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星村位于龙坪镇东部位置,距乡镇驻地2公里,东与八总乡接壤,南与新民村交界,西与城东社区毗邻,北与马草村接界。全村总面积10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308亩(田956亩,土352亩),3个自然寨,9个组368户1629人(其中:农业人口1594人,非农业人口35人)以布依族为主,龙滩电站淹没后,全村群众分别安置到布主、鲁段、纸厂、翁毫等个安置点。
目前村建设有村委办公楼一栋650平方米,内设有村委办公室、党支部办公室、农家书屋、阅览室、大会议室、保管室、计生室、妇女之家、文化活动室、便民利民服务站、蔬菜协会办公室、值班室等,有体育健身场所一个,村有蓝球场,乒乓球台桌一套,村卫生室,总建设费用80万元,村自筹资金44万元,各单位资助36万元。
五星村经济收入以早春蔬菜为主,蔬菜种植面积1200亩,全村总产值980万之,成立有蔬菜技术协会一个,会员有35人,都获得县发绿色证书,会员负责蔬菜的技术种植和销售工作,是远近闻名的蔬菜专业示范村、1996年获得省政府发的小康村称号。
2008年龙滩电站建成后,70%田土被淹没,蔬菜面积减少7成,为不使村民经济收入下谓,村两委采取多种经营的方式向荒山开发,并组织部分村民进行种植,现种植有板98亩,火龙果500亩,红密柚60亩各汇生公司合作种植玲稀树种柚木,面积500为,对剩余劳动力进行培训,五星村现输送到外地打工的有450人,在县内打工有250人,通过村两委和村民的共同努力,现五星村的经济收入不但设下滑还比原生活高出许多了,既保证社会稳定,女推动了五星村的经济快速向前发展。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522728100 | 558000 | -- | 查看 五星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河滨社区 |
河滨社区地处罗甸县龙坪镇驻地(县城)北面,东邻马草村,南连城东,西接老城,北靠云干乡,辖9个居民小组,17条街道,1720户6218人(其中农业人口960人,非农业人口5258人)。辖区面积约4平方公里,共有县、镇机关部门26家,工业、企业18家,商铺265家,酒店、宾馆5家,学校1所,医院4家。 河滨社区是个多民族社区,居住有:汉族,布依族,苗族,壮族,瑶族,彝族,侗族,土家族,傣族,水族等民族,全社区六千多人口中,非农业人口5258人,农业人口960人,这些农业户都是从其他乡镇迁居来的,无耕地耕种都是靠打零工和做小生意为业。 河滨社区没有耕地和其他资源,种养殖业难发展,小企加工业没有资金和场所,社区经济发展艰难,今后发展之路靠引进外来小型家庭式加工,组装等形式来发展社区经济。 |
城西社区 |
城西区地处罗甸县龙坪镇驻地(县城)西面,东邻城东,南连,西接新苑村,北靠莲花村。12个居民小组,常住户4073户10410人(其中:农业人口4575人,非农业人口5835人),,辖区面积约2.5平方公里。辖区内有各类门面881个,车站2个,学校(含幼儿园3个),大型超市2个,企事业单位共36家,金融网点4家,社区共有党员49名(其中:女党员13名),社区办公室工作人员9人,-4名。 社区共设有:计生服务办、综治维稳办、社会事务办、综合事务办等。社区辖区年人口流动量约达16000万人次,社区居民年人均收入4000元,可支配资金3000元。 社区八大组织齐全,能紧紧围绕社会生活各项目标开展好社区计生、生活保障,人民内部调解,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文化教育卫生环保等各项工作,充分发挥这区居民自治,现社区有巡逻联防队1支20余人,计划生育服务队1支30余人,目前社安居乐业,社会稳定,群众生活水平日益奔小康迈进,力争把社区各项工作建设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雅,治安稳定,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现代化社区。 |
城东社区 |
城东社区地处罗甸县城(龙坪镇政府东部),是城镇居民、农民混居的城交结合部,有十二个居民小区,二十二条街巷,居住着4277户,14971人,其中:城镇居民2847户,9966人;农业居民1430户,5005人(内含移民236户,1190人),驻辖区单位五十余个,总面积约2.9平方公里(4350亩),社区有干部10人(其中一名是移民)、党员40人,社区内设有支部办公室、民政事务办公室、调解办公室、计生办公室、农村事务办公室、社区警务办公室。负责整个社区的工作正常运转。 一年来的社区工作:一是社区支部紧紧抓住“坚持以人为本,共建和谐社区”这一发展主线,同心同德,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团结和带领社区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二是做好社区工作从实际出发,不停留在口头上做表面文章,而是深入实际下去听取群众的呼声,“察民情、知民心、解民优”。社区支部利用社区远教平台经常组织党员干部学习,为下岗失员人员着就业服务(今年上半年来经调查登记并推荐167人失业人员就业);组织农户学习种、养植技术,有些干部带领农民在自家的承包山地种植了火龙果,帮助群众走上致富道路。由于龙滩水电站的建设,罗甸库区移民搬迁到本辖区移民有263户、1190人,为了让移民搬得来、稳得住,选入社区的移民干部经常深入实际进行走访,为解决移民农户因失地造成的生活困难,动员并组织有劳动力的家庭子女外出务工,解决其家庭生活存在的实际困难。 |
新艾村 |
新艾村位于龙坪镇西面位置,距乡镇驻地20公里,东与顶访村接壤,南与沟亭乡交界,西与逢亭镇毗邻,北与兴未村接界。全村总面积约19平方公里,全村有5个自然寨14个组456户2426人(其中:农业人口2416人,非农业人口10人)。 全村耕地面积2101亩(其中:田366亩,土1735亩)经济收入主要以水稻粮食、板栗经果林和青壮劳动力外出打工为主,外出打工计108人,主要分布在广东、浙江。2007年人均食316公斤,人均纯收入1620元。新艾村两委,通过今年村换届选举,村两委班子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指导下,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四帮四促”活动开展,全村干部群众团结一致,开拓进取,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使村民生活和人居环境有较大的变化。 |
马草村 |
马草村位于龙坪镇东北面位置,距乡镇驻地1.5公里,东与八总乡接壤,南与五星村交界,西与城东社区毗邻,北与云干乡接界。全村总面积10平方千米,辖7个组320户1380人(农业人口1266人,非农业人口114人),劳动力480人。耕地面积840亩(其中:田120亩,土720亩),退耕还林面积308亩,麻竹等180亩,火龙果600亩。 近年来,马草村依托区位及自然资源,大力发展以早熟蔬菜为主的龙头产业(其中以辣椒、黄瓜、西红柿等品种为主),这两年又大力发展火龙果种植,通过努力,村民生活生产条件得到不断改善,并逐步走向富裕之路,于一九九八年还获得了州人民政府颁发的“小康村”荣誉称号。 在村两委的领导下,在上级单位及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村民积极投工投劳,村委办公室、通村公路的硬化,串户路的建设等基础设施,逐步建成,办公及交通条件不断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马草村村民正向着美好的未来分健步前进。 |
林霞村 |
