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云南省 >>楚雄州 >> 南华县 >> 雨露白族乡

雨露白族乡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雨露白族乡谷歌卫星地图)


雨露白族乡简介

  雨露白族乡地处南华县东南部,距县城14公里,面积243平方公里。境内山多平地少,峡谷盆地占总面积的4%。地形为中部高,而南北偏低,以五台梁子为分水岭,岭南的水流入马龙河,再流入红河(红河水系);岭北的水流入龙川河,再流入金沙江(金沙江水系)。南部群山纵横,山峦起伏,北面丘陵连绵,属峡谷盆地。海拔至高点为龙顶寺山,为2300米,低点为大村村委会大桥头,为1560米。土壤主要为红壤、紫色土、黄棕壤及水稻土。气候属典型的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春干旱寒冷,夏秋湿热多雨,干湿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5℃,光热资源较为丰富,年平均降水量850mm。全乡总人口14508人,其中农业人口14064人。有耕地面积17624亩,其中:水田11570亩,旱地6054亩,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1.25亩。
  雨露乡根据土壤、气候、耕地特点,面向市场、突出特色、择优布局,发展无公害蔬菜、青(早)蚕豆、青(早)豌豆、冬早马铃薯、冬玉米种植。全乡今年计划种植外销蔬菜0.1万亩,产量2000吨,产值100万元;青早蚕豆、豌豆0.15万亩,产量1500吨,产值150万元;种植大麦0.35万亩,产量550吨,产值66万元;种植冬马铃薯0.05万亩,产量1000吨,产值50万元;种植冬萝卜0.01万亩,产量100吨,产值10万元。
  ".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1.45万人 243平方公里 532324201 675200 0878 查看 雨露白族乡谷歌卫星地图

雨露白族乡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雨露白族乡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龙川镇

  龙川镇地处龙川江畔南华县县境东北部,东经101о12′~101о22′、北纬25о5′~25о22′之间,南北纵距31.1公里,东西横距16.9公里,海拔1857米,国土面积488.0914平方公里。东与楚雄市吕合镇相接,南邻雨露白族乡、西南与五街镇、楚雄市三街镇相连,西与沙桥镇接壤,北与姚安县太平镇毗邻、东北与牟定县凤屯镇相接。   辖区东西最大距离29.7公里,南北最大距离36.86公里。地处平坝、丘陵地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形南北长,东西窄。地貌为四面群山,中敞平坝。主要山脉有马鞍山、歪头山、老尖山等。最高峰位于歪头山,主峰海拔2670米,最低点位于车子塘村委会牛凤龙村,海拔1700米。2015年末龙川镇辖29个村(社区),其中:社区居民委员会12个,村民委员会17个,324个自然村,408个村(居)民小组。全镇共有30613户83707人 (包括辖区单位、非农业人口),有汉、彝、白、回4种主体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22.47 %,农业人口占84.76%,是南华县工业、经济、产业、重点项目乡镇之一。   1958年为龙川公社,1961年改镇。位于县境东部,面积333平方公里,人口5.4万,以彝族居多。320国道、南(华)永(仁)、南(华)大(过口)公路和广(通)大(理)铁路。辖东街、中街、西街、云台山、岔河、蟠龙、大智阁、大谷堆、红土门、灵官、平山、斗山、罗家屯、火星、石门、上雨天、车子塘、白衣18个行政村。龙川江从西向东穿流镇境,是县内粮食主产区。主要种植稻谷、小麦、蚕豆、玉米、烤烟、油菜籽、蔬菜、水果,特产大白芸豆、松茸、牛肝菌。游览地有宝珠寺、灵官桥、土城大桥、郑和公故里摩崖、鹦鹉山公园游客游览。.  

沙桥镇

  沙桥镇位于南华县西北部,距县城19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01°03′-101°21′,北纬25°02′-25°22′。东连龙川镇,南靠龙川镇、五街镇,西邻大理州祥云县普淜镇,北接姚安县弥兴、太平两镇。镇政府驻地海拔1930米,国土面积363.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0352亩。辖19个村委会219个村民小组,全镇共有13578户35024人,其中:农业人口8153户26165人,非农业人口5425户8859人,男女比例分别占51.43%、48.57%,境内居住着汉、彝、白、哈尼、傣、傈僳、回等民族,其中:汉族18633人,占总人口的53.2%,彝族15486人,占总人口的44.2%。   元、明、清曾设站、驿、堡、铺、塘。1950年分属平桥、沙桥分区,1951年属第二区,1958年属龙川公社,1959年析建沙桥公社,1984年改区,1987年改镇。位于县境东北部,面积213平方公里,人口2.2万,其中彝族0.5万,320国道、南(华)景(东)公路和广(通)大(理)铁路过境。辖小古山、向阳、大冲、沙桥、田心、山场、索厂、小河冲、雾露鲜、石星、新华、金竹林12个行政村。农业种植稻谷、小麦、蚕豆、玉米、烤烟、油菜籽、水果,特产大白芸豆、松茸、牛肝菌。旅游地有南泉寺、毛板桥水库。.  

