勐角傣族彝族拉祜族乡位于云南省西南缘,西邻缅甸。总面积2539平方千米。
勐角傣族彝族拉祜族乡隶属沧源县,地处沧源县北边,距县政府所在地15公里,到县道路为柏油路,交通方便,距县15公里。东邻糯良乡,南邻勐懂镇,西邻班洪乡,北邻勐来乡。辖勐角村、控角村等9个行政村。现有农户 2950户,有乡村人口12417人,其中农业人口12417人,劳动力4924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3512人。 全村国土面积613.7平方公里,海拔1250米,年平均气温21 ℃,年降水量 800毫米,适合种植水稻等农作物。有耕地面积31226亩,人均耕地2.5亩,林地18341亩。2007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916.6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32元。该乡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
-历史沿革
1937年设沧源设治局。因在澜沧江支流之源而得名。1952年设沧源县,11964年改为自治县。 2000年,沧源佤族自治县辖3个镇、8个乡:勐董镇、岩帅镇、勐省镇、勐角傣族彝族拉祜族乡、班洪乡、南腊乡、糯良乡、单甲乡、班老乡、勐来乡、团结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202579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勐董镇 45443 岩帅镇 16242 勐省镇 22667 团结乡 14755 单甲乡 10347 糯良乡 13247 勐来乡 14080 勐角乡 13615 班洪乡 9633 南腊乡 34666 班老乡 7884 2001年,全县辖3个镇、7个乡、1个民族乡:勐董镇、岩帅镇、勐省镇、团结乡、单甲乡、糯良乡、勐来乡、班洪乡、班老乡、南腊乡、勐角傣族彝族拉祜族乡。 2004年8月26日,《关于沧源县单甲乡政府驻地迁移的批复》(云政复[2004]85号):同意沧源佤族自治县单甲乡政府驻地由单甲村委会单甲村迁至永武村委会永董村。
-民风民俗
在中国云南西南部,中缅边境的阿佤山群山中,有一块被大雾覆盖的地方,这就是临沧市境内的沧源佤族自治县,自古至今,都被世人称为秘境之地。 翁丁佤族原生态村位于沧源县西部,距离县城33公里,座落在一个群山环抱、云雾缭绕的山麓上,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水土丰美、环境宜人、自然资源丰富。这里居住的民族全部是佤族,这里保留了完整的佤民族风俗,可以充分享受到佤族民俗风情。寨子周围有茂盛的榕树、竹林及高大的树木。公路两旁有碧绿的田野,因常年云雾缭绕,被当地人称为“翁丁”(佤语为大朵白云的意思)。翁丁佤族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底蕴深厚、自然生态环境优美、古朴。主要景点有民居建筑(指传统的杆栏式楼房)、牛头寨门、剽牛桩、捏西栏(公房)、祭祀神林、神秘的寨桩(寨子的标记,从它的构造可以讲述司岗里传说)、古老的水碓、佤王府、翁丁白云湖以及传统编织、传统服饰、浓郁的民族风情、原始的剽牛祭祀、声势浩大的拉木鼓活动、还有待客佳肴鸡肉烂饭,这些传统文化构成了翁丁佤族的历史、文化特色及主要风格,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专家学者观光旅游、采风调研,并为电视电影新闻媒体提供了天然的拍摄场地。目前已成为了沧源佤族自治县对外宣传佤文化的一个窗口及旅游景点。
-自然资源
全乡有耕地总面积31226亩(其中:水田11442亩,旱地19784亩),人均耕地2.5亩,主要种植水稻等作物;拥有林地18341亩,其中经济林果地18341亩,其中:茶园面积7112亩,其中可采摘面积4688亩,人均经济林果地1.5亩,主要种植茶叶、甘蔗、核桃经济林果,其中:种植甘蔗2574亩;水面面积244 亩,其中养殖面积244亩;其他面积 28206亩。
-农村经济
该乡2007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916.64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789.69万元,占总收入的61.4%;畜牧业收入323.15万元,占总收入的11.1%(其中,年内出栏肉猪4481头,肉牛436头,肉羊125头);渔业收入27.2万元,占总收入的0.9%;林业收入54.7万元,占总收入的1.9%;第二、三产业收入282.6万元,占总收入的9.7%;工资性收入291.3万元,占总收入的10%。农民人均纯收入1632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等为主。全乡外出务工收入275.1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1239人(占劳动力的 25.2%),在省内务工345人,到省外务工894人。
-特色产业
该乡的主要产业为种植业,主要销售往县内。2007年主产业全乡销售总收入580.7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20%。该乡目前正在发展茶叶、甘蔗特色产业,计划大力发展核桃产业。拥有企业4个,其中县级龙头企业3个;专业合作组织1个,其中,已登记注册1个;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农户数71户。
-基础设施
截止2007年底,该村已实现通 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无路灯。全乡有1199户通自来水,有0户饮用井水,有1751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59.4%)。有2826户通电,有928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2346 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95.8%、31.5%和79.5%);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1042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609户(分别占总数的35.3%和20.6%)。 该乡到县道路为柏油路;进乡道路为柏油路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0.3公里,建有集贸市场1个。全乡共拥有汽车42辆,拖拉机149辆,摩托车282 辆。全乡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 6955亩,有效灌溉率为60.8%,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4494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36亩。 到2007年底,全乡建有沼气池农户950户;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904户;装有太阳能农户29户;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904户。全乡有29个自然村已通自来水;有48个自然村已通电;有49个自然村已通路;有25个自然村已通电视;有51个自然村已通电话。有38个自然村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该乡农户住房以其他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18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1221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464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还有1247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
-人口卫生
该乡现有农户2950户,共乡村人口12417人,其中男性 6476人,女性5941人。其中农业人口12417人,劳动力 4924人。该乡以佤、傣族为主(是汉、佤、彝、傣、拉祜族混居地),其中佤族7220人,傣族2973人,彝族1057人、拉祜族908人、汉族259人。 到 2007年底,全乡参加农村合作医疗10773人,参合率 86.8%;享受低保3021人。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卫生所面积为485平方米,有乡村医生13人,该乡距离县医院15公里。该乡建有公厕36 个,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场地3个,人畜混居的农户962户,占农户总数的32.6%。
-文化教育
该乡建有小学22所,校舍建筑面积25229.9平方米,拥有教师138人,在校学生1807人,距离乡中学0.3公里。目前全乡农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1807人,其中小学生 1388人,中学生419人。 全乡建有文化活动室2个、图书室6个、业余文娱宣传队7个,极大的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2539平方公里 | 530927205 | 677400 | -- | 查看 勐角乡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翁丁村 | ·沧源县旅游·沧源县特产·沧源县十大特产·沧源县十景·临沧旅 | 0 |
