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贵州省 >>黔南州 >> 独山县 >> 麻尾镇 >> 塘香村

塘香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塘香村谷歌卫星地图)


塘香村简介

  一、自然条件及资源概况
  塘香村位于麻尾镇西部,由原来的塘香村和纳落村合并而成,面积约13.6平方公里,全村共17个村民小组,包含17个自然寨。西面及南面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相邻,北部与下司镇接壤,南面与本镇南门村相连。村庄现有农耕用地约1475亩,居住人口2132人。人均耕地面积0.69亩。打渔河流经塘香村境内,塘香村有小容量山塘5口,地下资源丰富,为村民主要的灌溉和饮用水源。塘香村树林以马尾松群系为代表的暖性针叶林及长绿针阔混交林、常绿落叶阔叶林。盛产杉、松、竹等多种经济林和用材林。劳动力资源丰富,是劳务输出村。贵新高速公路从塘香村经过,但塘香村交通条件较差,无其他开放的油路经过塘香村。塘香村山地多为土质山地,经济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作物有经果林、水稻、玉米、豆类等。
  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2010年,塘香村人均收入为2683元,粮食总产量836吨,经果林产出为5000吨左右。目前建有村级卫生室一个,2010年参合人数为2100人,参合率为98%。村民小组全部通电、通自来水以及数字-。2010年劳务输出为500人。
  塘香村是以种植业和劳务输出为主要经济来源的村,种植业分为传统种植业和经果林种植业,传统种植的水稻、玉米、大豆等,是麻尾镇的产粮大村;经果林种植主要为梨树、李树、板栗、樱桃、桂花等品种。劳动力输出的主要方向为珠三角及长三角地区,也有部分村民在镇工业区打工。
  三、贫困状况及原因分析
  塘香村现有贫困人口112户,共354人,人均年收入低于1196元。贫困原因是以种植业为主要收入的家庭,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收成受气候影响较大。2008年冰灾,2009至2010年的旱灾,2011年年初的冰灾等对传统种植的油菜、小麦及经果林造成了重大损失,导致部分村民因灾返贫。
  四、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塘香村发展的有利的条件是:一是打渔河穿过塘香村,为种植业提供的大量的水源,也有利于沿途的村组建设生态旅游山庄;二是塘香村地下水资源丰富,为发展种植业提供了保障;三是塘香村的土壤条件适合于发展经果林和种植水稻,且面积较大,能开展规模化种植;四是塘香村的经果林及传统种植业已经在镇区及周边乡镇有了一定知名度,利于以品牌效应推动产业发展;五是塘香村村民文化底蕴深厚,武术、舞狮队,原生态布依族风俗保存完好,有利于开展布依风情旅游。
  塘香村发展的不利因素:一是交通条件已经成为制约塘香村发展的瓶颈,本次通村主要干道为泥沙路,难以有效运送种植需要的物资及产出的成品;二是单户种植模式制约塘香村的产业结构优化及结构调整,因为在经果林产业运作上各自为政,甚至恶性竞争,难以形成长期的发展战略及优化的产业格局,抗击自然灾害、抵御种植业风险的能力较差,在大灾之年易导致因灾返贫;三是大量的劳动力外出使得在技术和管理上,缺乏人才,大量的山林、土地闲置,原生态的布依文化传承面临新的困境;四是土地的利用偏低,由于缺乏相应的技术,除了种植经果林之外,没有发挥土地的相关利用空间,发展其他产业;五是缺乏技术支撑:经果林种植全凭经验,没有系统种植技术及产业格局规划,再一个方面是塘香村外出务工人员无相关的技能,在务工收入偏低。
  五、发展潜力及主要途径
  综合塘香村的土地资源、水资源、人力资源等,在种植业上有较大的潜力,养殖业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潜力也很大。目前主要任务是把中分散的资源集中起来,根据塘香村实际,成立塘香村经果林专业协会,制定合适的方案,促成土地流转集中,组织有知识有技术的人员统一管理、统一布局、统一运作,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522726107 558000 -- 查看 塘香村谷歌卫星地图

塘香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塘香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火车站社区

  麻尾镇火车站居委会(第二居委会)东抵第三居委会,区域总面积为2.4平方公里,南抵一居,西面和北面是麻尾村。共483户,人口995人全部为铁路职工及家属。   --人口总数:995人农业人口:/人非农业人口:995人   --行政区面积:2.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布依族   