林霞村是一个布依族村寨,地处罗甸县龙坪镇北部,全村共有六个村民组,人口有1041人,其中非农业人口有7人,农业人口有1034人。所辖组有两个,林霞和简坪坳。林霞大寨有4个小组,简坪坳有两个组(笫五组和笫六组)。笫一组到笫四组分居在312省道的两侧,从龙泉至林霞小学共5个公里的居住线长,简坪坳距县城10公里,距沫阳镇5个公里。也分别居住在312省道的两侧。林霞村所驻的行政区面积约是10平米公里,其中,耕地面积是406亩,森林面积是11182.05亩,海拔从400多米到600多米,是一个典型的缺水地段村寨之一。林霞村以往全靠传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为生。经济上在龙坪镇来说数倒数的村之一,早些年,通过本镇的马草村种植早熟蔬菜的成功先例,也开始学种植早熟菜,这样村民开始偿到一些甜头。近年来,随着打工的热潮高涨,村民们又一次次的去冲着潮浪;有的人成功,回家建起小楼,有的开修理店,有的跑车,有的学做生意,有的学加工,但也有的人退却。成功的人,令我们贺彩;退却的人,又值得我们考虑。村两委一定得担当责任,为退却的人寻找一条致富的路,走什么样的路?试探着,也大胆地去宣传发展口号:提高种养业、重视加工业、转移劳动力、保生态环境。 |
新民村 |
新民村位于龙坪镇东部位置,距乡镇驻地5公里,东与八总乡接壤,南与交谷村交界,西与五星村毗邻,北与五星村接界。全村总面积15平方千米,辖6个组(一、二、三、四、上顶、下顶)186户879人(其中:农业人口865人,非农业人口14人)。全村有2个自然寨。 全村耕地面积1063.5亩。经济收入主要以水稻粮食、桐油经果林和青壮劳动力外出打工为主,外出打工计37人,主要分布在广东、浙江。2010年人均食140公斤,人均纯收入750元。 龙滩水电站的建设,我们以舍小家顾大家为重,共搬迁移民63户294人,后靠移民分布七零八落。目前原住地大沟,顶翁两个自然寨110户660人需解决人畜饮水困难,2500多米泥石路需路面硬化,300多亩基本农田需改善灌溉,全村共有51户214人享受政府发放的农业低保照顾。 龙滩水电站375米已淹没100多亩良田,未来的发展只希望在山,目前已种植有1000多亩火龙果,1000多亩油桐,力争在十二五实现人均收入翻番。 |
八一村 |
八一村位于龙坪镇东南面位置,距乡镇驻地6公里,东与八二村接壤,南与沟亭乡交界,西与沟亭乡毗邻,北与金星村接界。全村总面积17平方千米=25500亩,辖5个组(即:把敢、里常、广里、王汝、炳盘)187户891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891人)。全村有5个自然寨。 全村耕地面积722亩。其中;田233亩,土489亩。经济收入主要以水稻粮食、桐油经果林和青壮劳动力外出打工为主,外出打工计14人,主要分布在广东。2010年人均食300公斤,人均纯收入1300元。 近几年来,八一村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为大局,以服务村民、共建村组、提高村文明程度为宗旨;以创建“环境优美、管理有序、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人居环境为目标;以便民、为民、利民为原则,充分调动村资源,强化内部管理,夯实工作基础,拓宽服务领域,加强环境治理,创新活动载体,为广大村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
八二村 |
八二村位于龙坪镇西南位置,距乡镇驻地8公里,东与交谷接壤,南与凤亭乡交界,西与八一村毗邻,北与莲花村接界。全村总面积约15平方公里,辖4个组(即:董王、里相、巴莽、坡头)147户676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676人)。全村有4个自然寨。全年生产总值150万元。 全村耕地面积508亩。其中;田135亩,土373亩。经济收入主要以水稻粮食、早熟蔬菜、麻竹、板栗等经果林和青壮劳动力外出打工为主,外出打工计110人,主要分布在广东、浙江。2010年人均粮食270公斤,人均纯收入500元。 近几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八二村坚持狠抓以村两委为核心,以村治保联防、调解组织为重点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村组干部、党员及广大群众积极性,抓好村级公路建设、森林防火、引水抗旱等工作,不断夯实辖区创建基础,环境优美,经济发展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正展现在世人面前。 |
七一村 |
七一村位于龙坪镇西面位置,距乡镇驻地15公里,东与六一村接壤,南与卡祥村交界,西与板庚乡毗邻,北与金星村接界。全村总面积约12平方公里,辖12个组350户1384人(其中:非农业2人,农业1382人),男727人,女657人。全村有8个自然寨。全村耕地面积3155亩(含林地),其中:田555亩,土2600亩。结合七一村实际,2011年度,要求政府立项把村组公路修通,在2010年7月份村委组织各级清挖组路,只通马车便道,车辆未通,请求政府纳入计划村级交通规格标准挖通,其中,境内三座桥过河,师生村民务业的交通要道,并有三外堡坎,长60米,高3米,6个大涵洞,修好村级公路,人民群众整体利益,全体村民愿望。 2012年度,计划工作,因农田农土农户都在河两岸,种的庄稼早熟蔬菜遇到自然旱灾,损失村民的生产生收,望天水田收入半收,根据七一村的自然条件,有两条河贯穿七一村的境内,抗御自然旱灾是有条件的,严重旱灾,8个组的人畜饮水水池干缺,农户到河里挑抬水,村民各组反映,全村5台变压器要求拉低压线立杆子里顺河床,用电抽水灌田,三台电灌站,30台潜水泵,用于80米的扬程,胶管用于大沟渠道引水到田,6分管5000米,8分管7000米,新修的水池8个,旱灾的农用永远解决旱灾抢救村民生产生收,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 |
六一村 |
六一村位于龙坪镇北位置,距乡镇驻地6公里,东与河滨社区接壤,南与金星村交界,西与七一村毗邻,北与板庚乡接界。全村总面积约29平方公里,辖10个组7个自然寨502户2142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142人)。全村耕地面积1345亩(其中:田841亩,土504亩)。经济收入主要以水稻粮食、板栗、火龙果经果林和青壮劳动力外出打工为主,外出打工计200余人,主要分布在广东、浙江、湖南。2011年人均粮食200公斤,人均纯收入800元。 近年来,六一村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关心指导下,围绕“服务村民群众、构建和谐村”这一主题,扎实推进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积极构建“1+4”村服务机制,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村注重加强指导督查,注重创新活动载体,注重培养宣传典型,注重推动村中心工作,引导村履职尽责创先进,党员立足岗位争优秀,组织动员村党员扎实开展各项三服务活动,着力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有力保障村困难基本生活,形成了创先争优活动特色鲜明、竞相比学赶超的生动局面。 |
兴未村 |
兴未村位于龙坪镇西部位置,距乡镇驻地28公里,东与新艾村接壤,南与逢亭镇交界,西与板庚乡毗邻,北与板庚乡接界。全村总面积约16平方千米,辖6个组(即:上兴、中兴、下兴、丁一、丁二、屯上组)237户1104人(其中:农业人口1096人,非农业人口8人)。全村有5个自然寨。 全村耕地面积601亩。其中;田131亩,土470亩。经济收入主要以水稻粮食、板栗经果林和青壮劳动力外出打工为主,外出打工计106人,主要分布在广东、浙江。2010年人均食210公斤,人均纯收入700元。 近几年来,在乡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兴未村坚持狠抓以村两委为核心,以村治保联防、调解组织为重点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村各组织干部、党员以及广大群众的平安创建积极性,狠抓平安文明家庭、平安文明村寨、治保联防、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等工作,不断夯实辖区平安文明创建基础,为辖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
