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西藏自治区 >>拉萨 >> 林周县

林周县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林周县谷歌卫星地图)


林周县简介

  林周县地处西藏中部、拉萨河上游及澎波河流域,县驻地距拉萨市65公里。现在的林周县是由原来的澎波农场、林周农场和原林周县三个县级单位合并而成。全县辖甘曲镇、边交林、江夏热、卡孜、松盘、强嘎、春堆、唐古、旁多、阿朗等9乡1镇,49个村民委员会,431个自然村。全县总面积4512平方公里,2003年总人口6万。
  林周藏族意为“天然形成的地方”。1857年林周宗建立。民主改革后,1959年8月14日,林周、旁多两宗合并成立林周县人民政府。
  林周县是农业大县,全县耕地面积18万亩,占整个拉萨市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各类牲畜30万头(匹、只),粮食总产1.2亿斤,是拉萨市的第一农业大县,也是全区第三个粮食总产过亿斤的农业大县;同时也是宗教大县,共有寺庙37座,僧尼1055人,特别是在藏传佛教界有着一定影响,由国务院批准认定的第七世热振-和拉萨市人民政府批准认定的第二十三世达龙-,均生活在县北部。
  2004年底,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完成3.5亿元,农牧民人均收入2649元,财政收入407万元,乡镇企业产值和多种经营完成7316.03万元,劳务输出36973人次,劳务收入 2828.22万元,基本建设项目总投资19067.2万元。
  林周县是拉萨地区主要粮食生产基地之一。农作物主要有青稞、冬小麦、春小麦、油菜、蔬菜等。以饲养牦牛、犏牛、黄牛、绵羊、山羊为主。
  林周县现有县水电站1座,乡水电站2座。粉条厂和粮油加工厂各1家。民族手工业较发达,主要行业有织氆氇、卡垫、制陶等。
  林周县制陶业历史悠久,主要产地在澎波。产品有火盆、花盆、油壶、酒壶等。1983年普选入全国民族特产手工艺品展览会。
  全县有主要公路3条,总长160公里。乡村公路12条,总长260多公里。已形成通拉萨市、邻近各县、各乡的交通网。2003年,全县拥有电信、邮政局2所,基本上一星期两趟邮车,邮电业务总量21万元。968门程控电话已开通,可与区内外数字直拨。无线、好易通893部,21户宽带,卫星电话10户,IC卡6部,201卡电话已建3部,公用电话56部。
  林周县文化、广播、电视、电影事业进一步发展。2003年,全县共有学校63所,在校生9548人,教师578人。普通中学1所,在校学生3787人,其中少数民族3780人,占学生总数99.8%。
  2003年,全县共有专业技术人员357人,其中工程技术员45人,农业技术人员33人,卫生技术人员133人,教学人员182人。
  截止到2003年底,全县有广播电视单收(收转)站122座,广播覆盖人口44500人,覆盖率为81%,电视覆盖人口为49434人,覆盖率为89%。县有线电视台已开通22个频道,无线台1座,文化馆1个,书店1个,乡级文化站9座。全县共有电影放映队6个,5个乡放映点,一辆流动放映车。公共图书馆1个,档案室1个,共有9个乡级电视单收站,7个乡级电视发射站。
  2003年,全县拥有各类卫生机构55个,其中医院1个,医院床位70张,其中农村医院床位40张,占总床位数75%,年平均每4人拥有医生4人。
  林周县境内山水毓秀,人杰地灵,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北部的热振寺,历史悠久,建筑独特,座落在千年古柏之丛;南部的虎头山水库,林周县的阿古顿巴传说和古老的文化,为林周发展旅游锦上添花,为农牧民增收打下了基础。境内已知的主要矿产资源有铅、锌、重晶石、煤、石膏等,主要野生动植物资源有鹿、獐子、黑颈鹤、雪鸡、灰鸭、野鸡、黄羊及虫草、贝母
  等。
  自然地理
  念青唐古拉山支脉——卡拉山横贯全境,将林周县分割为南北两大部分。
  在拉萨以北100公里处,屹立着举世闻名的念青唐拉大雪山,北沿是纳木错,山顶最高处海拔7117米。
  念青唐古拉山脉屹立在西藏高原中部,自西向东约600公里,它西接岗库卡耻,东南延伸与横断山脉的伯舒拉岭相接,中部略为向北凸出,它是雅鲁藏布江和怒江两条大水系的分水岭,同时将西藏自治区分为藏北、藏南、藏东南三大地域。 大唐古拉山口海拔5231米,是青、藏两省区天然分界线,也是青藏线109国道的最高点。
  “念青唐古拉”,藏语意为“灵应草原神”,由此可见藏民对它的崇敬相希望。这四座山峰及其周边地区曾受到强烈的第四纪冰川作用,形成了如今较为陡峭的山岭,尤其西北坡更是陡峭异常。山势笔直,险要壮观。
  林周县南北狭长,跨度达180公里。念青唐古拉山支脉——卡拉山横贯全境,将林周县分割为南北两大部分。
  念青唐古拉山支脉——卡拉山横贯全境,将林周县分割为南北两大部分。北部属拉萨河上游及源流区域,素有“三河一流”的美称,即:热振河、达龙河、乌如龙河、拉萨河流域。北部地区属拉萨河支流澎波河流域,平均海拔3860米。
  拉萨河
  拉萨河发源于念青唐古拉山南麓嘉黎里彭措拉孔马沟。流经那曲、当雄、林周、墨竹工卡、达孜、城关、堆龙德庆,至曲水县,是雅鲁藏布江中游一条较大的支流,全长495公里,流域面积31,760平方公里;最大流量283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20立方米/秒,年平区流量287立方米/秒;海拔高度由源头5500米到河口358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河流之一。此河属于融雪和隆雨类型,水量的大小随着温度的高低降水量的多少而变化。
  拉萨河流域内大部分为山地,山峰高耸,坡度陡峭,地势自北向南倾斜,念青唐古拉山脉必育有规模不大的现代冰川,流域右岸支流大部发源于冰川,左岸支流大都发源于湖泊或沼泽。
  拉萨河在林周县唐古以上河谷呈“V”型,以下至墨竹工卡县河谷变宽阔,宽约1—1.5公里,开始有河心漫滩出现,漫滩上植被良好,该段河道较规正,两岸分布三级连续的阶地:三级阶地高出河水位40—50米,其表部为厚50—80厘米的砂表土,生长着茂盛的草类,是天然良好的牧场;二级阶地高出河水位20—30米;一级阶地高出河水位10—20米,大部分已被开垦成耕地。
  沿河两岸是河谷冲积平原,宽度达1—10公里,耕地面积约57万亩,这些地区,气候温和,地势平坦,土质较厚,水源充沛,是西藏粮食主要产区之一。
  拉萨河是拉萨市的母亲河,对拉萨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拉萨市民很热爱这条河,每到周未或节假日,成群结队的拉萨人或开车或步行到拉萨河的沿岸、河谷,搭上帐篷,或钓鱼、或戏水、或沐浴,喝着酥油茶,吃着从家里带来的各种美食,尽情享受拉萨的灿烂阳光与闲情逸致,很像汉族的野炊。
  林周县北部地区属气候干燥,平均气温2.9度,以牧业生产为主,为半农半牧区;南部地区属拉萨河支流澎波河流域,平均海拔3860米,地势平坦,谷地开阔,气候温和,水量充沛,年平均气温5.8度,是拉萨市的主要粮食生产基地。
  林周县常见的自然灾害有:洪涝、泥石流、干旱、冰雹、病虫害、雪灾、霜灾等。
  历史沿革
  林周藏族意为“天然形成的地方”。
  林周县藏语意为“天然形成的地方”。1857年林周宗(相当于县)建立。
  民主改革后,1959年8月14日林周、旁多两宗合并成立林周县人民政府。
  1988年7月,原属达孜县管辖的澎波区划归林周县管辖,逐渐形成现在行政区划隶属拉萨市。
  县政府驻地初设宗嘎村,1972年迁至旁多村,1988年再迁入甘旦曲果村至今。
  2000年,林周县辖1个镇、9个乡。各乡镇分别是:甘曲镇、春堆乡、卡孜乡、强嘎乡、松盘乡、江热夏乡、边角林乡、旁多乡、阿朗乡、唐古乡。
  人口民族
  2000年,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50895人。
  2003年全县总人口为55589人,自然增长率为4.7‰,汉族人口430人,占总人口的0.77%,少数民族人口55125人,占总人口的99.2%,农业人口52609人,非农业人口2980人,农业人数男性人口25644人,女性人口26965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2人。
  林周县境内以少数民族居多,占全县总人口的99.2%,汉族占总人口的0.77%。
  经济概况
  2004年底,林周县国内生产总值完成3.5亿元,农牧民人均收入2649元,财政收入407万元,乡镇企业产值和多种经营完成7316.03万元,劳务输出36973人次,劳务收入 2828.22万元,基本建设项目总投资19067.2万元。
  林周县是西藏自治区“一江两河”中部流域农业综合开发县之一,是西藏主要粮食生产县之一,也是西藏自治区科技示范县之一。2004年,全县耕地面积18万亩,人均耕地3.1亩,粮食总产量达到1.2万斤。牲畜总头数稳定在30万头(匹、只),还建成了热振牦牛基地、澎波半细毛羊改良繁殖基地、人工种草基地、优质青稞基地、蔬菜苗木花卉基地、农副产品深加工基地等六大农牧业基地。种草养畜家庭示范牧场在全县范围内逐步展开,到2004年止,共发展1715户。牦牛本品种繁育,澎波半细毛羊改良等已取得显著成效。
  工业情况
  2003年因林周县选矿厂的停工,对该县的工业生产影响很大,全年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08.8万元(当年价)。
  农业基本情况
  2003年,县农业总产值为16504.25万元(当年价),农业总产值中,农业10000.51万元,林业372.56万元,牧业6131.18万元。县主要农作物粮食9466.82公顷,油料作物1310.22公顷,全年粮食总产56135.81吨,油料总产量3523.15吨;全年造林面积497.64公顷。2003年,全县乡镇企业和乡经收入,从业人员12138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4%,总产值6137.15万元。
  财政金融
  2003年,全县财政收入357.3万元,其中:各项税收240.1万元,地方财政收入289.8万元,财政支出6959.5万元。
  截止2003年底,全县共有各类金融机构4个,职工28人,其中农业银行1个,职工12人,金融机构共吸收各项存款(年底余额)5035万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年底余额)1972万元,发放各项贷款(年底余额)4957万元。
  国内贸易
  截止到2003年,全县共有社会商业、饮食业机构50个,从业人员690人,全县社会消费零售总额89.70千元。
  人民生活
  据2003年统计数据,全县农牧民人均收入为2215元。
  行政区划
  甘曲镇
  总人口8111人。
  春堆乡
  总人口5118人。
  卡孜乡
  总人口5014人。
  强嘎乡
  总人口5544人。
  松盘乡
  总人口4189人。
  江热夏乡
  总人口4705人。
  边角林乡
  总人口4706人。
  旁多乡
  总人口4312人。
  阿朗乡
  总人口4129人。
  唐古乡
  总人口5067人。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6万人 4512平方公里 540121 851600 0891 查看 林周县谷歌卫星地图