第一社区

  第一居委会位于麻尾镇政府所在地,2007年行政村改革由原来的新街、老街、洞脚、新区组建而成,全居约2.3平方公里,8个居民段,1205户,2024人。   本居委会设有党员服务站,为党员、流动党员提供政策法律、维权等咨询,受到广大党员的普遍认可,同时建有流动党员管理制度及相应职责,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   居委会有38名党员致富能手,“两委”共4人,其中高中文化2人。村支“两委”班子有针对性地“抓班子、抓党员、抓产业、抓阵地”等建设,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种植、经营、服务产业得到快速提升,居民收入大幅增长。   

麻道村

  麻道村位于尧棒乡西部,地处麻尾工业园区规划区,距乡政府驻地3公里,全村总面积13平方公里,辖15个村民小组,467户,2043人,其中:党员47人,耕地面积1829亩,经济收入主要以种植烤烟、水稻及外出务工等为主要来源。村级各大组织健全,村党支部紧紧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思路,以创建“五个好”为主要内容,从解决村里的根本问题和长远问题着手,实现了党建工作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相促进,村各组织号召力和凝聚力不断增强,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村容村貌不断得到改观,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577元,电视普及率达85%以上,电话网络覆盖全村,群众生活用电用水基本实现户户通,全村建有提灌站9座,小水池(窖)70口,农业基础设施后劲逐渐增强,“三个文明”建设稳步推进,2005年被县文明委命名为“文明村”,2005年被县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2006年荣获州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尧拉村

  1、位置、面积和人口   尧拉村位于麻尾镇南部,由原来的尧拉村和余家湾村合并。全村共20个村民小(包含16个自然寨)。与广西省南丹县六寨镇、黔南州荔波县相邻,距广西省南丹县县城约51公里,距荔波县小七孔风景名胜区26公里,距镇区3.5公里,西面与麻尾镇南门村接壤,北部与麻尾镇甲腾村和麻尾镇麻尾村接壤,南部与独山县黄后乡相连,黔桂铁路从中经过。村庄现状用地约1339亩,居住人口3274人。人均耕地面积0.44亩,全村有林地面积847.5亩。   2、资源条件   (1)土地资源:尧拉村保护农田较多,建设用地较少。山地多,耕地少。   (2)水资源:尧拉村无大型的河流,但是地下水资源丰富,是村里主要饮用水。   (3)气候条件:海拔为850米—1000米,年降水量在1150——1200毫米左右,年均气温在16.5至17.2摄氏度。   3、社会经济条件   (1)主要种植水稻、小麦、玉米、豆类,尤以水稻为主。   (2)主要矿产资源有石灰石、方解石,目前尧拉村有4个石灰粉厂。   (3)劳动力资源丰富,其中劳动力1805人,富裕劳动力1764人。   4、建设条件   (1)用地:尧拉村多山地,发展建设用地很少。   (2)用水:尧拉村地下水资源较丰富,为村庄取水水源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3)电力:村电力由区域供电,生产、生活能源能够得到保证。   (4)交通:   一是麻黄公路从村中通过,是尧拉村的对外交通的主要道路。二是虽然路面状况差生产生活不便,但是所有村民小组均已修通通组公路,为以后发展打通了外联通道,三是黔桂铁路(麻尾火车站)在尧拉村余家湾组建立,加强了尧拉村对外交流的平台。   

和平村

  和平村位于麻尾镇北面,东与本镇甲腾村、本县尧棒乡接壤,南面与本镇麻尾村、三居接壤,西面与本镇塘香村接壤,北面与本县下司镇接壤,距镇政府所在地7公里,属亚热带多水性湿润气候,海拔930米,全年无霜期长达280天左右,年降雨量1300—1400毫米,。全村人口492户2122人,劳动力1241人。全村土地总面积23130亩,耕地面积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形1277亩,其中田1155亩,土122亩,林地17415亩。   2010年村农户人均纯收入2100元。全村粮食总产760公斤,人均产粮358公斤。劳务经济是全村经济支柱,常年外出打工370人。全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1952人。2010年,全村共有贫困农户236户775人,其中享受农村低保人口268人,开发性贫困农户163户529人。   在十二五规划中,和平村的目标任务是:修通全村循环公路,实现组组通车,解决村民行路难,形成村内生产循环圈,做好产业化大生产的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新建村组织活动中心,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调整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开拓劳动力就业渠道,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00元,实现稳定脱贫。加强文村容村貌及村级组织建设,为建设新农村奠定基础。   

