员能够自觉学习和实践“-”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坚决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能带头致富和带领广大干部群众致富;村两委班子团结协作,勤政廉洁,关系协调,工作运行规范,发展意识强,思路清晰,特别是党支部书记公道正派,懂科技、会管理,热心为群众办实事,能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健全,培训培养有计划、有目标、有措施;村妇代会、团支部、民兵等群团组织健全,作用发挥好。   (二)抓好队伍建设。党员教育能够紧扣时代主题和农村实际,有针对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因人而宜;党员管理严格,党员的先进性和模范作用发挥充分,党员在群众中的形象良好;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以农村致富能手、青年农民、各学校毕业返乡青年、-为重点,积极做好发展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工作,使农村党员队伍结构逐步改善,走向年轻化、知识化。   (三)完善党员制度。健全“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等党内基本制度,并按照制度规定,开展党的各项工作。党内生活正常,围绕农村经济发展,组织党员开展丰富多彩的党日活动和党性实践活动;党支部活动经费有保障,党内各项活动有详细记录,各相关表册台帐齐全,管理规范。   (四)扎实推进“三向培养”工程。进一步明确目标,强化措施,清晰责任,以农村党员队伍、村组干部队伍、致富能人队伍和致富带头人中的先进分子“四支队伍”的培养、教育和扶持为重点,制定出台并落实有较强激励作用的“三向培养”工程扶持政策措施,依托全县四大牲畜市场之一的峰洞村“牛马市场”、板蓝根种植、劳务输出等产业项目,力争建成100亩以上板蓝根种苗示范基地;通过在致富带头人、党员、贫困户中开展“帮、带、联、创”等活动,力争实现把60%以上的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的目标,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和新发展党员中的致富带头人分别占80%和60%以上。   (五)进一步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适应市场经济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要求,紧紧抓住峰洞村地处镇政府所在地的地理优势,营造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发展势头,不断壮大村级经济积累。   (六)加快小康建设步伐。认真组织实施“产业富民”战略,充分利用福建德龙药业有限公司龙头企业办厂的资源优势,组织和带领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板蓝根特色产业,充分发挥板蓝根专业合作社在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化经营、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确保支柱产业的健康发展;同时,认真搞好公德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好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充分利用农家书屋和发挥老年协会的作用,提高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加强护村巡逻、矛盾纠纷排查等工作,切实维护好社会治安,创造稳定的生产、生活环境;做好计划生育、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工作,促进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七)搞好活动阵地建设。健全完善村级活动场所有关制度和活动机制,做到村两委办公室、党员活动室、农家书屋等设置齐全并挂牌;按照美观、实用的原则,做到活动阵地的布置,充实完善阵地内的软件资料,充分发挥活动阵地的作用。   (八)规范有序地搞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制度,实行季度公开,接受监督;健全党员议事制度,村民议事制度等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村内重大问题集中讨论决定,坚持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依法治村,促进村各项工作的落实。   (九)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目标,强化工作责任心,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和-表的作用,认真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各项工作做到群众满意,党群干部群关系融洽密切,各类矛盾纠纷得到及时妥善处理,群众工作满意率达到90%以上。   四、组织领导和保证措施   (一)认真调查,明确目标。对全村党建工作现状进行全面调查了解,摸清党员思想状况,活动情况,对党建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措施和解决办法,使创建工作目标明确,任务清晰,措施得力,成效显著。   (二)深入宣传,广泛动员。在全村党员干部和群众中认真宣传开展创建党建工作示范点的重要意义,教育干部党员群众提高对加强党的建设,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重要性的认识,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创建工作,提高创建工作水平,为基层党建工作做出应有的努力。   (三)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村党支部把创建农村党建工作示范点工作列入党建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村党支部以支部书记负总责和党建示范点争创工作领导小组,做到领导机制健全,责任落实到位,坚持示范点创建工作与经济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同奖惩,确保党建示范点创建活动顺利进行。   

