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屯镇位于姚安县西部,东邻栋川镇,西接大河口乡,南连弥兴镇,北倚左门乡和光禄镇,西北部与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交界,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00○56/——101○34/,北纬25○18/——25○45/之间,东西最大横距为45公里,南北纵距为32.5公里,总面积为274.61平方公里,是县域内最大的乡镇。境内山峦叠嶂,起伏绵亘,最高海拨大黑山山系,海拔2893米,最低海拔1682米,平均海拔1980米,多年平均降雨量838毫米,年平均气温18.1℃。全乡总耕地面积19892亩,其中水田12337亩,旱地7555亩。充分发挥水文和地理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水稻、蔬菜、烤烟、核桃、青花椒等经济作物,着力培强畜牧业,真正做到促农增收。
2014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17905.92万元,比上年增长12.61 %;实现工农业总产值43365万元,比上年下降6.2%(其中:规模以下工业总产值23562万元,比上年下降25.7%。农业总产值19803万元,比上年增长20.49%)。完成地方财政总收入886万元,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940.5万元。粮食总产量13647吨,比上年增长12.88%,农民人均有粮847.9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7689.64元,比上年增长16.47%。
全镇辖8个村委会,即:山坡村(乡政府所在地)、官屯、连厂、巴拉鲊、马游、葡萄、三角、黄泥塘,103个自然村,11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6284人,其中少数民族6857人,占总人口的42%,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集山区乡镇。
位于连厂村委会陈家村的连厂大桥,又名李贽桥,有着悠久的历史。元明历初,李贽出任姚安知府,始聚石为桥,利行旅能,是中国历史上蜀(成都)身毒(印度)道上的交通要塞。如今,李贽桥(连厂大桥)已被列为姚安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姚安县兴宝寺坐落于姚安县官屯镇大村,原系南诏时期布燮(丞相)杨桢所领导兴建,在南诏和大理国时期,作为宰相开创的寺院,曾显赫一时,堪为“国寺”。
马游是彝族文化“梅葛”的故乡,又被称作马游坪,是一个村落集中的山间小坝子。彝族是马游的世居民族,马游是一个古老的村庄。走进马游,你仿佛走进一条历史的长河,可以让你的思想跨越千年之梦。马游的民俗和食俗有串姑娘房、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喝罐罐茶、打跳(芦笙舞)、做相火伙(也叫相伙机,就是找情人的意思)等。在马游,已婚的男子可以在配偶之外另找自己的相好,这在村里是心照不宣的事情,女人则充当了家里的劳动主力,所以马游有“姚安的女儿国”之称。马游的服饰主要以黑、蓝、翠绿为主。黑色是马游彝族崇尚的颜色,装束主要是由包头、上衣、领褂、围腰、腰带、飘带、宽口筒裤、绣花鞋子、羊皮褂组成。女人的服饰色彩对比强烈,用色比较大胆。女人的包头由八尺黑布绣上精巧别致的花纹。男人喜欢缠绕一丈二尺长的黑布包头。小孩穿虎头鞋、戴虎头帽子,帽子上镶有虎头、虎鼻子、虎牙齿、虎耳朵和太阳、月亮的图案,鞋子上也有虎头图案。马游的乐器主要有葫芦笙、笛子、二胡、月琴、三弦、口弦、响篾、还有木叶。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1.6万人 | 296平方公里 | 532325106 | 675300 | 0878 | 查看 官屯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栋川镇 |
栋川镇 栋川座落于姚安坝子中偏南部,是姚安县县城所在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栋川历史悠久,为元代所开辟,文化底蕴厚重,素有“花灯之乡”的美称。栋川镇国土面积127平方公里,位于东经100°56’--101°34’,北纬25°18’--25°45’,东接前场,南与太平镇白石地村委会为界,西与官屯乡山坡村委会接壤,北与光禄镇福光村委会为界。栋川镇座落于群山环抱的姚安坝子中央,属蜻蛉河流域的上游,东干渠、西运河、蜻蛉河、东运河、中运河绕城而过。平均海拔1870米,气候温和,雨量集中,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特别适宜农产品种植和精深加工,农业生产以 种植烤烟,水稻、蔬菜为主,水利化程度高达93%,现栋川于2006年由原栋川镇、仁和镇、龙岗镇、大龙口镇四镇撤并而成,居住着汉、彝、回、白等民族。