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河南省 >>安阳 >> 林州市 >> 黄华镇 >> 杨水洼村

杨水洼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杨水洼村谷歌卫星地图)


杨水洼村简介

  杨水洼行政村,位于林州市政府西1.5公里处,杨水洼行政村是1979年从王家庙大队分离出来的一个行政村,杨水洼自然村始建于1750年至今已有近260余年的历史,当时由于此处地势较低,每年六月下雨都出溅水,土地都被水淹而得名水凹村,因姚姓家族居住于此,所以原先叫姚家水凹,后因姚姓族人迁至现在的姚村后姓杨的几户从外地到此生活居住,随改名叫杨水洼。
  杨水洼行政村辖四个自然村,全村总面积2.85平方公里,8个村民小组,人口2150人,耕地面积1200亩,主产小麦、玉米,村内有一所小学,两所幼儿园,一个卫生所,无工矿企业。现有红旗渠科技产业园一处,林州市看守所、拘留所驻在杨水洼村范围内。林州市黄金中轴线红旗渠大道穿村而过,直达红旗渠岸边,交通条件非常便利。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410581200 455000 -- 查看 杨水洼村谷歌卫星地图

杨水洼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杨水洼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魏家庄村

  魏家庄村位于林州市城郊乡人民政府西北7公里处的太行山下,据传,魏氏先祖魏国财清朝中早期从河北涉县台庄迁来,在此落脚建村,起名魏家庄,村民委员会驻魏家庄村,下辖魏家庄、焦家庄、冶家庄、方家沟、蔡家沟5个自然村,14个村民小组,464户,1685人,面积4平方公里,耕地756亩,农民种植以传小麦、玉米为主,辖区内有名寺香水岩寺、文殊寺,西靠太行山,风景秀丽,胜似仙景。红旗渠一干渠从魏家庄村蔡家沟自然村中穿过,魏家庄村盛产板栗、黄杏、山楂、柿子、核桃,魏家庄的梨子叫响林州乃至安阳。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人居环境的改善,魏家庄2016年曾获得安阳市人居环境标兵村称号。   

胡家庄村

  胡家庄村位于林州市城郊乡人民政府西部2.5公里处,村民委员会驻胡家庄村,辖胡家庄、赵老庵、郝家庄三个大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835户3621人,总面积6平方公里,2220亩耕地,以种植小麦、玉米、花生、红薯为主。   据胡氏墓碑记载,清康熙年间,外地人胡世弼迁此地立村,取名胡家庄。   赵老庵村是胡家庄行政村下辖的一个自然村。据传康熙年间赵姓尼姑迁址此地建庵,后人以此立村取名赵老庵,文革前庵内石狮还存在,文革期间被毁。   郝家庄是胡家庄行政村下辖的一个自然村。明宣德年间(1426-1435),郝氏始福郝天中自山西省壹关县柏林村迁至东姚镇山则西村(今伯文村)定居。至万历年间,六世先祖郝金又迁到林州城西落户,取名“郝家庄”村。   村旁立有清朝赐匾“大赍奇功”石碑,村中福茔约六亩。   郝佥之父郝世昌系林州历史名人。据《郝氏家谱》记载:明喜靖初年,山西潞城陈卿聚众数万,烧掠民居。官军捕之,多遭杀伤。朝廷谕河南巡抚合兵扶剿。嘉靖六年(1527)十一月,河北道参政陶,以蚁尖寨近贼路,乃调郝世昌招募熟悉山路壮丁200人屯守。嘉靖七年(1528)九月,贼将路和尚领众攻蚁尖寨,被世昌之子郝金(郝佥兄)击败,擒路和尚、吴学等首领5人。此时山西指挥霍某屯聚山口,进御无策。贼乘胜攻陷辽、沁二州,掳去知州王某,势益猖獗。朝廷闻之,遣鲁总兵统率河南、山西等四省驻军讨伐。河南巡抚潘埙、山西巡抚常道与鲁总兵共议,定于十月初六日进兵夹攻。世昌献计曰:“阱垴山高北瞰贼巢,东逼蚁尖寨,乃贼咽喉之路,应乘其无备袭之!”潘从之。初五日夜,世昌父子统兵300人,秉火由墓道倒橛而上,夺占阱垴山。擒斩贼将,招抚贼众326人。世昌纵火焚其巢穴,镇守鲁班门。贼上马武寨,参政陶谐遣将合兵攻寨,擒贼将王仲杞,陈卿弟陈来等七人,招降万余人。贼首陈卿西逃,世昌率兵追至山西将其降服。本战役用兵十万,斩获贼两万人,历时300余日。兵科给事中夏言同河南巡抚潘埙合奏,为世昌请功。加一品服色,赐匾“大赍奇功”四字,旌之。清雍正五年入祀忠义词,《重修林县志》有传。   郝金二兄郝令,诰封文林郎,邢台县正堂。三兄郝介,王府典膳官。侄郝持是明万历庚辰(1580)进士。官至工部营缮司员外郎(五品),善文辞书法。《重修林县志》有传。侄郝操,太医院吏目。侄郝栋,礼部儒士。   