林周县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甘丹曲果镇 约2000人 122平方公里

----

查看 甘丹曲果镇谷歌卫星地图
春堆乡 约5000人 162平方公里

----

查看 春堆乡谷歌卫星地图
松盘乡 约4000人 114平方公里

----

查看 松盘乡谷歌卫星地图
强嘎乡 约4000人 146平方公里

----

查看 强嘎乡谷歌卫星地图
卡孜乡 约2000人 136平方公里

----

查看 卡孜乡谷歌卫星地图
边交林乡 0 0

----

查看 边交林乡谷歌卫星地图
江热夏乡 约2000人 120平方公里

----

查看 江热夏乡谷歌卫星地图
阿朗乡 约3000人 176平方公里

----

查看 阿朗乡谷歌卫星地图
唐古乡 0 0

----

查看 唐古乡谷歌卫星地图
旁多乡 约2000人 124平方公里

----

查看 旁多乡谷歌卫星地图

林周县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城关区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城关区      区域概况   城关区是拉萨市唯一的市辖区,位于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中游,海拔3650米,面积 554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51.4平方公里,聚居着藏、汉、回等31民族,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8℃,年降雨量500毫米左右,降雨集中于7、8、9月份,多夜雨。年长达3000小时以上。夏无酷署、冬无严冬。   城关区不但是西藏政治、经济、文化、交通、通讯、教育的中心,而且是西藏宗教文化最发达的地区,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已发展成为海内外旅客来藏的目的地和了解西藏的重要窗口。作为西藏宗教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拉萨市众多名胜古迹大多坐落在城关区,加之高原特有的自然景观、人文风情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探险者与科考人员。   自然地理   拉萨市城关区地处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中游河谷平原地区、地势南北高、中间低、区域东西跨距28公里,南北跨距31公里,面积为554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658米。辖区东与达孜县、西与堆龙德庆县相邻,南与山南地区贡嘎县、扎囊县接壤,北靠林周县。是目前西藏拉萨市区唯一的县级行政区。是西藏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和交通枢纽,也是西-流、物流、信息流的中心。全年多晴朗天气,降雨少,属高原温带半干旱气候,年最高气温29.6°C,最低气温零下16.5°C。城关区境内的水资源、矿产资源及农资源也及为丰富,地下水储备由于拉萨河及周围高山、冰川等条件作用下,境内形成了数百平方公里的地下水库。矿产资源十分丰富,主要有铁,石灰石,花岗石、瓷土等十多种。   行政辖区   拉萨市城关区成立于1961年4月23日。随着城市的发展,现已发展至区属4个乡、7个街道办事处,28个社区居民委员会、12个村民委员会,辖区内聚集着中直单位、驻藏解放军、武警部队以及自治区、拉萨市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等机构。现有藏、汉、回等37个民族,常住人口为23万人,年均流动人口15万人。   经济社会   2003年,城关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9.09亿元,本级财政收入实现3883万元,农牧民人均收入实现3356元,城市居民群众可支配收入达到人均4588.52元。   自1979年以来,通过对城市居住环境的大力整治,居住环境日趋改善,城市居民居住环境有了飞跃的发展,老城区人均居住面积现在已达到19.8平方米。   按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会议精神,在北京市海淀区、朝阳区的大力支持下,积极主动同友好城区开展文化与经济交流,本着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这一历史机遇,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加强招商引资,积极培育市场,发展经济。   同时,热忱欢迎区内外有志之士来该区投资观光。   以拉萨为中心辐射全区的公路网已基本形成,主要由14条区(省)道、77条县乡公路为基础。已经建成的邮电通讯设施主要有卫星地面站、拉萨程控电话局、拉萨邮政枢纽大楼和无线市话。国内、国际电话直播和传真业务已经开通,城区电话已升至7位,邮电通讯方便快捷。   科教卫生   区教育在不断巩固普及成果的基础上,全区拥有初级中学1所,完小12所,教学点7所,职业培训中心1所,学前教育机构41所;全区初中在校生2915人(江苏中学908人),小学在校生4513人,职业技术学员177人,幼儿园4000余人。   卫生局下设防疫保健站、计划生育办公室、4个乡卫生院、7个办事处社区服务站等管理体系。   1997年成立了科技局,历属城关区农牧局管辖的一个副科级单位,和农牧局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1999年在我区被西藏自治区确定为科技综合示范区,2000年开始实施各项综合科技项目。   全区有3个电影放映队,年放映任务900场,7个调频广播电视收转站、2个电视单收站、3个小型有线闭路站,11个城乡广播放点,全区广播电影电视覆盖率已基本达到100%(其中有线电视覆盖率为86%)。全区12个行政村和42个村民小组都能听到广播、看到电影,基本实现了广播电影电视村村通。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堆龙德庆区