辖21各村(居)委会,其中:四个社区居委会,17个农村村委会, 374个村民小组、72个居民小组。全镇总户数32972户,常住总人口92143人,其中:农业人口67165人,非农业人口24978人。全镇有少数民族8700人,有耕地面积63855亩,其中:水稻55909亩,旱地7946亩。镇党委辖总支(支部)26个,党小组393个,113个支部,党员3780名,其中,少数民族党员177人,妇女党员820名。全镇中学5所,中学专任教师389名;有完小18所,在校学生2868人,小学专任教师322人;私立幼儿园托儿所7家,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级中学教育完成率100%。 2014年,全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25.33亿元,比上年增长12%,2014年完成水稻栽种14700亩,玉米种植25300亩,种植杂粮700亩,实现粮食总产量36843吨,比上年同期增长28.36%,实现农业总产值86198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8787元。二是烤烟生产,全镇共完成烤烟种植32800亩,完成收购总量398.5万公斤;三是完成核桃新栽植面积6000亩,完成15亩以上规范化连片种植示范样板2000亩,补植补造1500亩,全面完成县考核任务的120%;四是完成新植桑园631亩,新建蚕室50间,低产桑园改造1100亩,养蚕6048张,产茧254.99吨,实现产值962.8万元;五是依托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和引导群众发展蔬菜产业。全年培育蔬菜种植科技示范户40户,规范化建设蔬菜种植合作社2个,完成设施蔬菜基地建设200亩,间套种面积25058亩,实现产值1.57亿元;六是进一步加快畜牧业结构调整步伐,狠抓动物防疫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全镇畜禽综合免疫率达100%,完成生猪存栏56000头,出栏145016头,能繁母猪存栏7105头,牛存栏6877头,牛出栏11567头,肉羊存栏7710只,肉羊出栏7277只,家禽存栏286944只,家禽出栏780000只,肉类总产量达16000吨,完成牧草种植1200亩,发展中上规模畜禽养殖户 215户,畜牧业实现产值3.25亿元;七是因势利导,立足自身实际,完成中草药种植392亩,其中:桔梗种植360亩,石斛32亩。 2014年实现规模以下工业总产值240790万元,比上年增长11%;实现乡镇企业总产值371760万元,比上年增长8%;实现农产品加工值87285万元,比上年增长15%;实现企业固定资产投资7500万元,新增限额以上批发企业户2户,新增销售额4300万元;新增限额以上零售企业户6户,新增销售额3200万元。 追溯历史,栋川镇位于方圆数十里的姚安坝子南端,是县城所在地,为元代所开辟。元代统治者所开辟的栋川城,城围皆用土垒,系典型的军事城堡。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姚安路指探戴都重建栋川,改筑砖城,城墙周围2.3里,城高二丈,辟三门,各门皆有城楼。 明初,栋川镇作为千户的官衙所在,虽仍保持了重要的地理位置和文化渊源,但似乎已经失去了昔日的辉煌。直到万历年间设置姚安军民府,姚安才恢复了作为滇中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著名思想家李蛰便是在这一时期任姚安知府的。作为府衙和州衙的所在地,栋川镇在明中叶以后得以不断地扩建。扩建后的栋川,城高达3.5丈,周围5.3里;所设四门,皆建有门楼,东门楼为迎曦,南门楼为时阜,北门楼为怀远,西南门设有角楼。古城栋川,在明中后期,达到了空前的辉煌。 明末清初,战乱频仍,栋川镇不断受到战火的摧毁,面目全非。至乾隆二年(1737年),姚安一带连降大雨,房屋倒塌,城楼坍陷,一片断壁残垣。乾隆三十五年重修,咸丰九年(1859年)又坍塌;同治元年再修,不久又倾记。宣统二年(1910年),修复颓垣共2797米,修复后的栋川城,城高达6-9米,垛口1375个。1945年,因小南门有碍现代交通运输,便扩而修之,适逢抗日战争胜利,遂易名为胜利门。1950年以后,旧城逐渐被拆除。现姚安城不但以东、南、西、北街为基础,修建了一些新的街、巷,市容、市貌焕然一新,而且重新修复了城区重要古建筑德丰寺等,新建了位于城中的坝陵公园。 栋川镇,称为“荷城”,因城形似荷花而得名。城内有始建于明永乐二年的德丰寺,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寺系三重堂古代建筑群,与北京故宫为同时代建筑,全无钉楔之痕,相传为神匠所造,总兵木嶙匾其堂曰:“真如境界”,是云南省现存明代斗拱建筑中最为完整的一座。明代我国著名思想家李贽在此创办了德丰书院,寺内保存的德化铭碑,刻于宋大理国1186年,为云南八大名碑之一。正殿是十八扇八仙庆寿雕花格子门面,雕工细密,惟妙惟肖。殿内释迦牟尼金身铜像,雕刻于宋大理国时期的献宝菩萨属中国稀世珍品,尤其清代土官、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高奣映自铸铜像形象逼真,铸造工艺精湛,属中国国家级珍贵文物,吸引无数人前来观光。地藏寺保存有参加“公车上 书”的姚邑进士胡寿荣手迹,文昌帝君阴鸷文。 观音阁位于县城南2公里处。三面皆山,北亘长堤,沿堤古木千樟,浓荫蔽日。西岗有阁曰:“观音”,供奉大士,前则为“观海楼”,当春和景明,登楼眺望,则绿波粼粼,万顷汪洋,树色山光,映带左右,作赋咏诗,自饶逸兴。《旧志》以“南湖春水”,列入风景区。 |
