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古河镇位于长宁县东北面,江长公路(江安至长宁)中段,距长宁12千米,距江安13千米。1992年撤区并乡建镇后,全镇辖13个村和1个居委会。古河镇交通便捷,物产丰富,社会治安稳定,有着良好的投资环境。
古河镇全镇幅员面积59.2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1095公顷,林业用地面积1125公顷,森林面积达1210公顷。2001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100万元,比上年增长10.32%,实现财政收入200.00万元,招商引资500万元,超计划数400%。新增城镇人口300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5000人,巩固和发展专业大户476户,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75元。年末总人口23218人,其中城镇人口3526人,农村人口19692人,计划生育率95%。
古河镇年平均降水总量为880.6毫米,年平均气温18.2℃,年总日照时数为1069.2小时。全镇农业总产值完成3150万元,增加13.2%。全年粮食产量10355吨,增加8%,油料72吨,水果1200吨,蔬菜4544吨,蚕茧26吨,烟叶18吨,糖料1000吨,茶叶7吨,生猪出栏19800头。全年乡镇企业完成总产值6795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4126万元,增加15%。全年完成的主要工业产品有:机制纸及纸板288吨,发电量256千瓦时,酒类205吨,配混合饲料252吨;房屋施工面积1.2万平方米,全镇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亿,比上年增长15.6%。全镇有中心卫生院1个,有卫生技术人员12人,病房位10张,在岗职工平均工资6587元。全镇有初级中学1所,在校生926人,私人办学3所,共有在校生1246人,中心小学校1所,在校学生人数942人,村级小学10所,共有在校生756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9%。
".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300万人 | 59.2平方公里 | 511524107 | 644300 | 0831 | 查看 古河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长宁镇 |
长宁县长宁镇地处四川盆地南缘,万里长江第一城宜宾市腹心地带,全镇幅员面积92平方公里,年均气温18.20C,年降雨量1150毫米,海拔高度270米,辖7个社区33个行政村,总人口7.5万余人,是全县幅员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个乡镇,也是五个重点乡镇之一。境内有丰富的竹类和矿产资源,以及优质水稻、蔬菜、水果为特色的生态农业资源。由于地处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距全国旅游四十佳蜀南竹海中心景区仅19公里,因此被定为蜀南竹海的旅游窗口和后勤保障基地。 近年来,长宁镇党委、政府坚持以“-”重要思想为指针,紧紧围绕追赶型、跨越式发展战略,牢固树立“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观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城镇树形象,农村建新村,党建抓作风,科教促发展,增收上台阶”的工作思路,狠抓镇域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取得了突出成绩。财政收入年年实现在全市排序的升位,2001年取得历史性突破,实现财政收入2692.8万元,粮食总产量达28000吨,农民人均占有粮食650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752元,全镇33个村都已实现村村通公路、电话,农网改造全面完成,在县城周边的村社还开通了有线电视。