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云南省 >>红河州 >> 个旧市 >> 鸡街镇

鸡街镇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鸡街镇谷歌卫星地图)


鸡街镇简介

  " 个旧市鸡街镇地处红河州中心,位于个旧市北郊,国土面积72.1平方公里,东与个旧市大屯镇和蒙自县的雨过铺毗邻,西与个旧市倘甸乡、沙甸区相连,南接个旧市乍甸镇,北与开远市的羊街乡接壤,中介于个旧、开远、蒙自三县(市)的结合部,俗称“个旧北大门”。全镇范围内公路四通八达,国道323、326、三那线纵横交错,鸡石、鸡蒙高等级公路正在修建中,公路密度为每平方公里0.4公里。从鸡街往东距蒙自县城22公里,往东南方向距个旧市区21公里,往西南方向距建水60多公里,往西北方向距开远市28公里,有“一点连四县(市)”之说。从铁道运输线来讲,个碧石铁路穿越境内,鸡街火车站是石屏、建水、蒙自、河口、开远、昆明各地相互间客货运输的必须之地。因此,鸡街是滇东南公路、铁路的重要交通枢纽之一。
   鸡街属亚热带气候类型,海拔在1213米至1590米之间。年平均气温20℃。镇辖区内5个村委会,35个自然村,居住着汉、壮、回、彝、傣、苗、哈尼等13个民族。到2000年底统计,全镇总人口26000多人,总户数7100多户,其中农户3276户,13400多人,占全镇人口51.6%,非农业人口3853户,12600多人,占全镇人口的48.4%。鸡街的水利资源丰富,有7个龙潭,1条河(从乍甸流经鸡街、沙甸、倘甸汇入泸江),有4座小二型水库(峡鱼塘水库、红塘子水库、莲花池水库、白坡水库)。这优越的气候和水资源,为本地区农业和畜禽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适生条件,是个旧市水稻、包谷、蔬菜、甘蔗、烤烟、花生、石榴、柑桔等粮经作物和畜禽的重要产地。.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2.6万人 72.1平方公里 532501103 661000 0873 查看 鸡街镇谷歌卫星地图

鸡街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鸡街镇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城区街道

  城区街道位于云南红河州个旧市。下辖:    532501001001 111 青杉里社区   532501001002 111 宝华社区   532501001003 111 胜利社区   532501001004 111 文锡社区   532501001005 111 民权社区   532501001006 111 上河社区   532501001007 123 永胜社区   532501001008 123 和平社区   532501001009 123 绿海社区   532501001010 111 青年社区   532501001011 123 州政府社区   532501001012 111 五一社区   532501001013 123 紫竹园社区   532501001014 123 金湖南社区   532501001015 123 新街社区   532501001016 123 新冠社区   532501001017 123 建设社区   532501001018 123 个旧供电局社区   532501001019 123 云锡建安社区   532501001020 123 云锡炼厂社区   532501001021 123 云锡机厂社区   532501001022 123 明珠社区   532501001023 123 金湖西社区   532501001024 123 云锡供水厂社区   532501001025 123 金湖-区   532501001026 123 云锡机关社区   532501001027 123 三零八队社区   532501001028 123 云锡储运社区   532501001029 123 茶桑果站社区   532501001030 123 个旧选厂社区   