学庄村

  一、自然条件   学庄村位于独山县城南大门20公里处,东靠基长镇边界,南靠龙泉村、西靠凤凰村边界、北靠尧梭乡边界。   1、地形地貌   地貌特征为中低山、山地向峰林谷地过渡的丘陵地带,林地及荒坡较多。平均海拔1050米,属喀斯特地形,脆弱环境。   2、气候条件   全村属中亚热带温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宜人,平均气温15.6℃,年降雨量950-1300mm,无霜期281-317天,平均海拔1050米。   二、资源概况   1、土地资源   学庄村土壤主要为黄棕壤和棕壤,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2、水资源   学庄河,水资源较为丰富,但缺乏有效利用,仅用于牲畜饮水。全村人饮主要靠山坡上的自然山泉。   

龙泉村

  一、自然条件   1、地形地貌   地貌特征为中低山、山地向峰林谷地过渡的丘陵地带,林地及荒坡较多。   2、气候条件   全村属中亚热带温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宜人。   二、资源概况   1、土地资源   龙泉村土壤主要为黄棕壤和棕壤,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全村在耕地789亩,其中田589亩,土200亩。农作物以玉米、水稻、油菜等为主。   2、水资源   干尧河流经龙泉村区域。   3、生物资源   森林覆盖面积占全村总面积的35%,森林树木以松树和灌木为主。   

凤凰村

  一、自然条件   凤凰村距乡人民政府6.5公里,东靠学庄村,南底打羊村,西靠上司镇尧眉村,北靠学庄村。   1、地形地貌   全村地貌山高深谷,地势北高南低,西北山峦重叠,群峰挺拔,以“凤凰山”而得名著称。   2、气候条件   气候属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境内最高气温为38℃,最低气温为-4℃,年平均气温15℃。   二、资源概况   1、土地资源   全村总面积14.2平方公里,林地占50%,耕地占32%,其它占18%,耕地面积1586亩,其中基本农田1586亩,人均占有耕地0.7亩,境内耕地主要以坡耕地为主,水田主要分布在村庄周围。   2、水资源   凤凰村水资源匮乏,以“干丹河”为主。   3、生物资源   全村森林覆盖率为50%,生物多样性突出。   

墨寨村

  墨寨村位于乡政府驻地的南部,距乡政府驻地13公里,全村属低中山林地和峰林谷地,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山羊、土鸡、肉鹅、奶牛养殖配合的行政村。   --人口总数:2810人农业人口:2792人非农业人口:18人   --行政区面积:38.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782.0亩   --主要民族成分:布依族、汉族、苗族   

拉力村

  拉力村位于乡政府驻地南部,距乡政府驻地7公里,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行政村。全村区域面积为37平方公里,下辖17个村民小组,共488户2177人,其中劳动力1600人,外出务工500人。村内共有152户低保户,3户五保户。全村参加农村农医保有2073人,占全村总人口的95.2%。居住民族以布依族为主,2010年度人均纯收入为3040元,主要以种、养殖业和种草养羊扶贫项目为主。全村耕地面积2782亩。山地面积25000亩,其中杨梅种植面积100亩。   

打羊村

  打羊村地处乡政府驻地,全村属低中山林地,是一个以养殖业为主的行政村。全村区域面积40平方公里,下辖29个自然寨、29个村民小组,共768户3530人,其中劳动力2001人,外出务工701人。全村耕地面积3186亩,旱地改田50亩,山地面积15000亩,其中特色产业奶牛养殖有400余头,建植草地1800亩,建成奶牛养殖区7个。杨梅种植面积达650亩、板栗50亩。  