以加快城市建设,发展城市经济为突破,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县城建设更注重长远科学规划、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推进顺利,县城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招商引资开发建设的城西路民营经济开发区,具有欧式建筑风格特色的街区已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成为县城新的经济增长点;绿树成荫的竹海广场、滨河广场和设施齐备的文体活动中心,更突出了县城的文明程度。着力加大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不断壮大,以生态旅游农业夯实农村基础建设取得突出成就,大坪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开发试验区被誉为川南农业示范点,新农村一条线示范工程和500亩竹笋、800亩柑桔、500亩优质水果种植、500亩双孢白蘑菇、400亩芦蒿笋基地、5000亩生态屏障建设工程亮点频现。新型社区建设日臻完善,服务功能齐备,展现出空气清新、环境美好、人际关系和谐、社会稳定的旅游城市良好形象。大力实施科技兴镇战略成就突出,大手笔构建教育事业发展蓝图,三年投入500多万元抓教育基础设施硬件建设,教育改革的成果在全市推广,具有艺术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得到省市领导充分认可。. |
梅硐镇 |
梅硐镇地处长宁南部边缘,东邻兴文博望山省级旅游风景区;南连仙峰苗族乡;西接富兴乡和双河葡萄井;北靠江安红桥镇。全镇幅员面积121平方公里,有18个村,1个街道居委会,161个村民小组,6676户,2486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610人,耕地面积22748亩。镇政府所在地驻梅硐场镇。镇内山青水秀,资源富集,气候宜人,有7万亩茂密的森林筑起的绿色生态屏障;有五个水力发电厂,总装机容量达到3000千瓦;有丰富的白砂矿、磷矿等矿产资源;有5.3亿年最古老的生态石林和“活化石”桫椤;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梅硐镇还是原川南游击纵队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和革命先烈余泽鸿同志的故乡。. |
双河镇 |
【基本情况】双河乡幅员面积 33.68 平方公里,辖 1 个居委会和 8 个行政村 65 个村民小组,总人口 14095 人。耕地面积为 9830 亩,其中田 5160 亩,土 4670 亩。乡境内三山两槽一坝,最高海拔 953.4 米,最低海拔 367 米,深丘、浅丘结合型地貌,为厚层泥块状岩夹薄层沙岩,土壤多呈中性偏碱性。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平均气温 18 ℃ , 年均降雨量 1200 毫米,年内无霜期 350 天。森林覆盖率为 37.2% 。 【人文历史】清代属庆符县永宁乡。民国 15 年( 1926 )置乡。民国 24 年改联保。民国 29 年 10 月复为乡。 1951 年 2 月,分置民兴乡、新民乡。 1956 年 2 月,民兴乡、新民乡合为双河乡。 1980 年 4 月,复置双河公社。 1984 年改乡。 1992 年 9 月撤区建乡。 【农村经济】双河乡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乡,盛产水稻、小麦、玉米、红苕,经济作物主要发展花生、豆类、油菜、蔬菜、茶叶、蚕桑、水果等,畜牧业主要有牛、猪、鸡、鸭、鱼、兔等。 2002 年— 2003 年,粮食总产量分别为 5440 吨、 5494 吨,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 3802 万元、 3754 万元,第一产业分别为 1895 万元、 1709 万元,财政收入分别为 256 万元、 52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 2213 元、 2330 元。 2004 年,粮食总产量 万公斤,国内生产总值 万元,农业生产总值 万元,财政收入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元。 【工业经济】双河乡的工业经济以矿山开采和矿产品加工、制茶为主。全乡有矿石开采企业 9 家,年创产值 500 万元。 2002 年— 2003 年,乡镇企业总产值分别为 4429 万元、 4206 万元。 2003 年工业增加值实现 1200 万元。 2004 年工业增加值实现 万元。 【公益事业】双河乡有中心校 1 所,附设有初中班 6 个,小学 3 所,在校学生 1397 人,教师 66 人。有医院、卫生院 1 个,医生 18 人,病床 10 张。程控电话、移动通讯、光纤电视已开通,具备了投资开的条件。 【荣誉称号】双河乡先后被市、县两级评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镇乡。 【机构设置】双河乡党委政府下设党政办、经济发展办、社会事务与计生办、财政所。. |