光禄镇 |
|
前场镇 |
前场镇是楚雄州35个少数民族聚居的乡镇之一,位于姚安东部,地处东经101°24′53″,北纬25°29′48″,东临适本县中乡,南枕牟定县共和镇,西连本县连栋川镇,北壤大姚县金碧镇,距县城23公里,牟(定)姚(安)公路穿境而过。全镇国土面积305.16平方公里,最高海拔2757米,最低海拔1840米,中心海拔2140米,年平均气温13.5℃,全镇辖9个村委会,85个自然村,15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8041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7.2%,有汉、彝、回、藏、苗、傣、白、傈僳、拉祜等十一个民族,是一个历史久远、民族文化底蕴深厚的少数民族聚居乡镇。早在五千多年前的原始社会,我们的彝族祖先便在文龙河、石者河畔居住生活,从事狩猎和种植水稻。在东汉时期曾经设前场关,有重兵把守,自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就有彝族人立寨定居前场,把守姚安东大门。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前场属于弄栋县辖地,第一次纳入大一统西汉封建王朝的管理。唐代时期设长明县,为姚州府所辖七州之一。战国时期属滇国地,彝族先民创造了灿烂辉煌的青铜文化,1991年在前场新街小学出土的战国编钟和1994年在新街瓦鲊坡出土的战国时期铜凿、铜斧、铜锄等青铜文物,折射出前场地区古代文明的光芒,是前场悠久历史的史物见证。元代为姚安军民总管府辖地,从元朝开始,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由大理移至昆明,前场成为姚安通往云南省昆明的咽喉要道, “前场”之名由此而得。明洪武十七年,姚安军民府成立,前场关为姚安府辖,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设前场巡检司(前场巡检司印于民国三十三年由前场镇土人发现上交县博物馆),编制人员25—136人,主要办理入境业务,是姚州府四个巡检司之一。清代一直延续未变。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改名为新街。1949年12月26日前场解放后,姚安县人民政府于此先后设区、公社和镇人民政府,逐步形成县境东界经济、文化中心。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级各部门的指导关心下,镇党委、政府立足镇情,变劣势为优势,在“山”字上找出路、在“冷”字上作文章,走农业特色产业化道路。发展中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这一目标,全力实施“强农稳镇、兴工强镇、特色活镇、科教兴镇、文化荣镇”五大战略,突出工业第一理念,着力巩固生态高山蔬菜为主导的“彝州高山小菜园”品牌,2014年全镇生态蔬菜净种总面积达9300多亩,山药、百合已实现规模化种植,成功注册姚安山药、彝州高山小菜园商标,农业集约化经营模式初见成效。同时,加大以黑山羊为主的畜牧养殖业,以核桃、优质水果为主的经济林果业等主导产业,推进蚕桑产业发展。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特色城镇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强党的建设,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努力把前场建设成为区域经济显著,科教文化繁荣,人居环境优良的山区经济强镇,实现前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2014年全镇预计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28843万元,实现地方财政自收收入142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728元;实现乡镇企业总产值45155万元,农产品加工总产值27829万元,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0823.79万元;规模以下工业总产值 43025万元;发展限额以上商贸流通企业2 个;全镇经济社会呈现健康平稳发展的良好态势。 |