---- |
查看 翁丁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简介 |
---|---|
勐董镇 |
沧源佤族自治县辖镇,县府驻地。1945年设勐董镇,1955年设乡,1965年复置镇,1969年设庆九公社,1971年改勐董公社,1981年改镇,1985年改永和区,1988年置勐董镇。位于县境东部,中缅边界线长41.5公里。面积260平方公里,人口1.4万。辖勐董、怕良、坝卡、芒法、永冷、芒摆、龙乃、永和、刀董、芒回10个行政村。农业主产水稻、玉米、旱谷。境内有勐甘糖厂、川源制革厂、民族皮鞋厂、粮食加工厂、砖瓦厂等。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白塔和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允缅寺。. 中缅边境线长41.484公里,占全县边境线147公里的28%,共有13个号17个界桩,距中缅边界直线距离6公里,公路直通境外,距离缅甸佤邦首府210公里,属国家二级口岸。全镇最高海拔2499米,最低海拔1230米,年平均气温17.5℃,年平均降雨量1756毫米,土壤PH值偏酸性。农田水利化程度达30.2%,森林覆盖率40%。境内河流有勐董河、刀董河、南滚河。矿藏资源主要有煤,有一个芒回煤矿。勐董镇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是沧源县主要的旅游区,辖区内有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广允缅寺、永和中缅界碑、芒法典型傣家白塔和集旅游、灌溉功能为一体的勐董水库公园、安东山古茶林等景点。城内有两个集贸市场(城南、城北),是县域各类商品的主要交易场所。 -人口卫生 街道卫生 2008年末全镇总户数7927户,总人口30252人,其中:城镇居民4167户,14923人;农业户3760户,农业人口15329人,劳动力9369人。以佤族为主体,聚居着傣、汉、拉祜等多种民族,少数民族占全镇总人口的8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12‰。 到2006年底,全镇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32人,占人口总数的0.21%;参加农村合作医疗13866人,参合率92.01%;享受低保4001人。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勐董镇卫生院,卫生所8所,卫生所面积为180平方米,有乡村医生12人。全镇农村建有公厕89个,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场地9个,建有村内生活排水沟渠设施。 -人文地理 广允缅寺 位于沧源县城勐董镇大街北侧往娥村的广允缅寺。俗称“学堂佛寺”。广允缅寺距今已有170多年的历史,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与景洪县的曼飞龙白塔和勐海县的景真八角亭为云南省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三大古建筑。其建于清代道光八年(1828年),清政府册封罕荣为土司时代,是对云南省西南地区信仰上座部佛教的少数民族有重要影响的寺院之一。现在还保存有大殿和二门。 寺院占地面积为2200平方米,为五重檐一四方形亭阁组合建筑;亭阁门前左右柱上各倒悬盘踞着一条木雕巨龙,殿堂正面六扇格子门透雕山水、人物、花卉、双狮等图案,门枋通饰宝相花浮雕,门及两侧窗灵镂孔透雕鱼龙纹饰、花卉、几何体等图案,殿门刻满饰纹,殿内墙面绘有10幅彩色壁画,壁垒画内容除两幅是佛传故事外,其余8幅为风俗画,画面有人物、楼阁、城池、园林等。广允缅寺集建筑、雕刻、绘画为一体,实属具有很高历史艺术价值的古建筑,是边疆傣、白、汉、佤各族人民文化交流的物证。 1988年元月13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 -农村经济 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818.6725万元,增长58.07%。乡镇企业总产值7043万元,增长56%。农村经济总收入达3332.8万元,增长10.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213元,增长20.73%。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780公顷,其中粮食播种面积2243公顷,粮食总产量680.7万公斤,人均有粮424公斤。肉类总产量706吨。全年落实种植核桃面积21585.8亩(历年累计面积43845亩),竹子面积6892亩(历年累计面积10092亩),甘蔗面积5322亩,完成烤烟备地2629.4亩,其中完成理墒1239.7亩。畜牧业方面,生猪存栏11805头,出栏7325头,同比增33.2%;大牲畜存栏6238头,出栏821头,同比增18%;山羊存栏192只,出栏25只;家禽存栏88262羽,出栏60521羽,同比增4.7%。畜牧业产值达1300.1万元,增长26%。实施以蔬菜、瓜果、玉米为主的冬季农业开发8166亩,预计产值达232万元。 -基础设施 投入专项资金41.45万元,完成道路硬化0.9公里;危房改造160户;新建卫生公厕5间150平方米;完成活动场地1000平方米、球场1000平方米。投入51万元资金,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287户,其中加固127户、拆除重建160户,受益群众1290人。投资 40万元,实施龙乃村委会永和社区至上龙乃总长3.1公里通达工程,解决780人民群众出行难问题。全镇公路里程达82公里。投资155万元,建成芒回村、勐董社区办公用房。实施两条大沟和两条沟渠的3.5公里岁修工作,共计清除土方12000余立方米,组织群众投入义务工2000余个,改善灌溉面积2800余亩。同时完成投资57万元,组织建设规模较大农田水利工程共4件,全长10公里,受益农户206户,914人,大牲畜260头。 -社会事业 全镇有小学校20所,在校学生2607人,教师总数229人;中学3所,在校学生2934人,教师总数185人;幼儿园托儿所4所。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8.82%,辍学率1.76%;初中入学率达97.5%,辍学率为2%。发放救灾救济款3.8万元;发放农村低保金 6117人次95.691万元;发放各类优抚补助款40余人次8余万元;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3127人次26.7678万元。2009年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员达15718人,收取参合资金31.436万元,参合率为95%。0完成冬季征兵任务,向部队输送了10名优秀兵员。全镇良种补贴面积38300亩,补贴金额47.55万元;综合直补面积27197亩,补贴金额103.46万元;油菜补助1.95万元,涉及708户;兑现购置17台农业机械补贴4.59万元;对全镇3278头能繁母猪补贴30.4854万元。 -机构设置 勐董镇机关行政编制核定32名(含参公管理单位),工勤控制数3名。其中:科级领导职数9名,正职3名,副职6名;党政综合办公室9名,纪检审计办公室1名,组织人事宣传办公室4名,农村发展办公室4名,社会事业办公室4名,武装部1名,财政所3名。事业编制核定29人,其中:林业站专业编制7名;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专业编制13名;水利水土保持站专业编制2名;兽医站专业编制5名;文体服务中心专业编制2名。 县派出单位3个:司法所1人,法律服务所3人,统计站2人。镇下属单位包括:镇中心完小、永和中学、勐董卫生院。 镇机关实有财政供给人员66人,其中:公务员38人,事业编制28人;财政供给人员全年工资总额362万元。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
岩帅镇 |
沧源佤族自治县辖镇。1945年设岩帅镇,1953年设区,1969年设红九公社,1971年更名岩帅公社,1984年复置岩帅区,1988年改镇。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城36.6公里。面积220.9平方公里,人口1.6万。辖岩帅、新寨、东勐、黄果、联合、贺勐、中贺勐、贺南、岩丙、建设、新华11个行政村。乡镇企业有农机、缝纫、基建、农具、砖瓦、饲养厂和茶场等。农业主产水稻、旱谷、玉米。纪念地有岩帅烈士陵园。. 岩帅镇位于沧源佤族自治县东部,北和东北面与耿马县、双江县隔江相望,东面和南面与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的安康、雪林乡接壤,西与勐省镇、单甲乡相连,距离沧源县县城120公里。 岩帅镇隶属于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全镇面积4 民居 55平方千米,人口3.20万人(2006年)。辖22个村委会:岩帅、东勐、黄果、联合、岩丙、新华、建设、贺勐、中贺勐、贺南、新寨、团结、东米、班驮、班奈、公曼、贺科、赛弄、安海、安拐、昔勒、坝邻。镇政府驻团结村。邮编:677411。 -历史沿革 1945年设岩帅镇,1953年设区,1969年设红九公社,1971年更名岩帅公社,1984年复置岩帅区,1988年改镇。原团结乡1984年从岩帅公社析置团结区,1988年改乡。2005年,撤销团结乡,其行政区域并入岩帅镇,岩帅镇政府驻地不变。2007年,镇政府驻地由岩帅大寨迁移至团结村。 -农村经济 岩帅镇200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9464.95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6689.77万元,占总收入的71%;畜牧业收入1037.11万元,占总收入的11%(其中,年内出栏肉猪20087头,肉牛1218头,肉羊21头,鸡26921只),林业收入518.59万元,占总收入的5%;第二、三产业收入1160.24万元,占总收入的12%;工资性收入59.24万元,占总收入的0.6%。,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2317元,农民收入以甘蔗、茶叶等为主。全镇外出务工收入527.53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2474人(占劳动力的16%),在省内务工303人,到省外务工2171人。 -人口卫生 截止2009年,全镇共有农户7320户,农业人口29456人,是佤族、拉祜族聚居地,佤族27569人,93.59%,拉祜族1887人,占6.41%。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8‰。 岩帅镇设有计生办,内设女性门诊、检验室等科室,融技术、药具、宣传、培训四大功能为一体的综合0体系。有工作人员2名。在每个村都配备了1名计生服务员,全程为群众服务,并从生产、生育、生活等方面给予指导和帮助,提高育龄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每年镇两名计生办工作人员精心组织各村计生服务员学习国家计划生育有关政策法规,进一步提高了各村服务员对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增强了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自觉性。成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户25037人,参合率85.00%。享受低保2945人,占10.00%,五保89人。 截止2009年,全镇建有两2个卫生院,占地建筑面积面积2200平方米。有在编正式人员24人。其中大专学历4人,中专学历20人;医师级职称3人。设有普通内科、小外科、预防保健科、药品仓库等主要科室。开设床位23张,外设综合门诊等。设有32个村级预防保健协理员,承担各村计划免疫、传染病防治、结核病归口管理、疫情上报及妇女、儿童保健等工作。全镇共设30个村卫生所,面积1300平方米,有35个卫生员,均通过系统培训学习,取得乡村医生的执业资格,均能负起村级基本医疗、卫生保健等工作。全镇建有农村公厕149个,垃圾堆放场地17个。 -文化教育 截止2007年11月,岩帅镇有中学2所,在校生642人;中心完小2所,村级小学49所,在校小学生2418人;在校义务教育学生总数3060人,教职工总数269人,其中中学教师54人,小学教师215人;小学入学率98%;初中入学率90%;乡村人口大专文化77人,中学7317人,小学13581人,未上学8481人;全镇设有1个文化站,村级党员活动室22个、村文化活动室18间、业余文艺宣传队3个。 -基础设施 截止2008年底,岩帅镇已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视、通电话五通。全镇有2590户通自来水,有501户还在饮用井水,有4308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35%、6.77%和58%)。有7325户通电,分别占农户总数的98.9%;拥有电视机农户4712户,占全镇农户的63%;有526户安装有线电视,占全镇农户的7.1%;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2687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1500户(分别占总数的36%和20%)。 岩帅到各村道路为土路,有2个集贸市场 。全镇共拥有小客车2辆,货车22辆,拖拉机611辆,摩托车320辆。全镇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12190亩,有效灌溉率为12.83%,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4231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14亩。 到2008年底,全镇建有沼气池农户117户,有100户农户已完成“一池三改”,全镇有192个自然村已通自来水;有226个自然村已通电;有220个自然村已通路;有192个自然村已通电视;有192个自然村已通电话;有34个自然村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该镇农户住房以砖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217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4236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2413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还有456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有17个垃圾集中堆放场地,有77户人畜混居。 -各村介绍 岩帅村 居住在岩帅镇政府所在地,西连贺南村,北接岩丙村、镇龙潭茶厂,东与联合村,东勐县接壤。主要经济支柱产业是茶叶,2005年茶叶面积2868亩。2005年全村国民生产总值 193 万元,人均纯口粮320公斤,人均纯收入974元。 黄果村 位于岩帅镇东北部,西部与东勐村接壤,北部与团结乡公曼村相连,东部与双江县隔江相望。全村土地总面积16.06平方公里,海拔1300至1800米,气候属中亚带气候,年平均气温19℃,年降雨量1500毫米,适宜种植水稻、玉米与粮食作物和茶叶、甘蔗、核桃、辣子、葵花、花生等多种经济作物。 东勐村 位于岩帅镇北部,东部与黄果村接壤,南部与联合村、岩帅村相连,西部与新寨村相接,北部与团结乡为邻。全村土地总面积12.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727亩,其中水田面积536亩,旱地1191亩,海拔高度1500—1800米,常所降水量1500毫米,年平均气温16℃,属于典型的山区,适宜种植水稻、玉米、荞子等粮食作物和茶叶、核桃等经济林果。 新寨村 位于岩帅镇西北部,周边与岩帅村、东米村、团结村、中贺勐村、贺南村、班奈村、大贺勐村接壤,距镇政府驻地29公里,全村土地面积21935.1亩, 耕地面积4088.2亩,其中水田面积601亩,旱地3487.2亩,平均为海拔1100至1600米,属中亚气候,年平均气温17℃,年,年降雨量1600毫米,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玉米,经济作物是甘蔗。 新华村 位于岩帅镇东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25公里,东连岩丙村、西接建设村,南与澜沧县相邻。1978年全村共辖 3个自然村,4 个村民小组,总人口630人,有126户,全村土地总面积15.8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399亩,其中:水田1017亩,旱地3382亩,海拔高度1100米至1700米,年平均气温15.5℃,年降雨量1600—1700毫米,属中山河谷区,县有典型的立体气候,适宜种植水稻(部分地区可种杂交稻)、玉米、小麦、茶叶、核桃等粮食、经济作物。 贺勐村 地处岩帅镇西部,距镇政府40公里,东与中贺勐村接壤,南与建设村相连,西与单甲乡拉勐村和勐省镇班奈村毗邻,全村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经济作物有花生、甘蔗。贺勐村气候夏无酷署、冬无严寒,四季如春,降雨充沛,光照充分适宜种植多种林木瓜果。 岩丙村 是一个高寒山区,平均海拔1700米,位于岩帅镇政府驻地东南部11公里处,东边与澜沧县安康乡小邦坝村接壤,南部与澜沧县雪林乡永光村接壤,1978年全村共辖3 个自然村,6 个村民小组,总人口 870人,有193户,全村有国土面积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6440亩,其中,水田1100亩,旱地2850亩,茶地2490亩,2005年粮食总产量为333667.5公斤,总产值为103万元,人均占有粮320公斤,人均纯收入为965元。 联合村 位于岩帅镇政府驻地东部7公里处,东与澜沧县安康乡班坝村接壤,南与岩丙村相连,西与岩帅村毗邻,北与黄果村相邻,总土地面积为12.7平方公里,1978年全村共辖3 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860人,有187 户,全村有耕地面积5361亩,其中,水田1127亩、旱地4234亩、茶地2293亩(高优茶园面积1200亩),有一个村办茶叶初制所、一个通过招商引资建成的乌龙茶加工厂。 贺南村 位于岩帅镇政府西部,西连新寨村、中贺勐村以及贺勐村,北接岩帅村,东南有建设村、新华村和岩丙村。主要经济支柱产业是茶叶、甘蔗。 建设村 距岩帅镇政府所在地18公里,西连中贺勐村,北接贺南村,东有新华村,西南与澜沧县接壤。主要经济支柱产业是茶叶,2005年茶叶面积2868亩。 人均纯口粮312公斤,人均纯收入1151元。 中贺勐村 居住在岩帅镇政府所在地,与贺南村,北新寨村,贺勐村、建设村相连。1978年全村共辖 4个自然村,6 个村民小组,总人口875人,有175户,国土面积11.8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668亩,其中:水田1040亩,旱地2628亩,海拔900米至1480米,气候属中亚带气候,年平均气温18.6℃,年降雨量1100毫米,适宜种植水稻、玉米与粮食作物和茶叶、核桃等多种经济作物,主要经济支柱产业是茶叶、甘蔗。 |