五街镇

  南华县辖乡。1958年为五街公社,1984年改区,1987年改乡。位于县境中部,面积276平方公里,人口1.6万,其中彝族1.4万,是县彝族聚居区。南(华)景(东)公路过境。辖五街、大村坡、中村、石板河、马龙河、大歇场、老丁、芹菜塘、华双、迤黑地、六皮郎、咪黑们、玉可郎、六把地14个行政村。以种植和养殖为主,主要种植水稻、玉米、烤烟、核桃,特产大白芸豆、马铃薯、松茸、牛肝菌,养猪、牛、羊。森林覆盖57%。.  

红士坡镇

  红土坡镇位于南华县西南部,位于东经100°45′22″~100°55′23″,北纬24°53′59″~25°06′12″。辖区东西最大距离16.61公里,南北最大距离22.59公里,辖区总面积168平方公里,地势东高西低。地形山高谷深。主要山脉有龙潭山、打挂山、烧香寺山,龙潭山大箐、大德郎大箐、法郎大箐、起岔夸大箐。最高峰烧香寺位于烧香寺山,海拔2861米,最低点杨家窝铺位于起岔夸,海拔1066米。镇政府驻马街子村,海拔1654米,距县城115公里。2016年辖10个村委会,338个自然村,106个村民小组。全镇有国土面积181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14789亩,其中水田1728亩、旱地13061亩。全镇共有居民户3329户,总人口13277人,其中,男6849人,女6428人。境内居住着汉、彝、回、白、傈僳等民族,其中,汉族9961人,占总人口的75%;彝族2814人,占总人口的21.2%。   1970年属建设公社,1972年析建红土坡公社,1984年改区,1987年改乡。位于南华县境西部,面积178平方公里,人口1.3万,其中彝族1977人。南(华)景(东)、罗(武庄)红(土坡)公路过境。辖依黑么、龙潭山、罗纳里、山尾、明么、大旭宇、簪花、大德郎、法郎、咪拉山、起岔夸11个行政村。是县内山区立体型气候特征典型地区。主要种植水稻、玉米、小麦、甘蔗、水果,特产大白芸豆、松茸、香菇,养殖猪、牛、羊。森林覆盖率31.2%,以云南松、冷松杉和混交林为主,矿产资源有铜、萤、白煤,乡办企业有咪拉山煤矿。.  

马街镇

  南华县马街镇位于南华县城西南部,位于东经100°45ˊ43〞~100°57ˊ34〞、北纬24°44ˊ36〞~24°57ˊ21〞。地处南华县城西南部,东与楚雄市八角镇隔江相望,南与楚雄市西舍路乡毗邻,西与本县兔街镇接壤,北与本县五顶山乡相连,镇政府驻地马街距县城175公里,海拔1850米,有国土面积178.36平方公里。境内东西横距11.18 公里,南北纵距14公里,全镇国土面积178.36平方公里。镇政府驻地距南华县城175公里、州府楚雄市211公里。2016年末,全镇有13个村民委员会,134个村民小组,242个自然村。有耕地面积15584亩,其中水田2572亩、旱地13012亩,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0.8亩。马街镇以北亚热带气候为主。其特点是四季分明,春秋气候温和;夏季炎热,多东南风,雨水集中;冬季干旱较寒,多偏北风,全年雨水充足。年平均气温 14.9 度。年平均日照时数2403.5小时,积温5410度,年总辐射 149.7 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降水量800~900毫米,降雨集中在每年5月至9月,7月最多。   【人口民族】2017年7月,全镇共有4312户农户、18168人(其中农业人口15927人、非农业人口2241人,男9296人,女8872人),境内居住着汉、彝、白、回、哈尼等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7%,主要使用汉语、彝语两种语言。   【党组织】镇党委下设13个村党总支,6个机关党支部,38个自然村党支部,有96个党小组,共有党员1084名,其中:少数民族党员930名,妇女党员193名,农村党员977名,预备党员20名。   党小组活动室   【经济状况】2016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达34118万元,比上年增长11%;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24元,比上年增长11%;粮食产量稳步增加,达965万公斤,比上年增长2.7%;烤烟产业稳步发展,收购烟叶60万公斤,实现产值1717.8万元,均价28.63元,实现烟叶税收377.9万元;核桃产量达277.14万公斤,实现产值6374.2万元,人均3513元。   【畜牧业】按照规模化、专业化、商品化的目标,通过建基地、兴市场、改良畜种及饲料饲草推广种植,强化检疫防疫等措施,规范大牲畜交易市场,推动全镇畜产品生产流通。全镇生猪期末出栏29942头、存栏27446头,牛出栏3167头、存栏8223头,羊出栏12258只、存栏16642只,畜牧业产值达9078万元。   【非公经济】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达326个,从业人员达2336人,工业总产值达3943万元,上缴税金1万元。完成2个招商引资项目,进一步繁荣了市场和农村经济。   【社会保障】扎实推进社会保障各项工作,完成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续保9800人、扩覆436人,0完成县级下达指标任务;发放城镇、农村低保、五保供养、医疗救助、优抚定补、大病补助、临时救助等补助资金1688.58万元。   【惠农政策】及时足额发放各种支农惠农资金503.81万元。   【文化体育】认真落实“两免一补”和营养早餐补助政策,中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均在99.5%以上,办学水平和效益明显提升;举办江迤三镇一乡一局篮球友谊赛1次,南华县乡镇职工运动会1次,开展各类文体活动12场次,广播电视覆盖率达100%,农村业余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由于山高、坡陡、箐深、自然条件恶劣,各民族之间在长期的生活交往中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分布杂居的特点,也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彝家歌舞、戏曲、唢呐、小调以具独特的魅力走出了马街, 2006年被誉为“叭喇之乡”、“陀螺之乡”。  

