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心乡位于武定县北部,距县城76公里,属干热河谷地区,气候炎热,河谷热量丰富,是我县著名的热区之一,适宜种植优质水稻、烤烟、香蕉和冬早蔬菜。全乡国土面积128平方公里,辖田心、火嘎、鲁期、利米、普龙、德德卡、鸡街子7个村委会,72个自然村,100个村民小组,境内居住着彝族、傈僳族、苗族、傣族、哈尼族等5个少数民族。2003年末,总人口18657人,其中农村户数4444户,农业人口 18175人,占总人口的 97.4 %,人口出生率11.64‰,人口死亡率7.6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97‰,少数民族 9285人,占总人口的49.8 %。
地理位置:田心地处东经102°10′至102°16′,北纬25°44′至25°51′之间,东靠插甸乡,西临东坡傣族乡,南隔勐果河与石腊它苗族乡相望,北与发窝乡接壤。境内最大横距15公里,最大纵距12公里,地势由东向西倾斜,谷地和山间盆地相互交错,乡境内最高点为发块光山,海拔2881米,最低点在勐果河畔的鲁期付腊,海拔1160米。
自然资源:田心乡境内气候宜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但由于山高谷深,气候垂直变化明显。全乡总的气候特征是冬春季短、夏秋季长;日照充足,霜期较短,降水偏少,春夏旱重,年平均气温为17.8℃。全乡降水量偏少,年均降水量600—1100毫米,且主要集中在7月至10月,全乡的年蒸发量大于年降雨量。因地形和海拔的差异,形成气象要素时空分布复杂,立体气候和小气候特征明显。海拔2100米以上的鸡街子村委会属温凉山区,气温低,霜期长,适宜种植核桃、板栗、苹果和优质梨等经济林果,粮食作物有玉米、小麦、水稻、杂粮等,经济作物以烤烟和豆类为主;海拔2100米—1600米的田心、利米、德德卡村委会属于温暖地区,气温高,霜期短,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是优质水稻、烤烟、青蚕豆的主产区;海拔1600以下的火嘎村委会和鲁期村委会属于干热河谷地区,气候炎热,水源充足,全年基本无霜,有利于发展热带作物,适宜种植甘蔗、香蕉、花生和冬早蔬菜。
田心水资源由大气降水形成,主要河流有勐果河、永厂河和石加河,属金沙江水系。.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1.87万人 | 128平方公里 | 532329202 | 651600 | 0878 | 查看 田心乡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狮山镇 |
狮山镇位于云南楚雄州武定县。下辖: 532329101001 121 中马社区 532329101002 121 西门社区 532329101003 121 南街社区 532329101004 121 北街社区 532329101201 220 狮山村 532329101202 122 狮高村 532329101203 220 麦岔村 532329101204 220 铺西村 532329101205 122 香水村 532329101206 122 白邑村 532329101207 220 西河村 532329101208 220 乌龙村 532329101209 220 恕德村 532329101210 220 古柏村 532329101211 220 吆英村 532329101212 220 新村 532329101213 220 九厂村 532329101214 220 姚铭村 532329101215 220 陈官村 532329101216 220 乐美村 532329101217 220 羊旧村 532329101218 220 贺铭村 532329101219 220 椅子甸村 532329101220 220 禄金村 532329101221 220 滑坡村 |
高桥镇 |
武定县辖镇。民国时设高桥镇。1950年改武定县第三区,1958年为高桥乡,1968年改公社,1984年改高桥区,1987年建镇。位于县境中部偏南,距县城40公里。面积242平方公里,人口2.3万。108国道过境。辖高桥、马鞍、海子、大村、花桥、勒外、唐家、老滔8个行政村。工业以采矿为主。农产以稻、麦、马铃薯、油菜籽、烤烟为主,特产板栗、核桃。. |
猫街镇 |