五星村 |
五星村位于龙坪镇东部位置,距乡镇驻地2公里,东与八总乡接壤,南与新民村交界,西与城东社区毗邻,北与马草村接界。全村总面积10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308亩(田956亩,土352亩),3个自然寨,9个组368户1629人(其中:农业人口1594人,非农业人口35人)以布依族为主,龙滩电站淹没后,全村群众分别安置到布主、鲁段、纸厂、翁毫等个安置点。 目前村建设有村委办公楼一栋650平方米,内设有村委办公室、党支部办公室、农家书屋、阅览室、大会议室、保管室、计生室、妇女之家、文化活动室、便民利民服务站、蔬菜协会办公室、值班室等,有体育健身场所一个,村有蓝球场,乒乓球台桌一套,村卫生室,总建设费用80万元,村自筹资金44万元,各单位资助36万元。 五星村经济收入以早春蔬菜为主,蔬菜种植面积1200亩,全村总产值980万之,成立有蔬菜技术协会一个,会员有35人,都获得县发绿色证书,会员负责蔬菜的技术种植和销售工作,是远近闻名的蔬菜专业示范村、1996年获得省政府发的小康村称号。 2008年龙滩电站建成后,70%田土被淹没,蔬菜面积减少7成,为不使村民经济收入下谓,村两委采取多种经营的方式向荒山开发,并组织部分村民进行种植,现种植有板98亩,火龙果500亩,红密柚60亩各汇生公司合作种植玲稀树种柚木,面积500为,对剩余劳动力进行培训,五星村现输送到外地打工的有450人,在县内打工有250人,通过村两委和村民的共同努力,现五星村的经济收入不但设下滑还比原生活高出许多了,既保证社会稳定,女推动了五星村的经济快速向前发展。 |
顶访村 |
顶访村位于龙坪镇西面位置,距乡镇驻地10公里,东与所也接壤,南与沟亭乡交界,西与立亭乡毗邻,北与七一村接界。全村总面积约14平方公里,辖3个自然寨4个组(即:顶访组、顶兴组、布讲一二组)167户970人(其中:农业人口970人,非农业人口0人),主要有布依族为主。全村耕地面积473亩(其中:田173亩,土300亩),全年农业产总值为291万元,主要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玉米、黄豆、花生、蔬菜等农作物,最有名特产有板栗、油桐、火龙果、奇石等。新修通村公路和通组公路,2011计划新修通组水泥硬化道路1.5公里,目前,该项目正在实施过程中,现已动员群众修通主干线路,清理部分边沟,修好部分涵洞,砌好部分堡坎。村“两委”干部充分发挥核心作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坚持分工不分家的原则,要求大家虚心求教,服从大局,团结协作,遇事多沟通,凡事有商量,工作热情高涨,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工作合力。积极组织村干部和党员及村骨干人员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全面提升党员及人民群众素质。 |
莲花村 |
莲花村位于龙坪镇西部位置,距乡镇驻地1.5公里,东与城西社区接壤,南与八二村交界,西与新苑村毗邻,北与老城村接界。全村总面积9平方千米,辖5个组(其中:莲花一、二、三组,四、五组是移民安置组107户),2个自然寨287户1876人(其中:农业人口1536人,非农业人口340人),全村党员26人,预备党员2人,莲花村以布依族、汉族、苗族等三个主要民族集居。全村耕地面积437亩,其中:田185亩,土252亩。 全村以种植和养殖为主,现全村有养殖户(养猪)147户,种植经果林7户,面积120亩,年生产总值达80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2400元。 |
金星村 |
金星村位于龙坪镇西部位置,距乡镇驻地6公里,东与新苑村接壤,南与八一村交界,西与顶访村毗邻,北与七一村接界。全村总面积约10平方公里,全村有5个自然寨10个组373户1926人(其中:农业人口1906人,非农业人口20人)。全村耕地面积1200亩(其中:田470亩,土730亩)。经济收入主要以水稻粮食、桐油经果林和青壮劳动力外出打工为主,外出打工计99人,主要分布在广东、浙江。2007年人均食200公斤,人均纯收入500元。 在龙坪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结合金星村实际情况,进一步加快农村发展多种经济收入,具体分三步抓,一是抓粮食高产稳产为基础;二是抓多种经济产业为主体;三是机遇、作重点,全村村民有了方向性,目标性去投入发展。据统计,在2011年度全村农业生产总值达一百多万元的创新记录,目前数据结果,全村林业森林覆盖率占全村土地面积的70%以上。 一、组织建设落实,奠定工作基础。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村规民约、组规民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村两委以身作则,百姓遵纪守法,办事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为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地保障。 二、产业结构调整,百姓增收致富。积极发展第二、三产业,扶持百姓发展种养、殖业,全村共发展养猪、养鸡、养鸭2100余头(只),无公害蔬菜栽培面积达到50亩,促使市场繁荣,活跃城乡经济。 三、民生综治齐抓,确保一方平安。计划生育工作乃国家大事,综治工作责任重于泰山。两项工作一齐抓,计生工作100%到位,不拖全镇后腿,综合治理确保一方平安。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
交谷村 |
交谷村位于龙坪镇东南面位置,距乡镇驻地7公里,东与八总乡接壤,南与八总播也交界,西与新民村毗邻,北与五星村接界。全村总面积16平方千米,4个自然寨4个村民小组132户596人(其中:农业人口594人,非农业人口2人),男389人,女207人,劳动力225人,在校学生81人,外出务工128人。全村耕地面积309亩(其中:田140亩,土169亩,大多数是中等产田土,产量低,只有45%的农户跨越温饱线。 村内虽然有丰富的非耕地资源,但尚未开发,农业产业结构单一无重大突破,自然资源与劳动力资源数不相适应少部分农户,在党的致富政策指引下,上得较快,但也有少部分农户,在生产发展中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至今仍处于贫困状态。 |
沙井村 |
沙井村是省、州进入罗甸县的大门行政村,东邻马草,南连城东社区、城西社区,西接老城,北靠云干乡,辖2个自然寨,6个村民小组480户3800人(其中:农业人口2300人,非农业人口1500人,全村辖面积约4个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0亩,年总产值50元。 沙井村地处在罗甸县美丽的“高原千岛湖”,龙坪镇驻地,沙井村以井水为名,共水有“天然矿泉”的美誉,此地人入地灵勤劳善良的沙井人在这片兴旺的土地上辛勤耕作,素有“天然矿泉”的沙井,井水无私的养育了多少沙井人,喝时一滴如干露,只要县城停水了,县城居民到沙井水井车拉人挑,我们全村民无私开放,让井边一热闹非繁的取水人,你来我往,夏天时活泼可爱的儿童你经常到井水边玩水,村民及县城的善良妇女们经常到井边洗衣服,沙井村山好,水好,人更好。我们全村民无私取水“天然矿泉”。 |
八总村 |