锡城填

  一、地理及人口概况    锡城镇地处市中心,位于东经103°05′至103°11′,北纬23°17′至23°24′之间。东接老厂镇,西靠贾沙乡,南连卡房镇,北与大屯、乍甸两镇接壤。辖区面积为133.6平方公里,镇内最高海拔是戈贾的龙克村,海拔为2110米,最低海拔是鄢棚村海拔为1690米。镇的东西面均有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山屏障,中间为南北向的盲谷。锡城镇下设9个办事处36个自然村。耕地面积有9423亩,人均占有0.72亩,低于全市1.15的水平。其中:稻田1467亩,旱地7956亩。全镇人口15888人,其中少少数民蔟人口8577人,占总人口的54%,农业人口有13417人,劳动力7968人。    二、社会与经济发展状况    锡城镇2005年实现农村社会经济总收入10.29亿元,同比增长10.56%;实现工业产值5.9亿元,同比增长10.6%;财政总收入达3351万元,同比增长40.0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851万元,同比增长42.77%;农民人均纯收入4558元,同比增长13%。特色农业起色明显:一是杨家田“孙大爹”水泡梨品牌规模和影响进一步扩大;二是完成了2500亩糯包谷的种植,农民增收350万元;三是完成了1800亩“小铁头”蔬菜的种植,产量达到540万公斤,农民增收378万元;四是完成了生物药材大草乌种植1140亩,同比增长110%,仅此一项农民增收425万元。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镇党委连续四年被市政委评为“党群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一等奖,涌现出了鄢棚“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戈贾下寨“省级文明村”及五一等一批市级文明单位。    三、自然资源和基础设施建设    锡城镇拥有丰富有色金属资源锡、铜、铅、锌、银等,竹林资源20000亩,野生中药材资源大草乌、马蹄香、重楼等。    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结合市委、市政府建设“精品城市”的目标,我们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量力而行”的建设思路,重点加强了小城镇服务功能设施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全镇经济的发展。一是编制完成了《锡城镇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集中力量进行了鄢棚、杨家田、跃进等村委会的村容村貌整治工作。.  

沙甸镇

  个旧市沙甸镇位于个旧市北郊,距市区12公里,离开远38公里,蒙自38公里,是个开蒙群落城市建设之一。地理位置东经103°06′至103°12′,北纬23°24′至23°35′19′之间。最高海拨2522米,最低海拔1250米(绿冲河),镇政府所在地1375米。东接大屯镇,南连锡城镇,西与建水县接壤,北与倘甸毗邻。鸡个公路、乍倘公路穿境而过。辖1个居委会,3个村民委员会,41个村民小组。全镇3617户18793人(汉族10436人,彝族6060人,苗族976人,壮族515人,其余为傣、回、哈尼、蒙古、白、纳西等民族),其中农业人口14544人。  乍甸属山坝集合乡镇,3个村民委员会分布于山间小坝区,5个村民委员会分布于半山区。北回归线越镇而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常年主风为南风,年平均降雨量1100毫米,平均气温15.8℃,最高气温30.3℃,最低气温零下4.70℃,全年无霜期320天左右,立体气候十分明显。全镇耕地面积1.64万亩,人均耕地1.13亩,林地53085亩,森林覆盖率42%。.  

鸡街镇

  " 个旧市鸡街镇地处红河州中心,位于个旧市北郊,国土面积72.1平方公里,东与个旧市大屯镇和蒙自县的雨过铺毗邻,西与个旧市倘甸乡、沙甸区相连,南接个旧市乍甸镇,北与开远市的羊街乡接壤,中介于个旧、开远、蒙自三县(市)的结合部,俗称“个旧北大门”。全镇范围内公路四通八达,国道323、326、三那线纵横交错,鸡石、鸡蒙高等级公路正在修建中,公路密度为每平方公里0.4公里。从鸡街往东距蒙自县城22公里,往东南方向距个旧市区21公里,往西南方向距建水60多公里,往西北方向距开远市28公里,有“一点连四县(市)”之说。从铁道运输线来讲,个碧石铁路穿越境内,鸡街火车站是石屏、建水、蒙自、河口、开远、昆明各地相互间客货运输的必须之地。因此,鸡街是滇东南公路、铁路的重要交通枢纽之一。    鸡街属亚热带气候类型,海拔在1213米至1590米之间。年平均气温20℃。镇辖区内5个村委会,35个自然村,居住着汉、壮、回、彝、傣、苗、哈尼等13个民族。到2000年底统计,全镇总人口26000多人,总户数7100多户,其中农户3276户,13400多人,占全镇人口51.6%,非农业人口3853户,12600多人,占全镇人口的48.4%。鸡街的水利资源丰富,有7个龙潭,1条河(从乍甸流经鸡街、沙甸、倘甸汇入泸江),有4座小二型水库(峡鱼塘水库、红塘子水库、莲花池水库、白坡水库)。这优越的气候和水资源,为本地区农业和畜禽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适生条件,是个旧市水稻、包谷、蔬菜、甘蔗、烤烟、花生、石榴、柑桔等粮经作物和畜禽的重要产地。.  

