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河南省 >>安阳 >> 内黄县 >> 张龙乡

张龙乡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张龙乡谷歌卫星地图)


张龙乡简介

  张龙乡位于县城西北3公里,东邻马上乡,西邻卫河与石盘屯乡相望,南与城关镇、东庄镇毗连,北界卫河与楚旺镇为邻。面积49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4.2%。辖21个行政村,22个自然村,126个村民小组,9246户,36233人,其中非农业733人。耕地4.3万亩,农民人均耕地1.2亩。2005年工农业总产值26425万元。
   张龙乡原有九龙庙,因张姓人居多而得名。民国时曾划属内黄县第五区,1949年以后隶属第二区,1957年撤区并乡,建立区级建制的张龙乡,1958年改为张龙人民公社,1984年恢复张龙乡,乡政府驻大张龙西头路南。1992年初,乡政府迁至安(阳)濮(阳)公路东侧现址。
   张龙乡西沙东碱,中部、北部多为两合土和清沙地,经过几十年的治理改良,现在适宜种植多种农作物。
   交通 通讯 安(阳)濮(阳)公路斜穿乡境东部,乡村柏油路有张(龙)沈(村)、张(龙)石(盘屯)、张(龙)范(羊)、张(龙)流(河)、范(羊)北(羊坞)等,全长42.2公里,现已实现村村通,全乡22个自然村的街道全部硬化。通讯网络齐全,程控电话装机5507部。
   水利 电力 境内东有张(龙)马(上)沟,西有杏园沟等排水沟渠。2005年,全乡有机电配套水井1120眼,农村年用电量780万千瓦时。
   农业 2000年粮食总产2019.4万公斤,单产375.5公斤;棉花总产33万公斤,单产95.7公斤;油料总产414.9万公斤,单产341.1公斤;蔬菜总产12102.8万公斤。2005年粮食总产19255吨,单产440公斤;油料总产4783吨,单产464公斤;蔬菜总产17.6吨。蔬菜是张龙乡农业种植的主导产业,尖椒、番茄、早春白萝卜是蔬菜的主导产品。通过推广多模式种植,达到全年生产,蔬菜年种植面积达2.9 万亩左右,平均亩效益在4000 元以上。从99年以来连续五年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优质蔬菜特色乡镇”。.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3.7万人 49平方公里 410527200 455000 0372 查看 张龙乡谷歌卫星地图

张龙乡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张龙乡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城关镇

  城关镇位于县境偏北东部,东邻清丰县韩村乡,西邻东庄镇,南与后河镇、亳城乡接壤,北与张龙、马上乡为邻。南北长12公里,东西宽8公里,面积117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0.1%。是国家级小城镇建设重点镇,国家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2006年,辖45个行政村,13个社区居委会,239个村(居)民小组,21437户,830万人,其中非农业30196人,耕地5.3万亩,全部为有效灌溉面积,农业人口人均耕地1亩。全镇工农业总产值5.9亿元,财政收入84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28元。    城关镇旧为内黄县治所。新中国建立后曾两次设镇,为第一区所辖。1957年撤区并乡,建立区级建制的城关乡,1958年改为城关人民公社。1957年东半部分设建立长固人民公社,1959年又合并为城关人民公社。1984年,撤销城关人民公社,建立城关镇,镇人民政府驻旧城外硝西街至今。    该镇地处城区,西距京广铁路65公里,京珠高速公路50公里,东距阿深高速公路12公里,北临安南高速4公里,省道吴黄线、胡鹤公路穿境而过。今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0内黄县委、县人民政府、县直各单位和县直重要企事业单位均驻该镇。城区建筑高低错落、式样各异,楼房棋布林立,各展雄姿。    交通: 2006年,途径和由县城向外延伸的公路有安(阳)濮(阳)路、鹤(壁)台(前)路、内(黄)浚(县)路、内(黄)窦(公)路、内(黄)马(上)路、内(黄)中(召)路等,与“村村通”公路纺织成网,四通八达,形成了全县的交通枢纽。    城区基础建设: 1988年以来,投资1亿多元,对老城街道进行了拓宽改造,同时规划建设了新城区等主要街道,铺设地下排水管道50余公里。2004至2005年先后投资9000万元对城区背街小巷实施硬化、绿化、美化工程,背街小巷呈现“绿、亮、静、美、畅”。投资8000余万元,在城区建设了14个专业和综合批零市场。投资1500余万元,铺设了11000余米的天然气主管道,使部分城区居民用上了洁净、经济的天然气。投资230余万元,治理了硝河城区段1000余米,并在东岸建设了850余米长的硝河游园。.  