勐省镇 |
勐省镇位于沧源县东北部,东与岩帅镇接壤,南与单甲乡相连,西与糯良乡、勐来乡相邻,北与耿马县隔河相望,是沧源、耿马、双江三县交界中心地带,区位优势十分明显,交通十分便利,既是沧源县的咽喉要道,又是沧源县东北部乡(镇)重要的商品集散地;镇政府驻地距县城60公里,距耿马县城28公里,距双江县城59公里。 全貌 勐省镇位于云南省临沧市沧源县东北部,东与岩帅镇接壤,南与单甲乡相连,西与糯良乡、勐来乡相邻,北与耿马县隔河相望,是沧源、耿马、双江三县交界中心地带,区位优势十分明显,交通十分便利,既是沧源县的咽喉要道,又是沧源县东北部乡(镇)重要的商品集散地;镇政府驻地距县城60公里,距耿马县城28公里,距双江县城59公里。 -历史沿革 1945年设勐省镇,1954年建区,1969年属糯良公社,1971年析设勐省公社,1984年复置区,1988年置镇。 -人口卫生 全镇下辖8个行政村52个自然村68个村民小组,共乡村3790户15026人,其中农 勐省镇 业人口14757人,佤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5%以上,是一个集佤、傣、汉等14个民族为一体的建制镇。 -自然资源 全镇总面积18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0549.2亩,林地面积50577.1亩,占总面积的44.8%,森林面积1283.3亩。森林覆盖率为16.5%;全镇人均基本农田0.42亩,水利化程度15%,年平均气温23℃左右,属亚热带干热河谷气候类型,是沧源县的热区之一。镇内平均海拔970米,年均降雨量900毫米,境内主要河流有南碧河、拉勐河。全镇属湖相沉积中切中山宽谷盆地地貌,地震列度8度,土壤为赤红壤、红壤;作为全县甘蔗原料发展核心区,全镇农民人均收入的60%以上来自甘蔗产业。 -农村经济 2006年,全镇实现国民经济生产总值达2346.5万元,比“九·五”末增412.4万元;其中一产610万元,二产1516.5万元,三产220万元;实现财政总收入209.22万元,其中税收收入204.5万元;支出330.1万元;乡镇企业收入达1921万元,增41.8%,上缴税收76万元;金融机构年末各项存款余额5299.4万元;粮食总产量达608万公斤,储备各类粮食240余万公斤,人均口粮358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284元,比“九·五”末增486元,完成“十·五”计划实现人均纯收入1058元的121.4%。 勐省镇 2006年党委、政府紧紧抓住被列为“云南省中心小城镇建设镇”的重要历史机遇,紧密结合勐省实际提出了“打牢一个基础(农业),带好一支队伍,强化教育工作,提升两大支柱(甘蔗、小城镇建设),培育三大产业(旅游业、畜牧业、小区域经济),整合全镇丰富资源,构建和谐、平安、窗口勐省”的发展思路和生产总值达2557.7万元,增9%;财政收入172.72万元,增3%;全镇固定资产投资200万元;非公经济增加值增长30%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农民人均有粮保持“十·五”末人均有粮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384元,人均增100元,增幅7.8%,高优蔗园突破4万亩,产量达15万吨以上的工作目标。 -基础设施 截止2007年底,该村已实现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没有安路灯。全镇有1038户通自来水,有1651户饮用井水,有3790户还存在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100%)。有3724户通电,拥有电视机农户2187户,安装有线电视213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98.26%、57.7%和5.62%);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1514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773户(分别占总数的39.95%和20.4%)。 该乡镇道路柏油路;距离最近的车站0.01公里,距离集贸市场0.2。全镇共拥有汽车41辆,农用运输车56辆,拖拉机293辆,摩托车226辆。全镇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3220.98亩,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7753.98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37亩。 到2007年底,全镇建有沼气农户995户;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151户;全镇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该镇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132户砖混结构住房;有2396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643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还有619户居住于其它结构的住房。 |
单甲乡 |
单甲乡地处沧源县东南边,到沧源县道路为土路,交通方便,距县49公里。东邻岩帅镇,南邻缅甸,西邻糯良乡,北邻勐省镇。截至2006年,有农户2286户,乡村人口9763人,其中农业人口9763人,劳动力4791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4497人。 全乡国土面积204.21平方公里,海拔1880米,年平均气温18℃,年降水量2400毫米,适合种植 水稻等农作物。有耕地面积31664亩,人均耕地33.24亩,林地202828亩。2006年全乡经济总收入1004.7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09元。属于贫困乡,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 -自然资源 截至2006年,全乡有耕地总面积31664亩(其中:田8072亩,地23592亩),人均耕地3.24亩,主要种植水稻等作物;拥有林地202828亩,其中经济林果地12018亩(其中:茶园面积9793亩,其中可采摘面积9126亩、核桃面积200亩),人均经济林果地1.23亩;水面面积1641 亩,其中养殖面积12亩;草地6300亩;荒山荒地29492亩,其他面积34395亩。 -经济状况 该乡2006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1004.72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677.4万元,占总收入的67.42%;畜牧业收入95.4 万元,占总收入的9.5%(其中,年内出栏肉猪989头,肉牛190头,肉羊160头);林业收入65.3万元,占总收入的 6.5%;第二、三产业收入46.5万元,占总收入的4.63%;工资性收入32.62万元,占总收入的3.25%。农民人均纯收入809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等为主。全乡外出务工收入22.95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235人(占劳动力的2.41%),在省内务工72人,到省外务工163人。 -基础设施 截止2006年底,全乡已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视、通电话。全乡有254 户通自来水,有829户饮用井水,有1203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52.62%)。有1684户通电,有33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1328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73.67%、1.44%和58.09%);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410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242户(分别占总数的17.94%和10.59%)。 该乡到县道路、进乡道路为弹石路路面;乡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0公里,建有集贸市场1个。全乡共拥有汽车5辆,拖拉机47辆,摩托车148辆。全乡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6298亩,有效灌溉率为19.89%,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2892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3 亩。 到2006年底,全乡建有沼气池农户85户;已完成“一池三改”72户。全乡有254户已通自来水;有1684户已通电;有6个村已通路;有6个村已通电视;有6个村已通电话。