硐底镇 |
硐底镇位于长宁西南部边缘,东与龙头镇接壤,西与巡场镇接连,南与珙县县城珙泉镇相邻,北与花滩镇相连。最高海拔800米,最低海拔300米,叙高二级水泥路东西纵横,距宜珙铁路线10公里,长宁河穿境而过,全镇资源丰富,交通方便,优势独特,景色迷人,境内主要矿藏是煤和石灰石,无烟煤储量5000万吨以上,烟煤50万吨以上,优质石灰石,随处可见,其它矿藏尚有铁、铝、钒等。农副产品主产水稻、玉米、红苕、豆类、花生、蔬菜和水果。 全镇辖12个行政村(其中:街村1个),92个村民组,12个居民小组,5319户,20886人(其中:农业人口19176人),幅员面积49.7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219亩(其中:田5185亩,土8034亩),森林面积21000余亩,国内生产总值5300万元,人平纯收入2350元,财政收入220万元。有单设中学1所、中心校1所,石垭村完小1所、村小8所、卫生院1所、信用社、派出所、司法所。有年发电300万度以上的电厂一个,有县水泥厂一个,全镇共有建材、采煤、竹器加工等大小企业288个,有远近闻名的蜀南竹海翡翠峡溶洞群,山水洞交相辉映,雄、险、奇、绝美壮观,现已正式向游人开放。通过小康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全镇基本形成了以采掘业、种养殖业、交通运输业、旅游业、竹器加工营销业为主的五大支柱产业。 ". |
花滩镇 |
长宁县花滩镇地处珙县、高县、长宁三县交界处,位于长宁县西南部,地形以丘陵为主,距长宁县城32公里,距蜀南竹海20公里,距宜宾市28公里,距金筠铁路金沙湾火车站8公里,距宜宾飞机场32公里,省干线宜珙水泥公路穿境而过,集镇通水泥路,村村通机耕道,村通有线电视、程控电话率75%,全镇依山傍水,山青水秀,人杰地灵,民风淳朴,物产丰富,信息畅通,交通便捷。 花滩原名花舟桥,始建于明末清初,建国后为花滩区公所所在地,1992年撤区并乡时由原花滩、宁敢两乡合并成立花滩镇,全镇辖14个农村行政村,1个街道居委会,117个村民小组,镇域总面积52.0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076.9公顷,总人口22301,其中农业人口21094人。 花滩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镇,镇域经济以农业为主,主产水稻、玉米、小麦、红苕、花卉、竹木、核桃、板栗、柑桔、茶叶、甘蔗、蚕桑、油菜、蔬菜等农作物,主产猪、鸡、鸭、鱼等畜禽,主产兽药、建材、猪鬃等工业产品,个体工商业以粮食加工营销和个体商业为主,旅游资源宁春水库尚待进一步开发。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全镇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发展环境全面优化,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走向美好。2001年GDP6124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6275万元,财政总收入135万元,人均纯收入2462元,2000年被规划为市级小城镇建设试点镇,2001年被评为省级先进文化镇、市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镇和县级“六好”班子。 ". |
竹海镇 |
