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江西省 >>赣州市 >> 大余县 >> 左拔镇

左拔镇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左拔镇谷歌卫星地图)


左拔镇简介

  左拔镇位于大余县西北部,东北连樟斗镇,东南邻青龙镇,西南界黄龙镇,西北与崇义县接壤。总面积99.7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296亩。辖4个行政村,5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1190人,其中农业人口5350人,非农业人口5840人。镇政府驻左拔村,距大余县城26.5公里。
   左拔镇矿产资源丰富,钨、锡、铜、钼等矿产贮量大,在全镇广泛分布,全镇多山地,林业用地13.1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7.5%,林木以毛竹、杉、松为主,其中毛竹林面积3.2万亩,素有“绿色银行”之称。镇域内有海拔1275.6米的大余第二高峰——云山,以及有440多年历史极富客家建筑特色的左拔曹氏围屋等风景名胜古迹。近年来,到左拔来游览、参观、考察的游客和专家学者络绎不绝。
   左拔采矿业历史悠久,境内驻有漂塘钨矿、下垄钨业公司左拔坑口、石雷钨矿等众多矿山企业。湖南、广西、湖北和我省南康、上犹等地人员纷纷到这里来“掏金”。另外,毛竹、脐橙、薄皮西瓜为主的农业特色产业颇负盛名,产于常年云雾绕绕的云山的云山茶,享誉南中国。
   近年来,0左拔镇委员会和左拔镇人民政府依托山区优势,积极引导人们发展经济,创建和谐平安社会,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健康发展。2005年,左拔镇农民人均纯收入1344元,比上年增收16%。新建6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改水、改厕农户达到近50%。镇内各村均通四级以上水泥公路,通讯、广播电视和教育文化事业得到较大发展,移动、联通架设了多个基站,使覆盖面达85%以上,中小学配备了电脑教育室等现代化教育设施,小水电等资源正进行有序开发。.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1.12万人 99.76平方公里 360723105 341000 0797 查看 左拔镇谷歌卫星地图

左拔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左拔镇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南安镇

  大余县辖镇,县府驻地。著名南安板鸭产地。始建于隋,地接岭南,人安物阜名南安。宋、元为南安军、路治。明、清为南安府治。1953年设南安镇。位于县境中部,面积9.8平方公里,人口4.6万。323国道过境,崇余公路始于境内。辖余西、余东、建桂、东山、石桥下、北门河6个居委会和新民村委会。乡镇企业有商贸、运输、建筑、服装、竹木加工和饮食服务等。农业主产蔬菜。境内有牡丹亭、南安大码头、道源书院等遗址。境东宋嘉佑寺塔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境东北有刘伯坚等141名烈士墓。.  

新城镇

  新城镇位于大余县东北部,东南邻信丰县,西接本县池江镇,西北连本县樟斗镇,东北界南康市。属中亚热带的温暖湿润、四季分明的季风气候,年内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境内地势平坦,气势开阔。距赣州火车站和赣州黄金机场51公里,距大余县城32公里,323国道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区内移动、联通、有线电话等现代通讯网络健全,有线电视已实现村村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完善,购物、娱乐、休闲一应俱全,是大余县第一大镇和经济重镇。全镇拥有国土面积15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8988.6亩,山林面积16.5万亩,辖23个行政村,一个居委会,一个林场。共有244个村民小组,268个自然村,总人口6.2万人,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工农业总产值3.83亿元,其中工业产值2.86亿元,农业产值0.93亿元,财政收入1700万元。主要资源有森林、水利、硅、钨等,主要支柱产业有甜玉米、甘蔗、橙柚、白鸭、瓜类等,农民人均纯收入2336元。   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对接长珠闽、融入泛珠区”的经济发展战略,求实创新,锐意进取,三管齐下,一手抓“五新一好”新农村建设,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收入每年以9%递增;一手抓小城镇建设,小城镇建设列入全省百镇之行列,已初具规模;一手抓招商引资,2005年,共引进外企22家,签约资金达2亿元,实际进资达4500万元,居全县各乡镇榜首,尤其是去年12月引进的金城钨业有限公司,总投资6000万元,年纳税近1000万元,此项目的引进对推动我镇工业化进程将产生巨大的作用。   进入狗年后,我们将进一步打开门户,开明对外,把发展经济和招商引资工作置于万事之先,以真情换得真心,以真心赢得外商的青睐。   热情欢迎海内外朋友来新城参观、考察、投资、兴业!.  