  堆龙德庆县地处西藏中南部、雅鲁藏布江中游、拉游河南拐弯处及其支流堆龙河南岸。面积268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6万亩。现辖11个乡,1个镇,89个村民委员会。   堆龙藏语意为“上谷”,德庆藏语意为“极乐”。解放前,西藏地区政府在此设有3个宗政权,均隶属于西藏噶厦政府。1959年9月,德庆宗改名德庆宗办事外,隶属于拉萨分工委领导。1959年9月成立堆龙德庆县人民政府和西郊区人民政府,隶属拉萨市人民政府。1960年2月两县合并为龙德庆县,县驻地迁至西郊区驻地东嘎镇。   该县地处雅鲁藏布江中游游河谷地带,地势西高东低。最高海拔5500米,最低海拔3640米,相对高差约1860米。沿堆龙河丘陵起伏,群山连绵不断。念青唐古拉山的两条支脉,逶迤县境南北。西北部为堆龙河谷区,有明显的高原河谷垂直气候特征。东南部属拉萨河谷区,地势平坦开阔。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候区。雨季降水集中,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烈,气温低,日照时候长,无霜期短。年日照时数3000小时左右,年无霜期120天,年降水量440毫米。境内常见的自然灾害有旱灾、雹灾、霜冻、雪灾、虫灾、洪水等。   县境内主要矿产资源有煤、铁、粘土、铅、锌等。野生动植物资源有:獐子、鹿、水獭、棕熊、豹子、黑颈鹤、藏马鸡、虫草、贝母、雪莲花等。   堆龙德庆县是以农业主为、农牧并举的县。1983年被指定为西藏自治区商品粮生产基地县。盛产小麦、春小麦、青稞、豌豆、蚕豆、马铃薯等。畜牧业为本县第二支柱产业,饲养奶牛、绵羊、山羊、家禽等。植被有自然灌木林及农田防护林。 工业以传统家庭手工作坊为。集体工业有农具厂和县粮油加工厂。   目前主要有青藏公路、拉贡公路等交通干线横贯县境。另有县道12条,乡道35条,总长度为270公里。   自然地理   堆龙德庆县位于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近郊,距市中心约12公里,地处西藏中南部,雅鲁藏布江中游,拉萨河与堆龙河两岸。   全县面积2682平方公里,地势西南东低平均海拔4000米,西北部为堆龙河谷,有明显的高原河谷垂直气候特征,东南部属拉萨河谷地,地势平坦开阔。   堆龙德庆县沿堆龙河丘陵起伏,群山连绵不断。念青唐古拉山的两条支脉,逶迤县境南北。   念青唐古拉山   念青唐古拉山位于西藏高原中部,是雅鲁藏布江和怒江两条大水系的分水岭,同时将西藏分为藏北、藏南、藏东南三大地域。它绵延数百公里的山脊位于当雄和羊八井以西,山峰均在5000-6000米以上,山形尖峭,巍峨峥嵘。   堆龙河流经堆龙德庆县。   堆龙河   堆龙河发源于岗底斯山南麓,全长75公里,流域面积2422.5平方公里。   堆龙德庆县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候区。雨季降水集中,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烈,气温低,日照时候长,无霜期短。年日照时数3000小时左右,年无霜期120天,年降水量440毫米。境内常见的自然灾害有旱灾、雹灾、霜冻、雪灾、虫灾、洪水等。   历史沿革   堆龙藏语意为“上谷”,德庆藏语意为“极乐”。   解放前,西藏地区政府在此设有3个宗政权,均隶属于西藏噶厦政府。   1959年9月,德庆宗改名德庆宗办事外,隶属于拉萨分工委领导。1959年9月成立堆龙德庆县人民政府和西郊区人民政府,隶属拉萨市人民政府。1960年2月两县合并为龙德庆县,县驻地迁至西郊区驻地东嘎镇。县府现驻朗嘎。   全县总人口4万余人,其中藏族人口约占95.5%。   经济概况   2004年,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8.97万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5.22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58.2%,比去年减少了4739.57亩,减少9.1%;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为2.96万亩,占总面积的33%,比去年增加1997亩,增长6.75%;饲草播种面积为0.79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8.8%。   全县粮、经、饲作物种植比例进一步优化,基本达到58∶33∶9的调整目标。年初该县与龙湖古容农业产业园签订了青稞订单650万公斤、小麦350万公斤、玉米60万公斤;与拉萨啤酒厂签订了青稞订单20万公斤;逐步实现企业与农户的互动,调动了粮农的生产积极性。上半年,全县牲畜总头数为15万多头(只、匹),成活仔畜1.8万多头(只、匹),成活率达98.8%。   全县乡镇企业实现总产值12399.34万元,比上年增加8112.82万元,增长189%;完成乡镇企业收入13588.68万元,比上年增加3709.51万元,增长37.66%,实现利润3739.39万元,比上年增加2718.62万元,增长266.33%;完成多种经营收入5682.89万元,比上年增加2905.92万元,增长104.64%。上半年,共引进企业10家,投资总额达到3.06亿元,实际到位资金0.72亿元。   2004年以来,堆龙德庆县国民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截至6月底,全县GDP达到20250万元,同比增长2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500 万元,增长13%;第二产业增加值11000 万元,增长25%;第三产业增加值4750万元,增长17%。   农牧民人均收入达到1390元,其中现金收入达到667元,占48%,农牧民群众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县财政收入完成1661.8万元,同比增加971.7万元,增长140.81%,完成年度预算的70.71%。上半年县财政支出3428.5万元,为年初预算的55.19%,同比增加505.9万元,增长17.31%。全县税收收入完成1326.64万元,同比增加398.90万元,增长43%,完成年度计划的53%。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13201万元,其中储蓄存款余额为5492万元;各项贷款余额为6532万元。   行政区划   东嘎镇   总人口9359人。   乃琼镇   总人口7838人。   德庆乡   总人口5731人。   马乡   总人口4458人。   古荣乡   总人口5664人。   羊达乡   总人口3664人。   柳梧乡   总人口3829人。   