猫街镇位于武定县西南部,地处金沙江在武定县境内的最大支流勐果河上游,距县城29公里。东邻本县狮山镇,南邻禄丰县中村乡,西接元谋县羊街镇,北与高桥镇、白路乡毗邻,东西最大跨度36.8公里,南北最长纵横线40.1公里,辖区国土面积447平方公里,境内最高海拔2783米(麦地冲村委会松老山),最低海拔1980米(汤郎村委会普者龙)。 - 行政区划 2008年,猫街镇辖猫街、百子、仓房、汤郎、白云庵、永泉、大麦地、龙庆关、秧草地、七排、大厂、麦地冲、五柞甸、半山、三家村共15个村民委员会,159个村民小组。 - 人口与民族 2008年,全镇总人口26046人,比上年减少60人,减少2.3‰。其中:农业人口25449人,占总人口的97.7%;非农业人口597人,占总人口的2.3%。人口出生率为8.8‰,死亡率为6‰,人口自然增长率2.9‰。全镇境内居住有汉、彝、苗、回、傈僳、傣、哈尼、拉祜等8个民族。总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16904人,占总人口的64.9%。 - 土地 2008年实有耕地面积29287亩,其中;水田13634亩,旱地15653亩,人均耕地1.15亩,全年总播种面积10850亩,比上年增188亩。其中经济作物面积42004亩。全年粮所总产量9228吨,比上年增51吨,人均有量227公斤,比上年增2.3%。 |
插甸镇 |
武定县辖镇。插甸系彝语,义为产稻坝。民国时期,插甸曾设镇。1949年0领导下的滇、桂、黔边纵曾设插甸解放委员会,1950年改为武定县第二区,1951年称插甸区,1959年建插甸公社,1961年复改区,1988年改乡。位于县境中部偏东,距县城25公里,面积351平方公里,人口2.2万。“插甸”系彝语,意为“产稻坝”。辖插甸、水城、康照、老木坝、安拉、上沾良、增益、哪吐、乐茂河、古普、和尚庄、安德12个行政村。农产以水稻、小麦、烤烟,特产苹果、板栗等。土特产松茸、牛肝菌和中药材茯苓、当归。工业有酒曲、铁农具、建材。. |
田心乡 |
"田心乡位于武定县北部,距县城76公里,属干热河谷地区,气候炎热,河谷热量丰富,是我县著名的热区之一,适宜种植优质水稻、烤烟、香蕉和冬早蔬菜。全乡国土面积128平方公里,辖田心、火嘎、鲁期、利米、普龙、德德卡、鸡街子7个村委会,72个自然村,100个村民小组,境内居住着彝族、傈僳族、苗族、傣族、哈尼族等5个少数民族。2003年末,总人口18657人,其中农村户数4444户,农业人口 18175人,占总人口的 97.4 %,人口出生率11.64‰,人口死亡率7.6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97‰,少数民族 9285人,占总人口的49.8 %。 地理位置:田心地处东经102°10′至102°16′,北纬25°44′至25°51′之间,东靠插甸乡,西临东坡傣族乡,南隔勐果河与石腊它苗族乡相望,北与发窝乡接壤。境内最大横距15公里,最大纵距12公里,地势由东向西倾斜,谷地和山间盆地相互交错,乡境内最高点为发块光山,海拔2881米,最低点在勐果河畔的鲁期付腊,海拔1160米。 自然资源:田心乡境内气候宜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但由于山高谷深,气候垂直变化明显。全乡总的气候特征是冬春季短、夏秋季长;日照充足,霜期较短,降水偏少,春夏旱重,年平均气温为17.8℃。全乡降水量偏少,年均降水量600—1100毫米,且主要集中在7月至10月,全乡的年蒸发量大于年降雨量。因地形和海拔的差异,形成气象要素时空分布复杂,立体气候和小气候特征明显。海拔2100米以上的鸡街子村委会属温凉山区,气温低,霜期长,适宜种植核桃、板栗、苹果和优质梨等经济林果,粮食作物有玉米、小麦、水稻、杂粮等,经济作物以烤烟和豆类为主;海拔2100米—1600米的田心、利米、德德卡村委会属于温暖地区,气温高,霜期短,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是优质水稻、烤烟、青蚕豆的主产区;海拔1600以下的火嘎村委会和鲁期村委会属于干热河谷地区,气候炎热,水源充足,全年基本无霜,有利于发展热带作物,适宜种植甘蔗、香蕉、花生和冬早蔬菜。 田心水资源由大气降水形成,主要河流有勐果河、永厂河和石加河,属金沙江水系。. |
发窝乡 |
