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在新乡市区中心西南12.3公里,翟坡乡人民政府驻地西1.5公里,西孟姜女河北侧。510户,2 110人,除汉族外,回族1人。耕地3 200亩,机井44眼,大部为引黄自流灌溉。
据记载:明初,唐指挥使,阎百户在圣国寺(今村西)东扎营,王百户在寺西北扎营,统称百耕营,后寺东的称东百耕营。清末,将“百”字改为“北”字,称东北耕营。民国时简称今名。
.明正德元年(1506年)属屯营。清乾隆七年(1742年)属前所,西路十四都。宣统元年(1909年)属三西区卫前所,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属大召乡。1948年属三区,1955年属兴宁中心乡,1958年属大召营人民公社,1976年1月1日始属翟坡人民公社,1983年属翟坡乡。
聚落呈椭圆形,面积23.7万平方米,主街3条,沥青路面,小街巷构成网格。新村舍向南、北扩展,原村舍主宅大部改建,砖木、水泥预制构件结构,多两坡瓦房,间有平房。村委会、供销社、面粉厂、卫生所,在村中部。农业为稳产高产区。以小麦、玉米、棉花为主,粮食总产128.5万公斤,年亩产842公斤,人均粮食609公斤;棉花1 600亩,占耕地面积50%,棉麦棉菜间作,塑料薄膜复盖,占棉田40%,总产17.5万公斤,亩产106公斤。全村长年有40%的劳动力在山西长治等地从事建筑业。工农业总收入3 503.6元,入均纯收入1065元,比1978年增长5.9倍。村西有中小学,在校生381人,教师20人。有诊疗所,医生3人。村南1.5公里有京广铁路七里营车站。新乡至小冀公路,从村中通过,通汽车。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410721101 | 453000 | -- | 查看 东营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东营村 |
东营在新乡市区中心西南12.3公里,翟坡乡人民政府驻地西1.5公里,西孟姜女河北侧。510户,2 110人,除汉族外,回族1人。耕地3 200亩,机井44眼,大部为引黄自流灌溉。 据记载:明初,唐指挥使,阎百户在圣国寺(今村西)东扎营,王百户在寺西北扎营,统称百耕营,后寺东的称东百耕营。清末,将“百”字改为“北”字,称东北耕营。民国时简称今名。 .明正德元年(1506年)属屯营。清乾隆七年(1742年)属前所,西路十四都。宣统元年(1909年)属三西区卫前所,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属大召乡。1948年属三区,1955年属兴宁中心乡,1958年属大召营人民公社,1976年1月1日始属翟坡人民公社,1983年属翟坡乡。 聚落呈椭圆形,面积23.7万平方米,主街3条,沥青路面,小街巷构成网格。新村舍向南、北扩展,原村舍主宅大部改建,砖木、水泥预制构件结构,多两坡瓦房,间有平房。村委会、供销社、面粉厂、卫生所,在村中部。农业为稳产高产区。以小麦、玉米、棉花为主,粮食总产128.5万公斤,年亩产842公斤,人均粮食609公斤;棉花1 600亩,占耕地面积50%,棉麦棉菜间作,塑料薄膜复盖,占棉田40%,总产17.5万公斤,亩产106公斤。全村长年有40%的劳动力在山西长治等地从事建筑业。工农业总收入3 503.6元,入均纯收入1065元,比1978年增长5.9倍。村西有中小学,在校生381人,教师20人。有诊疗所,医生3人。村南1.5公里有京广铁路七里营车站。新乡至小冀公路,从村中通过,通汽车。 |
寺王村 |
寺王在新乡市区中心西南10.8公里,翟坡乡人民政府驻地东南3公里,引黄人民胜利渠总干渠西侧。393户,l620人,除汉族外,回族1人。耕地2041亩,原为低洼重盐碱地,自引黄自流灌溉后,变为高产农田。 唐代,此处有人居住。宋宣和二年(1120年) “维南瞻部州大宋国新乡县加平乡李台社管杨翟村。” (村东白云寺经幢)明洪武年间,王姓从-县迁此,居寺西,名寺上村。清乾隆年间,村民王纪五为减轻盐碱地负担获胜,王姓有名,渐习惯称寺王村,亦称大寺王村。村南住有几户, 名小寺王,东边住几户,名吴家圪垱(绝),1949年合并为一村,易今名。 清乾隆七年(1742年)属南路十八都。