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蓬镇属川南重镇,地处江安南乡腹地,位于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蜀南竹海”,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夕佳山古民居”和仁和响水洞自然生态旅游交汇的中心地带。距江安县县城22公里,江(安)红(桥)公路横穿境内,是江安到广州、广西、贵州云南的交通枢纽。场镇地理位置为东经105°06′23″,北纬28°32′56″,为深浅丘交替地带,海拔400——700米。境内溪流纵横,资源丰富,景色宜人,风光无限。底蓬镇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文化源远流长,是“四川省文化先进镇”。底蓬古名“低蓬”。此地名见于江安行政区隶属,南宋时即江安县生南耆第三十二都。建制久远,历来是江安南乡片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风景资源丰富,是川南旅游大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团山岛、福灵寺、铜古沟、兴隆古堰、大干滩、九莲洞、猪圈门、懒板凳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自然风光。英才辈出,中国革命先驱者梁伯隆烈士诞生在底蓬。
底蓬镇幅员面积55.1平方公里,辖17个村,1个居委会,130个村(居)民小组,全镇总人口3015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987人。耕地面积24206亩,其中水田21586亩。气候温暖湿润,光照热量充足,全年气温平均18.4℃,最低温度3.4℃,全年总降雨量1290毫米,夏秋多绵雨或暴雨,年日照时数955.8小时,伏旱时间不长,冬春偶有霜雪出现。
底蓬镇水资源丰富,镇内溪流交替,沟壑纵横,小桥流水,享有“川南水乡”之美誉。起源于仁和钟顶山、大井连天山脉的大干滩、铜古沟在底蓬场交汇成著名的绵溪河。绵溪河在底蓬流域面积48公里,流经17个村122社,水流落差较大。
底蓬是江安县的农业大镇,农业总产值2804万元,粮食总产量实现1496万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2259元。全镇优质杂交稻14000亩,优质红粱1500亩,日本沙梨、洞庭枇杷、布朗李等优质水果基地2000亩,茶园1000亩,蚕桑10111万株。同时大力发展畜牧业、渔业,全镇年生猪出栏3万头,鸡、鸭13万只,稻田养鱼面积5000亩,池塘、水库养渔面积1000亩,水产品8万公斤。已培育形成竹、畜、茶、果、桑五大支柱产业。建成了园通、茶元、晓阳、文武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发展特色农业、观光农业。.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55.1平方公里 | 511523106 | 644200 | 0831 | 查看 底蓬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江安镇 |
江安镇人杰地灵,自古书法家、文学家、史学家、戏剧家等艺术大师、文化才俊辈出。宋代大诗人、大书法家黄庭坚,明朝文学家杨升庵都曾流寓江安镇,在长江之滨吟诗作赋,挥毫题词,偶住亭、题榕阁因此而得名。抗战时期,著名导演谢晋曾就读于江安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曹禺、洪深、焦菊隐、马彦祥、陈鲤庭等戏剧名家曾在这里任教。 江安镇域经济快速发展,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人民生活水平和素质不断提高,先后获得市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镇、市级社区建设示范镇、市级文化先进镇、省级“-”学教活动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起即为江安县治所,民国二十四年改为汉安镇,1951年5月改为城关区,1956年改名为城关镇。1992年10月,撤区建镇后由原南屏乡、西江乡、城关镇重新组建为江安镇。江安镇地处江安县城,是江安县政治、经济、文化和商业中心,建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是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其西临长宁县,南与蟠龙、留耕镇接壤,东与怡乐镇相邻,北与桐梓镇、滥坝乡隔江相望, 地理条件优越,水陆交通便捷,物产资源丰富。全镇幅员面积54.7平方公里,属低山丘陵区,由坝区、丘陵、岩区三种地形组成。境内季风气候明显,四季分明。全镇辖14个村93个村民小组、9个社区23个居民小组,总人口52756人,其中农业人口20453人,总户数17010户。