东庄镇

  东庄镇位于内黄县城西5公里处,辖45个行政村,6.3万人,镇域面积88.53平方公里,耕地7.4万亩,是河南省科技示范乡镇、河南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河南省名优温棚瓜菜之镇、安阳市农业产业化示范乡镇、安阳市连续五年特色农业乡镇。    东庄,因在故内黄县城旧址(旧县村)以东而得名。清咸丰11年(1861年)筑寨围,周长9华里18步,更名为“古风镇”。民国时期为三区区公所驻地。新中国成立后,为内黄县第二区区公所驻地。1957年撤区并乡,建立区级建制的东庄乡和新张乡。1958年合并为东庄人民公社。1984年恢复东庄乡。1987年撤乡并镇。    东庄区位优越,基础设施完善,通讯便捷,交通便利,西临京珠高速、京广铁路,东临哈深高速,南接濮鹤高速,北接安南高速,省级公路鹤台线及内浚路、内豆路成“川”字形横穿全境,全镇柏油路编织成网、村村相通。    东庄物华天宝,农业发达。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坚持实施农业立镇战略,以科技为支撑,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高效农业发展迅猛,特色规模进一步扩大,已初步形成“东南温棚瓜菜、西北杂果林带、五大养殖小区、沿路工贸为重点”的区域经济新格局。温棚瓜菜注重集中连片,产业化种植,规模化扩张,面积连年翻番,由99年起步的3个示范村300亩,发展到现在的40个村20000亩,当前发展势头毅然强劲,预计06年底有望达到3万亩的规模。同时温棚瓜菜加快推进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注册“东发”商标,取得了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和国家农业部无公害西瓜、西红柿产品标志认证,被省、市、县确定为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示范基地,被省农业厅授予河南省温棚瓜菜第一乡。优质小杂果突出名、优、新,先后建成了西野庄、李流村2000亩黄金梨示范园,东凡村、三新张2000亩赞皇大枣示范园、大村2000亩大棚葡萄、优质小杂果示范园,5000亩无公害黄金梨标准化示范基地被确定为省级重点科研项目,也将成为西部沙区几个重点村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兴产业和新的亮点。畜牧养殖围绕省级无公害生猪生产示范基地——海生养殖公司,走“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之路,南流河、后寨、李流村、西台头四个瘦肉型生猪养殖小区和渡店蛋鸡,侯流村、旧县肉鸡养殖密集区稳步发展,集约化效益明显提高,目前全镇各类规模养殖场户500多户,规模养殖小区5个,养殖专业村10余个。.  

井店镇

  井店镇位于内黄县城西南25公里处,东邻六村乡,西邻二安乡,南临浚县善堂镇,北连亳城乡。面积47.73平方公里。辖35个行政村,40个自然村,144个村民小组,10820户,41003口人,其中农业人口39470人,占总人口的96%。非农业人口1560人,占总人口4%。耕地面积4.8万亩,农民人均耕地1.18亩。2005年,全镇生产总值完成33710万元,其中一产完成15243万元,二产完成11530万元,三产完成6937万元,被评为内黄县先进乡镇、经济工作先进乡镇等荣誉称号。    井店,因隋唐时期有一井姓人家在这里开设一家商旅客店,号称“井家老店”而得名。旧有“灭了陈村集,兴起井店集”之说,陈村集原在今六村乡千口村南龙王庙故址,据传隋末有“史大奈大闹陈村集”之说,加上黄河泛滥、风沙袭击,陈姓人家迁居北六村、井店。井店集逐渐兴盛起来。    井店,隋属临河县、唐属内黄县平原里,宋属澶洲(今濮阳),明清间地处濮内滑三县毗连之隅。隶属关系犬牙交错,东门外、南门外属滑县,北门外属内黄,西门外和镇内属开州濮阳县,因而有“两省三县加一洲”之称号。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筑寨围,周长9华里,四门的门额大字是:“东望澶洲”(古澶洲今濮阳),“西瞻行翠”(太行山),“南向白马”(旧有白马县、白马坡,今属滑县),“北临黄池”(内黄别称)。1938年,寨墙、门额尚存。    井店地处三县交界,便于开展革命活动,1927年平杰三、喻屏等人在此建立0党支部,1928年0濮阳县委曾迁至井店完小。1940年,以井店为中心建立高陵县抗日人民政府,被誉为冀鲁豫沙区革0据地的“小延安”。1949年高陵县撤销,井店为内黄县第六区区公所驻地。1951年,王从吾率中央老区慰问团来到井店,批准在井店建立老区中学、老区人民医院和老区人民文化馆。1957年撤销井店区,建立区级建制的井店乡,1958年改为井店人民公社,1984年恢复井店乡,1987年撤乡建镇,镇人民政府驻南街路东原区公所旧址。1994年7月,镇政府迁至镇西南汤濮铁路和内浚公路交汇处西北现址。.  