兔街镇

  兔街镇位于南华县西南部,全镇国土面积143平方公里,地处哀牢山南坡,东与楚雄市西舍路乡相连,南与普洱市景东县接壤,西与大理州弥渡县、南涧县毗邻,位于“三州四县”的结合部。距南华县城179公里,距景东县城57公里,南景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有兔街和寅街两个集市。境内拥有独特的观音洞、落水洞等溶洞群自然景观,境内最高海拔2714米,最低海拔1440米,2016年降雨量为1670.5毫米。境内河道属红河水系,主要河道为兔街河,总长24.3公里,流域面积175.8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14091亩,其中,水田2855亩,旱地10503亩,临时性耕地面积733亩,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1.15亩。   【历史沿革】 1949年前属文雄乡,后又为永隆乡,1950年属第四区,1958年属马街公社,1972年建兔街公社,1984年4月改兔街区,1988年2月改为兔街乡,2002年7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兔街乡,正式设为兔街镇。   【行政区划】 全镇辖11个村民委员会,101个村民小组,238个自然村。   【人口民族】 2016年末,全镇有户数4987户,总人口14483人,其中,男7528人,女6955人,城镇人口2471人,乡村人口12012人。境内居住着汉、彝、傈僳、白、哈尼、拉祜、纳西、藏、苗、蒙古、基诺、布依等12个民族,其中,汉族5803人,占总人口的40.07%,彝族8528人,占总人口的58.88%;其他少数民族152人,占总人口的1.0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9‰。   【自然概貌】 兔街镇有国土面积143平方公里,境内四面环山,山高坡陡,森林覆盖率达78%,多种珍稀动、植物分布于千山万墅之中。兔街镇地处低纬度,高海拔地区,属典型的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干湿分明,冬春干旱而寒冷,夏秋多雨且湿热,年平均降雨量1300至1700毫米,2016年全镇全年降雨为1724.8毫米,月平均降雨量143.73毫米。兔街镇境内有很多独特的自然溶洞如:大涧洞、三眼洞、观音洞、神仙洞等,极具旅游开发价值。   【资源特产】 兔街镇物质资源丰富、生物种类繁多、生态环境良好,大气、水环境质量始终保持在国家一类标准水平以上。由于受印度洋暖湿气流及哀牢山南麓山脉的影响,兔街镇降雨量充沛,独特的气候优势造就了丰富的森林资源,森林覆盖率为78%,林地面积165608亩,其中商品林44700亩、国家公益林106899亩、省级公益林14009亩。有黑颈长臂猿、云豹、林麝等397种珍稀动物,其中属于国家Ⅰ级保护的有3种,国家Ⅱ级保护的12种;受保护鸟类共278种,其中属于国家Ⅰ级保护的有2种,国家Ⅱ级保护的18种。境内矿产资源目前已探明的矿种有:铜、铁、锰及少量铅锌矿。主要产业以水稻、玉米、小麦、烤烟为主,农副产品有核桃、茶叶等。兔街镇拥有风情浓郁的彝族特色文化,其中保存完好的彝族过山调、阿卡舞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洒村委会光绪年间古嵌桥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兔街素有“茶叶之乡”的美誉,种植茶叶始于清代,1995年被州农业局列为优质茶叶基地,2001年被省农业厅列为“无公害茶叶基地”。半坡茶厂生产的“云春碧玉”和小村茶厂生产的“银毫”茶曾多次在省内外茶叶质量鉴评中荣获“优质名茶”称号。   【经济状况】 2016年全镇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17824万元,比2015年增加1856万元,增长11.6%;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53元,比2015年增加910元,增长11.6%;实现乡镇企业总产值18982万元,增速5%;实现规模以下工业总产值9520万元;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5042万元,完成任务数的100.84%;完成招商引资720万元,完成任务数600万元的120%。实现粮食总产量9363吨,增长2.34%。   【特色产业】 在继续培强核桃产业提升茶叶效益基础上,在适宜区域推广发展中药材、魔芋等特色产业,2016年全镇规划种植魔芋1180亩,规划种植中药材3910亩,其中龙胆草1889亩,续断594亩,重楼405亩,金铁锁232亩,其他790亩。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  