八总村位于八总乡南面的乡政府驻地,东与茂井镇红屯村接壤,南与上儒村为界,西与里厦村毗邻,北与平初村接界。全村总面积8平方千米,辖3个组152户675人。 全村耕地面积525亩。其中;田247亩,土278亩。经济收入主要以粮食、经果林和青壮劳动力外出打工为主,外出打工计160人,主要分布在浙江、广东、广西。2007年人均粮食460公斤,人均纯收入900元。 近几年来,在乡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八总村坚持狠抓以村两委为核心,以村治保联防、调解组织为重点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村各组织干部、党员以及广大群众的平安创建积极性,狠抓平安文明家庭、平安文明村寨、治保联防、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等工作,不断夯实辖区平安文明创建基础,为辖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目前,一个文明有序,环境优美,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正展现在世人面前。 |
里矮村 |
里矮村位于八总乡东北面,距乡镇驻地10公里,东与交友村接壤,南与交友村交界,西与龙坪镇毗邻,北与沫阳接界。全村总面积8.3平方千米,辖2个组116户512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人)。全村有2个自然寨。 全村耕地面积435亩。其中;田215亩,土220亩。经济收入主要以粮食、经果林和青壮劳动力外出打工为主,外出打工计210人,主要分布在浙江、广东、广西。2007年人均粮食350公斤,人均纯收入600元。 近几年来,在乡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里矮村坚持狠抓以村两委为核心,以村治保联防、调解组织为重点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村各组织干部、党员以及广大群众的平安创建积极性,狠抓平安文明家庭、平安文明村寨、治保联防、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等工作,不断夯实辖区平安文明创建基础,为辖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目前,一个文明有序,环境优美,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正展现在世人面前。 |
下儒村 |
下儒村位于八总乡南面,距乡镇驻地21公里,东面和南面与茂井镇接壤,西与另桃村、交广村毗邻,北与上儒村接界。全村总面积10.1平方千米,辖5个组221户969人,全村有3个自然寨。 全村耕地面积421.6亩。其中;田236.5亩,土185.1亩。经济收入主要以粮食、经果林和青壮劳动力外出打工为主,外出打工计187人,主要分布在浙江、广东、广西。2007年人均粮食392公斤,人均纯收入600元。 近几年来,在乡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下儒村坚持狠抓以村两委为核心,以村治保联防、调解组织为重点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村各组织干部、党员以及广大群众的平安创建积极性,狠抓平安文明家庭、平安文明村寨、治保联防、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等工作,不断夯实辖区平安文明创建基础,为辖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目前,一个文明有序,环境优美,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正展现在世人面前。 |
交广村 |
交广村位于八总乡政府西南面,距乡驻地约有14公里,全村总面积8平方千米。东与下儒村接壤,南与另桃村交界,西与播也村毗邻,北与上儒村和龙坪镇接界。全村1个自然寨,辖3个村民组,207户,917人。 全村有耕地587亩,其中,田307亩,土280亩。经济收入主要以粮食、早菜、油桐和青壮年外出务工为主。2007年,累计外出务工137人,主要分布在浙江、广东、福建及县内等地。为交广村创收月80万元。全年人均纯收入800元以上,人均占有粮食300公斤。 近几年来,交广村在乡党委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坚持狠抓村两委为核心,以村治保联防、调解组织为重点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村组干部、党员、群众的平安创建积极性,狠抓平安文明家庭,平安文明村寨,治保联防、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等工作。不断夯实辖区平安创建基础,为辖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目前,一个文明有序,环境优美,经济发展稳定,社会治安平稳,群众安区乐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正展现在世人面前。 |
平初村 |
平初村位于八总乡政府东面,距乡驻地约有0公里,全村总面积11平方千米。东与交友村接壤,南与八总村、里厦村交界,西与龙坪镇毗邻,北与交友村、里矮村接界。全村5个自然寨,辖5个村民组,170户,736人。 全村有耕地581亩,其中,田291亩,土290亩。经济收入主要以粮食、早菜、油桐和青壮年外出务工为主。2007年,累计外出务工137人,主要分布在浙江、广东、江苏及县内等地。为平初村创收月80万元。全年人均纯收入1200元以上,人均占有粮食350公斤。 近几年来,平初村在乡党委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坚持狠抓村两委为核心,以村治保联防、调解组织为重点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村组干部、党员、群众的平安创建积极性,狠抓平安文明家庭,平安文明村寨,治保联防、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等工作。不断夯实辖区平安创建基础,为辖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目前,一个文明有序,环境优美,经济发展稳定,社会治安平稳,群众安区乐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正展现在世人面前。 |
播也村 |
播也村位于八总乡政府西南面的一个小盆地上,距乡驻地约有16公里,东与交广村接壤,南与另桃村和凤亭乡拉毛村交界,西面与北面与龙坪镇接界。全村总面积9.2平方千米。辖2个村民组,179户,693人。 全村有耕地410亩,其中,田210亩,土200亩。经济收入主要以粮食、早菜、油桐和青壮年外出务工为主。2007年,累计外出务工137人,主要分布在浙江、广东、广西及县内等地。为播也村创收月80万元。全年人均纯收入850元以上,人均粮食350公斤。 近几年来,在乡党委政府的直接领导下,播也村坚持狠抓村两委为核心,以村治保联防、调解组织为重点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村组干部、党员、群众的平安创建积极性,狠抓平安文明家庭,平安文明村寨,治保联防、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等工作。不断夯实辖区平安创建基础,为辖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目前,一个文明有序,环境优美,经济发展稳定,社会治安平稳,群众安区乐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正展现在世人面前。 |
另桃村 |