近年来,江安镇党委、政府认真实践“-”重要思想,以奋发昂扬的精神状态,凝聚全镇人民的力量和智慧,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带领全镇人民奔小康,不断推进江安镇跨越式发展。步入新世纪,江安镇域经济快速发展,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人民生活水平和素质不断提高,先后获得市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镇、市级社区建设示范镇、市级文化先进镇、省级“-”学教活动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江安镇人杰地灵,自古书法家、文学家、史学家、戏剧家等艺术大师、文化才俊辈出。宋代大诗人、大书法家黄庭坚,明朝文学家杨升庵都曾流寓江安镇,在长江之滨吟诗作赋,挥毫题词,偶住亭、题榕阁因此而得名。抗战时期,我国著名导演谢晋曾就读于江安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曹禺、洪深、焦菊隐、马彦祥、陈鲤庭等戏剧名家曾在这里任教。境内旅游资源丰富,镇域内著名的南屏山天然公园、绿豆沟、白龙池、国立剧专、红佛寺、睡佛寺、吴氏民居、文庙、十字口樵楼等众多风景名胜、人文景观和历史遗存独具魅力,引人入胜。以古镇文化、竹文化、川剧文化等为代表的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蕴积深厚,渊源流长。. |
红桥镇 |
红桥镇地处四川省宜宾市江安最南端,北面紧靠国家级风景区“蜀南竹海”。幅员面积49.2平方公里,辖3个居民委员会,15个村,总人口31207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200人。 【红桥镇经济发展现状】2000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36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36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粮食总产量953.15万公斤,农业总产值1602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12020万元;财政总收入293万元;计划生育率达94.7%。 【区位优势】红桥镇位于江安、兴文、长宁三县交界,地处珙县悬棺、蜀南竹海、兴文石林“三绝”之中心位置,自古有“川南咽喉重镇”之美称。省级叙(永)━高(县)公路穿镇而过,江(安)━红(桥)路终于红桥镇。向西37公里至巡场火车站,往北40公里至长江30万吨级二龙口货运码头;叙高路是连接川云中路和川黔公路的重要通道。镇内五纵一横的“梳子”型公路网络四通八达,现巳实现村村通公路,社通公路达80%。 【矿产资源】红桥镇矿产资源丰富,有较大的开发价值。主要有煤、铜、硫铁矿、石灰石、方解石、铝钒土、黑墨石、页岩矿等,1991年,被列为原宜宾地区24个重点工矿区之一。. |
桐梓镇 |
地理位置:江安县桐梓镇地处四川盆地南缘浅丘区,滨临长江北岸,东与四面山乡接壤,南以长江为界,西与南溪县裴石乡相邻,北与水清接壤,水江公路从东西穿过,距江安县城仅一江之隔,具有江安北通道之称,全镇幅员面积52平方公里,辖25村2居。2000年末人口41801人,其中非农业1618人,属典型的农业大镇。 气候条件:我镇属中亚热带温润气候区,海拔246.2米-408.1米,气候温和,热量充足,空气湿度大,春、夏、秋、冬四季明显,平均气温18.1°C,降水量1150.8毫米,年平均日照1199.3小时,全年无霜期347天。 建制情况:我镇是1992年撤区并乡时,由原来的桐梓、双松、安乐、水清四个乡合并,在2000年7月1日为了发展需要,根据省民政厅[2000]25号文件精神,将原来水清乡分离出去单设水清镇,现在我镇只包括原桐梓、安乐、双松三个乡。 人才结构:我镇有在职镇干部60名,其中大专及以上13名,中专(高中)47名,农经、农技、广播中具有技术职称的有13名。有教师185人,其中初中教师73人,小学教师110人。有医务技术职称76人。 基础条件:镇内有学校23所,其中初中2所,戴帽初中一所,中心小学校1所,完小1所,村小16所,幼儿园1所。镇界内有县级公路7公里,乡级公里20公里,村级公路60公里,形成纵横交叉,达到村村通公路,项目村达社社通公路。有江河13公里,0头6个,形成水陆交错的交通枢纽。手机、传呼等通信全镇无盲区,村村通电话,其中双江村还架起了铁塔专线,全镇共有电话机801台,磁卡电话机6台。全镇有21个村广播室,3个片区广播室,场镇有光纤电视入户率达100%,有403户能看上光纤电视节目。镇内安通了民用天然气,全镇用电率达100%。场镇全部用上自来水,其中双江、中坝村、石头村也用上了自来水。我镇是省级小城镇建设试点镇,为抓住这一契机,投入资金20多万元,修建桐梓商贸一条街,现正在建设之中,有中心村1个,2001年又规划了3个村。 经济情况:2000年,全镇农业总产值实现了3232万元,粮食总产量1852万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2184元,乡镇企业总产值5672万元,荣获县委、县府两个文明建设目标考核一等奖。. |
井口镇 |
