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岩村位于惠水县高镇镇东南面,距镇政府所在地17公里,东临甲烈乡兴章村,南接摆金镇翁金村,西与和平镇高坪村接壤。全村辖6个村民小组,5个自然村寨,246户,1139人。主要居住着汉、苗、布依等民族,少数民族占33%,全村土地面积864.4亩,人均粮食280公斤。由于长岩村地处高寒山区,交通条件及其落后,给这里的经济造成极大的影响。贫困人口居高不下。目前长岩村是高镇镇唯一的一个省级一类贫困村。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帮助和支持下,长岩村不断加大对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和指导力度,杂交水稻和杂交玉米用种率达到100%,水稻宽窄行栽秧等增产技术基本得到普及,农业用电较为方便。在种植业方面,主要是水稻和玉米,经济作物以蔬菜和茶叶为主。由于缺乏灌溉,阶段性干旱严重威胁农业生产。养殖业方面,以养猪和养牛为主,商品率比较高。有一套自己比较完善的养殖协会机构,直接为养殖户服务。长岩村基础设施很差:一是交通不便,人民群众出行非常不便。二是安全饮水还没有得到解决,全村人饮大多是靠天下雨。三是地处高寒气候条件恶劣,种植业一般都是广种薄收。
2005年以来,村民们在抓好种养业的基础上,把外出务工也作为一项致富的产业,村里的富余劳动力全部外出浙江、广东等地务工。每年直接为长岩村增加经济收入60余万元左右,同时部分农民工在外掌握一定的技术后,现已返乡创业,主要以养殖业为和加工业主。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522731002 | 550600 | -- | 查看 长岩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合兴村 |
合兴村,全村辖7个村民组,405户,1618人,其中少数民族890人,耕地面积1242亩,其中田699亩,土543亩,全村共有党员35名。发展定位:农业富村。合兴村以农业生产为主,秋季作物主要是水稻,经济作物主要有西瓜、早玉米等,养殖业主要以养猪为主。 |
首创村 |
首创村全村辖10个村民小组,443户,2691人,其中其中农业人口2651人,非农业人口40人,主要有汉族、布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592人,占22%,全村行政面积6平方公里,土地面积961亩,其中田908亩,土53亩,省道“101”贯穿境内,全村共有党员39名。近年来,首创村不断加大对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和指导力度,杂交水稻用种率达到100%,水稻宽窄行栽秧等增产技术基本得到普及,农业用电较为方便。在种植业方面,秋季作物,主要是水稻,经济作物以蔬菜为主。养殖业方面,以养猪为主,商品率比较高,大牲畜主要是为农业生产服务。 |
山后村 |
全村辖12个村民小组,413户,1944人,其中少数民族962人,占49.5%,全村土地面积1066亩,其中田847亩,土219亩,全村共有党员44名。近年来,山后村不断加大对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和指导力度,杂交水稻用种率达到100%,水稻宽窄行栽秧等增产技术基本得到普及,农业用电较为方便。在种植业方面,秋季作物,主要是水稻,经济作物蔬菜为主。养殖业方面,以养猪为主,商品率比较高,大牲畜主要是为农业生产服务。 |
长新村 |
全村辖16个村民小组,745户,3210人,其中少数民族1169人,占36.4%,全村土地面积1518亩,其中田1438亩,土80亩,省道“101”贯穿境内,全村共有党员57名。近年来,长新村不断加大对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和指导力度,杂交水稻用种率达到100%,水稻宽窄行栽秧等增产技术基本得到普及,农业用电较为方便。在种植业方面,秋季作物,主要是水稻,经济作物以大棚蔬菜为主。养殖业方面,以养猪为主,商品率比较高,大牲畜主要是为农业生产服务。 |
姚新村 |
全村辖14个村民组,2578人,其中少数民族居多,主要有苗族、布依族、毛南族,行政区面积1878亩,耕地面积1096亩,全村共有党员30余名,姚新村环境优美,自然条件好,交通便利,距贵阳48公里,距惠水县城约5公里,是旅游避暑的好地方。 |
赤土村 |