达孜区

  达孜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中南部、拉萨河中游。总面积1361.38平方千米,辖5乡1镇,21个村民委员会,131个村民小组。到2003年底,全县总人口为25825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7‰。   达孜县动植物资源丰富,主要有獐子、野羊、雪鸡、虫草、贝母等。风能、水能、矿产资源丰富,主要矿物有铬、铜、金等。   近年来,特别是中央第三次、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的召开发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给达孜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区、市的关心和江苏省镇江市的大力援助下,达孜县的经济社会跨越发展。2003年达孜县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6742.4万元,比上年增长16.84%;工农业生产总值为11721.53万元,比上年增长6.38%;县财政收入为261.6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2204元,比上年增长12.25%;乡镇企业和多种经营收入为7142万元,比上年增长29.6%。   2003年底全县公路里程达235.54公里,所属6个乡(镇)全部通车,交通便利。全县共有电话1279部,实现了乡乡通程控电话,同时,可以办理国内外一切邮政业务。   达孜县共有各类学校40所,其中初级中学和幼儿园各式各1所,完全小学9所,教学点29个。2003年初级中学在校学生计1745人,小学在校学生共3025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8%,在校生巩固率达到98.38%;全县教职工人数为753人。2003年顺利通过了自治区“普九”验收。   2003年达孜县共有371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其中中级职称15人,初级职称270人。   全县现有卫生技术人员104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62人,村民28人,行政工勤人员14人。2003年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完善,合作医疗覆盖率达100%。目前,已完成了全县4811户、24060人的家庭帐户本建本工作。参加2004年农牧区医疗的筹资农牧民有21395人,占农牧民总数的91.78%。筹资覆盖率100%。初级卫生保健、医疗、防疫、妇幼、计生工作取得新的成绩。计划免疫“五苗”覆盖率保持在98%;计划生育率为85.1%,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7‰,控制在市里规定的14‰以内。2003年全县共有医院、卫生院6所,床位30个。2004年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自治区卫生局开展的计划免疫工作的验收。   文化、广播、电视、电影事业进一步发展,向上争取15万元为帮堆乡开通了有线电视。2003年全县广播站18个,电视单收站89个,文化室5个。   达孜县优美的山水,田园风光有着很高的旅游观光价值。境内共有寺庙、日追拉康15座,其中始建于公元7世纪的格鲁派六大寺之首——甘丹寺,在政治、宗教、建筑、艺术等方面都占有重要的地位,196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另外还有具有1500多年历史的叶巴寺,是西-史上有名的寺庙之一,也是各界人士观光、旅游、考古的胜地。   自然地理   达孜县地势南北高、中间低,北部和南部分别是东西横贯的恰拉山、郭嘎拉日山,中间为拉萨河谷地,是典型的“U”型地貌,全县平均海拔为3685米。   达孜县北部和南部分别是东西横贯的恰拉山、郭嘎拉日山。   达孜县动植物资源丰富,主要有獐子、冰雹、狐狸、猞猁、野羊、雪鸡、虫草、贝母等。风能、水能、矿产资源丰富,主要矿物有铬、铜、金等。   达孜县属高原温逞半干旱季风气候区。日照区充足,年日照3065.3小时。空气稀薄,气温低,日温差大,冬春干燥,多大风,年无霜期130天左右。年降水量444毫米,80%—90%集中在夏季,多夜雨。自然灾害主要有旱、涝、山洪、泥石流冰雹、霜灾、虫灾等。   历史沿革   达孜藏语意为“虎峰”。   1959年民主改革后,原达孜宗、德庆宗合并为达孜县,隶属于拉萨市至今,县府驻德庆。   2000年,达孜县辖1个镇、5个乡。各乡镇分别是:德庆镇、塔杰乡、章多乡、唐嘎乡、雪乡、帮堆乡。   人口民族   2000年,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24906人。   到2003年底,全县总人口为25825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7‰。   藏族人名和汉族人名不同,他们一般没有姓,有的以房名、籍贯等为类似的姓,如昆、噶尔、雪康、德格等,但和姓有不同。一般藏族群众多以四字为一名,如扎西多吉、丹增平措、罗布桑布等,为了便于呼唤,往往称呼两字,如扎西、丹平、罗布等。   藏族的名字一般都有很深的含义。有的名字含宗教意义,如多吉是金刚、丹增是主宰圣教、卓玛为救度母、达瓦是月亮、白玛是莲花、扎西是吉祥、罗布是宝贝、拉巴是星期三。由于没有姓,所以藏族同名较多,为此,多在名前加大、中、小区别。   一般称呼比自己大的女性为“阿佳” (姐姐),称比自己小未婚的女性为“婆姆”、未婚的男孩为“璞”,祖辈上的男性称“波”(老爷爷或爷爷),称祖辈上的女性为“嫫啦” (老奶奶或奶奶),称父亲为“爸啦”,称母亲为“阿妈啦”,凡属于父系父辈的男性亲属均称为“阿古啦”(叔叔);女性均称为“阿尼啦”(姑姑);属于母系父辈的男性亲属均称为“夏乡啦” (舅舅),女性均称为“索姆啦”(姨妈),这里“啦”是敬语词,无特定意义,在称呼别人的名子时,总要在前后加点什么以示尊敬和亲切,在拉萨地区喜欢在名后加“啦”,如“扎西啦”“拉巴啦”“罗布啦”等;后藏地区则在男性名前加“阿吉” 或“阿觉”;贡布地区名前是“阿达”,昌都地区名前一般为“夏布” 等等。在一般家庭中,除对长辈是用敬语称呼外,长辈对晚辈或同辈间,是直截称呼的。   经济概况   2004年,全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7719元;实现财政收入413.9万元,农牧民人均收入达2511元,比1994年的924.70元增加了1586.30元;实现乡镇企业产值7000万元,比1994年的83759元增加了6991.6万余元,国家投资建设项目资金9232万元。工业园区从无到有,招商引资成效喜人,乡镇企业蓬勃发展,能源、交通、通讯等城乡基础设施不断改善。   达孜县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县。为西藏自治区商品粮生产基地县之一。主要农作物有冬小麦、春小麦、青稞、油菜、豌豆、蚕豆、萝卜、土豆等。牲畜有牦牛、犏牛、黄牛、绵羊、山羊、猪等。现有森林面积17万亩,乡村果园300亩。   工业以民族手工业为主,生产氆氇、民族服装和民族工艺品以及制陶等。现有农机修配厂1家,以车、钳、刨、焊、零配件加工和生产少量生活用品为主。   行政区划   德庆镇   总人口7382人。   塔杰乡   总人口2852人。   章多乡   总人口3965人。   唐嘎乡   总人口683人。   雪乡   总人口2471人。   帮堆乡   总人口3553人。  