井口镇位于江安县东北部,距县城28公里,距泸州市区36公里。 东与泸州市江阳区接壤,南临黄金水道——万里长江,西北毗邻四面山镇,是江安县、宜宾市的东大门,辖9个行政村,1个社区,总人口2.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200人。幅员面积23.6平方公里,有耕地0816亩,地形以浅丘、平坝为主。 井口镇有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光照适宜,雨热同季,土壤无污染,水源丰富,砂石资源充足,交通便捷。有5公里水泥公路连接省道宜泸公路,境内以镇为中心的公路四通八达,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勾通了同江阳区江北镇的联外公路,加强了地区间经济交往。以川安化工厂为依托,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场镇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小城镇经规划修编后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全镇移动电话覆盖率100%,光纤电视已覆盖整个城镇,安全装固定电话2000余部,居全县乡镇岗位,场镇内已安通天然气、自来水,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全部完成,建设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社会事业发展迅速。现有中小学四所,投资250万元的井口中心小学校综合楼工程即将竣工交付使用,凤凰、增产二所村小教学楼正在修建,镇内教学设施齐备,教学条件不断改善,学校环境优美,教学质量量稳步上升,素质教育初见成效,“普六”、“普九”成效明显,全镇在校生已达3000余人,有健全的初级卫生保健系统,境内有二级乙等医院——川安医院,医疗设备齐全,村村设有卫生站,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武侯祠等坐落境内。民间文化活动丰富,素有“龙舟之乡”的美誉,“高秆狮子”全县闻名。 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初具规模。完成了走马村、凤凰村800亩退耕林项目,新发展碾子村、复员村经果林700余亩。境内有万亩蔬菜基地之一的红花村无公害蔬菜,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凤凰、复员、增产村的小家禽家畜和三元杂交猪等养殖业形成规模。镇内3个白酒厂生产规模逐步扩大,蜀江科技建材厂已盘活生产,并逐步走出困境。武侯、红花村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已全面启动,红花、碾子能源建设项目已建成使用,省级扶贫新村——复员村建设项目正加快实施。. |
怡乐镇 |
怡乐镇位于江安县境中部,长江南岸。镇政府驻地于二龙口场镇,距县城7公里,东界泸州纳溪区大渡镇,南与留耕镇为邻,西接江安镇,北依长江黄金水道16公里。全镇幅员面积81.64平方公里,辖21村1居,总人口为33400人。2001年全镇农业总产值306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96元,乡镇企业总产值10649万元,镇级财政收入112.3万元。境内有万吨级货运码头,江红路、二大路横贯全境,水陆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十分优越。 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经省复查验收合格,幼儿教育已初具规模;乡村卫生网络建全;工业及民用天燃气已开通;农网改造已完成20个村(居),其余正在改造中,全面实现了同网同价;广播、电视、电话、公路已实现村通,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无线寻呼覆盖全镇;政务办公自动化及农村信息网络已开通运行。 全镇因地制宜建有优质粮、优质茶叶、优质水果、优质蔬菜、种草养畜、甜(苦)龙竹基地,盛产优质粮、优质水果、优质茶叶、优质蔬菜;建有页岩砖等建筑建材厂3个,曲、白酒厂6个,优质茶叶加工厂6个。境内已建有省级森林公园---青峰寺革命烈士纪念馆;正在开发建设旅游景点有硅化木群、“金阳洞 ”、“朝阳洞”、“卧岩洞”;还有享誉省内外的名食——“红苕水蜜子”等长-列鱼。 修编场镇2个(二龙口和强壮场镇)。其中二龙口规划新区100亩,列入县城整体规划,现已启动场镇新街建设280米,新镇政府办公综合楼已进入公开招标阶段,区位优势明显;强壮场镇幅射面宽,经济繁荣,房地产价位看好。凉水、麻衣、龙兴、新民、建设五个中心村已初具集贸功能。 ". |
留耕镇 |