赤土村位于高镇镇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2公里,距惠水县城8公里,距省会贵阳市中心仅40公里。省道101线从村中贯穿,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土地资源丰富。全村辖13个村民组、7个自然村寨、745户,居住着汉、毛南、布依、苗等多个民族,总人口达3200余人。 近几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村“两委”班子充分发挥赤土村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带领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紧紧围绕建设新农村目标,大力招商引资、解决农民就业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大搞基础设施建设、改变农村面貌,让党的和谐富民政策真正在赤土村开花结果。全村上下经济发展,人心思进,社会和谐,迈上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快车道。通过招商引资带动战略的实施,截止目前,共有28家各类企业落户赤土村,其中,总投资上亿元的企业3家,解决了近千人的就业问题,带动了服务业等的发展,使广大村民们不用千里奔波就能增加收入,走上了富裕之路。同时,也初步形成了集物流、能源、机械制造等为一体的产业集群。 在下步的工作中,赤土村将充分发挥已落户的企业带动作用,进一步搞好对企业的协调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让更多有实力、科技含量高、污染少的企业落户赤土村,进一步带动运输、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产业经济带。 赤土村是一方投资兴业的沃土,是投资者的乐园。我们有着秀美的自然风光、丰富的土地资源、便捷的区位优势和充足的劳动力。勤劳、热情的赤土人真诚欢迎四海客商前来高镇投资兴业,携手共创高镇美好的明天。 |
半坡村 |
全村辖9个村民组,363户,1515人,其中少数民族650人,占百分之44.1,全村土地面积929亩,其中田837亩,土91亩,全村共有党员27名,半坡村环境优美,自然条件好,交通便利,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水资源,其中主要有煤,硅等矿产,有三个水储量大的水库,是投资的好地方。 |
司蒙村 |
司蒙村是全国少小民族毛南族聚居村,全村行政区域面积为7平方公里,土地面积1144亩,其中田961亩,土182亩。 司蒙村位于省道101旁,距县城仅5公里,具有较好的区位优势,近年来进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行程了蔬菜、花卉、西瓜等特色产业。 |
高镇村 |
高镇村辖8个村民小组,345户,1391人,其中少数民族1208人,占83.6%,全村土地面积516亩,其中田498亩,土18亩,全村共有党员45名。近年来,高镇村不断加大对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和指导力度,杂交水稻用种率达到100%,水稻宽窄行栽秧等增产技术基本得到普及,农业用电较为方便。在种植业方面,秋季作物,主要是水稻,经济作物蔬菜为主。养殖业方面,以养猪为主,商品率比较高,大牲畜主要是为农业生产服务。 村史:在改革开放前,高镇村还有20户茅草房,改革开放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后,随着商业小区---一条街的开发、农贸市场的建成,彻底改变了高镇村的村情村貌:消除了茅草房;大多数瓦房被砖混结构的楼房所代替;通组道路基本实现了水泥硬化;随着党的“三农”政策扶持,人均纯收入逐年迅速增长;基本达到了户均有一辆摩托车,有的甚至购买了小轿车。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以来,青少年辍学基本为零,而高中生、大学生逐年增多。目前全村正向农业产业化迈进,半数以上农户购买了农机器,大大地减轻了劳动强度,富余出来的劳动力纷纷溶入了进城务工的大军中,增加了收入,向小康生活迈进了一大步;2010年实施的基本农田水利整合项目的顺利建设,将为全村的农业机械化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集体荣誉: 1991年7月,被原姚哨区委评为“先进党组织”荣誉称号; 1994年7月,被县委评为1993年度“先进党组织”荣誉称号; 1995年7月,被州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1996年1月,被省委评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五个好”荣誉称号; 1996年2月,被镇党委政府评为“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1996年3月,被省政府评为“模范村民员会”荣誉称号; 1997年7月,被镇党委评为“先进党组织”、“示范村先进党支部”荣誉称号; 1998年7月,被镇党委被为“先进党组织”荣誉称号。 |
