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排正村距三都县城8公里,212户1070人,耕地面积531亩,其中田460亩,土71亩。农业人口1070人,占总人口的100%。水族占总人口的99.9%,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少数民族村寨,村容整洁,民风淳朴,自然风光优美。
在三合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下排正村得到了许多帮扶项目,群众找到了致富路,村容村貌有了很大转变。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522732100 | 558100 | -- | 查看 下排正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尧人山社区 |
尧人山社区是一个服务型社区,社区位于三都县城的西北面,全社区辖十一个居民小组(3个自然寨8个城区居民小组),1201户4989人,行政区域面积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2.5亩,其中田61.5亩,土31亩。农业人口241人,占总人口的4.83%,非农业人口4748人,占总人口的95.17%。水族人口3242人,占总人口的65%,苗族人口998人,占总人口的20%。社区共有党员33名,驻社区单位40余家,学校2所。 社区属地北至交通湾,西抵麻光(新建消防大队),属县城老城区,正处于待开发区域。辖区内综合因素相对滞后,治安状况十分复杂,加上近年来,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的涌入,造成管理压力增大。面对这样的环境,为确保社会稳定,治安平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和防范各种危害社会治安案件的发生,我们依靠社区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参与和积极协作,形成群防群治的力量,使社会治安工作进一步得到巩固加强。社区治安秩序好、环境优美、街道整洁、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两年来,通过社区两委班子的共同努力和社区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社区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主要表现在: 1、抓好基层党建工作,用巩固发展基层组织为龙头,带动其它各项工作,2010年社区支部通过上级党组织的实地检查考核,荣获州、县“五好”基层党组织称号。2011年荣获州、县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2、在开展平安创建工作中,以“创平安三都”建“和谐水乡”为主题,打造平安亮点,社区广泛整合各种资源,把综治平安落实到位,通过宣传、动员、利用召开群众大会、宣传栏、新闻媒体、散发平安创建宣传品,深入街道进行宣讲等方式方法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立长效联防队伍加强防范巡逻。使以往易于发案的街区如今变得较为安宁,群众参与平安建设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群众安全感有所提高,2010年社区平安建设工作通过县考核组实地检查考核,荣获县平安建设先进社区和镇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区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和居住环境得到改善。 |
凤凰社区 |
凤凰社区成立于2010年12月,凤凰社区由原来的四社区、三合村3、4、5、6、9组及民族村整合而成,辖区面积约2.5平方公里,属地企事业单位15个,学校2所,设11个居民自治小组,2350户,总人口6943人,其中农业人口184人,水族人口4712人,耕地面积56亩,其中田21亩,土35亩,社区党员54名,办公楼位于凤凰小区,面积为720平方米,设有文化活动室、会议室、便民服务站、居家养老服务站、综治工作站、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站、调解室、老年人活动中心、精神文明活动中心和外来人员活动中心等,目前社区设有:党支部、居委会、团支部、工会、妇联、综治委员会、调解委员会、联防队、民兵连及协会、文艺团体等组织。主要开展基层党务、居务、工青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民间纠纷调解、帮助群众创办企业、拓展脱贫致富渠道、就业援助、就业培训、宣传、职业介绍、就业指导及城市民保和新农保等服务工作。 