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云南省 >>楚雄州 >> 楚雄市 >> 中山镇

中山镇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中山镇谷歌卫星地图)


中山镇简介

  " 中山镇是楚雄市山区九个乡镇之一,地处楚雄市西南方向,居于楚雄市山区九个乡镇的中心,四周与楚雄市三街镇、八角乡、大过口乡、新村乡、西舍路乡等相连。距楚雄市府121公里,离省会——昆明283公里。
  境内山高坡陡,林多箐深,总面积301.016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为132人。最高海拔2737米,最低海拔800米,平均海拔1768米,呈明显的立体气候。辖11个(中山、务阻、法六古、哨房、蚂蚁、洼子、洒巴苴、普掌、大自雄、六街、酒房)村公所,266个合作社,499个自然村,分布在“三匹梁子两条箐”上,耕地面积25088亩,人均1.1亩。
  2003年底全镇总户数5374户,总人口达到23688人,其中农业人口23113人,占总人口的97.6%镇内有汉、彝、回、瑶、苗、白等民族,少数民族人口5516人,占汉族总人口的23.3%。主产包谷、水稻、小麦。2003年全镇粮食总产量1013.8万公斤、农村经济总收入575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29元、镇企业总收入5802万元、财政总收入688.86万元.
  境内森林资源丰富,以黑牛山、烧香寺山为主峰,总面积有45万亩,其中有林地3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2%,其植被属亚热带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及针叶林,以云南松、麻栎树、华山松为主。-遮天蔽日,古藤攀援,涧水淙淙,瀑布飞溅。山茶花、杜鹃花等各种花草植物组成一个令人神往的植物王国之乡,据初步统计有植物73科以上,1200多种。珍稀植物分布之广泛,素有小西双版纳之称。有各种野生动物,其中:鸟类21种之多,兽类19种之多,两栖动物类8种之多,在动物中,有珍稀的绿孔雀、白鹇、锦鸡、穿山甲等,政府所在地——洒鸡口,林木茂密,气候宜人,环境清幽,是人们休憩避暑的好地方。
  中山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季干燥,夏季湿润,雨量集中,干湿季分明,年平均降雨量780——920毫米,丰水年,雨量可达1200毫米以上。年平均气温14.8C,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日照充足,光热丰富,年平均日照2510小时以上.由于地处山区高原,大气透明度好,蓝光、紫光等短波光多,光质较好,境内无霜期可达310天以上,对农作物、经济作物和林果类植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301.016平方公里 532301110 675000 0878 查看 中山镇谷歌卫星地图

中山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中山镇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鹿城镇

  楚雄市辖镇,市府驻地。1950年为楚雄第一区,1959年为鹿城公社,1966年更名红旗镇,1980年复名鹿城镇。位于市境东北部。面积72平方公里,人口9.8万,彝族占7.1%。广(通)大(理)铁路和320国道、安(宁)楚(雄)公路过境。辖中大街、学桥街、米市街、观象街、环城、东郊、万家坝、中本、河前9个行政村。镇内有商贸、造纸、农机具加工、食品加工、建筑、饮食服务行业,省、州、市属厂矿企业多集中于此。农产以水稻、小麦、蚕豆、烤烟为主。名胜古迹有楚傩文庙,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城南的万家坝古墓群曾出土的铜鼓,距今约2300年以上,是迄今世界上发掘所得铜鼓中最早者。.  

东瓜镇

  楚雄市辖镇。1951年为东瓜乡,1961年为鹿城公社东瓜管理区,1962年为金星区东瓜公社,1966年为前进区东瓜乡,1971年成立东瓜镇,1984年改区,1988年设镇。位于市境西北部,距市区6.5公里。面积128.6平方公里,人口2.5万,其中彝族有926人。广(通)大(理)铁路和安(宁)楚(雄)公路过境。辖东瓜、龙江、龙河、寨子、刘家、兴隆、永兴7个行政村。农产以水稻、小麦、蚕豆、烤烟为主,产蚕茧、茶叶、桃、杏等。省属199煤田地质队、州属氮肥厂、磷肥厂、柠檬酸厂、机床修造厂、市属林机厂是楚雄的工业区之一。.  