南门村

  南门村地处麻尾镇西南地区,东临尧拉村,南与广西六寨镇龙马村接壤,交通较为便利,矿山资源丰富。现有常住人口967户4253人,下辖28个村民小组,人均耕地面积0.6亩,南门村由原南寨村普上村二村合并而得;全村共有28个行政村民组,上片南寨村12个组,下片普上村16个组,19个自然寨,居住分散。涉及耕地面积528公顷,南门村支部现有正式党员人数63名,其中女党员6名,党员平均年龄43岁;是一个布依族村民积聚地,村里目前没有大型矿产企业,多是以传统的农牧也为主,是一个纯扑布依农庄。   目前村级十二五规划:一是以科学发展观和建立和谐社会为指导,坚持城乡统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综合整治,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优化人居环境、改善投资环境,创建文明村庄;二是整治规划原则:因地制宜、实事求是,防止大拆大建;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分步推进;南门村整治用5年时间实施,先行试点,逐步推开;立足当前、适度超前,前瞻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节约用地、保护环境,处理好建设需要与资源保护的关系;凭借自然、承传文脉,融自然景观、传统风貌与现代文明为一体;三是统筹目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强建设,力争用5年时间完善村级道路系统和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并加强村庄环境卫生整治,将南门村建成合格的文明村庄。   

麻尾村

  麻尾村位于麻尾镇中心腹地,区域总面积为11.66平方公里,南下广西的210国道及贵新高速公路穿麻尾村而过,村内有耕地面积858亩,林地面积4983亩,草坡面积574亩。麻尾村有15个村民组,693户,2637人。正式党员80名。人均纯收入为3502元,主要作物有经果林、水稻、油菜、玉米等。   

塘香村

  一、自然条件及资源概况   塘香村位于麻尾镇西部,由原来的塘香村和纳落村合并而成,面积约13.6平方公里,全村共17个村民小组,包含17个自然寨。西面及南面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相邻,北部与下司镇接壤,南面与本镇南门村相连。村庄现有农耕用地约1475亩,居住人口2132人。人均耕地面积0.69亩。打渔河流经塘香村境内,塘香村有小容量山塘5口,地下资源丰富,为村民主要的灌溉和饮用水源。塘香村树林以马尾松群系为代表的暖性针叶林及长绿针阔混交林、常绿落叶阔叶林。盛产杉、松、竹等多种经济林和用材林。劳动力资源丰富,是劳务输出村。贵新高速公路从塘香村经过,但塘香村交通条件较差,无其他开放的油路经过塘香村。塘香村山地多为土质山地,经济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作物有经果林、水稻、玉米、豆类等。   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2010年,塘香村人均收入为2683元,粮食总产量836吨,经果林产出为5000吨左右。目前建有村级卫生室一个,2010年参合人数为2100人,参合率为98%。村民小组全部通电、通自来水以及数字-。2010年劳务输出为500人。   塘香村是以种植业和劳务输出为主要经济来源的村,种植业分为传统种植业和经果林种植业,传统种植的水稻、玉米、大豆等,是麻尾镇的产粮大村;经果林种植主要为梨树、李树、板栗、樱桃、桂花等品种。劳动力输出的主要方向为珠三角及长三角地区,也有部分村民在镇工业区打工。   三、贫困状况及原因分析   塘香村现有贫困人口112户,共354人,人均年收入低于1196元。贫困原因是以种植业为主要收入的家庭,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收成受气候影响较大。2008年冰灾,2009至2010年的旱灾,2011年年初的冰灾等对传统种植的油菜、小麦及经果林造成了重大损失,导致部分村民因灾返贫。   四、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塘香村发展的有利的条件是:一是打渔河穿过塘香村,为种植业提供的大量的水源,也有利于沿途的村组建设生态旅游山庄;二是塘香村地下水资源丰富,为发展种植业提供了保障;三是塘香村的土壤条件适合于发展经果林和种植水稻,且面积较大,能开展规模化种植;四是塘香村的经果林及传统种植业已经在镇区及周边乡镇有了一定知名度,利于以品牌效应推动产业发展;五是塘香村村民文化底蕴深厚,武术、舞狮队,原生态布依族风俗保存完好,有利于开展布依风情旅游。   塘香村发展的不利因素:一是交通条件已经成为制约塘香村发展的瓶颈,本次通村主要干道为泥沙路,难以有效运送种植需要的物资及产出的成品;二是单户种植模式制约塘香村的产业结构优化及结构调整,因为在经果林产业运作上各自为政,甚至恶性竞争,难以形成长期的发展战略及优化的产业格局,抗击自然灾害、抵御种植业风险的能力较差,在大灾之年易导致因灾返贫;三是大量的劳动力外出使得在技术和管理上,缺乏人才,大量的山林、土地闲置,原生态的布依文化传承面临新的困境;四是土地的利用偏低,由于缺乏相应的技术,除了种植经果林之外,没有发挥土地的相关利用空间,发展其他产业;五是缺乏技术支撑:经果林种植全凭经验,没有系统种植技术及产业格局规划,再一个方面是塘香村外出务工人员无相关的技能,在务工收入偏低。   五、发展潜力及主要途径   综合塘香村的土地资源、水资源、人力资源等,在种植业上有较大的潜力,养殖业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潜力也很大。目前主要任务是把中分散的资源集中起来,根据塘香村实际,成立塘香村经果林专业协会,制定合适的方案,促成土地流转集中,组织有知识有技术的人员统一管理、统一布局、统一运作,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董改村