社区服务功能完备。建立有公共0、公益0和经营0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社区服务体系。即建有社会保障救助、社会福利、社会治安、医疗卫生、计划生育、文体教育等主要公共服务覆盖社区,群众性的志愿服务和互助服务活动普遍开展。 建立有社区服务组织,下设生产经营、卫生计生、救助保障、法律援助、社区教育、社会治安、文化体育等专项服务小组。建立有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社区工作队伍,社区服务中心有专职工作人员,形成一支较为稳定的志愿者队伍。 社区各项规章制度和办事程序健全完善,管理和服务工作规范。社区制定有自治章程。驻社区单位与社区建立多种形式的资源共享、共驻共建机制。 |
都柳江社区 |
三合镇第二社区成立于2004年,由原来的街道居委会整合而成,位于三都县城的东南面。东到都柳江河湾滩(接三合村)、南接交杠村(至老虎洞)、西抵三社区、北靠一社区,占地面积约为1.5平方公里,都柳江何像玉带一样穿中而过。社区内辖5个居民小组和鹏城学校、公共事务局、教育局等30多家企事业单位。社区常住人口数为6300人左右。有水、苗、布依、汉、侗、回、瑶、彝等多民族,主要以水族为主,占总人口数的65.80%。社区共有党员25名,其中男党员17名,占68%;女党员8名,占32%;本科文化5人,占20%,大专文化2名,占8%;中专(高中)文化10名,占40%,初中文化5名,占20%,小学文化2名,占8%;年龄30岁以下10名,占40%;31-50岁6名,占24%;50岁以上党员9名,占36%。 |
小河社区 |
小河社区成立于2011年,由原来的中街村和三合村合并而成,位于三都县城的北面。占地面积约为0.8平方公里,社区处在城北出口的位置。社区内辖9个村居民小组。社区常住人口数为8200。有水、苗、布依、汉、侗、回、瑶、彝等多民族,主要以水族为主,占总人口数的57.00%。社区共有党员32名,其中男党员21名,占53%;女党员11名,占34%。社区有一个大的活动广场“凤凰广场”,极大的方便了社区群众的建身,丰富了社区群众的文化生活。 |
排招村 |
排招村位于三合镇西北面,距三都县城12公里,全村一个自然寨,辖六个村民小组。截止2010年底,全村共227户966人;苗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8﹪;土地面积为6295亩,耕地面积398亩,人均耕地仅为0.4亩;人均占有粮食不足210公斤,人均纯收入2080元。低于全镇平均水平,属三合镇一类贫困村。 全村经济结构单一,是一个以传统农业种养殖为主村寨。历年来,由于村集体经济无积累,经济底子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加上群众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科学种养殖技术水平低,社会经济发展滞后,致使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占全村劳动力人数的40%以上。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各级部门的关心帮扶下,村“两委”积极带领村组干和群众齐心协力共建家园,先后于2001年实施了农网改造,2002年实施了饮水工程,2003年实施了通村路,最终实现水、电、路的三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全村共有党员36人,其中男党员34人,女党员2人。村“两委”及组干共有13人(村党支部4人、村民委员会4人、组干6人),村组干部团结一致,凝聚力强。村寨环境优美、风景秀丽、民族风情纯朴浓郁,地形呈山高谷深,土壤肥沃,气候湿润,种养殖业发展潜力较大。 |
行偿村 |
1、三合镇行偿村座落于三都县城东面,距县城9.5公里(其中7.5公里为山村公路)。村辖由8个自然寨组成,共分为九个村民小组。全村共337户,总人口1735人,0党员18名、水族占总人口95.5%;农业人口占99%以上,劳动力1102人,年龄平均52岁,外出务工800人,外出一年以上的325人,耕田面积820亩,其中旱田520亩,水田300亩;山林面积4217亩,以种杉树为主。全村主要收入来源是外出务工与农业经营。2010年全村生产总值265万,人均年收入1527元。 2、村情优势 是一个自然风光优美之村。水源水质相对丰富,土壤肥沃,自然寨集中、田连片集中且平(面积400多亩),气候宜人,自然风光优美有发展旅游业特点。 3、村之缺点 文化落后,学习氛围不高、思想还未完全解放、还处于半关闭之中,整村素质偏低,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还不完善。 4、农业产品 农业种植以种水稻、玉米为主,家畜有水、黄牛,猪、鸡、斗鸡等,。年全村出栏猪已达2000头,家禽8000只、牛300多头,斗鸡是行偿村目前养殖的一个特点,计划把行偿村发展为一个养“斗鸡村”。 5、校情 村校是一所完小的小学,学生432人(其65人是学前斑),正式教师14名,代课老师3人,(行偿村人教师5人),学校占地面积2000平方。 |
