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王村辖5个村民小组3个自然寨,198户907人,行政区域面积4.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95亩。农业人口903人,占总人口的99.6%。水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9.8%。全村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少数民族村寨,村容整洁,民风淳朴,自然风光优美。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522732108 | 558100 | -- | 查看 甲王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水便村 |
一、自然状况 (1)地质地貌 水便村位于三都水族自治县周覃镇东北面,东临三洞乡边界,南与九阡镇接壤,西邻板光村,北接新合村,总面积11.79平方公里,占全镇17个行政村第五位,人口却排在倒数第二位,是我镇地广人希的村。生态保护好,山清水秀,是旅游开发的宝地。距县城58公里,距周覃镇中心7.9公里。地下蕴藏铁矿等丰富的矿产资源,目前已有外地人在初步开挖。 (2)气候、水文 水便村地属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雨热同季,热量可满足农作物一年两熟,年平均气温17.4℃,≥10℃积温4755.3℃,年日照1210小时,无霜期220天,年降雨量1200毫米,3-5月340毫米,6-8月588毫米,10-4月425毫米,6-8月干燥度为0.63。这就是“水便村”取名由来,即水源丰富,便于农作物生产发展。 (3)水资源 有都柳江分支流过村旁,水源丰富,水质优良,农作物灌溉用水和日常生活用水得到有力保障。 (4)矿产资源。 经地质队实地勘探,村区内地下有含量较高,储量较大的赤铁矿及其他矿种。目前,有一个外地人逝江老板投资200万余元正在水便村名为“更不坡”开采赤铁矿。 (5)森林资源 水便村地广人希,雨水充分,林木丰富,木材收入是水便村群众又一项重要收入,水便村民覃跃怀是周覃镇木材加工厂的创始人,号称周覃镇木材大富,拥有几百万资产,民工上百人。目前,村里有林地12704亩,占总面积17691亩的72%,居全镇首位。 (6)旅游资源 水便村是周覃镇布依族和水族主要聚居地,布依族占56%,水族占53%,汉族和苗族占1%,善良纯朴的布依族妇女能织出独特的各种花纹图案的土布,,聪明勤劳水族妇女会绣出别具一格的马尾绣,水便三组韦丽琼是我镇乃是我县“马尾绣”的红女。水便村有着浓厚的民族风情风俗和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是旅游开发的好地方,欢迎您来参观考察,投资开发。 二、社会经济状况 (1)人口状况 水便村辖4个村民小组115户559人,主要有布依族和水族,布依族占56%,水族占53%,汉族和苗族占1%。 (2)经济发展概况 水便村主要的支柱产业为林业、种植业和养殖业。林业主要有实用林和经济林,实用林以松树、杉树为主,经济林以桐油树和九阡季为主。种植业以水稻、玉米为主,蔬菜为辅。养殖业主要是养牛、养猪。水便村群众靠着依山旁水,因地制宜,自主发展,勤劳致富,以林业、种植业为主,养殖业、挖矿为辅助,虽没有什么特色产业发展,但群众生活还算富裕。目前,村里141户已有三分之二搬迁到镇中心区居住,有“周覃镇区,水便一角”之称。 (3)社会事业发展主要指标 水便村有远程教学点1个,村级卫生室1个,党员活动室1个,综合办公室1个。目前,正在积极向县民宗局申报修复覃仁瑞老屋的覃氏地主庄园。 (4)土地利用状况 水便村总面积为17696亩,目前水便村各种地类结构如下: 1、耕地:1776亩,其中灌溉水田820亩,望天田123亩,旱地833亩。 2、园地:397亩。主要品种为经果林及农副产品。 3、林地:12704亩,其中有林地9950亩,灌木林地1226亩,未成林造林地1238亩,蔬林地290亩。 4、牧草地:1974亩。 5、建设用地:53亩。 6、交通用地:86亩。 7、水域:河流109亩。 8、未利用地:588余亩。 三、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概况 水便村总人口559人,由于地处边避,无校舍,适龄儿童入学率不高,解决适龄儿童按时入学问题是个难题。计划生育工作稳定推进,办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有3户,上半年人口出生率为8‰,死亡率为5‰;小学文化程度人数635人,占总人数比例63.7%;初中文化程度人数237人,占总人数比例的23.8%;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人数76人,占总人数比例的7.6%,由于近两年远程教学工程在村内得到实施,送科技进村入户活动的不断深入开展,掌握实用技术的人数也不断增多,带着技术外出务工剩余劳动力多,挣的钱也比上年多得多。 |
板孔村 |
板孔村位于恒丰乡西部,地处三、荔、独三县的交界,与独山县本寨乡接壤,距乡政府5公里,总面积5.1平方公里。辖7个村民小组,有9个自然寨,242户,人口1216人,全村有20名党员。主要世居民族有水族和布依族,其中水族占总人口90%。全村耕地面积496亩,其中:田422亩,旱地74亩,主要农作物种植有水稻、玉米、小麦、油菜、辣椒等。 |
洞览村 |
(一)自然状况 (1)地质地貌 洞览村位于三都水族自治县周覃镇西南面,东临水备村,北靠三江村、西临播花村,总面积33251.15亩,村所在地距县城61公里,村所在地大寨海拔大约780米,地层受构造的影响而皱断裂,地处三都至荔波古褶陷背斜处,属于低山丘陵地貌类型。土壤主要以黄壤最多,其次为黄色石灰土、水稻土、潮土等。土壤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和垂直分布特征。 (2)气候、水文 洞览村属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雨热同季,热量可满足农作物一年两熟,年平均气温17.4℃,≥10℃积温4755.3℃,年日照1210小时,无霜期220天,年降雨量1200毫米,3-5月340毫米,6-8月588毫米,10-4月425毫米,6-8月干燥度为0.63。 (3)水资源 饮用水为山泉自来水(无消毒)、井水。灌溉用水为雨水或井水,水资源相当贫泛 (4)矿产资源。 有少量赤铁矿等。 (5)森林资源 17450亩,其中有林地2470亩,灌木林地11935亩,未成林造林地1200亩,蔬林地1845亩。 (6)旅游资源 洞览村是周覃镇布依族村寨之一,有民风浓厚的民族风情风俗和优美的天然万母草场,以及老鹰山自然环境,布依族服饰、有风情旅游观光布依族村庄、有保存较完整的民间布依刷把舞等等。 (二)社会经济状况 (1)人口状况 洞览村有8个村民小组,有162户682人,劳动力人口314人,主要以布依族为主,占90%以上。 (2)经济发展概况 洞览村在扶贫划分中属于一类村,主要支柱产业为种植、养殖业,种植支柱产业以经水稻、玉米为龙头,养殖以养牛、养猪为亮点。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350元,人均粮食435公斤,人均耕地0.8亩,户均林地面积24.8亩,户均养牛4头,猪2头,马1.5匹,户均生产土花布机床0.8台。较有特色的产品有优质二元杂交母猪和三元仔猪、民间传统工艺生产的土花布、周覃米酒、黑糯米酒,酒类大多为自酿自用。 经济总收入220万元中,其中,种植业132万元,养殖业68万元,其他10万元,种、养殖业仍然是农民主要收入来源。 “十五”期间,在国家、省、州大力扶持和各部门的帮助下,着力抓好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二元杂交母猪生产项目等地方特色项目开发,“畜牧品改”试点工作有了较大进展,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效,发展后劲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大部分贫困人口越过了温饱线,呈现出了环境、生态、经济共同发展的良好势头。 (3)社会事业发展主要指标 洞览村有远程教学点一个有村级小学。 (4)产业结构特征 产业结构单一,以种养业为主,商品率低,是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村。产业多元化发展于2006年已初具规模。 (5)土地利用状况 洞览村总面积为33251.15亩,2005年年末至2006年初各土地类别结构如下: 1、耕地:2468亩,其中灌溉水田640亩,都是望天田2002亩,旱地567亩。耕作还是传统耕作方法,复种指数一般在124%左右。 2、园地:162亩。主要品种副产品。 3、林地:17450亩,其中有林地2470亩,灌木林地11935亩,未成林造林地1200亩,蔬林地1845亩。 4、牧草地:12596亩。 5、建设用地:5亩。 6、交通用地:13亩。 7、水域:河流48亩。 8、未利用地:1220余亩。 (三)基础设施状况 (1)农业基础设施 全村田面积640亩,靠小山塘、小水沟、小水井。生产条件基本较差,每组寨脚有排洪沟,受水灾抵御有保证,抗自然灾害能力较弱。 (2)交通 全村8个组已通公路,其中7个小组路面已硬化。但通往其它8个组的路面窄,路况差,往往是晴通雨阻,多数只能通马车,机动车通达率极低。 (3)供电及通讯 村内现有3台容量为80KVA的变压器,电源来自周覃变电站,满足村民的生活用电需要。电信、移动、联通信号已覆盖5个小组。 (4)供排水 寨内有部分简易排污排水设施(沟),人畜饮用水有4个小组还存在很大困难,供水排水设施不足,且较为简陋,常造成畜禽粪便横流,供水主要依靠建水池接水管或挑用井水,尚未解决人畜饮水安全问题。 (四)村寨人居环境状况 大部分没有规划,一是根据地势而建,二是根据迷信而建,大多建筑都具有布依族建筑特色;房居大多数二楼住人,一楼养畜,人畜混居,房屋建筑不注意修建排水沟,村民没有卫生意识,在公共的排水沟上,由于缺少投资,仅就地势修到房屋外,任凭污水横流。 (五)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概况 洞览村总人口682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人口出生率达7‰;文盲半文盲人数31人,占总人数比例的4.5%;小学文化程度人数465人,占总人数比例26.2%;初中文化程度人数230人,占总人数比例的25.3%;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人数38人,占总人数比例的5.5%,由于近两年远程教学工程在村内得到实施,送科技进村入户活动的不断深入开展,掌握实用技术的人数也不断增多,现已有240人以上掌握2门以上实用技术,达到2户中有1人掌握实用技术。 洞览村目前有村级小学。无学前教育班。 |
新各村 |
一、规划区域 (一)自然状况 (1)地质地貌 新各村位于三都水族自治县周覃镇北面,北临三洞乡,南邻新合村,总面积7024平方公里,村所在地距县城47公里,村所在地海拔大约720米,地层受构造的影响而皱断裂,地处三都至荔波古褶陷背斜处,属于低山丘陵地貌类型。土壤主要以黄壤最多,其次为黄色石灰土、水稻土、潮土等。土壤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和垂直分布特征。 (2)气候、水文 新各村属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雨热同季,热量可满足农作物一年两熟,年平均气温17.4℃,≥10℃积温4755.3℃,年日照1210小时,无霜期220天,年降雨量1200毫米,3-5月340毫米,6-8月588毫米,10-4月425毫米,6-8月干燥度为0.63。 (3)水资源 有登交水库位于村上游,全年基本保证全村各小组的灌溉用水。饮用水为山泉自来水(无消毒)、井水。 (4)旅游资源 新各村是周覃镇水族村寨之一,有民风浓厚的民族风情风俗和优美的自然环境,有水族服饰、主要民族节日以端节为主。 (二)社会经济状况 (1)人口状况 新各村有7个村民小组,有182户952人,主要以水族为主,占95以上。 (2)经济发展概况 新各村在扶贫划分中属于非类村,主要支柱产业为种植、养殖业,种植支柱产业以传统农业为主,养殖以养鹅、林下养鸡为亮点。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840元,2009年人均纯收入3070元,人均粮食470公斤,人均耕地0.6亩,户均林地面积6.27亩,户均养牛二头,猪二头。 经济总收入290万元中,其中,种植业150万元,养殖业70万元,林木林果业30万元,经商10万元,劳务30万元,其他10万元,种、养殖业仍然是农民主要收入来源。 “十一五”期间,在国家、省、州大力扶持和各部门的帮助下,着力抓好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养鹅、林下养鸡项目等地方特色项目开发,“畜牧品改”试点工作有了较大进展,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效,发展后劲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大部分贫困人口越过了温饱线,呈现出了环境、生态、经济共同发展的良好势头。 (3)社会事业发展主要指标 新各村有远程教学点1个,党员活动室1个,综合办公室1个,村级小学一所。 (4)产业结构特征 产业结构单一,以种养业为主,商品率低,是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村。 (5)土地利用状况 新各村总面积为10826亩,2006年至今初各土地类别结构如下: 1、耕地:990亩,其中灌溉水田358亩,望天田50亩,旱地632亩。耕作还是传统耕作方法,复种指数一般在195%左右。 2、园地:500亩。主要品种为经果林及副产品。 3、林地:1030亩。 4、牧草地:960亩。 5、建设用地:45亩。 6、交通用地:20亩。 7、水域:河流80亩。 8、未利用地:7000余亩。 (三)基础设施状况 (1)农业基础设施 全村田面积358亩,靠登交水库灌溉占90%以上,基本保证了应有的灌溉效益。生产条件基本较好,登交水库下流穿村而过,受水灾抵御有保证,抗自然灾害能力相对全镇较好。 (2)交通 全村个组已通公路,但路面窄,路况差,往往是晴通雨阻,多数只能通马车,机动车通达率极低。 (3)供电及通讯 村内现有2台容量为80KVA的变压器,电源来自周覃变电站,满足村民的生活用电需要。电信、移动、联通信号已覆盖全村。 (4)供排水 寨内有简易排污排水设施(沟),人畜饮用水还存在一定困难,供水排水设施不足,且较为简陋,常造成畜禽粪便横流,供水主要依靠建水池接水管或挑用井水,虽然今年上级划拨资金进行建设,但由于资金不足等原因,尚未彻底解决人畜饮水安全问题。 (四)村寨人居环境状况 大部分没有规划,一是根据地势而建,二是根据迷信而建,大多建筑都具有布依族建筑特色;房居大多数二楼住人,一楼养畜,人畜混居,房屋建筑不注意修建排水沟,村民没有卫生意识,在公共的排水沟上,由于缺少投资,仅就地势修到房屋外,任凭污水横流。 (五)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概况 新各村总人口952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人口出生率达19‰;文盲半文盲人数30人,占总人数比例的3.1%;小学文化程度人数582人,占总人数比例61.1%;初中文化程度人数290人,占总人数比例的30.4%;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人数50人,占总人数比例的5.2%,由于近两年远程教学工程在村内得到实施,送科技进村入户活动的不断深入开展,掌握实用技术的人数也不断增多,现已有240人以上掌握2门以上实用技术,达到2户中有1人掌握实用技术。 |
拉近村 |
一、规划区域概况 (一)自然状况 (1)地质地貌 拉近村位于三都水族自治县周覃镇南面,东临板光村,南靠水备村、北靠播花村,全村总面积7.4平方公里。村所在地距县城52公里,村所在地海拔大约690米,地层受构造的影响而皱断裂,地处三都至荔波古褶陷背斜处,属于低山丘陵地貌类型。土壤主要以黄壤最多,其次为黄色石灰土、水稻土、潮土等。土壤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和垂直分布特征。 (2)气候、水文 拉近村属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雨热同季,热量可满足农作物一年两熟,年平均气温17.4℃,≥10℃积温4755.3℃,年日照1210小时,无霜期220天,年降雨量1200毫米,3-5月340毫米,6-8月588毫米,10-4月425毫米,6-8月干燥度为0.63。 (3)水资源 有芒勇水库灌溉支渠绕村而过,全长总计6.5公里左右,雨水季节基本保证全村各小组的灌溉用水和日常生活用水。饮用水为山泉自来水(无消毒)、井水。 (4)矿产资源。 有少量赤铁矿等。 (5)森林资源 1800亩,其中有林地1200亩,灌木林地226亩,未成林造林地263亩,蔬林地90.5亩。 (6)旅游资源 拉近村是周覃镇布依族村寨之一,有民风浓厚的民族风情风俗和优美的自然环境,有布依族服饰、有风情旅游观光布依族村庄、有保存较完整的民间布依刷把舞等等。 (二)社会经济状况 (1)人口状况 拉近村有8个村民小组,有252户1226人,劳动力人口667人,主要以布依族为主,占88%以上。 (2)经济发展概况 拉近村在扶贫划分中属于非类村,主要支柱产业为种植、养殖业,种植支柱产业以经果林、蔬菜为龙头,养殖以养牛、养猪为亮点。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620元,人均粮食490公斤,人均耕地0.7亩,户均林地面积6.5亩,户均养牛二头,猪二头,户均生产土花布机床0.8台。较有特色的产品有优质二元杂交母猪和三元仔猪、民间传统工艺生产的土花布、周覃米酒、黑糯米酒,酒类大多为自酿自用。 经济总收入586万元中,其中,种植业283万元,养殖业195万元,林木林果业58万元,经商30万元,劳务12万元,其他8万元,种、养殖业仍然是农民主要收入来源。 “十五”期间,在国家、省、州大力扶持和各部门的帮助下,着力抓好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二元杂交母猪生产项目等地方特色项目开发,“畜牧品改”试点工作有了较大进展,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效,发展后劲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大部分贫困人口越过了温饱线,呈现出了环境、生态、经济共同发展的良好势头。 (3)社会事业发展主要指标 拉近村有远程教学点一个,村级卫生室一个,党员活动室一个,综合办公室一个,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场所一个,无村级小学和幼儿园。 (4)产业结构特征 产业结构单一,以种养业为主,商品率低,是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村。产业多元化发展于2006年已初具规模。 (5)土地利用状况 拉近村总面积为13411亩,2005年年末至2006年初各土地类别结构如下: 1、耕地:519.5亩,其中灌溉水田470亩,旱地49.5亩。耕作还是传统耕作方法,复种指数一般在185%左右。 2、园地:1100亩。主要品种为经果林及副产品。 3、林地:1200亩,其中有林地650亩,灌木林地250亩,未成林造林地200亩,蔬林地100亩。 4、牧草地:5260亩。 5、建设用地:55亩。 6、交通用地:30亩。 7、水域:河流20亩。 8、未利用地:6000余亩。 (三)基础设施状况 (1)农业基础设施 全村田面积519.5亩,靠小山塘、小水沟、芒勇水库支渠灌溉占80%以上,基本保证了应有的灌溉效益。生产条件基本较好,大寨寨脚有排洪沟,受水灾抵御有保证,抗自然灾害能力相对全镇较好。 (2)交通 全村8个组已通公路,拉近大寨路面已硬化。但通往其它5个组的路面窄,路况差,往往是晴通雨阻,多数只能通马车,机动车通达率极低。 (3)供电及通讯 村内现有2台容量为80KVA的变压器,电源来自周覃变电站,满足村民的生活用电需要。电信、移动、联通信号已覆盖全村。 (4)供排水 寨内有简易排污排水设施(沟),人畜饮用水还存在一定困难,供水排水设施不足,且较为简陋,常造成畜禽粪便横流,供水主要依靠建水池接水管或挑用井水,尚未解决人畜饮水安全问题。 (四)村寨人居环境状况 大部分没有规划,一是根据地势而建,二是根据迷信而建,大多建筑都具有布依族建筑特色;房居大多数二楼住人,一楼养畜,人畜混居,房屋建筑不注意修建排水沟,村民没有卫生意识,在公共的排水沟上,由于缺少投资,仅就地势修到房屋外,任凭污水横流。 (五)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概况 拉近村总人口1226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人口出生率达6.5‰;文盲半文盲人数25人,占总人数比例的2.5%;小学文化程度人数850人,占总人数比例69.3%;初中文化程度人数430人,占总人数比例的3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人数84人,占总人数比例的6.8%,由于近两年远程教学工程在村内得到实施,送科技进村入户活动的不断深入开展,掌握实用技术的人数也不断增多,现已有280人以上掌握2门以上实用技术,达到2户中有1人掌握实用技术。 拉近村目前无村级小学。全部学前幼儿、小学生都到播花深港小学、周覃中心小学等学校就读。 |
板光村 |
板光村距周覃镇政府所在地0.5公里,属三都、荔波、独山三县公路交汇处的行政村之一,交通便利。全村共6个村民组4个自然寨204户906人,是一个以布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村寨。 全村耕地面积519.5亩,其中,田470亩,土49.5亩,荒山草坡3600亩,山林1200亩。全村党员19名,初、高中以上学历14人,占71%。后备干部8名,妇女2名,均为35岁以下,初、高中以上学历。村党“两委”班子健全,有一楼一底混凝土村级办公房一栋,有村级积累2.1万元,尚有即将成材的1200亩集体松树林,全村目前种植有经果林2000亩,年出栏生猪900头以上,累计输配母牛257头,产杂交牛犊150余头。全村已修建沼气池45口,实现了水、电、路三通,板光大寨路面已全部硬化,入村大道安装有便民路灯,有153户安装程控电话,98户购置了手机,190户已有电视机、音响等家用电器。 近几年来,村“两委”通过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加强学习,抓好自身建设,提高思想认识,改进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转变观念,完善健全各种工作制度和工作措施,制订目标责任,狠抓经济发展规划的落实等等,发展壮大了集体经济实力,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加强,规范了村级管理,密切了干群关系,使村级各项工作能够正常、有效运转,拓宽了群众的收入渠道,增加了收入,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社会风气日益好转,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促进了全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今后我们将以文明村、小康村为榜样,以党的“十七”精神为指针,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为尽快实现小康村目标而奋力拼搏。 |
板引村 |
一、自然状况 (1)地质地貌 板引村位于三都水族自治县周覃镇北面,东临的查村,北靠板党村、总面积6.6平方公里,村所在地距县城63公里,板引村距周覃至独山油路7公里,是地处原老水东政府所在地的六个村中心,村所在地大寨海拔大约725米,地层受构造的影响而皱断裂,地处三都至荔波古褶陷背斜处,属于低山丘陵地貌类型。土壤主要以黄壤最多,其次为黄色石灰土、水稻土、潮土等。土壤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和垂直分布特征。 (2)气候、水文 板引村属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雨热同季,热量可满足农作物一年两熟,年平均气温17.4℃,≥10℃积温4755.3℃,年日照1210小时,无霜期220天,年降雨量1200毫米,3-5月340毫米,6-8月588毫米,10-4月425毫米,6-8月干燥度为0.63。 (3)水资源 有芒勇水库灌溉支渠绕村而过,灌溉季节无水可供,农田灌溉靠雨水、井水。饮用水为山泉自来水(无消毒)、井水。 (4)矿产资源。 有少量赤铁矿等。 (5)森林资源 全村森林总面积为2000亩,其中有林地800亩,灌木林地300亩,未成林造林地500亩,蔬林地400亩。 (6)旅游资源 板引村是周覃镇水族村寨之一,有民风浓厚的民族风情风俗和优美的自然环境,有布水族服饰、有风情旅游观光水族村庄。 二、社会经济状况 (1)人口状况 板引村有5个村民小组,有155户825人,劳动力人口260人,主要以布依族为主,占99%以上。 (2)经济发展概况 板引村在扶贫划分中属于一类村,主要支柱产业为种植、养殖业,种植支柱产业以经水稻、玉米为龙头,养殖以养猪为亮点。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680元,人均粮食470公斤,人均耕地1.1亩,户均林地面积4.9亩。较有特色的产品有优质二元杂交母猪和三元仔猪、民间传统工艺生产的水族土布、水族马尾绣。 经济总收入500万元中,其中,种植业259万元,养殖业173万元,林木林果业40万元,经商20万元,劳务19万元,其他8万元,种、养殖业仍然是农民主要收入来源。 “十五”期间,在国家、省、州大力扶持和各部门的帮助下,着力抓好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效,发展后劲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大部分贫困人口越过了温饱线,呈现出了环境、生态、经济共同发展的良好势头。 (3)社会事业发展主要指标 有村级卫生室一个,党员活动室一个,综合办公室一个,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场所(篮球场)一个,水东小学位于板引村。板引村没有远程教学点。 (4)产业结构特征 产业结构单一,以种养业为主,商品率低,是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村。 (5)土地利用状况 板引村总面积为9600亩,2005年年末至2011年初各土地类别结构如下: 1、耕地:845亩,其中灌溉水田355亩,望天田150亩,旱地340亩。耕作还是传统耕作方法。 2、园地:10亩。主要品种为经果林。 3、林地:2000亩,其中有林地800亩,灌木林地300亩,未成林造林地500亩,蔬林地400亩。 