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贵州省 >>黔南州 >> 三都县 >> 都江镇 >> 甲雄村

甲雄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甲雄村谷歌卫星地图)


甲雄村简介

  甲雄村位于都江镇北面,距镇政府15公里。全村5个自然寨、4个村民小组、206户938人。1951年1月,沿袭旧政权区划为甲雄乡公所,隶属都江区人民政府;1953年2月,甲雄乡分置为甲雄、羊福、巫不3个乡;1955年分置的3个乡又合并为甲雄乡,设乡人民委员会,隶属都江区公所;1961年7月改变农村管理体制,甲雄管理区又改为甲雄人民公社,甲雄公社管理委员会下辖甲雄、千秋、甲找、塔石四个生产大队;1984年3月,甲雄公社管理委员会改为甲雄乡人民政府;1991年8月“建并撤”并入都江镇至今。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522732105 558100 -- 查看 甲雄村谷歌卫星地图

甲雄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甲雄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怎雅村

  怎雅村位于巫不乡南部,距乡政府驻地12公里,海拔460米,气候寒冷湿润。全村共有7个村民组261户,1146人,其中水族人口占50%,布依族人口占20%,苗族人口占20%。全村耕地面积577.15亩,人均基本农田0.5亩,自然资源以山林为主,人均林木面积15亩,草山草地6亩,可开发荒山400亩。怎雅村现有贫困户100户,贫困人口213人;全村劳力425人,占总人口的37.1%。劳动力文化结构为:高中44人,初中156人,小学150人,文盲、半文盲75人,获绿色证书0人。   怎雅村现代远程教育站点是基本型站,全村现有党员23人,村组干部10人。   

排怪村

  排怪村位于打鱼乡东部,全村辖11个村民小组15个自然寨,487户2238人,其中:农业人口2238人,有苗族、水族等民族。总面积1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16亩,人均耕地仅为0.36亩,属“九山半水半分田”的一类贫困村。   全村粮食种植以水稻、玉米为主,经济来源以农、林、牧为主,养殖方面主要有牛、猪和本地土鸡等,受地理条件限制,属自产自销型经济状态。   

平甲村

  平甲村位于打鱼乡东部,全村辖6个村民小组9个自然寨,175户710人,其中:农业人口710人,有苗族、水族等民族。总面积1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16亩,人均耕地仅为0.36亩,属“九山半水半分田”的二类贫困村。   全村粮食种植以水稻、玉米为主,经济来源以农、林、牧为主,养殖方面主要有牛、猪和本地土鸡等,受地理条件限制,属自产自销型经济状态。   

排抱村

  排抱村位于乡境东北部,全村辖8个村民小组10个自然寨,260户1187人,其中:农业人口1187人,有苗族、水族、汉族等民族。总面积1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24亩,人均耕地仅为0.36亩,属“九山半水半分田”的一类贫困村。   全村粮食种植以水稻、玉米为主,经济来源以农、林、牧为主,养殖方面主要有牛、猪和本地土鸡等,受地理条件限制,属自产自销型经济状态。   

达荣村

  一、地理位置   达荣村位于三都水族自治县羊福乡政府驻地,海拨780--1300米,喀斯特地形,东接巫不乡尧排村,北与排外村相连,西接小昔村,南连孔荣村,自然寨大部份座落在羊福河岸两旁,其余在半山腰上。境内有同马山原始森林,以及省级历史遗址-----羊福崖墓。   二、气候资源:   达荣村全年日照时数平均1100个小时,平均月照率21%,无霜期320天左右,年均有效积温43000——5000摄氏度;平均降水量1300毫米,平均温度15.6摄氏度。全村没有一个水库,水资源利用率极低,全村还有207户831人没有用上自来水。   三、土地资源:   达荣村土地总面积9.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666亩(田为639亩,旱地为27亩)人均耕地面积0.44,人均基本农田0.43亩;林木、草坡、荒山8768亩,人均森林面积5.2亩。   四、社区概况:   达荣村有9个村民小组,352户,1499人,全部为少数民族,劳动力为928人。以大米为主食,房屋原为瓦木结构为主。全村还有22户茅草房;绝大多数仍是人畜同屋。全村经济来源主要依靠种植业和务工收入为主,养殖业为辅。   现有在校生203人,小学适龄儿童157人,适龄儿童入学154人,入学率占98%。贫困学生35人。不通广播、程控电话,信息闭塞。   全村没有一个村办企业,无集体经济,属空壳村。劳务输出是达荣村农民的经济来源之一,但由于缺少文化知识,外出打工人员基本上都是从事重体力劳动,收入低。   五、农业生产情况:   近年来,政府不断加大对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力度,旱育种植,温室两段育身等增产技术已基本得到普及。由于山高坡陡,耕田均为“腰带田”,宽窄行栽秧等技术基本无法实施。杂交水稻推广率90%,土壤耕作以传统的耕作方式为主。畜、犁、锄是主要的劳动工具。复种指数较低,多为一年一种。   