晨光村 |
晨光村地处都柳江上游,距三都县城约九公里,江水从村中央穿过,三小油路绕村而行,交通十分便利。全村辖8个村民小组410户1788人,耕地面积1976.9亩,其中田面积1120.91亩,土856亩。农业人口1753人,占总人口的98%。水族人口1430人,占总人口的75%。 2010年,全村人均年纯收入4146元,是三合镇近三年来经济发展最快、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最大的新兴村,全村从二类贫困村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修建甲晒沟,全长9公里,灌溉农田800多亩,小型三面光水沟2000多米,供给晨光村种植的早熟蔬菜。早熟蔬菜有豇豆、四季豆、辣椒、黄瓜、茄子、西红柿、早玉米等,是晨光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1、抓好自身建设,提高为群众办事的能力。晨光村党支部按照“五个好”标准,认真落实“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的方针,充分发扬了“团结务实,开拓进取、艰苦奋斗、争创一流”的精神,不等不靠,带领党员群众苦干实干,为全村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组织和领导保证。 2、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近年来,村党支部一班人立足村情,充分利用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的自然优势,决定调整产业结构,将蔬菜产业作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以种植早熟玉米为龙头,积极发展辣椒、番茄等多种无公害蔬菜,彻底改变了原来传统的水稻--小麦--水稻的一年一熟的单一种植模式,形成了菜(早玉米)--稻--菜一年三至四熟的立体种植模式,科学地将自然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晨光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成功,为全镇贫困村的经济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新的发展路子。 3、积极争取项目,努力改善基础设施。村党支部为改变晨光的落后面貌,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在上级的支持下,群众投工投劳,先后建成60平方米的村办公房,横跨都柳江的便民桥,通往各组的村组公路,村小学的教学楼、三面光的灌溉水渠和水文站渡口一座等,为全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条件。 4、很抓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管理工作,促进经济健康发展。村支部严格执行计生相关法律法规,是全镇实现计划生育工作无计划外生育、无大月份引产、无多孩出生、无早婚早育、无恶性案件的“五无”几个村之一。 5、注重关心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社会文明、健康、发展。经常邀请镇科技人员到村给群众讲课,不断提高群众的科技兴农水平,同时,征订了《贵州日报》、《黔南日报》以及科技杂志等十余种图书供村民学习。满足群众文化知识的需要。 6、做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稳定。村支部注重抓好群众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充分发挥晨光村各基层组织的职能作用,把矛盾消化在基层;组建村组护村护寨队进行巡逻,全村已边续五年未发生牛马被盗案件和治安刑事案件,有效地维护了全村的生产和生活秩序。 |
巫塘村 |
巫塘村距城郊1公里,全村耕地面积774亩,人均0.46亩,可开发荒坡1000亩。全村有8个村民小组391户1674人,村“两委”班子成员共有7人,支部5人,村委2人。现有党员有20人,其中女党员1人,占党员数的5%;40岁以下的有5人,占党员数的25%;41至50岁的有5人,占25%;51至60岁的有6人,占30%;61岁以上的有4人,占20%;小学文化7人,占党员数的35%;初中文化7人,占35%;大专以上文化3人,占党员数的15%;文盲3人,占15%。 巫塘村作为扶贫开发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村党支部为龙头,打造三个1000亩项目,扩大水晶葡萄和科技杨梅面积,形成规模发展,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结合“185农业种植业产业化工程”的实施,围绕市场需求而发展,成功抓好大蒜、白菜等蔬菜产业,加强农民“菜篮子”建设,打造城郊高效农业示范村。 |