樟斗镇

  樟斗镇位于大余县东北部,距县城48公里,东接新城镇、南康市,南临池江、青龙两镇,西靠左拔镇,北连崇义县,面积89.2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619.11亩,人均0.54亩;山林面积13.38万亩,人均15.68亩。全镇现辖双伏、樟斗、下横、横江、蕉坑、下垄等6个行政村,村干部25人。全镇共49个村民小组,3807户, 12858人(其中农业人口8537人,非农业人口4321人)。现有11个党支部,镇机关、老干部、樟斗中学、樟斗小学、镇直单位和6个村党支部,共有党员224人。2005年全镇财政收入为102.19万。其中国税23万,地税78万,契税1.19万。    樟斗镇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    一、农业:主要以油茶、花卉、甜玉米、毛竹、工业速生林五项产业为主导产业。我镇充分发挥山区乡镇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着力发展油茶、花卉、甜玉米等富民强镇的特色种养殖业,扩大农副产品的商品率,提高附加值,使之逐渐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富民产业。在横江和樟斗分别引进了一家油茶加工企业和竹制品加工企业,大大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增加了农民收入。从2003年至2005年,农民人均收入增长了530元。    二、工业:主要以采矿和矿产品加工为主导产业。龙头企业有省属企业下垄钨业公司,下有3个坑口,职工782人,2005年产量为1320吨,上缴国税998万元、地税62万元;另有三个民营矿山金祥、龙威、祥隆钨业公司驻我镇。    三、基础设施建设:我镇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多方筹资260万元,修建了蕉坑、横江、下垄等3条村道,率先完成了村村通水泥公路的工作目标。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投资220万元在横江、下垄建立了两座山区移动通信基站,解决了山区通讯不畅的落后面貌。加强集贸市场管理,投资65万元,完善了横江、樟斗、下垄三个圩场的配套设施。加大对村组道路、水利设施修复改造的投入,投资30多万元,修建了大院子、下横、横江等公路桥,争取世行贷款350万元对跃进水库东西干渠进行全面修复,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创建良好人居环境。    四、文教卫生:全镇现有中学一所,教师37人,学生486人;小学一所,教师52人,学生607人。镇卫生院一所,医务人员4人;村级医疗点12个,医务人员12人。另有矿医院门诊部、住院部各一所。.  

池江镇

  池江镇位于大余县东北部,南邻江西省信丰县和广东省南雄市,东西北分别为大余县新城镇、青龙镇和樟斗镇。全镇总面积120.8平方公里,现有人口4.4万人,墟镇人口1.6万人,有15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个良种场社区管理委员会,章江蜿蜒流经中部,323国道和赣韶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有池江至信丰和池江至广东省南雄市两条省道,是大余县三大镇之一,也是全省重点镇之一。镇政府驻池江墟,距县城23公里,距赣州60公里。池江镇地势平坦开阔,境东南为低山丘陵,西北部为丘陵岗地,中部为-原间有土丘,与新城镇形成赣南第二大盆地,气候温和,土壤肥沃,水利资源丰富,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和区位优势,适宜种植水稻、经济作物、脐橙和发展养殖业、水产业、加工业。近年来,池江镇党委、政府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坚持“招商兴镇,特色立镇,工业富镇,果业强镇,商贸活镇”的经济发展思路,逐步形成了以农业为基础,养殖业、果业为重点,食品加工、木材加工、建材制造和第三产业发展为主,农、工、商协调发展的经济发展格局。2005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19亿元,财政收入6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62元。    池江镇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    一、农业:以果业、甜玉米、生猪、肉鸭、水产、优质稻为主导产业,建立了脐橙、生猪、肉鸭、鱼苗、优质稻、甜玉米等生产基地。镇党委、政府按照“以农业促工业,以工业带农业,以商业活农业”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组建农产品流通协会,形成“农户+基地+公司”和“协会+农户”的发展模式,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引进了以加工板鸭、肉制品、果汁为主的大余县赣源食品厂,带动肉鸭、生猪、水产品、果业等产业的发展。组建了生猪流通协会、水果营销协会 ,带动生猪、甜玉米、优质稻和果业产业的发展。有500头种猪养殖场两个,引进外商兴建了两个万头以上生猪养殖场,一个以加工生猪为主的肉联加工厂。目前,已有果园1.8万亩,主要分布在同心脐橙场、池江良种场、长坑流域及板棚村,有三个连片千亩的精品果园,年产水果8000吨;甜玉米种植面积8000亩,优质稻面积12000亩,年出栏5000头肉猪的大型养猪场4个,形成了一个养猪专业村,全镇年出栏生猪达5万头。.  