弥兴镇 |
弥兴镇位于姚安西南部。镇政府驻地距县城25公里,东连本县太平镇,南接南华县沙桥镇,西与大理州祥云县普棚乡接壤,北邻本县大河口乡。总行政区域181.34平方公里,坝区占31.46%,山区占68.54%,是一个彝汉杂居典型的山区半山区镇。弥兴原为“弥溪”,早年为沼泽地带,芦苇丛生,山脉纵横,溪水丰富而得名,以后沼泽改为良田,人户发展取兴旺发达之意改为“弥兴”。解放前为弥兴镇,解放后1950年为弥兴区后为第五区,1958年县并大姚为弥兴公社,1961年复县仍为弥兴公社,1983年又为弥兴区,1988年进一步完善机构改革,撤区设乡为弥兴乡,2002年12月撤乡设镇为弥兴镇。辖区机构历经数次变革,经历过1949年9月24日弥兴战斗,是革命老区。 弥兴镇辖8个村民委员会,108个自然村,156个村民小组,弥兴镇党委下辖8个村党总支部、3个机关支部,8个村党总支部下辖33个党支部,共45个党组织,党小组91个,2014年年共有党员886名。2013年,弥兴镇辖弥兴、官庄、大村、上屯、朱街、小苴、大苴、红梅8个村民委员会,108个自然村,156个村民小组。总行政区域181.34平方公里,坝区占31.46%,山区占68.54%, 是一个彝汉杂居典型的山区半山区镇。 全镇交通便利,村村通公路,广大铁路途经大、小苴两个村委会,全长12.323公里,并建有姚安火车站和大苴火车站。水资源丰富,全镇辖区县管中型水库2件,镇村管小(一)、(二)型水库11件,蓄水860万立方米,小坝塘127件,蓄水132.8万立方米。全镇现有弥兴、小苴、大苴三个集市,每月共21个街天,境内沟流纵横,水资源丰富,适宜种植水稻、麦类、豆类等粮食作物及烤烟、油菜等经济作物,是全县的粮食主产区之一,农民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农业,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半山区农业镇。 2014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36831万元,较2013年32645万元增4186万元,增长12 %(其中:实现工业总产值9925万元,增长11%;农业总产值26906万元,增长13%);农村经济总收入20667万元,较2013年17562万元增3042万元,增长17.68%;农民人均纯收入6814元,较2013年5845元增969元,增长16.5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5722.6 元,较2013年22367.5元增3355元,增长15.2 %;地方公共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21万元,较2013年975万元增146万元,增长15.1%;非公企业营业收入21344万元,较2013年19123万元增2221万元,增长1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960万元,较2013年7100万元增860万元,增长12.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06‰;三次产业比重达48:31:21,均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和县人民政府下达的指标任务。 2014年,全镇完成农业总产值26906万元,实现农作物总播种面积41821亩,其中:粮食作物23740亩(水稻12234亩,玉米5715亩,其他粮食作物5791亩);经济作物18081亩(烤烟9500亩,蔬菜5671亩,其他经济作物2910亩),面积和产量分别较上年增长7.5%和16 %;粮食总产量达14975万公斤,实施了2000亩水稻繁种种植,收购价格4.2元/公斤,实验种植了100亩楚粳39号有机水稻,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 2014年,全镇共种植烤烟10000亩,通过认真扎实抓好育苗、移栽、中耕管理、优化烟叶结构等方面的工作,在烤烟收购工作中,认真按照专业化分级、预检的工作要求,明确了68名烤烟收购人员、135名专业化分级和预检人员的工作岗位,把责任落实到人,认真落实约时定点、轮流交售工作机制,对村干部实行交纳保证金、量化考核制度,确保了全镇烤烟生产、收购任务的0完成。全镇共收购烟叶136万公斤,均价26.95元,产值3665.2万元,上等烟比例67.25%,实现了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目标。 2014年,完成了县下达的1000亩新栽桑、1200亩低产桑园改造、700亩桑园流转和发展2户大棚养蚕示范户任务,全面落实了干部包保栽桑养蚕重点户的机制。在县明确考核奖励制度的基础上,镇党委、政府又制定了弥兴镇蚕桑包保奖惩考核工作制度,使县委、政府安排的蚕桑产业发展工作一项一项地落到了实处。全年共养蚕4411张,收购鲜茧128吨,均价35.2元/公斤,产值452万元。 