4、牧草地:3500亩。 5、建设用地:140亩。 6、交通用地:345亩。 7、水域:405亩。 8、未利用地:2500余亩。 三、基础设施状况 (1)农业基础设施 全村田面积400亩,靠小山塘、小水沟、雨水灌溉占80%以上,基本保证了应有的灌溉效益,生产条件有待改进。 (2)交通 全村5个组已通公路,板引大寨路面已硬化,目前路面路基部分损坏。打界组通组公路尚未硬化,路况差。 (3)供电及通讯 村内现有2台容量为80KVA的变压器,电源来自周覃变电站,满足村民的生活用电需要。移动、联通信号已覆盖全村。 (4)供排水 寨内无排污排水设施(沟),人畜饮用水还存在一定困难,供水排水设施不足,且较为简陋,常造成畜禽粪便横流,供水主要依靠建水池接水管或挑用井水,尚未解决人畜饮水安全问题。 四、村寨人居环境状况 大部分没有规划,一是根据地势而建,二是根据迷信而建,大多建筑都具有水族建筑特色;房居大多数二楼住人,一楼养畜,人畜混居,房屋建筑不注意修建排水沟,村民没有卫生意识,在公共的排水沟上,由于缺少投资,仅就地势修到房屋外,任凭污水横流。 五、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概况 板引村总人口825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人口出生率达8‰;文盲半文盲人数56人,占总人数比例的6.9%;小学文化程度人数644人,占总人数比例78.1%;初中文化程度人数100人,占总人数比例的12.1%;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人数25人,占总人数比例的3%。 水东小学位于板引村,在校生700余人,板引、板党、的查、水蒙适龄儿童均在水东小学就读。 |
播花村 |
播花村距周覃镇政府所在地1公里,交通便利。全村共12个村民组9个自然寨303户1250人,其中孔汪组、拉际由组、拉力组为芒勇水库移民搬迁安置点,安置移民31户126人。科学发展观是新时期农村工作的指南,播花村充分认识到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要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科学发展观与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播花村拟从以下五个方面抓好经济社会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
板党村 |
一、自然状况 (1)地质地貌 板党村位于三都水族自治县周覃镇西面,东临新荣村,西邻板料村,总面积13.56平方公里,村所在地距县城61公里,村委会办公室所在地海拔大约710米,地层受构造的影响而皱断裂,地处三都至荔波古褶陷背斜处,属于低山丘陵地貌类型。土壤主要以黄壤最多,其次为黄色石灰土、水稻土、潮土等。土壤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和垂直分布特征。 (2)气候、水文 板党村属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雨热同季,热量可满足农作物一年两熟,年平均气温17.4℃,≥10℃积温4755.3℃,年日照1210小时,无霜期220天,年降雨量1200毫米,3-5月340毫米,6-8月588毫米,10-4月425毫米,6-8月干燥度为0.63。 (3)水资源 有河水的两条支流流经村,在洞甲小学处汇集在一起,雨季水较大,平时水少,但也很少断流过,雨水季节基本保证全村各小组的灌溉用水和日常生活用水。饮用水为山泉自来水(无消毒)、井水。 (4)矿产资源。 有少量赤铁矿等。 (5)森林资源 全村总森林面积1630亩,其中有林地1059.5亩,灌木林地326亩,未成林造林地163亩,蔬林地81.5亩。 (6)旅游资源 板党村是周覃镇布依族村寨之一,有民风浓厚的民族风情风俗和优美的自然环境,有布依族服饰、有风情旅游观光布依族村庄、有保存较完整的民间布依刷把舞,三江瀑布气势磅礴,犀牛潭每天均按时涨水,退水一次,堪称自然界的奇迹。 二、社会经济状况 (1)人口状况 板党村有7个村民小组,有282户1193人,劳动力人口563人,主要以布依族为主,原和周村的二组现合并到板党村,该组全部为水族。 (2)经济发展概况 板党村在扶贫划分中属于非类村,主要支柱产业为种植、养殖业,种植支柱产业以经果林、蔬菜为龙头,养殖以养牛、养猪为亮点。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840元,2010年人均纯收入2070元,人均粮食470公斤,人均耕地0.9亩,户均林地面积6.27亩,户均养牛二头,猪二头,户均生产土花布机床0.8台。较有特色的产品有优质二元杂交母猪和三元仔猪、民间传统工艺生产的土花布、周覃米酒、黑糯米酒,酒类大多为自酿自用。 经济总收入576万元中,其中,种植业277万元,养殖业189万元,林木林果业60万元,经商25万元,劳务14万元,其他10万元,种、养殖业仍然是农民主要收入来源。 “十一五”期间,在国家、省、州大力扶持和各部门的帮助下,着力抓好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二元杂交母猪生产项目等地方特色项目开发,“畜牧品改”试点工作有了较大进展,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效,发展后劲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大部分贫困人口越过了温饱线,呈现出了环境、生态、经济共同发展的良好势头。 (3)社会事业发展主要指标 板党村有远程教学点1个,村级卫生室1个,党员活动室1个,综合办公室1个,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场所1个。 (4)产业结构特征 产业结构单一,以种养业为主,商品率低,是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村。产业多元化发展于2008年已初具规模。 (5)土地利用状况 板党村总面积为13560亩,2006年至今初各土地类别结构如下: 1、耕地:1320亩,其中灌溉水田620亩,望天田133亩,旱地567亩。耕作还是传统耕作方法,复种指数一般在195%左右。 2、园地:1100亩。主要品种为经果林及副产品。 3、林地:1630亩,其中有林地1059.5亩,灌木林地326亩,未成林造林地163亩,蔬林地81.5亩。 4、牧草地:1160亩。 5、建设用地:45亩。 6、交通用地:20亩。 7、水域:河流120亩。 8、未利用地:8000余亩。 三、基础设施状况 (1)农业基础设施 全村田面积689.2亩,靠河水灌溉占80%以上,基本保证了应有的灌溉效益。生产条件基本较好,大寨寨脚有排洪沟,受水灾抵御有保证,抗自然灾害能力相对全镇较好。 (2)交通 全村7个组已通公路,无硬化路面。通往其它各组的路面窄,路况差,往往是晴通雨阻,多数只能通马车,机动车通达率极低。 (3)供电及通讯 村内现有2台容量为80KVA的变压器,电源来自周覃变电站,满足村民的生活用电需要。电信、移动、联通信号已覆盖全村。 (4)供排水 寨内有简易排污排水设施(沟),人畜饮用水还存在一定困难,供水排水设施不足,且较为简陋,常造成畜禽粪便横流,供水主要依靠建水池接水管或挑用井水,虽然今年上级划拨资金进行建设,但由于资金不足等原因,尚未彻底解决人畜饮水安全问题。 四、村寨人居环境状况 大部分没有规划,一是根据地势而建,二是根据迷信而建,大多建筑都具有布依族建筑特色;房居大多数二楼住人,一楼养畜,人畜混居,房屋建筑不注意修建排水沟,村民没有卫生意识,在公共的排水沟上,由于缺少投资,仅就地势修到房屋外,任凭污水横流。 五、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概况 板党村总人口1193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人口出生率达19‰;文盲半文盲人数22人,占总人数比例的1.9%;小学文化程度人数751人,占总人数比例63%;初中文化程度人数274人,占总人数比例的23%;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人数148人,占总人数比例的12%,由于近两年远程教学工程在村内得到实施,送科技进村入户活动的不断深入开展,掌握实用技术的人数也不断增多,现已有240人以上掌握2门以上实用技术,达到2户中有1人掌握实用技术。 板党村有村级小学,叫洞甲小学,位于全村的中部,现有教师8人,有一个学前班,和一至六年级的学生。全部学前幼儿、小学生都到这里上学。 |
的查村 |
的查村位于周覃镇北部,距县城55公里,距最近公路处5公里,不通公路。海拔750米,气候湿润温和。全村共有4个组,121户,563人,全村均为少数民族,水族人口占96%,全村劳动力257个。科学发展观是新时期农村工作的指南,的查村充分认识到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要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科学发展观与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紧密联系起来。的查村拟从以下三个方面抓好经济社会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