  董改村位于尧棒乡东北部,东与董岭乡接壤。全村有18个村民小组,有村民396户1893人。耕地面积1604亩,主要作物有水稻、玉米、烤烟、板蓝等。   董改村以布依族为主,民风淳朴,村民勤劳向上,具有开拓创新精神。   受地理条件、自然条件、农业基础设施的影响,董改村的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属于一类贫困村。   

甲腾村

  1、自然条件及资源概况   甲腾村位于麻尾镇东北角,北靠和平村,西连麻尾村,南抵南门村,东北两向与本县尧棒乡、董岭乡接壤,距镇区6公里。全村面积1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61亩,其中水田1246亩,旱地215亩,人均耕地0.72亩,全村有林地面积18651亩,植被覆盖情况良好,森林资源丰富,全村有过境河流1条,山塘3口,水库1座,为全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水资源保障。   甲腾村现有村民小组18个,全村总人口2031人,其中劳动力1229人,富裕劳动力1050人,劳动力资源丰富。   2、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201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2508元,目前甲腾村的18个村民小组全部实现通公路、通电、通数字电视,7个小组接通通自来水。劳务经济、农业是甲腾村的支柱产业,2010年粮食产量659吨,2010年劳务输出1050人。   州县共建的麻尾工业园区位于甲腾村,园区内现有正常生产企业12家,2010年解决甲腾村就业350人,很好地拉动了甲腾村劳动力就地安置。   甲腾村现有村小3个,在校学生人数151人。2010年,参加农村医疗合作保险人数为1924人,参合率为95%。   

新尧村

  新尧村下辖523户2445人,有线电视入户率70%,2010年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5%,全村的主要经济来源有:农田耕作、种植烤烟、板蓝、劳务输出等,2009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2577元,2010年村支部共有党员50名。今年以来,新尧村紧紧围绕党中央提出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五个好”的总体目标,坚持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指导恩想,不断深化支部“五个好”建设,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精神,进一步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   

场坝村

  场坝村是董岭乡驻地,占地面积56平方公理,其中田面积1648.4亩,土面积1051.51亩;辖区内共有14个自然寨,24个村民小组,共有总人口3479人。主要产业为种植业,主要经济作物为烤烟。   --人口总数:3479人农业人口:3301人非农业人口:178人   --行政区面积:56.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48.0亩   --主要民族成分:布依族,汉族   

三棒村

  三棒村地处尧棒乡中心,行政区域面积16平方公里,667户,3047人,党员63名,5个村民组,有田土183亩,现有法人单位8个。面对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基层工作难做,村支部书记难当的事实。黎兆勇自2007年9月任三棒村支部书记以来,以开拓创新的思维,锐意进取的精神,带领着村党支部班子实践“-”的重要要求,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依靠支部全体党员、紧紧抓好全村工作,不断加强村民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认真开展好各项工作,并依托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有利条件,各项事业发展较快,各项工作均走在全乡前列。三棒村上年年末人均纯收入为2577元,人均占有粮食543公斤。   