林周县

  林周县地处西藏中部、拉萨河上游及澎波河流域,县驻地距拉萨市65公里。现在的林周县是由原来的澎波农场、林周农场和原林周县三个县级单位合并而成。全县辖甘曲镇、边交林、江夏热、卡孜、松盘、强嘎、春堆、唐古、旁多、阿朗等9乡1镇,49个村民委员会,431个自然村。全县总面积4512平方公里,2003年总人口6万。   林周藏族意为“天然形成的地方”。1857年林周宗建立。民主改革后,1959年8月14日,林周、旁多两宗合并成立林周县人民政府。   林周县是农业大县,全县耕地面积18万亩,占整个拉萨市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各类牲畜30万头(匹、只),粮食总产1.2亿斤,是拉萨市的第一农业大县,也是全区第三个粮食总产过亿斤的农业大县;同时也是宗教大县,共有寺庙37座,僧尼1055人,特别是在藏传佛教界有着一定影响,由国务院批准认定的第七世热振-和拉萨市人民政府批准认定的第二十三世达龙-,均生活在县北部。   2004年底,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完成3.5亿元,农牧民人均收入2649元,财政收入407万元,乡镇企业产值和多种经营完成7316.03万元,劳务输出36973人次,劳务收入 2828.22万元,基本建设项目总投资19067.2万元。   林周县是拉萨地区主要粮食生产基地之一。农作物主要有青稞、冬小麦、春小麦、油菜、蔬菜等。以饲养牦牛、犏牛、黄牛、绵羊、山羊为主。   林周县现有县水电站1座,乡水电站2座。粉条厂和粮油加工厂各1家。民族手工业较发达,主要行业有织氆氇、卡垫、制陶等。   林周县制陶业历史悠久,主要产地在澎波。产品有火盆、花盆、油壶、酒壶等。1983年普选入全国民族特产手工艺品展览会。   全县有主要公路3条,总长160公里。乡村公路12条,总长260多公里。已形成通拉萨市、邻近各县、各乡的交通网。2003年,全县拥有电信、邮政局2所,基本上一星期两趟邮车,邮电业务总量21万元。968门程控电话已开通,可与区内外数字直拨。无线、好易通893部,21户宽带,卫星电话10户,IC卡6部,201卡电话已建3部,公用电话56部。   林周县文化、广播、电视、电影事业进一步发展。2003年,全县共有学校63所,在校生9548人,教师578人。普通中学1所,在校学生3787人,其中少数民族3780人,占学生总数99.8%。   2003年,全县共有专业技术人员357人,其中工程技术员45人,农业技术人员33人,卫生技术人员133人,教学人员182人。   截止到2003年底,全县有广播电视单收(收转)站122座,广播覆盖人口44500人,覆盖率为81%,电视覆盖人口为49434人,覆盖率为89%。县有线电视台已开通22个频道,无线台1座,文化馆1个,书店1个,乡级文化站9座。全县共有电影放映队6个,5个乡放映点,一辆流动放映车。公共图书馆1个,档案室1个,共有9个乡级电视单收站,7个乡级电视发射站。   2003年,全县拥有各类卫生机构55个,其中医院1个,医院床位70张,其中农村医院床位40张,占总床位数75%,年平均每4人拥有医生4人。   林周县境内山水毓秀,人杰地灵,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北部的热振寺,历史悠久,建筑独特,座落在千年古柏之丛;南部的虎头山水库,林周县的阿古顿巴传说和古老的文化,为林周发展旅游锦上添花,为农牧民增收打下了基础。境内已知的主要矿产资源有铅、锌、重晶石、煤、石膏等,主要野生动植物资源有鹿、獐子、黑颈鹤、雪鸡、灰鸭、野鸡、黄羊及虫草、贝母   等。   自然地理   念青唐古拉山支脉——卡拉山横贯全境,将林周县分割为南北两大部分。   在拉萨以北100公里处,屹立着举世闻名的念青唐拉大雪山,北沿是纳木错,山顶最高处海拔7117米。   念青唐古拉山脉屹立在西藏高原中部,自西向东约600公里,它西接岗库卡耻,东南延伸与横断山脉的伯舒拉岭相接,中部略为向北凸出,它是雅鲁藏布江和怒江两条大水系的分水岭,同时将西藏自治区分为藏北、藏南、藏东南三大地域。 大唐古拉山口海拔5231米,是青、藏两省区天然分界线,也是青藏线109国道的最高点。   “念青唐古拉”,藏语意为“灵应草原神”,由此可见藏民对它的崇敬相希望。这四座山峰及其周边地区曾受到强烈的第四纪冰川作用,形成了如今较为陡峭的山岭,尤其西北坡更是陡峭异常。山势笔直,险要壮观。   林周县南北狭长,跨度达180公里。念青唐古拉山支脉——卡拉山横贯全境,将林周县分割为南北两大部分。   念青唐古拉山支脉——卡拉山横贯全境,将林周县分割为南北两大部分。北部属拉萨河上游及源流区域,素有“三河一流”的美称,即:热振河、达龙河、乌如龙河、拉萨河流域。北部地区属拉萨河支流澎波河流域,平均海拔3860米。   拉萨河   拉萨河发源于念青唐古拉山南麓嘉黎里彭措拉孔马沟。流经那曲、当雄、林周、墨竹工卡、达孜、城关、堆龙德庆,至曲水县,是雅鲁藏布江中游一条较大的支流,全长495公里,流域面积31,760平方公里;最大流量283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20立方米/秒,年平区流量287立方米/秒;海拔高度由源头5500米到河口358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河流之一。此河属于融雪和隆雨类型,水量的大小随着温度的高低降水量的多少而变化。   拉萨河流域内大部分为山地,山峰高耸,坡度陡峭,地势自北向南倾斜,念青唐古拉山脉必育有规模不大的现代冰川,流域右岸支流大部发源于冰川,左岸支流大都发源于湖泊或沼泽。   拉萨河在林周县唐古以上河谷呈“V”型,以下至墨竹工卡县河谷变宽阔,宽约1—1.5公里,开始有河心漫滩出现,漫滩上植被良好,该段河道较规正,两岸分布三级连续的阶地:三级阶地高出河水位40—50米,其表部为厚50—80厘米的砂表土,生长着茂盛的草类,是天然良好的牧场;二级阶地高出河水位20—30米;一级阶地高出河水位10—20米,大部分已被开垦成耕地。   沿河两岸是河谷冲积平原,宽度达1—10公里,耕地面积约57万亩,这些地区,气候温和,地势平坦,土质较厚,水源充沛,是西藏粮食主要产区之一。   拉萨河是拉萨市的母亲河,对拉萨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拉萨市民很热爱这条河,每到周未或节假日,成群结队的拉萨人或开车或步行到拉萨河的沿岸、河谷,搭上帐篷,或钓鱼、或戏水、或沐浴,喝着酥油茶,吃着从家里带来的各种美食,尽情享受拉萨的灿烂阳光与闲情逸致,很像汉族的野炊。   林周县北部地区属气候干燥,平均气温2.9度,以牧业生产为主,为半农半牧区;南部地区属拉萨河支流澎波河流域,平均海拔3860米,地势平坦,谷地开阔,气候温和,水量充沛,年平均气温5.8度,是拉萨市的主要粮食生产基地。   林周县常见的自然灾害有:洪涝、泥石流、干旱、冰雹、病虫害、雪灾、霜灾等。   历史沿革   林周藏族意为“天然形成的地方”。   林周县藏语意为“天然形成的地方”。1857年林周宗(相当于县)建立。   民主改革后,1959年8月14日林周、旁多两宗合并成立林周县人民政府。   1988年7月,原属达孜县管辖的澎波区划归林周县管辖,逐渐形成现在行政区划隶属拉萨市。   县政府驻地初设宗嘎村,1972年迁至旁多村,1988年再迁入甘旦曲果村至今。   2000年,林周县辖1个镇、9个乡。各乡镇分别是:甘曲镇、春堆乡、卡孜乡、强嘎乡、松盘乡、江热夏乡、边角林乡、旁多乡、阿朗乡、唐古乡。   人口民族   2000年,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50895人。   2003年全县总人口为55589人,自然增长率为4.7‰,汉族人口430人,占总人口的0.77%,少数民族人口55125人,占总人口的99.2%,农业人口52609人,非农业人口2980人,农业人数男性人口25644人,女性人口26965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2人。   林周县境内以少数民族居多,占全县总人口的99.2%,汉族占总人口的0.77%。   经济概况   2004年底,林周县国内生产总值完成3.5亿元,农牧民人均收入2649元,财政收入407万元,乡镇企业产值和多种经营完成7316.03万元,劳务输出36973人次,劳务收入 2828.22万元,基本建设项目总投资19067.2万元。   林周县是西藏自治区“一江两河”中部流域农业综合开发县之一,是西藏主要粮食生产县之一,也是西藏自治区科技示范县之一。2004年,全县耕地面积18万亩,人均耕地3.1亩,粮食总产量达到1.2万斤。牲畜总头数稳定在30万头(匹、只),还建成了热振牦牛基地、澎波半细毛羊改良繁殖基地、人工种草基地、优质青稞基地、蔬菜苗木花卉基地、农副产品深加工基地等六大农牧业基地。种草养畜家庭示范牧场在全县范围内逐步展开,到2004年止,共发展1715户。牦牛本品种繁育,澎波半细毛羊改良等已取得显著成效。   工业情况   2003年因林周县选矿厂的停工,对该县的工业生产影响很大,全年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08.8万元(当年价)。   农业基本情况   2003年,县农业总产值为16504.25万元(当年价),农业总产值中,农业10000.51万元,林业372.56万元,牧业6131.18万元。县主要农作物粮食9466.82公顷,油料作物1310.22公顷,全年粮食总产56135.81吨,油料总产量3523.15吨;全年造林面积497.64公顷。2003年,全县乡镇企业和乡经收入,从业人员12138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4%,总产值6137.15万元。   财政金融   2003年,全县财政收入357.3万元,其中:各项税收240.1万元,地方财政收入289.8万元,财政支出6959.5万元。   截止2003年底,全县共有各类金融机构4个,职工28人,其中农业银行1个,职工12人,金融机构共吸收各项存款(年底余额)5035万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年底余额)1972万元,发放各项贷款(年底余额)4957万元。   国内贸易   截止到2003年,全县共有社会商业、饮食业机构50个,从业人员690人,全县社会消费零售总额89.70千元。   人民生活   据2003年统计数据,全县农牧民人均收入为2215元。   行政区划   甘曲镇   总人口8111人。   春堆乡   总人口5118人。   卡孜乡   总人口5014人。   强嘎乡   总人口5544人。   松盘乡   总人口4189人。   江热夏乡   总人口4705人。   边角林乡   总人口4706人。   旁多乡   总人口4312人。   阿朗乡   总人口4129人。   唐古乡   总人口5067人。   