角寨村

  角寨村位于甲里镇南部,西与星朗村接壤、北接峰洞村,东邻打羊乡墨寨村,南抵尧棒乡董改村。下辖高家坪、总然、麻降上、麻降下、尧角、告令上、告令下、角寨上、角寨下、娘寨、麻拱、蒙寨、亨寨、高山上、高山下、下湾、拉内、挪寨、内恒共19个村民小组,465户,人口2090人。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9%。耕地面积1651亩,其中田面积1006亩,土面积645亩。全村基础设施十分落后,农民的生产生活维持在低水平,属省级二类贫困村.   一、总体思路   指导思想:坚持以“-”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创建“五好”村,以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突破,实施“产业富民”战略,进一步推进基层党的建设,密切干群关系,使角寨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快步推进,和谐发展。   目标任务:加大角寨村水、电、路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扩大板蓝根种植面积,发展群众育苗,不断夯实农业经济基础,继续开展村级党组织“五个好”创建活动,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继续做好党员发展工作,力争每年发展1至2名新党员。改扩建村级活动室,规范各项工作制度,以此为载体,发挥阵地作用,培养、造就一支新型党员和农民队伍。   二、工作措施   1、抓班子、强队伍,加强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服务群众本领。一是认真开展“三会一课”学习活动。村两委班子以集中学习和自由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要求一个季度至少学习一次以上。二是在全村党员中开展学理论、学党章、学技能的活动。积极探索和创新党建工作新机制,严格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慎重发展”的方针发展党员。一是想方设法把文化程度高、政治素质好、思想觉悟高、责任心强、热心公益事业、懂经营、会管理、有本事、会挣钱的年轻人进行考察培养,培养3-5名村级后备干部,并吸收到党员队伍中来,再把他们充实到共青团、妇代会、民兵连、计生协会等组织中去煅炼,从而提高班子整体素质。   2、争取资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解决角寨小学建设资金3.5万元,支持高山组拉芳寨修建一条便民公路、高山移民点人饮工程、村危房改造等基础设施,完成角寨村村级活动室的改扩建工作,不断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夯实农业经济基础,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保障。3、抓好产业结构调整,紧紧围绕将甲里镇建设成为贵州省板蓝根种植、种苗提供、蓝靛加工第一镇的目标,充分发挥角寨村板蓝根老种植区优势和种植能手种植技能,稳定板蓝根种植面积1200亩,确保群众增收。   4、抓好科技教育、文化等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以“两基”攻坚和实现“普实”为契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积极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和文化知识宣传活动。努力控制人口,实现优生优育,全面提高人口素质。   5、加强社会治安,维护社会稳定,加强治安巡逻,建立村级“护寨队“,注重防火防盗,打击“偷牛盗马”等不法活动,确保角寨村零-零火灾事故和角寨村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积极开展村容村貌治理,纠正群众乱堆乱放的不良习惯,广泛开展“二十字”公民基本道德宣传、民主与法制宣传。   

甲里村

  甲里村位于甲里镇北部,距离镇政府3公里,北与上司镇袍寨村接壤,西与上司镇盖寨毗邻,东、南皆抵本镇峰洞村。下辖上拉者、下拉者、上亥、下亥、甲排、麻弄、甲芬、把谷、上甲里、下甲里、新寨、王寨、打桃、朵寨、拉坝、拉线、上罗寨、下罗寨、者毫、拉要、冗打、董以共22个村民小组,623户,人口2672人。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9%。耕地面积2340亩,其中田面积2074亩,土面积266亩。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油菜等。年产粮食1058吨,人均粮食产量388.11公斤。   甲里村指导思想:坚持以“-”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创建“五好”村,以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突破,实施“产业富民”战略,进一步推进基层党的建设,密切干群关系,使甲里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快步推进,和谐发展。   目标任务:加大甲里村水、电、路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扩大板蓝根种植面积,发展群众育苗,不断夯实农业经济基础,进一步改善群众的生产条件和生活水平,实现甲里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谭尧村

  谭尧村常住人口1575人;总户数363户;村民小组14组;民族结构以布依族为主共1491人;经济发展类型以传统农业型为主;耕地面积为1087.1亩;村主要产业为种养殖业;主要经济作物为水稻、油菜等;村民人均收入为1500元,人均耕地面积0.7亩,人均占有粮食400斤。   


学庄村特产大全




学庄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