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井村位于惠水县东南部,距离和平镇政府所在地12公里,全村辖5个村民小组,349户1780人,其中:苗族人口为1740人,是一个以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村。全村共有耕地1208.65亩,其中土1046.18亩。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100元,主要经济来源为种植玉米、养殖猪、牛、外出务工等。由于地处喀斯特地貌山区,自然条件较差,山多耕地少,农民文化素质较低,农村经济发展缓慢,村级经济积累薄弱,是和平镇一类贫困村之一。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522731100 | 550600 | -- | 查看 龙井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西山社区 |
西山社区组建于2002年8月,为于惠水县城的南部区域、地处县城的经济开发新区、辖区内有文教新闻、金融保险、职校、中小学、幼儿园、医院、房开公司等52家机关事业单位、共有住户3412户、总人口12016人、其中流动人口1129人、60岁以上的老人达860人、离退休老干部78人、6到14周岁青少年达2010人、目前职业化管理社区工作者54人、社区自愿者28人、劳动保障专管员2人、流动人口协管员10人、以及文化、卫生、治安、计生、法律宣传、整脏治乱、环保等工作队伍、基本上形成了一支规范化、制度化综合性的社区工作队伍。在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工作中、社区服务工作人员牢固“上为政府分忧、下为居民解难”意识、积极参与各项中心工作、创新工作思路、改进管理办法、丰富活动载体、大力实施“和谐工程”、以“热心、诚心、安心、暖心、舒心”为工作服务目标、力争打造“称心”社区。 |
凤山社区 |
凤山社区地处惠水县县城中心,辖区内县直机关单位45个,学校5所(其中消防重点单位19个),各类娱乐场所及网吧8个;社区辖4个片21个居民小组,常住居民2939户,9869人(18周岁以上6447人);流动人口703人,社区戒毒(康复)26人,重点人口66人。 社区党支部、居民委会本着“以人为本,服务于民”的宗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努力“践行党的宗旨,勤政廉政为民”,紧紧依靠社区单位、党员、群众积极分子,按照“资源共享、共驻共建、共同发展”的原则,建立健全了社区综治、维稳、社区消防、普法、信访、调解、帮教、社区戒毒(康复)、社区矫正、治安巡逻等基层网络。 从2006年开展“平安创建”工作以来,社区治安稳定,无重特大刑事案件,无群体必事件,无群访及赴省进京-案件,无重特大安全生产及火灾事故。2009年创建“平安家庭”户2868户,创建率达97.58﹪,创建“平安单位”45个,创建率达100﹪,创建“平安校园”5个,创建率达100﹪,“平安小区”25个,创建率达100﹪。 目前,社区建立了有一支72人有(由“4050”人员、消防自愿者组成)集治安、巡逻、社会消防为一体的队伍,并按片区分为4个小分队,对社区的消防重点单位及人员集中地的网吧、娱乐场所、消防重点户的消防情况等进行定期检查,同时,还定期对社区内的消防设施进行维护保养,对消防通道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清理,确保了消防责任的落实。 |
涟江社区 |
涟江社区组建于2002年8月,地处于和平镇的经济开发中心,也是流动人口聚集打工经商的中心,社区基本情况:人口总户数1652户,总人口5379人,辖区企事业单位25个。社区干部6人,和平镇驻社区干部2人,几年以来的社区工作始终坚持以“-”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努力完善城市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体系。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原则,以创建“文化社区”和“平安社区”活动为载体,抓示范、抓提高求真务实,与时俱进,不断推动社区建设工作上新台阶。 |
濛江社区 |
濛江社区位于和平镇北面,辖区面积7200亩。是惠水县城的老城区,居民多,农居混杂。社区辖区有十七居民小组。居民总户数2287户,总人数8160人。党员有65人,其中流出党员7人。所辖企事业单位9个(环保局、气象局、物资公司、涟江水管所、和平派出所、公路段、卫生局、疾控中心、人民医院、商业总公司);学校2所(城关二小、三小)。私立幼儿园2所(超前幼儿园、益智幼儿园)。 社区党支部、居委会本着“以人为本、服务于民”的宗旨,努力实践“-”重要思想,紧紧围绕党建、社区服务、计生等方面开展工作。按照“资源共享、共驻共建、共同发展”的原则建立健全社区基层组织网络。组建了治安巡逻队等基层综合组织,为社区居民送整洁、送平安。成立了腰鼓队、文艺队,以文化凝聚人,感染人,教育人。创办了社区敬老院,为孤独的老人寻找一个温暖的家,开展了社区-送健康的濛江社区卫生医疗服务站。设立了社区劳动保障站,为社区下岗失业,“4050”人员寻求再就业机会。让广大居民感受到党的温暖。 目前,社区办公地点位于和平镇上马路新场坝,有坐班干部7人,其中镇干部2人,社区居委会5人,承担基层党建、综治维稳、人口与计生、城镇低保、廉租房落实等相关工作。 |
龙井村 |