长宁县竹海镇,因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蜀南竹海的中心城镇和全省首批唯一一个以生态旅游命名的试点镇而被世人誉为“川南碧玉”,远近闻名。总人口2.65万人,幅员面积69平方公里,辖16个村、1个居委会。 境内资源富集,山川秀丽,万顷竹波,景色迷人。正在开发中的“世纪竹园”集竹类品种之大成,为世界罕见的原始绿竹公园和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渡假胜地。三江湖、三松湖、十里育江、一匹绸、金潭湾、龙湾山、千年古荔枝、四百年古戏楼等景观传说神奇、风格独特、移步换景、自然天成。“不雨而润”的气候和“不灌而肥”的土地,使该镇盛产粮油、竹、果、茶、鱼、畜禽等,素称“川南鱼米之乡”。竹海酒、竹海茶、竹海腊肉、竹荪、竹笋、竹工艺品、竹地板、竹空腹门等产品畅销海内外,久负盛名。 镇内通讯发达,交通便利,基础设施良好,地理位置优越。北邻长江黄金水道,西接宜成、宜渝铁路,距宜宾二级机场60公里,成渝──内宜高速公路50公里。 “相知无远地,万里尚为邻”。开放的竹海镇竭诚欢迎八方贤士,四海宾朋前来参观考察,旅游观光,投资开发,共同参与竹海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 ". |
老翁镇 |
长宁县老翁镇位于川南长宁县城东部(6-14公里处),东北面与江安交界,西面与长宁镇相连,南面与桃坪乡相连;幅员面积64平方公里,拥有耕地面积29197亩,其中水田有27389亩,土1808亩,拥有山林面积1.8万亩,该镇共辖16个农业行政村,3个街道居委会,133个村民组,7449户,2835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75人),人均纯收入2548元,是一个典型的农业镇。 该镇属于浅丘地带,土壤主要以紫色土,该镇位于东亚季风气候区,主要属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并具有从南亚热带到暖温带的主体气候特征;平均气温在15℃-18.3℃之间;雨量充沛,年降雨量在1000-1200毫米之间;年平均日照时数1100-1200小时之间;无霜期长达340-360天。 该镇自然资源比较丰富,其主要资源为矿山资源和农业资源,其中青石和天然气资源在我县及整个川南片区都有很大的知名度(青石是一种无公害的天然材料,主要用于作装饰材料和雕刻)。其次还有森林资源和水资源等。 老翁青石贮藏在位于宜宾市长宁县城山东12公里处的老翁镇镇政府所在地方圆直径3公里内。老翁青石——色泽泛青,质细密坚硬,抗风化,是建筑装饰和雕刻材料的优选石材。在很久以前,老翁青石就以石碑、条石等形式享誉省内外,该石材经检测无污染、无放射,可制作青石地板、文化石、石雕等。 老翁青石现已在长宁县城——碧玉溪两畔亮相,在酒城——五粮液酒厂安家,在省会成都添彩。 老翁青石储量丰富,石村优质,市场需求量大,是居家装饰的需要,更是商家投资的最佳选择。 老翁青石,蕴藏着无限商机,这里是你投资的方向,这里是你致富的选择。 长宁县老翁镇党委、政府以优惠的政策,宽松的投资环境竭诚欢迎你的光临,诚邀八方有识之士前来投资开发——实现你一富再富的梦想。 ". |
古河镇 |
一、基本情况 古河镇位于长宁县东北面,江长公路(江安至长宁)中段,距长宁12千米,距江安13千米。1992年撤区并乡建镇后,全镇辖13个村和1个居委会。古河镇交通便捷,物产丰富,社会治安稳定,有着良好的投资环境。 古河镇全镇幅员面积59.2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1095公顷,林业用地面积1125公顷,森林面积达1210公顷。2001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100万元,比上年增长10.32%,实现财政收入200.00万元,招商引资500万元,超计划数400%。新增城镇人口300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5000人,巩固和发展专业大户476户,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75元。年末总人口23218人,其中城镇人口3526人,农村人口19692人,计划生育率95%。 古河镇年平均降水总量为880.6毫米,年平均气温18.2℃,年总日照时数为1069.2小时。全镇农业总产值完成3150万元,增加13.2%。全年粮食产量10355吨,增加8%,油料72吨,水果1200吨,蔬菜4544吨,蚕茧26吨,烟叶18吨,糖料1000吨,茶叶7吨,生猪出栏19800头。全年乡镇企业完成总产值6795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4126万元,增加15%。全年完成的主要工业产品有:机制纸及纸板288吨,发电量256千瓦时,酒类205吨,配混合饲料252吨;房屋施工面积1.2万平方米,全镇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亿,比上年增长15.6%。全镇有中心卫生院1个,有卫生技术人员12人,病房位10张,在岗职工平均工资6587元。全镇有初级中学1所,在校生926人,私人办学3所,共有在校生1246人,中心小学校1所,在校学生人数942人,村级小学10所,共有在校生756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9%。 ". |