夭寨村 |
夭寨村位于三合镇西北部,距镇中心地18公里,公路7公里,不通公路。海拔400米,气候湿润温和。全村共有4个组137户,556人,少数民族以水族为主,占总人口的100%。全村劳力249人,占总人口的48%。 全村耕地面积548.7亩,人均0.98亩,自然资源以山林为主,人均林木面积11.7亩,荒坡较多,土壤肥沃,适宜发展经果林项目、菌类培植等。201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2515元。 |
下排正村 |
下排正村距三都县城8公里,212户1070人,耕地面积531亩,其中田460亩,土71亩。农业人口1070人,占总人口的100%。水族占总人口的99.9%,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少数民族村寨,村容整洁,民风淳朴,自然风光优美。 在三合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下排正村得到了许多帮扶项目,群众找到了致富路,村容村貌有了很大转变。 |
苗龙村 |
苗龙村位于三合镇北部,距县城7公里,位于321国道旁,厦蓉高速匝道穿境而过,有较好的交通优势,目前被规划入工业开发园区,发展前景广阔。全村辖6个村民组5个自然寨,耕地面积418亩,其中田317亩、土101亩,人均耕地0.51亩。现有177户819人,村“两委”班子成员共有6人,支部3人,村委3人。现有党员有27人,其中女党员10人,占党员数的37%;40岁以下的有6人,占党员数的22%,41至50岁的有6人,占22%,51至60岁的有6人,占22%,61岁以上的有9人,占34%;小学文化13人,占党员数的48%,初中及中专文化5人,占党员数的19%,大专以上文化9人,占党员数的33%。 几年来,苗龙村党支部在镇党委的正确领导下,采取“三个一点”的办法(即向上争取一点,镇党委、政府出一点,村民自筹一点),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一是筹资2万元实施一组饮水工程;二是筹资3.2万元对三组干道进行改扩建;三是筹资10.5万元对3个自然寨进行主干道路硬化;四是筹集资金万元4.8万元对村级活动场所进行改扩建,扩建后面积达121.3平方米;五是由上级补助资金修建的村级卫生室已开始动工,建成后面积将达125平方米。由于村党支部的正确领导,发展路子正确,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村民收入逐步增加,2010年村人均收入达3300元。 |
同心村 |
同心村位于三都县城南面,距县城2公里,全村辖8个村民小组3个自然寨,225户1509人,行政区域面积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05亩,其中田612亩。农业人口1509人,占总人口的100%。水族人口522人,占总人口的35%,苗族人口738人,占总人口的49%。2010年全村生产总值130万元,人均纯收入1200元。全村共有党员21名,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少数民族村寨,村容整洁,民风淳朴,自然风光优美。 |
中乐村 |
中乐村位于三都县城南面,距县城16公里,全村辖6个村民小组3个自然寨,192户1011人,行政区域面积7.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23亩,其中田425亩。农业人口1011人,占总人口的100%。水族人口782人,占总人口的77%。2010年全村生产总值210万元,人均纯收入2100元。全村共有党员17名,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少数民族村寨,村容整洁,民风淳朴,自然风光优美。 |
姑挂村 |