大屯镇

  个旧市大屯镇位于个旧市东北部,东北与蒙自县毗连,西南与个旧市老厂镇、锡城镇、乍甸镇相靠。全镇总面积132.81平方公里。辖9个村民委员会,46个村民小组,5个村民小组。居住着汉、彝、壮、苗、回、白、哈尼等12个民族。辖区总人口86000人,其中农业人口34000人,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的比例为39.53:60.47。    大屯镇地处东经130°11′到103°20′,北纬23°24′至23°29′之间,海拔1300米至2740米左右,最高海拔为莲花山2740米。大屯镇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8℃至20℃,最高气温30℃,最低气温0.1℃,年降雨量为700mm至900mm,总日照2000至2300小时,无霜区在320天以上。    大屯镇距个旧市区35公里。昆河公路穿镇而过,昆河铁路(滇越铁路国内段)“草官线”直达大屯镇。镇内铁路南通河口,北至开远、昆明,西至石屏。境内公路北通开远、昆明、广西、贵州,距昆明270公里。南达屏边及国家级口岸河口,距河口190公里。西向红河、元阳、景洪及打洛口岸,距金平110公里。东南与蒙自机场紧紧相邻,南来北往不用举足,古往今来都是滇南战略重镇之。.  

老厂镇

  " 老厂镇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高寒山区,也是个旧市地理位置最高的乡镇,由于海拔落差1300多米,形成了特有的多样性气候和资源丰富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一、地理及人口概况    老厂镇最高海拔2750米,最低海拔1450米,位于个旧市西南部,东经103011‘---103019‘,北纬230015‘---230020‘之间,东与蒙自县冷泉乡相接壤,南与卡房镇相连,西与锡城镇为界,北和大屯镇相邻。总面积106.27平方公里,有耕地9274.47亩,有林面积31905亩,连片天然草场104000亩。辖区内总人口51176人,农村人口仅占4946人,占总人口的9.7%,是一个典型的工矿乡镇。全镇共有三个村委会,15个村小组。年平均气温12.5---14.5。C,极端年最低气温-5.40C,极端年最高气温290C,有霜日全年平均12天。年降雨量1200-1600mm。年平均日时数4.7小时。    二、社会与经济发展状况    老厂镇是工大于农的乡镇,2004年经济总收入14305万元,其中乡镇企业收入高达12205.8万元,占总收入85.3%,农民家庭经营收入2099.2万元,只占14.7%,人均纯收入2255元,地方财政收入641.12万元,现有耕地9274.47亩,种植业以包谷、陆稻、烤烟、甘蔗为主。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工业成为该镇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可以说是以农为本,因农而稳,以工而立,因工而兴。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工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营造出工农协作,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氛围。    三、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发展:上半山以生物药材为主,下半山以优质烤烟为主。目前,我镇有省级优质烤烟示范基地两个,生物药材示范基地一个,烤烟面积3500亩,大草乌种植面积1360亩。烟区基础水利设施建设完善。2005年,投入大量资金到烟区基础设施建设中:新修烟区道路一条3公里,灌溉沟渠两条,长4000米,管网工程一套,蓄水量1800m3,生产小水窖600个,新修防洪塘子一个,新建烤棚群一排12个。今年,我镇将继续加大投资力度,加强烟区基础设施建设,目前,150个生产小水窖已经有条不紊地开始建设。.  