下场镇 |
|
龙头镇 |
龙头镇位于长宁县南部,属第四批省级百家试点小城镇,幅员面积35.06平方公里,辖7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12523人。有耕地20940亩,其中田面积19743亩。属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8℃,年平均降雨量为1200mm,无霜期360天。 该镇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和优越的区位优势。⑴矿产资料丰富。其矿产资源以品种多、储量大、品位高为特点,主要拥有盐、硫、煤、钾、石灰石、方解石、石英砂、白云石、高岭土、磷铁矿 等,享有川南地质矿产博物馆之美誉。⑵农业资源丰富。粮食主产水稻、玉米、小麦等,农经作物有苦竹、柑桔、甘蔗、梨等,畜牧和水产业有猪、羊、鱼、乌骨鸡等特色种养业。⑶水资源独特。有“国内罕见、省内唯一”的被专家们称之为“返老还童之神水”的竹海氡温泉。该镇充分利用这一独特的水资源努力打造旅游品牌,竹海温泉已于2001年4月正式向游人开放,是一个集医疗、保健、娱乐、吃住为一体的星级度假村。⑷交通便捷。省级公路叙高路(叙永至高县)和县主干道长梅 路(长宁至梅硐)纵横穿过城镇境内,一个区位优越、交通便捷的现代小城镇正展现在世人面前。从而迎来了龙头玻璃厂、水泥厂、盐厂、宜宾石油公司、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川南22万伏大型变电站等众多大型企事业单位来镇安家落户,使小城镇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近年来,龙头镇按照“一线三区”布局(即叙高路一线、温泉小区、商贸小区、工业小区)不断加强小城镇建设,充分发挥小城镇对镇域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带动和幅射功能,使之成为长宁县南部的工贸重镇和商贸中心,民营经济和农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GDP达到8963.9万元,农民人均年纯入实现2670元,城镇区域面积达1平方公里,有个体工商户800户,民营企业40个。其中年产值达15万元以上的民营工业企业13个,年产值10万元的种养业专业大户5户。 该镇现有中学1所,小学9所,幼儿园5所,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8%,全镇有各类文化娱乐场所30多家,并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通电话、户户有电视”的目标,群众精神生活极大丰富。 龙头镇结合自身的优势和实际,提出了“旅游兴镇带百业、工业强镇壮财源、建设集镇树形象、调整结构富人民”的发展思路,有力地促进了镇域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取得了较好成绩。. |
开佛镇 |
开佛乡位于长宁县北部,距旅游县城8公里,距蜀南竹海20公里,距宜宾市80公里。全乡幅员面积34平方公里,人口16500人,辖11个农村行政村和1个街村。蜀南竹海的又一开发景区、闻名于世和佛教圣地佛来山座落于该乡南部,清澈的育江河环绕佛来山形成一幅美丽和山水画。宽敞而平坦的长(宁)——江(安)公路由南向北穿心而过。 开佛乡种养业极为发达。乡内有优质脐橙9000亩,年产脐橙1000万斤,每年9月至于11月,省内外客商争相前往订购。乡内有优质甜梨9500亩,年产甜梨达500万,每年7月至8月,这里是选购甜梨的好去处。此外,这里每年还有优质蔬菜8000余亩,有优质水稻5000余亩,是蔬菜、大米经销商的首选基地。 佛来山,这块5000余亩的风水宝地,曾是与峨眉山媲美的佛教圣地。多年来,很多有识之士试图开发此山由于隔河相望,交通闭塞,考察者只有叹息而归。尽管如此,每年自发上山旅游者达数万人次。2000年,开佛乡党委政府组织群众,艰苦创业,自力更生,修建了大桥,开辟了上山公路,同时,把佛来山的开发申请列入了蜀南竹海景区开发计划。现在,开发佛来山的条件已经成熟,投资开发佛来山已成为中外商家不可多得的选择。 2014年,获批撤乡设镇。 |