交椅村 |
交椅村位于惠水县高镇镇,在镇政府西北面,村委会距镇政府所在地400米,总面积7.8平方公里,辖7个村民组,1650人,农业人口1602人,非农业人口48人,主要有布依族、毛南族、汉族,其中:布依族760人,毛南族680人,汉族210人,主要从事种植业,经济产业以花卉、苗圃为主,乡村旅游景点有水溪小水库,特色美食以农家乐为主。交椅村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是投资创业的宝地。 |
长岩村 |
长岩村位于惠水县高镇镇东南面,距镇政府所在地17公里,东临甲烈乡兴章村,南接摆金镇翁金村,西与和平镇高坪村接壤。全村辖6个村民小组,5个自然村寨,246户,1139人。主要居住着汉、苗、布依等民族,少数民族占33%,全村土地面积864.4亩,人均粮食280公斤。由于长岩村地处高寒山区,交通条件及其落后,给这里的经济造成极大的影响。贫困人口居高不下。目前长岩村是高镇镇唯一的一个省级一类贫困村。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帮助和支持下,长岩村不断加大对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和指导力度,杂交水稻和杂交玉米用种率达到100%,水稻宽窄行栽秧等增产技术基本得到普及,农业用电较为方便。在种植业方面,主要是水稻和玉米,经济作物以蔬菜和茶叶为主。由于缺乏灌溉,阶段性干旱严重威胁农业生产。养殖业方面,以养猪和养牛为主,商品率比较高。有一套自己比较完善的养殖协会机构,直接为养殖户服务。长岩村基础设施很差:一是交通不便,人民群众出行非常不便。二是安全饮水还没有得到解决,全村人饮大多是靠天下雨。三是地处高寒气候条件恶劣,种植业一般都是广种薄收。 2005年以来,村民们在抓好种养业的基础上,把外出务工也作为一项致富的产业,村里的富余劳动力全部外出浙江、广东等地务工。每年直接为长岩村增加经济收入60余万元左右,同时部分农民工在外掌握一定的技术后,现已返乡创业,主要以养殖业为和加工业主。 |
桥洞村 |
桥洞村,全村辖7个村民组,445户,1641人,其中少数民族1076人,耕地面积1104亩,其中田659亩,土445亩,省道“101”贯穿境内,是长田工业园区主战场,全村共有党员29名。发展定位:农业富村、工业强村。近年来,桥洞村紧紧抓住工业园乡发展机遇,大力发展园乡经济,第三产业蓬勃发展,餐饮、零售、运输等行业异军突起,群众纷纷进厂就业,直接或间接服务园乡人数达900多人,园乡经济已成为桥洞村的支柱产业。种植业方面,主要以水稻为主,养殖业方面,主要以养猪为主。 |
涟江村 |
现在的涟江村就是以前的地名上马司,1956年组农业合作社,上马司所辖改为场新初级合作社(当时上马司没有集贸市场至1960年)。根据国家的要求,1958年后又改称为场新高级农业合作社。1964年建立人民公社后,改称为赤土公社涟江大队,1980年建制乡镇后,改称为涟江村至今。 位于高镇镇东北面的涟江村,座落在涟江河畔,距镇政府仅2公里,东与大坝乡的山河村隔河相望、山坡相连;南与高镇村、交椅村相邻;西与贵州永安电机厂交叉居住;北与赤土村的高洞坡、抵下寨两个村民组田土相连,而涟江河从北向南穿越涟江村辖区。 全村辖11个村民小组,5个自然村寨,由汉族、布依族、毛南族、苗族等民族组成412户,共192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0人,少数民族人口588人,占总人口的30.5%,党员38名。全要占地面积6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820.29亩,另有荒山草坡2000余亩,按现有人口数人均占有耕地为0.43亩。长年生产水稻、脱毒马铃薯、大蒜、蔬菜等农作物,其中脱毒马铃薯种植400余亩,产量100余万斤,创产值60余万元,大蒜种植200余亩,创产值60余万元,早熟蔬菜200余亩,创产值90余万元,水稻种植800余亩,产粮150余万斤,人均口粮400公斤。 