留耕镇位于江安县中部,县道江红公路穿镇而过,地形属四川盆地盆周边缘地形,全镇地势北高南低,西北两面的低山将留耕围成一个小盆地,浅丘和平坝交错分布在盆地内,土壤肥沃,主要是紫色土,气候为长江中上游流域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于1934年建乡,1958年为留耕公社,1992年撤区并乡建镇,由原留耕、中坝、三块三乡合并而成至今,幅员面积47.0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0655亩,共有1个居委会,18个农业村,107个村民组,2000年末总人口为26845人,农业人口25399人,主要民族为汉族,主要农副产品有水稻、小麦、玉米、高梁、油菜、柑桔、蚕桑、生猪、禽蛋等,是一个典型的粮猪型农业乡镇。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在逐渐提高,但经济发展较为缓慢,特别是近年来,农产品价格低迷,销路不畅,农民增收较少,而政府花去较大的时间和精力去应付日常的工作事务,对经济发展思路摸索显得较为滞后,针对这一现状,二十一世纪初新成立的党政领导班子,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出台许多优惠政策的背景下,提出了挖掘自身资源优势,开展可行性项目研究,大力招商引资,着力抓镇域经济的发展,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经可行性理论研究,确定了留耕镇目前存在有以下几项优势: 一、拥有得天独厚的水利资源优势。 留耕镇系长江上游流域范围,地形北高南低,北面的低山分水岭南侧所有水量,均纷纷自北向南流下,自然形成牟家河、洗布河和留耕河三条溪流,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六十年代,人们根据独特的地形优势,在北面的低山间,投资投劳修建了仁家坝(小一型)水库和小岩口(小二型)水库,水利渠堰4条,总长度约95公里,溪河和水库的总蓄水量有565万立方米。丰富的水资源为留耕人民的农业生产及人畜饮水提供了保障,同时也为水资源的开发和水产养殖创造了条件。 二、极具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 其一,“金仙洞”寺庙是江安县除洪佛寺以外的第二大宗教人文景观,位于留耕西部边缘海拔约500米的山崖,相传,西天金仙圣母曾在此庙中山洞吃斋念佛,以佛理传教感化世人后得道成仙而得名,后人依山崖地势立庙缅怀、祭祀,祈求平安吉祥,每月均要举行庙会和各种宗教活动,而金仙洞素食又是庙里一绝,师傅面粉、青油、豆类、蔬菜等原料制成各种形状、不同风味的食品,吸引了远近众多的游客。. |
底蓬镇 |
底蓬镇属川南重镇,地处江安南乡腹地,位于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蜀南竹海”,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夕佳山古民居”和仁和响水洞自然生态旅游交汇的中心地带。距江安县县城22公里,江(安)红(桥)公路横穿境内,是江安到广州、广西、贵州云南的交通枢纽。场镇地理位置为东经105°06′23″,北纬28°32′56″,为深浅丘交替地带,海拔400——700米。境内溪流纵横,资源丰富,景色宜人,风光无限。底蓬镇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文化源远流长,是“四川省文化先进镇”。底蓬古名“低蓬”。此地名见于江安行政区隶属,南宋时即江安县生南耆第三十二都。建制久远,历来是江安南乡片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风景资源丰富,是川南旅游大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团山岛、福灵寺、铜古沟、兴隆古堰、大干滩、九莲洞、猪圈门、懒板凳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自然风光。英才辈出,中国革命先驱者梁伯隆烈士诞生在底蓬。 底蓬镇幅员面积55.1平方公里,辖17个村,1个居委会,130个村(居)民小组,全镇总人口3015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987人。耕地面积24206亩,其中水田21586亩。气候温暖湿润,光照热量充足,全年气温平均18.4℃,最低温度3.4℃,全年总降雨量1290毫米,夏秋多绵雨或暴雨,年日照时数955.8小时,伏旱时间不长,冬春偶有霜雪出现。 底蓬镇水资源丰富,镇内溪流交替,沟壑纵横,小桥流水,享有“川南水乡”之美誉。起源于仁和钟顶山、大井连天山脉的大干滩、铜古沟在底蓬场交汇成著名的绵溪河。绵溪河在底蓬流域面积48公里,流经17个村122社,水流落差较大。 底蓬是江安县的农业大镇,农业总产值2804万元,粮食总产量实现1496万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2259元。全镇优质杂交稻14000亩,优质红粱1500亩,日本沙梨、洞庭枇杷、布朗李等优质水果基地2000亩,茶园1000亩,蚕桑10111万株。同时大力发展畜牧业、渔业,全镇年生猪出栏3万头,鸡、鸭13万只,稻田养鱼面积5000亩,池塘、水库养渔面积1000亩,水产品8万公斤。已培育形成竹、畜、茶、果、桑五大支柱产业。建成了园通、茶元、晓阳、文武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发展特色农业、观光农业。. |
五矿镇 |