龙井村位于惠水县东南部,距离和平镇政府所在地12公里,全村辖5个村民小组,349户1780人,其中:苗族人口为1740人,是一个以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村。全村共有耕地1208.65亩,其中土1046.18亩。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100元,主要经济来源为种植玉米、养殖猪、牛、外出务工等。由于地处喀斯特地貌山区,自然条件较差,山多耕地少,农民文化素质较低,农村经济发展缓慢,村级经济积累薄弱,是和平镇一类贫困村之一。 |
民中村 |
民中村位于惠水县城西,距县城十四公里,全村辖9个村民组313户,总人口1610人,全村总面积5.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16亩。其中土:681亩,田335亩,人均耕地0.65亩,全村主要以农业为主,特色产业有烤烟。 |
九龙村 |
九龙村是全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百村试点”之一。九龙村位于惠水县城西面,距离县城9公里,属一类贫困村,309省道至九龙景区四级景区油路已建成通车,并已开通县城至九龙景区专线公交车。全村国土总面积14.5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60%,丘陵占24%,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平均海拔1150米。植被丰富,林木葱郁,公路沿线森林覆盖率90%,全境森林覆盖率40%。全村辖7个村民组,430户,2030人,其中苗族人口2005人,占全村总人口的99%。近几年来,九龙村围绕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重点加强村寨基础设施建设,着重发展乡村旅游业,不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有效推动了全村社会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
龙瓦村 |
龙瓦村位于大龙乡西部,距乡政府所在地20公里,距惠水县城8公里。龙瓦村属我县扶贫开发一类重点村,全村总面积7.72平方公里,辖6个村民小组,246户,总人口1131人,少数民族占全村人口总数的98%,劳动力635人。2006年农民人均产粮345公斤,人均纯收入650元。龙瓦村村内全是岩山,平均海拔860米左右,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村民勤劳、能吃苦。目前村内有村级卫生室一所(房屋租用,面积约10平方米),服务半径8.5平方公里。 |
双坪村 |
双坪村位于大龙乡西北面,距乡政府所在地15公里,距惠水县城9公里,全村总面积9.7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34亩。辖6个村民小组,223户,总人口930人,少数民族占全村人口数的98%,劳动力601人,双坪村村内全是岩山,平均海拔860米左右,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交通不便。 |
冗然村 |
冗然村系省级三类贫困村,位于大龙乡南面,距乡政府所在地4公里,距惠水县城16公里,东与排楼村、甘昌村毗邻,南、西、北与长顺县接壤。全村共辖14个村民组2018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57%。全村共有耕地1434亩,其中水田648亩,旱地786亩,旱地主要分布在平王、当坝、拉籁、构皮冲、严家冲等5个组,其余9个组主要以水田为主。 全村的地理面貌为山区和半山区,居住十分分散,组与组之间距离长达三公多里,交通不便,长期以来,50%的农户都处于贫困状态,目前除个别交通条件较好的组部分农户种植小黄姜外,其他组农户受交通条件的制约,一直以传统种、养殖为主,经济来源窄,加之土地有限,人多地少,多数群众仍处于贫困状态。 |
排楼村 |
排楼村地处县城西南部,距惠水县城15公里,惠长公路横通而过,交通便利,东邻三都镇,西邻长顺县摆塘乡,南望冗然村,北与长征村毗邻。全村辖9个村民组365户1878人,主要以汉族、布依族为主。全村总面积15718亩,有耕地1597亩,其中田1180亩,土417亩。全村现有党员29名,其中男党员22名,女党员7名,中专以上文化3名,30周岁以下党员7名。特色养殖,生姜、辣椒种植作为排楼村的主要产业,近年来得到了长足发展,成为了群众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 |
山口村 |
山口村地处县城西南部,距惠水县城8公里,惠长公路横通而过,交通便利,东邻和平镇,西邻长顺县,南望长征村,北与九龙村毗邻。全村辖9个村民组381户1971人。全村总面积18864亩,有耕地2215亩,其中田888亩,土1327亩。全村现有党员33名,其中男党员30名.女党员3名。 |
甘昌村 |
甘昌村距大龙乡政府6公里,县城25公里,由原三个行政村合并而成,辖十五个自然村组,总人口2300多人,500余户,居住十分分散,组与组之间距离长达五公多里,交通不便,长期以来,60%的农户都处于贫困状态,目前除个别交通条件较好的组部分农户种植小黄姜外,其他组农户受交通条件的制约一直以传统种植、养殖为主,经济来源窄,加之土地有限,人多地少,多数群众仍处于贫困状态。 甘昌村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天然优质的山泉水,美味可口的紫花菌,又是享誉省内外的小黄姜生产基地,美丽的响水河是休闲垂钓的世外桃源,天然无污染独特、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是发展养殖业的理想场所,三千多亩的荒山资源可开发利用,长达七公里的引水渠保证了全村三千多亩农田丰产。 |
