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圩镇位于渝水东部,袁河中下游,东接新溪,西连罗坊,南邻南安,北与樟树市黄土岗镇隔河相,辖14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102个村小组,112个自然村,总户数7917户,人口30036人。全镇耕地面积33250.46亩,其中水田23208.46亩,旱地10042亩。山地面积2093公顷,森林覆盖率30.6%。
姚圩镇是一个务工大镇,全镇在外务工人员已达1.33万人,占全镇劳动力总数的88.7%,流动党员187人,占党员总数的22.5%,其中在深圳的流动党员119人。全镇外出人员年务工收入突破2亿元,劳务输出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由前几年的25%上升到了62.7%,已成为姚圩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截止到2004年底,全镇在境内银行存款余额达2亿元。
集镇建设步伐加快。已初步形成“三纵两横、一个中心”的区域中心镇格局,集镇“三位一体”改造全面完成,实现了亮化、绿化和美化,集镇人口由5000人增加至8000人,面积由1平方公里拓展至1.5平方公里,集镇功能进一步完善,品位进一步提升。
小康村建设形成连片创建的特色。全镇7200户农户中,已有6100户建起了三层以上的新居,占总农户的84.7%。全镇102个自然村,按照“四个统一”(统一审批、统一用地、统一图纸、统一施工)改造和新建小康村56个,占总数的54%,按照“四化”(地面硬化、房前屋后绿化、村内亮化、地下水沟净化)高标准建设小康村34个,占村庄总数的32%,所有的小康村都实现了人畜分离,有统一的排水化粪系统、完善的公共用地,有良好的布局和整洁、舒适的环境。城镇化率由32%提高到了60%。14个村委会全面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小康村建设普及率较高,经济发展较快,农民比较富裕。今年被评为“全省首批八个卫生镇”之一,镇党委被评为全省“党员队伍建设基层党建红旗单位”,并受到省委表彰。.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3.1万人 | ·渝水区旅游·渝水区特产·渝水区十大特产·渝水区十景·渝水区 | 360502104 | 338000 | 0790 | 查看 姚圩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城南街道 |
城南街道位于江西新余渝水区。下辖: 360502001001 111 百花湖社区 360502001002 111 双凤楼社区 360502001003 111 茶山口社区 360502001004 111 站前社区 360502001005 111 新亚新社区 360502001006 111 丽景社区 360502001007 111 魁星路社区 360502001008 111 四眼井社区 360502001009 111 万家山社区 360502001010 111 西街社区 360502001011 111 东风管理处社区 360502001060 111 桥下管理处社区 360502001061 111 西合管理处社区 360502001062 111 观下管理处社区 |
城北街道 |
城北街道 城北街道 2004年辖:孔目江社区、仙来湖社区、长青社区、钟家山社区、燕子山社区、西家山社区、里木塘社区、北湖社区、长林社区、宝真社区、北苑社区、铁路社区、桥背村、堆上村、毛家村、老屋场村、富塘村、王坑村、送桥村、望城村、夏家村、岭泉村、郑家村。 |
袁河街道 |
袁河街道位于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西部,东邻城南街道办事处,南连新钢公司,西毗仙女湖风景区,北交城 街道办事处北街道办事处。现辖王坑、夏家、望城、送桥、郑家5个管理处,52个村小组及社区居委会一个,辖区总面积25.6平方公里,总人口16239,其中农业人口7880人,全街道共有党支部10个,党员658名。袁河街道办事处地理位置优越,是新余的西大门,是通往仙女湖区、分宜县及处界的重要交通枢纽,交通发达,各项基础设施完善.仙女湖大道、天工大道、仰天岗大道、清宜公路等形成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西有武吉高速,北有沪瑞高速,袁河穿境而过。袁河街道办事处地势南低北高,地质构造简单,人多地少,随着地市化步伐的加快,土地越来越少。