"地理环境:发窝乡地处武定县北部。东邻禄劝县云龙乡;南接武定县插甸乡、田心乡;西接武定县东坡乡;北接己衣乡、万德乡;是武定至田心、东坡、己衣、万德四乡的必经之地,为武定北部的交通咽喉。发窝乡政府驻地距县城68公里。全乡总面积264平方公里,乡内最高海拔2906米(大黑山),最低海拔1285米(阿过米以纳古),乡政府所在地海拔2285米,年平均气温15.4C。,年平均降雨量900—1100毫米。霜期较短。 行政区划:全乡辖发窝、山品、自期、大西邑、啊庆争、中村、乍基、分多、花园、它亨、阿过咪11个村民委员会,124个村民小组。 自然资源:乡内无矿产资源,天然植被较好。全乡有耕地14764亩,其中:旱地12800亩,水田1964亩,人均1.02亩。林地面积广阔,活立储量丰富,森林覆盖率为52%,主要以青松和灌木林为主。有丰富的野生药材和菌类。水资源储量丰富,尚未得到有效利用。 交通通信:发窝乡交通便捷,全乡11个村委会均通公路,已有100个村组通简易公路,占80.6%。通信便捷,全乡11个村委会开通程控电话,拥有固定电话248部,移动、联通电话机站已正式开通,拥有移动电话218部。 经济状况:全乡以旱粮作物为主,主要种植包谷、小麦、洋芋、蔬菜、豆类。2005年未,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1936.7万元。粮食总产量426.6万公斤,人均有粮269公斤。大牲畜存栏9536头,山绵羊存栏13472只,生猪存栏14177头,家禽存栏93143只。工农业总产值(现价4945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现价)343万元;农业总产值(现价)4602万元,人均纯收入913元。乡财政自收收入0元,财政总支出244。62万元,现有贫困户3264户13529人(人均纯收入在882元以下)。 教育状况:全乡有初级中学1所,15个教学班,教职工55人(在职在编44人),在校学生664人。有小学校点27个(其中一师一校16个),61个教学班,教师103人(在职在编76人),在校学生1230人。. |
白路镇 |
武定县辖镇。原名白露,义为高山严寒,春夏时气温也如白露时节,故名。民国时期曾建枳旧镇,1949年后属高桥区。1962年分建白路区,1971年改为白路公社,1984年复改区,1988年设乡。位于县境西部偏南,距县城70公里。辖白路、三合、营盘、洒布羠、古黑、平地、以赤老、小井、毕家、岔河10个行政村。农产以玉米、马铃薯、烤烟、白云豆。土特产松茸、香菌。有石膏和硭硝矿开采企业。. |
万德镇 |
武定县辖镇。“万德”系彝语,意为“牧猪坝”。1956年改万德乡,1958年改建公社,1984年改区,1988年复改乡。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城84公里。面积241平方公里,人口1.7万。辖万德、支卧、以安拉、岩脚、马德平、胜德、团碑、自乌8个行政村。农产以产稻、麦、蚕豆为主,经济作物有烤烟、甘蔗、香蕉。有采石场,民间石雕艺术历史悠久。有明、清时期土司水利、寺宇建筑和末代土司古墓群。. |
己衣镇 |
己衣镇位于武定县西北部,距县城132公里,少数民族人口比例为百分之48点3,居住着汉族、彝族、傈僳族、苗族、傣族。最高海拔白龙会山2956米,最低海拔在金沙江畔862米。己衣与四川凉山州会理县隔江相望,与昆明市禄劝县汤郎乡隔河相邻,是武定县的最高海拔和最低海拔处,素有 “高山雪花飘,半山桃花开,河边收庄稼 ”的美称,是典型的立体气候,十里不同天。有土特产品:武定土鸡、黄果、大青枣(才6毛钱一公斤)、金沙江热带鱼、绿豆、花生……… ". |
环州乡 |
武定县辖乡。“环州”系彝语,意为“封闭的岩洞”。1940年为环江镇,1950年为武定第五区(环江区),1953年为环州区,1959年为环州公社,1984年复改环州区,1988年设乡。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城85公里。面积226平方公里,人口1.2万。辖环州、荞山、滔谷、大雪坡、五谷箐、千则古、他贞、拉务8个行政村。农产以玉米、马铃薯、烤烟。土特产有松茸、香菌,有名贵药材雪上一枝蒿、茯苓、云木香。. |
东坡傣族乡 |
武定县辖镇。1972年从环州、万德、田心、尼嘎古(今石腊它苗族乡)所辖之边缘大队划出新建平地公社,后公社驻地迁到东坡村,1982年改名为东坡公社,1984年改东坡区,1988年改为东坡傣族乡。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城80公里,面积215平方公里,人口1.4万。金沙江航运在白马口设有客货停靠点。辖东坡、白马口、东甸、以赤叨、达窝、庄房、所所卡、水口8个行政村。金沙江南岸河谷燥热区。农产以水稻、小麦、花生、甘橘、香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