长征村 |
长征村位于惠水西部,系大龙乡政府所在地,距惠水县城13公里,全村总面积8.5平方公里,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冷水河贯穿全村,惠长公路穿过村寨。辖17个村民组,649户3107人,其中劳动力1746,外出务工人员560人,耕地面2564亩,林地面积2631亩,长征村地处丘陵地区。地下有生产铁合金所需的大量黄砂白棉,全村主要以农业为主,特色产业有石雕、生姜、经果林和烤烟。 |
三合村 |
三合村是和平镇的行政村之一,位于镇政府的东面,是一个以咯斯特地形为主的山区。村中心距离镇政府有八公里,是一个以苗族居住为主的行政村,其中苗族占总人口的99%,汉族占1%。全村总人口2583人,其中农业人口有2568人非农业人口8人。行政区域面积1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1453.65亩。辖9个自然村寨,12个村民小组。共有党员58名,其中妇女党员3名。主要经济收入以种养业为主,名特产品有根雕、山药、大头萝卜、胭脂萝卜等。 |
杨番村 |
杨番村地处惠水县城郊,全村辖13个村民小组,473户2164人,有耕地面积1572.13亩,其中田1453.03亩,土119.1亩,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620元,村集体经济积累达5万元。 一、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 坚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加强基层设施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建设,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村特色优势产业,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现代化、商贸多元化、城郊城镇化和一体化建设、进一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二、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 通过科学发展实现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经济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增强,五年后初步建立起较有发展后劲的特色优势产业体系,完善以村寨公路、农村沼气利用建设生态文明村寨为重点的基础设施体系,绿色生态经济初具规模,村寨道路全面实现硬化,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农村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每年经济发展速度保持高于全县各村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总量、结构、人均水平等达到全州经济强村行列中的前列。5年后城镇规模进一步扩大,从事二、三产业人口逐年增加,农业总产值年增速10%以上,相对贫困人口逐年减少,乡村总体达到小康水平目标,文化、卫生和生活质量总体接近城镇居民水平。 三、经济社会发展的途径和措施 1、大抓“185”工程,优化产业结构,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城郊高效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 2、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积极发展村办和村联办企业,进一步壮大村级经济积累,推进工业现代化建设。 3、发挥区位优势,积极发展商贸、餐饮、旅宿服务等第三产业、推进商贸多元化建设。 4、围绕打造山水园林城市,致力于推进城郊一体化、城镇化建设。 5、围绕“五好”基层党组织建设,致力于推进党建示范带动作用。 6、围绕构建和谐,致力于推动社会各项事业长足进步。 |
新城村 |
新城村地处惠水县城郊,全村辖12个村民小组,570户2513人,有耕地面积859.16亩,其中田836.16亩,土23亩,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135元,村集体经济积累达60万元。 一、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 坚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加强基层设施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建设,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村特色优势产业,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现代化、商贸多元化、城郊城镇化和一体化建设、进一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二、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 通过科学发展实现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经济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增强,五年后初步建立起较有发展后劲的特色优势产业体系,完善以村寨公路、农村沼气利用建设生态文明村寨为重点的基础设施体系,绿色生态经济初具规模,村寨道路全面实现硬化,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农村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每年经济发展速度保持高于全县各村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总量、结构、人均水平等达到全州经济强村行列中的前列。