现有耕地面积3730亩,其中水田2824亩,旱地906亩,主要集中在郑家、王坑管理处,以种植水稻、棉花、蔬菜为主,紧紧抓住经济发展这个中心,以诚招商,以情感商,结合功能齐全、交通便利、环境优良的袁河工业平台,大上项目、上大项目。街道办经济呈现良好发展态势。2007年全街道实现工农业总产值3.06亿元。2007年袁河街道经济社会工作全面丰收,财政收入、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招商引资、社会综合治理获区“先进单位”称号,计划生育获市先进乡镇称号,新农村建设获市“十佳文明村”称号。 - 战略思路 袁河街道办事处加快改革步伐,按照狠抓一条主线(招商引资,以对接新钢为重点(班子成员挂点厂处 街道一角室),以新钢三期技改为契机,以袁河工业平台为依托,狠抓招商引资生命线。)营造两个环境(营造一个厂处关系融洽,厂村结合部稳定的周边环境;营造一个讲贡献不讲待遇,讲工作不讲资历,讲能力不讲关系的工作环境。)完成三大任务(财税任务、招商引资、工业销售收入)壮大四大公司(袁新工贸有限公司、袁富渣业有限公司、袁新建筑装璜公司、原材料供应公司。)办好五件实事(行政中心建设、袁河工业平台建设、小康村建设、旺城新村建设、望城农贸市场。)实现六个领先(综合工作、党的建设、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处全区领先水平)的工作思路,为此,袁河街道办全力实施招商引资工作“一把手工程”,由-牵头、招商干部组成的小分队先后深入到长三角、珠三角、闽三角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开展招商信息对接,承接沿海地区产业梯度转移;落实招商引资责任制,明确目标,分解任务,形成“千斤重担人人挑,人人身上有指标”的浓厚氛围,全体广大干部群众群心策力,推动该街道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 经济发展 抓住新钢公司“主业改制,辅业分离”的有利时机,积极主动地加强与新钢公司的沟通与洽谈,不断扩大对新 经济发展中心钢公司上下游产品的占有份额,做大做强工业经济,以此推动街道“三个文明”建设全面发展。袁河街道境内有新钢公司、浙江双强、新余电厂、永盛工贸等大中型企业10多家,工业资源丰富。三年来,办事处以袁河工业平台为依托,主动对接新钢,结合全民创业,坚持大办工业与办大工业相结合,外延扩张与内涵发展相结合,壮大工业经济总量,提升工业经济运行质量。2007年我街道共新增招商引资项目18个(含注册联商9家),实际进资1.37亿元,占全年总任务的170.7%,其中引进内资1.18亿元,占全年任务的190.15%,工业项目完成7750万元,占全年任务的138.4%;引进外资187万美元,占全年任务的103.89%;另有在谈项目3个,意向性投资2.62亿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3.14亿元,占全年总任务的112%。 2007年,街道工农业总产值完成3.06亿元,占全年总任务的102%;财政总收入完成4570万元,其中国税完成2840万元,地税完成1730万元,分别占全年总任务的131.24%、105.1%和250.36%,与2006年相比实现了突破性的翻番。 |
水北镇 |
水北,原名渝北,因位于渝水之北而得名,距市区35公里,东临江西省樟树市义城、中洲乡,西连渝水区下村镇、仁和、鹄山乡,南接渝水区罗坊镇,北邻上高县蒙山乡、高安市的田南镇和建山镇,是四县(市)十乡(镇)的结合部,总面积131.23平方公里,辖20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88个村民小组,11939户,总人口47395人,其中农业人口47104人,非农业人口2091人,现有耕地面积61595亩,其中水田44110亩,旱地17485亩,山林地85627亩,果园2546亩。1988年撤乡建镇,是渝水区最大的乡镇的之一,素有“茶叶之乡”、“米粉之乡”、“渝北第一镇”美誉。 水北镇地理位置优越,境内多属丘陵地带,蒙河、颖江沿集镇南北蜿蜒而下,蒙山耸峙于西,北部山峦起伏,上新(上高至新余)公路沿西边缘穿过,两条人字形的乡级公路(水钱、水新)主贯全镇,村级公路四通八达,交通条件十分便利,现拥有客运车辆53辆,农用车辆748辆。 水北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拾年山新石器晚期遗址,就位于镇属南陂拾年山村东部,1986年至1989年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厦门大学人类学系及新余市博物馆联合组成考古发掘队,先后三次进行发掘,发掘面积1225平方米,掘坑49个,出土和清理墓葬136座,整个遗址属台地型遗址。出土有石器、陶器、青铜器、玉器,大都是农业、手工业、渔猎工具和礼器。