另桃村位于八总乡西南方,距乡镇驻地19公里,东与下儒村接壤,南与茂井镇交界,西与凤亭乡交无村毗邻,北与播也村、交广村接界。全村总面积12平方千米,辖2个组176户786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人)。全村有2个自然寨。 全村耕地面积548.7亩。其中;田260亩,土288.7亩。经济收入主要以粮食、经果林和青壮劳动力外出打工为主,外出打工计人,主要分布在浙江、广东、广西。2007年人均粮食350公斤,人均纯收入650元。 近几年来,在乡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村坚持狠抓以村两委为核心,以村治保联防、调解组织为重点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村各组织干部、党员以及广大群众的平安创建积极性,狠抓平安文明家庭、平安文明村寨、治保联防、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等工作,不断夯实辖区平安文明创建基础,为辖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目前,一个文明有序,环境优美,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正展现在世人面前。 |
交友村 |
交友村位于八总乡东面,距乡镇驻地10公里,东与茂井镇高于村接壤,南与八总村为界,西与平初村毗邻,北与里矮村接界。全村总面积12平方千米,辖4个组186户834人。 全村耕地面积535亩。其中;田213亩,土322亩。经济收入主要以粮食、经果林和青壮劳动力外出打工为主,外出打工计113人,主要分布在浙江、广东、广西。2007年人均粮食315公斤,人均纯收入850元。 近几年来,在乡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交友村坚持狠抓以村两委为核心,以村治保联防、调解组织为重点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村各组织干部、党员以及广大群众的平安创建积极性,狠抓平安文明家庭、平安文明村寨、治保联防、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等工作,不断夯实辖区平安文明创建基础,为辖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目前,一个文明有序,环境优美,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正展现在世人面前。 |
上儒村 |
上儒村位于八总乡政府南面,距乡驻地约有十公里,东与茂井镇接壤,南与下儒村交界,西与交广村比邻,北与里厦村、八总村接界。全村总面积13平方千米。辖三个自然寨,五个村民组,171户,772人。 全村有耕地676亩,其中,田301亩,土375亩。经济收入主要以粮食、早菜、油桐和青壮年外出务工为主。2007年,累计外出务工240人,主要分布在浙江、广东、湖南及县内等地。为上儒村创收月80万元。全年上儒村人均纯收入980元以上,人均产粮400公斤。 近几年来,上儒村在乡党委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坚持狠抓村两委为核心,以村治保联防、调解组织为重点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村组干部、党员、群众的平安创建积极性,狠抓平安文明家庭,平安文明村寨,治保联防、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等工作。不断夯实辖区平安创建基础,为辖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目前,一个文明有序,环境优美,经济发展稳定,社会治安平稳,群众安区乐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正展现在世人面前。 |
卡祥村 |
卡祥村位于龙坪镇西部位置,距乡镇驻地16公里,东与顶访村接壤,南与新艾村交界,西与板庚毗邻,北与六一村接界。全村总面积8平方公里,辖4个自然寨4个组221户1225人(其中:农业人口1223人,非农人口2人)。耕地面积670亩。其中;田270亩,土400亩。目前,卡祥村有一部份农户种植板栗、沙仁、柚桐、麻竹、杉木、经果林等发展,但缺乏板栗苗、杉木苗、核桃苗等各种经果种植苗,根据卡祥村民的需求,也特向林业部门申请该项目,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卡祥村发展也有较大的变化,村组级公路19.2公里,已修通四个组(卡祥组、上怀组、牛皮组、下怀组),在政策上、财力上、人力上给予了大力支持,现已解决村民交通运输了,同时加快了卡祥村新农村建设步伐。 |
幸福村 |
幸福村位于云干乡政府驻地,北部是典型的喀斯特山区,辖6个村民小组,共191户832人,耕地面积907亩。全村人口中汉族占98%以上,群众文化素质、发展意识、开放意识极高,经济基础扎实,产业结构调整合理,发展迅速。2009年全村人均纯收入3065元,人均占有粮630公斤。一是幸福村交通便捷。村委驻地是全乡各村的交通中心,通往各村的各类车辆均需经过幸福村委驻地,并且城乡公交车直达,群众外出及各类农特产品外运极为方便。二是传统产业稳步发展。生猪养殖和早蔬菜种植是全村的支柱产业,年出栏20头以上的养殖大户达30余户,早菜种植每年推广在800亩以上。三是特色产业发展迅猛。以塔罗科血橙和矮晚柚为主的特色果业发展迅速,在原有100余亩的基础上,2010年初达到2000亩,带动道角、干里、中心、八木等7个村推广脐橙产业化达到10100亩。 |
红岩村 |
红岩村位于板庚乡东面,距离乡镇府驻地2.5公里,东与旧寨村接壤,南与五星村交界,西与板庚村比邻,北与大文村接界。全村总面积5.35平方千米,辖有6个自然寨,分为6个村民小组145户553人(其中少数民族120人)全村耕地面积334.5亩。经济收入主要是以种植板栗和火龙果、养殖黑山羊和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为主,外出打工计140人,主要分布在浙江、广东等省,年人均粮食150公斤,人均纯收入2620元。(2010年我乡人均纯收入是3687元) |
旧寨村 |
旧寨村位于板庚乡东面,距离乡镇府驻地5公里,东与龙坪村接壤,南与泽汉村交界,西与红岩村比邻,北与边阳村接界。全村总面积8.10平方千米,辖有8个自然寨,分为6个村民小组256户1164人(其中少数民族1164人)全村耕地面积529亩。经济收入主要是以种植板栗和水稻、玉米、、砂仁,养殖生猪和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为主,外出打工计195人,主要分布在浙江、广东等省,年人均粮食110公斤,人均纯收入4625元。 |
泽汉村 |
泽汉村位于板庚乡西面,距离乡镇府驻地17公里,东与八木村接壤,南与龙坪村交界,西与林园村比邻,北与里免村接界。全村总面积5.6平方千米,辖有5个自然寨,分为3个村民小组201户810人(其中少数民族805人)全村耕地面积312亩。经济收入主要是以种植板栗和板栗、养殖猪、牛和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为主,外出打工计96人,主要分布在浙江、广东等省,年人均粮食165公斤,人均纯收入2000元。(2010年我乡人均纯收入是3687元) |
里免村 |
里免村位于板庚乡南面,距离乡政府所在地8.8公里。全村总人口173户共734人,国土面积6187亩,耕地面积439亩。辖上、中、下、纳外四个村民组,全村全部为布依族。 里免村历年有种植板栗、黄果的传统和经验,上世纪80、90、年代曾是罗甸县有名的黄果之村。目前全村有板栗4425,黄果500亩,但品种退化急需改良。里免村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不是很好,缺水、人多地少、交通不畅,虽然已开通村级便道,但滑坡、塌方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 |
纳田村 |