姑挂村位于三合镇东南面,距镇政府驻地10公里,东靠水龙乡祥寨村,西靠行偿村,南接中乐村,北靠牛场村。全村共有8个自然组,总户数416户,1799人,全村总面积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05亩,人均0.92亩,人均基本农田0.54亩。森林覆盖率90%,境内有林业用地4532亩,其中林地2703亩。境内有少数野生动物,植物种类丰富,有很多贵重中草药,分布在姑鲁山林一带。全村地貌山高谷深,地势两面高山重叠,群峰挺拔,以“七沟八岗四面坡”著称。境内多悬崖,岩分层次形成三级阶梯,岩石自然下蛋,形成稀奇古怪石头产蛋的文物景观。 2010年,农业总种植产值451万公斤,人均纯收入2653元。境内粮食作物主要以水稻、玉米、薯类为主,经济作物以冬蔬菜为主,年产300吨,年产值2.5万元;养殖业以生猪为主,大牲畜存栏386头,出栏122头,生猪存栏656头,出栏456头,2010年畜牧业产值达16万元。 现有党员24名其中女党员3名,村党支部作为党的基层组织,在上一级党委的领导下,始终如一地贯彻党的基地路线、方针、政策;有效落实上一级组织制定的战略规划和工作部署,坚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务实创新的工作作风,加强内部服务意识,在政治理论学习,班子的自身建设,党建和精神文明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绩,曾在2008-2009年度镇村两级会上得到表扬,2009年度镇村两级会上被评为“先进集体”。 |
猴场村 |
猴场村位于都柳江上游,县城西北面,距三都县城约4公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三小油路穿村而过,交通非常便利,主要居住着水族和布依族,盛产水稻、早熟蔬菜、水果等,素有三都“鱼米之村”的美誉。全村共辖8个村民小组443户2152人,占地面积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171.97亩,森林覆盖率92.3%,人均占有粮食450公斤,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211万元,人均纯收入3044元。 在三合镇党委、政府的带领下,结合村情实际,逐步形成了“基地+支部+农户+市场”的模式。如今的猴场村,已是该县实现“185”工程的重中之重,在远程教育这个知时而来的春雨滋润中,90%以上的农户经过远程教育学习掌握了1-2项以上的致富“秘诀”,因此猴场村成为全县远近闻名的富裕村也不足为奇。 |
牛场村 |
牛场村位于三都县城南面,距三合镇政府驻地7公里,全村辖8个村民小组5个自然组,总户数352户,1826人,全村总面积11958亩,耕地面积872.6亩,人均0.5亩,人均基本农田0.54亩。其中田707.72亩,土164.88亩,农业人口1776人,占总人口的97%,非农业人口50人,占总人口的3%,水族人口1626人,占总人口的89%,苗族人口200人,占总人口的11%。 牛场村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少数民族村寨,村容整洁,民风纯朴,自然风光优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村“两委”班子团结协作,村民们勤劳耕作,2010年,全村生产总值达242.12万元,人均纯收入1326元,并获得了“平安工程”、“无毒村”、“平安村寨”、“治安合格村”、“示范村”、“扶贫工作三等奖”等荣誉。 |
中纳村 |
中纳村位于三都县城南面,距三都县城6公里,全村辖8个村民小组5个自然寨,324户1367人,耕地面积961.12亩,其中田679.86亩,土281.3亩。农业人口1360人,占总人口的99.5%,非农业人口7人,占总人口的0.5%。水族占总人口的99.9%,享受低保户数104户共256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共318户共1346人,全村共有党员20名,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少数民族村寨,村容整洁,民风淳朴,自然风光优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纳村涌现出了一批新型的农民,其中以潘才岩的杨梅种植、潘才军的西瓜种植、杨昌运的葡萄种植、陆钦豹的竹鼠及土鸡养殖为代表,周边纷纷仿效,村里各项事来呈现出一片新的活力。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三、五、八组至今道路行车困难,整村水资源缺泛、电力不足、洪水常年推毁着河边的庄家等等。 |
排偷村 |
排偷村位于三合镇北部,距镇中心地25公里,距公路19公里,海拔470米,气候湿润温和。全村共有6个组135户,622人,少数民族以苗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4%。全村劳力370人,占总人口的60%。文化结构为:高中12人,初中40人,小学156人,文盲、半文盲570人。获绿色证书3人。 全村耕地面积396.3亩,人均0.58亩,人均基本农田0.28亩,自然资源以山林为主,人均林木面积41.2亩,草山草地102亩,可开发荒坡面积1500亩。2010年全村人均产粮647公斤,人均纯收入2280元。 |
祥寨村 |