拾年山遗址的发掘,把新余市的历史提前到五千年,对研究江西史前文化和先秦南方古代文化,沟通赣鄱地区与江淮地区以及广东石峡文化的联系,提供了重要的新的实物资料。 水北集镇,现为镇政府所在地,是全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集镇中心区面积4.7平方公里,有水北、南陂两个村委会聚居,常住人口8100多人,国营镇办企事业单位21家。水北集镇贸易繁荣悠久,从明隆庆年间开始,定农历二、五、八、十日为赶集日。自清代起,兴起一年一度的赶会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二至初八举行。历晚七天,初九为庙会。集镇建有大型室内集贸市场、竹木市场、小猪市场、耕牛市场等专类市场。. |
下村镇 |
下村镇位于新余城区以北7.5公里处,东与高新区接壤,西和欧里镇、观巢镇交界,南和城北办毗邻,北和人和乡、水北镇相连。全镇总面积144.8平方公里,2006年辖17个行政村,省属企业花鼓山煤矿也在该镇,辖区总人口5.1万余人,总耕地面积48783亩,其中水田31569亩,旱地17214亩。 下村镇资源比较丰富,主要矿种有煤、石灰石、磁铁、硅石等。该镇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沪端高速公路入口处距镇行政中心仅7公里,上新铁路、上新公路自南向北贯穿全镇,所有村委通水泥(油)路,便利的交通是带动下村经济腾飞的有力支撑。2005年全镇完成财政收入1113万元,其中国税801万元,地税308万元。 下村镇文化底蕴深厚,历来就有重文尚教的传统。元末明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和文学家梁寅从这里走出,现有“夫子堂”遗迹存世。世界风云人物、抗艾滋病“鸡尾酒”疗法发明人何大一博士的故里也在下村镇。全镇上下倾力扶助教育事业发展,中小学教学水平多年来在全区位居前列。. |
良山镇 |
良山镇是全国500个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和江西省20个综合改革试点镇之一。全镇10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130个自然村,辖区面积176平方公里,新钢公司山上片驻足腹地。总人口46316人(含新钢公司山上区),其中:良山镇17617人(农业人口14794人,居民2823人),户数6650户(农业4859户、居民1791户),耕地25767亩,林地15.4万亩,集镇面积4.3平方公里,镇政府驻地周宇村,距市城20公里。 良山属低山丘陵地形,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7.2°C,年平均降水量为1403毫米,交通、通讯便利,吉新公路、武吉高速穿境而过,新(余)周(宇)铁路直达境内,程控电话4000部、手机用户2500户,为新余市第一个移动手机镇。电力十分充足,赣西供电局110KV.1、2、3号变电站,220KV白沙变电站坐落其中,市政基础设施完善。 良山工业经济较为发达,全镇股份制、集体、私营企业共137家,个体工商户1081家,已形成了“管、带、丝、耐材、铁精粉”为主导产品的规模企业群。良山镇已成为新余市中心镇的良山,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
罗坊镇 |
罗坊镇位于新余市东北部,地处新余、樟树、新干、峡江交界处。东连樟树,接姚圩镇,西邻水西镇,北连水北镇,南与峡江、新干接壤。全镇总面积270多平方公里,辖36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276个自然村。总人口近8万,总户数18598户,集镇人口1.2万人。有耕地面积99215亩,其中水田79596亩,是新余市第一大镇。2005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完成42530万元,比上年增长8%,其中工业产值完成20933万元,农业总产值完成21597万元,分别同比增长6.1%、9.9%。工商税收首次突破1000万元大关,地方财政收入53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584元。 今年,该镇力求结合实际,按照“建设平安罗坊,打造特色罗坊”的工作思路,狠抓“两项工程”,即党员干部队伍建设这项基础工程和确保社会稳定这项平安工程;力促“两大建设”,即全力推进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精心做好特色农业、特色商贸、特色人文、特色革命传统“四篇特色文章”。