吕合镇

  吕合镇地处楚雄市西大门,距楚雄市区23公里,东邻东瓜镇,南接紫溪镇,西与南华县毗邻,北与牟定县接壤。全镇国土面积185.533平方公里,辖吕合、中屯、白土、回龙、红武、干田、新庄、斗阁、钱粮9个村民委员会,148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24647.34亩,2003年末全镇总人口28159人,6581户。    1、行政区划:吕合镇距楚雄彝族自治州首府鹿城25公理,地处东经101°23′ ,北纬25°09′ ,东邻东瓜镇和紫溪镇,西与南华县毗邻,北与牟定县接壤。国土面积185.533平方公理。吕合镇古为滇西主要驿站,现有楚(雄)牟(定)公路、广(通)大(理)铁路、楚(雄)大(理)高等到级公路和320国道横穿境内,交通极为便利;境内平均海拔1842米,有楚雄州内最大的九龙甸水库和中型西静河水库,是楚雄市城市供水主渠道。吕合镇气候温和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署,干湿分明,全镇土壤以水稻土、冲积土为主,还有紫色土和红壤土。    2002年吕合镇辖吕合、中屯、白土、回龙、红武、干田、新庄、斗阁、钱粮9个村民委员会,148个村民小组。全镇年未耕地面积24647.34亩,其中:水田18783亩,占76%,旱地5865亩,占24%,农民人均耕地面积0.86亩。    2、人口民族:2002年未,全镇总户数6581户,总人口28159人,其中:男性14202人,占总人口的51%;女性13957人,占总人口的49%;农业人口27079人,占总人口的96%;非农业人口1801人,占总人口的4%。辖区内有汉、彝、回、白、苗、佤、傈僳、傣8个民族杂居。汉族有23499人,占83%;彝族有2730人,占9.7%;回族有1632人,占5.7%;其它5个少数民族298人,占1.6%。彝族主要分布在新庄、干田、红武三个村民委员会,回族分布在钱粮、中屯、吕合三个村民委员会,其它5个少数民族分布在钱粮、中屯、吕合村民委员会。.  

