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云南省 >>红河州 >> 开远市 >> 灵泉街道

灵泉街道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灵泉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灵泉街道简介

   灵泉街道办事处位于开远市西南部,面积186.5平方千米,南连个旧市,西与建水县接壤。办事处东部为开远市老城区,是全市的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辖8个居委会,6个村委会,人口91994人,以汉族、彝族、回族居多。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9.2万人 186.5平方公里 532502002 661600 -- 查看 灵泉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灵泉街道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灵泉街道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乐白道街道

  乐白道街道位于开远市中部偏西,东与中和营镇马者哨接壤,南与大庄乡相接,西北部与小龙潭街道毗邻,北与弥勒县的朋普镇交界。面积414.9平方千米。人口6.5万人(2008年),其中农业人口35638人,非农业人口27289人。有汉族、彝族、苗族。辖乐白道、临江、迎旭、朝阳、景山、红明、通灵7个社区,乐白道、田心、仁者、旧寨、新寨、楷甸、怡里、酒房、红石岩、阿德邑10个行政村,96个自然村。   辖区南北狭长,四面环山,地势东高西低,东部为山区,西南、西北少部份为半山区,其余为坝区。泸江河自南入境,纵贯坝区,在木花果村前与南洞河交汇,自北穿城而过汇入南盘江。属南亚热带半干旱季风气候。昆(明)河(口)铁路过境,323国道和昆(明)河(口)公路在境内交会。游览地有南洞风景区。   〔沿革〕“乐白道”清朝时期原是练武赛马的一个场道,因罗白两姓最初到此地居住后,发展为一个村,故取名罗白道。最初曾写为落白道,后落又演变为乐白道。清雍正九年(1731年)属阿迷州绿丰乡。1947年,属绿丰、先侬、太平三乡。1951年属开远县第一区。1955年为乐白道区。1958年为乐白道公社。1959年,开远县合并个旧市后,为开远公社辖。1960年开远县恢复,为乐白道区。1969年改为乐白道公社。1984年恢复乐白道区。1988年辖乐白道、阿得邑、旧寨、田心、仁者、新寨、酒房、楷甸、怡里、红石岩10个行政村(村公所)以及东城居委会,96个自然村。1997年,面积388平方千米,人口3.2万,其中彝族占59%,汉族占32%,办事处驻灵泉东路,辖乐白道、田心、仁者、新寨、阿德邑、旧寨、怡里、楷甸、酒房、红石岩10个行政村和东城居委会。2001年改村公所为村委会,辖10个村委会,96个自然村,121个村民小组。2002年撤销东城居委会,分为乐白道、景山、朝阳、通灵、红明、迎旭、临江7个社区。  

灵泉街道

   灵泉街道办事处位于开远市西南部,面积186.5平方千米,南连个旧市,西与建水县接壤。办事处东部为开远市老城区,是全市的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辖8个居委会,6个村委会,人口91994人,以汉族、彝族、回族居多。  

中和营镇

  "中和营乡位于开远市东郊,东与文山州砚山县平远街接壤,南与碑格乡毗邻,西与马者哨乡相连,北与弥勒县的江边乡、文山州邱北县的冲头乡交界。是两州(红河州、文山州)一市(开远市)三县(弥勒县、砚山县、邱北县)的交界中心,是开远市也是红河州的东大门,平锁高速公路从境内通过,具有较好的交通区位优势。   全乡辖区面积为328平方公里,是一个山区半山区乡,山区面积占90%,最高海拔1813米,最低海拔990米。全乡下辖7个村委会,全乡总人口为24780人,居住着汉、彝、苗、回、壮等十余种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65.4%。   中和营乡属南亚热带半干旱季风气侯,地形为断陷盆地,年平均气温18.5℃,山区年平均气温15.9℃,年平均降雨量1275.9毫米,年无霜期318天,相对湿度74%,是一个农业大乡,有耕地41883亩,主产水稻、包谷、烤烟等农作物 。 经济作物主要有冬春蔬菜(冬季马铃薯、日本水果萝卜、甜脆豌豆)、东山李   中和营乡资源丰富。矿产资源有煤(蕴藏量约1239万吨)、锰(储量300万吨),品位适于开采;水资源丰富,飞渔泽建有水电站;云窝寺是古阿迷州四大景观之一,有“万石悬空,峻峭高下,恍如云篆,水从石出”的险、奇景观;交通便利,323国道、正在建设的平锁高速公路(平远街至锁龙寺)穿境而过。   中和营集镇历史上就是滇东南的重要集市贸易及物资集散地之一,1999年列入省州市40个中心集镇之一的“万人”集镇,新集镇历经两年半建成,树立起了红河东大门的崭新形象,带动了二、三产业的兴旺发展,加强了中和营作为开远东山三乡的经济中心和农副产品物资集散地的地位,增强了作为开远卫星集镇的辐射功能作用。.  