水备村 |
一、自然状况 (1)地质地貌 水备村位于三都水族自治县周覃镇西南面,东临三院村,南靠九阡镇水各村、西靠洞览村,总面积13.4平方公里,村所在地距县城54公里,村所在地大寨海拔大约720米,地层受构造的影响而皱断裂,地处三都波古褶陷背斜处,属于低山丘陵地貌类型。土壤主要以黄壤最多,其次为黄色石灰土、水稻土、潮土等。土壤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和垂直分布特征。 (2)气候、水文 水备村属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雨热同季,热量可满足农作物一年两熟,年平均气温17.4℃,≥10℃积温4755.3℃,年日照1210小时,无霜期220天,年降雨量1200毫米,3-5月340毫米,6-8月588毫米,10-4月425毫米,6-8月干燥度为0.63。 (3)水资源 有一条小溪水顺着四个小组田间流过,雨水季节的时候小溪的水用于浇灌田地。饮用水为山泉自来水(无消毒)、井水。 (4)矿产资源。 有大约134.78亩赤铁矿。 (5)森林资源 13200亩,其中有林地12946.26亩,灌木林地7500亩,未成林造林地5446.26亩。 (6)旅游资源 水备村是周覃镇水族村寨之一,有民风浓厚的民族风情风俗和优美的自然环境,有水族服饰、有风情旅游观光水族村庄、有保存较完整的民间铜鼓表演等等。 二、社会经济状况 (1)人口状况 水备村有9个村民小组,有228户1060人,劳动力人口531人,主要以水族为主,占98%以上。 (2)经济发展概况 水备村在扶贫划分中属于非类村,主要支柱产业为种植、养殖业,种植支柱产业以经果林、蔬菜为龙头,养殖以养牛、养猪为亮点。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010元,人均粮食490公斤,人均耕地1.94亩,户均林地面积12.21亩,户均养牛二头,猪二头,户均生产土花布机床0.8台。较有特色的产品有优质二元杂交母猪和三元仔猪、民间传统工艺生产的马尾绣、周覃米酒、黑糯米酒,酒类大多为自酿自用。 经济总收入590万元中,其中,种植业280万元,养殖业190万元,林木林果业70万元,经商20万元,劳务18万元,其他12万元,种、养殖业仍然是农民主要收入来源。 “十五”期间,在国家、省、州大力扶持和各部门的帮助下,着力抓好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二元杂交母猪生产项目等地方特色项目开发,“畜牧品改”试点工作有了较大进展,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效,发展后劲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大部分贫困人口越过了温饱线,呈现出了环境、生态、经济共同发展的良好势头。 (3)社会事业发展主要指标 水备村有远程教学点一个,村级卫生室一个,党员活动室一个,综合办公室一个,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场所一个,无村级小学和幼儿园。 (4)产业结构特征 产业结构单一,以种养业为主,商品率低,是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村。产业多元化发展于2006年已初具规模。 (5)土地利用状况 水备村总面积为20129.7亩,2005年年末至2006年初各土地类别结构如下: 1、耕地:2059.62亩,其中灌溉水田650亩,望天田409亩,旱地1002.62亩。耕作还是传统耕作方法,复种指数一般在195%左右。 2、林地:13200亩,其中有林地12946.26亩,灌木林地750亩,未成林造林地5446.26亩。 3、牧草地:4118.44亩。 4、建设用地:134.78亩。 5、交通用地:103.21亩。 7、水域:河流177.87亩。 8、未利用地:589.52亩。 三、基础设施状况 (1)农业基础设施 全村田面积510亩,靠小山塘、小水沟50%以上。 (2)交通 全村9个组1个组未通公路,有8个组已通公路,其中4个自然寨路面已硬化。但通往其它4个组的路面窄,路况差,往往是晴通雨阻,多数只能通马车,机动车通达率极低。 (3)供电及通讯 村内现有2台容量为80KVA的变压器,电源来自周覃变电站,满足村民的生活用电需要。电信、移动、联通信号已覆盖全村。 (4)供排水 寨内有简易排污排水设施(沟),人畜饮用水还存在一定困难,供水排水设施不足,且较为简陋,常造成畜禽粪便横流,供水主要依靠建水池接水管或挑用井水,尚未解决人畜饮水安全问题。 四、村寨人居环境状况 大部分没有规划,一是根据地势而建,二是根据迷信而建,大多建筑都具有水族建筑特色;房居大多数二楼住人,一楼养畜,人畜混居,房屋建筑不注意修建排水沟,村民没有卫生意识,在公共的排水沟上,由于缺少投资,仅就地势修到房屋外,任凭污水横流。 五、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概况 水备村总人口106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人口出生率达7‰;文盲半文盲人数23人,占总人数比例的2.5%;小学文化程度人数629人,占总人数比例69.3%;初中文化程度人数230人,占总人数比例的25.3%;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人数58人,占总人数比例的5.4%,由于近两年远程教学工程在村内得到实施,送科技进村入户活动的不断深入开展,掌握实用技术的人数也不断增多,现已有240人以上掌握2门以上实用技术,达到2户中有1人掌握实用技术。 水备村目前无村级小学。全部学前幼儿、小学生都到三院小学、周覃中心小学等学校就读。 |
丰来村 |
丰来村位于恒丰乡中心,是乡政府所在地,海拔750—800米之间,气候温和湿润,总面积10.4平方公里。全村辖有14个村民小组(东太来,西太来,夭勇,夭豆,打抗,务其,引哄,的排,打往,的鸭,中朋,丰明,丰光,的领),454户居民,总人口2085人,其中农业人口1915人,全村劳动力986个。丰来村党支部现有党员28人,其中预备党员5人。耕地面积850亩,丰来村主要以水稻、玉米种植为主导产业、畜牧养殖为辅。辖区内有丰富的赤铁矿、煤矿资源,现有年产3万吨的夭勇煤矿企业。2010年人均纯收入3078元,人均产粮300公斤。 |
和勇村 |
和勇村位于恒丰乡西北部,与独山县本寨乡接壤,距乡政府驻地6公里。海拔900米,气候湿润温和。全村总面积5.8平方公里。共有11个组(吉勇,古脚,板先,板尖,板打,大拉领,小拉领,姑养一,姑养二,和气上,和气下),327户,1357人,现有党员23人。全部是水族和布依族为主。全村共有劳动力735人,其中:高中文化16人,初中文化168人,文盲、半文盲551人,占总劳力数的2.18%、22.86%、74.96%。耕地面积646亩,其中:田521亩,土125亩,人均基本农田0.23亩,自然资源以山林为主,人均林木面积3.63亩,草山草地1296亩,可开发荒地面积为2000亩,水面面积(芒勇水库)500亩。村内建有一所完小,在校学生302人,没有村卫生室,不通广播电视。2010年全村人均产粮310公斤,人均纯收入2880元。 |
塘党村 |
塘党村位于三都县恒丰乡南面,东邻周覃镇和周村、三江村,西连荔波县甲良镇中怀村,北接丰来村和景奎村,南抵荔波县甲良镇板培村和水利乡的尧棒村,距三都县城55公里,距荔波县城35公里,距乡政府驻地5公里。土地面积为21.3平方公里,共辖8个自然寨12个村民组,有456户1968人,其中水族人口为90%、布依族人口为10%,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全村耕地面积为1501亩,其中田797.5亩,土704亩。2010年全村人均产粮330公斤,人均纯收入3050元。 塘党村支部现有新老党员31人。近年来,在村党支部的领导和全村群众的艰苦努力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较大改善,村所地现有完全小学一所,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8%以上;有村卫生室一个,全村参合率为96%;三都经恒丰至荔波油路横穿村境,全村已基本实现组组通电、通电话、通公路目标。 塘党村境内主要有煤矿、赤铁矿、水晶石和石灰石等矿产资源,还有大面积待开发的荒山荒坡。热情好客的塘党人民欢迎各方有识之士到塘党村投资开发。 |
板力村 |
板力村位于恒丰乡东面。东邻周覃镇,距离乡政府驻地4公里,全村总面积10.3平方公里。共有11个村民小组,347户,1560人。2010年底村支部有党员29人,入党积极分子2人。全村耕地2260亩,田总面积为1184亩,地总面积为1076亩。全村大小畜共1500头。2010年全村人均产粮400公斤,人均纯收入3079元。 |
景奎村 |