5年后城镇规模进一步扩大,从事二、三产业人口逐年增加,农业总产值年增速10%以上,相对贫困人口逐年减少,乡村总体达到小康水平目标,文化、卫生和生活质量总体接近城镇居民水平。 三、经济社会发展的途径和措施 1、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积极发展村办和村联办企业,进一步壮大村级经济积累,推进工业现代化建设。 2、发挥区位优势,积极发展商贸、餐饮、旅宿服务等第三产业、推进商贸多元化建设。 3、围绕打造山水园林城市,致力于推进城郊一体化、城镇化建设。 4、围绕“五好”基层党组织建设,致力于推进党建示范带动作用。 5、围绕构建和谐,致力于推动社会各项事业长足进步。 |
大新村 |
大新村地处惠水县城郊,全村辖17个村民小组,553户2367人,有耕地面积1688.773亩,其中田1549.57亩,土139.2亩,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100元,村集体经济积累达5万元。 主要民族成分:布依,苗,毛南,汉发展口号: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 --所辖村:大围一至七组,新合一至十组 |
大坡村 |
大坡村地处和平镇的西端,101省道穿越其中部,大坡村有11个村民组,388户,1762人,田土面积1200亩,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涟江河绕村而过,宛如镶嵌在涟江大坝中的一颗明珠。近几年来,大坡村加快小康村的建设步伐,农村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大坡村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农民开放意识强,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热情比较高,在近几年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中走在了前面。由于大力推广水稻两段育秧、宽窄行栽插,单产迅速提高,村两委根据市场的变化,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反季节蔬菜和扩大蔬菜种植规模,瞄准“贵阳后花园”这一区位优势,积极引导农民发展地膜、大棚蔬菜,无公害蔬菜种植,满足城市居民的菜篮子需求。 大坡村人心灵手巧,早年就有不少手艺和工匠,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城市各项建设迅速蓬勃发展,大坡村的工匠们大胆地走出去,在城市建筑市场一显身手,走出了一条以农业为基础,建筑业和加工业为龙头的致富之路。 大坡村水电路条件优越,劳动力资源丰富,其独特的优势吸引不少外商前来投资办厂,先后有惠明铁合金厂、申惠铁合金厂、台资宏矶工业硅有限公司在大坡村落户。这些厂商的到来,为村里的剩余劳动力提供了更多的就业空间。目前,这些企业已为村里解决了200多个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岗位,形成了农民“离土不离村、务工不出镇”的格局,以龙头企业带动全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人才是发展的必备条件,大坡村人充分认识到人才的重要,知识的重要,大坡小学条件优越,教学质量高,不仅大坡村适龄儿童入学率稳定在100%,还吸引了周围村寨儿童在这里就读,全村的青年人基本上都受过初中以上文化教育,有的还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 “群众要致富、离不开党支部”在党支部的扎实工作下,全村不仅经济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集体实力越来越强,而且党建工作也开展得有生有色,大坡村不仅是计划生育合格村,还是“治安模范”红旗村,村里制定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使得村风纯正,村容村貌整洁,村民遵纪守法、社会稳定,近三年来无重大刑事犯罪案件发生。面对这些成绩,大坡村两委没有骄傲自满,将更加地努力工作,为把大坡建成一个文明、富裕的开放型新农村而奋斗。 |
惠明村 |