祥寨村位于水龙乡北部,距乡政府驻地10公里,距县级公路8公里。北抵三合镇、拉揽乡、南抵地寨村、东抵伟寨村、西抵三合镇。平均海拔850米,气候湿润温和。全村共有12个组,527户,2425人,其中少数民族为2400人,占总人口的99%,2010年人均粮食300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2310元,有特困户9户30人,贫困户105户483人,一般户413户1912人。 祥寨村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较低,总共有劳动1435个,其中:高中文化仅有16人,初中文化有484人,小学文化有200人,文盲半文盲的有100人,有6人获得“绿色证书”掌握农业适用技术和职业技术的仅占2%。 全村有耕地面积1176亩,人均0.55亩。现有林地16042亩,人均7.5亩。草山草地1711亩,人均0.8亩。可开发利用荒地4406亩,水面面积76亩。 经济以种养殖业为主,现有牛存栏720头,生猪存栏730头。 基础设施中只有电已通,村文化室、村卫生室、村学校尚待建设,公路尚待维修。 祥寨村可开发的优势资源有:林木、自然风景、民族风情、重晶石,地处国家级的瑶人山森林公园。 |
联合村 |
联合村位于三合镇北部,距三合镇政府10公里,地处东经107°49′01″━━107°57′31″,北纬25°52′19″━━26°05′00″之间,东接打鱼乡巫捞村、东南连二社区打孟组、南临排招村、西靠苗龙村、北接上排正村、东北连排偷村。主要以高山为主,地貌山高谷深,地势东高西低,东南两面山峦重叠,群峰挺拔。境内土壤主要有黄壤、山地黄棕壤。气候属中亚带湿润季风气候,受东南季风影响强烈,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平均温度18.1℃,无霜期长330天,年降雨量达1380mm。水资源较为丰富,巫孟河穿过三、四、五、六组。 全村总面积13平方公里,林地占65%,耕地占25%,水域占3%,其它占7%。耕地总面积496亩,其中基本农田420亩,人均占有耕地0.485亩,人均基本农田0.411亩,境内耕地主要以坡耕地为主,水田主要分布在沿河两侧。森林覆盖率55%,生物多样性突出,有野生动20多种,植物种类丰富,主要分布在北东南一带。 全村辖8个村民组,7个自然寨,全村总户数205户,总人口1021人,其中女480人。全村主要居住着苗族占总人数99%,农业人口1021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100%,有劳动力535人其中女251人。外出务工劳动力72人。 2010年全村农业总产值260万元,人均农业总产值254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25元。全村农业虽然经过结构调整,开始由传统型农业向效益农业、现代农业转变,但目前产业层次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尚处于较低阶段,经济总量小,结构不合理,总体效益低等现状仍然客观存在。村内粮食作物主要以水稻、玉米、薯类为主,2010年全村粮食总产量271吨,人均占有粮食265公斤;养殖业以生猪为主,大牲畜存栏323头,出栏43头,生猪存栏810头,出栏593头,稻田养鱼90亩,2010年肉类总产量16吨,2010年畜牧业产值达14.4万元。 交通方面,通村公路里程4.5公里,通组公路公里,未通公路的组6个,交通状况非常落后,路面状况极差,多为晴通雨阻。全村已有7个组实施道路硬化7800米,未实施道路硬化的1个组350米。水利方面,已解决人饮安全108户,536人,尚有97户485人饮水困难,有小型蓄水工程6处,蓄水1.35万立方,电力方面,农村电网全覆盖全村8个组。教育方面,全村目前有教学点1个,教师1人,在校学生38人,学校只开设小学一、二年级。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2%。医疗卫生方面,有村卫生室1个,村卫生员1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956人,参合率达93.6%。社会保障方面,到2010年,农村尚无居民参加养老保险,农村五保、低保供养人口覆盖全村8个组101户473人。 |
龙台村 |
龙台村是三合镇一个水族风情浓厚的行政村,辖5个村民小组,8个自然寨。田地面积915亩,其中田495亩(包括开荒田),地420亩。林地720亩,已退耕还林还草287亩。村内主要世居的是水族。全村共199户,总人口978人。 基础设施:简易公路已贯通全村5个组。连接全村的桥于2006年5月26日被洪水冲垮,至今还未修复。群众自筹自建的人畜饮水不容乐观,全村饮水非常困难,80%以上人口缺水特别严重。村民居住的全部是水族特色的杆栏式瓦木建筑。各组道路未硬化。 经济发展:以传统农业经济为主,大部分都为种植业和养殖业。 文化艺术:全村共有党员19个。现有3支较大的文艺表演队,主要表演花灯、芦笙和狮子,4个唢呐表演组,有4个铜鼓(含木鼓)。 风土民情:龙台村有石头下蛋景区6处。还有杆栏式水族特色建筑。过的节是端节,节日期间举行的活动有赛马、打铜鼓等。 |