宣统元年(1909年)属四南区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属里仁乡。1948年属三区,1955年属兴宁中心乡,1958年属兴宁人民公社,同年10月属七里营人民公社。1961年属小冀人民公社,1976年1月1日属翟坡人民公社,1983年属翟坡乡。 聚落呈南北长方形,面积21.1万平方米,主街4条,沥青路面。新村舍向北扩展,原村舍主宅大部改建,砖木、水泥预制构件结构,多两坡瓦房,间有平房。村委会、商店、兽医站在村中部。村东有造纸厂,西有水泥预制、塑料制品厂等,从事工副业的劳力占55%。农业以小麦、玉米、水稻、棉花为主。粮食总产75.8万公斤,年亩产650公斤,人均粮食468公斤;棉花700亩,部分棉麦间作,总产8.4万公斤,亩产120公斤。工农业总收入654.5万元,人均纯收入1000元,比1978年增长6倍。村东有中小学,在校生316人,教师17人;诊疗所、兽医站医生4人。东有新乡至郑州(亦称新乡至詹店)公路,北有新乡至小冀公路,通市8路公共汽车,西、南有新菏铁路特大立交桥。 |
焦田庄村 |
焦田庄在新乡市区中心西南11.5公里,翟坡乡人民政府驻地东南3.5公里,引黄人民胜利渠总干渠西侧。是由田庄、焦庄两个自然村组成。村委会名焦田庄,驻田庄,235户,901人,汉族。耕地1300亩,原为低洼重盐碱地,机井4眼,全为引黄东二干和田庄支渠自流灌溉。变为高产农田。 据《田氏族谱》载:“明洪武年间,田姓从-县迁此。”居古黄河大堤北下沿,名田家庄。民国十二年(1923年)简称今名。 清乾隆七年(1742年)属南路十八都。宣统元年(1909年)属四南区。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属里仁乡。1948年属四区,1955年属兴宁中心乡,1958年属兴宁人民公社,同年10月属七里营人民公社。1961年属小冀人民公社,1976年1月1日,属翟坡人民公社,1983年属翟坡乡。 聚落方形,面积8.9万平方米,街道3条,什字相交,沥青路面。村舍向四周扩展,砖木,两坡瓦房,间有平房。村委会、商店在村中部,南有机砖厂。农业以小麦、玉米、水稻、棉花为主。粮食总产68.5万公斤,年亩产682公斤,人均粮食610公斤;棉花650亩,多棉麦间作,总产7.8万公斤,亩产120公斤。工农业总收入723万元,人均纯收入l003元,比1978年增长6.6倍。村东有中小学,在校生208人,教师18人。有卫生所,医生2人。北有新菏铁路,东有新乡至郑州(亦称新乡至詹店)公路,通公共汽车,有停车站。 |
兴宁村 |
兴宁在新乡市区中心西南12.3公里,翟坡乡人民政府驻地东南2.5公里,引黄人民胜利渠总干渠西侧。436户,1864人,汉族。耕地2087亩,机井15眼,大部为引黄自流灌溉。 相传,汉朝,此为古黄河“兴隆”口,元时,黄河南徙,取渡口名和人民安宁之意,故名兴宁。明初,史姓迁居古黄河大堤顶西,后段姓迁居堤东头,沿用原村名(《段氏族谱》),明正德元年(1506年)设置兴宁社。清乾隆七年(1574年)废社后,分为西兴宁、中兴宁、东兴宁3个自然村。清末,西、中兴宁合并,又变成西、东兴宁两个自然村,1948年统称今名。 清乾隆七年(1742年)属西南路三十六都。宣统元年(1909年)属三西区。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属里仁乡。1948年属四区,1955年兴宁中心乡设此,1958年属兴宁人民公社,同年10月属七里营人民公社。1961年属小冀人民公社,1976年1月1日始属翟坡人民公社,1983年属翟坡乡。 聚落沿古黄河大堤呈长条状,面积16万平方米,主街1条,沥青路面。新村舍向东、南扩展,原村舍主宅已改建。砖木、水泥预制构件结构,多两坡瓦房,间有两层楼房。村委会、供销社、机械、食品加工厂在村偏东部,东南有纸厂,水泥预制厂,西南有机砖厂,工副业占劳力43%。农业以小麦、玉米、棉花为主。粮食总产91万公斤,年亩产820公斤,人均粮食488公斤;棉花850亩,棉麦、棉菜间作,塑料薄膜复盖,占棉田60%,总产10.2万公斤,亩产120公斤。工农业总收入1782.7万元,人均纯收入1 150元,比1978年增长5.4倍。村东有中小学,在校生358人,教师22人。卫生所医生5人。东有新乡至郑州(亦称新乡至詹店)公路,通汽车,有停车站。 |
东大阳村 |