梁庄镇

  梁庄镇,位于内黄县城南30公里,东临中召乡,西与浚县善堂乡接壤,南与滑县四间房毗连,北与后河乡相依。南北长10公里,东西宽12公里,版图面积110平方公里,全镇辖40个行政村,45个自然村,171村民小组,3.7万人口,耕地面积7.4万亩。境内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是华夏人文始祖颛顼、帝喾二帝陵,古顿丘城遗址和汉代建筑群遗址所在地。2005年,全镇工农业总值达4.5亿元。    梁庄镇因驻梁庄集而得名,镇政府坐落在梁庄集路北。据考,明代梁庄镇隶属滑县,1940年为方便抗日斗争,梁庄地区被划属高陵县,1945年9月新中国成立前夕,撤销高陵县,梁庄这块地方划给内黄县,1998年10月梁庄乡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撤乡建镇,实行镇管村体制。    交通 通讯 毗邻安濮铁路和106国道,鹤濮高速公路穿境而过,45个自然村,村村柏油公路相通,交通十分方便。45个自然村全部开通程控电话,联通、移动建有基站,通讯基础设施完善。2005年,电话装机近7000部。    水利 电力 2005年,全镇拥有机电配套水井1800余眼,加上近几年埋设地下水管道和利用地上水龙带,搞节水节能灌溉,现在所在耕地基本上都能得到及时灌溉。2005年全镇年用电量572万千瓦时。    农林 牧业 该镇西部、北部有硝河坡,沙碱荒地较多,适宜种植红枣、花生;东部、南部是两合土和清沙地,适宜种粮食作物和棉花。近年来,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全镇按照“东部林果、中部瓜菜、西北西南畜牧带”的区域化布局。目前,全镇林果种植面积达2万亩,果、蔬菜等各类大棚5000多栋,平均每栋收益达万元以上,种植优质小麦1.8万亩,红枣3万亩。积极创建了“河南省无公害瓜果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并通过省、市验收。镇蔬菜标准化示范基地被县委县政府命名为“先进农业标准示范基地”。    镇政府积极协调小额贷款资金帮助农户发展温棚。健全了镇蔬菜协会组织,充分发挥协会作用,实现物料、种子、技术、管理和销售的“五统一”。梁庄镇蔬菜协会被市政府命名为“十佳合作经济组织”,被县委县政府命名为“优秀农村合作经济组织”。2005年新植速生杨丰产林1000亩,全镇达到8000余亩。新植农田林网500亩,硝河坡大空档已基本消灭。.  

后河镇

  后河隶属河南省内黄县,辖31个行政村,总人口4万人,耕地8.2万亩,版图面积120平方公里,位于县域的中东部,与国家级园林城、优秀旅游城、世界最佳人居环境——濮阳市区一地之隔,携手相邻。    交通便利,区位优越。境内公路、铁路相互交织,道路四通八达。濮鹤高速穿境而过,汤台铁路和省道S303线贯穿东西,省道S213线纵贯南北,镇区离濮鹤高速路口和阿深高速路不足5公里,距濮阳市区只有6公里。    物华天宝,资源丰富。境内农产品资源丰富,红枣面积7.6万亩,常年产量3500万公斤,枣林覆盖率93%,是河南省无公害大枣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花生4万亩,品质优良,享誉海内外。尖椒3.5万亩,年产量1000万公斤,属优质尖椒第一特色乡镇。    风光旖旎,文化灿烂。境内林木覆被率61%,田园风光优美独特,自然景色旖旎迷人,是休闲渡假的好去处。曾是红色革命沙区根据地,现有四.一二烈士暨殉难同胞纪念碑、血泪井、万人坑等,是国家爱国主义传统教育基地。    设施完善、投资沃土。小城镇建设日新月异,基础设施日臻完善,镇区规划面积16平方公里。工贸园区位置优越,紧*濮鹤高速、阿深高速路口,汤濮铁路、S303、S213穿园区、镇区而过,毗邻濮阳市区,是投资兴业的理想之地。    后河——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竭诚欢迎有识之士前来投资办厂、兴业发展,与我们一道携手共建美好的明天!.  

楚旺镇

  楚旺镇位于河南省北部,冀、鲁、豫三省交界处,距内黄县城15公里,面积36.3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3.1%。辖22个行政村,121个村民小组,8353户,3.4万人,其中非农业1500入,耕地面积3.8万亩,2005年GDP达到23710万元,同比增长12.7%.财政收入237.7万元。    楚旺镇史称楚王、楚祠里、楚旺堡,因纪念楚霸王项羽而得名。1987年撤乡建镇,镇人民政府驻东街路北原区公所旧址。1993年,镇政府迁镇西安(阳)濮(阳)公路北侧现址。    名镇古今 楚旺历史悠久,兴于战国,盛于清,汉属繁阳县,唐属洹水淳化乡楚柯里。宋废洹水县,楚旺第三次划入内黄县,为本县第一大镇。清雍正二年(1724)北门外云阳渡口设豫北、冀南和晋东54漕运办事处,内黄县在此设分治,常驻县丞1人,号称老三衙门,并设有内黄县千总署。咸丰三年(1853),清政府在此设厘金局,专征船税。成丰十一年(1861),因防捻军,重修寨围。民国元年(1912年)县分治撤销,设内黄县第三区公所。1921年商业复兴,设有英商亚西亚石油公司、美商美孚石油公司、哈德门烟草公司等代理处,还有打蛋厂、煤厂、盐厂、银行、邮局、浴池及各种商业货栈和店铺。人称水旱码头,并有“金彭城、银水冶,比不上楚旺一斜街”“曰进斗金”之说。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楚旺镇按照“小城镇、大战略”的方针,骋请省、市专家进行了规划和评审,多方筹集建设资金,加快了小城镇建设步伐,新建了一号路、二号路、三号路、振兴路、向阳路、繁阳大道六条大街,并硬化了路面,铺设了下水道,安装了高标准路灯,路两侧栽植了法桐、垂柳等进行了绿化,城镇功能不断完善,镇区面貌焕然一新,还兴建两个工贸综合市场,基本形成了鞋业、布匹、服装、食品、小百货等几个专业市场,使楚旺成为方园百里的物资流通中心。.  