泗亭村

  泗亭村位于黄后乡南部,距乡政府驻地11公里,与广西南丹县芒场镇者麻村相邻,与本乡播纳村、舒家坪村接壤,境内有黔桂铁路从北至南贯穿村境,2007年黄后乡行政村改革中,本着地域相近,产业结构相同,有利于发展边贸经济,维护边界稳定的原则,撤销原泗亭村、原拉料村,两村合并,村名为泗亭村,干部职数3人,办公地点设在原泗亭村办公楼,现泗亭村下辖街一、街二、麻连、滚上、滚下、马界、麻度、拉来、麻伞、麻光、麻挂、更伟、拉尾一、拉尾二、拉蒙、上寨、中寨、下寨共18个村民小组,869户,6220人,140公顷,从业人口1406人,非农从业人口121人,外出从业人口596人。   村区内有南宁铁路局所辖的泗亭火车站,交通十分便利,泗亭火车站是西南地区货物出海的“旱码头”,年运输能力达200万吨,是贵州南部最大的仓储物流配送中心。主要农作物为水稻,其他经济作物烤烟、油菜、辣椒、洋芋等。   2006年以来,泗亭村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要求,从夯实农业发展基础,改善人居环境入手,狠抓生产发展,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结合农发项目和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的实施,加大水、土、田、林、路综合治理,农机和科技综合配套,狠抓改水、改厕、改圈工程,不断强化新农村建设的物质装备水平。大力发展以养殖业、烤烟,外出务工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致富带头人成倍增长。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群众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作用有效发挥。   2007年,通过在外工作、经商、务工人员捐资、群众集资4万元,投工投劳1150个,利用农忙之余建成的了篮球场、老年活动室、文艺队活动室。并组建了一支篮球队,一支民族文艺队,一支女子狮子队,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为加大农村经济发展力度,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拉长产业链条,突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黄后乡党委政府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生产发展方式,发展蔬菜种植,引进深圳布吉农贸公司,采取能人带动,承包土地100亩,带动面上农户100亩,以“公司+基地+农户”的市场化生产经营模式发展茄子产业。公司负责对农户进行种植技术培训和指导,并实行对农户统一供种、统一技术和信息服务,农户只负责种植,产品的销售由公司负责,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并实现了双方的优势互补,农业生产的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   

播纳村

  播纳村与黄后乡黄后村、泗亭村、舒家坪村接壤,2007年2007年黄后乡行政村改革中,本着资源优势互补,利于边界维稳的原则,撤销原更哈村、播纳村,两村合并,村名为播纳村,干部职数3人,办公地点设在拉落组。现播纳村下辖播纳、麻上、塘旁、更哈、麻仰一组、麻仰二组、拉肥朝组、更付、冗上、拉常、拉依、拉落共12个村民小组,386户,1795人。耕地面积81公顷,从业人口717人,非农从业人口68人,外出从业人口413人。播纳村常年种植杂交水稻和小麦,经济作物以油菜、辣椒、烤烟、为主。   

麻寨村

  麻寨村位于黄后乡的东南面,距离乡政府驻地6公里,是黄后乡较偏远的贫困村之一,东、南与广西芒场镇毗邻,西连本乡黄后村。办公地点设在塘边组。现麻寨村下辖莫家寨、莫家寨、大园子、田坝、麻寨、冗行、塘边、对门寨、麻抹、麻林、董坪、碗厂共12个村民小组,326户,1599人,耕地面积64公顷,其中田640亩,土430亩,从业人口756人,非农从业人口59人,外出从业人口221人。人均纯收入2060元,人均占有粮450公斤。现有党员30名,其中35岁以下8人,55岁以上9人。近年来,村支部以抓产业结构为重点,积极引导群众发展种、养殖业。现全村有烤烟种植户16户,黑山羊养殖7户,养殖黑山羊1600余头,27户肉牛养殖户,养殖肉牛216头。目前麻寨村在上级的支持下,有3户正在建栏400头山羊规模养殖。麻寨村主要农作物为水稻,其他经济作物烤烟、油菜、辣椒、洋芋、板蓝根等。   