铜锣乡 |
长宁县辖乡。1951年置铜锣乡,1958年黄桷乡并入改铜锣公社,1984年复置乡。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城16公里。通公路。面积41.7平方公里,人口1.3万。辖0、百花、高产、红林、龙峰、爱国、中联、大坝8个村委和铜锣街居委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碑底坝大米久负盛名。有煤资源。养殖业以禽、畜、蚕为主。. |
桃坪乡 |
桃坪乡位于长宁县东南部,与江安县接壤。东临底蓬镇,南靠万岭镇和万里镇,西接竹海镇,北连长宁镇和老翁镇。“竹海—桃坪—老翁”公路贯穿全乡,连通各村。村级公路的全面验收合格将改写桃坪只有进出口公路而没有村级公路的历史。境内平坝、丘陵、山地兼而有之,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优越。全乡幅员面积29平方公里,总人口1.2万。其中农业人口1.176万,农户0.33万户;辖联盟、中坝、新坪、什字、永和、大桥、大林、民治八个行政村和一街村。 桃坪集镇原名桃坪场,清时属中安乡,民国24年(1935年)为长宁县第二区辖地,建国后为桃坪乡驻地,属长宁县相岭区管辖,距长宁县城24公里,是周边乡镇的商贸集散地。 地处蜀南竹海中心的桃坪乡,气候条件适宜,地貌类型多样,是典型的亚热带盆地气候。雨量充足,土地肥沃,森林资源丰富,覆盖率达60%以上。农业蕴藏着巨大的优势和潜力。全乡有耕地1.26万亩,其中田1.2万亩;有林地2万亩,历来有“大农业缩影”之美称。农林牧副渔各业兴旺发达,经过不断的建设和发展,已初步形成“平坝是优质粮,坡地是笋竹林,山地是茶果园”的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目前,已建成10000亩优质商品粮基地,1000亩优质枇杷园,建成以苦竹为主的笋竹两用林5000亩,建成稻鱼、稻螺工程2000亩,可年产优质大米800万斤,鲜笋50万斤,竹片10000吨,成鱼30万斤,茶叶100担。 集镇建设正高标准,规范化运作。随着二十四米宽的大街、农贸市场和新政府办公大楼的建成,集镇形象初具规模。各种通讯设施已全面开通,程控电话和闭路电视已进入寻常百姓家,移动电话和电脑用户持续增长,人民的物资生活和精神生活蒸蒸日上。 党委政府领导班子调整以后,通过调查,结合实际,确立了“优势在山,潜力在田,发展在路,富民在竹”的发展思路。重点抓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抢抓机遇,发挥优势,创出特色,努力实现桃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跨越,把桃坪建成山清水秀、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生态农业经济大乡。 ". |
铜鼓乡 |
长宁县铜鼓乡位于四川省长宁县西北部,地处长宁、高县、珙县三县交界地带,幅员面积34平方公里,辖12个行政村,7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6178人,政府驻地距县城22公里、宜宾市35公里,省道宜珙路,县道李沙路在此交汇,宜珙铁路穿境而过,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是长宁县五个重点乡镇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古老的铜鼓焕发出勃勃生机,有创新精神的全乡人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谱写出了一曲曲新的篇章。乡域经济的良性发展给铜鼓人民带来了无限商机,全乡以乡镇企业为主导,2001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7326万元,财政收入23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65元。乡镇企业以宜宾酒都实业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形成了以建材、食品、酿酒、轻化等为一体的支柱产业(现年产30万吨规模的恒昌水泥厂,年产5000吨规模的富民食品厂,年产800吨规模的酒乡曲酒厂,年产30万平方米规模的釉砖厂,注册资金800万元的宏建房地产开发公司,年产1万吨瓦楞纸、30万口纸箱规模的宏兴纸业公司,年产600万条规模的南方塑编厂)。成为长宁县一颗耀眼的乡企明珠。农村经济以生猪、水产、扎耳根、花生、柑桔为主的五大农业骨干产业初具规模,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日趋合理,目前苦丁茶基地、中药材基地发展势头良好。全乡基础设施日新月异,水、电、路、通讯、光纤电视、小城镇建设日臻完善,招商引资势头强劲,现有全县一流形象中学——铜鼓中学,教育事业成绩显著,各项社会事业欣欣向荣。铜鼓在发展、在前进,党委、政府一班人正率领全乡人民抓住西部大开发历史性机遇,以崭新的姿态抢占西部大开发滩头,以诚信的理念、优越宽松的环境欢迎各界人士的光临、投资,共同实现铜鼓经济跨越式发展,把铜鼓建设成为长宁县的西部窗口。 ". |