充分挖掘土地资源潜力,做大做强做优以珊娜果业、惠民果业、雨林苗木、湖藕、蒿菜等龙头企业和特色品种,推动罗坊镇农业产业化步伐的加快;以集镇建设为重点,再铸商贸重镇辉煌;充分发挥罗坊人口多,在外工作和经商的人也多的优势,激发在外工作人员回报家乡的热情,鼓励他们为罗坊再展雄风作贡献;将罗坊会议发扬光大,把罗坊会议精神与 “-”教育有机结合。狠抓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作风建设和素质的提高,打造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强有力的党员干部队伍,为罗坊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可靠的组织保证。. |
姚圩镇 |
姚圩镇位于渝水东部,袁河中下游,东接新溪,西连罗坊,南邻南安,北与樟树市黄土岗镇隔河相,辖14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102个村小组,112个自然村,总户数7917户,人口30036人。全镇耕地面积33250.46亩,其中水田23208.46亩,旱地10042亩。山地面积2093公顷,森林覆盖率30.6%。 姚圩镇是一个务工大镇,全镇在外务工人员已达1.33万人,占全镇劳动力总数的88.7%,流动党员187人,占党员总数的22.5%,其中在深圳的流动党员119人。全镇外出人员年务工收入突破2亿元,劳务输出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由前几年的25%上升到了62.7%,已成为姚圩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截止到2004年底,全镇在境内银行存款余额达2亿元。 集镇建设步伐加快。已初步形成“三纵两横、一个中心”的区域中心镇格局,集镇“三位一体”改造全面完成,实现了亮化、绿化和美化,集镇人口由5000人增加至8000人,面积由1平方公里拓展至1.5平方公里,集镇功能进一步完善,品位进一步提升。 小康村建设形成连片创建的特色。全镇7200户农户中,已有6100户建起了三层以上的新居,占总农户的84.7%。全镇102个自然村,按照“四个统一”(统一审批、统一用地、统一图纸、统一施工)改造和新建小康村56个,占总数的54%,按照“四化”(地面硬化、房前屋后绿化、村内亮化、地下水沟净化)高标准建设小康村34个,占村庄总数的32%,所有的小康村都实现了人畜分离,有统一的排水化粪系统、完善的公共用地,有良好的布局和整洁、舒适的环境。城镇化率由32%提高到了60%。14个村委会全面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小康村建设普及率较高,经济发展较快,农民比较富裕。今年被评为“全省首批八个卫生镇”之一,镇党委被评为全省“党员队伍建设基层党建红旗单位”,并受到省委表彰。. |
珠珊镇 |
珠珊镇地处袁河南岸,与城区隔(袁)河相望,东临新余市高新技术开发区,西靠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仙女湖,南接江南最大钢铁企业新钢公司,北接新余城区、新余电厂、江西二化等大中型企业。全镇总人口33000人,总面积68.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4819亩,山地面积39300亩。全镇所辖15个村委会,108个自然村。珠珊耕地区属平原地形,山林区属低丘陵地形。年平均气温17.2℃,年平均降水量1403毫米。珠珊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明显,紧临市区,已部分纳入了城区规划,吉(安)新(余)公路、天工大道都从南北方面纵贯交汇而过,市区有三座大桥(袁河大桥、渝洲大桥、天工大桥)跨袁河进入珠珊。珠珊通赣粤高速不到20公里,通沪瑞高速仅4公里,待建的武吉高速在镇内通过,通新余火车站仅2公里,珠珊镇已村村通水泥公路,与城区构成了“十五分钟经济圈”。 珠珊镇以决战工业4个亿为战略目标,紧紧依托地处城郊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靠近省属大型厂矿企业较丰富的资源优势和低成本技术优势,倾力打造工业平台,全力发展重镇经济,已形成了以钢铁加工、金属制品、纺织制衣为主的工业基地。特别是该镇板桥工业平台,规划面积达1.5平方公里,吉新公路和天工大道边境线沿平台交汇而过,交通十分便捷,基础设施完备,招商态势良好,目前有夏威夷科新工贸公司、峰泰有限公司等众多企业落户其中。良好的投资环境,促进了该镇经济的快速发展,2005年,该镇被评为全省经济发展百强乡镇。. |