舒家坪村

  舒家坪村位于黄后乡的南部,是黄后乡较偏远的贫困村之一,舒家坪村北与本乡黄后村连接,西与本乡播纳、泗亭连接,南与广西接壤,2007年黄后乡行政村改革中,本着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便于建设管理,产业结构相同,利于两省边界维稳和发展的原则,撤销原多乐村、原舒家坪村,两村合并,村名为舒家坪村,干部职数3人,办公地点现设在大木瓜组。舒家坪村现下辖上坪、郑家、寨上、甲拉、黄寨、下一、下二、大木瓜、小木瓜、冗哈、湾朝、看牛坡、白岩脚、陈家寨、木洞、彭家寨、覃家寨、麻尧共18个村民小组,560户,2174人,耕地面积91公顷,从业人口978人,非农从业人口82人,外出从业人口326人。主要农作物为水稻,其他经济作物烤烟、油菜、辣椒、洋芋等。  

黄后村

  黄后村位于黄后乡北部,是黄后乡乡政府所在地,是黄后乡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辖党支部三个、村委会一个。北与麻尾镇尧拉村接壤、南接舒家坪村,东邻播纳村,西抵麻寨村。2007年黄后乡行政村改革中,本着扩大产业规模,发挥中心区位的优势,形成中心辐射效应的原则,撤销原黄后村、原尧南村、原尧弓村,三村合并,村名更为黄后村。干部职数3人,办公地点设在老场组。现黄后村下辖拉翁、拉上、后寨、上院、下院、拉董、都详、新寨、上寨、下寨、脚冗、老场、新场、应盘、尧弓中寨、拉详、拉朝、拉细、坝角、弄华、董袜共21个村民小组,644户,人口2968人。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9%。耕地面积124公顷,从业人口1082人,非农从业人口112人,外出从业人口493人。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油菜等。  

尧王村

  尧王村辖有8个自然寨13个村民组,全村328户1657人,全村聚居主要以布依族为主,占地面积47平方公里,田土面积为930亩,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主要农作物为水稻、玉米、高粱,主要经济作物为蓝靛、大豆、烤烟等。尧王地处偏远,居住分散,公共基础设施较差,交通状况极其落后。   

坝望村

  坝望村辖有14个自然寨,23个村民小组。618户3069人,全村占地面积51平方公里,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烤烟、辣椒、大豆种植。   --人口总数:3069人农业人口:3021人非农业人口:48人   --行政区面积:51.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798.0亩   

尧勤村

  尧勤村地处董岭乡东南面,距政府驻地9.2管理,与广西南丹县芒场镇、荔波播尧乡接壤,内与本乡尧王村、场坝村接壤,全村辖13个村民小组,共390户1791人,全村面积35平方公里,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表水严重缺乏,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主要经济作物是烤烟、油菜、黄豆等。   尧勤村党支部共有党员43人,支部结构合理,能按时召开民主生活会,能发挥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积极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积极抓好新农村建设。   

尧董村

  尧董村位于尧棒乡东部,距乡政府驻地9公里,于2007年9月行政村改革后,由原尧董村、铁厂村合并为新村,命名“尧董村”。全村总面积20平方公里,辖18个村民小组,520户,2382人,其中:耕地面积1979亩,党员56人。目前,全村尚有3个偏僻边远的村民小组交通不便,人畜饮水未解决,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较为恶劣,地表水资源缺乏,全村建有提灌站6座,小水池(窖)80口,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尚未满足经济发展和抗御自然灾害的需要。严重制约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村党支部始终紧紧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思路,以创建“五个好”为主要内容,从解决村里的根本问题和长远问题着手,实现了党建工作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相促进,村各组织号召力和凝聚力不断增强,“三个文明”建设稳步推进,2011年按照乡党委、政府在“十二五”期间提出的高举发展、团结、奋斗的旗帜,把思想统一到发展上,把心思集中到发展上,把力量凝聚到发展上;围绕富民强乡的工作思路,按照“优化发展环境,打造富民工程,实施工业强乡,推动跨越发展”的总体要求,以打工经济、自主创业、农业产业化为群众增收致富的主抓手,实施富民工程;以项目建设为主线,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强力推进工业强乡,以“三个创建”为驱动,新农村建设为载体,优化发展环境,实现尧棒乡跨越发展的总目标,结合尧董村的实际,狠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引导群众大力发展烤烟、板蓝等产业和外出务工,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夯实农村经济基础。   


塘香村特产大全




塘香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