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关村位于谷脚镇东部,贵新高速路穿村而过,紧邻210国道线,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全村11个村民组,7个自然村寨,共370户,总人口1482人,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13%。全村土地面积12.9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为1338亩,田713亩,土625亩。2008年农业总产值为70.25万元,粮食总产量为802.8吨,人均纯收入3190元,高于全镇平均水平。
近年来,在谷脚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导下,在王关村村支两委和全村党员、群众的努力下,王关村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发挥紧邻贵阳这个大市场的有利条件,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从以种植玉米、水稻等传统种植业向以大力发展反季无公害蔬菜方向发展,主要品种有:洋芋、辣椒、小青瓜、莲花白、豌豆尖等。2008年全村蔬菜种植面积为2235亩,蔬菜销售达216万元。
2007年4月5日,龙里县第一个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龙里县谷脚镇王关村蔬菜种植合作社成立。合作社采取会员入会,土地入股,组织群众生产、销售,进行技术培训,为农户担保银行贷款,加强技术指导,稳定面积产量找定单的方式,激发农民种菜积极性。
蔬菜种植合作社成立后,土地入股的农户360户,入股土地面积2200亩,有利合作社按区域规划种植蔬菜,合作社主要成员有微耕机61台,对土地耕种可实现半机械化作业。与广州、重庆蔬菜老板签订了供销合同,并与贵阳蔬菜商贩找定单,设蔬菜市场批发点,实现产销对路,本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办的蔬菜示范基地,已获得无公害蔬菜基地的认证,并有县农业局、谷脚镇政府等相关单位的大力扶持。蔬菜的种植销售收入已成为王关村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目前,加入蔬菜合作社的农户逐步增多,王关蔬菜专业合作社的规模进一步壮大。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522730103 | 551200 | -- | 查看 王关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谷脚社区 |
谷脚社区位于谷脚镇大坡村新街,总人口1750人,距离镇政府400米,贵阳市中心仅17公里,距县城16公里,距龙洞堡国际机场4公里,贵龙城市经济大道、321国道、贵新高等级公路、夏蓉高等级公路、湘黔铁路、黔桂铁路、贵广快速铁路、贵阳城际铁路、从境内穿过,具有交通便捷又紧邻贵阳的区位优势,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春暖风和,夏无酷暑,秋高气爽,冬无严寒,。 |
鸡场村 |
鸡场村位于醒狮镇南部,村内有千醒柏油公路穿过,距镇政府所在地14公里,距县城龙里28公里,距省会贵阳市中心30公里,周边同本镇元宝村、羊场司村、三宝村和谷脚镇茶乡村毗邻;全村辖11个村民组,16个自然村寨,全村总户数464户,总人口1988人(汉、苗两族杂居,少数民族人口约占20%),总面积14平方公里,耕地2185亩,其中田844亩,土1341亩,农业作物以水稻、玉米为主,2010年人均纯收入1900元,是我镇省属二类贫困村之一。 |
羊场司村 |
羊场司村位于醒狮镇西南部,周边与本镇鸡场村、小箐村、三宝村和贵阳市乌当区永乐乡毗邻,距本镇政府所在地10公里,距贵阳市中心20公里,距永乐蔬菜批发市场5公里,有着较好的近郊区位优势,全村辖4个村民组,总面积5平方公里,总人口695人,拥有耕地面积837亩(其中:田272亩,土565亩),宜林荒山草坡1200余亩,由于水源缺乏,地区比较干旱,农作物多以种植玉米、蔬菜种植为主。全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招商引资势头强劲,农业产业结构步伐得到加快,蔬菜、花卉和经果林种植业有了较大发展,促进农民增产增收,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400元,全体村民生产生活得到不断改善。 |
高枧村 |
高枧村位于龙里县东北部,是一个省级一类贫困村,距贵阳市中心30公里,千洗公路横穿全村,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比较明显。高枧村辖8个村民组,227户,719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2%。2007年高枧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仅750元,群众生活十分困难。高枧村现有耕地3295亩,海拔1350m,年平均气温14℃,≥0℃积温为5429℃,年降雨量1100mm,干湿度75%,无霜期260天,日照时数1060—1265小时。气候温凉,雨热同季,高枧村土地资源肥沃,水资源丰富。土质呈黄壤沙性,90%为咸性土。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水稻等,主要经济作物有油菜、蔬菜,是一个较 至2007年全村共有党员28人,其中:正式党员27名,预备党员1名。男党员26名,占93%;女党员2名,占7%;少数民族党员22名,占78.5%;35岁以下5人,占17.8%;36岁至59岁17人,占60.7%;60岁以上的6人,占21.4%。在学历构成上,全部党员为初中以下学历。 |