井江乡 |
井江乡位于长宁县城西南方向,距长宁县城15公里,东临长宁镇农胜办事处、竹海镇,南接铜锣乡,西壤花滩镇、铜锣乡、三元乡,北界长宁镇东山办事处,宜宾市李端镇。乡辖1个街道居委会13个村民委员会,96个村民组,村居民4613户,人口16988人(其中:农业人口16587人,非农业人口401人)。全乡幅员面积43.59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14464亩(其中:田12699亩,土1765亩),林地面积约24515亩。三面环山,地属丘陵区。气候属四川盆 地中亚热带委风气候,具有四季分明,冬暖夏旱,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湿度较大,无霜期长,雨热,水温同季的特点,年平均温度17.5℃,年均降水量1150毫米,日照时数11.48小时。有8条大小溪流纵横川流于境内注入育江河、区落河。田多土少,土地肥沃,森林复盖率高,极宜农作物和喜热果树生长。 井江乡历史悠久,战国时为巴国地,秦属巴郡,有名的井江是南来北往的要塞。井江乡解放前称太平乡,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刘邓大军进军大西南,同年农历十月十八日,太平乡人民迎来了解放,建立了新政权,命名为太平乡人民政府,一九五八年九月建立人民公社,将太平乡人民政府更名为太平公社。一九八零年地名普查时将太平公社更名为井江公社。一九八四年二月井江公社更名为井江乡。 井江乡地肥、水清、山秀。适宜多种农经作物生长。主产水稻小麦、玉米、薯类和杂粮,现全乡国内生产总值为476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3106万元,第二产业产值730万元,第三产业产值924万元),一九九八年全乡实现脱贫达小康,2001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人均占有粮食500公斤。全乡有酒厂2个,蜂窝煤厂3个,各种服务行业274家,乡镇企业逐渐发展壮大,促进了井江乡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井江交通便利。有长宁至龙头、长宁至花滩公路穿越境内,有太平至长宁、太平至花滩往返中巴车5辆,农用运输车23辆,邮电通讯等设施齐备。 商贸活跃,井江辖太平场、井江 两个场镇,百货、副食、农副土特产品类齐全。 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有科技示范村(民政)1个,中小学9所,电视中转站1个,乡级医院1个。 “相知无远地,万里尚为邻”。勤劳质朴的井江乡人民竭诚欢迎各界有志之士,海内外朋友光临井江,共创井江之繁荣。 ". |
三元乡 |
三元乡地处长宁县西北部,距县城15公里,境内308道公路穿乡而过。全乡幅员面积34平方公里,为浅丘地区,具有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17.8℃,年降雨量1100MM,境内土地肥沃。全乡共有12个行政村和1个街村,102个生产小组,总人口17180人,耕地面积13131亩(其中水田面积11688亩),是一个纯农业乡,2001年全乡人均纯收入2429元。境内有小(一)型水库天泉湖,蓄水量256万方。湖边山上为蜀南竹海唯一的对外开放宗教胜地苦竹寺。是国家级风景区蜀南竹海的重要景点,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几年来,乡党委、政府紧紧围绕“调整结构争一流,集镇建设树形象,财政增收保吃饭,党的建设强保障”的工作思路,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在结构调整等方面有新的建树,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有力地推进了全乡两个文明建设。