纳田村位于板庚乡西北面,距离乡镇府驻地4公里,东与里免村接壤,南与大坪村交界,西与坪寨村比邻,北与兴卫村接界。全村总面积7.5平方千米,辖有5个自然寨,分为8个村民小组269户1061人(其中少数民族1061人)全村耕地面积701亩。经济收入主要是以种植水稻、玉米,养殖黑山羊、生猪和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为主,外出打工计299人,主要分布在浙江、广东等省,年人均粮食120公斤,人均纯收入2700元。(2010年我乡人均纯收入是3687元) |
大坪村 |
大坪村位于板庚乡南面,距离乡政府所在地12公里,全村人口共247户1092人,所辖面积8.2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32亩,辖团田、还路、小坪、高坡、翁莽、高雷6个组,全村汉族占96%,少数民族占4%。 大坪村历年有种植杉木的传统和经验。森林覆盖率达64%,目前有杉木林地3000余亩。大坪村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一般,缺水、交通不畅、地势落差大,虽然已经组组通便道,但滑坡、塌方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 |
林园村 |
林园村属全省二类贫困村之一,位于板庚乡的南部边界,距离乡政府所在地12公里。东边是免里村,南面是龙坪镇,西面是保上村,北部为大坪村,整个村子地形狭长,东西距离较远。全村所辖范围均为土山,最低海拔为400米,最高海拔为1100米,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9摄氏度,其气候特点是春早、夏长、秋迟、冬短、冬夏季风显著、干湿季分明、冬春干暖、光照充足、太阳辐射较大。 全村总面积564公顷,耕地占47%,耕地面积为450亩,森林覆盖率为53%,林地面积为4455亩,有野生动物13种。辖4个村民组共204户,总人口为845人。2010年全村农业生产总值为40万元,全村农业结构以传统型农业为主导,产业层次和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下,农业结构不合理,经济总量小,总体涵盖低。农作物以蔬菜、水稻、玉米、黄豆、花生等为主。全村共有贫困户150户共368人,占全村人口的44%,其中低保户78户共201人,五保及因病因残丧失劳动力,需要救济的14户共28人。全村4个组均通公路,目前仅半坡组未与其他3个组公路连通,一定程度上得影响了群众的生产生活。 |
兴龙村 |
兴龙村位于板庚乡南北面,距离乡政府所在地15公里,全村辖兴龙、大土、大坪、上龙坪、下龙坪、盘龙6个村民组,全村总人口1280人,耕地面积860.7亩,属于人多地少的贫困村,全村主要农业产品有板栗、砂仁,主要经济来源靠种植业、养殖业和外出务工。农业基础条件差、经济基础较为落后,公路还存在晴通雨阻的现象。 |
对门村 |
对门村有7个自然寨,距离乡政府所在地8公里,有5个自然寨坐落在村委会的周边,冗况的的苗族芦笙舞和冗角的布依族最具民族特色,但这两个地区地处边远,一直未通公路,给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不便。 对门村环山围绕,四周青山怀抱,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小盆地。农业产品主要以早熟蔬菜和水稻、板栗、桃子、香料砂仁为主。全村现在大力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现已经组建起200头猪的养殖场和10户的黑山羊基地。但村长期存在人畜饮水和农田灌溉困难的大问题。 |
坪寨村 |
坪寨位于板庚乡西北面,距离乡镇府驻地8公里,东与大坪村接壤,南与保上村交界,西与对门村比邻,北与纳田村接界。全村总面积8.33平方千米,辖9个自然寨,分为11个村民小组290户1398人(其中少数民族402人)全村耕地面积1036亩。 经济收入主要是以种植水稻和玉米,养殖猪和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为主,外出打工计261人,主要分布在浙江、广东等省,年人均粮食120公斤,人均纯收入2800元。(2010年我乡人均纯收入是3687元) |
新苑村 |
新苑村位于龙坪镇西面位置,距乡镇驻地2公里,东与老城村接壤,南与莲花村交界,西与金星村毗邻,北与六一村接界。全村总面积15平方千米,辖6个组4个自然寨352户1629人其中:移民171户765人(其中:农业人口1513人,非农业人口116人),主要以布依族、汉族聚居。 全村耕地面积215亩(其中:田100亩,土115亩)。主要产业以水稻、蔬菜为主,林地面积111.44公顷(其中:用材林13.5公顷,退耕还林地8.64亩,公益林1165亩,2010年人均食136公斤,人均纯收入2050元。 新苑村紧紧抓住国家支持“三农”的政策机遇,用足用活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不折不扣地执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两免一补”等政策,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积极向上争取扶持资金,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群众提供尽可能多的公益文化设施和公共服务。认真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群众的法制意识和法律素质。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把矛盾和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全村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和谐、人民幸福。 |
保上村 |
保上村位于板庚乡西部,距离乡政府所在地13公里,全村有9个组:上林、下林、田坝、保上、纳贤、油麻、钻平、来闹、裸上,有18个自然寨,全村人口有1594人,汉族占95%,布依族占5%,耕种面积为1144.9亩,其中田地440亩,土地1118亩。 |
里厦村 |
里厦村位于八总乡西南面,距乡镇驻地10公里,东与八总村接壤,南与上儒村交界,西与龙坪镇五星村毗邻,北与八总乡平初村、龙坪镇五星村接界。全村总面积10平方千米,辖4个组174户817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人)。全村有4个自然寨。 全村耕地面积446亩。其中;田224亩,土222亩。经济收入主要以粮食、经果林和青壮劳动力外出打工为主,外出打工计198人,主要分布在浙江、广东、广西。2007年人均粮食400公斤,人均纯收入800元。 近几年来,在乡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里厦村坚持狠抓以村两委为核心,以村治保联防、调解组织为重点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村各组织干部、党员以及广大群众的平安创建积极性,狠抓平安文明家庭、平安文明村寨、治保联防、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等工作,不断夯实辖区平安文明创建基础,为辖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目前,一个文明有序,环境优美,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正展现在世人面前。 |
干里村 |