东大阳堤在新乡市区中心西南12.3公里,翟坡乡人民政府驻地南2公里,新乡至小冀公路南侧,古黄河大堤下。280户,1150人,汉族。耕地1030亩,机井12眼,为引黄自流灌溉。 宋时,村东有官路,石姓在路旁开饭店,始名石家店。西头有几户孙姓,名孙庄。明洪武年间,陈姓从-县迁此,名陈家圪挡,申姓在嘉靖年间,从梁任旺迁此,靠古黄河大堤定居,四个村渐形成一村,清乾隆年间,以在大堤东居住,统称东大阳堤。 清乾隆七年(1742年)属西南路三十六都。宣统元年(1909年)属三西区。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属里任乡。1948年属三区,1955年属兴宁中心乡,1958年属兴宁人民公社,同年10月属七里营人民公社。1961年属小冀人民公社,1976年1月1日始属翟坡人民公社,1983年属翟坡乡。 聚落方形,面积12.4万平方米,街道2条,十字相交,沥青路面。新村舍向四周扩展,原村舍主宅大部改建,砖木、水泥预制构件结构,多两坡瓦房,间有平房。村委会、商店,在村十字路口,南临古黄河大堤,有砖瓦厂,北有水塘。农业以小麦、玉米、水稻、棉花为主。粮食总产45.2万公斤,年亩产860公斤,人均粮食409公斤;棉花600亩,棉麦间作占棉田一半,总产7.2万公斤,亩产120公斤。工农业总收入344.1万元,人均纯收2980元,比1978年增长5倍。有小学,在校生147人,教师6人。诊疗所医生2人。北有市8路公共汽车站。 |
中大阳村 |
中大阳堤在新乡市区中心西南13公里,翟坡乡人民政府驻地西南3公里,古黄河大堤顶,京广铁路东侧。187户,712人,耕地840亩,机井21眼,部分为引黄自流灌溉。 据村东天齐庙造像碑载:“北魏正光元年(公元520年)二月维那杨要光等三百三十人造像碑,高六尺余,宽三尺余。”可知当时此处有人居住。唐时,村为柳杨镇,魏、静、杨三姓在此,后黄河决淹没。明洪武年间,又一魏姓迁此,以河北为阳,故名大阳堤。清光绪二十九年筑北平至汉口铁路时,路基从村中穿过,将村截到铁一半路东,因东边已有东大阳堤村,故改今名。 清乾隆七年(1742年)属西南路三十六都。宣统元年(1909年)属三西区。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属里仁乡。1918年属三区,1955年属兴宁中心乡,1958年属兴宁人民公社,同年10月属七里营人民公社。1961年属小冀人民公社,1976年1月1日始属翟坡人民公社,1988年属翟坡乡。 聚落方形,面积8.8万平方米,街道2条,沥青路面。新村舍向西扩展,原村舍主宅大部改建。砖木、水泥预制构件结构,多两坡瓦房,间有平房和两层楼。村委会、商店在村中部。西有水泥预制厂。农业以小麦、玉米、棉花为主。粮食总产37.1万公斤,年亩产844公斤,人均粮食52l公斤;棉花400亩,占耕地面积48%,棉麦间作,塑料薄膜复盖,占棉田面积49%,总产5万公斤,亩产125公斤。工农业总收入385万元,人均纯收入1032元,比1978年增长5.9倍。村东新建小学,在校生103人,教师6人。诊疗所医 生2人。西有七里营火车站,南有敦孟排,新乡至小冀公路,通市公共汽车,有停车站。 |
西大阳村 |
西大阳堤在新乡市区中心西南13.3公里,翟坡乡人民政府驻地西南3公里,古黄河大堤,京广铁路西侧。356户,1538人,汉族。耕地1729亩,机井3l眼,部分为引黄自流灌溉。 据村东天齐庙造像碑载:“北魏正光元年(公元520年)二月维那杨要光等三百三十人造像碑,高六尺余,宽三尺余。”可知当时此处有人居住,唐时,村东有柳杨镇,后黄河决淹没。明洪武年间吴、魏二姓迁此,居庙西大堤下,以河北为阳,故名大阳堤,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筑北平至汉口铁路时,路从村中穿过,截到铁路西,后改今名。 清乾隆七年(1742年)属西南路三十六都。宣统元年(1990年)属三西区。民国三十四年(1945)属里仁乡。1948年属四区,1955年属兴宁中心乡,1958年属兴宁人民公社,同年10月属七里营人民公社。1961年属小冀人民公社,1976年1月1日属翟坡人民公社,1983年属翟坡乡。 聚落椭圆状,面积12.9万平方米,主街2条,沥青路面。新村舍向北东扩展,原村舍主宅大部改建,砖木、水泥预制构件结构,多两坡瓦房,间有平房。村委会、商店、合线厂在村中部。西有机砖厂。农业以小麦、玉米、棉花为主。粮食总产71.6万公斤,年亩产896公斤,人均粮食464公斤;棉花1100亩,占耕地面积63.4%,大部棉麦间作,塑料薄膜复盖,总产12.5万公斤,亩产114公斤。靠近火车站,工副业比较活跃,塑料制品有3家,运输队、建筑队等。工农业总收入804.8万元,人均纯收2998元,比1978年增长4.5倍。有中小学,在校生281人,教师20人。诊疗所医生5人。村西有七里营火车站,南有新乡至小冀公路,市8路公共汽车半小时一趟。 |