当雄县

   当雄县地处西藏中部,纳木错畔。面积10036平方公里。可利用草场面积1050万亩。   当雄藏语意为“挑选的草场”。民主改革前,县境内分为三宗四部落,即当雄宗、白仓宗和羊井宗,四部落原隶属热振寺管辖。1959年建县,隶属拉萨市管辖至今。1960年县驻地由中嘎村迁至当曲卡镇。县府现驻公塘。   该县属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地带。念青唐古拉山横贯全县。境内草原占总面积的30%,海拔最高7200米,平均海拔4200米。地势呈东北高、西南低。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冬寒夏凉,多大风。年日照时数2881小时。年降水量481毫米。8级以上大风年均可达74天。最多可达128天。主要自然灾害是雪灾,次为风灾、旱灾、虫灾、鼠灾等。   当雄县是纯牧业县。以饲养牧牛、绵羊、山羊、马为主。还饲养少量的黄牛、犏牛和骡。   当雄县北部有西藏第一大湖--纳木错,面积1920平方公里,45%在本县境内,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纳木错蒙语称作“腾格里海”,是天湖的意思。它依偎在终年积雪的念青唐古拉山脚下,是西藏高原著名的神湖。每年都有来自青海、甘肃、四川、云南、西藏各地的佛教徒到此转经朝拜,吸引着众多的中外旅游者光顾。这里的雪山、湖泊和草原都将给人留下难忘的记忆。   自然地理   当雄县属拉萨市纯牧业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中部,藏南与藏北的交界地带,拉萨市北部,距拉萨市170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90°45′—91°31′,北纬29°31′—31°04′。北部与班戈县、那曲县接壤,南与林周县、堆龙德庆县交界,东部一隅与嘉黎相连,西南与尼木县毗邻,青藏公路(国道109线)由东向西横贯全境。东北至西南硕长,长185公里,西北至东南狭窄,宽约65公里,其中最窄处约34公里。   当雄地貌类型复杂。著名的念青唐古拉山脉沿县的西北横穿全境,海拔7111米的主峰位于县辖宁中乡境内,第十一届亚运会圣火取自念青唐古拉山主峰下。总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东北部为高原平原,西北部和东南半壁皆为高峻山地,其间夹着近同念青唐古拉山走向的山间构造宽谷盆地,呈现岭谷平行相间的较有规则的条状地形。   当雄盆地海拔都在4200米以上,山地海拔最高为念青唐古拉主峰7111米,相对高差3000米左右。在北部高平原上,有西藏第一大湖—纳木错。地貌分为四个地貌单元,西北部冰蚀高山、极高山,东部高寒中山,北部高原湖盆地和中部洪积宽谷盆地。   著名的念青唐古拉山脉沿县的西北横穿全境,海拔7111米的主峰位于县辖宁中乡境内。   念青唐古拉山   念青唐古拉山位于西藏高原中部,是雅鲁藏布江和怒江两条大水系的分水岭,同时将西藏分为藏北、藏南、藏东南三大地域。   它绵延数百公里的山脊位于当雄和羊八井以西,山峰均在5000-6000米以上,山形尖峭,巍峨峥嵘,在最高峰的附近有7162、7111、7117、7046米4座东西排列、紧密相接的山峰,在其周围还聚集着30多座6000米以上的雪峰,最南端的穷母岗日峰海拔7048米。   当雄县主要河流有桑曲河、拉曲河、布曲河、秀古河、当曲河、尼木玛曲河等,是拉萨河的主要支流的发源地。   当雄县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暖湿润,雨热同期,干湿季分明,天气变化大。年均温度1.3℃,年均降雨量456.8mm,年均蒸发量1725.7 mm,年均日照时数2880.9小时,年均太阳辐射总量187.9千卡/平方厘米每年,年均≥0℃,积温1800℃,无霜期仅62天,牧草生长期仅90-120天。地表温度平均为5.9℃,从头年11月至翌年3月份有三个月的土地冻结期,全年八级以上风力平均达17.8天,多发生在十二月至三月份之间。大雪、冰雹、霜冻、干旱、大风等自然灾害频繁。   历史沿革   当雄藏语意为“挑选的草场”。   公元627年,松赞干布统一吐蕃大业后,设置了称为“如”的五个如间军政区域,当雄即属乌如(中央翼,治所在今拉萨地区)系,内部的区直接受赞普亲属恰热长期管理。在当雄具有藏、蒙、汉同住的历史,唐朝就有蒙汉途径当雄去往拉萨,有的人就住在当雄,从此定居下来,现在有村名甲根村(藏语汉村的意思)。   公元1260年,-第四饶迥铁猴年,忽必烈派兵统一西藏,以达门为首的官员到藏后,在贡(今公塘)、官藏(今宁中)、甲哇(今羊八井)设立了驿站,甲哇划归卫藏,当雄白仓划归乌思(卫藏辖)。   公元1354年,弟司政权建立时期,设为当雄蒙古八旗部落,白仓为第巴。在公元1635年至公元1654年清朝派固始汗到西藏平叛时,灭了嘎玛政权,统一了西藏,由五世0喇嘛把当雄草原割赠给固始汗养马。固始汗八旗兵约有一个骑兵团驻扎当雄,并把当雄设为其夏宫(今公塘中嘎多村);以蒙古族行政管理的手段建立独立政权,不受西藏政教管辖;称为丹木蒙古八旗。   公元1679年固始汗死后其后代势力大大削弱,无力管辖,由五世0把当雄归色拉寺俄巴扎仓管辖,建立了丙级宗政权。   公元1751年(清乾隆16年)清朝将丹木蒙古八旗划归驻藏大臣直接管辖,八旗即八个部落,每个部落约一百户左右,设“甲本”(住百户头人)、“藏军”(佐领)一人、“坤都”(骁骑校)一人。但是因始汗建立的甲本、藏军、坤都、居本等政级管理制度仍保留到民主改革时期,当地牧民的生活和风俗习惯带有蒙古族的特点。   公元1956年至1959年4月当雄宗、白仓第巴、羊八井头人划归拉萨市管辖。拉萨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批准成立了当雄宗军管会;军管会带有政权性质。   公元1959年9月西藏工委决定撤销军管会,当雄宗、白仓第巴、羊八井头人合并成立当雄县人民政府(驻地在今公塘冲嘎村),全县陆续建立起6个区公所。公元1961年12月当雄县人民政府搬迁到当曲卡乡——即现所在地(当雄县当曲河西路7号)。   经济概况   2001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达到5505.04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18%,牧业总产值达到4264.48万元,比上年增长5.49%;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1133.43万元,比上年增长12.55%;农牧民人均收入达到1838.32元,比上年增长10.6%。   2001年新建人工草场2400亩,种植草籽繁殖基地1500亩,畜产品商品率在室61.8%。财政收入完成252.6万元,乡镇企业完成总产值1458.36万元,多种经营收入3441.42万元。   行政区划   羊八井镇   总人口4348人。   当曲卡镇   总人口4182人。   格达乡   总人口3719人。   宁中乡   总人口7879人。   公塘乡   总人口5147人。   龙仁乡   总人口3810人。   乌马乡   总人口5793人。   纳木湖乡   总人口4291人  