有1个村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该乡农户住房以砖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5 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833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703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还有745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 -人口卫生 截至2006年,该乡有农户2286户,乡村人口9763人,其中男性5481人,女性4282人。其中农业人口9763人,劳动力4791人。该乡以佤族为主,其中佤族9653人,拉祜族110人,其他民族70 人。 到2006年底,全乡参加农村合作医疗7892人,参合率80.84%;享受低保2625人。乡民的医疗主要依靠乡卫生院,卫生院面积为193平方米,有乡医生6人,该乡距离县卫生院49公里。该乡建有公厕1个,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场地1个,建有乡内生活排水沟渠设施5个,人畜混居的农户579户,占农户总数的 25.33%。 -文化教育 截至2006年,该乡建有小学16所,校舍建筑面积16350平方米,拥有教师89人,距离县中学49公里。全乡农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1927人,其中小学生1495人,中学生432人。 全乡建有图书室 2个、业余文娱宣传队 1个,极大的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政务公开 到2006年底,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2055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45647亩,其中土地流转面积22亩。已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其中,一事一议筹资额59355元(人均 6.08元),一事一议筹劳33407个(劳均6.97个)。2006年末集体总收入23.7万元,有固定资产37万元,年末集体有收益6万元,财务管理实行自行管理,定期开展财务公开,主要以会议方式公开财务。 |
糯良乡 |
糯良乡素有“佤山核桃之乡”之称。它位于东经99°9′,北纬23°4′,地处沧源县中部,距县城28公里(直线13公里)。东北面与勐省镇接壤,东南与单甲乡相连。南邻勐董镇,西接勐角乡,西南与缅甸(大芒海)接壤,国境线长(173—174界桩)3.5公里。截止2006年底,全乡辖8个村委会,29个自然村,65个村民小组,20个机关单位,共有茶叶初制所6个,其中包括1个乡办茶厂、5村办茶所。是一个集“边、山、少、穷”为一体的以佤族为主(占96.8%)的民族杂居的山区。 乡间道路 气候属高寒冷凉山区,年均气温15℃,水均气温8℃左右,最低气温-5℃,全年霜期长100—140天,年降雨量为1500—1700毫米,最多年份2000毫米以上,年日照量1540小时,乡辖境内最高海拔(糯良大黑山)2469米,最低海拔(怕秋热水塘)1100米,相对高差1250米。 -历史沿革 1945年属勐省镇,1954年属勐省区,1969年设糯良公社,1984年建区,1988年改乡。 -农村经济 糯良乡200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673.3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036.8万元,占总收入的61.96%;畜牧业收入66.3万元,占总收入的3.96%(其中,年内出栏肉猪729头,肉牛190头,鸡7019只),林业收入48.1万元,占总收入的2.8%;渔业收入0.2万元,占总收入0.01%,第二、三产业收入87.1万元,占总收入的5.2%;工资性收入185.3万元,占总收入的11.07%。其它收入249.5万元,占总收入的14.91%,全乡财政收入25.6万元,人均纯口粮327公斤,人均纯收入1037元,农民收入以甘蔗、茶叶、烤烟、核桃等为主。全乡外出务工收入170.3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1197人(占劳动力的18.87%),在省内务工198人,到省外务工999人。 -基础设施 截止2006年底,糯良乡已实现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全乡有7个村委会已通自来水;有8个村已通电,有8个村已通路,有8个村委会已通电视,有8个通电话。有8个村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全乡农户住房以砖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26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2038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580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还有490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 截止2006年底,建有2个水库,个水坝,39条96公里排灌沟渠;完成烟地烟水工程水池57口,计6公里的烟水管道建设。全乡有611户通自来水,有2523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80.5%)。全乡累计完成沼气池建设290口,其中“一池三改”农户246户。 全乡8个村委会进村道路为土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建有集贸市场1个,小商品市场1个。全乡共拥有汽车6辆,农用运输车24辆,拖拉机101辆,摩托车122辆。全乡耕地有效浇灌面积为1781亩,有效浇灌率为3.33%,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1781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1亩。 -人文地理 彩壁画长廊 糯良乡是一个以佤族为主的民族聚居边境乡,佤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纯朴善良、热情好客而又能歌善舞的民族,这里的人民也不例外,至今这里仍沿习佤族传统的风俗习惯:有佤族妇女自织的用棉线缝制的佤族传统服饰,有美味可口的鸡肉烂饭,香鲜不腻的烤乳猪、古朴独特的手抓饭、香醇美味的佤山水酒等佤山风味,保留着在节假日围着篝火打歌或为远方客人唱歌敬酒的民间传统艺术。这里有享誉省内外的佤山旅游景点:“浓郁佤族特色的民俗村;绚丽多姿的彩壁画长廊;遮天蔽日的董棕林;绝时奇观的天坑地缝;千姿百态的小石林;佤族历史文化的烙印—崖画”等等。 班考民俗村 该村共有46户人家,200多人。为配合全县旅游发展规划,结合全省实施茅草房改造工程,我县于2003年对该村原有的46户茅草房进行了改造,改造资金为国家补助一部分,群众自筹一部分(主要是自备石头、木料、沙子三材)每家每户的主体房、厨房、牲畜圈共投资近3万元。目前全村国家补助部分为135万元。班考民俗村的建筑风格,仍遵循着佤族传统的干栏式建筑,稍不同的就是人畜分开,主房与厨房分开,这可以说是倡导健康文明的一种生活方式吧。在这里大家可以感受到浓郁的佤族风情,感受到佤山新农村的新景象。 千米彩壁画长廊 千米彩壁画长廊因为远远望去酷似一幅浓墨重彩的山水画而得名,壁画约有1.5公里长,峭壁高80—180米,最高达280米,壁画陡立成崖,崖面有的形成崖厦,有的参差不齐,峰窝状溶孔密布,有的如刀削斧劈平整光滑,有的像一台台的梯田,崖面由于杂质浸染及附生攀援植物的点缀变得色彩斑谰,是大自然赋予佤山的又一幅天然画卷,没有人工雕凿、没有人为塑造,完完整整展示着大自然原汁原味的杰作,与沧源崖画相映成辉,形成佤山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天坑群 天坑群位于沧源县崖画谷风景区中段半山腰,海拔约1300米,素有“天外来客的脚印”之美称。从通往崖画的山路岔口乘车,30分钟便可到达。天坑的形成,传说不知是阿佤山上哪位神灵不小心的疏漏,将舂粑粑的杵砸到了这大山之间,留下这样一个硕大的坑,以至于装满了许多的神秘。据地质专家分析,天坑群产生的原因是该地区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属岩溶特征明显的地质构件,在经历远古时期地壳运动后岩层变得疏松,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雨水的侵蚀,致使疏松的局部岩层下陷,天长日久形成了天坑。天坑四周被高山石壁环绕,周围有大片大片的橄榄树,四五月份,正是橄榄成熟的季节,当地群众把这一带形象的称之为“天坑群,橄榄坡”。 -人口卫生 截止2006年底,全乡共有3134户,12826人,是佤族聚居地,佤族占98%。其中农业人口12826人(男性7051人,女性5775人),劳动力6343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5146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8‰。糯良乡设有计生办,内设女性门诊、检验室等科室,配有B型超声波、乳腺诊断仪等诊疗设备,融技术、药具、宣传、培训四大功能为一体的综合0体系。有工作人员2名,其中中级职称1名,初级职称1名。在每个村都配备了1名计生服务员,全程为群众服务,并从生产、生育、生活等方面给予指导和帮助,提高育龄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每年两名乡计生办工作人员精心组织各村计生服务员学习国家计划生育有关政策法规,进一步提高了各村服务员对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增强了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自觉性。 