小宋佛村 |
小宋佛在新乡市区中心西南14.3公里,翟坡乡人民政府驻地西南4.5公里,西孟姜女河北岸。709户,2813人,汉族。耕地4835亩,机井85眼,部分为引黄自流灌溉。 据清乾隆《新乡县志》载:“宋时,有王、缪二姓在此居住。黄、沁河发洪水,冲来一石佛,故名宋佛。”“明永乐年间,张姓从-县清河村迁此” (清《张氏族谱》),仍沿用原村名。明末,因于北边一村重名,以村小改称今名。 清乾隆七年(1742年)属西南路三十六都。宣统元年(1909年)属三西区。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属大召营。1948年属三区,1955年属兴宁中心乡,1958年属小冀人民公社,同年10月属七里营人民公社。1961年2月属小冀人民公社,1976年1月1日属翟坡人民公社,1983年属翟坡乡。 聚落沿河北岸居住,呈长方形,面积18.2万平方米。主街5条,垂直相交,沥青路面。新村舍向东西扩展,原村舍主宅大部改建,砖木、水泥预制构件结构,多两坡瓦房,间有平房。村委会、供销社在村中部,东有造纸厂,东南有锅炉配件等厂。农业以小麦、玉米为主,盛产棉花。粮食总产166万公斤,年亩产706公斤,人均粮食59l公斤;棉花2000亩,棉麦棉菜间作,塑料薄膜复盖,总产22万公斤,亩产110公斤。工农业总收入631.1万元,人均纯收入1 003元,比1978年增长5.7倍。有中小学,在校生384人,教师19人。诊疗所医生5人。村东南有京广铁路七里营车站,东有小冀至辉县市公路,通汽车。南有古黄河大堤(亦称汉堤)。明末,兵部尚书张缙彦故里。 |
大宋佛村 |
大宋佛在新乡市区中心西南14.3公里,翟坡乡人民政府驻地西4公里,引黄西三干渠东侧。463户,1934人,汉族。耕地3475亩,机井45眼,大部为引黄自流灌溉。 宋时,有宋、关、单、孟四姓在此居住,黄、沁河发洪水,冲来一石佛,故名宋佛。“明初,宋姓在此扎营屯田,名宋丰(佛)营。”(明正德《新乡县志》)。永乐年间(1415~1417年),黄姓迁此,仍沿用原村名,明末,因与南边一村重名,以村大改称今名。 明正德元年(1506年)属屯营。清乾隆七年(1742年)属前所、西路十四都。宣统元年(1909年)属三西区卫前所。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属大召乡。1948年属三区,1955年属兴宁中心乡,1958年属大召营人民公社,1976年1月1日始属翟坡人民公社,1983年属翟坡乡。 聚落呈西南东北向长方形,面积22.8万平方米,主街1条,小街巷斜向(东南至西北向)相交,沥青路面。新村舍向西北扩展,原村舍主宅大部改建,砖木水泥预制构件结构,多两坡瓦房,间有平房。村委会、供销社、面粉厂在村中部,东北有砖瓦厂,东南有大水塘。农业为稳产高产区,以小麦、玉米、棉花为主,粮食总产114.5万公斤,年亩产792公斤,人均粮食592公斤;棉花1600亩,麦棉间作,占棉田30%,总产13万公斤,亩产81公斤。工农业总收入737.4万元,人均纯收入1 001元,比1978年增长5.8倍。有中小学,在校生341人,教师20人。有卫生所,医生3人。村沥青路通乡政府。 |
长兴铺村 |