村辖区内主要矿产资源有:石灰石、清水河沙、鹅卵石、亮米石,还有待开发利用的河流水面3公里,荒山草坡2000余亩,空闲养猪场地15亩等。 历届村支两委领导班子为发展涟江村经济、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齐心协力、团结奋斗,做了很多让群众满意、上级领导好评的工作: 2000年度,被州委州政府授予“小康村”荣誉称号; 2001年度,被镇党委政府评为“先进基层党支部”、“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2002年度,被镇党委评为“先进基层党支部”荣誉称号; 2005年度,被镇党委政府评为“先进基层党支部”、“秋种工作第一名”、“综合考核二等奖”荣誉称号; 2006年度,被镇党委政府评为“先进基层党支部”、“综合考核二等奖”荣誉称号; 2007年度,被镇党委政府评为“秋种工作二等奖”、“人口和计划生育考核二等奖”荣誉称号; 2008年度,被镇党委政府评为“三评三创五好先进基层党组织”、“秋种工作二等奖”、“综合目标考核二等奖”荣誉称号; 2009年度,被镇计划生育协会评为“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2010年度,被镇党委政府评为“人口计生工作一等奖”荣誉称号。 |
长田村 |
长田村,全村辖9个村民组,562户,2169人,少数民族916人,耕地面积1330亩,其中田902亩,土428亩,省道“101”贯穿境内,是长田工业园乡主战场,全村共有党员54名。发展定位:农业富村、工业强村。近年来,长田村紧紧抓住工业园乡发展机遇,大力发展园乡经济,第三产业蓬勃发展,餐饮、零售、运输等行业异军突起,群众纷纷进厂就业,直接或间接服务园乡人数达1000多人,园乡经济已成为长田村的支柱产业。种植业方面,秋季作物主要以水稻为主,经济作物有杨梅、樱桃等水果。养殖业方面,主要以养猪为主。 |
新哨村 |
新哨村位于甲烈乡北部,辖11个民组,全村共503户,2347人,苗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占全村总人口的95%。全村主要以种植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主,经济作物以烤烟、油菜为主。 新哨村自然资源优越,其中小桥流水人家风景,可以说是桥多赛过小江南,水清比美九寨沟。且苗族、布依民族风情浓郁,每年传统的三月三、六月六等民族节日,都会举行富有特色的节日活动,还有长奶母掌管十三州、铜鼓犀牛龙井争斗、99座山99眼井、皇帝披衫在云端等动人心弦的传说,给甲烈美景更增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
龙泉村 |
龙泉村全村辖6个村民组,443户,1388人,其中少数民族1132,耕地面积1180亩,其中田1021亩,土159亩,全村共有党员44名。发展定位:农业富村、旅游兴村。龙泉村环境优美,山清水秀,紧紧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发展特色农业。通过在龙泉村设立300亩无公害蔬菜种植示范基地,积极发展早熟蔬菜、反季节蔬菜,为入驻园区的企业食堂提供配套的订单式服务。同时,成立蔬菜种植协会,以点带面,引导群众走上种植致富之路,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起到示范带头作用。 |
山河村 |
山河村位于惠水县东北部,南与高镇镇涟江村交界,北面与长田工业园区相邻,坐落于公路沿线旁,未来贵罗高速公路将从山河村穿过,且设有匝道口在附近。全村总面积8.6平方公里,8个村民组,372户,1910人,农业人口占97%,民族以汉族为主,有受州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山河村上马堡花灯协会”、有山河村腰鼓队等文化基础条件。全村耕地面积902.8亩,其中田564.2亩,土338.6亩,森林覆盖率约占70%,农民经济收入以农业为主,2010年农民纯收为2610元。 |
民河村 |
民河村位于惠水县东北部,南与高镇镇涟江村交界,北面与长田工业园区相邻,坐落于公路沿线旁,未来贵罗高速公路将从民河村穿过,且设有匝道口在附近。全村总面积8.6平方公里,8个村民组,372户,1732人,农业人口占97%,民族以汉族为主,有受州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山河村上马堡花灯协会”、有山河村腰鼓队等文化基础条件。全村耕地面积2875.2亩,其中田564.2亩,土338.6亩,森林覆盖率约占70%,农民经济收入以农业为主,2010年农民纯收为2610元。 |