青林村

  青林村位于林州市城郊乡西南角10公里处,属丘陵地区。青林村原名小屯大队。1954年青林村青年支边时在村西造林留作纪念,俗称“青年林”,后村委迁至青年林旁,改名青林村。根据安阳地区行署1981.24号文件和林县人民政府1981.55号文件精神,小屯大队更名为青林村。全村共10个自然村,14个村民小组,全村东西长10里,南北长5里。共750户2700口人散居在十个自然村。荒山面积1166余亩,耕地面积2200亩,退耕还林240余亩。村支两委班子健全,两委干部4人,现有党员84名。劳动力1150人,60岁以上老人430人。现有村级卫生室1个,用房面积80平方米,乡村医生1名,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4户,共44人。全村以种植业为主,村内道路35%硬化,6个自然村已安装路灯,2015年全村接通天然气与自来水。支柱产业主要以旱地种植业为主。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以种植业为主,饲草经济丰富,适宜发展养殖业。   

董家村

  董家村位于林州市城郊乡人民政府西3.5公里处,据传,董氏在此建村立户起名董家村,后来邢氏在此居住较多,辖5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850户,3300口人,面积9平方公里,耕地1900多亩,主产小麦、玉米、花生等,离红旗渠1公里。   

高家庄村

  高家庄村位于林州市政府西4公里红旗渠大道南侧,据村史记载,高家庄村建村300余年,是高姓两兄弟初始建村,因此称为高家庄村。村东边有省级文物“赵南长城”遗址。   高家庄村有3个村民小组,2个自然村,260户,900口人,面积2.5平方公里,耕地800亩,主要生产小麦、玉米、花生、红薯。高家庄村东邻杨水洼行政村,南邻常家庄行政村,西邻马地掌行政村,北邻宋家庄行政村。   

南马家庄村

  南马家庄村位于林州市城郊乡人民政府西北五公里处。据传唐代建村,马氏2兄弟到此居住以姓得名马家庄村,与1994年大队分涉后,改为南马家庄村,辖4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212户800余人,面积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00亩,主生产小麦、玉米、红薯等作物,林坡面积789亩,林坡内主要有板栗、山楂、核桃等果类,基础设施水库一座融水量15000方,硬化渠道3000余米,临市观光大道和市文物保护单位小黄华仙岩寺,西北有闻名全国的鲁班豁。  

石楼村

  石楼村以一些石砌的小楼得名。1982年分大队后新成立石楼大队,现改为石楼村委会,驻地孙家庄自然村。辖四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370户,1317人,面积6平方公里,耕地700亩。主产小麦、玉米、红薯。林产品有板栗、山楂、李、杏、核桃等。鬼斧神工的鲁班豁在村西3公里处,风景秀丽,空气清新,是林州市的西花园、大氧气。红旗渠一干渠,林石公路穿村而过。 石楼村与魏家庄村、胡家庄村、青林村、董家村、高家庄村、南马家庄村、土楼村、杨水洼村、止方村、马地掌村、白杨洼村、李家墁村、郭家园村、常家庄村、二龙庙村、南观西村、崔家庄村、桑园村、王家庙村、付水洼村、宋家庄村、北关西村、郭家庄村、黄华村、席家洼村、大屯村、庙荒村、桃源村、圪道村相邻。

土楼村

  土楼村位于林州市城郊乡人民政府西南部,距乡政府3千米处,,据传在很早期村里有一座土建楼,年代长久,土楼因此得名。土楼村辖5个自然村,分别为土楼、郭家庄、小券、西军池、东军池。共13个村民小组,总户为750户,总人口为3000人,面积3.3平方公里,耕地153公顷。农业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经济来源以种植、养殖、建筑为主。有4座水库。邮政编码为456550。 土楼村与魏家庄村、胡家庄村、青林村、董家村、高家庄村、南马家庄村、石楼村、杨水洼村、止方村、马地掌村、白杨洼村、李家墁村、郭家园村、常家庄村、二龙庙村、南观西村、崔家庄村、桑园村、王家庙村、付水洼村、宋家庄村、北关西村、郭家庄村、黄华村、席家洼村、大屯村、庙荒村、桃源村、圪道村相邻。  