截止2006年底,全乡已婚育龄妇女人数中已落实节育措施人数167例,2006年领取独生子女证48户。完成了村级卫生室建设8个,成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户12699人,参合率99%。享受低保3476人,五保94人。建有一个卫生院,占地建筑面积面积为1100平方米。有在编正式人员9人。其中大专学历3人,中专学历6人;医师级职称7人,无职称2人。设有普通内科、小外科、预防保健科、药品仓库等主要科室。开设床位13张,外设综合门诊、新兴门诊等2门诊部。设有8人村级预防保健协理员,承担各村计划免疫、传染病防治、结核病归口管理、疫情上报及妇女、儿童保健等工作。全乡共设8个村卫生所,设有15个卫生员,均通过系统培训学习,取得乡村医生的执业资格,均能负起村级基本医疗、卫生保健等工作。村卫生所在地占在面积314平方米,全乡建有农村公厕25个。 -文化教育 截止2006年底,糯良乡有中学1所,在校生519人;中心完小1所,村级小学17所(单人独校4所),在校小学生1587人;学生总数2106人,教职工总数102人,其中中学教师35人,小学教师67人;小学入学率98%;初中入学率82%。乡村人口中大专文化有1人,中学4334人,小学6184人,未上学2307人。 全乡设有1个文化站,村级党员活动室8个、村文化活动室8间、业余文艺宣传队10个。 -政务公开 糯良乡政务公开的内容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乡政府自身行政管理、经济活动中需要向群众公开的重大事项。包括7小项:(1)乡党政领导分工和各职能部门的主要工作职责。(2)乡政府资金收支情况。包括预算内资金收支和预算外资金收支,预算外收支重点是招待费支出,各项公益事业费支出。(3)企业承包租赁情况。(4)救济、救灾款、物发放情况。包括分配到该乡的总数,分配标准及分配各村的情况,(5)重大建设项目情况。包括重大建设项目总投资、资金来源、招投标工程进展情况。(6)乡政府年度责任目标及完成情况。主要包括全乡经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计划生育及实事目标完成情况,乡、村干部奖金来源和发放情况,(7)全乡政务工作中的其他重大事项。 第二部分是乡政府各职能部门特别是执法部门的办事程序和上级规定的收费项目、标准。主要包括税务、工商、派出所、司法、计生、民政等单位的执法依据、办事程序、收费项目、税费标准、处罚收入款项使用。 第三部分是与村务公开内容相对应部分。包括5小项。(1)村有乡镇管资金的收支情况。主要包括收入总额、支出情况、余额等。(2)各村计划生育和婚姻情况。主要包括年度人口生育计划;计划生育率;普查率;人口自然增长率等,批准各村一胎、二胎指标数;超生费收缴和使用以及各村婚姻情况。(3)依法批准各村宅基地发放情况。主要包括宅基地发放标准、条件;依法批准的各村建房户数、面积;宅基地收费情况。(4)各村电费收缴及电价情况。(5)乡来信、来访接待,处理和参与排查、协调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等工作的情况。 政府政务公开主要是通过政务公开阵地。设立了高标准的政务公开栏(高1.5米,长2.5米)。除此以外,还根据公开的内容,利用召开会议等形式及时公开。公开的时间每半年一次,其中与村务公开相对应部分和村务公开的时间同步进行,一般每季一次。 |
勐来乡 |
勐来乡位于临沧市西南部,沧源佤族自治县中部,距县城17公里,地处东经99°34′至99°43′,北纬23°04′至23°30′之间。东与勐省镇接壤,南与糯良乡相连,西与勐角乡毗邻,北与耿马贺派乡隔河相望。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理特征,境内沟壑纵横,有险、奇、秀、丽的勐来峡谷,千年古迹崖画群落,千姿百态的司岗里及被称为“活化石”的桫椤、董棕林等珍惜植物。立体气候明显,属南亚季风气候,既有低热河谷,也有冷凉山区气候,年平均气温22℃。 彩壁画长廊 勐来乡位于临沧市西南部,沧源佤族自治县中部,距县城17公里,地处东经99°34′至99°43′,北纬23°04′至23°30′之间。东与勐省镇接壤,南与糯良乡相连,西与勐角乡毗邻,北与耿马贺派乡隔河相望。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理特征,境内沟壑纵横,有险、奇、秀、丽的勐来峡谷,千年古迹崖画群落,千姿百态的司岗里及被称为“活化石”的桫椤、董棕林等珍惜植物。立体气候明显,属南亚季风气候,既有低热河谷,也有冷凉山区气候,年平均气温22℃。全乡地势呈南高北低,海拔高差大,最高海拔2605米,最低海拔1000米,相对高差1605米。降雨充沛、干湿分明,年降雨量1750毫米,有勐懂河、挡坝河两条主要河流。土地资源丰富,国土面积188.1平方公里,山地面积占98%,森林覆盖率为36.8%,总耕地面积3.28万亩,其中:水田面积9915亩,旱地面积22870.2万亩,人均有耕地2.45亩。 全乡辖9个村民委员会,48个自然村,7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3817人,其中农业人口13403人,占总人口的97%,是一个以佤族为主体,傣、汉等民族杂居的乡,佤族占总人口98.4%,傣族1.41%,汉族0.19%。2008年全乡粮食总产量498.03万公斤,人均口粮394公斤,农村经济总收入3090.6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54元。属全省506个扶贫攻坚乡之一,是市、县旅游产业开发的重点乡,佤文化示范乡,是省委“-”学习联系点、市、县委宣传部挂钩乡。 -人文地理 植物活化石 董棕 勐来乡于19 73年从糯良公社划出来成立勐来公社,是佤文化旅游的主要景区之一,人文历史、自然景观、民族风情独具特色,组成一幅神奇、迷人的美妙画卷,被誉为“天然公园、神话之乡”。境内有3000多年历史的勐来崖画,千姿百态、景观奇美的司岗里及被称为“活化石”的桫椤、董棕林,彩壁国画长廊,班列瀑布,藏金洞。以曼来村跳新房为主的佤族文化在全县范围内起到了很大的反响,吸引了无数国内外记者和游客的关注,多次到曼来村采风、观光。乡境内矿藏资源丰富,珍贵动植物种类繁多,有着“动植物王国、矿藏之乡”的美称。 勐来乡是一个以佤族为主体,傣、彝、汉等民族杂居的乡,群众信仰以“小乘佛教”、“基督教”为主,以“ 春节”“ 泼水节”、“新米节”、“圣诞节”为重大节日,人死不立墓,每个自然村有一个公墓地点。男人有身挎长刀的习惯、妇女有织布缝衣的本领 -基层组织 勐来乡共有15个党支部,40个党小组,共有党员492人,其中女党员82人占总党员数的16.7%,近几年通过边疆党建长廊、实施“云岭先锋”工程、一体两会、保持0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三级联创等活动,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得到加强,党员素质不断提高。群团组织也不断加强。 -农村经济 稻田 勐来乡立体气候明显具备形成热带经济作物和冷凉经济作物梯级布局的条件,冷凉山区可发展以茶叶、核桃等为主的产业,低热河谷地带可发展以甘蔗、油菜、优质等产业,支柱产业是粮食、甘蔗、茶叶。200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090.66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405.28万元,占总收入的45.47%;畜牧业收入346.08万元,占总收入的11.2%;渔业收入3万元,占总收入0.1%;林业收入75.66万元,占总收入的2.45%;第二 、三产业收入245.7万元,占总收入的7.95%;工资性收入489.6万元,占总收入的15.84%;其中劳务输出收入455万元,占总收入的14.72%。 -人口卫生 勐来乡有卫生院1所,建筑面积3037㎡,村卫生室9个,乡卫生院专业技术人员有8人,乡村医生13人,病床30张,有B超、双管电子显微镜、尿十项分析仪等医疗设备。2008年,全乡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12426人,参合率为92.7%。享受农村最低保障4919人,五保户122人。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乡卫生院、村卫生室,覆盖全乡的农村卫生网络已形成;有计划生育服务所1所,专业技术人员有3人,村级宣传员9人,有B超、微波治疗仪等医疗设备。全乡人畜混居1496户,占农户总数的47.1%。 -文化教育 勐来乡有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小学13所,校舍建筑面积 23466.3平方米,有教职工153人,在校学生2142人,其中,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生1459人,中学生683人,入学率99%,巩固率98.6%,人均受教育年限3.7年,全乡已实现“普九”;有基层文化站1个,1个图书室,9个万村书库,村级文艺队9支。 -基础设施 水库 截止2008年底,糯良乡已实现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全乡有9个村委会已通自来水;有9个村已通电,有9个村已通路,有9个村委会已通电视,有9个通电话。有5个村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全乡农户住房以其他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10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1085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还有2079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目前,建有2个水库。