里勇村

  里勇村位于乡政府南北面,与雷山县及丹寨县均有交界,是我乡贫困村之一。里勇村距乡政府驻地9公里,共辖4个村民小组(4个自然寨),聚居着162户722人,土地面积8.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57亩,其中田275亩,土182亩,森林覆盖率为63.4%。2010年人均占有粮323公斤,人均纯收入1765元。   里勇村四个自然寨较为集中,田土连片,坡度较缓,水源较好,是羊福乡自然条件较好的村。随着外出务工人数不断增加(2010年外出人数已超过劳动人口50%以上),群众逐渐认识到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强烈要求加强学校建设和补充师资力量,但由于历史、地理各方面原因,人民生活水平低,无法投资学校建设,一切只寄希望于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   

孔荣村

  1、地理位置:   孔荣村位于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羊福乡东南面,东与巫不乡相邻、南与都江镇相连,西与打鱼乡相连,北与本乡的小昔村、羊甲村接壤。距乡政府5公里,已实现通村公路,属于亚热季风湿润气候。平均海拔85米。   2、气候资源:   孔荣村全年日照时数平均1100个小时,平均月照率21%,无霜期320天左右,年均有效积温43000——5000摄氏度;平均降水量1300毫米,平均温度15。6摄氏度。全村没有一个水库,水资源利用率极低,都用上自来水。   3、土地资源:   孔荣村土地总面积1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746.8亩(田为674.8亩,旱地为72亩)人均耕地面积0.58,人均基本农田0.53亩;林木、草坡、荒山9670亩,人均森林面积6.68亩。   4、植被资源情况:   全村有各类植被总面积9700亩。其中有林地8811亩,森林覆盖率53。4%草坡889亩,可开发荒坡558亩。   5、社区概况:   孔荣村有8个村民小组,309户,1275人,全部为少数民族,劳动力为602人,其中:高中文化以上5人,初中文化50人,小学文化190人,文盲、半文盲357人,依次占劳动力的1%、9。7%、36%、59。3%。以大米为主食,房屋原为瓦木结构为主。全村还有55户茅草房;绝大多数仍是人畜同屋。全村经济来源以种养植业为主,养殖业为辅。2002年农民人均收入分别占总人数25。5%和48。9%。   孔荣村只有一栋瓦木结构70平方米且破烂不堪的教学点。在校生141人,小学适龄儿童152人,适龄儿童入学141人,入学率占93%。没有文化室,不通广播、程控电话,信息闭塞。   全村仅有一个村办企业,无集体经济,属空壳村。劳务输出是孔荣村农民的经济来源之一,但由于缺少文化知识,外出打工人员基本上都是从事重体力劳动,个别有加工大小作坊规模小,效益差。   6、农业生产情况:   近年来,政府不断加大对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力度,旱育种植,温室两段育身等增产技术已基本得到普及。由于山高坡陡,耕田均为“腰田”,宽窄行栽秧等技术基本无法实施。杂交水稻初用种率90%没有使用农业生产、机械、衣膜。农用电主要是生活用电。土壤耕作以传统的耕作方式为主。畜、犁、锄是主要的劳动工具。复种指数较低,多为一年一种。   