雨露白族乡

  雨露白族乡地处南华县东南部,距县城14公里,面积243平方公里。境内山多平地少,峡谷盆地占总面积的4%。地形为中部高,而南北偏低,以五台梁子为分水岭,岭南的水流入马龙河,再流入红河(红河水系);岭北的水流入龙川河,再流入金沙江(金沙江水系)。南部群山纵横,山峦起伏,北面丘陵连绵,属峡谷盆地。海拔至高点为龙顶寺山,为2300米,低点为大村村委会大桥头,为1560米。土壤主要为红壤、紫色土、黄棕壤及水稻土。气候属典型的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春干旱寒冷,夏秋湿热多雨,干湿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5℃,光热资源较为丰富,年平均降水量850mm。全乡总人口14508人,其中农业人口14064人。有耕地面积17624亩,其中:水田11570亩,旱地6054亩,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1.25亩。   雨露乡根据土壤、气候、耕地特点,面向市场、突出特色、择优布局,发展无公害蔬菜、青(早)蚕豆、青(早)豌豆、冬早马铃薯、冬玉米种植。全乡今年计划种植外销蔬菜0.1万亩,产量2000吨,产值100万元;青早蚕豆、豌豆0.15万亩,产量1500吨,产值150万元;种植大麦0.35万亩,产量550吨,产值66万元;种植冬马铃薯0.05万亩,产量1000吨,产值50万元;种植冬萝卜0.01万亩,产量100吨,产值10万元。   ".  

一街乡

  一街乡位于南华县西北部,距县城78公里,东靠五街镇,东南与三街镇和红土坡镇毗邻,西连罗武庄乡,北与祥云县鹿鸣乡、普棚镇接壤,是全县的革命老区之一,历史上曾是南山区革命政府所在地。全乡国土面积168.1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137.3米,境内最高海拔2853.8米,最低海拔1433米,海拔相对高差1420.8米,属于典型的立体气候,山顶寒冷,山腰温暖,河谷燥热,地势两边高,中间低,呈明显的“V”字型。山高、坡陡、箐深是一街地形地貌的真实写照。全乡辖12个村委会125个村民小组216个自然村,2016年末有7219户20297人。境内主要居住着汉、彝等民族,其中,汉族13103人,占总人口的64.56%;彝族6953人,占总人口的34.26%;其他民族241人,占总人口的0.12%。   1958年为一街公社,1962年改第三区,1966年复改一街公社,1984年改区,1987年改乡。位于县境西北部,面积176平方公里,人口2万,其中彝族5774人。大(蛇腰)罗(武庄)、南(华)景(东)公路过境。辖王湛庄、大雪地、咱租、保马夸、密什么、六把故、团山、坡头、田房、平掌、草甸发、一街12个行政村。以种植和养殖为主,主要种植玉米、小麦、马铃薯、烤烟、核桃,特产大白芸豆、土烟,养殖猪、牛、羊。矿藏有白煤,是县内白煤主要生产区。有团山温泉。.  

罗武庄乡

五顶山乡

  五顶山乡位于南华县南部,北纬N24°53′25″ ~25°00′55″,东经E100°43′27″~100°50′23″。东面、北面与红土坡隔江相望,南面与马街、兔街2镇接壤,西面与大理州弥渡县牛街、德苴2乡毗邻。东西宽8公里,南北长10公里,国土面积90.8平方公里。距县城140公里,平均海拔1750米。乡政府驻新村,2016年辖6个村民委员会,86个村民小组,151个自然村。全乡有耕地面积11853亩,其中,水田600亩,旱地11253亩,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1.1亩。   1972年为五顶山公社,1984年改区,1987年改乡。位于县境西南部,礼舍江铙乡境而过。面积150平方公里,人口1万,其中彝族2101人。南(华)景(东)、哀牢山公路过境。辖王家、阿鸟、柳德、力苴、新村、牛丛、鼠街7个行政村。以种植和养殖为主,种植水稻、玉米、烤烟、甘蔗、核桃,养殖牛、猪、羊。矿产资源有铂、金、白煤、石膏。古迹有柳德清真寺。.  


雨露白族乡特产大全




雨露白族乡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