杨水洼村

  杨水洼行政村,位于林州市政府西1.5公里处,杨水洼行政村是1979年从王家庙大队分离出来的一个行政村,杨水洼自然村始建于1750年至今已有近260余年的历史,当时由于此处地势较低,每年六月下雨都出溅水,土地都被水淹而得名水凹村,因姚姓家族居住于此,所以原先叫姚家水凹,后因姚姓族人迁至现在的姚村后姓杨的几户从外地到此生活居住,随改名叫杨水洼。   杨水洼行政村辖四个自然村,全村总面积2.85平方公里,8个村民小组,人口2150人,耕地面积1200亩,主产小麦、玉米,村内有一所小学,两所幼儿园,一个卫生所,无工矿企业。现有红旗渠科技产业园一处,林州市看守所、拘留所驻在杨水洼村范围内。林州市黄金中轴线红旗渠大道穿村而过,直达红旗渠岸边,交通条件非常便利。   

止方村

  止方村位于林州市城区正西侧,太行山脉脚下,红旗渠畔,全村地势西高东低,距离县城和乡政府7公里。辖有6个自然村,分布较散、远,7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人口307户,1060人,面积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75亩,村内以传统农业为主,主要是种植业为主,盛产玉米、蔬菜、花生、小麦、红薯等多种粮食经济作物。林州市黄华风景区景点在此,红旗渠一干渠从村内由北向南穿过。   止方村与魏家庄村、胡家庄村、青林村、董家村、高家庄村、南马家庄村、石楼村、土楼村、杨水洼村、马地掌村、白杨洼村、李家墁村、郭家园村、常家庄村、二龙庙村、南观西村、崔家庄村、桑园村、王家庙村、付水洼村、宋家庄村、北关西村、郭家庄村、黄华村、席家洼村、大屯村、庙荒村、桃源村、圪道村相邻。  

马地掌村

  马地掌村,位于林州市城郊乡政府西北7公里处,据传,杨氏在此建村立户,原名麻地掌,因此地小如掌,适宜长麻,故取名“麻地掌”。又因“麻”与“马”谐音,故又称马地掌,沿用至今。村民委员会位于小楼庄自然村。辖5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275户,1015人。面积4平方公里,耕地656亩。主产小麦、玉米。有马地掌水库。红旗渠大道、观光大道、“人工天河”红旗渠,从马地掌村经过。红旗渠沿岸有农家乐饭店7座。   

白杨洼村

  白杨洼村位于林州市西4公里处,据传因西山坡盛产杨树而取名。村委会下设6个村民小组,一个自然村,全村410户,1510人,耕地1300亩,农作物主要生产小麦.玉米。西临红旗渠,南临林桃公路。   白杨洼村与魏家庄村、胡家庄村、青林村、董家村、高家庄村、南马家庄村、石楼村、土楼村、杨水洼村、止方村、马地掌村、李家墁村、郭家园村、常家庄村、二龙庙村、南观西村、崔家庄村、桑园村、王家庙村、付水洼村、宋家庄村、北关西村、郭家庄村、黄华村、席家洼村、大屯村、庙荒村、桃源村、圪道村相邻。  

李家墁村

  李家墁村位于林州市城郊乡西北10公里处,据传300多年前,一李姓从山西洪屯老槐树下讨荒来到此地落户,取名李家墁村,该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181户,755口人,耕地面积35公顷,生产小麦、玉米,土特产果木有:板栗、柿子、山楂、核桃,西临人工天河红旗渠。    李家墁村与魏家庄村、胡家庄村、青林村、董家村、高家庄村、南马家庄村、石楼村、土楼村、杨水洼村、止方村、马地掌村、白杨洼村、郭家园村、常家庄村、二龙庙村、南观西村、崔家庄村、桑园村、王家庙村、付水洼村、宋家庄村、北关西村、郭家庄村、黄华村、席家洼村、大屯村、庙荒村、桃源村、圪道村相邻。  