2014年,全镇实现生猪出栏39004头,同比增长7.6%;牛出栏 4502头,同比增长5.6%;羊出栏4402只,同比增长2.3%;家禽出栏12.5万只,防疫密度达98%以上。完成肉牛改良936胎,猪品种改良6739胎,培育商品仔猪78965 头,开展畜牧兽医科普培训18期,培训养殖人员1362人,开展饲料、兽药经营户专项检查14次,屠宰检疫950头,产地检疫1000头。全镇生猪规模养殖户36户,出栏300头以上达3户1288头;出栏200头以上达2户419头;100头以上18户2588头,全年实现畜牧业总产值9972万元,增长11 %,畜牧养殖业呈现健康稳步发展。 2014年,全镇农户共种植核桃10000亩,完成率为100%,涉及22片连片,面积为6500亩。把整合村组林地资源开发作为增加村组集体经济收入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支持林地资源开发,林业项目招商引资建设取得新突破,共组织流转荒山11111亩,主体用于新种植核桃,全镇核桃产量70吨,产值达175万元,林地资源收入92万元,林业促农增收作用日益显现。 2014年,实现乡镇企业总产值19733万元,同比增长8.2%;农产品加工产值6937万元,同比增长15.1%,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投资1050万元,同比增长110%;企业个数620户,同比增1.6%;共有23户个体工商户转型为个体独资企业。认真思谋加快我镇第三产业发展,使客商想来弥兴发展、能在弥兴发展,增强弥兴的发展活力。突出争取把弥兴水箐、园鹤山飞来寺等纳入全县文化旅游发展规划总盘子,重视促进餐饮、住宿、运输等服务业加快发展,统筹推进通讯、金融、保险、中介等服务业建设。2014年,全镇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5161.2万元,增长15.4%;营业收入5198万元,增长15%。 |
太平镇 |
太平镇位于姚安县南部,距省会昆明196公里,州府楚雄市64公里,东与牟定县凤屯镇、本县前场镇接壤,南与南华县龙川镇毗邻,西与本县弥兴镇、官屯乡交界,北与栋川镇相连。蜻蛉河、南永公路由南向北穿境而过。 经济社会发展简况: 2014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15866.23万元,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7385.67元,同比增长14.11%。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939万元,同比增长12.18%。实现规模以下工业总产值22060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22060万元,农产品加工值6768万元,同比增长12.9%; 自然资源: 太平镇境内海拔最高2897米,最低1928米。年平均气温15.2℃,平均无霜期为230天,年均降雨量800毫米。粮食作物主产玉米、水稻、荞子、稗子。主要矿藏有金、银、铅、硫磺,但品位不高;富有小豆石、洗沙等建筑材料。主要农特产品有大蒜、大白芸豆、山药、百合、附子、野生菌;经济林果有核桃、板栗、梨、花椒。植被较好,森林覆盖率为67.6%。 人文资源: 太平是一个具有浓郁彝族风情,历史文化浓重的彝族聚居镇。截止2014年年末,镇内总人口9716人,其中68%为彝族居民。这里有高高矗立山头,耸入云端,具有传奇色彩的文峰塔,有美丽的南湖,有浓郁的彝家米酒、神秘的姑娘房……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彝族文化虽然在社会发展中被慢慢同化,但在这里彝族的独特风情和文化还是十分浓重,村民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化,村民喜爱和最有特色的娱乐方式就是跳脚、彝族对歌,只要逢节日或喜庆之时,村民就穿上自己喜爱的民族服装,聚集一堂,欢快起舞,整个场面洋溢在欢乐的海洋之中。 |
官屯镇 |
官屯镇位于姚安县西部,东邻栋川镇,西接大河口乡,南连弥兴镇,北倚左门乡和光禄镇,西北部与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交界,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00○56/——101○34/,北纬25○18/——25○45/之间,东西最大横距为45公里,南北纵距为32.5公里,总面积为274.61平方公里,是县域内最大的乡镇。境内山峦叠嶂,起伏绵亘,最高海拨大黑山山系,海拔2893米,最低海拔1682米,平均海拔1980米,多年平均降雨量838毫米,年平均气温18.1℃。全乡总耕地面积19892亩,其中水田12337亩,旱地7555亩。充分发挥水文和地理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水稻、蔬菜、烤烟、核桃、青花椒等经济作物,着力培强畜牧业,真正做到促农增收。 