来楼村 |
来楼村位于三都县城东面,距拉揽乡驻地8.5公里,距县城20.5公里,全村4个村民小组,124户489人,劳动力244人,水族占总人口的92.7%,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全村正式党员20人(其中女党员2人),预备党员2人。全村土地面积220.1亩,其中耕地面积180亩,人均耕地0.4亩。山林面积13140亩。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980元。是省确定的一类贫困村。来楼村地处尧人山国家森林公园腹地,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森林覆盖率达80%,生态环境十分优越,有多种国家保护的一、二类名贵珍稀动植物,自然资源极为丰富。 近年来,全村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为主线,积极进取、抢抓机遇、在经果林种植、畜牧养殖和旅游服务等方面实现重点突破。全村大力发展杨梅、板粟、葡萄、枇杷、樱桃等经果林和香猪、林下养鸡等。扩大松、杉、楠竹、木姜、油桐等林特产品和野生中药材面积,不断丰富地方民族旅游服务项目,已逐步形成了旅游带动,种、养、加工跟进,农、林、畜综合发展的新格局。 |
懂术村 |
懂术村位于拉揽乡东南部,距乡政府驻地12公里。国土面积14.5平方公里,占乡总面积的12.5%,耕地面积427.12亩(其中田247.12亩,土180亩)。全村辖4个村民小组(共3个自然寨)154户678人,少数民族以水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8.7%。2010年底,全村的农民人均收入达2686元,比去年增长14.5%。由于自然条件恶劣,贫困程度深,懂术村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还相对滞后。经济仍以传统的农业种植和林业为主,群众收入来源单一,缺乏其它副业收入途径,是全乡最偏远最落后的村,也是省确定的一类重点贫困村。 近年来,在各级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懂术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明显改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得到了较快发展,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较大提高。修通了都江镇水坳村至懂术村8公里公路,进一步维修排烧至懂术大寨的公路,方便了群众的出行;经多方协调,顺利完成懂术小学的建设,让全村师生能够在良好的环境里学习、生活。目前,大寨路面硬化正在进行中,通往四组的公路建设也正在筹备中,两项工程的完成将大大改善村容村貌。 |
排烧村 |
排烧村位于拉揽乡东南部,距乡政府驻地7公里,全村由3个自然寨组成,辖8个村民小组,村党支部委员3人,党员36人,其中:女党员7名。全村有337户1468人,全部为少数民族,其中苗族人口占全村人口的85%以上,是一个以苗族人口聚居为主的村寨,是黔南州苗族聚居最大的村寨,也是全省第二大的苗族聚居村寨。全村耕地总面积1421亩,(其中:田面积600亩,土地面积821亩),山林面积1860亩,人均耕地面积0.81亩,人均林木面积3.1亩,2010年底人均吃粮300公斤,人均纯收入为2512元。目前种、养殖业是农民创收的主要来源。排烧村有远程教学点一个,党员活动室一个,校点1所。属于国家二类贫困村,也是贵州省二类贫困村。 近年来,排烧村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为载体,以新农村建设为主线,抓班子、带队伍、强素质、选路子、建制度,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更新理念,服务于民,群众生活幸福和谐,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自2006年以来村党支部连续多次被县、乡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
高寨村 |