景奎村全村有9个村民小组,景奎村位于恒丰乡西南部,紧邻荔波县甲良镇,交通便利,是恒丰乡两个一类贫困村之一。全村总面积5.6平方公里,9个村民组,8个自然寨,316户,1256人,劳动力为630人,全部是水族。全村23名党员。全村现有耕地630亩。2010年全村人均产粮310公斤,人均纯收入2980元。平均海拔在780米左右,气候湿润温和,年均气温15℃左右。景奎村以农业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是皱皮辣椒和生姜。 |
芒勇湖村 |
芒勇湖村位于恒丰乡西北部,芒勇湖村2010年由原来的留联村和务条村合并而成,东接廷牌镇本托村,南抵恒丰乡丰来村,西靠恒丰乡和勇村,北邻廷牌镇羊楼村。距乡政府所在地5公里。平均海拔825米。全村辖个13个村民小组,333户,1494人,全村党员35名。全村土地面积12649.5亩,其中耕地面积1615亩,田960亩,地645亩,林地4441.5亩,牧草地1371.4亩,未利用地3616.6亩。2010年人均纯收入3074元。 村党支部共有党员35名,其中预备党员4名,其中大专文化2名,高中文化1名,初中及以下文化27名;年龄60岁以上9名,46-59周岁9名,45岁以下17名。 村支部2010年7月被县委评为县级“五好”基层党组织,被乡党委评为先进基层党支部。2011年7月获州委党建办评为州级“五好”基层党组织。 |
三江村 |
(1)地质地貌 三江村位于三都水族自治县周覃镇西面,东临新荣村,西邻板料村,总面积13.56平方公里,村所在地距县城61公里,村委会办公室所在地海拔大约710米,地层受构造的影响而皱断裂,地处三都至荔波古褶陷背斜处,属于低山丘陵地貌类型。土壤主要以黄壤最多,其次为黄色石灰土、水稻土、潮土等。土壤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和垂直分布特征。 (2)气候、水文 三江村属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雨热同季,热量可满足农作物一年两熟,年平均气温17.4℃,≥10℃积温4755.3℃,年日照1210小时,无霜期220天,年降雨量1200毫米,3-5月340毫米,6-8月588毫米,10-4月425毫米,6-8月干燥度为0.63。 (3)水资源 有河水的两条支流流经村,在洞甲小学处汇集在一起,雨季水较大,平时水少,但也很少断流过,雨水季节基本保证全村各小组的灌溉用水和日常生活用水。饮用水为山泉自来水(无消毒)、井水。 (4)矿产资源。 有少量赤铁矿等。 (5)森林资源 全村总森林面积1630亩,其中有林地 |
板料村 |
板料村辖8个村民小组6个自然寨,206户1079人,行政区域面积4.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35亩。农业人口1075人,占总人口的99.6%。水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9.8%。2010年全村生产总值248万元,人均纯收入2298元。全村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少数民族村寨,村容整洁,民风淳朴,自然风光优美。 |
甲王村 |
甲王村辖5个村民小组3个自然寨,198户907人,行政区域面积4.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95亩。农业人口903人,占总人口的99.6%。水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9.8%。全村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少数民族村寨,村容整洁,民风淳朴,自然风光优美。 |
三愿村 |
三愿村辖18个村民小组16个自然寨,549户3148人,其中:农业人口3132人,水族占总人口99以上。耕地面积172亩。 全村粮食种植以水稻、玉米为主,经济来源以农、林、牧为主,养殖方面主要有牛、猪和本地土鸡等,受地理条件限制,属自产自销型经济状态。 |
新仰村 |
新仰村辖15个村民小组632户3337人,总有田2054亩,土385亩,耕地面积2439亩。有一所完小学校,学生入学率为100%。近年来在镇党委、镇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关怀下,在全村群众的共同努力及广大在外务工人员的积极配合支持下,村“两委”积极带头做示范,真抓实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领航者,生产发展的带头人,生活宽裕的示范人,乡风文明的倡导人,村容整洁的维护人,管理民主的推行人,新仰村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以前,新仰小学没有篮球场,使学生很难得到全面发展。于2002年在村“两委”的积极争取和外出务工人员的慷慨支助以及在县工商联、廷牌政府共同努力下,建成了新仰小学篮球场和学校阶梯。 为了加快农村经济快速发展,2003年在县交通局的大力支持及全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5.1公里的入村公路,其中2.8公里通过州交通局验收,为新农村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人畜饮水是一项关系到群众生产、生活的重要问题,也是一个比较突出的民生问题。2003年县水利局投资,解决了新仰大寨、的鸭大寨人畜饮水困难。 如何把新仰荒山恢复绿化,摆在村“两委班子”面前是一个突出的重大课题。2004年争取县林业局的支持,总完成了3653亩珠防工程,现林木长势茂盛,绿化荒山,为群众增收,奠定基础。 新仰村是一个水资源比较缺乏的村,农业基础设施需要改善。为发展高产、高效、优质农业创造有利条件。2005、2006年,县水利局在新仰村投资建成小水窑207口,建成引罕山塘、甲堡山塘。2008年又建成新仰哥友山塘,2009年在县纪委的扶持下,又硬化了新仰大赛道路硬化1500平方米,群众得到了许多实惠,生产条件得到很大改善。 长期以来,新仰村群众农民生活能源主要以薪柴、杂草和包谷杆为主,砍伐天然林,破坏生态环境,致使水土流失严重,土壤沙漠化日益加剧,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形成“越砍越穷,越穷越砍”的恶性循环。能源供求关系矛盾十分突出,山林不堪重负,退耕还林成果和森林生态保护面临着巨大挑战。要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有效缓解农村能源矛盾,告别烧柴历史,提供高品位能源,有效地保护和恢复森林植被。2009,2010年经过发动群众,在县农业局的支持,已完成沼气池120口,推广使用沼气来解决农户生活所需能源。以巩固退耕还林为重点的生态建设成果,减少人畜粪便和生活污水造成的农村污染,有效改变农村环境卫生状况,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和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 村容整洁,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009,2010年,在新仰村大量外出务工人员的大力支持和带动,村“两委”的积极组织下建成新仰大寨、上、下的鸭、务旦自然寨道路硬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起到示范带头作用。 2010年,我镇在新仰村塘廷公路沿线连片种植“185”工程示范300亩,主要种植以番茄、辣椒、大蒜、莲花白、白菜为主、套种其他菜类,实现我镇“185工程”产值目标。在村“两委”的的领导下,实行村组干及党员充分发挥带头模范作用,村两委一个人带头种植3亩,委员种植2亩,已经离任了的老党员韦少儒,个人带头种植近5亩的番茄和2亩的辣椒。率身先卒,做产业调整的“领头人”,调动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实现了富民增收。 因病至贫、因病返贫是严重的一个社会现象,国家为了解决这个现象,提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仰村大力宣传以及广大群众觉悟的提高,2010年参合人数96.2%,2011年参合人数98%,使广大群众有病有地看,有病有钱医,切实解决了农民看病难,住院难问题,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新仰村是廷牌镇的各方面的先进村,是比较发展的村,我们更加努力,带领全村人民抢抓机遇,用好机遇,为新农村经济发展,更加努力奋斗。 |
心合村 |
心合村共有20个自然寨21个村民小组,588户,2943人,水族占全村人口总数的99%以上,全村耕地面积1092亩。心合村主要以水稻,玉米、甘蔗等农作物为主,经济、文化、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落后。 |
高潮村 |