河下镇 |
新余市渝水区辖镇。1956年分属江口、划江、宝平乡,1958年置界首公社,1959年改名河下公社,1983年改乡,1995年改镇。位于区境西部,镇府驻新屋村,距区府10公里。面积124.5平方公里,人口2.3万。袁河环绕南部,建有江口大型水库和发电站。浙赣铁路、樟宜公路过境。辖岭泉、郑家、河下、礼泉、平川、浒溪、划江、白湄、江口、龙伏、砿头、洋田、花园、礼珠14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河沙场、铁矿。农业主产水稻、棉花,盛产茶油。仙女湖风景区在境内。. |
观巢镇 |
|
欧里镇 |
欧里镇位于新余市西北16公里处,东邻下村镇、观巢镇,南靠观巢镇、分宜县的湖泽镇,西与分宜县的双林镇交界,北与分宜县的洞村乡接壤。辖12个行政村,78个自然村,123个村民小组,总户数5314户,总人口17689人,其中农业人口16217人,农户4551户。全镇总面积65.11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积55395亩,耕地面积14710亩。境内有丰富的煤炭、石灰石、铁矿等资源,已探明煤炭储量5000万吨,石灰石储量10亿吨。 欧里交通极为便利,国家二级水泥路新欧线直通欧里。2003年率先在全市实现村村通水泥路。昌金高速公路距欧里仅10公里,铁路运输距新余火车站东货场只有18公里。目前正在兴建的欧下公路和武吉高速公路穿境而过。 欧里镇属丘陵地形,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山水相间,山青水秀,景色宜人。东面有一小溪由北向南流经上巢、白梅、皇华、木村;中部有一小溪从西向东拦腰把欧里镇分为江南、江北,流经昌坊、联合、洲上、木村,两条小溪在木村汇合流入孔目江。溪水清澈见底,未被污染,为新余市城区饮用水供水来源。享有盛名的小康红旗村——昌坊村,其独特的农家乐旅游已成为新余市旅游定点单位,并且被省里定为江西省农业旅游示范点。 多年来,欧里镇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着力做好“黑(煤炭)”、“白(石灰)”、“灰(水泥)”三色文章。全镇现有小煤窑33对,石灰窑70多家,采石场13个,水泥厂1个。2005年,全镇工农业生产总值23080万元,财政总收入150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660元。2005年荣获江西省经济百强乡镇称号。 2006年,欧里镇新一届党委和政府提出了“一个目标,四大重点,五上台阶”的工作思路,并着力办好停车场建设、新敬老院建设、新农村示范点建设等六件实事。欧里已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
水西镇 |
新余市渝水区辖镇。1949年属沙陂区,1954年设水西区,1956年改公社,1984年改乡,1988年改镇。面积135.3平方公里,人口5.3万。位于区境中部,镇府驻水西圩,距区府10公里。樟宜公路、浙赣铁路、袁河过境。辖白水塘、严家渡、桐林、水西、沙陂、潭隅、下砿、五星、丁下、桥口、江家、陂头、合湖、加山、富光、简家、宠江、姚家边、光明、潭塘、黄家、彭家、河坪、珍田、苍坑、亭孜、施家、汉元28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建筑、建材。农业主产棉花、水稻。境内有商周古遗址。. |
鹄山乡 |
鹄山乡位于新余城区北面35公里处,东与水北镇毗邻,西、南紧靠人和乡,西北与上高县、高度市接壤。全乡总面积45.5平方公里。 鹄山乡交通便利,上新公路沿东部边境,上新铁路沿中部贯穿南北。全乡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属丘陵地形。绵亘于西北边境的蒙山,主锋白云峰海拔1004米;乌老里海拔高459.2米;宝珠岭海拔324米。蒙山地下水丰富,暗河、溶洞较多。水系以蒙山地下水为主(是蒙河主要发源地之一)。境内有支流5条,溪水遍布全乡。 鹄山乡矿产资源丰富,主要以大理石、白云石、硅灰石、铅锌矿、透辉石、萤石矿、储量较大。据地质部门探明,大理石储量为152万立方米,白云石1650万吨,石灰石1亿吨,其他矿藏量为13100万吨。 全乡耕地面积21018亩,山林面积1374公顷,主要农作物有水稻、棉花、油菜、花生等。特色农业以大蒜著称,素有“大蒜之乡”的美称。. |
人和乡 |