小龙潭镇

  龙潭镇地处云南省红河开远市西北部,是开远市的一个交通、电力、煤炭能源重镇。西北部,同建水县岔科镇相邻,东北部与弥勒县巡检司镇、朋普镇接壤,东部接开远市乐百道办事处,南与开远市灵泉办事处相依。总面积179.44平方公里,占开远市总幅员面积的9.06%,总面积居开远市八乡(处)中的第五位。全处辖6个村委会,1个社区居委会,46个自然村,62个村民小组。小龙潭境内煤碳储量丰富,基础设施完善。小龙潭镇200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9435.96万元。2006年,全镇共有农户4289户。   小龙潭境内煤炭储量丰富,有探明煤炭储量10.93亿吨的云南省最大的露天煤矿,有总装机容量60万千瓦的小龙潭坑口火力发电厂,是云南省重要的煤电能源基地。[1]   -   农村经济   小龙潭镇200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9435.96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4257.22万元,占总收入的21.9%,种植业收入2470.26万元,占总收入的12.7%,畜牧业收入1699.63万元,渔业收入65.03万元,林业收入19.5万元;第二产业收入4677.93万元,占总收入的24.1%;第三产业收入10500.81万元,占总收入的54%;其他收入19.6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2995元,农民收入以二三产业为主[2]   -   人口卫生   2006年,全镇共有农户4289户,农村总人口15073人,其中男性7274人,女性7799人,农村劳动力10284人。   该镇有卫生院1所,卫生院占地面积2.9亩,有医务人员15人,开设门诊室、X光室、化验室、妇产科、药房等8个科室6个部门。有乡村医生25人,2007年新建村级卫生所6所。 [3]   -   文化教育   截止2007年12月,小龙潭镇共有14所小学,在校学生2100人。1所中学,在校生752人。办事处党政领导对教育工作高度重视,每年给中学和小学各6万元奖励资金,用于为成绩好的学生发放了奖学金及为教师增加教龄补贴,以调动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积极性,想方设法留住教师和优秀学生,为小龙潭地区教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4]   -   人文地理   腊玛古猿化石   1956年2月,小龙潭煤矿采煤时,在老马寨与河头两村北面下端,发现煤层上部有晚中新世(距今1500万年前)的腊玛玛古猿下齿化石5枚。1957年又在煤层上部发现西瓦古猿下齿化石5枚。1980年又发现腊玛古猿臼齿化石3枚。1982年再次发现带有12枚牙齿的腊古猿上颌骨化石。   这些化石现存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云南省博物馆。   在布沼煤坑发现腊玛古猿化石的同时,还发现一些远古动物的化石,有庆义轭齿象化石、嵌齿象化石、四棱象化石、古 化石,有河狸、小河猪、利齿猪、鹿、巨额嵌齿象、河马、野牛等10多种与古猿同期生存的热带森林湖沼哺乳类动物化石。   