干里村位于云干乡西南部,座落在王乃山脚下,地形呈小盆地,四面土山相环,土地肥沃,距乡政府驻地4.5公里,东与幸福村,南与中心村,西与龙坪镇,北与云盘村接壤。国土面积7.84平方公里,平均海拔620米。行政村下辖9个组,331户1377人,主要以布依族聚居为主,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201人,占全村总人口的87%。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境内最高气温40℃,最低气温7℃,年平均气温26℃,无霜期320至330天,年平均日照时间2400小时。 全村耕地总面积1050亩,其中田564亩、土486亩,境内耕地主要以25°坡耕地为主,由于群众不易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科学种植程度低,农业收入不高。干里村水资源极其匮泛,年降雨量1000mm左右,虽然有一条小溪从村中间通过,但长年没有水,加之绝大部分群众都居住在半山腰,群众缺少水池(窖)饮水设施,人畜饮水还存在极大的困难。全村森林覆盖率25%,境内有林业用地5608.95亩,其中林地2878.95亩。 经济发展现状。2010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2442元。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红薯等,2010年全村粮食产量408吨,人均占有粮食296.3公斤。养殖业以生猪养殖为主。全村大牲畜存栏420头,出栏82头,生猪存栏1859头,出栏1342头,2010年畜牧业产值达97万元。 基础设施建设。通村公路里程10公里,未通公路的自然组5个。干里村进村公路由于受到雨水的长期冲刷,虽然村两委多次组织群众进行维修,但缺乏资金支持,路面状况较差,由于没有设置涵洞,一到雨季路面塌方现象十分严重,晴通雨阻,群众出行难、运输难现象十分突出。水利方面,全村尚有974人饮水困难,无小水渠及基本农田灌溉工程。 社会事业方面。村内有独立教学点1个,有学龄人口151人,在校生151人,其中中学生20人,小学生131人。医疗卫生方面,有村卫生室1所,无专职村卫生员,2011年全村新农合参合人数1278人。 |
永进村 |
永进村位于云干乡北部,距乡政府驻地15公里,东与董当乡先峰村,南与大关村,西与打拥村相邻,北与栗木乡摆贡村接壤。全村地域均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土少石多,国土面积11.73平方公里,平均海拔830米。行政村下辖12个组,334户1237人,主要聚居着汉族和苗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20.5%。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境内最高气温37℃,最低气温3℃,年平均气温17℃,无霜期280至300天,年平均日照时间1900小时。永进村水资源极其匮泛,年降雨量1000mm左右,生活用水设施主要是小水池、小水窖,基本农田灌溉主要以望天田、望天水为主,丰年脱贫,灾年返贫现象是永进村致贫的主要原因。全村森林覆盖率29%,境内有林业用地12695.85亩,其中林地11570.85亩。 经济发展现状。2010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2358元。境内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小麦、红薯等,2010年全村粮食产量355.2吨,人均占有粮食287.1公斤。养殖业以生猪、林下养鸡和黑山羊为主。全村大牲畜存栏325头,出栏38头,生猪存栏1669头,出栏1235头,黑山羊存栏948只,2010年畜牧业产值达167万元。 基础设施建设。交通方面,通村公路里程10公里,通组公路17公里,未通公路的组2个。永进村进村公路由于受到雨水的长期冲刷,虽然村两委多次组织群众进行维修,缺乏资金支持,路面状况十分差,晴通雨阻,群众出行、运输非常困难。水利方面,全村尚有923人饮水困难,无小水渠及基本农田灌溉工程。 社会事业方面。村内有独立小学教学点1个,全村有学龄人口478人,在校生455人,其中中学生99人,小学生356人,辍学23人。医疗卫生方面,有村卫生室1所,无专职村卫生员,2011年全村新农合参合1140人。 |
中心村 |
中心村位于云干乡南部,距乡政府驻地5.5公里,东与中交村,南西与龙坪镇,北与干里村接壤。国土面积6.14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86米。行政村下辖3个组,172户790人,主要以布依族聚居为主,其中少数民族人口780人,占全村总人口的98.7%。 |
中交村 |
一、自然条件 中交村位于云干乡东部,距乡政府驻地7公里,东与道角村,西南与沫阳镇,北与幸福村接壤。国土面积6.64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90米。行政村下辖6个组,207户871人,主要以布依族聚居为主,其中少数民族人口602人,占全村总人口的69%,受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群众素质低,意识跟不上。 1、地形地貌 中交村属土山区地带,土地资源肥沃,多为红壤、黄红壤、山地黄棕砂性土壤。 2、气候条件 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境内最高气温40℃,最低气温7℃,年平均气温26℃,无霜期320至330天,年平均日照时间2400小时。 二、资源概况 1、土地资源 全村耕地总面积690亩,其中田346亩、土344亩,境内耕地主要以25°坡耕地为主。 2、水资源 中交村水资源极其匮泛,年降雨量1000mm左右,群众缺少水池(窖)饮水设施,人畜饮水还存在极大的困难。 3、生物资源 全村森林覆盖率23%,境内有林业用地6040.95亩,其中林地4990.95亩。 |
打拥村 |
打拥村位于云干乡西北部,距乡政府驻地12公里,坐落在海拔八百多米崇山峻岭中,山高坡陡,石多土少。全村共有6个村民线共221户956人,绝大多数为汉族。现有耕地874.5亩,全村群众居住的基本是瓦房,在党的富民政策的引领下,已有29户农户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平房。 近年来,村两委班子认真分析打拥村的实际情况,对全村今后五年的发展进行了合理规划,提出了“基础设施不停步,种养为支柱,采石拓新路,打工快致富”的经济发展思路,即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措施,以种粮和养鸡、猪为支柱产业,以开办采石场为发展特色经济的新路子,以外出务工作为加快经济发展催化剂,使全村的经济在短时期内实现跨越式发展。按照这一发展思路,全村各项产业正逐步规范、快速发展。 |
大关村 |
大关村位于罗甸县城北部,距县城16.8公里,大观村坐落在海拔900多米的群山峻岭之中,山高坡陡,沟壑纵横,石多土少,属于典型的喀什特地形地貌。全村共有12个村民小组327户1351人。 --人口总数:1351人农业人口:1351人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199.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12.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发展口号:发扬大关精神 --所辖村:大关,转堡,猴场,石板井,七塆,长冲,嘎聋,冗江,从阳湾 |
八木村 |