小昔村

  一、地理位置   小昔村位于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羊福乡西南面,东面与孔荣村、西面与羊甲村、南面与都江镇千秋村、北面与里勇村相连,距乡政府4公里,羊福公路穿越而过。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平均海拔760米。   二、气候资源:   小昔村全年日照时数平均1100个小时,平均月照率21%,无霜期320天左右,年均有效积温43000——5000摄氏度;平均降水量1300毫米,平均温度15.6摄氏度。全村没有一个水库,水资源利用率极低,全村还有90户437人没有用上自来水。   三、土地资源   小昔村土地总面积为8.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56亩,人均耕地0.48亩,其中农田面积487亩,土69亩,人均基本农田0.4亩;荒坡、荒地、林木面积9142亩;人均林木面积6.07亩。   四、社区概况   小昔村有8个村民小组293户1218人,男659人。女559人,苗族为885人,水族为275人,汉族为4人,劳动力759人。以大米为主食,房屋原为瓦木结构为主。全村还有25户茅草房;绝大多数仍是人畜同屋。全村经济主要靠种植业和务工收入为主,养殖业为辅。   现有在校生194人,小学适龄儿童143人,适龄儿童入学140人,入学率占98%,贫困学生40人。不通广播、程控电话,信息闭塞。   全村没有一个村办企业,无集体经济,属空壳村。劳务输出是小昔村农民的经济来源之一,但由于缺少文化知识,外出打工人员基本上都是从事重体力劳动,收入低。   五、农业生产情况:   近年来,政府不断加大对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力度,旱育种植,温室两段育身等增产技术已基本得到普及。由于山高坡陡,耕田均为“腰带田”,杂交水稻推广率90%,土壤耕作以传统的耕作方式为主,畜、犁、锄是主要的劳动工具。复种指数较低,多为一年一种。   

光明村

  光明村位于坝街乡西南部,在尧人山覆地,各村组分散在连绵起伏不断的群山中。东与中明村相连,西与中和镇接壤,北与水龙乡相邻。距坝街乡政府驻地15公里。全村总面积19.8平方公里,共辖8个村民小组,384户,总人口1657人,其中:农业人口1652人,主要以水族为主,占总人口99.8%。现有耕地面积686亩,其中水田面积为407亩,旱地面积179亩,人均耕地0.41亩,人均基本农田0.03亩,人均林地面积22.6亩,人均牧草地面积1亩。25度以上的坡耕地163亩,中低产田面积560亩,占村总耕地面积82.3%,旱涝保收的基本农田面积32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7%。   光明村地势类型为中低山山地,最低海拔高度为580米,最高海拔高度1410米,平均海拔高度为1050米,平均气温16.8——18℃,最冷月为1月,平均温度为7.8℃,极端最低温度为-7.5℃;最热月为8月,平均温度为25.7℃,极端最高温度为35.4℃;气候多样复杂,垂直差异明显;常年阴雨多雾,阴坡光照条件差;年降雨量在1300——1400毫米之间,但雨量分布不均匀,大部分集中在春末至夏季,冬季和前春较少,冬季干旱,夏季旱涝交替。村林业资源丰富,林木面积8.3万亩。林木品种多,主要林产品有松、杉、竹、杂木等。   