田氏镇

  田氏乡位于内黄县城西北25公里,地处两省(河南、河北)三县(内黄、安阳、魏县)交界地带。西距豫北区域性城市安阳市40公里,距107国道、京广铁路和京珠高速公路35公里;东距京九铁路、106国道和阿深高速25公里;北距安高高速15公里;南距汤台铁路、濮鹤高速30公里;安阳—濮阳公路和安阳—济南公路横贯东西,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交通十分便利。全乡辖42个行政村,252个村民小组,4.8万人,总面积56.6平方公里,现已完成撤乡建镇申报准备工作。    田氏的名字是由古“天乙”(商汤王的名字)转化而来,此地曾是商汤王活动的地方,故有“天乙”村(今汤王庙)。明初迁来之民仰慕这一古老地名,所建村落多就“天乙”命名,故有“西天乙”(即今之田氏集),“东天乙”(东田氏)、“南天乙”(南田氏)之村名。    田氏乡,民国时隶属内黄县第六区,1947年为新划漳南县第九区,1949年改属内黄县第五区。1957年建立区级建制的田氏乡,1958年改为田氏人民公社,1984年恢复田氏乡,乡人民政府原驻田氏集北街路西,1977年迁田氏集南门外路东,安(阳)濮(阳)公路北侧现址。    以物流业为主的工商业发展势头迅猛    2005年全乡乡镇企业总产值11000万元,完成招商引资6372万元。形成了以木材加、建材、货运为主的三大行业。特别是物流业的发展,全乡拥有大型货物运输400余部,成立了以田氏乡经济技术开发公司为代表的十几家运输车队,年货物运输能力300万吨。同时运输业的发展,带动了汽车配件零售、维修、加油站、餐饮业的发展,成为我乡“强乡富民”的一大支柱产业。2005年,完成上缴税金473.9万元。商业以郑小屯村为代表的经营黄金商户,遍布天津、厦门、邢台、荷泽、濮阳、安阳等十几个省市,田氏在外拥有黄金手饰店60余家,总投资额达到5亿元。    豫北区域性小城镇初具规模    根据发展的需要,由濮阳规划设计院两次对城镇建设进行规划,到2020年,城镇面积达到2.5平方公里,城镇居民人口达到2万人,成为豫北区域性以物流业为主的商贸中心。新老商业街平行相通,目前,新商业街南段商业用户已初具规模,北段开发正在进行;老商业街改造、扩建继续向北延伸;大林线田氏集镇标准段南侧商业建房已完成80%;东区城镇框架基本形成。小城镇主要道路亮化率100%,扮靓了内黄的西大门。.  

张龙乡

  张龙乡位于县城西北3公里,东邻马上乡,西邻卫河与石盘屯乡相望,南与城关镇、东庄镇毗连,北界卫河与楚旺镇为邻。面积49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4.2%。辖21个行政村,22个自然村,126个村民小组,9246户,36233人,其中非农业733人。耕地4.3万亩,农民人均耕地1.2亩。2005年工农业总产值26425万元。    张龙乡原有九龙庙,因张姓人居多而得名。民国时曾划属内黄县第五区,1949年以后隶属第二区,1957年撤区并乡,建立区级建制的张龙乡,1958年改为张龙人民公社,1984年恢复张龙乡,乡政府驻大张龙西头路南。1992年初,乡政府迁至安(阳)濮(阳)公路东侧现址。    张龙乡西沙东碱,中部、北部多为两合土和清沙地,经过几十年的治理改良,现在适宜种植多种农作物。    交通 通讯 安(阳)濮(阳)公路斜穿乡境东部,乡村柏油路有张(龙)沈(村)、张(龙)石(盘屯)、张(龙)范(羊)、张(龙)流(河)、范(羊)北(羊坞)等,全长42.2公里,现已实现村村通,全乡22个自然村的街道全部硬化。通讯网络齐全,程控电话装机5507部。    水利 电力 境内东有张(龙)马(上)沟,西有杏园沟等排水沟渠。2005年,全乡有机电配套水井1120眼,农村年用电量780万千瓦时。    农业 2000年粮食总产2019.4万公斤,单产375.5公斤;棉花总产33万公斤,单产95.7公斤;油料总产414.9万公斤,单产341.1公斤;蔬菜总产12102.8万公斤。2005年粮食总产19255吨,单产440公斤;油料总产4783吨,单产464公斤;蔬菜总产17.6吨。蔬菜是张龙乡农业种植的主导产业,尖椒、番茄、早春白萝卜是蔬菜的主导产品。通过推广多模式种植,达到全年生产,蔬菜年种植面积达2.9 万亩左右,平均亩效益在4000 元以上。从99年以来连续五年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优质蔬菜特色乡镇”。.  