五矿镇是江安县的南大门,地处蜀南竹海,兴文石海洞乡,珙县僰人悬棺“金三角”中心地带。东邻兴文县五星乡,西至兴文县玉屏乡,北起江安县大井镇,南界兴文县晏阳镇,距县城54公里,幅员面积20.9平方公里,总人口19051人,辖9村1社区。 全镇系“喀斯特”地貌,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其中硫铁矿储量达4600余万吨,煤储量达4200余万吨,石灰石储量6200余万吨,另外还有丰富的碳磷矿等其他矿产品,是江安县的主要矿产工业区。 全镇耕地面积8365亩,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均日照约1100小时,平均降雨量为1200mm,平均气温17℃—19℃,适宜农作物生产。粮食主产水稻、小麦、玉米,随着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镇内竹木资源迅速增加。 交通运输极为便利,省道叙高路纵贯镇境,村村通公路,距长江水运码头45公里,离铁路站35公里。通讯网络覆盖全镇,水、电、气丰富。民风淳朴,社会治安秩序良好,对外招商引资环境宽松,政策优惠。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五矿镇党委政府一班人始终坚持以“-”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平安五矿,绿色五矿,小康五矿”的工作目标,团结带领全镇人民求真务实,拼搏进取。按照以人为本,全面协调的科学发展要求,不断创优环境,大力招商引资,加快“三个转变”。加速新型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同时狠抓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全镇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政治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 |
迎安镇 |
江安县迎安镇地处四川盆地南缘浅丘地区,位于江安县最北端,距县城25公里。东连泸州市江阳区、南接四面山乡、西靠铁清乡、北连富顺县石道乡,为宜宾、泸州、自贡三市结合部,素有江安北大门之美誉。境内资源丰富,景色宜人,人民生活美好,小康镇。 迎安镇幅员42.23平方公里,辖20个村,1个居委会,136个村(居)民小组,有耕地1701公顷; 世纪初总人口30185人。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 热量充足,四季明显,全年平均气温18.1℃,总降雨量 1150.8cm,全年无霜期347天,冬末春初偶伴霜雪。 土壤属沙溪庙组,蓄水性好,矿物质含量丰富,宜于农作物生长和果实积累。 迎安镇是农业大镇,有江安六大浪仓之称。2000年底农业总产值2026万元,乡镇企业总值13715万元, 粮食总产量1448万公斤,人均占有粮食501公斤,生猪出栏2.4万头,小家禽农畜出栏21万只,水产品出水20万公斤,盛产优质红粮、优质杂交稻、优质红薯、优质玉米等农业物,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居江安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之冠,农村小楼林立,68%的农户住上了“小洋房”,85%的农户用了机压井水,于一九九八年通过市级小康镇验收合格。 迎安镇内页岩丰富,橙桔产量颇丰。镇内90%的土壤属沙溪庙组,山峦起伏,岩层丰厚,页岩资源丰富。久享盛名的江安夏橙、脐橙有2000多亩,年常产30万公斤。 迎安镇基础设施不断加强,市镇功能日趋完备。交通方便,南接县城,北连富顺县,水(清镇)──石(道乡)二级水泥路(迎安段)加宽改造即将动工,村村通公路。通讯事业发达,移动通讯无盲区,村村通程控电话。户户通广播,用电率达100%。场镇自来水纯净清洁。 医疗机构设备先进,医术高明。 迎安镇建筑人才辈出,劳务输出成效明显。建筑人才成百上千,3000多名建筑人才活跃在云南、贵州、宜宾、泸州等建筑工地上,迎安建司连续多年获农业部、省、市殊荣,名溢省内外。建筑人才带动劳务输出的大发展,常年外出劳工经商人员达1万人, 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2000年底,仅邮政汇总差达1000万元,曾代表县到省上作劳务输出经验介绍,成效卓著,是迎安镇经济的一大支柱。. |
夕佳山镇 |
夕佳山镇地处江安县南部,北距江安县城22千米,南距国家级旅游胜地“蜀南竹海”14千米。幅员面积32.58平方公里,人口21789人,辖13个村,一个居委会,88个村民组。1992年12月由江安县留耕区的周坝乡和底蓬区的安远乡合并而成,因境内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夕佳山古民居”而得名。境内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除夕佳山古民居中之外,还有安远古寨、七十二个旗杆眼、汉代岩墓群等,是“蜀南竹海”的东序景区,江红(江安至红桥)公路纵贯全境9.37千米,“夕马(夕佳山至马桥)公路”、“夕长(夕佳山至长宁)公路”在夕佳山与“江红公路”交汇,境内有锦溪河、绵溪河、洗布河等河流。交通十分便利,资源丰富,是投资发展的理想环境。 |