2014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17905.92万元,比上年增长12.61 %;实现工农业总产值43365万元,比上年下降6.2%(其中:规模以下工业总产值23562万元,比上年下降25.7%。农业总产值19803万元,比上年增长20.49%)。完成地方财政总收入886万元,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940.5万元。粮食总产量13647吨,比上年增长12.88%,农民人均有粮847.9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7689.64元,比上年增长16.47%。 全镇辖8个村委会,即:山坡村(乡政府所在地)、官屯、连厂、巴拉鲊、马游、葡萄、三角、黄泥塘,103个自然村,11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6284人,其中少数民族6857人,占总人口的42%,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集山区乡镇。 位于连厂村委会陈家村的连厂大桥,又名李贽桥,有着悠久的历史。元明历初,李贽出任姚安知府,始聚石为桥,利行旅能,是中国历史上蜀(成都)身毒(印度)道上的交通要塞。如今,李贽桥(连厂大桥)已被列为姚安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姚安县兴宝寺坐落于姚安县官屯镇大村,原系南诏时期布燮(丞相)杨桢所领导兴建,在南诏和大理国时期,作为宰相开创的寺院,曾显赫一时,堪为“国寺”。 马游是彝族文化“梅葛”的故乡,又被称作马游坪,是一个村落集中的山间小坝子。彝族是马游的世居民族,马游是一个古老的村庄。走进马游,你仿佛走进一条历史的长河,可以让你的思想跨越千年之梦。马游的民俗和食俗有串姑娘房、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喝罐罐茶、打跳(芦笙舞)、做相火伙(也叫相伙机,就是找情人的意思)等。在马游,已婚的男子可以在配偶之外另找自己的相好,这在村里是心照不宣的事情,女人则充当了家里的劳动主力,所以马游有“姚安的女儿国”之称。马游的服饰主要以黑、蓝、翠绿为主。黑色是马游彝族崇尚的颜色,装束主要是由包头、上衣、领褂、围腰、腰带、飘带、宽口筒裤、绣花鞋子、羊皮褂组成。女人的服饰色彩对比强烈,用色比较大胆。女人的包头由八尺黑布绣上精巧别致的花纹。男人喜欢缠绕一丈二尺长的黑布包头。小孩穿虎头鞋、戴虎头帽子,帽子上镶有虎头、虎鼻子、虎牙齿、虎耳朵和太阳、月亮的图案,鞋子上也有虎头图案。马游的乐器主要有葫芦笙、笛子、二胡、月琴、三弦、口弦、响篾、还有木叶。 |
适中乡 |
适中乡位于姚安县东部,距县城46公里,东与牟定县蟠猫乡相连,北与大姚县龙街乡接壤,西与姚安县前场镇相连,是一个集山区、边远、高寒为一体的典型少数民族聚集乡。全乡辖适中、三木、月明、菖河4个村民委员会,27个自然村,47个村民小组。全乡国土总面积114.81平方公里。全乡现有人口5525人,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90.85%。 【经济发展】全年完成农村经济总收入(现价)4008万元,同比增长8.7%;农民人均纯收入6231元,同比增长12.2%;地方财政总收入515万元;规模以下工业总产值13970万元,同比增长11%。乡镇企业总产值完成14720万元,同比增长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53‰。 【历史风貌】适中,亦名石者,意为河边的村庄,解放前属文龙乡,解放后1950年划归前场区,1958年为大姚龙街公社管辖,1961年复姚安县前场公社,于1984年成立适中乡。适中乡历史悠久,早在五千多年前的原始社会,我们的彝族祖先便在文龙河、石者河畔居住生活,从事狩猎和种植水稻。彝族先民创造了灿烂辉煌的青铜文化,解放以来先后出土了铜凿、铜斧、铜锄等青铜文物,放射出古代文明的光芒,是适中悠久历史的史物见证。 【自然资源】全乡国土总面积114.8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180.6亩,其中:水田面积3368.5亩,旱地面积3812.1亩,人均耕地面积1.33亩。拥有林地135260亩,人均 25.1亩。 矿产资源主要有铜矿、蓝石棉矿等。 【人文资源】适中乡地处姚安东部,距县城46公里,民族和睦,主要聚居彝族和汉族。 自然资源保护完好,极品菖河蜂蜜乃出于此,现存有的野生动物主要有獐、麂、兔、锦鸡、石蚌、黄石鳅、虾等。 【民风民俗】本地居民民风古朴,现存有原汁原味的彝语山歌,房屋建筑独具风格,民间艺人与雕工画匠,技艺精湛。正月十六开街节,六月六高峰寺赶会,老俵小妹齐相会,佳节喜庆,男女老少都穿节日的盛装,端着亲手酿制的土酒,弹月弦,吹竹箫,老俵小妹手挽手,左脚舞通宵达旦。 |
左门乡 |