排外村

  一、地理位置   羊福乡排外村位于乡政府东偏北面,其东面与雷山县达地乡接壤,其边界有20%为州级边界。村委会与乡政府驻地距离4公里,属中亚热地带季风湿润气候,海拔为1100—1300米之间,目前公路正在修建。全村辖5个村民小组,聚居226户981人,全部为水族,   二、气候资源   排外村日照时数平均为1050小时,平均日照率为21%,无霜期320天左右,年均有效积温4300—5000℃,年降雨量1300毫米,年均温度15℃,极端最高温度为34℃,极端最低温度为-6.0℃。2005年底全村基本用上了自来水。   三、土地资源   以砂壤土为主,土层十分薄,土壤肥力低。土地面积8.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581亩,其中稻田面积为332亩,旱地面积为249亩,草坡1692亩,森林覆盖率为56%。人均耕地面积0.59亩,人均基本农田0.34亩,人均林木面积7.7亩。   四、辖区概况   排外村共辖上排外、下排外、党卡、洗洋、热潮等5个村民小组,226户,981人,均为少数民族,劳动力435人。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   五、教育状况   排外村现有小学适龄儿童139人,初中适龄生30人。2005年前共有两个教学点,教学用房是年久失修的木瓦房,教室间数少,且破烂不堪。2005年,在州人大常委会的协调争取下,深圳客商出资兴建排外小学,现已竣工使用。新排外小学建筑总面积1256平方米,其中教学楼280平方米,学生活动场地(指球场)742平方米。现有在校学生72人,其中女生32人,在职教师1人,代课教师2人。师资力量和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提高。   六、村经济情况   全村没有集体经济,无村办企业,劳动输出是排外村农民经济来源之一,但由于缺少文化知识,外出打工人员基本上都是从事体力劳动。个别有加工大米小作坊,规模小,效益低。2005年人均纯收入1056元,人均占有粮284公斤。   七、农业生产情况   近年来,政府不断加大对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力度,早育种植、温室两移育种等增产技术已基本得到普及。但由于山高坡陡,耕田均为“腰带田”,宽窄行栽种技术均无法实施。杂交水稻和杂交包谷种植率92%,没有使用农业生产机械、农膜等。农用电主要是生活用电。土壤耕作以传统的耕作方式为主,畜、犁、锄是主要的劳动工具。家庭生产经营等活动几乎全由男人主外,女人主内。   八、种植情况   排外村主要农作物是水稻,复种指数低,多为一年一种,近两年在政府的昌导下冬季开始种脱毒马铃薯。肥料以农家肥料为主,工业肥料为辅,土地综合生产力低下,水稻平均亩产量320公斤左右。降水是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主要水来源。由于降水分布不均,缺乏全面的引、储水设施的灌溉体系,除了雨季以外,绝大部分农田因缺水无法灌溉,阶段性干旱严重威胁着群众的生产活动。   九、养殖业情况   全村共养牛325头,主要用于耕地,商品牛3%,养猪1100头,主要用野菜、米糠喂养,商品率40%,饲养各类家禽0.3万只,商品率10%。养猪以本地品种为主,在政府的引导下,近年开始饲养二元母猪和三元仔猪。   十、家庭收支情况   家庭主要收入渠道是种粮、养猪和打工收入。生产投入主要是种子、化肥、农药、农具等直接性投入,技术培训,技术资料等间接生产投入很少,生活开支主要是吃饭,过年过节、穿衣、孩子教育、走亲访友、医药费用等,固定资产投入主要是住房修建、普通家用电器和小型打米机等日常用小机具。   

来术村

  来术村位于打鱼乡境北部,全村辖7个村民小组25个自然寨,208户942人,其中:农业人口942人,有苗族、水族等民族。总面积1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95亩,人均耕地仅为0.31亩,属“九山半水半分田”的一类贫困村。   全村粮食种植以水稻、玉米为主,经济来源以农、林、牧为主,养殖方面主要有牛、猪和本地土鸡等,受地理条件限制,属自产自销型经济状态。   

高尧村

  高尧村位于巫不乡西南部,距乡政府驻地10公里,海拔600米,气候寒冷湿润。全村共有9个村民组252户,1304人,其中水族人口占50%,布依族人口占15%,苗族人口占35%。全村耕地面积546.1亩,人均基本农田0.42亩,自然资源以山林为主,人均林木面积30亩,草山草地5亩,可开发荒山600亩。高尧村现有贫困户150户,贫困人口300人;全村劳力450人,占总人口的34.5%。劳动力文化结构为:高中50人,初中150人,小学150人,文盲、半文盲100人,获绿色证书0人。   高尧村现代远程教育站点是基本型站,全村现有党员18人,村组干部12人。   

尧排村

  尧排村位于巫不乡东北部,距乡政府驻地8公里,海拔545米,气候温和湿润。全村共有9个村民组299户,1282人,其中水族人口占70%,布依族人口占10%,苗族人口占20%。全村耕地面积624.34亩,人均基本农田0.49亩,自然资源以山林为主,人均林木面积15亩,草山草地3亩,可开发荒山430亩。尧排村现有贫困户62户,贫困人口211人;全村劳力430人,占总人口的33.5%。劳动力文化结构为:高中45人,初中155人,小学130人,文盲、半文盲100人,获绿色证书0人。   尧排村现代远程教育站点是基本型站,全村现有党员26人,村组干部12人。   