水清镇 |
江安县水清镇位于宜宾、泸州、自贡川南三市交通结合部,地处307省道线上。东距泸州60公里,西至宜宾71公里,南至江安13公里,北至铁清4公里。水清镇解放前为水清乡公所,解放后成立水清乡,全镇幅员面积23.8平方公里,辖8个行政村1个居民委员会,64个村(居)民小组。总人口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75万人,非农业人口0.25万人。全镇历来以农业生产为主,近年商业逐渐兴起,民风淳朴。全镇经济发展状况良好,2003年全镇实现国民生产总值4395万元,粮食总产量达949.77万公斤,企业总产值8000多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260元,地方更高水平的小康迈进。水清镇2002年被县政府授予县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范镇,2003年,镇党政机关创建成为县级文明单位。 水清镇具有独特的交通区位优势,是江安县北部的交通枢纽,有三级客运站一个,川南水果市场今年建成营销,改造了改水工程和排污工程。江安县北部村镇经济的综合地和物质集散地,素有“江安北大门”之称。2000年10月水清镇被列为市级小城镇试点镇。水清独特交通商贸优势,具备了发展小城镇的优越条件,水清镇小城镇发展作为全镇发展的龙头。通过不断的建设、发展,现水清镇小城镇已初具规模。场镇建成区已达110余公顷,已安通宽带互联网,已全面完成农网改造,各项基础设施齐备,发展势头良好。 ". |
铁清镇 |
江安县水清镇位于宜宾、泸州、自贡川南三市交通结合部,地处307省道线上。东距泸州60公里,西至宜宾71公里,南至江安13公里,北至铁清4公里。水清镇解放前为水清乡公所,解放后成立水清乡,全镇幅员面积23.8平方公里,辖8个行政村1个居民委员会,64个村(居)民小组。总人口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75万人,非农业人口0.25万人。全镇历来以农业生产为主,近年商业逐渐兴起,民风淳朴。全镇经济发展状况良好,2003年全镇实现国民生产总值4395万元,粮食总产量达949.77万公斤,企业总产值8000多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260元,地方更高水平的小康迈进。水清镇2002年被县政府授予县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范镇,2003年,镇党政机关创建成为县级文明单位。 水清镇具有独特的交通区位优势,是江安县北部的交通枢纽,有三级客运站一个,川南水果市场今年建成营销,改造了改水工程和排污工程。江安县北部村镇经济的综合地和物质集散地,素有“江安北大门”之称。2000年10月水清镇被列为市级小城镇试点镇。水清独特交通商贸优势,具备了发展小城镇的优越条件,水清镇小城镇发展作为全镇发展的龙头。通过不断的建设、发展,现水清镇小城镇已初具规模。场镇建成区已达110余公顷,已安通宽带互联网,已全面完成农网改造,各项基础设施齐备,发展势头良好。 ". |
四面山镇 |
四面山镇地处江安县长江以北,东部与泸州市丹林乡接壤,北与本县迎安镇接壤,西与铁清乡、水清镇接壤,南与井口镇、滥坝乡、桐梓镇接壤,幅员面积64.54平方公里。辖26个行政村、2个街村居委会17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3145人。 乡政府所在地四面山场镇,距县城18公里,距酒都宜宾80公里,距酒城泸州35公里,是四面山乡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 四面山镇是重庆、泸州进入宜宾的东大门、有宜泸道上西入宜宾“第一镇”之称。全乡现有公路55.82 公里,“四--总”公路、“四--天”公路纵横南北,“宜--泸”公路横穿东西,并以此为骨。 四面山场镇已用上民用天然气,饮用长江水,用上放心电,吃上放心肉,有鲜肉屠宰场2个,红砖厂2个,组建了宜宾汉安建筑股份有限公司。有名扬省内外的宜泉酒业有限公司,是江口醇基地。同时有五粮型酒类系列产品的开发,引进了金南井酒有限公司,企业总产值达11370万元,实现税金116万元。 四面山镇投资环境良好,进一步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中,坚持打击各种经济违法犯罪活动,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有序的市场环境,鼓励民营企业科技发展的优惠政策对符合条件的省内电子信息类企业可按国家规定内,减免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不以赢利为目的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和再担保机构从事担保业务的收入,3年内免征营业税。 土特产 水果:年产量1000万斤,该镇水果产业已成为全国夏橙出口基地、长江中上游水果开发项目区、已成为该镇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 黑山羊:年产量 40000头,该镇是农业大镇,畜牧业收入仅占农民收入38%,为了尽快实现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必须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积极调整畜牧业结构,在巩固和发展生猪及小家禽的同时,把经济效益好的黑山羊作为调整畜牧业结构的重中之重来抓。 |