青龙镇

  青龙镇位于大余县东部,323国道穿境而过,东邻池江镇,南与广东南雄县毗邻,西边黄龙镇,北接左拔、樟斗两镇。青龙镇面积为108.19平方公里,共有人口2万8千多人,现有行政村11个,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2031元,境内资源丰富,人均可耕面积多,矿产、水产、森林资源都有很大的开发潜力。2005年全镇财政收入163.3万元。水稻为主,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和进一步完善引导和服务体系,甜玉米、高山椒、甜竹笋等特色农业的种植规模也占相当大的比例。.  

左拔镇

  左拔镇位于大余县西北部,东北连樟斗镇,东南邻青龙镇,西南界黄龙镇,西北与崇义县接壤。总面积99.7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296亩。辖4个行政村,5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1190人,其中农业人口5350人,非农业人口5840人。镇政府驻左拔村,距大余县城26.5公里。    左拔镇矿产资源丰富,钨、锡、铜、钼等矿产贮量大,在全镇广泛分布,全镇多山地,林业用地13.1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7.5%,林木以毛竹、杉、松为主,其中毛竹林面积3.2万亩,素有“绿色银行”之称。镇域内有海拔1275.6米的大余第二高峰——云山,以及有440多年历史极富客家建筑特色的左拔曹氏围屋等风景名胜古迹。近年来,到左拔来游览、参观、考察的游客和专家学者络绎不绝。    左拔采矿业历史悠久,境内驻有漂塘钨矿、下垄钨业公司左拔坑口、石雷钨矿等众多矿山企业。湖南、广西、湖北和我省南康、上犹等地人员纷纷到这里来“掏金”。另外,毛竹、脐橙、薄皮西瓜为主的农业特色产业颇负盛名,产于常年云雾绕绕的云山的云山茶,享誉南中国。    近年来,0左拔镇委员会和左拔镇人民政府依托山区优势,积极引导人们发展经济,创建和谐平安社会,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健康发展。2005年,左拔镇农民人均纯收入1344元,比上年增收16%。新建6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改水、改厕农户达到近50%。镇内各村均通四级以上水泥公路,通讯、广播电视和教育文化事业得到较大发展,移动、联通架设了多个基站,使覆盖面达85%以上,中小学配备了电脑教育室等现代化教育设施,小水电等资源正进行有序开发。.  

黄龙镇

  大余县辖镇。1952年置乡,1955年为区,1958年改双峰公社,1960年改黄龙公社,1984年改乡,1995年建镇。位于县境中部,镇府驻黄龙圩,距县城9.5公里。面积92平方公里,人口1.6万。323国道过境。辖黄龙、大龙、大合、旱田、新村、头塘、潮泥岗、豪塘、叶敦、三角岭、灵潭、长胜12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果场、电站、钨矿、林场。农业主产水稻,兼产花生、油菜、茶叶、柑橘。境北有丫山灵岩寺,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汉太傅陈蕃葬于境内卵岭。县属峡口水电站在境内。.  

吉村镇

  吉村镇位于大余县西南方向,东面毗邻广东省南雄市,南与内良乡接壤,西北和浮江乡、崇义聂都乡相邻。   吉村镇下辖9个行政村。全镇地域面积218.3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912亩,总人口15600多人,农业人口14008人;党员总数370人,农村党员264人。.  

浮江乡

  一、机构设置    1、行政机构:    党政综合办公室主要职能是:承担党委、人大、政府交办的各项日常工作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社会稳定、统计、工青妇及各部门、各方面的综合协调工作,督促检查有关工作落实。   经济发展办公室主要职能是:承担工业、农业、林业、水利、水保和第三产业发展规划、发展民营经济、安全生产、公有资产管理等工作,协调与经济发展相关的其它工作。   社会事务办公室主要职能是:承担人口与计划生育、交通管理、环保、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农村劳动力转移、精神文明建设、科教文卫体、民族宗教等工作,协调与社会事务相关的其它工作。   新农村建设办公室主要职能是:承担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土地管理、农民知识化工程、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村级组织建设、以及涉及新农村建设相关工作的综合协调等工作。    2、事业机构    农业服务中心主要承担重大技术推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指导、信息服务、资源环境保护、动植物疫病防疫检疫、信息服务、水利建设与服务、农业机械推广、灾害防治、农经管理等公益性农业服务职能。在核定的编制内,由现有的农业站所人员实行竞争上岗,全部实行聘用制。各类农业生产资料的经销、农业机械维修、一般性技术推广及产后加工、运销等经营0职能,面向社会,实行市场化、企业化运作。    计划生育服务承担结扎、人流等计生手术,或负责组织送医疗机构进行手术。    民政所主要承担拥军优属、救灾救济服务等有关规定应履行的职能。    劳动保障事务所负责劳动就业服务,社会保险事务。    文化服务中心负责文化、广播、电视等社会文化服务。    财政所负责编制年度财政预决算草案并组织执行,管理和监督各项预算内外财政收支活动。    林业管理站负责林业行业管理与监督。    二、经济建设    浮江乡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以“三农”工作为总抓手,统筹抓好招商引资、财政收入等各项工作,着力构建了一个社会环境和谐平安,政府管理不断创新,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新浮江。截止2005年底,建立了20亩新型大棚蔬菜基地及食用菌生产基地,全乡年生产各类食用菌30万袋;竹根盆景发展规模达2000多盆,花卉生产基地规模突破70亩;新增果业开发面积485亩,其中集中连片开发面积100亩。.  