郭家园村

  郭家园村位于城西10公里处,地处山区,全村17个自然村小组,东西长10里,南北5里,共230户,700余人,散居在24个自然村,耕地面积420亩,林地面积2万余亩,村以种植业为主,村内道路硬化面积70%,主道路安装路灯,方便村民夜间出行。 郭家园村与魏家庄村、胡家庄村、青林村、董家村、高家庄村、南马家庄村、石楼村、土楼村、杨水洼村、止方村、马地掌村、白杨洼村、李家墁村、常家庄村、二龙庙村、南观西村、崔家庄村、桑园村、王家庙村、付水洼村、宋家庄村、北关西村、郭家庄村、黄华村、席家洼村、大屯村、庙荒村、桃源村、圪道村相邻。  

常家庄村

  常家庄村,位于城郊乡人民政府西五公里处,村民委员会驻张家庄村东头西二路西边,辖常家庄、张家庄、朱家庄三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346户,1120口人。总面积4平方公里,1100亩耕地,以种植小麦、玉米、花生、红薯为主。   常家庄、张家庄、朱家庄三个自然村名字都是以姓氏立的村。常家庄是常氏家族居住,故取名常家庄;张家庄是张姓家族居住故取名张家庄;朱家庄是朱姓家族居住故取名朱家庄。后来这三姓人家都迁到外村去了。   目前,村中的人家都是后来迁的新户。村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二龙庙村

  二龙庙村位于城郊乡西南角,属山地地区。全村11个村民小组,东西长5里,南北长5里,共700户2900口人散居在4个自然村,耕地面积2700亩。全村以种植业为主,村内道路65%硬化,3个自然村已安装路灯。支柱产业主要以旱地种植为主。  

南观西村

  南观西村位于林州市城郊乡人民政府西北五公里处。据传,南观西村建于唐代,村东有南北两观、道观,建筑气势恢宏、香火旺盛,南观西村位于南观西边,故名:南观西村。   南观西一个自然行政村,5个村民小组,245户,1千口人,村面积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80亩,主产小麦、玉米、花生、油菜等,公益林面积1713亩,板栗果园面积150余亩,村南边有老怪凹河一道,西南荒有6000m3,水池一个,村东、北邻林石公路,西邻红旗渠观光大道,村西1公里处是林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仙岩寺》俗称:小黄华。   

崔家庄村

  崔家庄村位于林州市城郊乡人民政府西南五公里处。据传,崔家庄村建于唐代,崔家庄村曾为崔姓地主所有,故名:崔家庄。   崔家庄一个自然行政村,9个村民小组,全村东西长2.5公里,南北长2公里,共有516户,2162人,荒山200余亩,耕地面积2060余亩,东邻城郊乡大屯村,西邻白杨洼,北邻桑园,南邻青林,,村北有哑巴河一道,桃园大道纵穿崔家庄村,交通便利。   崔家庄村与魏家庄村、胡家庄村、青林村、董家村、高家庄村、南马家庄村、石楼村、土楼村、杨水洼村、止方村、马地掌村、白杨洼村、李家墁村、郭家园村、常家庄村、二龙庙村、南观西村、桑园村、王家庙村、付水洼村、宋家庄村、北关西村、郭家庄村、黄华村、席家洼村、大屯村、庙荒村、桃源村、圪道村相邻。

桑园村

  桑园村位于林州市正西6公里处,紧靠太行山,村西茂密的5000余亩树林,桑树优为旺盛而居中,村名由此而生,村民“以养茧为生,织成精美丝织品运往全国各地,开辟了丝绸之路”。随着历史的沿革,村民们又不断地创新,在坡上培植果园:栗园、山楂园、梨园、核桃园,以板栗最多,桑园故又被称为“板栗之乡”。   村民委员会驻村中央,设15个村民小组,700余户,2690多人,总面积7000余亩,耕地2500多亩,主产小麦、玉米、花生、红薯及豆类,村西南有两个水库,保证了年年粮食的高产,村里有半成品药厂和纸箱厂,还有各种加工厂,重点文件保护单位“福兴寺”就座落在太行山半山腰,闻名全世的红旗渠穿山而过。   桑园是伪政府所在地(驻扎军队,设立监狱),也是中央二次整编所在地,因此桑园也是重要的战略要地。   