大井镇 |
【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大井乡位于江安县南麓,距县城39公里。地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国旅游四十佳的蜀南竹海东大门,是川南旅游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泸州、重庆、贵州等地进入景区旅游的必经通道和休闲场所。全乡幅员面积66.5平方公里,居全县第三位。地势东西端高,南北低,地貌类型主要有山区、丘陵、平坝,土地肥沃,气候宜人。1951年置大井乡,1992年10月“撤区并乡”,撤销隶属于原红桥区的大井、连天、新岩三个乡合并成现今的大井乡,2000年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小城镇试点镇。 【良好的经济基础】大井乡经济保持快速健康发展势头,至2000年底,全乡农业总产值2064万元,粮食总产量达1325.2万公斤,人均纯收入2100元,财政收入83.6万元(其中上划中央两税8.3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8349万元,生猪存栏2.43万头,油菜3000万公斤,水果3.2 万公斤,全镇成建制达小康。 【基础设施完善】大井乡距省道叙(永)高(县)路10公里,江安县交通大动脉江(安)红(桥)公路贯穿全境,县级村道呈网状遍布全乡,交通运输十分便利;邮电通讯发达,全乡实现电话交换程控数字化,传输光缆数字化,移动电话、寻呼机覆盖全乡,村村通国际国内长途;电力设施完善,农村电网正在加紧改造中;乡境内有大堰坝、岩门口、庆岭沟三个水库,常年共计蓄水218万立方米;镇场镇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经济活跃,商贸发达,市场繁荣,特别是1999年启动的6000平方米综合贸易市场已峻工1500平方米,初具规模,步入成片开发,滚动发展阶段; 2000年11月镇卫生院综合门诊楼的建成投入使用及医疗设备的全面更新,医疗条件和水平得到极大提高。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镇内有中学1所,中心小学校1所,完小3所,村小3所,共有教职工123人,在校学生达4736人。中小学“五率”全部达标,教师学历合格率达96.9%。近年来,党委、政府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完成教育投入200万元以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基础教育,巩固和发展“普九”成果,提高义务教育整体水平。2000年,教育在全县评比中,获1个综合奖,6个单项奖,4所学校被评为优秀学校。. |
大妙乡 |
大妙乡位于江安县城东南35公里,东邻泸州市纳溪区合面镇,南倚仁和乡,北连留耕镇。辖11个农业村,1个居委会,81个村民小组,幅员面积31.2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411.61亩,总人口17206人, 其中农业人口16441人,主要民族是汉族。主要农副产品有:水稻、小麦、玉米、高梁、油菜、柑桔、蚕桑、茶叶、生猪、禽蛋等。清宣流三年(1911)属青龙乡辖地,民国34年始置大妙乡,1958年并入底蓬公社;1984年恢复大妙乡政府,1992年撤区并乡,置大妙乡至今,乡政府驻大妙乡召岩村石岗冲组(大妙场)。全乡地貌属丘陵地带,境内安远河横穿乡境至安远样流入绵溪河。 【人才结构】 全乡有干部135人, 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45人,高中(中专)文化程度的89人,乡领导班子平均年龄35岁,乡内教师队伍中获得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3人,医疗系统中获得中级职称1人,农业科技队伍有农技、兽医等方面人才4人。 【基础设施设施效果明显】继续抓了乡村公路的完善工作,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加强对现有公路的维护和管理,落实了半大路的常年维护责任制;整治交通秩序,加强交通安全管理,农用车违章载人得到了有效竭制,全年无个安全事故发生;做了场镇街面建设和场镇路灯照明;邮电事业光纤加密电视、程控电话实现村村通,今年新发展电话用户的120户;开通了中国移动电话; 规范了市场行为,集中整治了经营点和摊正缓和了新街拥挤现象,拓展了老街的市场。 【社会事业】 投入13万元,建初级中学缴机密,购进微机30台,为现代化教育增加学生知识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初等教育和初级中学入学率,毕业率均达到国家标准,中小学会考成绩和升学率均在全县同类前列;小学获县级文明单位称号,中学获市级文明单位称号,加大卫生事业投入,改善医疗设施,投入9万余元,购进了X光照光机和手术器械设备,解决了群众常规病就医的问题;积极开展防疫工作,适时组织人防,全年无流行病的发生;定期开展兽防工作,基本保证了群众家禽畜的安全。 【农田水利建设】投入投资5.3万元, 新建花地湾水库电力提灌站,新增有效灌面350亩,整治维修山平塘和堵水田25口,新增蓄水量2.5万立方米,改造低产农田150亩。. |