左门乡位于姚安县的西北部,距姚安县城44公里。地处两州(大理州、楚雄州)三县(祥云县、大姚县、姚安县)结合部,是云南省20个最边远的民族特困乡之一。全乡国土面积203平方公里,辖5个村民委员会,47个村民小组、51个自然村、1119户4449人,彝族人口占97%。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168元。乡境内山高坡陡谷深,海拔差异大,最高海拔2771.9米,最低海拔1515米,平局气温13.3摄氏度,森林覆盖率达87.7%。 左门乡是滇西地区的重要革命根据地,也是边纵第八支队的重要根据地之一。解放前,中共滇西工委就在这一带活动,曾派相关干部到左门乡地索一带开展地下工作,并于1949年正月正式组织成立了地索游击中队。1949年7月,党组织在地索发展党员32员,成立姚安县境内第一个党支部-中共地索村党支部,在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左门群众为支持革命,有粮的出粮,有钱的出钱,有人的出人。有很多人为中国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为纪念这些为革命事业献身的烈士,1989年3月县人民政府在地索村委会小团山建立了革命烈士纪念塔。2004年左门乡被省人民政府列入解放战争时期革命老区乡镇。 左门乡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彝族文化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民族风情浓郁。 花椒园自然保护区位于左门乡苤拉村委会花椒园村,距姚安县城35公里,最高海拔2771.9米,年平均气温13.2℃,年均降雨量980毫米,属高寒冷凉山区,有农户20户,人口74人,彝族人口占100%。花椒园保护区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别、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面积37061.2公顷,其中核心26421.8公顷,森林覆盖率达82%,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较多,这里古木参天、遮天蔽日、四季鸟语花香、空气清新、气候凉爽,景观独特。 左门乡每年都举办左门彝族芦笙文化节,文化节当天游客和四乡八寨的彝族群众穿着节日的盛装相聚到姚安县左门乡干海子,共同欢度彝族葫芦笙文化节。左门乡境内群山连锦,林草丰茂,气候适宜,为野生菌类的生长创造良好条件。松茸、牛肝菌、木耳、香蕈等珍贵类野生菌类和山野菜等共有52种之多。近年来,乡党委、政府通过“保育促繁”、“包山拾菌,封山育茸”,采集野生菌、山野菜已成为人们增收的渠道之一。 2014年,全乡上下以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省、州、县各项决策部署,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各部门的大力关心支持下,乡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乡广大干部群众,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与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结合起来,深刻领会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任务和举措,更加深刻地认识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紧迫性,更加自觉地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重任。拿出“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态度,鼓起“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精神,坚决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落蓠,奋力破除发展中的传统路径依赖,奋力破解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在挑战中寻找发展新机遇,在科学谋划中建设左门美好明天。 按照“远抓核桃、中抓畜牧业、近抓烤烟”的发展思路,培植以烤烟为主的种植业,发展以黑山羊、生猪为主的畜牧业,推广以核桃为主的经济林果业,在上争外引上下功夫,通过抓项目、增投资,大力加强农业农村、交通、生态等重要基础设施建设,以富民强乡为目标,以赶超跨越为关键,以培育产业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项目带动为抓手,以改善民生为根本,兴经济、促和谐,开创了左门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局面。 |
大河口乡 |