坝街村

  坝街村位于三都县东部,距县城47公里。全村总面积51.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43.38亩,山林面积33576亩。共辖16个村民小组,32个自然寨,总人口2943人,农业人口2796人。劳动力(18-60周岁)1903人,有水族、苗族、汉族、侗族、布依族5种民族,以水族为主,占全村总人口91.06%。   坝街村属中低山峡谷地貌,气候温和、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是各种植物的生长理想之地。全村粮食种植以水稻为主,经济来源以农、林、牧为主,养殖方面主要有牛、猪和本地土鸡等,受地理条件限制,属自产自销型经济状态。主要盛产麻竹、香菇、板栗、杨梅、猕猴桃等土特产品,杉、松、栗、樟等贵重材种丰富。森林覆盖率达80%左右,是木业开发的理想之地。   

中明村

  中明村位于坝街乡西南部,距乡政府驻地7公里,全村辖7个村民小组,278户1153人,其中:农业人口1151人,有水族、布依族、汉族等民族,以水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2%。总面积22.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16.68亩,其中耕田面积379.68亩,人均耕地仅为0.45亩,属“九山半水半分田”的一类贫困村。   中明村属中低山峡谷地貌,气候温和、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是各种植物的生长理想之地。全村粮食种植以水稻为主,经济来源以农、林、牧为主,养殖方面主要有牛、猪和本地土鸡等,受地理条件限制,属自产自销型经济状态。主要盛产香菇、板栗、杨梅、猕猴桃等土特产品,村内林业资源丰富,林木品种多,主要林产品有松、杉、樟、楠、杂木等。森林覆盖率达82%。   

羊瓮村

  羊瓮村位于贵州省三都县东部,坝街乡北部,东与本县都江镇控抗村接壤,西与都江镇交德、排赖两村交界,南与本乡坝辉村相连,北与都江镇大坝村相邻。距县城40.7公里,离乡政府驻地6公里,座落于都柳江两岸的半山腰上,321国道横穿而过。全村共辖10个村民小组,14个自然寨,总人口1620人。全村总面积12.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23.02亩。境内属中低山峡谷地貌,最低海拔330米,最高海拔1400米,平均气温18℃。气候温和、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极适应各种植物的生长。主要以农业经济为主,粮食以水稻为主,经济来源以农林牧为主,养殖方面主要有商品牛、猪和本地土鸡等,盛产麻竹、香菇、板栗、杨梅、猕猴桃等土特产品,杉、松等用材林丰富,森林覆盖率为47%。   羊瓮村是水族和苗族居住集中的少数民族村寨,当地人民继承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保存着古朴典雅的水族文化习俗,民族风情独特,民族歌舞多姿多彩。几年来,羊瓮村在深入开展“平安村寨”创建活动中,创新发展民族文化,保护民族风俗,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村内民间文化艺术项目日益增多,有马尾绣制作、水族芦笙斗牛舞、丰收舞、水族祭祖、铜鼓舞、水歌演唱、苗族古瓢舞、芦笙舞等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文化,群众文化生活日趋活跃。民族节日有水族端节庆祝活动斗牛、赛马、铜鼓舞和水族祭祖等;民族体育活动项目龙舟、独木舟赛经常参加县举办比赛活动,并取得较好成绩。水族百年“干栏”建筑,竹林、山泉古井群、奇石、古榕、姊妹树等自然景观和苗族的芦笙舞、古瓢舞、服饰展演引来许多外商客人。水族芦笙斗角舞于2009年代表黔南赛区参加全省“多彩贵州”原生态舞、民族民间舞表演比赛中进入总决赛,取得较好成绩。通过加大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实施建设,进一步挖掘和开发民族文化,推动民族村寨旅游开发,将给羊瓮村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高坪村