热潮村辖14个村民小组,总户数498户,2109人,耕地面积654亩。农业人口2106人,占总人口的97%,非农业人口3人,占总人口的1.3%,水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9.8。 热潮村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少数民族村寨,村容整洁,民风纯朴,自然风光优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村“两委”班子团结协作,村民们勤劳耕作,全村人均纯收入在逐年增长。 |
甲约村 |
甲约村位于廷牌镇西北部,距镇政府驻地13公里,东邻热潮村、南接三院村、西抵独山县本寨乡黎罗村、北甲王村,是我镇最边远的行政村之一,有9个村民小组、176户、850人,甲约村设党支部1个,党员有13人,其中女党员2人。甲约村党支部是多年来我镇最有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党支部之一,在抓党建、村级基础设施建设、消防安全建设等方面都有积极的带头作用。近年来,该党支部在镇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他们紧紧围绕服务群众为核心,牢固树立“服务、奉献、拼搏”的思想,强化基层组织建设,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党支部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有效发挥了积极作用,为甲约村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力量。 |
新荣村 |
1、地理位置 新荣村位于三都周覃镇南面,周覃镇政府所在地,东靠水便村,南邻水备村,西毗板光村、新合村,北连新各村,南北相距约12公里,东西长约15公里。国土总面积9240.9平方米,距县城51公里,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在680米左右。属于低山丘陵地貌类型。 2、气候 新荣村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暖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大部份地区平均气温在17.4℃左右,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出现在7月份,最低值在1月份。 3旅游资源 新荣村是周覃镇布依族村寨之一,有民风淳朴的布依风情、有布依歌、布依花布、腊染、大雕等惟妙惟肖,还有较为出名的布依刷把舞等。欢迎各方宾朋来新荣村旅游观光。 |
羊楼村 |
羊楼村地处三都县至独山县边境交界处,距镇驻地3里,是三都至独山公路的主要通道。羊楼村各组分散于全州第二大水库——芒勇水库的中上游,水绕环全村10余公里。西邻独山县塘立镇甲点村,东邻廷牌镇板老村,南邻恒丰乡务条村,北邻廷牌镇良乔村。全村辖10个村民小组,11个自然寨,229户1142人;共有党员15名,其中女党员2名。2010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2735元。近年来先后被州委、县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五好党支部”。 羊楼村是一个典型的山区村,群众居住分散,由于修建芒勇水库,近一半的群众不得不从原本肥沃的土地上迁出,加上芒勇水库为饮用水源而不能进行旅游开发的发展养殖业,村民们只能望“湖”兴叹,全村经济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况,农民群众只有靠外出务工来维持家庭日常开销,人均收入也一直维持在800-1000元。新一届村党支部领导班子始终按照“五好四新三落实”的要求,以“创先争优”为主要内容,团结一致,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不断增强发展农村经济和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本领。通过几年的努力,全村在农村经济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开发等方面得到了快速发展,村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全村正朝着文明生态富裕村迈进 |
廷牌村 |
廷牌镇廷牌村委会认真学习贯彻“-”重要思想,按照“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始终把“真抓实干,服务村民”作为加强党支部自身建设的核心;始终按照“五个好”的目标要求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狠抓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目前村党支部“班子团结、敢于斗硬、勤政为民”,充分发挥了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多次被镇党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一、加强班子建设,形成坚强堡垒 村党支部是村里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加强党支部建设是加强村级组织建设的重点,农村党支部的中心任务是加强村级组织建设的重点,农村党支部的中心任务是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带领群众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党支部经常组织召开党员会、村组干部会、群众会,弄清群众所想、所盼、所怨,统一干群思想,提高大家的认识。把加强村组班子建设和党员教育管理放在了重要位置,一是坚持党员学习制度化。支部年初制定了学习计划,订阅了学习材料,通过学习,统-员的思想,发挥党员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坚持支部班子成员集体议事制。凡属支部重大事项的决策,必须由支部班子全体成员或支部集体商议决定。同时,村支部十分重视组织发展工作,为基层党组织输入了新鲜的血液。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切实为群众办实事 村党支部及时抓住扶贫开发建设的机遇,下大气力加强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党支部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村里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听取群众的建议,多次向镇党委和上级部门勾通,跑资金,找项目。2010年最终投资35万元修建一条宽4米,度500米的水泥路。水泥路的建成,极大改善了村民的交通环境,给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群众对此十分满意。同时农业生产条件和村容村貌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尽能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替群众排忧解难,是村上一班人最大的心愿。为使今年春耕工作取得新成效,村党支部组织群众修通板奇水库流水沟清淤和暗沟重修500米,确保了全村的农田灌溉。在积极向上争取资金的同时,他们发动群众筹集资金5000元,修建了人饮蓄水池,现全村家家户户都用上了清洁卫生的自来水,解决了群众饮水难问题。 正在实施的风灾受损房屋修复工程,在受损房屋中老弱病残孤等-无力完成房屋修复,党支部组织村里的年轻人和党员义务投工投劳,帮助他们把房屋建好,解决了群众无住房的困难,让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生产和学习当中。 三、心系群众安危,身先士卒作表率 2010年我镇遭遇五十年难遇的特大旱情灾害,致使人畜饮水、农田灌溉受到严重影响。灾情发生后,廷牌村党支部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安排布署抗灾救灾工作。同时动员全村党员、干部迅速行动奋起抗灾。村两委干部始终冲锋在前,战斗在第一线,他们进组入户,核查核实灾情,向群众宣传消防防范措施,帮助寻找水源、抬水、积水防火、抽水浇灌、打田栽秧,帮助重灾特困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关键时刻,村“两委”临危不乱,村党支部书记带领班子成员,哪里有险情就出现在哪里,哪里有困难就冲向哪里。村干部们的表现感动了更多党员群众加入到他们的队伍中。在除抗旱过程中,有的人脸上被阳光晒伤,有的人身上晒得脱皮一块又一块,晚上回家全身酸痛,但是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确保了群众得收成。