长兴铺在新乡市区中心西南10公里,翟坡乡人民政府驻地东2公里,引黄人民渠西侧。180户,784人,汉族。耕地l050亩,为低洼重盐碱地,自引黄自流灌溉后变为高产农田。 宋时,此有递铺,为京师必经之道,驻扎官兵、驿马,不仅传递军事情报,还传递经济,文化信息,名长兴铺。明洪武年间,孙姓从山西泽州府阳城迁至村东南盐碱荒里定居,名孙辛庄,亦称西辛庄,因盐碱、水灾,又西迁至官路旁递铺处,仍沿用原长兴铺名,至今。 清乾隆七年(1742年)属南路十八都。宣统元年(1909年)属四南区。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属里仁乡。1948年属三区,1955年属兴宁中心乡,1958年属兴宁人民公社,同年10月属七里营人民公社。1961年属小冀人民公社,1976年1月1日属翟坡人民公社,1983年属翟坡乡。 聚落呈圆形,面积9万平方米,主街3条,沥青路面。新村舍向南扩展,原村舍主宅大部改建,砖木、水泥预制构件结构,多两坡瓦房间有平房。村委会、商店在村中部。南有水泥预制厂。农业以小麦、玉米、水稻、棉花为主。粮食总产50.7万公斤,年亩产824公斤,人均粮食625公斤;棉花350亩,多棉麦间作,总产3.2万公斤,亩产91.5公斤。工农业总收入203.5万元,人均纯收入891元,比1978年增长5.5倍。有小学,在校生105人,教师6人。卫生所医生2人。村北有京广、新菏铁路,东有新乡至郑州(亦称新乡至詹店)公路,南有新乡至小冀公路,通市8路公共汽车。东南有市长兴铺变电站。 |
西营村 |
西营在新乡市区中心西南13公里,翟坡乡人民政府驻地西2公里。505户,1 968人,汉族。耕地276亩,机井50眼,部分为引黄自流灌溉。 元代,有蒋、阎、王三姓在此居住。“明洪武年间(1374~1380年),王姓在此屯田。”“崔姓义兵,亦安置此处屯田。”名百耕营(《崔氏族谱》和坟碑)。明正德元年(1506年)改名西北耕营,清乾隆七年(1742年)又名西社耕营,清末又恢复西北耕营,民国初改今名。 明正德元年(1506年)属屯营。清乾隆七年(1742年)属前所,西路十四都。宣统元年(1909年)属三西区卫前所。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属大召乡。1948年属三区,1955年属兴宁中心乡,1958年属大召营人民公社,1976年1月1日属翟坡人民公社,1983年属翟坡乡。 聚落呈圆形,面积16.4万平方米,主街3条,沥青路面,小街巷构成网状。新村舍向东西扩展,原村舍主宅大部改建,砖木、水泥预制构件结构,多瓦房,间有平房。村委会,供销社在村中部,北有纸厂,南北有水塘。农业为稳产高产区,以小麦、玉米、棉花为主,粮食总产118.3万公斤,年亩产860公斤,人均粮食601公斤;棉花1450亩,棉麦间作,占棉田54%,总产15.4万公斤,亩产106公斤。工农业总收入848.4万元,人均纯收入1000元,比1978年增长7.3倍。村南有中小学,在校生324人,教师18人。有卫生所,医生4人。小冀至辉县市公路从村中穿过,通汽车。 |
南翟坡村 |
南翟坡在新乡市区中心西南10公里,翟坡乡人民政府驻地东500米,京广、新荷铁路与西孟姜女河之间,东西街两个村委会组成。630户,3 804人(其中农业570户2 271人),汉族。耕地2 510亩,机井41眼,大部分为引黄自流灌溉。 据唐定教寺经幢载:唐开元间(公元715—740年),寺西有大水泊,翟姓居泊南,捕鱼为生,故名翟泊。明初,王氏从-县迁此,后又转迁辉县褚丘白将军庙。万历年间复迁此,随之徐、戴二姓也迁此,仍沿用原村名。清乾隆年间,改称南翟泊(陂)。清末,分东、西、南翟坡、徐庄四个村时,将南翟泊的“泊”字,改为“坡”字。1949年合并为一村,仍称南翟坡,至今。 清乾隆七年(1742年)属西路十三都。宣统元年(1909年)属西三区。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里仁乡公所曾扎此。1948年属三区,1955年属兴宁中心乡,1958年属大召营人民公社,1976年1月1日始属翟坡人民公社,1983年属翟坡乡。 聚落长方形,面积20.3万平方米,主街1条,沥青路面。新村舍向四周扩展,原村舍主宅大部改建,多瓦房,间有平房,村西南多为两层楼。两个村委会分别在村东、西头。供销社在中间,南有织布厂、水塘,西北有砖瓦厂。农业为粮棉稳产高产区,以小麦、玉米、棉花为主,粮食总产114.5万公斤,年亩产903公斤,人均粮食505公斤;棉花1400亩,占耕地面积58%,多棉麦间作,总产15万公斤,亩产107公斤,工农业总收入809万元人均纯收入西街975元,东街1045元,比1978年增长5.5~5.4倍。两街中间有中小学,在校生378人,教师19人,村投资50万元,新建两层教学楼和平房,l 000多平方米,为县集资办学先进单位之一。有诊疗所,医生4人。村南有新菏特大立交桥,公路通市区。 |
岗头村 |