卡房镇

  "一、地理及人口概况   卡房镇位于个旧市南部,距市区23公里,距省会昆明320公里,海拔250—2494米。东界蒙自县,南接蔓耗镇,西毗保和乡,西北、东北与锡城镇和老厂镇接壤。属上半山区,地势北高南低,气温最高32℃,最低-3℃,年均16.5℃。年均降雨量1600毫米。是个旧市人口较多,面积最大的山区贫困乡镇,属全省506个扶贫攻坚乡镇之一。全镇辖区总面积342.6平方公里,下辖15个村民委员会,102个村民小组,一个居委会,总人口43087人,农业人口29249人,其中彝族人口12578人,苗族人口3926人,彝苗人口占农业人口的61%。全镇所辖的15个村民委员会中,头道水、卡房、田坝子、田心、斗姆阁5个村民委员会分布于个金公路沿线,龙头寨、龙树脚、路赶藤、打靶期4个村民委员会分布于东部山区,大黑山、火把冲、维西湾、扯土白、咪的期、苟街6个村民委员会分布于西部山区。   二、社会与经济发展状况   为加快卡房镇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卡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提升综合实力,兢兢业业,不遗余力地开展工作,使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实现了全镇经济持续增长、社会进步,保持了社会稳定。农村经济总收入从2004年的24100万元增加到2005年的25448万元,增长了6%。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4年的1730元增加到2005年的1920元,增长了11%。实现乡镇企业总收入31210万元,完成年计划31200万元的100.3 %;实现乡镇企业工业总产值18506万元,完成年计划18500万元的100.03%。2005年累计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77万元,比上年的513万元增长71%,增收364万元。   三、自然资源   卡房镇是个旧市主要的锡、铜、钨等有色金属矿区之一,数十年来一直以矿山经济为主。   位于镇南部的棉花山有天然董棕树林保护区,董棕树树干笔直有环纹,株高10米左右,叶长3至5米,状如鱼尾,挺拔秀丽,装点庭院别具一格,为国家二级保护树种。棉花山董棕树林也成为卡房旅游资源开发的一道风景线。   四、基础设施建设   镇政府把解决贫困山区群众的温饱问题作为任期的一项中心任务来抓,加大了扶贫开发工作的力度,大搞以路、水、沼气为主的山区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做好温饱示范村、安居工程、整村推进项目的工作,继续为贫困户实施安居工程。".  

蔓耗镇

  " 一地理及人口概况    蔓耗镇位于个旧市区东南部红河北岸,东经103°15′至103°26′29″,北纬22°59′34″至23°4′35″之间,是个旧市、蒙自县、屏边县、河口县、金平县、元阳县六县市的结合部,东邻屏边县,东南面与河口接壤,距国家级口岸—河口95公里,南面与金平县隔河相望,距省级口岸—金水河75公里,北面和西面与蒙自县毗邻,距省级开发区州府所在地—蒙自62公里,西南面与元阳县相距55公里,距屏边大围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78公里,距个旧市区84公里,是个旧市的南大门,境内最高海拔1309米,最低海拔镇机关所在地150米,最高气温41℃,最低气温15℃,年平均气温为23℃,年降雨量为1280毫米。    蔓耗镇的国土总面积103.27平方公里,镇内辖6个村委会,27个村民小组,全镇农村总户数1108户,农业总人口4556人,辖区内主要居住着彝、壮、傣、苗、布依、哈尼、汉等13个民族。    二、社会与经济发展状况    蔓耗镇2005年尽管受到上半年旱情严重、下半年遭受洪涝灾害的影响,但通过全镇各族人民的顽强拼搏,各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仍稳中有增。    完成农村社会经济总收入3124万元,比指标3115万元增长0.3%;    农民人均纯收入2668元,比指标2665元增长3元;    完成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110人,比指标90人增长22.2%;转移劳动力45人,比指标40人增长2.2%;    完成肥猪出栏4400头,比指标4344头增长1.3%;    完成牛出栏235头,比指标230头增长2.2%;    绿化造林:完成木棉花基地造林8000亩,封山育林350亩,比指标316亩增长10.6%;退耕还林(荒山造林)10300亩,比指标10000亩增长3%;新造林地管护370亩,比指标316亩增长17%;    能源建设:完成沼气池建设10口,为指标的100%;    扶贫开发:完成解决巩固温饱人口625—825元的人口110人,比指标100人增长10%;完成解决温饱人口625元以下的人口215人,比指标210人增长2.4%。.  