王家庙村

  王家庙位于城郊乡西北三公里处。据传,唐代年间,此处有座庙宇,有一姓王的人家居住此处。后人们慢慢地聚拢在庙的周围居住。故名,王家庙村,分三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650户,2600余人。耕地1800余亩,主产小麦、玉米、花生和红薯。这里民风淳朴、山水宜人,是林州红旗渠畔的美丽乡村。    王家庙村与魏家庄村、胡家庄村、青林村、董家村、高家庄村、南马家庄村、石楼村、土楼村、杨水洼村、止方村、马地掌村、白杨洼村、李家墁村、郭家园村、常家庄村、二龙庙村、南观西村、崔家庄村、桑园村、付水洼村、宋家庄村、北关西村、郭家庄村、黄华村、席家洼村、大屯村、庙荒村、桃源村、圪道村相邻。  

付水洼村

  付水洼村位于林州市西北,距离市政府约2公里,林石公路穿村而过,紧邻王相路、红旗渠大道两条市区主干道,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近两年来,市公安局、民政局、法院、一中西校、省实验小学林州分校、妇幼相继在付水洼村选址建设。   据传,明朝万历年间,付氏先祖在此建房立村,因村势地洼,每年雨季溅水常流,故得名,付水洼村。辖10个自然村,18个村民小组,1700户,5200余人,占地面积4平米公里,耕地1900亩,主产小麦、玉米。企业主要有萌发饲料公司、信宏电表箱厂、免烧砖厂、太行水暖厂、林钊汽配厂等。   

宋家庄村

  宋家庄村位于林州市城郊乡西北3公里处。据传说在很早以前有一家姓宋的到这里,就叫成了宋家庄,在宋家庄村的西南有一个黄华庙,在很早以前,有一位老奶奶住在黄华,她没有儿女,对穷人很好。她死后,老百姓就把她成为黄华老奶奶,每年到3月3日,十里百村就到这里,就成了一庙会。   宋家庄村西一公里,就是世界有名的红旗渠,往南500米是观光大道、航空公园。   村委会就在村子中间,3个自然村,其中有个村叫贾家庄,在1962年拍过电影《李双双》农村故事片。5个村民小组,1647人,面积3平方公里,耕地700亩,主产小麦、玉米、花生等作物。   

北关西村

  北关西村位于林州市城郊乡西北部,据传在很久以前这里是人们通往山西的必经之路,在现在北观西村东300米处,建有一观,因而得名北观西村。村民委员会驻于北观西村,辖5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436户,1756人。面积9平方公里,耕地1342亩。主产小麦、玉米、花生、棉花等农作物。村民以农业种植和在外务工为主。村西500米为著名的红旗渠,林州市林李大道从村东经过。   北关西村为,与魏家庄村、胡家庄村、青林村、董家村、高家庄村、南马家庄村、石楼村、土楼村、杨水洼村、止方村、马地掌村、白杨洼村、李家墁村、郭家园村、常家庄村、二龙庙村、南观西村、崔家庄村、桑园村、王家庙村、付水洼村、宋家庄村、郭家庄村、黄华村、席家洼村、大屯村、庙荒村、桃源村、圪道村相邻。

郭家庄村

  郭家庄村位于林州市城郊乡西北部约15华里处,林虑山脚下。据传唐朝宰相郭阁老出生在此村,人们为了敬仰郭阁老宰相的美德,就以郭阁老宰相的姓氏定为村名,故名郭家庄村。   郭家庄村现有3个村民小组,300多户,人口1100余人,耕地510亩,山地约2000亩,坡地河滩约800亩,主产小麦、玉米、板栗、山楂、柿子等,有水库一座,服务农田灌溉。村内有南顶庙,村西小黄华仙岩寺已有上千年历史,座落在郭家庄辖区内,据历史查证,唐朝672年重修时献出铜佛一尊,石佛两尊(铜佛土改时失落,石佛献出时,挖掘时把手指弄坏,流出鲜红水,直至修红旗渠一干渠时烧石灰损坏,当时烧石灰,石灰窑塌倒,石灰没烧成)。寺内有两棵千年古村(百日红),北京故宫留有记载,仙岩寺占地3000余亩,现香火旺盛。   

黄华村

  黄华村位于林州市城郊乡人民政府西约8公里处,据传唐代建村,居黄华山上两条山岭夹,黄华水库边居上寺老奶奶庙,现黄华村因居住在老奶奶庙口,故名是口头村。黄华村村民委员会驻在黄华庙口约1.5公里,辖3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150余户,560口人,面积7平方公里,耕地373亩,生产小麦、玉米、大豆、花生,原有矿产资源玉石,有黄华水库,有黄华河流,南至黄华河,东至红旗渠。    黄华村与魏家庄村、胡家庄村、青林村、董家村、高家庄村、南马家庄村、石楼村、土楼村、杨水洼村、止方村、马地掌村、白杨洼村、李家墁村、郭家园村、常家庄村、二龙庙村、南观西村、崔家庄村、桑园村、王家庙村、付水洼村、宋家庄村、北关西村、郭家庄村、席家洼村、大屯村、庙荒村、桃源村、圪道村相邻。  