岗头在新乡市区中心西南11.5公里,翟坡乡人民政府驻地西北3.5公里,小冀至辉县市公路东侧。400户,1570人,汉族。耕地2 097亩,机井42眼。据清雍正间碑载:唐为嘉平乡。后韩姓居土岗(亦称古沁河堤)东头。名岗头(年代无考)。明洪武七年(1374年)司氏自山西平阳府洪洞县断桥河村先后迁至巩县、郑州、原武县王村(今属原阳县)。永乐年间(1403-1424年)迁此(清宣统三年长司氏家谱》序)。仍沿用今名,至今。明正德元年(1506年)此设岗头社。清乾隆七年(1742年)属西路十四都。宣统元年(1909年)属一中区。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属大召乡。1948年属三区,1955年属大召营中心乡,1958年属大召营人民公社,1976年1月1日始属翟坡人民公社,1983年属翟坡乡。 聚落东西向长方形,面积10.4万平方米,主街5条,沥青路面。新村舍向南扩展,原村舍主宅部分改建,多砖木瓦房。村委会,商店在村中部,北有变电站,西有水塘。农业为稳产高产区,以小麦、玉米、棉花为主。粮食总产81.8万公斤,年亩产768公斤,人均粮食521公斤;棉花l 000亩,占耕地面积48%,多棉麦间作,总产8.5万公斤,亩产85公斤。农副业总收入284万元,人均纯收930元,比1978年增长5.9倍。村东有中小学,在校生293人,教师17人。有诊疗所,医生4人。村北2公里,有新焦铁路大召营车站。西有龙山文化遗址,为县级保护单位。 |
北翟坡村 |
北翟坡在新乡市区中心西南10.3公里,翟坡乡人民政府驻地2公里,岗头排南岸。365户,1571人,除汉族外,蒙古族3人。耕地2 850亩,机井35眼,大部分为引黄自流灌溉。 唐时,村南有大泊,翟姓在泊北居住(年代无考)故名北翟泊。据大素观碑和《吕氏族谱》序载:“元代,吕氏从南阳府苑县西亭迁此。”明洪武间,仕工部郎中;为应天府(今南京)丞,仍沿用原名,后演变成今名。 清乾隆七年(1742年)属西路十三都。宣统元年(1909年)属三西区。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属大召营乡。1948年属三区,1955年属大召营中心乡,1958年属大召营人民公社,1976年1月1日始属翟坡人民公社,1983年属翟坡乡。 聚落沿古沁河大堤顶。长方形,面积14.8万平方米,主街4条,沥青路面。新村舍向北、东扩展,原村舍主宅大部改建,砖木、水泥预制构件结构,多两坡瓦房,间有平房。村委会、供销社、面粉厂、卫生所在村中部。村西南有苹果园,西有鱼塘,东有预制厂。农业为稳产高产区,以小麦,玉米、棉花为主。粮食总产103.2万公斤,年亩产726公斤,人均粮食658公斤;棉花1 300亩,占耕地面积46%,多棉麦间作,总产13.5万公斤,亩产104公斤。工农业总收入349.9万元,人均纯收入931元,比1978年增长4.8倍。村西有小学,教师7人。村沥青路通乡政府。 |
红林村 |
红林在新乡市区中心西南9.5公里,翟坡乡人民政府驻地北2公里,西孟姜女河北侧。413户,1858人,汉族。耕地2798亩,机井25眼,部分为引黄自流灌溉。 唐代,此处古堤顶有人居住。明初,李氏从-县迁此,名辛庄村。后因“瘟疫流行,死亡人多,北移半里,居古黄、沁河堤顶,改名东圪挡”。 (村中街关帝庙碑载)。清康熙二年(1663年)村内进士李三光以村东土岗像卧虎形,岗上林木密茂能藏虎之意,又改名野虎林。1958年人民公社时,村办托儿所为全国先进单位,改成今名。 清乾隆七年(1742年)属西路十三都。宣统元年(1909年)属三西区。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属里仁乡。1948年属三区,1955年属大召营中心乡,1958年属大召营人民公社,1976年1月1日始属翟坡人民公社,1983年属翟坡乡。 聚落沿古、沁河大堤顶,长方形,面积17.9万平方米,主街5条,沥青路面。新村舍向四周扩展,原村舍主宅大部改建,砖木、水泥预制构件结构,多瓦房,间有平房。村委会,供销社在村中部。西有面粉、食品厂,南有机砖厂、苹果园。农业为稳产高产区,以小麦、玉米、棉花为主。粮食总产113.1万公斤,年亩产808公斤,人均粮食609公斤;棉花1 300亩,占耕地面积46%,多棉麦间作,总产14万公斤,亩产104公斤。工农业总收入332.4万元,人均纯收入1000元,比1978年增长5倍。有卫生所,医生4人,村沥青路通乡政府。 |