马上乡

  马上乡位于内黄县城北6公里,东临清丰县境,西临张龙乡,南临城关镇,北临卫河与楚旺镇和河北省魏县境相望。面积78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6.7%。辖36个行政村,31个自然村,176个村民小组,10670户,4330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60人。耕地7.6万亩,有效灌溉面积7.6万亩,农民人均耕地1.7亩。2005年,工农业总产值28210万元。    马上乡明清间为官府牧马之地,所以称马生、马盛或马场,土地称军地,居民称军户。相传,清代有个叫张彪的人,爱打抱不平,隐藏了皇家要犯,官府悬赏捉拿在案,村民们为了掩护,把东、西牧场改名为东兴善、西兴善,后又演变为东马上、西马上。民国时期为第五区,1949年隶属第一区,1957年撤区并乡,建立区级建制的马上乡,1958年改为马上人民公社,1984年恢复马上乡。乡人民政府(公社)先驻西马上村,1962年迁东马上村西南金堤之上现址。乡境内金堤以西卫河岸有少量淤土和两合土,多数为盐碱地/经过多年治理,现在大部分已成为能排能灌适宜种植多种农作物的良田。    水利 电力 马上乡是卫河以南自然流势的下游。境内有张(龙)马(上)沟,硝河纵贯乡境入卫河,东部有沙河,为古黄河滩。2005年,全乡有机电配套水井1340眼,压埋地下节水管道2.5万米。全乡年用电量920万千瓦时/。    交通 通讯 安(阳)濮(阳)公路斜穿西部乡境,安南高速穿越北部乡境,内(黄)马(上)路由东部斜穿西南、东北。36个村全部修通了柏油路,柏油路总长98公里。全乡程控电话装机5100余部。    文化 教育 境内葛庄村东有明代“黄吉土墓”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另有旧志载潭头王伯当墓,重庆府推官王三宅墓(均无存)。全乡现有秧歌、高跷、狮子、彩船等民间艺术团体32个,农民画1993年56幅河1999年46幅,先后在中国美术馆、新加坡展出。全乡16个村开通了有线电视。    2005年全乡有初中2所,3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600人;小学14所,63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610人,全乡共有教职工351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中招成绩一直占全县第一、二名。向国家高等学府输送了陈利敏(北大)、杨晓花(清华)等优秀人才。.  

高堤乡

  高堤乡,位于内黄县城西20公里,东界老塔坡与东庄镇、毫城乡为邻,西临卫河与汤阴相望,南邻二安乡,北邻卫河与豆公乡接壤。面积71.6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6.2%。辖25个行政村,26个自然村,154个村民小组,8668户,3912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15人。耕地6.3万亩,农民人均耕地1.6亩。2004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17976万元,财政收入83万元。    高堤,处于豫北平原,黄河故道。因有鲧堤(相传是鲧治水时所筑),故名高堤。清代曾置高堤镇,民国时期划为内黄县第三区,新中国成立前后,先后划属内黄县第一区、第七区。1957年撤区并乡,建立区级制的高堤乡,1958年,建立高堤人民公社,1984年恢复高堤乡。乡人民政府驻北高堤村东现址。    高堤乡政府下属有老塔坡林场,森林面积800亩,权属归高堤乡政府所有,该林场位于高堤乡东部,紧临鹤台公路,交通便利,环境优美,素有“森林氧吧”之美誉,为招商引资之宝地。    该乡大部分土地为两合土和沙地,土质疏松,适宜种植小麦、玉米等多种粮食作物和棉花、花生、瓜菜等多种经济作物。    交通 通讯 境内省道312线(鹤壁——台前),东西横穿乡境北部、田(氏)二(安)乡间公路纵贯南北。村村公路相通,西距京珠高速,京广线30公里,东距哈深高速25公里、106国道20公里,交通十分便利,地理区位优越。    2000年,全乡25个行政村开通了程控电话,截至2005年装机3920部,乡境内有移动通讯塔2座,联通通讯塔1座,通讯设施齐全畅通。    水利 电力 卫河从乡境内西部贯通南北12.5公里,为卫河沿岸数村提灌提供了方便。水利设施齐全,有机井710眼,建国家级节能灌溉区1万亩,治理沙荒面积1.5万亩。    全乡有10千伏高压线路98千米,400伏低压线路165千米,配电变压器170台,容量9570KVA(千伏安),2004年,全乡用电量769万千瓦时。.  