大河口乡位于姚安县西部,乡政府驻地距县城35公里,西与大理州祥云县普棚镇、东山乡交界,南与弥兴镇毗邻,北同官屯乡相接,属两州(楚雄州、大理州)两县(姚安县、祥云县)交界的边远贫困山区,是全州确定的40个少数民族聚居乡之一,也是全县4个革命老区乡之一。全乡国土面积171.1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296亩,其中:水田5608亩,旱地8866亩,主要的农作物有水稻、玉米、蚕豆;经济作物有烤烟、蚕桑、油菜等。境内高山起伏,河谷纵横(紫贝乌河、银厂河、格子河交汇于境内的渔泡江并入金沙江),最高海拔2450米,最低海拔1760米,年平均气温15.7℃,历年平均降雨量794.1毫米,无霜区229--248天,属高山河谷气候,天宽地窄,早晚温差较大。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全乡丰富的资源,自然资源有林地219286.5亩,有麂子、獐子、石蚌等野生动物资源,有兰花、当归、半夏、独叶草等野生植物资源,还有彝族民俗芦笙舞、羊皮舞等特色文化资源,有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王氏宗祠、杨氏宗祠、麂子吊桥共3处。 全乡辖大栎树、涟水、大河口、麂子、大白者乐、蒿子箐6个村委会,有69个自然村,65个村民小组,共有农户2378户7539人,主要居住着彝、汉、白等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4880 人,占全乡总人口的64.7%。全乡现有完小4所,村小2所,有小学教师53人,小学在校学生348人。建有乡级卫生院一所,占地面积1711.5平方米,医疗设备齐全,全院共有5名在职工作人员,开设防疫、妇幼、内外、妇儿等科室,为全乡提供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服务等综合0。乡党委下辖7个党总支,38个党支部,共有党员461名,占全乡总人口的6.1%。 大河口乡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共滇西工委开辟的革命根据地及其从事活动的地区之一,是东山区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解放战争时期,大河口乡人民在中共滇西工委的领导下,踊跃参加革命斗争竭尽全力为革命斗争提供人力、物力、财力,为革命的胜利付出了牺牲,作出了贡献。1948年12月开始,在中共滇西工委的部署下,大河口乡大栎树董嘴子、银厂河、麂子小村等地方建立了以反抗国民党征兵、征粮、征税为特征的农抗组织,很多当地群众参加了革命活动。1949年7月4日,经中共滇西工委批准,各地有关干部在大河口乡大白者乐大庙开会,宣布成立东山乡人民政府。7月下旬,凯行、杨有理在大河口乡麂子大庙召开会议,颁发了东山区正、副主席委任状。1959年12月2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滇黔桂边纵八支队进驻姚安县城,举行新旧政权交接仪式,姚安县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1950年初,在大河口乡秧田冲召开会议,宣布撤消东山区人民政府。(原东山区人民政府成立遗址大白者乐大村大庙改建为大河口乡红色革命教育基地。)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大河口乡人民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狠抓基础建设,培植支柱产业,长源河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年来,大河口乡党委、政府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州、县的各项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农业稳乡、三产强乡、生态富乡、和谐兴乡”的目标,科学谋划发展思路,抓经济促发展,抓民生保稳定,切实加强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全乡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2014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8259万元,完成地方财政总收入749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80万元,同比增长11.97%,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6488元,完成企业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粮食播种面积12950亩,粮食总产量491.1万千克,人均有粮651千克,群众收逐步提高,全乡经济社会呈现全面发展的良好态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