上龙村 |
上龙村位于大坝乡东面,村中心离镇政府所在地4公里,辖10个村民组,262户1169人,耕地面积647.01亩,林地面积9093.6亩,上龙村多为坝子、丘陵组成,村址以上集雨量面积9.68平方公里,上龙村地质地貌上属于碳酸钙强风化区,山高坡陡,土壤粘性差,土层较厚。 |
绿化村 |
绿化村位于大坝乡东南面,村中心离镇政府所在地4公里,辖6个村民组,364户1644人,耕地面积1113.29亩,林地面积11892.18亩,绿化村多为山地、坝子、丘陵组成,村址以上集雨量面积大,绿化村地质地貌上属于碳酸钙强风化区,山高坡陡,土壤粘性差,土层较厚. |
板长村 |
板长村位于大坝乡东南面,村中心离镇政府所在地12公里,辖8个村民组,261户1145人,耕地面积670.93亩,林地面积9229.2亩,板长村多为山地地貌,村址以上集雨量面积8.68平方公里,板长村地质地貌上属于碳酸钙强风化区,山高坡陡,土壤粘性差,土层较厚,遇水易软化形成滑坡,泥石流。 |
大保村 |
大保村位于大坝乡东南面,村中心离镇政府所在地13.5公里,辖5个村民组,401户1793人,耕地面积1152.79亩,林地面积10713.6亩,大保村多为山地地貌,村址以上集雨量面积大11.85平方公里,大保村地质地貌上属于碳酸钙强风化区,山高坡陡,土壤粘性差,土层较厚 |
光明村 |
光明村位于大坝乡中心,村中心为镇政府所在地,辖4个村民组,319户1337人,耕地面770.48亩,林地面积6598.1亩,光明村多为坝子,村址以上集雨量面积6.99平方公里,光明村四周环山,暴雨时洪水往人口聚居地岩头寨汇集,易形成洪灾。 |
红星村 |
红星村位于惠水县县城东南部,距县城21公里,是甲烈乡政府所在地的村。全村总面积31.8平方公里,辖24个村民小组,19个自然村寨,共有825户,3522人。布依族、苗族、汉族杂居,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1%。耕地面积为1692.89亩,其中田有976.32亩,土有716.57亩。全村主要以种植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主,经济作物以烤烟、油菜为主。 |
新坝村 |
新坝村位于甲烈乡东北部,距乡政府所在地4公里,北与贵阳市高坡乡毗邻,南与红星村接壤,西靠新哨村,东接摆金镇杨茂村,距原国家主席-同志到过的贵阳市花溪区高坡乡砂砰村仅6公里。2001年由原毕新村、小坝村合并而成.全乡国土总面积18.2平方公里,地形为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平均海拔1150米,土壤以沙壤为主,土层较薄,土质较差。全村辖13个村民组,1860人,主要居住着苗族、汉族两个民族,苗族人口占54.2%,汉族人口占45.3%。现有耕地面积1100.3亩,其中:田397.1亩,土703.2亩,人均耕地0.6亩。全乡农业经济作物主要以烤烟种植为主,2007年烤烟种植突破千亩,成为全县唯一烤烟种植“千亩村”。2011年烤烟种植更是达历史最高1715亩。经过近年来的探索,群众依靠发展烤烟生产逐渐走上了致富路子。 |
兴章村 |
兴章村位于甲烈乡西部,辖18个民组,全村共521户,2647人,全村是以汉族和布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为基础的民族村。全村主要以种植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主,经济作物以烤烟、油菜为主。 兴章村民风淳朴,自然资源、矿产资源以及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全村可待开发的矿产资源有煤炭、白棉石、硅矿;旅游资源有摆王螺丝破大洞、下窑溶洞。近年来由于烤烟种植的大力发展,以烤烟种植为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初步形成;城乡就业渠道将得到拓宽,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物质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
双庆村 |
双庆村。全村辖9个村民组,708户,3158人,其中少数民族1887人,耕地面积1624亩,其中田934亩,土690亩,全村共有党员52名。发展定位:农业富村。双庆村不断加大对农业适用技术的培训及指导力度,大力发展种养业,经济作物主要有经果林、西瓜、蔬菜、早玉米,养殖业主要以养猪为主。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