  高坪村位于坝街乡西北部,距乡政府驻地8公里,总面积40.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76.33亩,其中耕田面积831.33亩。全村辖14个村民小组,615户,总人口2531人,其中:农业人口2526人。有水族、苗族、布依族、汉族等4种民族,其中水族人口占98%。村内仅有上燕、西音两个教学点,设1—4年级共4个班,在校学生共274名,教师共4人。农民人均纯收入1985元,属全省一类贫困村。   高坪村属中低山峡谷地貌,最低海拔530米,最高海拔1420米,平均气温17.3℃~18.5℃。气候温和、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极适应各种植物的生长。境内树木郁郁葱葱、峡谷幽深、沟壑纵横,森林资源丰富,目前,有国有拉揽林场河东分场面积3万多亩,速丰生产杉树林基地近1万亩,原始森林面积1万亩。   

坝辉村

  坝辉村位于三都水族自治县东部,坝街乡北部,距三都县城44.7公里,离乡政府驻地3公里,座落于都柳江两岸的半山腰上。321国道横穿境内。总面积13.6平方公里,占全乡总面积的8.5%;耕地面积1409.8亩,其中:田921.8亩,土488亩。共辖10个村民小组,19个自然寨,2010年初全村总户数421户,总人口2045人,其中水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8%。   坝辉村属中低山峡谷地貌,海拔高度在320~1440米之间,里捞组里捞山为全乡第一高峰,海拔1440米。地势整体自北向南倾斜,山地、丘陵、谷沟、坝子俱全,其余均为山地峡谷,地形崎岖复杂,交通闭塞,社会经济发展滞后,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贫困村。2009年人均粮食348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950元。   全村组组通电,通移动电话,村内有一个所完小,设1—6年级7个班。村民文化程度及年龄结构为:1至7周岁学龄前儿童占12%,8至13周岁的小学生占16%,14至16周岁的初中生占6%,17至50周岁青壮年占45%,51周岁以上老年人占21%。全村共有党员24名,其中:35岁以8人,35-60岁11人,60岁以上5人,女党员3人,高中文化程度党员3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党员21人。村级办公用房建筑面积211平方米。   坝辉村生态环境优美,民族风情纯朴,境内盛产麻竹、杉木及河鲤鱼、角鱼、钩嘴鱼、红尾鱼、白甲鱼等数十种鱼类等,树木郁郁葱葱、峡谷幽深、沟壑纵横,是旅游休闲观光的好地方。   

羊甲村

  羊甲村位于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羊福乡西南面,南面与孔荣村、小昔村相连,西面与打鱼乡接壤,距乡政府驻地14公里,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类型,平均海拔1100米,全村平均降水量1300毫米,平均温度15.6摄氏度。全村没有水库,水资源利用率低,全村还有136户492人没有用上自来水。羊甲村土地总面积为9.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22.5亩,其中农田面积665.5亩,土157亩,荒坡、荒地、林木面积9153亩。2010年底人均耕地0.68亩,粮食310公斤,人均纯收入1210元。羊甲村有8个村民小组329户1288人,劳动力765人。以大米为主食,房屋多以瓦木结构为主。全村还有33户茅草房;绝大多数仍是人畜同屋。全村经济主要靠种植业和外出打工收入为主,养殖业为辅。   全村现有在校生124人,小学适龄儿童107人,适龄儿童入学106人,入学率为99%,贫困学生50人。不通广播、不通程控电话,信息闭塞。   全村没有一个村办企业,无集体经济,属空壳村。劳务输出是羊甲村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但由于缺少文化知识,外出打工人员基本上都是从事重体力劳动,收入低,全村共有贫困户180户,贫困人口827人,其中极贫困户57户,209人。计划在2009年—2015年对羊甲村15户61人进行易地搬迁安置。   

摆鸟村

  摆鸟村位于三都水族自治县都江镇政府驻地西南部,距政府驻地13公里,属都江镇最为偏远贫困村寨之一。全村辖6个村民小组,7个自然寨,287户1184人。占地面积32436.1亩,林地面积20399.2亩,耕地面积485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0.41亩,境内大部分是原始森林。   

柳叠村

  柳叠村位于都江镇西部,距镇政府所在地8平方公里,全村共辖8个村民小组、187户989人,有6、7组在321国道线旁,其他6个小组在都柳江对岸。现有耕地面积382亩(其中,田335亩,土47亩),人均耕地面积0.39亩。  