尼木县

    尼木,藏语意为“麦穗”。元时译作“聂摩”。明时译作“聂母”。清文献中又写作“尼莫”、“尼穆”、“尼木”、“尼冒”等。民主改革前尼木境内分为尼木宗和麻江宗,1959年合并二宗建立尼木县,隶属拉萨市管辖至今。县府驻塔荣镇,位于县西北部,临近麻尼公路,人口1千余人。   尼木县地处西藏中南部、雅鲁藏布江中游北岸,位于拉萨市西南140公里。面积327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3万亩,林地面积25.6万亩。2003年全县总人口3万。辖1个镇、7个乡,35个行政村。   2003年,尼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513万元,县级财政收入实现240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750元。目前,已初步形藏香,藏纸,铜矿,电力,食品等门类齐全,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业体系。全县现有耕地面积4.13万亩,人均耕地1.56亩,2000年实现粮油总产15251.4吨。   尼木县是以农为主、农牧结合的县。现有水电站1座,装机容量250千瓦,年发电量25.7万千瓦时。民族手工业主要生产氆氇、藏香、藏纸、陶器等。名土特产品主要有白青稞、藏纸、藏香、高原畜产品与高原鱼类。   2000年全县拥有各类商业经营网点189个。三产从业人员319个。全社会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2601.84万元。金融机构能办理全区各种资金往来业务,2000年来城乡居民储蓄2397万元。   中尼公路贯彻该县麻江乡境内,318国道县城南部连结拉萨和日喀则。县城驻地距拉萨147公里,距日喀则市200公里左右,全县七乡一镇均有简易公路相连接,各种车辆均可通行。电话通讯进行全国程控联网,电话普及率较高。全县现有无线电视台,有线电视台各一座,各乡均有差转台和单收站。目前全县共有各类学校66所,其中中学一所,中心小学率100%。教育普及达90.8%。   尼木县的人文景观别具风采。有宁玛派的早期圣地托噶,据说可以追溯到公元8世纪莲花生来藏-时期。另有赤松德赞于公元8世纪修建的吉嘎曲德寺,以及古代西藏造桥专家汤东结布造的尼木铁索桥等。   自然地理   尼木县居雅鲁藏布江中游北岸。山峦起伏,河谷纵横。地形西高东低,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境内最高点穷母岗峰,海拔7048米,最低点为玛曲河汇入雅鲁藏布江处,海拔为3700米。   山峦起伏,沟谷纵横。地形西高东低,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境内最高穷母岗峰,海拔为7048米,最低点为玛曲汇入雅鲁藏布江处,海拔3700米。   尼木县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夏季雨水集中,辐射强,年日照时数2947.2小时。年无霜期100天左右。年降水量324.2毫米。自然灾害主要有干旱、山洪,泥石流,虫灾,霜冻和冰雹。   尼木县矿产资源主要有铜、钼、泥炭等,野生动植物资源主要有豹子、狗熊、猞猁、獐子、黑颈鹤、贝母鸡、野鸡及贝母、虫草、黄连、雪连等。   历史沿革   尼木,藏语意为“麦穗”。   尼木建县历史悠久。时间可追溯元朝时期,据文献记载:元世祖时代尼木既已设宗。元朝时译为“聂摩”。   在明朝时尼木被译成“聂母”。而清朝则称作“尼莫”、“尼穆”等。   民主改革前尼木境内分设尼木宗和麻江宗,1959年二宗合并为尼木县,隶属拉萨市管辖至今。   县府驻塔荣镇,位于县西北部,临近麻尼公路。   2000年,尼木县辖1个镇、7个乡。各乡镇分别是:塔荣镇、吞巴乡、续迈乡、普松乡、帕故乡、麻江乡、克如乡、尼木乡。   2000年,尼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27375人。   2003年,全县总人口3万人。   经济概况   2003年,尼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513万元,县级财政收入实现240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750元,其中,现金收入达到919元,乡镇企业和多种经营收入分别达到720万元和2931万元,增幅都在13%以上,最高达到41%以上。去年,尼木县粮油总产2848万斤,其中,双低油菜种植面积达到6000多亩,平均亩产463斤,都被定单收购,仅此一项就为农民增加收入197万多元。2003年,尼木县输出劳力5000余人,较上一年翻两翻,实现劳务总收入200多万元。   尼木县是以农为主、农牧结合的县。现有水电站1座,装机容量250千瓦,年发电量25.7万千瓦时。民族手工业主要生产氆氇、藏香、藏纸、陶器等。名土特产品主要有白青稞、藏纸、藏香、高原畜产品与高原鱼类。   目前,已初步形藏香,藏纸,铜矿,电力,食品等门类齐全,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业体系。全县现有耕地面积4.13万亩,人均耕地1.56亩,2000年实现粮油总产15251.4吨。   行政区划   塔荣镇   总人口6082人。   吞巴乡   总人口2308人。   续迈乡   总人口5030人。   普松乡   总人口1947人。   帕故乡   总人口2979人。   麻江乡   总人口2219人。   克如乡   总人口1094人。   尼木乡   总人口5716人。   

曲水县

   曲水县地处西藏腹地、拉萨河下游、雅鲁藏布江中游北岸。面积162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67万亩,林地面积19万亩,草场160万亩。辖1个镇,9个乡,114个村民委员会。   曲水藏语意为“流水沟”。民主改革前设曲水宗。1959年8月将曲水宗和色麦宗合并设立曲水县,隶属于拉萨市至今,县府驻雪村。   该县属雅理藏布江中游河谷地带,大都比较平坦。念青唐古拉山的一条去脉逶迤北部,南坡形万长达5-20公里的7条山溪,辗转汇入拉萨河和雅鲁藏布江,山沟从高入低,由窄入宽,形成大小不等的冲积扇坡地。谷地最低海拔3500米,山峰最高海拔5894米。整个地形东、西部稍高,中部的拉萨河与雅鲁藏布江交汇处较低。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日温差较大,日照时间长,辐射强,年日照时数近3000小时,无霜期短,年无霜期150天,年降水量441.9毫米。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冰雹、山洪、泥石流、干旱、风沙、病虫害等。   矿产资源主要有刚玉、石灰岩、花岗岩、泥炭等。野生动植物资源主要有岩羊、野鸡、獐子、金钱豹、狗熊、鹿及虫草、贝母、党参等。   曲水县是半农业牧县。农作物主要有青稞、冬小麦、春小麦、豌豆、油菜等,为西藏商品粮生产基地县之一。主要饲养牦牛、黄牛、山羊、绵羊、马、驴、猪、鸡等。现有14座小型水电站,总装机容量1780千瓦,年发电400万千瓦时。另有农具厂、粮油加工厂,其余为民族手工业。   自然地理   曲水县地处西藏中财部、拉萨河下游、雅鲁藏布江中游北岸。该县属雅理藏布江中游河谷地带,大都比较平坦。念青唐古拉山的一条去脉逶迤北部,南坡形万长达5-20公里的7条山溪,辗转汇入拉萨河和雅鲁藏布江,山沟从高入低,由窄入宽,形成大小不等的冲积扇坡地。谷地最低海拔3500米,山峰最高海拔5894米。整个地形东、西部稍高,中部的拉萨河与雅鲁藏布江交汇处较低。   念青唐古拉山的一条去脉逶迤北部。念青唐古拉山脉屹立在西藏高原中部,自西向东约600公里,它西接岗库卡耻,东南延伸与横断山脉的伯舒拉岭相接,中部略为向北凸出,它是雅鲁藏布江和怒江两条大水系的分水岭,同时将西藏自治区分为藏北、藏南、藏东南三大地域。   拉萨河与雅鲁藏布江流经曲水县。   拉萨河   拉萨河发源于念青唐古拉山南麓嘉黎里彭措拉孔马沟。流经那曲、当雄、林周、墨竹工卡、达孜、城关、堆龙德庆,至曲水县,是雅鲁藏布江中游一条较大的支流,全长495公里,流域面积31,760平方公里;最大流量283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20立方米/秒,年平区流量287立方米/秒;海拔高度由源头5500米到河口358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河流之一。   雅鲁藏布江   雅鲁藏布江像一条银色的巨龙,从海拔5300米以上的喜玛拉雅山中段北坡冰雪山岭发源,自西向东奔流于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南部,最后于巴昔卡附近流出国境,改称布拉马普特拉河,经印度、孟加拉国注入孟加拉湾。   雅鲁藏布江,在古代藏文中称央恰布藏布,意为从最高顶峰上流下来的水。它的源流有三支:北支发源于岗底斯山脉,叫马容藏布;中支叫切马容冬,因常年水量较大,被认为是雅鲁藏布江的主要河源;南一支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叫库比藏布,该支流每年夏季水量较大。   三条支流汇合后至里孜一段统称马泉河,但在扎东地区也有称该江为达布拉藏布,藏语马河之意;或叫马藏藏布,藏语为母河之意。拉孜地区叫羊确藏布。拉孜以西,雅鲁藏布江统称达卓喀布,藏语意为从好马的嘴里流出来的水。曲水一带地方,藏语叫雅鲁,该江流至山南一带叫雅隆(因山南地区有条雅隆曲得名),因此,才称这条河流为雅隆藏布。但在曲水地区念作雅鲁,因为“鲁”藏语确切语音称“隆”,意即从曲水以上流经河谷平原的河流,所以全段河流总称雅鲁藏布江。   历史沿革   曲水藏语意为“流水沟潮流”。   民主改革前设曲水宗。   1959年8月将曲水宗和色麦宗合并设立曲水县,隶属于拉萨市至今,县府驻雪村。   全县总人口29751人,其中农牧区总劳动力为15640人(男:7948人,女:7692人),剩余劳动力约有9060人,约占全县农牧区劳动力的60%。   经济概况   2005年,该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8640万元,比上年增长18.25%,年均递增15.9%;财政收入750万元,比上年增长30.4%,年均递增38.5%;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980元,比上年增长12%。   2005年春播、复种芫根1.14 亩,建设西藏麦类作物良种繁育基地1万亩、种草养畜基地1400亩、高原西瓜种植基地100亩和牛羊综合养殖基地,其中高原西瓜和芫根泡菜已成为曲水县农产品的形象品牌,为该县今后产业化、规模化生产积累了成功经验。农业科技含量不断提高,良种覆盖面积达89%,机耕、机播、机收率分别达73.4%、71.8%、57.5%。牲畜存栏总数11.53万头(只、匹),同比增长5.5%,出栏率达31.8%,畜产品商品率达45%。植树造林5260 亩,同比增长48.2%。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劳务输出达2万多人次,总收入达1450万元,同比增长11%。   2005年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1.35 亿元,同比增长31.1%;企业销售收入达到1.017亿元,同比增长25%;上缴税金达到787万元,同比增长30%。其中工业总产值达到1.01亿元,同比增长30.1%;工业销售收入达到8506万元,同比增长51%;工业企业上缴税金720万元,同比增长22.2%。   2005年,累计洽谈项目30个,成功签约项目20个,总投资3.8亿元,预计全年到位资金1.2亿元。已开工建设项目12个,正在洽谈项目10个。2005年的招商引资总额是前4年总和的两倍。投资8000万元的日喀则珠峰农机公司等大项目纷纷落户曲水。   行政区划   曲水县政府网站http://www.qushui.gov.cn/   曲水镇 总人口7406人。聂当乡 总人口4103人。茶巴拉乡 总人口3831人。才纳乡 总人口4400人。南木乡 总人口2909人。达嘎乡 总人口7041人。   