全乡有586户通自来水,有598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18.84%)。全乡9个村委会全部通电,有3118户通电,拥有电视机农户2050户。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1240户。全乡累计完成沼气池建设518口,其中“一池三改”农户117户。全乡6个村委会进村道路为土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有3个村进村道路为水泥路。建有集贸市场1个,小商品市场1个。全乡共拥有农用运输车10辆,拖拉机158辆,摩托车223辆。全乡耕地有效浇灌面积为4724亩,有效浇灌率为47.69%,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2048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15亩。 -特色产业 甘蔗林 1、甘蔗是勐来乡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在全乡国民经济总收入占的比例,通过以制糖企业为龙头,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提质增效为中心,加强原料蔗基地建设,全乡甘蔗面积达8313.9亩。 茶叶 2、茶叶在全乡国民经济总收入中,占有一定的重要地位,是冷凉山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是我乡目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内重点改造与发展的主要产业之一。目前全乡茶叶面积达11050.2亩,其中高优生态茶园2963亩。专业合作组织3个,其中,已登记注册3个;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农户数45户。 核桃 3、核桃产业是全乡“十一五”规划发展的主导产业,2009年计划种植20000亩,“十一五”期末全乡计划完成4万亩核桃种植规划。 |
勐角乡 |
勐角傣族彝族拉祜族乡位于云南省西南缘,西邻缅甸。总面积2539平方千米。 勐角傣族彝族拉祜族乡隶属沧源县,地处沧源县北边,距县政府所在地15公里,到县道路为柏油路,交通方便,距县15公里。东邻糯良乡,南邻勐懂镇,西邻班洪乡,北邻勐来乡。辖勐角村、控角村等9个行政村。现有农户 2950户,有乡村人口12417人,其中农业人口12417人,劳动力4924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3512人。 全村国土面积613.7平方公里,海拔1250米,年平均气温21 ℃,年降水量 800毫米,适合种植水稻等农作物。有耕地面积31226亩,人均耕地2.5亩,林地18341亩。2007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916.6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32元。该乡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 -历史沿革 1937年设沧源设治局。因在澜沧江支流之源而得名。1952年设沧源县,11964年改为自治县。 2000年,沧源佤族自治县辖3个镇、8个乡:勐董镇、岩帅镇、勐省镇、勐角傣族彝族拉祜族乡、班洪乡、南腊乡、糯良乡、单甲乡、班老乡、勐来乡、团结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202579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勐董镇 45443 岩帅镇 16242 勐省镇 22667 团结乡 14755 单甲乡 10347 糯良乡 13247 勐来乡 14080 勐角乡 13615 班洪乡 9633 南腊乡 34666 班老乡 7884 2001年,全县辖3个镇、7个乡、1个民族乡:勐董镇、岩帅镇、勐省镇、团结乡、单甲乡、糯良乡、勐来乡、班洪乡、班老乡、南腊乡、勐角傣族彝族拉祜族乡。 2004年8月26日,《关于沧源县单甲乡政府驻地迁移的批复》(云政复[2004]85号):同意沧源佤族自治县单甲乡政府驻地由单甲村委会单甲村迁至永武村委会永董村。 -民风民俗 在中国云南西南部,中缅边境的阿佤山群山中,有一块被大雾覆盖的地方,这就是临沧市境内的沧源佤族自治县,自古至今,都被世人称为秘境之地。 翁丁佤族原生态村位于沧源县西部,距离县城33公里,座落在一个群山环抱、云雾缭绕的山麓上,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水土丰美、环境宜人、自然资源丰富。这里居住的民族全部是佤族,这里保留了完整的佤民族风俗,可以充分享受到佤族民俗风情。寨子周围有茂盛的榕树、竹林及高大的树木。公路两旁有碧绿的田野,因常年云雾缭绕,被当地人称为“翁丁”(佤语为大朵白云的意思)。翁丁佤族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底蕴深厚、自然生态环境优美、古朴。主要景点有民居建筑(指传统的杆栏式楼房)、牛头寨门、剽牛桩、捏西栏(公房)、祭祀神林、神秘的寨桩(寨子的标记,从它的构造可以讲述司岗里传说)、古老的水碓、佤王府、翁丁白云湖以及传统编织、传统服饰、浓郁的民族风情、原始的剽牛祭祀、声势浩大的拉木鼓活动、还有待客佳肴鸡肉烂饭,这些传统文化构成了翁丁佤族的历史、文化特色及主要风格,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专家学者观光旅游、采风调研,并为电视电影新闻媒体提供了天然的拍摄场地。目前已成为了沧源佤族自治县对外宣传佤文化的一个窗口及旅游景点。 -自然资源 全乡有耕地总面积31226亩(其中:水田11442亩,旱地19784亩),人均耕地2.5亩,主要种植水稻等作物;拥有林地18341亩,其中经济林果地18341亩,其中:茶园面积7112亩,其中可采摘面积4688亩,人均经济林果地1.5亩,主要种植茶叶、甘蔗、核桃经济林果,其中:种植甘蔗2574亩;水面面积244 亩,其中养殖面积244亩;其他面积 28206亩。 -农村经济 该乡2007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916.64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789.69万元,占总收入的61.4%;畜牧业收入323.15万元,占总收入的11.1%(其中,年内出栏肉猪4481头,肉牛436头,肉羊125头);渔业收入27.2万元,占总收入的0.9%;林业收入54.7万元,占总收入的1.9%;第二、三产业收入282.6万元,占总收入的9.7%;工资性收入291.3万元,占总收入的10%。农民人均纯收入1632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等为主。全乡外出务工收入275.1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1239人(占劳动力的 25.2%),在省内务工345人,到省外务工894人。 -特色产业 该乡的主要产业为种植业,主要销售往县内。2007年主产业全乡销售总收入580.7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20%。该乡目前正在发展茶叶、甘蔗特色产业,计划大力发展核桃产业。拥有企业4个,其中县级龙头企业3个;专业合作组织1个,其中,已登记注册1个;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农户数71户。 -基础设施 截止2007年底,该村已实现通 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无路灯。全乡有1199户通自来水,有0户饮用井水,有1751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59.4%)。有2826户通电,有928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2346 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95.8%、31.5%和79.5%);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1042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609户(分别占总数的35.3%和20.6%)。 该乡到县道路为柏油路;进乡道路为柏油路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0.3公里,建有集贸市场1个。全乡共拥有汽车42辆,拖拉机149辆,摩托车282 辆。全乡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 6955亩,有效灌溉率为60.8%,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4494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36亩。 到2007年底,全乡建有沼气池农户950户;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904户;装有太阳能农户29户;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904户。全乡有29个自然村已通自来水;有48个自然村已通电;有49个自然村已通路;有25个自然村已通电视;有51个自然村已通电话。