怎雷村

  怎雷古建筑群,位于全国唯一的三都水族自治县都江镇怎雷村,由上、中、下、及排长四个自然寨组成,面积0.52平方公里。形成年代据寨中年长者口述家族史及田野调查资料推断,其先辈约于清康熙年间迁居于此。现全村居民共221户,1017人,有水、苗两种民族,水族占65%,苗族占35%。日常生活中操水语、苗语和汉语,水族能说苗话,苗族也能讲水话。他们虽然生活在共同的地域环境,同一块蓝天下,但至今仍保留和传承着各自的文化特色。怎雷古建筑群座落在半山坡上,面对依山势而建的雄伟的都江古城垣,下为层层梯田,周围古树成荫,竹林密布,环境优美。山、林、梯田与青瓦覆盖的传统民居建筑互为衬托,交相辉映,浑然一体。民居共有200余栋,均为传统的“杆栏”或“杆栏式”建筑,其中百年以上“杆栏”民居有14栋,“杆栏式”民居186栋,禾仓110栋。长期以来,怎雷村寨的水族、苗族同胞和睦相处,民族团结,呈现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型特色。怎雷古建筑群是贵州、广西等省区水族传统文化、民间艺术、民居建筑、习俗等的典型代表,即全国水族文化的缩影,是研究水族民族传统文化和建筑的重要载体。怎雷村寨于2002年6月,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首批典型民族文化村寨。   

小脑村

  小脑村位于都江镇东部,距镇政府所在地16公里,地处海拔1000米的山脊上,全村共辖6个村民小组,291户,1237人,以苗族聚居为主。现有耕地582.4亩(其中:田537亩、土44.8亩),人均耕地面积0.47亩。   

控抗村

  控抗村位于都江镇东南部,距政府驻地10公里,属都江镇较为偏远贫困的苗族村寨。全村辖6个村民小组,7个自然寨,300户1383人。占地面积10.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98亩(其中农田538亩,旱地60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0.43亩。   

交德村

  交德村位于都江镇西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10公里,地处海拔720米的山脊上,全村辖6个村民小组,337户,1513人,主要为水族群众聚居。现有耕地670亩,人均耕地面积0.44亩。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种植,养殖名特产品:农产品,辣椒,冷水鱼办公所在地:交德村3组   

里基村

  里基村位于都江镇西部,距镇政府驻地12公里,与321国道线隔江相望,群众出入都要乘船渡江,生产生活极不方便。全村辖10个小组,313户,1441人,以水族聚居为主。现有耕地面积644.76亩(其中,田561.18亩,土83.58亩),人均耕地0.45亩。  

甲雄村

  甲雄村位于都江镇北面,距镇政府15公里。全村5个自然寨、4个村民小组、206户938人。1951年1月,沿袭旧政权区划为甲雄乡公所,隶属都江区人民政府;1953年2月,甲雄乡分置为甲雄、羊福、巫不3个乡;1955年分置的3个乡又合并为甲雄乡,设乡人民委员会,隶属都江区公所;1961年7月改变农村管理体制,甲雄管理区又改为甲雄人民公社,甲雄公社管理委员会下辖甲雄、千秋、甲找、塔石四个生产大队;1984年3月,甲雄公社管理委员会改为甲雄乡人民政府;1991年8月“建并撤”并入都江镇至今。   

盖赖村

  盖赖村位于打鱼乡境北部,全村辖9个村民小组6个自然寨,328户1598人,其中:农业人口1598人,有苗族等民族。总面积1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53亩,人均耕地仅为0.41亩,属“九山半水半分田”的一类贫困村。   全村粮食种植以水稻、玉米为主,经济来源以农、林、牧为主,养殖方面主要有牛、猪和本地土鸡等,受地理条件限制,属自产自销型经济状态。   

大坝村

  大坝村地处都江镇东部,总面积24.9平方公里,辖8个村民小组,有7个自然寨,有245户1193人。耕面积576.8亩(田502.8亩;旱地73.5亩),人均耕地面积0.48亩,林地面积7184.7亩,人均林地面积6亩。人口与耕地矛盾十分突出,村内地势主要以高坡深谷为主,农田基础设施落后,且大部分耕地都属望天水田。   