八木村位于云干乡西部,距乡政府驻地9公里,东与云盘村,南与干里村,西与板庚乡旧寨村相邻,北与边阳镇大文村接壤。全村地域属典型的喀斯特岩石山区和土坡丘陵。国土面积11.76平方公里,平均海拔640米。行政村下辖14个组,413户1874人,是一个汉族、苗族和布依族的混居村,其中少数民族321人,占全村总人口的17%。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境内最高气温40℃,最低气温7℃,年平均气温26℃,无霜期320至330天,年平均日照时间2400小时。全村耕地总面积1245亩,其中田558亩、土687亩,人均耕田0.3亩、土0.37亩,境内耕地主要以25°坡耕地为主。 八木村水资源极其匮泛,年降雨量1000mm左右,生活用水设施主要是靠小水池、小水窖储积雨水,基本农田灌溉主要以望天田、望天水为主。全村森林覆盖率32%,境内有林业用地10636.5亩,其中林地8656.5亩。 经济发展现状。2010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2582元。境内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小麦、红薯等,2010年全村粮食产量590.4吨,人均占有粮食315公斤。养殖业以生猪、林下养鸡和黑山羊为主。全村大牲畜存栏420头,出栏78头,生猪存栏2530头,出栏2340头,黑山羊存栏460只,2010年畜牧业产值达183万元。 基础设施建设。通村公路里程7公里,通组公路10公里,未通公路的组3个。八木村进村公路于2008年进行一次改扩建,由于资金不足,没有设置涵洞,经过春节雨水的长期冲刷,虽然村两委多次组织群众进行维修抢通,一到雨季、道路塌方中断现象十分严重,群众进出极其困难,严重影响了早春蔬菜的上市销售。水利方面,全村尚有1236人饮水困难,无小水渠及基本农田灌溉工程。 社会事业方面。村内有独立教学点1个,有学龄人口112人,在校生112人,其中中学生15人,小学生97人。医疗卫生方面,有村卫生室1所,无专职村卫生员,2011年全村新农合参合人数1717人。 |
道角村 |
道角村位于云干乡东部,距乡政府驻地6公里,东南与沫阳镇,西与中交村相邻,北与大关村接壤。国土面积9.77平方公里,平均海拔554米。行政村下辖15个组,414户1807人,是一个汉族和布依族的混居村,其中少数民族650人,占全村总人口的36%。 |
云盘村 |
云盘村位于云干乡政府驻地西北部,距乡政府驻地3.5公里,东与幸福村,南与干里村,西北面与八村接壤。国土面积7.22平方公里,平均海拔620米。行政村下辖9个组,290户1145人,其中少数民族278人,占全村总人口的24%。全村地域属典型的喀斯特岩石山区和土山区,北部是典型的喀斯特山区,南部是土山区,全部是25°的陡坡地。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境内最高气温39℃,最低气温5℃,年平均气温25℃,无霜期320至330天,年平均日照时间2400小时。全村总面积7.22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765亩,其中田425亩、土340亩,境内耕地主要以25°坡耕地为主,农业产出率底,收入不高。无固定水源,年降雨量1000mm左右,基本靠小水池、小水窖存积雨水解决人畜饮水问题。全村森林覆盖率28%,境内有林业用地4464.45亩,其中林地3436.95亩。 云盘村辖9个村民组,全村总户数290户,总人口1145人,农业人口1139人,有劳动力687人,其中外出务工劳动力164人。2010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2567元。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小麦、红薯等,2010年全村粮食产量345吨,人均占有粮食301.3公斤。养殖业以生猪、林下养鸡和黑山羊为主。全村大牲畜存栏246头,出栏45头,生猪存栏1646头,出栏1430头,黑山羊存栏280只,2010年畜牧业产值达132万元。全村通村公路里程4公里,未通公路的自然组3个。自国家实施“八七”攻坚以来,得到各级各部门大量资金的的扶持,小水池、小水窖、沼气池、公路建设、坡改梯、农村电网改造等设施有了极大的发展,全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经济收入逐年提高,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落后面貌得到了彻底的改变。近年来,云盘村进村公路由于受到雨水的长期冲刷,虽然村两委多次组织群众进行维修,但缺乏资金支持,路面状况较差,一到雨季晴通雨阻,群众出行、运输难现象十分突出。水利方面,全村尚有834人饮水困难,无小水渠及基本农田灌溉工程。 村内有独立教学点1个,有学龄人口90人,在校生90人,其中中学生38人,小学生52人。医疗卫生方面,有村卫生室1所,无专职村卫生员,2011年全村新农合参合人数1129人. |
板庚村 |
板庚村位于罗甸县城北部,距县城23公里,距逢亭镇22公里,距边阳镇19公里,距贵阳143公里,交通便利。总面积5.6km2,海拔479米,气候温和。区位优势明显,为板庚乡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全乡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全村辖4个自然寨383户1665人,总人口(含乡政府驻地暂住人口)2660人,其中布依族人口占85%。有耕地906亩,其中田450亩,土456亩,人均耕地0.78亩。有灌木林1296亩,经济林550亩,荒山荒坡地3200亩,森林覆盖率达51%。是一个以石山为主、人多地少的民族村寨。板庚村人文资源丰富,有世界绝无仅有的两亿多年前形成的三叠纪大贵州滩?地质公园,由板庚滩、葫芦寨、金钟山、观音洞、马灵桥古驿道等大大小小10个景点组成。历史上曾是贵阳通往广西百色等地的交通要道之一。元末至民国初年,为土司亭目所辖,是封建土司时代板庚亭的所在地。有传统的布依族手工土布制作和浸染、扎染工艺,当地布依族妇女手工纺织的纯棉土花布冬暖夏凉,做工精细,图案新颖,花色素雅,品种繁多,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有三月十三、牛魂节(俗称洗牛脚杆)、七月半、尝新节(重阳节前后)等民族节日。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丰富多彩,主要有民间故事、布依歌、汉山歌、打花包、踢毽、芦笙舞、花灯舞、腰鼓舞、秧歌舞、花竿(钱竿)舞、铙钹舞等,都是当地历史流传、群众自编自演的原生态节目。 自国家实施“八七”扶贫攻坚以来,板庚村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各项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2600元,50%的农户修通了水泥串户路,70%的农户修建了水泥平房,100%的农户实现了水、电、路三通,村级集体经济为15000元,383户人家有固定电话247部,移动电话137部,20%的农户开始走向第三产业,并初步形成以农家休闲旅游服务区雏形。 |
老城村 |
老城村位于龙坪镇西面位置,距乡镇驻地2公里,东与河滨社区接壤,南与莲花村交界,西与新苑村毗邻,北与六一村接界。全村总面积12平方千米,辖5个组1个自然寨197户1012人(其中农业人口608人,非农业人口404人)。全村耕地面积102亩(其中:田31亩,土48亩),村里原有良田、耕地,由于县政府要在老城村土地上修建一所学校“独立高中”,加之二级公路也征用路过,所以现在全村剩余耕地面积才102多亩了,且剩余的土地都是条件差的,全村民靠种点干蔗、葱、蔬菜来维持生活,因土地被征用有部分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政府也未解决生活和就业,大部分无事可做,生活十分困难,现在村两委尽最大的努力为村民解决温饱问题。 |
兴卫村 |
兴卫村位于板庚乡东南面,距离乡镇府驻地1.2公里,东与纳田村接壤,南与板庚村交界,西与五星村比邻,北与边阳村接界。全村总面积4.5平方千米,辖有4个自然寨,分为3个村民小组179户719人(其中少数民族703人)全村耕地面积384.4亩。经济收入主要是以种植板栗和砂仁,养殖黑山羊和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为主,外出打工计208人,主要分布在浙江、上海等省,年人均粮食230公斤,人均纯收入2560元。(2010年我乡人均纯收入是3687元)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