新坪村 |
新坪村位于哪嗙乡西部,面积约14平方公里,总户数218户,总人口1120人。其中少数民族519人,全村分9个村民组,7个自然村寨,人均占有耕地0.95亩,有天然草地荒山5000余亩;新坪村平均海拔1400米,年平均温低于13摄氏度,地势相对平坦,最为有利于夏季避暑休闲;新坪村主要生产水稻、玉米、马伶薯、优质老红米、大白芸豆等,萁中优质老红米、大白芸豆远近闻名;主要矿产资源以煤矿和硅矿最为丰富。现全村基本通公路,交通较为方便。 |
谷冰村 |
谷冰村位于哪嗙乡南部,距乡政府驻地10公里,全村共有237户,915人,其中少数民族占21%,全村辖13个村民组,10个自然村寨。境内气候温和,平均海拔高度1380M,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3.4℃,≥0℃,积温为5429℃,年降雨量1100㎜,无霜期255—260天,日照时数1060—1265小时。 气候温凉,雨热同期,光热同季,其自然气候、土壤等条件很适宜发展种养殖业。全村土地总面积20474.55亩,耕地面积1107.9亩,主要生产水稻和玉米,经济作物以商品蔬菜为主。2010年底,全村贫困人口222人;农民人均纯收入2886元。 |
大谷冰村 |
大谷冰村位于哪旁乡人民政府东南部,距县城50公里的路程,大谷冰村共180户,796人,耕地面积561亩,其中田231亩,土330亩,全村劳动力475个,其中,初中及初中文化以上37人,文盲半文盲有407人,粮食生产是以玉米稻谷为主,农民人均收入625.00元,多年来,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恶劣,种种原因造成大谷冰村人均收入有降低 |
小箐村 |
小箐村位于醒狮镇西部,周边与贵阳市乌当区永乐乡、花溪区小碧乡和本县谷脚镇接壤,距龙里县城18公里,距贵阳市中心15公里,距本镇政府所在地15公里。全村辖7个村民组,总户数277户,人口1235人,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21%。拥有耕地面积750亩,其中:田466亩、土284亩。 |
三宝村 |
三宝村位于醒狮镇南部,东与贵定县接壤,西与台上村毗邻。距政府所在地12公里,所辖14个自然村寨,12个村民小组,全村总人口1501人,共348户人家。主要以山地、丘陵为主。全村耕地面积共1641亩,其中田827亩,土814亩,农作物主要以水稻、玉米、小麦、烤烟、油菜为主,其中烤烟、油菜是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人均收入1875元。 三宝村有12个村民小组,共有384户1501人。全村耕地面积1641亩,农作物主要以水稻、玉米、小麦、烤烟、油菜为主,其中烤烟、油菜是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人均收入1875元。 |
高堡村 |
高堡村位于龙里县城东南部,与谷脚镇茶香村、毛保村接壤,毗邻龙山镇,距县城十公里,距镇政府12公里。全村辖78个村民组,6个自然村寨,共163户668人,其中少数民族占10.5%。全村土地面积9.7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43亩(其中:土385亩,田458亩)。高堡村地势较高,平均海拔1400米。常年气温14—21℃,气候温和宜人。 |
谷脚村 |
一、基本概况 龙里县谷脚镇谷脚村位于谷脚镇中部,紧靠210国道,距省城贵阳仅16公里,距县城龙里12公里,具有十分便捷的交通区位优势。谷脚村共有9个村民组,428户1671人,贫困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8%,拥有910个劳动力,有0党员36名(其中女党员5名),总人口以汉族居多。全村有耕地面积1737.38亩(其中田406.25亩,土1331.53亩),农民人均纯收入2315元。 二、农业生产条件 谷脚村土地肥沃,交通便利,村级公路直达9个村民组,全村现有建成沼气池34口,小水窖100口,坡改梯1600亩,役畜368头。 三、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及农业生产水平 谷脚村主要劳动力初中以上文化水平占70%,农业生产水平较高,有丰富的蔬菜种植经验,粮食作物生产推广良种良法,杂稻种植面积380亩,全部实行两段育秧规范化种植,总产170吨;杂交玉米种植面积800亩,全部实行育苗规范种植,总产400吨。蔬菜种植以辛香细菜和茄果类种植为主,基本实行保护地育苗规范化栽培,年商品蔬菜种植面积1100亩,总产值逾百万元。 四、农村经济收入 谷脚村2004年人均纯收入2315元,农村经济收入以商品蔬菜种植收入为主,约占60%;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占20%;其他占20%。 五、今后发展目标 利用谷脚村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生产条件,发展蔬菜产业,结合发展养殖业,搞好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多元化促进谷脚村经济的发展。 |