贾沙乡

  " 一、地理及人口概况    贾沙乡位于个旧市西部,距个旧市区24公里,地处东经102°57'至105°05',北纬23°11'至23°24'之间。东与我市锡城镇接壤,南连我市保和乡,西与建水县坡头乡为邻并与元阳县南沙镇隔红河相望,北接我市乍甸镇和建水县普雄乡,东西宽约13公里,南北长约24公里,全乡国土总面积316.5平方公里。    贾沙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山区贫困乡。全乡辖贾沙、围墙、普洒河、他白、丫沙底、水塘、陡岩、克勒、松云、民云、白云11个村委会,70个村民小组,68个自然村分布在轿顶山脉和檬棕山脉两匹梁子上,全乡地势北高南低,最高海拔轿顶山2513米,最低海拔在阿邦村260米,高差2253米。具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山区立体气候特点,年均气温15°C,最高气温18°C,最低气温0°C,年降雨量900—1200毫米。    贾沙是一个民族聚居的山区乡,境内居住着彝、汉、傣、壮、苗、回、哈尼、蒙古、瑶9个民族,总人口20944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乡总人口的81.4%。    二、社会与经济发展    贾沙乡地处边远偏僻的山区,交通闭塞、通信落后、教育、科技、发展缓慢,多年来经济发展处于全市最低水平,是全市最贫困的一个山区乡。由于全乡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一九九五年被列为云南省506个扶贫攻坚乡之一。实施扶贫攻坚以来,全乡人民在市委、市政府和乡党委、乡政府的领导下,在市有关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大力关心、支持帮助下,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团结协作、开拓进取,通过艰辛的努力,使扶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经济发展实现了逐年增长,社会各项事业有了明显的进步,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不断的提高。2005年全乡社会经济总收入达到6711万元,是1995年2119万元的3.17倍,农民人均纯收入1896元,是1995年654元的2.90倍。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人民生产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善,为今后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坚定了全乡干部群众团结拼搏、开拓进取、万众一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心和决心。.  

保和乡

  一、位置面积     位于市南部,距市区32公里,地处东经102°50′至103°06′,北纬23°09′至23°17′之间,海拔170米――2389米。东部与卡房镇相连,南与元阳县隔河相望,西接贾沙乡,北抵锡城镇。辖区总面积143.7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9%。保和乡地势高低悬殊、气温特异,具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特点。地处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区域,各式岩洞星罗棋布,地表怪石林立,石灰岩结构地质较广。年平均气温16.6℃,年降雨量800—1100毫米,夏秋高山雨量偏多,冬春常干旱缺水,半山及红河沿岸一带雨量偏少,但水源较充裕,气候温和,适宜各种作物生产。    二、人口民族     全乡辖6个村委会,36个自然村。总户数2775户,总人口10873人,其中农业人口10423人,非农业人口450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76人。千人以上的世居民族有彝、汉两种民族。其中彝族7967人,占总人口的73.27%;汉族2407人,占总人口的22.21%;傣族480人,占总人口的4.41%;其他民族19人,占总人口的0.11%。全乡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7.79%。    三、经济概况    至2005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8600万元,比上年增长2%。其中,农业总产值8060万元,比上年增长6%。农村经济总收入4509万元,比上年增长5.6%;农民人均纯收入1614元,比上年增长11%;地方财政收入159.22万元,比上年增长7.48%;地方财政支出349.79万元,比上年增长25.27%。金融部门年末各项存款余额1000万元,比上年增长31.6%;贷款发放577万元,比上年增长31%。2005年,全乡有乡镇企业6户,从业人员96人,乡镇企业总收入450万元,比上年增长2%,工业总产值90万元,比上年增长2%,上交税金10万元。有个体工商户40户,从业人员196人。注册资金10万元。集市贸易成交1000万元,比上年增长12%,累计发放贷款577万元,收回贷款640万元,年内参保险132人,累计收取保险费11.2万元。.  


鸡街镇特产大全




鸡街镇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