蟠龙乡 |
蟠龙乡位于县城南面,幅员面积41.1平方公里,辖16个行政村,1个街村,112个村民组,现有人口24759人。乡境内资源丰富,绵溪河横穿乡内15公里,十几条小溪河纵横交错,4口小型水库和100口山小坪塘水域丰富,不仅是我乡发展配套养殖业的重要资源,更是发展我乡旅游资源的重要条件。沿绵溪河15公里长的“小山峡”自然风景区,景色宜人,两岸翠竹掩映,河水清澈,民风纯朴,人杰地灵,有许多美妙的传说和神奇的景观,靠绵溪河的两个水电站,大步跳电站和马尾桥电站装机容量450KW ,年发电量200万度以上,是我乡的重要企业,蚕桑、水果、杂竹是我乡的支柱产业。丰富的农富产品在我乡有着独特的资源优势。具有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蟠龙集镇,交通方便,通讯完善,基础设施健全,对蟠龙市场的繁荣和社会经济事业的发展发挥着十分重要作用。. |
阳春乡 |
阳春乡位于四川宜宾江安县。下辖: 511523204002 210 阳春社区 511523204201 220 聚宝村 511523204202 220 太平村 511523204203 220 长乐村 511523204204 220 土红?村 511523204205 210 上阳村 511523204206 220 草坝村 511523204207 220 阳春村 511523204208 220 平福村 511523204209 210 大竹村 511523204210 220 林坎村 511523204211 220 乱石村 511523204212 220 兴旺村 511523204213 220 厂坝村 511523204214 220 热潮村 511523204215 220 九龙村 511523204216 220 湾头村 511523204217 210 白塔村 |
仁和乡 |
仁和乡属川南旅游、竹资源富集乡,位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蜀南竹海”、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夕佳山古民居”之间。距江安县城36公里,底(蓬)水(口)公路横穿境内,为典型深丘交替地带,海拔600-1000米。境内溪流、山峦纵横,旅游、竹资源丰富,景色宜人,风光无限。 仁和乡幅员面积93.5平方公里,辖15个村,116 个村民小组,全乡总人口1821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71人。耕地面积13911亩,其中水田13095亩。气候温暖湿润,光照热量充足,全年平均气温17.3℃,最低温度5℃,全年总降雨量1350毫米,夏秋多绵雨或暴雨,冬春偶有霜雪出现。 仁和乡水资源较为丰富,乡内溪流交替,沟壑纵横,小桥流水,曾建佛耳岩水库,是绵溪河的源头,流域面积60公里,可开发水资源3处。 仁和是粮、林结构的大乡,农业总产值实现1530万元,粮食总产量实现802万公斤,林业总产值实现5100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02元。全乡推广优质杂交稻12985 亩,官溪蜜柚、洞庭枇杷、布朗李等优质水果 399 亩, 茶园1367亩。同时,大力发展畜牧业,全乡年出栏生猪13.5万头,商品牛2000头,鸡鸭5万只,水产品5万公斤。已培育形成竹、纸、畜、茶、果五大支柱产业。建起了月亮田、义合、桂花、佛耳、伏龙五大农林业科技示范基地,发展特色农林业、观光农林业。扶植15户农林业产业化经营大户。 仁和乡林业资源丰富,享有“百竹海”之美誉。全乡林地面积10.1万亩,森林覆盖率68.5%。属川南湿润森林植被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带。竹类品种70余种,主要生产土纸,年产量200万捆,杂竹片2万吨,各类竹笋3000吨,有稀有动物猴面鹰、蛇类20余种,有稀有植物恐龙竹化石的桫椤、白果、红豆、桢楠等10余种。 仁和乡山青水秀,风光秀美,人杰地灵,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是川南旅游大环线上的尚待开发的处女地。有太公钩鱼石、寒婆领、响水洞、长滩子、十里迷魂谷、鸡冠寨、鬼关门、白茅洞等30余处可供开发的景点。 仁和乡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交通便捷,通讯齐全,全乡电话用户150门,已实现村村通电话, 乡通光纤电视。电信正在兴建139基站1个。仁和待开发项目无限, 前景看好,是有识之士投资的理想场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