亳城乡

  亳城乡位于内黄县城西南12公里。东邻后河镇,西邻老塔坡与高堤乡毗连,南邻六村乡,北与东庄镇接壤,面积67.7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5.9%。辖28个行政村,29个自然村,191个村民小组,10876户,4800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52人,耕地7万亩,农民人均耕地1.45亩。2005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4.5亿元。    亳城,民国时为内黄县第三区,新中国建立前为内黄县第一区,1949年改为第七区。1955年第七区撤销,亳城地区划属井店区;1957年撤区并乡,建立区级建制的亳城乡,1958年改为亳城乡人民公社,1984年恢复亳城乡,乡人民政府驻亳城集原第七区区公所旧址。    亳城乡原西部为沙地,中部为青沙地,东部为盐碱地。经过多年的综合治理,现已全部成为良田,适宜种植多种农作物。    水利 电力 境内西部有杏园沟、老塔坡沟,南部有草坡沟,东部有新张沟等排水沟渠以通硝河,由于连年干旱排水沟长年干涸,有的已被破坏造地耕种。农田灌溉全*地下水,截止2005年底,全乡机电配套水井2000余眼。为了节约地下水源,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兴建节水节能灌溉工程。到2005年全乡共埋设地下管道近3.9万米,发展节灌溉面积3万余亩。全乡28个行政村,4万多居民生活用水全部使用自来水。    1995年,全乡完成了60余台高能耗变压器的改造。1997年,建设了由4000K-变压器和6300K-变压器组成的变电站一座,1998年又架设了7条长210公里10KV的输电线路。1998年以来,通过对居民街内台区线路的农网改造,使低压线损由以前的20%左右降到8%以下,电价由0.69元/KM.N降为0.56元/KM.N。2005年底,全乡农村用电量1000万千瓦时。    交通 通讯 乡境内内浚公路、东洹公路斜穿乡境,2005年—2005年,乡政府集中修建乡村柏油路59公里,实现柏油路“村村通""。八十年代末全乡完成了方田规划(全乡规划方田239块)道路54条(纵23条、横31条),全长300余公里,乡村道路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利。.  

二安乡

  二安乡位于内黄县城西南31公里处,东邻井店镇,西界卫河与汤阴县的五陵镇隔河相望,南邻浚县善堂镇和王庄乡。北邻高堤乡。面积58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50%。辖29个行政村,32个自然村,l35个村民小组,9758户,4037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14人,耕地面积5万亩,其中有效并灌面积4.2万亩,农民人均耕地1.27亩。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2.3亿元,其中一产占44.5%,二产占37.4%,三产占l8.1%,人均纯收入2514元,财政收入128万。    二安乡近几年通过新一届党委、政府正确领导,党员干部群众不懈的努力,抓住机遇,奋勇拼搏,大力发展自己的主导产业,终于走出了一条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发展之路,摆脱了贫困落后,迈步走向了康庄大道。要想真正的了解二安,还得先从以下的几个主导产业说起。    腐竹产业 二安乡也被外界称为腐竹之乡,腐竹产业是二安乡的主导产业之一,二安乡的腐竹产量占了全圈腐竹生产量的很大比重,也是全国几个大的腐竹生产基地之一。    目前,双安豆制品有限公司,下辖9个生产园区,l35个生产厂家,700条生产线,占地面积320亩,建筑面积36000平方米。年生产能力15000吨。有资产5060万元,从业人员6500人,其中中专以上学历的人员l20人,工程技术人员和生产技师450人。产品销往安阳、濮阳、鹤壁、东北、华北以及华东地区。2005年实现产值10350万元,利税1150万元。    双安豆制品有限公司以生产厂为支撑,以腐竹行业协会为依托,采取公司+园区+生产厂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带动了2万个农户脱贫致富。2005年通过了IS0900l-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并获得了出口权。    为了进一步抓住机遇,把豆制品这一产业做大、做强、做久,提出了“三化、四新、五带动”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即—“三化”:腐竹产业化、产业标准化、链条生态化;“四新”:树立新观念、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打造新品牌产“五带动”:带动大豆种植业、畜牧养殖业、农村沼气建设、煤炭运输业、彩印包装业。    腐竹生产能合理地开发利用本地资源,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市场前景广阔,有利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六村乡