谷定村 |
谷定村位于谷脚镇中部,总面积14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600亩,其中田面积250亩,土面积350亩,共5个村民组131户,总人口700余人,农民人均收入2000余元。谷定村主要以烤烟种植为主,交通困难,群众生产基本上依靠人挑马驮。村上有一所初小(1-3年级),学生86人。无任何文化娱乐设施。 目前谷定村医疗卫生条件差,人畜饮水条件未得到改善;,村级还未修建卫生室,正积极争取修建一个卫生室。 |
茶香村 |
一、茶香村基本情况 茶香村位于谷脚镇东北部,与醒狮镇、哪嗙乡接壤,距镇政府所在地18公里,属省级二类贫困村。全村下辖5个村民组、4个自然村寨,现有176户657人,有耕地面积1306亩,其中水田205亩、旱地1101亩,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村党支部有党员21人。茶香村经济结构以种植和养殖为主,外出打工为辅,其中水稻种植200亩,玉米种植120亩。全村共种植经果林(刺梨)3000亩,涉及135户,户均种植面积达19亩,产生经济效益的有2000亩,种植户年均增收500余元;全村发展黑山羊养殖10户600只,户均存栏60只。 近年来,茶香村党支部通过加强自身建设,找准比较优势,依托远程教育,发挥党员示范带头作用,围绕“一村一特”产业发展思路,着力打造刺梨种植第一村。 二、茶香村主要事迹 1、抓班子队伍建设,增强支部合力。茶香村党支部一班人十分注重政治理论和农业技术学习,努力增强班子服务群众、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 2、抓基础设施建设,为村民办实事。要致富,先修路。党支部班子成员一直以来都发动村民集资修路,方便出行,并多次向上争取相关项目,同时积极发动村民集资,把村里出行的主要干道修通,解决村民和村里的农产品的方便出行。 3、抓种养殖技术培训,促农增收。茶香村党支部结合茶香村实际情况,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开展技术培训,大力发展养黑山羊,种刺梨、蔬菜等,促进了农民增收。 4、加强旅游业,增加农民收入,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强村集体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几年来,村党支部始终按照发展思路,把农民增收作为工作的重点,在确保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着力打好旅游这张牌,加强旅游业,促进农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
岩后村 |
一、基本概况 龙里县谷脚镇岩后村位于谷脚镇北部,紧靠210国道,千洗公路穿境而过,距省城贵阳仅16公里,离县城龙里18公里,具有十分便捷的交通区位优势,平均海拔1200米。岩后村共有7个村民组,7个自然村寨,346户1600人,有1户苗族人家5人,贫困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8.75%,其中低收入人口(年收入924元以下)100人,绝对贫困人口(年收入667元以下)40人,拥有890个劳动力。有0党员42名(其中女党员9名,企业员工党员10人),有双带能力党员20人,致富能手中党员25人、群众180人,科技能手党员15人、群众150人。全村有耕地面积1767.8亩(其中田306.5亩,土1461.3亩),主要农作物为水稻、玉米。农民人均纯收入2560元,村民人均住房面积20平方米,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1270人。2007年适龄儿童入学率98%,初中入学率95%,劳务输出61人。 二、农业生产条件 岩后村土地肥沃,交通便利,村级公路直达7个村民组,全村现建成沼气池30口,小水窖30口,坡改梯500亩,大牲畜存栏230头,出栏25头,生猪存栏550头、出栏200头,肉类总产20吨。全村7个村民组中有5个村民组建设了文明新村。 三、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及农业生产水平 岩后村主要劳动力初中以上文化水平占6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总人口比例5%。农业生产水平较高,有丰富的蔬菜种植经验,粮食作物生产推广良种良法,杂稻种植面积306亩,全部实行两段育秧规范化种植,总产120吨;杂交玉米种植面积700亩,全部实行育苗规范种植,总产350吨。蔬菜种植以辛香细菜和茄果类种植为主,基本实行保护地育苗规范化栽培,年商品蔬菜种植面积800亩,总产值逾百万元。 四、村级其它情况 村集体经济积累40030元,集体经济年纯收入(不含转移支付)40030元;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于2006年12月建成,300平方米,2层楼,砖混结构,墙上资料齐全;岩后村有经果林示范点1个,规模在250亩。 五、今后发展目标 利用岩后村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生产条件,发展蔬菜产业,结合发展养殖业,搞好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多渠道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全面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