人和乡位于市区西北部,蒙山脚下,东与水北镇交界,南与下村镇接壤,西与分宜县洞村乡毗邻,北与鹄山乡、上高县南港镇相连。集镇驻味塘村,距城区33公里。境内“人北”公路东连上新公路,上新铁路横贯东部。2005年全乡面积72平方公里,耕地23680亩,林地面积46445亩,辖13个村委会,50个村小组。2005年总户数5544户,总人口19380人。 人和乡境内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特别是硅灰石贮量全省第一、全国第二,且品质是最好的。花岗岩、石灰石贮量也相当可观,另外还有砂石、莹石等矿产资源,近年来,我们充分依托矿产资源优势,坚定不移地实施矿业强乡战略,矿业经济迅猛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全乡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05年全年完成财政收入501万元,其中国税360万元,地税141万元。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全乡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紧中趋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日趋稳定,安全生产态势平稳,连续两年实现“零”死亡目标。2005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安全生产工作先进单位。文明村建设全面推进,全乡涌现出了武郎村委王家坊村、布里村委枫树下村两个文明村示范点。科教文卫体成绩斐然。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科技兴农,科技兴企观念深入人心。2005年底座拉电话达到1300部,手机用户达3400户,有线电视入网户达到1050户,还接通了光缆电视。. |
界水乡 |
界水乡位于新余市城西,驻地界水街,距市区22公里,离分宜城区12公里,东与城北办事处,仙女湖区的河下镇相邻,西与分宜县分宜镇、湖泽镇接壤,北与观巢镇为界,南濒仙女湖。海拔50米,境内四面环山,形似一个小盆地,气候温和,属典型的江南丘陵地区。 界水原名界首,以其座落在新余的西端与分宜交界之首,故名。解放后因火车站与其它地方重名,更名界水。界水乡系老革0据地之一;有湖头、湖边、贯山、落且、塘下、西村、高家村曾建立过西路区苏维埃政府,解放初期属观巢区。1956年撤区并乡后分为界水乡、黄溪乡、兰家乡,1958年3月三乡合并成为西村乡。11月由江口乡、西村乡合并成立界水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59年9月并为河下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61年11月从河下人民公社分出成立界水人民公社。1968年5月成立界水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1月由河下、界水两公社革命委员会合并成立为河下人民公社革委会,1973年1月又从原河下公社革委会分出而成立界水公社革委会。1980年12月界水人民公社革委会恢复其界水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名称。1983年12月改名为界水乡,一直沿袭至今。 界水乡现辖7个村民委员会,93个自然村,4017户,13384人,其中农业人口3632户12653人。界水乡总面积64.15平方公里,全乡总耕地面积16130.52亩,其中水田15296.52亩,旱地834亩,现有林地面积49980亩,其中油茶面积26760亩,占林地总面积的53.54%,森林覆盖率56.8%。乡内气候适宜,雨量充沛,有小(二)型以上水库12座,大小水库90余座,水面面积2159亩。 境内有浙赣复线、清宜公路横穿而过,界观公路、界孝公路纵贯全乡,全乡交通结构形式呈“∏”字型。 界水乡现集镇座落在界水乡高家村委上街、下街两个村小组,集镇面积0.36平方公里,集镇人口1600余人。界水圩在清朝康熙年间建立,每逢农历“一、四、七”为赶集日,集日高峰人流量近千人,日交易额30多万元,集贸市场沿路成市。由于集镇各项功能非常落后,已满足不了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新的集镇建设已在乡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通过,选址确定在清宜线与界水至汉岭公路交叉口至清宜线与界观公路交叉口(即清宜线K92十800——K94十700)总体规划1.5平方公里。. |
南安乡 |