目前,全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集镇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社会事业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乡内交通方便,有李沙(李端—沙河)、三井(三元—井江)路,东西、南北横贯我乡腹地,至2002年,全乡乡级公路总长134公里,实现98%的社通车。三元乡具有悠久的养鸭、鱼、蚕的历史,是长宁县的畜禽基地和宜宾市蚕桑基地,乡域经济的支柱产业为畜禽、蚕桑、水果。1995年以来,乡党委、政府以市场为导向,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目前已建成2000亩优质枇杷、2000亩小桑园、年出栏优质竹海肉鸭35万只、三元杂交猪1.8万头为主的三大基地,年产值达2000万元。新兴特种水产养殖“竹海田螺”已达1600亩规模,远销省内外。随着中国加入WTO,全乡产业结构调整蓬勃发展,农村经济规模和质量不断扩大提高,前景无限美好。开放的三元,朴实勤劳的人民,热忱欢迎有识之士前来开发这片无限潜力的热土! ". |
富兴乡 |
富兴乡位于长宁县南部,毗邻双河、梅硐、官兴和兴文县的周家镇,幅员面积48平方公里,辖13个村,一个居委会,89个生产社,总人口14479人,境内主要以山地和丘陵为主,耕地面积18849亩,最低海拨为440米,最高海拨1408.8米,属典型的亚热带气候。全乡森林覆盖率达60%,盛产楠竹、苦竹、杉木等,蕴藏有丰富的磷、石灰岩等矿产资源和水能资源,生长有为数不少的珍稀动植物。 2002年,富兴乡党委、政府提出了新的发展思路:即搞好四大工程(通村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程、素质工程),壮大四大产业(笋竹两用林、蘑芋、药材、种草、养畜),建好四支队伍(党员、干部、专业大户、企业家队伍),抓好四项服务(信息、技术、法律、卫生)。围绕发展思想,大力发展农业和养殖业,积极推进结构调整,走产业化之路,重点发展10000亩笋竹两用林、5000亩蘑芋、3000亩药材、2000亩种草养蓄的总体规划。实行“公司+农户+产品”的路子,引导全乡人民共同富裕。 ". |
梅白乡 |
素有“鱼米之乡”美称的梅白乡,位于长宁县北部,与翠屏区、南溪县接壤,距长宁、江安两县城均仅20公里。全乡有14个农村村、1个街村,116个生产社,人口23500余人。幅员面积44平方公里,有耕地18995亩(其中:田14769亩,土4226亩),2001年底人均纯收入2397元。属典型农业乡镇的梅白,以水产、水果、蚕业、粉丝、畜禽五大产业为支柱。以“鱼鸭工程”为“龙头”的经济项目,促进了乡域经济快速、健康地发展。以“五户一联”为代表的党建活动,把思想政治工作推到了市级先进单位行列。乡党委领导着21个党支部,421名党员,以“旅游兴乡,特色富乡”的发展战略,以“抓基础、促旅游、带百业、兴经济”的发展思路,推动着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全乡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 碧浪湖开发一年来,在困难中发展,在曲折中前进。取得了一定成效,提高了碧浪湖的知名度,增加了国有资产近50万元。现已初具规模,有可供200人娱乐食宿的服务设施。湖内有6只游船,有绿树成荫桃花岛,岛内有鱼火锅、休闲庄,是休闲娱乐的好地方。 为进一步加快开发碧浪湖,把碧浪湖建成生态旅游度假村,吸引更多的游客,首先是搞好碧浪湖综合开发规划,加强服务人员的管理和培训,提高娱乐食宿的服务质量。在湖心三个岛上各修建一个娱乐、休闲场地;积极开发老鹰山,修建集餐饮、游乐、服务于一体的设施;在桃花岛各山顶上修建一个休闲亭;在新益2社黄沙埂处建1000平方米停车场和碧浪湖宾馆;修通陈家嘴至打枪岩的公路,开发打枪岩,在适当地方修建服务亭和部分娱乐场所、农家乐;开发凉风洞,成为夏季度假的好地方;在湖边积极创办有碧浪湖特色的农家乐,修建水脚线石板路,形成水上有游船,陆路有车行、步行路的旅游线。加强宣传,进一步提高碧浪湖知名度。 其次,统一按规划项目分项建设。政府创造发展环境,公司监督实施项目,利用乡里乡外闲置资金,走民间投资、业主开发的路子。积极争取各种投资者来参加碧浪湖综合开发。 土地问题采用入股或租用方式,由生产社统一管理,农民承包土地交集体,建设者向集体申请用地。 力争用5—10年把碧浪湖开发成县、市、省级风景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