任小营村 |
任小营在新乡市区中心西南9.5公里,翟坡乡人民 政府驻地东2.5公里,西孟姜女河南侧。252户,1059人,汉族。耕地1402亩,机井12眼,部分为引黄自流灌溉。 宋时,张、周、苏、郭4姓在此居住。元时,沈姓迁此屯田,名沈西营,后改称何家营。明洪武年间,任姓从山西平阳府临汾迁此,永乐时,于庚子年(1420年)征为左论德恭赞军务,后归里隐居扎营(清道光十二年《任氏族谱》序),改称任家营。因村小,又叫今名。清同治元年(1862 年)筑寨,又以《论语》中“里仁为美,则为处仁,焉得智”之意 ,称里仁寨。1945年设乡公所,以里仁作乡名。1958年寨毁,任小营沿用至今。清乾隆七年(1742年)属卫后所,西路十三都。宣统元年(1909年)属卫后所,一中区。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里仁乡公所设此。1948年属三区,1955年属兴宁中心乡,1958年属大召营人民公社,1976年1月1日始属翟坡人民公社,1983年属翟坡乡。 聚落方形,面积ll万平方米,街道3条,呈廿字形,沥青路面。新村舍向东扩展,原村舍主宅大部改建,砖木水泥预制构件结构,多瓦房间有平房,两层楼占20%。村委会、商店、卫生室,在村中部。东有乡办冷冻厂。农业以小麦、玉米、棉花为主。粮食总产57.6万公斤,年亩产840公斤,人均粮食569公斤;棉花650亩,占耕地面积46%,棉麦间作,总户7.2万公斤,亩产110公斤。工农业总收入317.2万元,人均纯收入785元,比1978年增长4.5倍。村东有小学,在校生128人,教师6人。村集资建教学楼1幢,校园宽广。村沥青路通乡政府。 |
杨任旺村 |
杨任旺新乡市区中心西南8.5公里,翟坡乡人民政府驻地东3.5公里,引黄人民胜利渠总干渠西侧。246户,1 015人,汉族。耕地1 095亩,机井2眼。原为低洼重盐碱地,自引黄自流灌溉后,变为高产农田。 宋时,有杨姓在此居住,名杨家庄。明初,段姓从-县迁到现村西北官路边定居,名小段庄(今地名北圪垱),亦称段任旺。清末,段姓迁此,以杨家庄的“杨”字和段任旺的“任旺”两字,定名今名。 清乾隆七年(1742年)属西路十三都。宣统元年(1909年)属三西区。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属里仁乡。1948年属三区,1955年属兴宁中心乡,1958年属大召营人民公社,1976年1月1日始属翟坡人民公社,1983年属翟坡乡。 聚落呈方形,面积12.7万平方米,东西向街道2条,沥青路面。新村舍向北扩展,原村舍主宅大部改建,多砖木结构瓦房,间有平房。村委会、卫生所在村中部。村北有造纸厂,东有百货、饭店、修理等。农业以小麦、玉米、水稻、棉花为主。粮食总产56.1万公斤,年亩产844公斤,人均粮食534公斤;棉花300亩,占耕地面积30%,部分棉麦、棉菜间作,总产3.3万公斤,亩产110公斤。工农业总收入428.5万元,人均纯收入1002元,比1978年增长8.1倍。有小学,在校生121人,教师6人。村北1公里有新菏铁路新乡南站,亦称编组站东有新乡至郑州(亦称新乡至詹店)公路,有停车站。 |
李任旺村 |
李任旺在新乡市区中心西南9公里,翟坡乡人民政府驻地东2.5公里,京广、新菏铁路西侧。244户,945人,汉族。耕地950亩,部分为引黄自流灌溉,机井14眼。 据李氏族谱、坟碑载:“明洪武初,李姓从-迁出,先至汲县西北郭家坡,万历年间转迁此处。”名李小屯,俗名李拐,亦称任旺庄。1934年改称今名。 清乾隆七年(1742年)属西路十四都。宣统元年(1909年)属一中区。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属里仁乡。1948年属三区。1955年属兴宁中心乡,1958年属大召营人民公社,1976年1月1日始属翟坡人民公社,1983年属翟坡乡。 聚落方形,面积12.1万平方米,街道4条,沥青路面,十字相交。新村舍向西扩展,多砖木、水泥预制构件结构,瓦房与平顶房相交。村委会、商店、卫生所、面粉厂、予制厂在村西部。农业以小麦、玉米、棉花为主。粮食总产49.6万公斤,年亩产l 128公斤,人均粮食524公斤;棉花500亩,占耕地面积52%,棉麦间作,塑料薄膜复盖,总产6.7万公斤,亩产134公斤。工农业总收入277.5万元,人均纯收入1 032元,比1978年增长7.4倍。村西有幼儿园,村投资新建教学楼2幢。村东北有新菏铁路新乡南站,南有公路通市区。 |