这些古动物化石,一部分现存开远市文物管理所,一部分散失在老马寨、河头等村寨民间。1983年,小龙潭腊玛古猿化石发现地被列为红河州文物保护单位。   布沼文笔塔   清乾隆22年(1753年)建,位于盆地北侧文笔山顶。塔为青石建构,四方形,塔基高1.2米,第一层四方各宽4.8米,依上收敛共七层,总高26米,是传统式样的钻尖顶实心塔。1971年5月遭雷击,塔身西北角震塌少许。   1983年开远市人民政府将文笔塔列为重点保护文物。2004年办事处投资对其进行修缮加固。   彝族碑刻   彝族古时实行火葬,大都无坟无碑。明朝中期碑文作为原文化的一种现象逐渐传入。现存碑刻最早的立于明朝末期。则旧村有汉、彝两种文字共书的碑文,实为罕见,成为两种民族结合,共融共存的见证,对当地的民族源流和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史料。   狮云山寺庙建筑群   位于盆地西边狮子山上。据《狮云山寂照庵常住碑记》载“乃禅僧书慧携徒学隐等于甲午春卜斯之所创建也”。由此可推见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曾建有酒仙阁、观音阁、关圣宫、云峰塔、龙王庙、天君阁、寂照庵、武当塔、吊脚楼、归圣寺、韦陀阁。现仅存归圣寺、酒仙阁、吊脚楼。自明清以来,是当地和外地文人墨客游览观光,赋诗作文之佳所。同时也是远近闻名的佛教胜地。   归圣寺   位于狮子山村内,现存正殿、前殿、两山耳等遗址,占地面积1106平方米,归圣寺的始建时间是在明代,据现存《重修归圣寺碑记》称:“前人慕其景构成殿宇,名曰归圣寺。……”。 1983年,开远市人民政府将归圣寺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办事处投资13万余元对归圣寺进行了较全面的修缮,沿寺周边加建围墙保护。寺内现存《狮云山常住碑记》、《重修归圣寺功德显名碑》、《朝山会员碑序》、《尹壮图狮山游记诗碑》诸碑记。   大新桥   又名双龙桥,位于小寨街村东1公里处,始建乾隆34年(1769年)。大新桥系单孔石拱桥,桥身坚固,跨向东西,全长38米,宽6米,桥形美观,道光24年(1844年),上端建有六角亭,上着五色琉璃瓦,楼阁四旁有绘画木窗。2006年办事处及小寨街村委会聘请专业队伍对魁阁进行修缮,对墙面进行粉刷,并新加绘彩画6幅。二百余年间,为交通要地,桥甚坚固,载重汽车也可通过。   小龙潭铁路桥   在小龙潭车站东一公里许,距市区15公里,横跨南盘江上,是昆河线的重要桥梁之一。建于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跨度为157.86米,多腹杆钢梁,本世纪初由法国巴略尔铁路公司设计制造,在80多年的营运中,有的梁架曾遭损坏。1940年1月,日本飞机轰炸铁桥,钢梁炸断,落进南盘江中,0-8间杆架全毁,后由越南运进同类钢梁部件铆接通车,以后曾多次加固,仍不能确保行车安全,所以另建新桥。   小龙潭桥   1979年11月改线新建,1984年6月完工,全长157.86米。第三铁路设计院设计,宝鸡桥梁厂制造,旧线路桥梁隧道暂封存作战备用。[5]   