紫溪镇

  紫溪镇位于楚雄市首府鹿城西郊,镇政府驻地大石铺距市政府所在地10公里,国家级森林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紫溪山包容其中,320国道、安(宁)楚(雄)高速公路,广(通)大(理)铁路、紫溪山旅游环山公路从其穿境而过。东与鹿城镇接壤,南与东华镇相连,北与东瓜镇、吕合镇毗邻,西与南华县雨露乡连接。   紫溪镇辖前进、箐上 、紫金、冷水、母掌等8 紫溪镇一角   个村民委员会,110 个自然村,123个村民小组。距彝州首府鹿城10公里。2006年末,全镇有农户3412户,14877人,其中农业人口14160 人,占95%,人口自然增长率0.92‰。居住着汉、彝、苗、白等6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5207人,占 35%。最高海拔2502米,最低海拔1663米,镇人民政府驻地海拔1800米,是全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经济概貌   2007年,紫溪镇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 27727万元,乡镇企业 紫溪镇村内道路   总收入45904 万元,实现烟叶收购总值344万元,粮食总产量719.1 万公斤,农民人均有粮507公斤。地方财政收入206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63 元;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稳步推进,一、二、三产业比重12:24:64,农业内部结构调整不断优化,粮经比例达到了6 :4 。   -基础建设   2007年,紫溪镇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77万元,占市下达任务数的100%。其中:“五小”水利建设以及农村能源、交通、电力、通讯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109.43万元;建主渠7条,农渠1条,农排4条,支排17条,田间道路2条,改造干渠1条。累计完成工程32 件。抓好8个村委会123个村民小组的农网改造,共投入资金30000万元;拥有小水池2487个,小水窖115口;完成了6000亩封山育林任务,义务植树14700株,兑现退耕还林补贴款212万元;建设优质核桃基地10000亩,全镇森林覆盖率达82%;完成1076口沼气池建设任务和180口节能灶的推广工作。   -文化教育   2007年,紫溪镇全镇有中学1所,教师48人,学生669人,村级完小7所,教师89人,学生1379人,小学入学率达100%,巩固率达100%,中学入学率达100%,巩固率达99.53%,中考高中上线率为23.2%,升学率在全市23 所乡(镇)中学中排名第23位。举办农村业余文艺汇演,观看演出群众达1800余人次。全镇54 个村小组有了文化活动室,有文艺宣传队61 支,文化示范户6 户,全年放映电影96场次,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   -特色产业   紫溪镇立足镇情,充分挖掘自身潜力,积极培育属于本地的特色产业:  1、粮烟:粮食生产稳步发展,总产量达719.1万公斤,增 紫溪镇樱桃种植   长10%。0完成2650 亩省级优质烟示范样板和 1群 10 座联群烤房建设任务,全镇规范化移栽烤烟2650 亩,完成29 万公斤指令性任务和3.4万公斤出口备货任务,实现烟叶收购总值344万元,均价11.9 元,实现烟叶特产税68 万元。  2、制种及晚秋作物:繁育水稻500亩,收购水稻良种2500000 公斤,实现产值 55 万元。  3、蚕桑、茶叶及其它产业:2006年紫溪镇全镇有桑园面积 299 亩,饲养蚕种185 张,产鲜茧3700 公斤,实现产值 9万元。 种植滇红花72亩,实现产值3.6万元。种植优质梨1500亩,实现产值57万元。发展假日经济,全镇共有农家乐28 个,年累计创收89万元。畜牧业:新建牛冻精改良点2个,投资4万元。2006年,全镇生猪出栏13544 头;大牲畜出栏2915 头,山羊出栏5806 只;家禽出栏51008 只;肉类产量达1241 万公斤,实现畜牧业产值1040万元,比上年增 93 万元,增10%。   -科技兴农   2007年紫溪镇农村科技主要围绕农业生产、烤烟、畜牧业、经济林果、人工食用菌、中药材、农函大培训等行业进行分类、分层次、多种形式根据不同对象进行培训,使全镇广大劳动者都得到适用技能上的培训,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完成牛冻精改良示范工作,改良286头,黑山羊养殖示范初见成效,农作物栽种新技术、电脑农业为粮食生产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完成950亩优质水稻栽种,产值达到120万元,完成优质稻无公害栽培示范500亩。   -资源状况   紫溪镇拥有林地面积28888.2亩,经济林果面积3995亩,总耕地面积16941亩(其中:田10030亩,地6911亩),人均耕地1.2亩,主要种植水稻、玉米等作物。镇内拥有小二 型水库18座;小坝塘86 座常年蓄水557.09万立方,有河流6条,可灌溉农田(地)13110亩。民俗风情紫溪是一个充满着浓郁民族风情的林业生态镇,森林覆盖率为83%,野生菌类品种繁多,市场前景较好,境内有国家级森林公园、省级名胜风景区紫溪山和板凳山民族风情点,旅游业发展前景广阔。紫溪山还是一方佛教圣地,民间素有“66座林、77座庵、88座寺”的传说。一年一度的火把节、马樱花节、樱桃节、花山节、杨梅节等活动展示着神秘独特的民族风情,并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东华镇

  楚雄市辖镇。1958年为东华公社,1984年改区,1988年设镇。位于市境中部,距市区11.2公里。面积286.6平方公里,人口2.4万,彝族占10.5%。有公路通市府驻地鹿城。辖东华、莲华、本东、朵基、新柳、红墙、达苴、邑舍8个行政村。农产以水稻、玉米、小麦、蚕豆、烤烟为主,产蚕茧、茶叶、苹果、梨等。.  