有38个自然村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该乡农户住房以其他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18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1221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464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还有1247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 -人口卫生 该乡现有农户2950户,共乡村人口12417人,其中男性 6476人,女性5941人。其中农业人口12417人,劳动力 4924人。该乡以佤、傣族为主(是汉、佤、彝、傣、拉祜族混居地),其中佤族7220人,傣族2973人,彝族1057人、拉祜族908人、汉族259人。 到 2007年底,全乡参加农村合作医疗10773人,参合率 86.8%;享受低保3021人。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卫生所面积为485平方米,有乡村医生13人,该乡距离县医院15公里。该乡建有公厕36 个,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场地3个,人畜混居的农户962户,占农户总数的32.6%。 -文化教育 该乡建有小学22所,校舍建筑面积25229.9平方米,拥有教师138人,在校学生1807人,距离乡中学0.3公里。目前全乡农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1807人,其中小学生 1388人,中学生419人。 全乡建有文化活动室2个、图书室6个、业余文娱宣传队7个,极大的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
班洪乡 |
班洪乡是沧源佤族自治县的六个边境乡镇之一,位于沧源县西部,距离县城勐董50公里。地处东经98°05′至98°56′,北纬 23°03′至23°19′之间。东接勐角和勐来乡,北连耿马县孟定镇和富荣乡,西连班老乡和芒卡镇,南与缅甸接壤,中缅边境线长6.48公里,全乡国土总面积332.81平方公里。 班洪乡政府办公楼 班洪乡是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的六个边境乡镇之一,位于沧源县西部,距离县城勐董50公里。地处东经98°05′至98°56′,北纬23°03′至23°19′之间。东接勐角和勐来乡,北连耿马县孟定镇和富荣乡,西连班老乡和芒卡镇,南与缅甸接壤,中缅边境线长6.48公里,全乡国土总面积332.64平方公里。境内最高海拔2605米,最低海拔600米,海拔高差大(相对高差2035米),年平均气温21℃,年积温在7500℃左右。降雨充沛,年降雨量为1900—2200毫米。森林资源丰富,森林面积40万亩,森林覆盖率79%,境内有国家级南滚河自然保护区。 全乡辖6个村委会56个自然村,61个村民小组,2008年末总户数2263户,总人口10081人。2008年末全乡耕地面积45241亩,其中:水田面积8249亩,旱地36992亩,人均占有耕地4.9亩。2008年全乡经济总收入199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59元,粮食总产量285万公斤,人均有粮297公斤。 -经济状况 班洪乡 班洪乡200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992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920.39万元,占总收入的46%;畜牧业收入305万元,占总收入的15%;林业收入237万元,占总收入的11%;第二 、三产业收入75万元,占总收入的3.7%;工资性收入176.08万元,占总收入的8.8%;劳务输出收入164万元,占总收入的8%。 -特色产业 班洪乡 班洪属亚热带气候,热区资源比较丰富,适宜发展橡胶、紫胶、木薯、茶叶、竹木产业,产业发展已基本形成低胶、中薯、高茶、林畜并举的产业格局,目前,全乡橡胶总面积为20200亩,涉及五个自然村38个组,2006年产量60吨,产值81万元。茶叶总面积4815亩。其中高优茶园1005亩,采摘面积2534亩,2006年产量81吨,产值65万元。紫胶放养849亩,竹子10932亩。 -基础设施 班洪乡 班洪乡属典型的山区乡镇,“九分山有余,一分坝不足”是对乡情最真实的概述,严重制约着该乡农业的发展。该乡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乡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村容村貌有了明显改善,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有了明显提高,全乡有三面光沟渠4条。全乡有6个村委会,56个自然村,截至2008年,仅有一个自然村未通公路,通路率达98%。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建设速度逐年加大,已通自来水的自然村51个,还未通水自然村5个,自然村通水率达91%,电视覆盖率达60%,农村文化生活得到进一步提高,减少了社会安全隐患,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移动电话、座机电话用户逐步增多,加快了信息流通,方便了群众生活。群众保护资源意识逐渐增强,截至2008年,全乡建有沼气池农户79户;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17户,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人口卫生 班洪乡 截至2008年,全乡总人口为10081人,其中农业人口有2105户、9124人,佤族、傣族、汉族等多种民族混居,其中佤族8564人,占总人口的91%,汉族人口占4%,傣族人口占4% ,其它民族占1%。 2008年,全乡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8769人,参合率为96%;享受农村最低保障2320人。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乡卫生院、村卫生室。乡卫生院1所,建筑面积700㎡,有职工11人,村卫生室6个,建筑面积580㎡,卫生员8人,覆盖全乡的农村卫生网络基本形成。 -人文地理 班洪乡 班洪乡是佤山十八部落王之一,是震惊中外的抗英事件发生地,“班洪抗英纪念碑”、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万亩巨龙竹园等,是假日休闲的好地方。乡境内矿藏资源丰富,珍贵动植物种类繁多,有着“动植物王国、矿藏之乡”的美称。 全乡80%以上的群众信仰“小乘佛教”,“ 春节”、“ 泼水节”为重大节日,每年有一次“开门节”“关门节”,人死不立墓,每个自然村有一个公墓地点。男人有身挎长刀的习惯、妇女有织布缝衣的本领。 -文化教育 班洪乡 截至2008年,全乡共有13所学校,其中初级中学一所,校舍建筑面积28030.7平方米,教职工83人,在校生1431人。2008年巩固率达99%,2008年青少年入学率达75%。小学12所,校舍建筑面积27730.7平方米,教职工71人,在校生1086人,入学率达99%,巩固率99% 全乡有1个文化室,6个图书室,村委会的万村书库发挥积极作用,丰富了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政务公开 班洪乡政务公开的内容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乡政府自身行政管理、经济活动中需要向群众公开的重大事项。 第二部分是乡政府各职能部门特别是执法部门的办事程序和上级规定的收费项目、标准。 第三部分是与村务公开内容相对应部分。 班洪乡政府、各站所以粘贴公告、会议等方式开展政务公开,进一步提高了政务的透明度。 -新农村建设 2004年以来,按照上级党委的要求,该乡以“三村”工程建设为载体着力加快新农村建设,同步实施“十四项”指标,通过三年来的努力,促进了生产发展,改善了村容村貌,提高了农民收入,推进民主管理。“一体两会”成效卓著。成立了18个产业协会,62个新农村建设理事会。村容村貌得到了整治,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和谐健康发展。 |
班老乡 |
|
勐省农场 |
国营勐省农场位于云南省临沧市沧源县勐省镇,1958年3月16日建场,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四军512名转业军官所创建。 农场现有土地面积2.8万亩,总人口5850人,从业人员1673人,是一个以佤族等少数民族占80%的来自20个省市自治区的20个民族所组成的多民族的国有农业企业。 形成了茶叶、水泥、农业、电力、建筑、医疗等各种产业公司综合经营、各显优势、共同发展,具有一定规模和优势的中型农垦企业。 农场的经营方针是“以茶为主,发展工业,高效农业,全面发展”,企业精神是“民族团结,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农场下属的茶叶公司成立于1993年,下设3个茶叶初制所及14个种植生产队,有标准丰产茶园6500亩,生产花色品种有红条茶、烘青绿茶、蒸青绿茶、晒青绿茶、普洱茶。年加工生产能力为1000吨,2006年获得红茶、绿茶、普洱茶QS认证,2007年获中国质量认证集团和杭州中农质量认证中心《质量管理体系ISOP00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