谷远村 |
谷远村总人口2870人,其中农业人口2800人,非农业人口70人。主要有汉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全村共有18个村民组,耕地面积18000亩,年生产总值300万余元。 |
王关村 |
王关村位于谷脚镇东部,贵新高速路穿村而过,紧邻210国道线,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全村11个村民组,7个自然村寨,共370户,总人口1482人,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13%。全村土地面积12.9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为1338亩,田713亩,土625亩。2008年农业总产值为70.25万元,粮食总产量为802.8吨,人均纯收入3190元,高于全镇平均水平。 近年来,在谷脚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导下,在王关村村支两委和全村党员、群众的努力下,王关村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发挥紧邻贵阳这个大市场的有利条件,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从以种植玉米、水稻等传统种植业向以大力发展反季无公害蔬菜方向发展,主要品种有:洋芋、辣椒、小青瓜、莲花白、豌豆尖等。2008年全村蔬菜种植面积为2235亩,蔬菜销售达216万元。 2007年4月5日,龙里县第一个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龙里县谷脚镇王关村蔬菜种植合作社成立。合作社采取会员入会,土地入股,组织群众生产、销售,进行技术培训,为农户担保银行贷款,加强技术指导,稳定面积产量找定单的方式,激发农民种菜积极性。 蔬菜种植合作社成立后,土地入股的农户360户,入股土地面积2200亩,有利合作社按区域规划种植蔬菜,合作社主要成员有微耕机61台,对土地耕种可实现半机械化作业。与广州、重庆蔬菜老板签订了供销合同,并与贵阳蔬菜商贩找定单,设蔬菜市场批发点,实现产销对路,本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办的蔬菜示范基地,已获得无公害蔬菜基地的认证,并有县农业局、谷脚镇政府等相关单位的大力扶持。蔬菜的种植销售收入已成为王关村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目前,加入蔬菜合作社的农户逐步增多,王关蔬菜专业合作社的规模进一步壮大。 |
观音村 |
一、基本概况 龙里县谷脚镇观音村位于谷脚镇南部,紧靠210国道,距省城贵阳仅20公里,距县城龙里3公里,具有十分便捷的交通区位优势。观音村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村,以苗族、布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56%,全村19个村民组,535户2436人,有0党员30名(其中女党员5名),全村有耕地面积1524.67亩(其中田983.16亩,土541.51亩),农民人均纯收入2315元。 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情况 村党支部经常开展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的学习教育,认真学习实践“-”重要思想,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全面提高村支部委员的党性修养。全面加强党员干部的学习教育,不断提高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号召力和创造力。采取积极措施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一是健全组织。健全了村经济发展组织、妇女组织、民兵组织、治安、调解组织、计生协会、团支部等组织,落实了“有人办事”的问题,为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奠定了人才基础;二是加强培训。从实际出发,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党员和村组干部进行党的理论、党章及农业科技适用技术和有关法律法规的培训,努力提高全村党员、村组干部的整体素质;三是完善制度。根据观音村实际,村里制定了《支部会议制度》、《村务公开制度》等制度,规范了村党支部、村委会和其他组织的行为,切实做到按章办事;四是壮大组织。每年培养5-6名入党积极分子,并发展2-3名新党员。目前,全村共有党员30名,其中妇女党员5名,少数民族党员16名。村级后备干部5名。 二、农业生产条件 观音村土地肥沃,交通便利,村级公路直达19个村民组,全村现有建成小水窖20口,沼气池6口,役畜521头。 三、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及农业生产水平 观音村主要劳动力初中以上文化水平占45%,农业生产水平一般,部分农户有丰富的蔬菜种植经验,粮食作物生产推广良种良法,杂稻种植面积729亩,全部实行两段育秧规范化种植,杂交玉米种植面积720亩,80%实行育苗移栽,2006年粮食总产量865.8吨。蔬菜种植以十字花科蔬菜种植为主,基本实行保护地育苗规范化栽培,年商品蔬菜种植面积80亩. 四、农村经济收入 观音村2006年人均纯收入2315元,农村经济收入以常规农业种植收入为主,约占60%;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占30%;其他占10%。 五、灾移民新村建设基本情况 修建地点位于唐坊村民组,征地15.0466亩,房屋总建筑面积3800平米,受益农户35户152人,户均108.5平米。目前新村正在建设中。 |