打略村

  打略村位于打鱼乡境西南部,全村辖4个村民小组8个自然寨,117户564人,其中:农业人口564人,有苗族、布依族等民族。总面积9.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50亩,人均耕地仅为0.44亩,属“九山半水半分田”的二类贫困村。   全村粮食种植以水稻、玉米为主,经济来源以农、林、牧为主,养殖方面主要有牛、猪和本地土鸡等,受地理条件限制,属自产自销型经济状态。   

甲找村

  甲找村位于都江镇东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10公里,都江至羊福通乡公路穿越村境,全村辖10个村民小组326户1539人,以水族为主,少数民族占总人口94%,现有耕地1056亩,其中,田985亩,土71亩。全村有7个小组通简易公路,尚有3个小组不通公路。   

塔石村

  塔石村位于都江镇东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20公里,地处海拔800米山脊上,是全镇最为边远的贫困村寨之一。全村辖4村民小组,156户,685人,主要为水族群众聚居,现有耕地469.2亩(其中,田369.84亩,土99.36亩),人均耕地面积0.68亩。塔石村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加上处在都柳江上游高山地带,极为适宜多种林木的生长,是森林覆盖率较高人均林木面积为17.76亩,有5000亩宜林荒山待开发利用。   

千秋村

  千秋村位于都江镇北面,距镇政府15公里,境内有厦蓉高速公路重点工程乌粘河特大桥施工,借助“两高”便道,全村7个小组中有5个组实现通路,尚有5、6组不通公路。全村有186户839人,土地面积12.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3亩,人均耕地面积0.21亩,人均林地面积1.78亩。山高坡陡,耕地较少是千秋的基千秋村情。   

打鱼村

  打鱼村位于打鱼乡境中部,全村辖8个村民小组9个自然寨,380户1848人,其中:农业人口1780人,有苗族、水族等民族。总面积1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48亩,人均耕地仅为0.35亩,属“九山半水半分田”的村。   全村粮食种植以水稻、玉米为主,经济来源以农、林、牧、服务业为主,养殖方面主要有牛、猪和本地土鸡等,受地理条件限制,属自产自销型经济状态。   

河坝村

  河坝村位于打鱼乡境北部,全村辖5个村民小组6个自然寨,148户655人,其中:农业人口655人,有水族等民族。总面积14.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21亩,人均耕地仅为0.5亩,属“九山半水半分田”的三类贫困村。   全村粮食种植以水稻、玉米为主,经济来源以农、林、牧为主,养殖方面主要有牛、猪和本地土鸡等,受地理条件限制,属自产自销型经济状态。   

岩捞村

  岩捞村位于打鱼乡境北部,全村辖5个村民小组12个自然寨,186户894人,其中:农业人口894人,有苗族、水族等民族。总面积1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05亩,人均耕地仅为0.34亩,属“九山半水半分田”的一类贫困村。   全村粮食种植以水稻、玉米为主,经济来源以农、林、牧为主,养殖方面主要有牛、猪和本地土鸡等,受地理条件限制,属自产自销型经济状态。   

巫捞村

  巫捞村位于打鱼乡境中部,全村辖13个村民小组25个自然寨,258户1168人,其中:农业人口1168人,有水族等民族。总面积1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47亩,人均耕地仅为0.38亩,属“九山半水半分田”的一类贫困村。   全村粮食种植以水稻、玉米为主,经济来源以农、林、牧为主,养殖方面主要有牛、猪和本地土鸡等,受地理条件限制,属自产自销型经济状态。   

上江村

  上江村位于都江镇政府所在地,辖8个村民小组,287户、1278人。其中5个小组有农田和山林,3个小组无田、无土、无山林。全村耕地面积272亩,土93亩,人均耕地0.3亩,林木、荒山8500亩。人均林地6.65亩。  

柳排村

  柳排村位于都江镇东部,地处海拔670米的半山腰上,都江至巫不公路从村边经过,全村辖5个小组178户803人,现有耕地400亩,其中,田332.2亩,土67.8亩。全村有党员20名(其中预备党员2名),入党积极分子5名。这里山高坡陡,基本农田少,交通落后,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艰苦,属国家二类贫困村   


甲雄村特产大全




甲雄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