子午镇

  楚雄市辖镇。1966年属云龙公社,1967年析建子午公社,1984年改区,1988年设镇。位于市境中部,距市区16.6公里。面积128.3平方公里,人口2.1万。有公路通市政府驻地鹿城。辖子午、法邑、以口、鹿宜、罗只碑、袁家、杞木、打苴8个行政村。工业有粮油加工为主,农产以水稻、蚕豆、小麦、烤烟、油菜为主。烤烟产量高。.  

苍岭镇

  楚雄市辖镇。1958年为飞虎公社,1960年改苍岭公社,1984年改区,1988年设镇。位于市境东部,距市区13公里。面积334.5公里,人口2.9万,彝族占11.4%。广(通)大(理)铁路、安(宁)楚(雄)公路、320国道过境。辖苍岭、黄草、李家、石涧、智明、竹园、西云、云甸8个行政村。工业以矿泉饮料、砖瓦为主,农产以水稻、小麦、蚕豆、玉米、烤烟为主,产梨、桃等。.  

三街镇

  楚雄市辖镇。1950年为八哨联合政府驻地,称前安乡,1951年为楚雄第六区,1959年成立三街公社,1984年改区,1988年改镇。位于市境西部,距市区49.7公里,面积200.3平方公里,人口2.3万,彝族占总人口的44.7%。有公路通市府驻地鹿城。辖三街、普嗄、酒簸、背阴、黑泥、蚂蝗箐、天生坝、多衣树、上新房、土墙、力戈11个行政村。工业以采煤为主,市属三街煤矿设此。农业以玉米、水稻、烤烟为主,产核桃、   茶叶、花椒、板栗等。   ".  

八角镇

  "  川西重镇八角镇位于四川西北部龙门山脉中南段,距什邡城区28公里,距省会成都公里,幅员面积52平方公里,人口1.06万。   八角镇历史文化悠久,自然环境优美,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堪称川西一绝,境内除有震惊中外的“冰川漂砾”遗迹外,还有神仙洞、金鸡洞、穿心洞、剪刀洞、秦仙洞组成的溶洞群和五马群山、青龙湖等景区。而人文古迹“九峰山净土寺、泰和寺、龙庵永福寺等也遐尔闻名,声名远播。    八角镇境内物产丰富,森林覆盖率达85%,木材总蓄积量达50万立方米,煤炭、石灰石、铝钡土蓄量丰富。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九五”以来,八角人民凭借着这些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基础,抓住机遇求发展,全镇区域经济总量不断增加,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2000年全镇实现工农业产值49800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47040万元;农业总产值2760万元),粮食总产量3034.1吨,农民人均收入2788元,乡镇企业、基础建设、集镇建设、绿色农业、旅游观光发展迅猛,八角镇因此被评为“四川省乡镇200强”、“全国造林化百佳乡镇”、“双拥规模乡镇”、“小康镇”等荣誉称号。    如今,八角已开始走出一条综合开发,协调发展的路子,下一步八角镇将进一步更新观念,扩大开放,加快山区经济的发展,展开对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推进特色农业的产业化进程,为经济发展创造出更加良好的基础条件和外部环境。 ".  