哨堡村 |
一、基本概况 龙里县谷脚镇哨堡村位于谷脚镇中部,紧靠210国道,距省城贵阳仅21公里,距县城龙里10公里,具有十分便捷的交通区位优势。哨堡村共有9个村民组,398户1618人,有0党员28名(其中女党员3名),总人口以汉族居多。全村有耕地面积1499.95亩(其中田980亩,土519.95亩),农民人均纯收入2246元。村域内座落有企业4个,其中养殖企业一个,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二、农业生产条件 哨堡村土地肥沃,交通便利,村级公路直达9个村民组,全村现有建成沼气池36口,役畜395头。 三、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及农业生产水平 哨堡村主要劳动力初中以上文化水平占60%,农业生产水平较高,部分群众有丰富的蔬菜种植经验,粮食作物生产推广良种良法,杂稻种植面积850亩,全部实行两段育秧规范化种植,杂交玉米种植面积420亩,全部实行育苗规范种植。蔬菜种植以辛香细菜和十字花科类蔬菜种植为主,基本实行保护地育苗规范化栽培,年商品蔬菜种植面积80亩,总产值逾6万元。 四、农村经济收入 哨堡村2004年人均纯收入2246元,农村经济收入以常规种植业收入为主,约占60%;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占20%;其他占20%。 五、今后发展目标 利用哨堡村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生产条件,发展蔬菜产业,结合发展养殖业,在哨堡村落户的宏利养殖场的带动下,使部分群众扩大家庭养殖。搞好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多元化促进哨堡村经济的发展。 |
大坡村 |
一、基本概况 龙里县谷脚镇大坡村位于谷脚镇中部,紧靠210国道,距省城贵阳仅16公里,距县城龙里12公里,具有十分便捷的交通区位优势。大坡村共有11个村民组,367户1782人,有0党员41名,总人口以汉族居多。全村有耕地面积1310.276亩(其中田632.47亩,土677.81亩),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485元。村内座落有多个企业,有着较好的发展前景. 二、农业生产条件 大坡村土地肥沃,交通便利,村级公路直达11个村民组,全村现有建成沼气池260口,役畜278头。 三、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及农业生产水平 大坡村主要劳动力初中以上文化水平占70%,农业生产水平较高,有丰富的蔬菜种植经验,粮食作物生产推广良种良法,杂稻种植面积540亩,全部实行两段育秧规范化种植,2004年总产240吨;杂交玉米种植面积700亩,70%实行育苗规范种植吨。蔬菜种植以辛香细菜和茄果类种植为主,基本实行保护地育苗规范化栽培,年商品蔬菜种植面积600亩以上,总产值逾70万元左右。 四、农村经济收入 大坡村2004年人均纯收入2485元,农村经济收入以商品蔬菜种植收入为主,约占50%;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占30%;其他占20%。 五、今后发展目标 利用大坡村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生产条件,发展蔬菜产业,结合发展养殖业,搞好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多元化促进大坡村经济的发展。 |
毛保村 |
毛保村位于龙里县城南部,与三元镇、龙山镇、哪旁乡接壤,距县城十公里,距谷脚镇政府19公里。全村辖8个村民组,共191户726人,其中少数民族占11.2%。全村土地面积14.1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08亩(其中田505亩,土303亩),有23亩的茶场一个。毛保村地势较高,最高海拔1768米,最底海拔130米,常年气温15—20℃,大雾天气较多。由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经济收入相对单一,加之气候影响,粮食生产广种薄收,部分群众生活困难。 种、养殖业及外出务工情况。2007年,全村农业粮食总产值20万公斤,人均吃粮278公斤;发展刺梨基地149亩,果园2户40亩,茶场23亩,蔬菜种植10余亩。全村饲养黑山羊11户1200只;饲养生猪500余头;养畜(牛、马)350余头(2户大户养10头以上);饲养鸡鹅的农户上升1100余只。劳动力外出务工120余人。2007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185元,比上年增长216元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