墨竹工卡县

  墨竹工卡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中部、拉萨河中上游、米拉山西侧。总面积5492平方千米。耕地面积8.63万亩,草场490万亩,林地面积42万亩,总人口3.8万人。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   县人民政府驻工卡镇,邮编:850200。代码:540127。区号:0891。拼音:Mozhugongka Xian。   墨竹工卡县政府网站:http://墨竹工卡.com(确实是正文域名)。   基本概况   墨竹工卡县地处西藏中部、拉萨河中上游、米拉山西侧。面积551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63万亩,草场面积490万亩,林地面积42万亩。辖1个镇,15个乡,149个村民委员会。   墨竹工卡藏语意为“墨竹色青龙王居住的中间自地”。墨竹工卡宗设于1857年。1959年9月墨竹工卡宗和直孔宗合并,正龙成立墨竹工卡县,自此隶属拉萨市管辖至今。县府驻工卡。    该县地处藏南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地带,属拉萨河谷平原的一部分。境内山川相同,河谷环绕,草原广布。地势呈东高西低,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年无霜期约90天左右,年日照时数为2813.1小时。年降水量515.7毫米,降水集中在每年的6—9月份。由于地理原因,境内自然灾害多而频繁。春秋之季多早、晚霜害,夏季常遭雷雨和冰雹袭击,干旱与洪涝极易成灾。漫长的冬季干燥与风沙相伴。冬春之交,动机受雪灾威胁。   已发现的主要矿种有金、银、铜、铅、锌、大理石、石灰岩等。野生动植物资源主要有漳子、野鹿、狗熊、野羊、黑颈鹤、虫草、贝母和雪莲花等名贵药材。   半农半牧、农牧结合为该县经济结构,主要粮食作物为青棵、冬小麦、春小麦、豌豆、土豆等。经济作物有油菜。主要饲养耗牛、羊等,并在全县农业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的比重。林业收入也不断增加。由联合国粮农组织援助兴建的农、牧、林综合开发项目3357工程,已于1989年开始动工,竣工后将会极大的改变本县受益范围内的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促进生态平衡。   全县除总装机容量1500千瓦,年发电量l10万千瓦时的恰嘎水电站外,还有26座中小型水电站,总装机容量2310千瓦。此外,这里的民族手工业发达。交通已形成以川藏公路为主干,向东、西、北各乡村辐射的公路交通网络。乡村公路达70余条。全长650公里。   自然概况   墨竹工卡县地处西藏中部、拉萨河中上游、米拉山西侧。该县地处藏南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地带,属拉萨河谷平原的一部分。境内山川相同,河谷环绕,草原广布。地势呈东高西低,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   米拉山途经墨竹工卡县。   米拉山   米拉山高达4700多米,耸立在拉萨之东,米拉山对于西藏高原的千山万仞来说,虽然不过是一座小小的山体,但它却和南部的布达拉山构成了一条南北向的分水岭,横于东西向的雅鲁藏布江谷地之中,成为雅鲁藏布江谷地东西两侧地貌、植被和气候的重要界山。   拉萨河流经墨竹工卡县。   拉萨河   拉萨河发源于念青唐古拉山南麓嘉黎里彭措拉孔马沟。流经那曲、当雄、林周、墨竹工卡、达孜、城关、堆龙德庆,至曲水县,是雅鲁藏布江中游一条较大的支流,全长495公里,流域面积31,760平方公里;最大流量283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20立方米/秒,年平区流量287立方米/秒;海拔高度由源头5500米到河口358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河流之一。此河属于融雪和隆雨类型,水量的大小随着温度的高低降水量的多少而变化。   墨竹工卡县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持,点是高寒干燥,空气稀薄,冬春多大风。年温差小而昼夜温差大。年无霜期约90天左右,年日照时数为2813.1小时。年降水量515.7毫米,降水集中在每年的6—9月份。   由于地理原因,境内自然灾害多而频繁。春秋之季多早、晚霜害,夏季常遭雷雨和冰雹袭击,干旱与洪涝极易成灾。漫长的冬季干燥与风沙相伴。冬春之交,动机受雪灾威胁。   历史沿革   墨竹工卡,藏语意为“墨竹色青龙王居住的中间白地”。   清代为驿站要道,后设墨竹工卡宗。   1959年9月,墨竹工卡宗和直孔宗合并,正式成立墨竹工卡县,自此隶属拉萨市管辖至今。   全县总人口41850人,其中农牧业人口39203人。   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望果节”广泛流行于西藏农区。每年在庄稼黄熟、准备开镰之前,西藏藏族农民身着节日服装,手捧预示五谷丰登的“切玛”(五谷斗)和青稞酒,来到农田载歌载舞,欢庆一年一度预祝丰收的“望果节”。   如今随着西藏农牧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改善,“望果节”的内容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它已从单纯的宗教节日,演变为以赛马、射箭、歌舞、藏戏、物资交流为内容,集文艺、体育、商贸于一体的节庆活动,丰富了当地藏族农牧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   经济概况   2004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3.07亿元(现价),比上年增长25.82%,其中第一产业达到10826.81万元,第二产业达到15300万元,第三产业达到4600万元;财政收入达到457万元,比上年增长20%;税收完成1128万元,比上年增长111.95%;全县农牧民人均收入达到2168.51元,比上年增长20.78%,其中现金收入达839.45元。   粮经饲比例由2003年的72:20:8调整到67.5 :27.5 :5;2004年该县良种覆盖率达92.75%;完成水渠维修40条,低产田改造7986亩。农牧业喜获第17个丰收年,粮食产量2378.39万公斤;油菜产量419.43万公斤,比2003年增长了29.03%;肉食产量483.785万公斤,比2003年增长了19.98%;奶类产量373.245万公斤。   2004年,全县顺利输出农牧民18000人次,输出人数比2003年同期增长20%;汽车运输137辆次,手扶拖拉机运输16190辆次;共落实农牧民减负资金77.1万元。人均现金收入839.45元,比2003年增加50.44%。已竣工扶贫项目8个,总投资235.78万元;实施农村人畜饮水点20处,解决了4个乡20个村组5697人30523头牲畜的饮水困难。扶贫在建项目10个,总投资1354.81万元;已争取扶贫审批项目14项,总投资约1000万元。   2004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达4.19亿元(包括直孔电站本年度投资),比2003年增长25.07%。固定资产投资向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倾斜,以小城镇建设拉动固定资产投入,以固定资产的投入推动小城镇战略,实现“双赢”。目前,墨竹工卡县小城镇建设初步形成了县城城市化、乡镇集镇化、村委会集中化的格局。   洽谈招商引资项目10个,协议引进资金1.2亿元,实际到位资金3975万元。落实重点援藏项目7个,总投资1147.4万元。全县乡镇企业产值实现6165.2万元,比2003年增长34.03%;多种经营收入完成1820万元,比2003年增长30%。   行政区划   柳梧乡   总人口3829人。   工卡镇   总人口5409人。   甲玛乡   总人口3043人。   唐加乡   总人口5715人。   扎西岗乡   总人口6640人。   尼玛江热乡   总人口7181人。   雪乡   总人口6264人。   日多乡   总人口1750人。   门巴乡   总人口2918人。   


林周县特产大全




林周县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