大庄乡

  "大-庄回族乡位于开远市中南部,东连碑格乡,南连羊街乡,呈坝区-山区-高寒山区阶梯状,最高海拔2775.6米,最低海拔1200米,年平均气温18.5℃,年降雨量为870.1毫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全乡区域面积103.7平方公里,辖4个村委会,总人口18291人,有回、汉、彝、苗、壮等多种民族,少数民族占全乡人口总数的74.9%,其中回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3.3%,是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唯一的回族乡,也是有名的侨乡。   大-庄乡交通便利,滇越铁路(昆明至越南)、开蒙公路(开远至蒙自)从大-庄坝横贯而过,乡内有个私大中小客货车1500余辆,客货运输遍及周边省市。自然资源方面,已探明的矿产有无烟煤、锑、铁等。大-庄乡切实加强引导和扶持,不断壮大个私企业。近年来,采煤采锑炼锌业、运输业、养殖业、清真食品加工业、饮食业已有一定的基础,个私企业已发展到743多个,乡镇企业年收入发达。大-庄坝出产的白花大粒蚕豆饱满质优、鲜美可口、营养丰富,远销南京、上海、广州、香港,其栽种面积已达万亩连片规模。大黑山区盛产的臭参、花椒、草乌走俏市场,供不应求,已成为山区群众致富的主要产业。   大-庄历来就是商埠之地,外出经商而定居海外的人较多,所以被称为侨乡。始建于嘉庆年间的大-庄清真寺于1998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修复一新,其独具特色的设计构造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而正在兴建之中的具有浓郁的伊斯兰民族风情的大-庄新集镇将为大-庄增添又道亮丽的风景。 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昆河经济带建设、个开蒙城市群建设及大-庄、羊街农业科技示范区建设等历史契机,围绕市委关于实施新型工业化建设的发展战略,坚持生态建乡,科教兴乡,绿色经济强乡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乡党委、政府制定了“壮大三个产业(运输业、肉牛屠宰加工业、清真饮食服务业)、建好一个基地(大粒白花蚕豆复壮提纯基地)、开好两台车(货车、客车)、培育两个市场(肉牛加工、肉牛养殖)、壮大山区三个特色产业(花椒、臭药、 头)、培育好三个新产业(薯蓣、草乌、竹子)、巩固好一个产业(甘蔗)、抓好三个安全(交通、食品、矿山)”的发展思路。使全乡农业产业进一步优化,乡镇企业进一步发展。   大-庄乡将致力于特色产业、效益企业、绿色农业的发展,形成农工商互动,努力打造大-庄回族乡品牌,提升民族乡品位,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羊街乡

  "羊街乡地处开远市南郊,位于个旧、开远、蒙自三个市县的交界处,南与蒙自县草坝镇接壤,西与个旧市鸡街镇毗邻,北与乐白道办事处相连,距城区33公里。全乡面积为266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10.8%,耕地面积46547亩。平均海拔1614米,年平均气温18.5℃。辖8个村委会,总人口34049人,民族以汉、彝、回、壮、苗为主。它是开远市的农业大乡。   羊街乡土地肥沃,资源丰富,光热水充足。腹地有容量为2700万立方米的三角海水库,有平坦肥沃的羊街坝,农业兴旺发达,盛产优质水稻,被誉为“渔米之乡”。主产水稻、包谷、甘蔗、烤烟、蔬菜等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主要特色经济有优质米加工、冬早蔬菜、白花大粒蚕豆、优质仔猪、特种养殖、花卉等,养殖形成基地,甘蔗、烤烟、大棚蔬菜及花卉种植形成了较大的规模,大棚辣椒远销北京、长沙、广州等地。交通便利,滇越铁路、昆河公路贯穿南北。农副产品交易日益扩大,已辐射周边10多个县市。   目前,羊街乡已建成了一个规模较大的新集镇,个私经济发展迅速,前景广阔。正在发展的旅游观光农业,将成为潜力巨大的后续支柱产业。.  

碑格乡

  "碑格乡位于开远市东部,距市区80公里,东连砚山县阿舍乡,南接羊街、大-庄两乡,西靠马者哨乡,北邻中和营乡;全乡东西跨距20.8公里,南北纵距17.4公里,土地面积242平方公里,最低海拔1650米,最高海拔2700米,年最低气温6℃,最高气温24℃,年降雨量1300-1600毫米。辖6个村委会,人口14517人。主体民族是彝族,占总人口的97.3%。   全乡有耕地24800亩,农作物二年三熟,粮食作物以包谷、麦子、荞为主。经济作物有藠头、烤烟、洋芋等,养殖业主要以山、绵羊养殖,经济林果是花椒、冬梨、冬桃。以碑格藠头为原料生产的“开远甜藠头”远销日本、韩国等国家,碑格乡被誉为“藠头之乡”,获得了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证,碑格是建设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理想场所。   碑格乡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据勘探,有1.2亿吨储量的无烟煤。该乡出产的珍珠藠头出口韩国、日本等国家,年销售3000多吨。市场前景广阔的还有臭参、草乌、花椒等经济作物。   民族节日众多,其中,以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的火把节最为隆重,全乡各族人民以舞蹈、山歌对唱、摔跤、斗牛等形式庆祝节日,形成了具有浓郁特色的民族文化氛围,吸引了不少外地采风者。   全乡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建美好家园,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的加强,经济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灵泉街道特产大全




灵泉街道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