  六村乡位于内黄县城南21公里,东临硝河与后河镇、白条河园林场为邻,西与井店镇接壤,南与河南省内黄监狱和浚县界毗连、北邻亳城乡。面积63.7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5.5%。辖22个行政村,126个村民小组,3089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50人,耕地4.9万亩,农村人口人均耕地1.83亩。2005年工农业生产总值20000万元。    六村乡是革命老区,原为濮(阳)、内(黄)、滑(县)三县交壤之地。1926年千口村(当时属濮阳县第九区)赵纪彬在大名师范参加0,1927年7月,在千口、后化村建立0支部。同年十月,在千口村建立第一届0濮阳县委员会。1928年冬,硝河两岸农民协会在县委领导下清算薛化庄(辖薛村、化村、邢固等10个村庄)民团局总团长蔡鸿宾的-帐,取得胜利。1929年2月15日,在温邢固召开庆祝算帐斗争胜利大会,遭到地主武装镇压。抗日战争时期为冀鲁豫边区沙区抗日根据地,被划为新建高陵县第三区。1949年,高陵县撤销划属内黄县第六区。    1956年1月7日,六村在全县第一个成立了《东方红集体农社》(高级农业社),1957年建立区级建制的六村乡。因境内有六个六村,乡政府机关又驻穆六村,故名。1958年改为六村人民公社。1984年恢复六村乡,乡人民政府和乡直属机关,企事业单位均驻穆六村南侧原人民公社机关旧址。    六村东部、北部为盐碱地,中部、西部为两合土,南部为沙地,分别占全部土地面积的8%、72%、20%。    交通 通讯 汤(阴)濮(阳)铁路从乡政府南侧东西横穿乡中部,省道S303(胡鹤线)与乡道Y016(江村-张桑村)十字交错,东西横穿过六村尖椒大市场,东(东江村)前(前咀头)路,紧邻尖椒市场南山横穿六村乡10个行政村。Y016公路从乡政府驻地向北到东江村与内(黄)浚(县)公路相通。全乡22个行政村,全部修通了柏油路,90%的村硬化了村内街道,交通非常便利。    程控电话村村通,有60%的农户安装了家庭电话,有25%的农民配上了手机。    文化 教育 境内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温邢固村民国时期内黄县农民革命起义旧址。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有破车口村清代风沙碑;尚庄村现代豫北战役刘邓大军指挥所旧址;刘邢固村东现代刘邢固革命烈士纪念碑;后化村现代农民夜校旧址;刘邢固村现代刘邢固四分区被服厂旧址等5处。.  

中召乡

  中召乡地处黄河故道南岸金堤之上,位于内黄县城南32公里处,北邻本县后河镇,西邻本县梁庄镇,东邻濮阳县新习乡和濮阳市高新区王助乡,南与滑县四间房接壤,地理位置优越。中召乡历史上隶属关系多变,宋元隶澶州(濮阳),明永乐初改为直隶大名府滑县仁寿乡,1940年划为高陵县第五区,1949年划属内黄县第四区,1957年撤区并乡,建立区级建制的中召乡,1958年改为中召乡人民公社,1984年恢复中召乡。    中召乡辖28个行政村,3.35万人,面积59.9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5.2%,其中耕地面积5.6万亩。中召乡属黄河冲积平原的一部分,地势平坦,气候四季分明,土壤分为三类,北部为沙地,中部为粘土,南部为轻沙土壤。经过平整土地,改良土壤,现在是田肥地沃,成为内黄县粮、油、果、林生产的重点乡之一。2005年人均纯收入2580元。    交通 通讯 自2000年以来,中召乡交通事业蓬勃发展。目前,中召乡处在濮鹤高速公路、郑吴公路、阿深高速公路、吴黄公路“井”字型框架内,村村柏油路与主干线公路形成公路网,交通条件十分便利。    通讯发展迅猛,电话装机突破6000部,移动手机达2100余部。    水利 电力 截止到2005年底,中召乡有机井1250眼。由于多年来干旱少雨,地上抽水量大大超过补给量。为了节约地下水资源,大力实施节水灌溉工程,辅设地下管道11多万米。境内有10条排水沟(3条主干沟),88个坑塘,基本达到了旱能浇、涝能排。    2000—2003年,中召乡完成了农网改造工程,新装高能变压器131台,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能满足生产和生活用电,农村年用电量490万千瓦时。    农 林 牧业 近几年来,中召乡不断改善耕作条件和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使传统的农作物小麦、玉米、花生等连年丰收。为进一步加快农民增收步伐,中召乡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以服务为手段,不断加大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高效特色农业。依托自身优势,扩大蔬菜种植面积,推行粮菜间作、枣农间作及温棚小杂果、蔬菜逆时种植模式。.  

宋村乡

  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宋村乡[1]位于内黄县北部,县城北22千米处,东、北   河南内黄县宋村乡   与河北省魏县接壤。面积43.5平方千米,人口32279人(2008年),其中非农业人口636人。耕地4.88万亩,农业人口人均耕地1.48亩。辖东沟、北沟、西沟、菜园、小朋固、安梧桐、翟梧桐、西梧桐、兰庄、代宋、王宋、董宋、田宋、周宋、来宋、车固、小洞、东屯、陈庄、黄庄、纪庄、屯东、屯西、张海、李行、解放26个行政村,148个村民小组。车固沟、宋村沟、菜园沟、小洞沟等排水沟渠贯穿全乡。南距安楚公路6千米,楚旺至河北省魏县柏油公路纵贯该乡南北。2006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26990万元,其中农业占56%,农民人均纯收入3015元。2008年全乡农业总产值1.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28元。   -   区划沿革   [代码]410527207:~201东沟村 ~202北沟村 ~203西沟村 ~204菜园村 ~205小朋固村 ~206安梧桐村 ~207翟梧桐村 ~208西梧桐村 ~209兰庄村 ~210代宋村 ~211王宋村 ~212董宋村 ~213田宋村 ~214周宋村 ~215来宋村 ~216车固村 ~217小洞村 ~218东屯村 ~219陈庄村 ~220黄庄村 ~221纪庄村 ~222屯东村 ~223屯西村 ~224张海村 ~225李行村 ~226解放村   [沿革]1962年从原楚旺公社划出建宋村公社,1983年改乡。1997年,面积46平方千米,人口3.1万。安(阳)济(南)公路穿境,辖东沟、北沟、西沟、小朋古、菜园、安梧桐、翟梧桐、西梧桐、兰庄、代宋村、周宋村、来宋村、王宋村、董宋村、田宋村、东屯、小洞、车固、黄庄、陈庄、屯东、屯西、李行、张海、纪庄、解放村26个行政村。[2]  

