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树池村位于林州市振林街道东南部,天平大道南侧,占元大道穿村而过,2015年9月由原林州市城郊乡划归林州市振林街道办事处管辖,距振林街道办事处2公里。本行政村下辖4个自然村,分别是北边李家池自然村,东、西槐树池村居中,南边是东太阳自然村(与合涧镇北山村相邻)。四个自然村呈南北一字型走向,总面积1.8平方公里,全村580户人家,人口2150人,耕地1550亩,村委会设在东槐树池村。60年代以前,槐树池村是出林县往南通往临淇、新乡的必经之路。民间有出林县往南走必经“三池”之说,所谓“三池”,一是南关的“南大池”,其次是“槐树池”、“清水池”依次而过。槐树池因池旁有棵一千年古槐树而得名,此树在抗日战争期间被毁。槐树池村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盛产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由于平坦开阔,日本侵华期间还曾在此建飞机场一处。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410581002 | 455000 | -- | 查看 槐树池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东营社区 |
东营社区位于振林街道东北部,是林州市市区的中心地带,东起太行路,西至长安路,南起太行佳苑,北至人民街。占地0.6平方公里,因社区有一条东营街而命名,东营社区原是林州市城关镇城里村的一部分,2003年随着林州市城关镇的撤销,城里村的西南部分划归林州市振林街道办事处管辖,并在城里村西南部分的基础上成立了东营社区,社区居民委员会驻于振林中路36号,下辖2个居民小组,共有居民187户,631人,耕地60.81亩(主要耕种小麦、玉米),有一所卫生所。 |
王家池村 |
王家池村位于林州市振林街道南部,西邻东南公路,天平大道、占元大道从村中穿过,以村内一所旱水池而命名。村民委员会驻于王家池村。辖4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650户共2568人,耕地面积1277亩,主产小麦、玉米、花生。辖区内有小学及卫生所各一所。 |
南关村 |
南关村地处林州市市区中南部,北至向阳街,南至平房庄,东至龙头山,西至长安路。下辖南关、小南庄、平房庄、东沙沟、西花园、东花园、西券、南池、龙头山等9个自然村,18个村民小组,共有人口7000余人,党员178人,现属林州市振林街道办事处管辖,村民委员会位于南关自然村。南关村原属林州市城关镇管辖,2003年1月划归林州市振林街道办事处管辖至今。南关村位于林州市的商业繁华地带,村民历来有经商的习惯。村内有一个阜民池,原是解决城区百姓吃水问题而建,现经重修已成为一个地标性景点。南关村也是抗美援朝特等功臣、二级战斗英雄栗振林烈士的家乡,为了纪念栗振林烈士,把原来的南关街命名为振林路。 |
刘家街村 |
刘家街村位于林州市振林街道办事处最南端,与合涧镇接壤,下辖九个自然村,从北到南依次是:马家庄自然村(北邻桃园大道)、钱家庄自然村(北邻天平大道)、刘家街自然村、庙后自然村、河北自然村、寨根自然村、方家庄自然村(这四个自然村紧邻东南公路),西边是王家池自然村和邵康自然村。本行政村呈南北走向,总面积是6平方公里,全村2300户人家、人口8700余人、耕地4380亩,村里有中学一所、小学两所、卫生所和大药房各一处,工厂多处,南有凤凰山、龟山、桃源河从两山之间经邵康村、寨根村、方家庄村、河北村自西向东流入洹河,西有科技园区、庙后村有安汤战役烈士纪念亭,其中邵康自然村更是历史悠久,是邵夫子故乡,村委会设立在刘家街与庙后两个自然村中间,刘家街村地势平坦、风景秀丽、人杰地灵、物产丰富,村里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小麦、大豆、花生和红薯等。 |
李庄村 |
李庄村位于林州城区西南部长安大道两侧,东起小西环,南接桃园大道,西至王相路,北至长春大道。下辖李庄、县道、闫家台、张家庄、刘家庄、西台、白家庄、桃树园等8个自然村,总面积3.2平方公里,总人口6500余人,现属林州市振林街道办事处管辖,村民委员会位于李庄自然村。 李庄地脉深厚,历史绵长。东汉末年,即有殷实富户在这里留有陶罐、耳环、五珠铜钱等具有明显特征的古墓群。宋元时期,墓室中色彩鲜艳的壁画石刻和24孝砖雕、瓷枕等文物,印证着古代文人雅士的独特风格。李庄因姓立村,几易其名。清乾隆年间,林县富户李中州为谋求家族发展,携带家人由偏僻的东姚镇李家湾村迁到县城西二里处居住,并将村庄定名“李家庄村”。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10月,林县全境解放后,李庄村隶属城关区南关乡下申街大队。1962年,李家庄村从下申街大队分设为李家庄大队,下设16个生产队。1981年,林县进行地名普查,为避重名更名为李庄大队。1983年12月,更名为李庄村,下设24个村民小组。 李庄以“八路井”而闻名。清乾隆后期,李姓家族成员众多,为解决人畜用水之难,经族人共议,在李家庄村东南处打成一眼深30米的活水井供家族使用,到民国年间,这口深水井传给后人李三多。民国三十二年(1943)7月,日寇占领林县期间,驻扎在李庄村的日伪军,将被俘的我八路军30名干部战士杀害后扔进了这口井中。从此,这口井被乡亲们称为“八路井”。1979年10月,这口井被林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7月,李庄村两委在新农村建设中,对八路井进行保护性挖掘,并将八路军战士遗骨送到市烈士陵园安放,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2012年,八路井再次被林州市人民政府确定为革命遗址。李庄是省市各级政府确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之一,也是林州市首家实施“政府主导、自主改造、村民共建”重点项目。2009年12月,李庄村党支部、村委会以“户户住高楼、家家有商铺、人人得实惠”为宗旨,开始对李庄自然村进行整体改造,规划投资9亿元,利用6至8年时间,把李庄建成环境优美、交通发达、商业集聚的新型社区。 |
槐树池村 |
槐树池村位于林州市振林街道东南部,天平大道南侧,占元大道穿村而过,2015年9月由原林州市城郊乡划归林州市振林街道办事处管辖,距振林街道办事处2公里。本行政村下辖4个自然村,分别是北边李家池自然村,东、西槐树池村居中,南边是东太阳自然村(与合涧镇北山村相邻)。四个自然村呈南北一字型走向,总面积1.8平方公里,全村580户人家,人口2150人,耕地1550亩,村委会设在东槐树池村。60年代以前,槐树池村是出林县往南通往临淇、新乡的必经之路。民间有出林县往南走必经“三池”之说,所谓“三池”,一是南关的“南大池”,其次是“槐树池”、“清水池”依次而过。槐树池因池旁有棵一千年古槐树而得名,此树在抗日战争期间被毁。槐树池村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盛产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由于平坦开阔,日本侵华期间还曾在此建飞机场一处。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