南安乡位于新余市渝水区东南面,距城区35公里,东邻新溪乡、新干县,西靠罗坊镇,南枕百丈峰,与峡江县隔山相望,北连姚圩镇。东西长约20公里,南北宽约6公里。全乡辖丰洲、高丰、朝阳、东洛、新生、南门、荆兰、显华8个行政村,85个自然村,总人口13054人,党员514人,劳动力总数6758人,总面积129平方公里(含百丈峰林场)。赣粤高速贯穿境内(16.8 km),并设有一出口,新干连接线 、邓罗线、哲划线三线交汇于此,交通优势凸显。山林资源丰富,拥有铁矿石、石英石、硅灰石等矿产资源。全乡现有耕地面积36675亩,水田面积35743亩,果园面积5000亩,有柑桔、板栗、黄花梨等。山地面积63573亩,有林面积53782亩,退耕还林4800亩。全乡现有小(一)型水库1座,小(二)型水库16座,山塘水库64座。2005年:全乡国民生产总值实现8380万元,农业总产值实现9136万元,同比增长13.6%。全年财政收入277万元,地方财政收入180.5万元,比去年增长16.4%(剔除农业税减征因素)。工业总产值实现2400万元,工业性固定资产投入480万元,同比增长17.5%,农民人均纯收入3544元,增长12%。全乡粮食总产近4万吨,优质率90%以上。全乡养猪专业户35户,年出栏生猪1.5万头,水产养殖面积1775亩,水产品总产达487吨,特种水产达145吨,养牛专业户10户,良种牛存栏400多头,全乡养牛突破1.3万头。. |
新溪乡 |
新溪乡位于渝水区东部,东部与新干县交界,南与南安乡为邻,西与姚圩接壤,北濒袁河与樟树市昌傅乡相望。全乡总面积4634平方公里,距城区45公里。全乡辖有城头、明星、复兴、西江、后溪、珠坑、均溪、稍凌、龙尾洲、楼下、泗溪11个行政村,56个自然村,112个村民小组。全乡总户数3903户,总人口15324人(其中农业人口14504人),土地总面积32484亩,其中耕地面积22416亩、水面834亩、果园1959亩、林地3335亩,总劳力7286人,其中外出务工劳力3060人。 新溪乡人杰地灵,资源丰富,环境优美,劳力充足,是广大客商投资兴业的理想之所,这里交通便捷,赣粤高速公路横贯其中,水泥公路干新线穿境而过,袁河流经全境12公里;这里盛产的优质稻米、优质红桔、新溪土鸡享誉境内外,“双虎”牌砂轮热销全国各地,占地792亩的生态园区——新城农场生机勃勃,这里经“三位一体”改造后的集镇,基础设施完善,水电、邮政、电信、有线电视在此形成网络。配套设施完美,市场功能齐全的新溪集贸中心位于“千米长廊——个体私营经济一条街”的黄金地段,乃三县、区、市商贾云集之地。 乡党委、政府致力于实施大开放主战略,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实行全新的招商策略和务实的招商方式。优化投资环境诚让外商发财,力谋自己发展,红壤开发、荒滩造林、大米加工、生猪养殖、肉牛生产、水面开发等农业项目,砂轮磨具新产品开发等工业项目,都期待着外商前来新溪考察、洽谈、合作、投资。 新溪前程似锦、大有可为,勤劳智慧、宽厚友善的新溪人民热忱欢迎八方有识之士携手同行,共展宏图。. |
九龙山乡 |
新余市渝水区辖乡。1958年置九龙山垦殖场,1960年并入良山公社,1961年复置九龙山垦殖场,1979年分置九龙山公社和九龙山垦殖场,1983年改乡。位于区境西南部,乡府驻黄田村,距区府30公里。面积74平方公里,人口0.9万。有江口水库。市区公路直通九龙。辖仰江、后元、黄田、昌梅、城上5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砂轮模具、耐火砖、木器雕刻等厂。农业主产水稻,盛产油茶、茶叶。境内有九龙山革命纪念塔。. |
新钢街道 |
新钢街道位于江西新余渝水区。下辖: 360502400001 111 苗甫新城区 360502400002 111 公园南村区 360502400003 111 公园北村区 360502400004 111 文化村区 360502400005 111 环山北村区 360502400006 111 铁山区 360502400007 111 环山南村区 360502400008 111 桂花村区 360502400009 111 沁圆村区 360502400010 111 含笑村区 360502400011 111 路东村区 360502400012 111 沿河村区 360502400014 111 幸福村区 360502400015 112 周宇路北区 360502400016 111 周宇路南区 360502400017 111 友谊区 360502400018 111 长康区 360502400019 112 西山岭路东区 360502400021 112 西山岭路西区 360502400022 111 沙汾区 360502400023 111 良山铁矿区 |
仙来办事处 |
仙来办事处位于江西新余渝水区。下辖: 360502401001 111 仙来办事处廖家管理处社区 360502401002 112 仙来办事处珠珊管理处社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