河洞乡

  河洞乡位于大余县西南边境,东北与吉村镇相连,西和西南与广东省仁化、南雄两县(市)交界,北与内良乡接壤。总面积为92.34平方公里。辖5个行政村,40个村民小组,60个自然村。境内有一个国有控股的长潭里林场。全乡现有人口4252人(其中农业人口3674人、居民578人),总户数892户,劳动力1940个。乡政府驻河洞圩,距县城38公里。    河洞属山区,一般海拔500---800米,最高点观音山1174、4米,最低点长潭里林场260米。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    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17.7℃,年降雨量1814.5毫米。无霜期280天。    经济以农为主,耕地面积3276亩。2004年工农业总产值2553万元,粮食总产达795吨,农民人均纯收入1600元。毛竹、香菇是该乡两大主导产业,有毛竹林3.4万亩,现有袋装香菇300万袋。目前该乡有3家竹制品厂和1个香菇冷冻库。    资源丰富。有林地面积8.6万亩,木竹贮藏量大。山高谷深,水流湍急,目前已开发水电站17座。长炉村苎麻坑蕴藏的花岗岩达60万立方米。    交通以河小公路为主道,全部实现水泥硬化。1995年开通了河洞至广东南雄澜河镇的省际公路。除河洞、东江两村已通水泥路外,其余三个村均可通简易公路。    河洞属革命老区。陈毅、项英、陈丕显等在长岭杉湾召开了重要的长岭会议,刘建华、黄业、张华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河洞高坪、长岭进行游击战争。.  

内良乡

  内良乡地处大余县的西南边陲,东与吉村镇、南与河洞乡交界,西连广东省仁化县长江镇,北毗崇义县聂都乡,距县城49.2公里,水泥路面可直达县城。全乡面积114.8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567亩,人口7200余人,总户数1600余户,分布在全乡7个行政村(其中李洞村属大余县三个少数民族村之一)的83个村民小组。乡内以竹木、小水电、石材资源最为丰富,有山林面积13.8万多亩,其中毛竹林面积10万余亩,占山林总面积的72.5%,属一个地广人稀的山区乡。地形以低山为主,山势陡峻,沟坳纵横,最高海拔(全县最高峰天华山)1383.83米。平均海拔在400—700米,年平均温度14.6℃,最高气温37℃,年降雨量1500—1700毫米,年日照时数4336小时,属于亚热带山区,气候湿润,雨量充沛,最适宜毛竹的生长和小水电开发。    近年来,我乡各项事业发展迅速,全乡现有13个党支部,党员209人;乡机关干部职工29人,村干部28人;教育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有九年义务制学校1所,村初小8所,教职工112人,在校学生1065人;医疗机构布置合理,有中心医院一所,村医疗所8所,个体诊所4所;交通网络渐趋完善,吉村至内良21.5公里公路全面水泥硬化,7个行政村已通公路;广播通讯事业进一步发展,村村通有线电视,有线电视用户达1100余户,村村开通程控电话,电话用户达800余户,GMS移动通讯信号履盖全乡;小城镇建设发展迅速,形成了一河两岸“目”字形新格局,小城镇建设面积由原来的0.2平方公里达到现在的0.5平方公里,圩镇人口达到1100人,新增商住两用房216套;农产品市场不断发展壮大,现已建成高山蔬菜和香菇两大农产品专业市场,农村民间流通协会3个;劳务输出人数发展较快,全乡现有外出务工人员932人。    资源优势:    1、毛竹资源:通过实施毛竹林改造和加强林政管理,我乡的竹木蓄积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已建成笋竹两用高效毛竹林7万余亩,年可产毛竹300万根,冬笋500余吨,春笋干150余吨,为我乡毛竹产业走产业化经营、系列化开发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水资源:独特的地理及气候条件,为我乡丰富的水利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乡地处山区,山势陡峻,沟坳纵横,年降雨量1500—1700毫米,雨量充沛,水头高,落差大,最适宜发展小水电。.  


左拔镇特产大全




左拔镇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