中山镇

  " 中山镇是楚雄市山区九个乡镇之一,地处楚雄市西南方向,居于楚雄市山区九个乡镇的中心,四周与楚雄市三街镇、八角乡、大过口乡、新村乡、西舍路乡等相连。距楚雄市府121公里,离省会——昆明283公里。   境内山高坡陡,林多箐深,总面积301.016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为132人。最高海拔2737米,最低海拔800米,平均海拔1768米,呈明显的立体气候。辖11个(中山、务阻、法六古、哨房、蚂蚁、洼子、洒巴苴、普掌、大自雄、六街、酒房)村公所,266个合作社,499个自然村,分布在“三匹梁子两条箐”上,耕地面积25088亩,人均1.1亩。   2003年底全镇总户数5374户,总人口达到23688人,其中农业人口23113人,占总人口的97.6%镇内有汉、彝、回、瑶、苗、白等民族,少数民族人口5516人,占汉族总人口的23.3%。主产包谷、水稻、小麦。2003年全镇粮食总产量1013.8万公斤、农村经济总收入575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29元、镇企业总收入5802万元、财政总收入688.86万元.   境内森林资源丰富,以黑牛山、烧香寺山为主峰,总面积有45万亩,其中有林地3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2%,其植被属亚热带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及针叶林,以云南松、麻栎树、华山松为主。-遮天蔽日,古藤攀援,涧水淙淙,瀑布飞溅。山茶花、杜鹃花等各种花草植物组成一个令人神往的植物王国之乡,据初步统计有植物73科以上,1200多种。珍稀植物分布之广泛,素有小西双版纳之称。有各种野生动物,其中:鸟类21种之多,兽类19种之多,两栖动物类8种之多,在动物中,有珍稀的绿孔雀、白鹇、锦鸡、穿山甲等,政府所在地——洒鸡口,林木茂密,气候宜人,环境清幽,是人们休憩避暑的好地方。   中山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季干燥,夏季湿润,雨量集中,干湿季分明,年平均降雨量780——920毫米,丰水年,雨量可达1200毫米以上。年平均气温14.8C,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日照充足,光热丰富,年平均日照2510小时以上.由于地处山区高原,大气透明度好,蓝光、紫光等短波光多,光质较好,境内无霜期可达310天以上,对农作物、经济作物和林果类植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  

新村镇

  楚雄市辖乡。1966年从中邑舍公社分出成立新村公社,1984年改区,1988年改乡。位于市境西南部,距市区51.9公里。面积358.2平方公里,人口1.4万,彝族占总人口的25.4%。有公路通市府驻地鹿城。辖洒树咪、红星树、七街、峨苴、腊曲、西叉、下村、密者、五街、大坎子10个行政村。农产以水稻、小麦、玉米、烤烟为主,经济林有核桃。.

树苴乡

  楚雄市辖乡。1958年属三街公社,1972年建树苴公社,1988年改乡。位于市境西部,距市区61.9公里。面积131.4平方公里,人口1.7万,彝族占总人口的29.4%。有公路通市府驻地鹿城。辖九街、二街、迤能、树苴、法古么、营盘山、西马郎7个行政村。农产以水稻、玉米、小麦、马铃薯、烤烟为主,产核桃。.  

大过口乡

  楚雄市辖乡。1966年建大过口公社,1984年改区,1988年改乡。位于市境西部,距市区43.1公里。面积339.2平方公里,人口1.6万,彝族占总人口的83.1%。有公路通市府驻地。辖西康郎、大益鸡、碧鸡、力白所、磨刀箐、野猪塘、蚕豆田、衣启么、杞岔拉9个行政村。农产以水稻、玉米、小麦、马铃薯、烤烟为主。经济林以核桃、茶叶为主。.  

大地基乡

  楚雄市辖乡。1958年称中邑舍公社,1987年12月将中邑舍区分为宜茨区和大地基区,1988年设大地基乡。位于市境南部,距市区41.9公里。面积338.8平方公里,人口1万,彝族占总人口的23.5%。有公路通市府驻地鹿城。辖中邑舍、大地基、水览槽、者力、腊脚5个行政村。农产以水稻、玉米、小麦、烤烟为主,经济林有核桃。.  

西舍路镇

  楚雄市辖乡。1958年为西舍路公社,1984年改区,1988年改乡。位于 6 楚雄市西南部。乡驻地大村,距市府驻地62.5公里。面积381.6平方公里,人口1.9万,彝族占总人口的41.5%。有公路通市府驻地鹿城。辖西舍路、达诺、保甸、安乐甸、闸上、清水河、下岔河、朵苴、德波苴、龙岗、新华11个行政村。农产以水稻、玉米、小麦、烤烟为主,经济林以核桃、茶叶为主。.  


中山镇特产大全




中山镇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