惠明村地处惠水县城郊涟江大坝腹地,距县城仅0.5公理,距省城贵阳48公理,省道101线穿村而过。全村辖27个村民组1357户6123人,耕地面积1800亩。全村共有党员74名,其中预备党员3名。有入党积极分子22名。从2009年开始,持续不断地开展了以提高经济收入为主要内容的“聚三力、赢民心”活动,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难题。“村两委干部联系党员,党员联系贫困群众”,上下联动,综合整治。村委会在“两委”班子的有力带领下,多次受到上级表彰奖励,2009年被县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组授予“先进站点”荣誉称号;被和平镇党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2010年被黔南州委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授予“五好基层党组织”;被贵州省科学技术协会授予“第二届科普工作先进集体”;被和平镇党委政府授予“综合目标考核二等奖”和“政法综治维稳工作二等奖”。2011年被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授牌“农民文化家园”;被县妇联授予“妇女之家”先进称号;被县委组织部授予“党建带群团创先争优示范点”等等,现村两委班子正带领惠明村群众阔步迈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征途。 |
星光村 |
星光村地处惠水县城区,全村辖36个村民小组11个自然村,1664户6753人,有耕地面积2250.71亩,其中田1969.77亩,土280.94亩,矿产资源已探明的主要有磷、煤等,丰富页岩石为永红页岩砖制品厂等村境内4个大型岩页砖制品厂提供了重要的原材料来源。惠水县最大工业园区——七里冲工业园座落于村境西部,长期以来,为全县发展工业经济作出了巨大贡献。星光村植物茂盛,村境西部七里冲农场果树叁天,品种繁多,经多年的发展观已成为全县最大果园农场和全县主要果品供给地之一。餐饮旅宿服务、农产品加工、商贸、建材、化工制造等二、三产业较为发达,农村经济发展迅速,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464元,村集体经济积累达500万元,是全县综合经济实力的第一大村。 一、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 坚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加强基层设施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建设,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村特色优势产业,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现代化、商贸多元化、城郊城镇化和一体化建设、进一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争创全州经济强村。 二、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 通过科学发展实现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经济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增强,五年后初步建立起较有发展后劲的特色优势产业体系,完善以村寨公路、农村沼气利用建设生态文明村寨为重点的基础设施体系,绿色生态经济初具规模,村寨道路全面实现硬化,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农村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每年经济发展速度保持高于全县各村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总量、结构、人均水平等达到全州经济强村行列中的前列。5年后城镇规模进一步扩大,从事二、三产业人口逐年增加,辖区工业总产值年增速18%以上,农业总产值年增速8%以上,相对贫困人口逐年减少,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全州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乡村总体达到小康水平目标,文化、卫生和生活质量总体达到城镇居民水平。 三、经济社会发展的途径和措施 1、大抓“185”工程,优化产业结构,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城郊高效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 2、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积极发展村办和村联办企业,进一步壮大村级经济积累,推进工业现代化建设。 3、发挥区位优势,积极发展商贸、餐饮、旅宿服务等第三产业、推进商贸多元化建设。 4、围绕打造山水园林城市,致力于推进城郊一体化、城镇化建设。 5、围绕“五好”基层党组织建设,致力于推进党建示范带动作用。 6、围绕构建和谐,致力于推动社会各项事业长足进步。 |
高坪村 |
高坪村地处斗篷山区,全村辖14个村民小组,389户1807人,6个自然村寨,其中:苗族人口为1120人,是一个以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村。全村共有耕地1470.65亩,其中土占1346.32亩。主要经济来源为种植玉米,养殖猪、牛及外出务工等。由于地处喀斯特地貌山区,自然条件较差,山多耕地少,农民文化素质较低,农村经济发展缓慢,村级经济积累薄弱,是和平镇一类贫困村之一。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