高寨村位于都柳江上游,321国道旁。距拉揽乡政府驻地7公里,东邻打鱼乡打略村,北面、西面均连拉揽村,南抵排烧村。总面积1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28亩,其中田433.86亩,土88.14亩。森林面积786亩,人均0.8亩。全村共6个村民小组,7个自然寨,221户,990人。全村人均粮食300公斤,人均纯收入1812元。共有党员35名(其中女党员4名,预备党员3名)。全村水、电、路三通,信息网络已全部覆盖。高寨村是个以苗族居住为主的民族山村,风光秀丽,生态宜人。 高寨村是个典型的农业村,经济来源于种养植业和竹业加工,劳务输出。近来村计划生育各项指标达标率均为100%。“三文明”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先后多次荣获省、州、县、乡的表彰及各种荣誉称号。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高寨村将进一步大胆开拓,努力创新,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积极带领群众大力发展经济,努力把高寨村建设成为构建和谐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 |
拉揽村 |
拉揽村位于三都县城东面,是拉揽乡政府驻地,座落在321国道旁,距县城有12公里,东面与高寨村相连,北面与三合镇接壤,占地面积20平方公里。全村辖7个村民小组(13个自然寨),279户1096人,村组、农户居住十分分散,主要以水族为主,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地。目前一、四、五、六、七组已通路,二、三组还未通路,全村耕地面积445亩,人均耕地面积0.5亩,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2010年人均纯收入为2365元,人均占有粮286公斤,是我乡较为贫困落后的村之一,也是县确定的二类贫困村。村境内山高坡陡,沟溪纵横,农业生产条件恶劣,但生态环境优越,风光秀美,旅游资源和自然资源极为丰富。村内盛产松、杉等有用木材,盛产杨梅、葡萄等水果,还有楠竹、麻竹、油桐籽以及兰花草等产品和野生中药材,地理条件得天独厚。 |
伟寨村 |
伟寨地位于水龙乡东北部,距乡政府驻地21公里,距县级公路13公里,北抵拉揽乡、东抵坝街乡、南抵孟寨村、西抵祥寨村,是全乡最贫困最边远山区村之一,地形地貌极其复杂,群众居住和生产生活条件较为恶劣,平均海拔750米,土壤肥沃,气候湿润。 全村11个组只有2个组通公路,全村已通电,人畜饮水和农田灌溉条件较差,抗旱能力弱,无卫生室、无文化室,已建好村办公房,设有教学点2个,其中一个教学点新教学楼正在建当中,另一个已教学点校舍已成危房。全村共有11个组,2010年有358户1478人,除了上双组41户150人是汉族外,其他组都是水族。 全村面积22平方公里,有承包农田面积478亩,人均0.32亩,承包旱地面积150亩,人均0.1亩,现有林地29723亩,是全乡林地面积最大、产林最多的村,人均林地20.2亩,有草山草地1223亩,有可开发利用荒地1149亩,有孟略河自西向东和板留沟自北向南穿过村境,河流总长25公里,现有牛存栏550头,生猪存栏670头,家禽约4000羽,2010年人均纯收入2100元,人均粮食220公斤,主要收入来源是种植粮食,养牛、马、猪、鸡,林业和劳务输出。以水稻、玉米为主产粮食,经济作物主要有油菜,农作物单产量低于全乡水平,近几年由于人员外出较多,粮食基本够吃,经济收入主要是劳务输出、养猪和林业,约70%的农户无经济积累,50%农户40%的人口吃国家救济、低保,有低保户177户513人。是全乡评得低保率最高的村。 优势资源是:有较大面积的生态林、人工造林、荒山和全乡最大最长的河流。 |
上排正村 |
上排正村位于三合镇北面,距镇政府所在地14公里,全村辖7个村民小组,157户711人,其中:农业人口706人,占总人口的99.61%;苗族人口704人,占总人口99.1%。全村劳动力354人,耕地面积353亩,人均105亩,基本农田258亩,森林覆盖率65%。 全村总面积4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80%,耕地占6%,其它占14%。耕地总面积353亩,其中农田270亩,人均占有耕地0.5亩,人均基本农田0.38亩,境内耕地主要以坡耕地为主,水田主要分布在坡角,林业用地1796亩,其中林地1566亩。上排正村水资源较为希缺,人畜及稻田用水,主要为地面浅井水,全村年平均年降雨量1000mm。境内目前已勘明矿藏主要有硫铁矿是,由于交通等方面原因未进行开采。全村境内有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良好。 2010年全村生产总值约为13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60元。粮食总产量为130吨,人均粮食183公斤,农民人均收入1855元。全村主要为农业和养殖业,境内粮食作物主要以水稻、玉米、薯类为主,2010年全乡粮食产量94.5吨,人均占有粮食133公斤;经济作物以葡萄为主,年产约50吨左右,年产值约100万元;养殖业以生猪和牛为主,大牲畜存栏1200头,出栏400头,生猪存栏1580头,出栏1100头。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