席家洼村

  席家洼村,位于林州市城区西北3公里处、地理平坦,交通便利,水源丰富。据传,村子是由从山西逃荒过来的席姓人所定居而成,加上地下水资源丰富而地表常在梅雨季节出水,故名。辖1个自然村,居住集中,6个村民小组,耕地780亩(主要是水浇地),人口436户,1670人,其中:五保户1户、低保户34户47人。劳动力450人,60岁以上老人210人;村支两委班子健全,两委干部5人,党员64名;有村级卫生所1所,用房面积100平米,乡村医生2名;小学1所,教师8名;幼儿园1所,育儿老师5名。村里有4家民营企业、交通运输业、种植业,种植业以小麦和玉米为主。有简易水利设施一处,95%以上的家庭有活水井。村里主要道路均用水泥硬化,有健身器材10台。曾荣获河南省建设厅中州新村的荣誉称号。   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户,已经脱贫0人0户,还有未脱贫户3户18人。   席家洼村村级包片领导为栗国庆。   

大屯村

  大屯村位于林州市城郊乡人民政府西南3公里处,据传大屯村原名“白果屯”,相传公元1400年南北朝时期,此地有一棵遮天蔽日的银杏树(俗称白果树),北周武帝宇文邕屯兵于此,此后人称“白果屯”。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屯兵于此且驻军最多,人称“大屯”,自此以后,“白果屯”改名为“大屯村”。   大屯村民委员会设在大屯自然村,下辖6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850余户,约3500人,辖区面积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约1134亩,主产小麦和玉米,附带其他农作物,村民主要经济来源以建筑业、企业和餐饮业为主,其中村办企业有10余家,市区主要干道桃园大道和红旗渠12支渠横贯大屯村。   

庙荒村

  庙荒村,位于林州市城郊乡人民政府西7公里处。据传,明朝洪武七年建村,当时原地是一片荒坡,西南方有一座古庙,因此就便将村名为“庙荒村”。村民委员会驻庙荒村。辖7个自然村(庙荒村、史家庄、关岭沟、古上、铁里寨、小庙荒、东北荒),6个村民小组,245户,765人。面积4平方公里,耕地660亩,主产小麦、玉米、花生。   庙荒村紧邻林州的天然氧吧、林虑山。山内森林茂盛,景观奇特,是人们休闲避暑享受大自然的最佳去处。   

桃源村

  城郊乡桃源村位于林州市西八公里处,西与山西省平顺县接壤,东邻滔滔人工天河红旗渠。据传桃源村由西汉时期隆虑公主一生酷爱桃花,在此大面积种植了桃树,取名桃林村,后又更名桃元谷,再经历史的变迁演变成桃园村,逐步成现在的桃源村。   桃源村全村十个村民小组,236户,现有人口980人,山坡面积较大,约一万余亩,耕地面积535亩,分别分布在岭立,西埔,方家沟,桃源四个自然村。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花生,红薯,大豆。   村内有著名的国家AAA级的天平山风景区,及相传五百年前至今的骑门柏,重点文物保护,更有诗赞曰;‘‘西看峭壁入云间,南山北山一券连,武林渔人不记路,骑门柏内是桃源’’。   

圪道村

  圪道村位于林州市城区西北5公里处,交通便利,辖区内有2个自然村,圪道村和朱家庄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286户,人口1023人,村民委员会驻在圪道村,耕地面积770余亩,种植业以小麦、玉米为主。   圪道村在低洼地带,因地势而得名,西高东低,南至王家庙,西至郭家庄,北至北观西,东至席家洼。    圪道村与魏家庄村、胡家庄村、青林村、董家村、高家庄村、南马家庄村、石楼村、土楼村、杨水洼村、止方村、马地掌村、白杨洼村、李家墁村、郭家园村、常家庄村、二龙庙村、南观西村、崔家庄村、桑园村、王家庙村、付水洼村、宋家庄村、北关西村、郭家庄村、黄华村、席家洼村、大屯村、庙荒村、桃源村相邻。  


杨水洼村特产大全




杨水洼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