石盘屯乡

  一、基本情况介绍    石盘屯乡位于内黄县城西北15公里处,辖26个行政村,4.8万亩耕地,3.1万口人。面积44.3平方公里,占县总面积的8%。南邻鹤台路,北临安濮路,西距安阳市45公里,村村通公路,村村安装程控电话,交通、通信十分便利。    石盘屯乡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石盘屯乡原名遽贤里,是春秋时期孔子好友遽伯玉的故里。石盘屯乡名字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宋朝岳飞母子坐石瓮漂到此处得救后,把石瓮屯放到西北寨角疙瘩爷庙内的一座盘石上,故名石盘屯。另一说法是明朝时曾长期在此屯兵,故取名石盘屯。    二、资源优势    (一)农业    1、蔬菜种植。全乡拥有温棚3600栋,露地菜3.6亩,年总产量34.5万吨。其中新科技品种架豆王8000亩,优质冬瓜、南瓜12500亩,甜瓜4000亩,尖椒8000亩,其它蔬菜1500余亩。近年来,石盘屯乡把扩大蔬菜种植面积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通过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成立专业协会,建立购销网络,实现产业化,大大增加了蔬菜种植的规模益效。在做好冬瓜、南瓜等传统种植外,强力进特色高效农业,架豆王自2000年引进以来,规模逐年扩大,益效逐年增加,已成为我乡农业种植的新宠。蔬菜种植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之一。    2、畜牧养殖。畜牧业已形成了“两区一带”的发展格局,即以胡庄、樊庄为中心的蛋鸡、肉鸡养殖密集区,以牛林、大理村为中心的养猪密集区,以沿卫河各村为中心的养羊带。目前,全乡规模养殖户达到840户,羊存栏5万只,猪存栏3万头,鸡存栏60万只,初步实现了购销一体化经营。    3、林果生产。小杂果以引进特优品种、强化管理为重点,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增产增效十分明显。目前,小杂果种植面积已达11000亩,年创效益3000余万元。林果强力实施河渠绿化、生态家园建设,农田林网防护林三大工程建设,2006年全乡用材林已达到180万株,人均拥有树木60株,林木成活率达到95%,覆盖率达到38%    4、劳务输出。2006年上半年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7560人,创收4800万元。.  

豆公乡

  豆公乡,位于内黄县城西北17公里处,是内黄、安阳、汤阴三县交壤之地,安、汤、卫三河环抱,沟渠纵横,树林茂密。东部、南部濒临卫河与张龙乡、东庄镇、高堤乡隔河相望,西南界汤河与汤阴县境为邻,西与安阳县毗连,北与田氏乡、石盘屯乡为邻。全乡面积46.4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4%。辖20个行政村,31990口人,耕地4.83万亩。    豆公,相传因隋唐时农民起义军领袖窦建德曾在此屯兵,有惠于民而得名。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筑寨,明清时代为窦公里、荆张里、迁民里,民国时代划为内黄县第四区,1947年划为漳南县第二区,1949年以后隶属内黄县第五区、1957年撤区并乡,建立区级建制的豆公乡,1958年改为豆公人民公社,1984年恢复豆公乡,乡人民政府原驻豆公东街路北,1984年迁北门外现址。    豆公乡大部分为淤土地,土壤肥沃,只有4个大晁村有部分沙壤土。    水利 电力 洹河横穿乡境,1975年在洹河下游两次建闸,1995年在汤河入卫河处新建汤河闸,灌溉受益面积不仅有本县豆公、田氏、楚旺、石盘屯还有安阳毗邻村庄,该乡三河(卫河、洹河、汤河)环绕,农业灌溉以河水为主,另有配套水井600余眼,旱涝保收。    2000年,农电网改造全部完成,农村年用电量260万千瓦时。    交通 通讯 乡境内安(阳)内(黄)三级柏油公路横穿乡境,1994年全乡20个行政村全部修通了柏油路。同年,修通了豆(公)田(氏)公路,豆(公)辛(安阳县辛村)路。建立了公路运输管理站,被评为县、市公路一类乡镇。    程控电话村村通,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基本普及。    农 林 牧 渔业 该乡三河(卫、洹、汤)环绕,排灌自如,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为全县主要产粮乡。八十年代豆公为全县植棉大乡。进入九十年代,因棉花重茬、病虫害严重,产量下降,价格下跌,种植面积减少。以后逐年进行了种植结构调整,除仍种粮、棉、油外,把大力发展林果业作为发展农业的主攻方向。.  


张龙乡特产大全




张龙乡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