高任旺村 |
高任旺在新乡市区中心西南9公里,翟坡乡人民政府驻地东2.5公里,京广、新菏铁路西北侧。233户,1 001人,汉族。耕地1 210亩,部分为引黄自流灌溉,机井14眼。 据刘氏坟碑载:“明初,刘氏从-县迁出至辉县褚丘沙沟涧不久又迁此,”沿用村东任旺村名,名刘任旺。永乐年间(1415~1416年)高姓从本县东南十里地坡村转迁此(高氏祠堂碑记),在村北关帝庙处定居,名高辛庄。原刘任旺,亦称后任旺。民国初年,高姓人丁兴旺,户大人多,改称今名,刘任旺渐消失。 清乾隆七年(1742年)属西路十四都。宣统元年(1909年)属一中区。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属里仁乡。1948年属三区,1955年属兴宁中心乡,1958年属大召营人民公社,1976年1月1日始属翟坡人民公社,1983年属翟坡乡。 聚落呈不规则三角形,面积12.4万平方米,街道3条,沥青路面,多砖木结构瓦房,间有平房。村委会、商店、卫生所、面粉加工厂在村北部。东南有水塘,北有纸箱、预制等厂。农业以小麦、玉米、棉花为主。粮食总产56.5万公斤,年亩产912公斤,人均粮食565公斤;棉花600亩,多棉麦间作,总产6.9万公斤,亩产115公斤。工农业总收入317.5万元,人均纯收入945元,比1978年增长5倍。村东北有新菏铁路新乡南站,北有西孟姜女河。 |
牛任旺村 |
牛任旺在新乡市区中心西南8.4公里,翟坡乡人民政府驻地东3公里,新菏铁路编组站西侧。210户,820人,汉族。耕地600亩,大部分为引黄自流灌溉,机井6眼。 明初,牛姓迁此,沿用村东任旺村名,万历年间(1577—1580年)为富户,改名牛任旺。村西有张姓居住,名张圪垱,清初,两村合并为一村,名今名,张圪垱渐消失。 清乾隆七年(1742年)属西路十四都。宣统元年(1909年)属一中区。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属里仁乡。1948年属三区,1955年属兴宁中心乡,1958年属大召营人民公社,1976年1月1日始属翟坡人民公社,1983年属翟坡乡。 聚落呈长方形,面积9.5万平方米,街道6条,沥青路面,网格形状。新一半村舍向北扩展,街道宽广整洁,村舍为砖木、水泥预制构件结构瓦房,一半户为两层楼房。村委会、商店、卫生所在村中部,南有水塘,东有造纸厂。农业以产小麦、玉米、棉花为主,粮食总产35.2万公斤,年亩产756公斤,人均粮食429公斤;棉花150亩,占耕地面积25%,优质良种,多棉麦间作,总产1.2万公斤,亩产80公斤,曾多次受到表彰,工农业总收入360万元,人均纯收入905元,比1978年增长7.1倍。村投资建教学楼1幢。村东有新菏铁路新乡南站,北有西孟姜女河。 |
周王庄村 |
周王庄在新乡市区中心西南13公里,翟坡乡人民政府驻地西2公里。172户,730人,汉族。耕地l010亩,机井10眼。 宋时,周姓居此,名小周庄。“明初,王姓从-县迁此”。(《王氏族谱》),居住在村北边,又名王家庄,后渐成一村,清初,名周家庄,宣统元年(1909年)改为今名。 清乾隆七年(1742年)属西路十四都。宣统元年(1909年)属六西南区三十一都。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属大召乡。1948年属三区,1955年属兴宁中心乡,1958年属大召营人民公社,1976年1月1日始属翟坡人民公社,1983年属翟坡乡。 聚落方形,为一龟背高地,面积8.1万平方米。东西向街道3条,沥青路面。新村舍向南北扩展,原村舍主宅大部改建,砖木,水泥预制构件结构,多两坡瓦房,间有平房。村委会、百货商店、饭店、化工厂在村西公路两侧。农业为稳产高产区,以小麦、玉米、棉花为主。粮食总产41.3万公斤,年亩产826公斤,人均粮食566公斤;棉花450亩,棉麦间作,占棉田33%,总产5.3万公斤,亩产118公斤。工农业总收入118.5万元,人均纯收入990元,比1978年增长8倍。有小学,在校生105人,教师5人,有卫生所,医生2人。村西有小冀至辉县公路通汽车。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