为了解决群众抽水浇灌难的问题,村领导多次向镇党和上级部门找柴油、汽油、抽水工具和抽水机,并将上级发放救灾物资及时送到群众手中,从不私为已用,让他们感到旱灾无情人有情,体会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四、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创建和谐发展环境 廷牌村在抓村级组织建设中,注重把科技、民主、法治融入到各项工作中,把科技兴村、民主管村和依法治村为主要内容作为统揽农村各种村级创建活动,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科技兴村方面,主要是积极组织群众参加县乡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以科技示范户带动全村共同致富。民主管村方面主要是坚持让党员和村民代表参与村务民主管理和村务民主监督。涉及群众利益的公路修建和维修,民政救济对象、计划生育安排对象等都实行了支部会议和村民代表大会共同研究决定,并在村务公开栏内公开。依法治村方面主要是利用各种会议宣传法律知识,增强村民法制观念,同时制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有效措施,坚持小纠纷不出组,大纠纷不出村,社会治安良好,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得到根本遏制,全村社会稳定,民心稳定。 五、面对未来,充满信心 廷牌村党支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重要思想,村上的经济、村容村貌治理发生了重大改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三堆”(粪堆、土堆、柴堆)和“三乱”(乱泼污水、乱扔杂物、乱倒垃圾)现象正在悄然改变。廷牌村班子的每个成员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按照支部建设“五个好”的目标,进一步加强学习,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工作行为,理清发展思路,为全面建设农村小康而努力工作。 |
同心村 |
同心村位于廷牌镇西北面,地处三都县与独山县边境交界处,是廷牌镇20个行政村最交通难、通讯难、上学难、住房难、看病难、增收难这“五难”成为同心村严重阻碍的问题,经济落后及又偏远的一个村,距政府驻地12公里,东面与引虽村相接,南面与甲王村相连,西面与独山县本寨乡毗邻,北面与塘州乡阳猛村相通,辖有11个村民小组,有12个自然寨,平均地理海拔为1300米。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小麦、油菜、油菜等,养殖业主要有牛、马、猪等及家畜。据2010年人口普查统计全村有380户1980人,劳动力980人,尚有29户93人处于温饱贫困,无劳力和收入来源需民政救济26户88人,72户342人处于低收入状态,人均纯收入2748元,人均占有粮324公斤。村民群众的经济来源主要以销售粮食、林业、禽畜等作为收入。现以实现组组通电,泥路已修到村,村内有一所空心砖和檀条砌成的教学点,目前檀条已经逐渐腐烂,随时危及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 同心村是水族人口居住地之一,水族占99.5%,汉族占0.5%。全村总面积有2568亩,耕地面积有1092.35亩,其中田948.18亩(旱田648亩,水田300.18亩),土160亩,山林面积1400多亩(山林履盖面积873亩,荒坡527亩)。全村有380户1980人,劳动年龄人口为989人,占总人口的58%;劳动力供给总量890人,占劳动年龄人口的89%;从事农业生产人数560人,占劳力动供给量63%;农村富余劳动力350人,占劳动力供给量37%;已转就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200人,占农村富余劳动力人口58%;未就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140人,占农村富余劳动力人口42%;适学儿童为430人,占总人口的25%(入学儿童为415人,占适学儿童96.3%,失学儿童为15人,占适学儿童3.7%);无劳动力人口为340人,占总人口的20%(其中五保护20人,10人受五保护)。全村以发展农业为主,人均耕地面积0.64亩人,种地面积为0.24亩/人,山林分配面积为1.4亩/人。年实际粮食总产量稻谷42.9万斤,玉米16万斤,猪年出栏400头,耕牛230条,鸡2300只,生产总值为139万元(其中农业生产总值90万元,外出务工收入49万元),人均纯收入698.4元。常年以大米为食,村里有一个教学点,高年级学生步行到5公里以外的阳安小学就读。目前没有卫生室(项目已批复),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率高。今有拉哀、逢一、逢二、的困等四个组未通自来水,处于饮水难,灌溉难,吃的是下雨污水,身体虚弱,群众生病率高。因交通闭塞,信息不灵通,严阻村民生产生活,致使同心村收入水平低,产品效益差,经济严重落后,人民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
甲乃村 |
甲乃村全村由5个自然寨组成,辖7个村民小组。全村有282户1468人,全部为少数民族,其中水族人口占全村人口的99%以上,是一个以水族人口聚居为主的村寨。全村耕地总面积617亩。目前种、养殖业是农民创收的主要来源。 近年来,甲乃村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为载体,以新农村建设为主线,抓班子、带队伍、强素质、选路子、建制度,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更新理念,服务于民,群众生活幸福和谐,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
板奇村 |
板奇村全村总面积3.67平方公里,全村耕地面积565亩,村辖内有一组、二组、三组、上板奇组、下板奇组、上务莫组、下务莫组、中寨8个村民小组,255户,1347人,水族人口占总人口99以上。全村大小畜共1020头。 |
廷新村 |
廷新村村辖内有化旦、定坝、小场、中拥、鲁迅、干牛、岜空、玉雄、板本9个自然村寨。全村498279户,人口1412人,水族人口占总人口99.8%。耕地面积:409亩,地貌以水田、耕地为主,海拔880米。气候为夏长冬短,春秋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均气温为18℃,属中亚热带温润气候类型,年降雨量为1349.5毫米,主要集中在4月至9月,年无霜期为328天。适合水稻种植和皱皮辣椒种植,自然风光较好。 |
引虽村 |
引虽村全村辖7个村民小组,226户,1133人,水族人口占总人口99%以上。现有耕地面积869亩,气候凉爽,适合种植茶叶,已通公路、通电。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名特产品:乡米,皱皮辣椒,办公所在地:引虽村 |
群力村 |
群力村地处三洞乡南部,距政府有4公里、三荔油路1公里,全村共有居民297户,人口1670人,其中党员35人,辖8个村民小组,全村耕地面积733亩,人均耕地0.44亩。群力村于1990年撤区并镇后归于三洞乡,全村经济收入以农业为主,人均收入不到1500元。与周覃镇新各村、水蒙村、的查村、板引村、板党村相邻,这里邻里和谐,民风纯朴,是我乡水族较集中地。根据全体村民的强烈要求,经后三年群力村要提高经济收入,首先搞好基础设建设,再引进新的项目和技术,利用慌坡和河流发展种养殖业。 |
新合村 |
新合村距镇政府所在地0.2公里,三荔公路,三独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属周覃镇中心村之一,是周覃镇工业小区规划点,辖15个村民小组342户、1504人,主要居住有布依、水、苗等民族。多年来,在镇党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村“两委”和广大村民共同努力下,群众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人均收入达3000元以上,村容村貌改善明显。在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中,新合村结合新合村村情,有力地推动了各项工作的发展,同时,制定了科学的经济发展思路。 |
拉外村 |
拉外村辖内有雅伙、今友、板乔、雅朗、梅育、定同和高外7个村民小组。全村277户,人口1382人,水族人口占总人口99%以上。全村耕地面积804亩,地貌以水田、耕地为主,村民主要经济来源于种植业、养殖平均养猪2头。农业生产逐渐由粮食种植转向经果,经济种植由传统的种养殖业向科技化转变。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