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河南省 >>新乡 >> 长垣县 >> 佘家乡

佘家乡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佘家乡谷歌卫星地图)


佘家乡简介

  长垣县佘家乡位于长垣县东北部长(垣)、滑(县)、濮(阳)三县交界处,距县城25公里,区域面积5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64万亩,辖49个行政村,60个自然村,29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8000多人。佘家乡地处豫北黄河故道,气候湿润,土壤肥沃,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和畜禽繁衍。交通便利,省道308线纵穿南北,长(垣)赵(堤)公路横贯东西,新(乡)荷(泽)铁路跨境而过,乡村道路四通八达。
  佘家乡是农业大乡,历来重视农业发展,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全乡已基本形成“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农业生产格局。为实现由农业大乡到农业强乡的转变,佘家乡坚持“立足实际、面向市场、宜种则种、宜养则养”的指导原则,积极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目前,全乡优质小麦种植面积达3.5万亩,苹果、梨、桃等经济林果3000余亩,绿色水稻、优质花生和食用菌的生产也初具规模;以生猪、肉鸭为主的养殖业发展迅速,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佘家乡素有“建筑之乡”之称。全乡共有大小施工队伍50多个,近万名建筑大军常年活跃在北京、天津、唐山等全国十多个大中城市,还多次远赴俄罗斯、利比亚等国支援建设。近年来,共承建大小项目一千余个,尤其是北京香山饭店、唐山市政办公大楼、亚运村住宅楼等工程项目创全国先进水平。
  近十年来,佘家乡由于积极发展经济,大力实施“回归工程”,乡镇企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天汇食品有限公司、金源食用油有限公司等一批骨干企业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发展前景广阔。塑料制品和卫生材料行业发展迅猛,目前已建成板城、老岸两个专业生产市场,较大的企业有新乡市长东卫材有限公司、新乡市荣军轻工制品厂。汽车配件生产也具有一定规模,企业主要有长垣县橡塑精密制品厂.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4.8万人 55平方公里 410728208 453000 0373 查看 佘家乡谷歌卫星地图

佘家乡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佘家乡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蒲西街道

   蒲西街道于2003年4月成立,位于长垣县新城区与樊相、南蒲、蒲东、常村四乡(镇、办事处)的城乡结合部,面积26平方公里,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蒲西街道代码:410728001。2006年,辖崔庄村、菜北村、王庄村、胡庄村、菜南村、曹屯村、荆岗屯西村、漏粉庄村、荆岗屯东村、西关村、小大张村、玉皇庙村、太子屯村、宋庄村、杨寨村、大张村、侯屯村、云寨村、米屯村、孙小张村20个行政村(街)、31个自然村,人口5.62万人,其中农村居民1.76万人、城市居民3.86万人。   -   经济状况   一是加快产业聚集和提升,拉动经济快速发展。   蒲西街道依托新城工业集中发展区优势,大力发展优势特色行业,从完善发展区配套设施入手,制定了《新城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管理办法》和《新城工业集中发展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对园区实行封闭式管理,对客商实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和全程代理服务。目前,新城工业集中发展区已初具规模,发展区内五纵五横道路框架已经形成,“三通一平”基本完工,已有卫华、远洋、江河、克瑞、恒力、奥福特等20余家大中型企业入驻。   二是加大城市建设力度,全力推进城市化进程。   加大投入,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味。现已完成亿隆国际城二期、亿隆新天地、亿隆购物广场二期、长城人家二期、宏力学校等项目的建设,完成了人民路西延、人文路续建工程,同时我们按照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不断完善基础服务体系,各种便民服务网点发展到150余个,满足了社会居民的生活需求。   三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发展规划   结合实际,蒲西办事处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十一五”发展规划,西部重点发展高效农业,中部重点发展工业,东部重点发展第三产业。目前,正以刘园,曹屯改造为契机,加快“城中村”和中心村建设步伐。我们相信,随着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及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蒲西的区位优势将日益突出,不久的将来,一个政治民主、人民富裕、经济发达、人居环境优美的新蒲西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蒲东街道

   蒲东街道位于河南省新乡市长垣县,辖东街、南街、西街、北街、北关、中心街、东关、南关、岳庄、吕楼、五里铺、顿庄、姚占、孔场、杨庄、柴堤、苏寨、王楼、七里庄、八里张、五里屯、郭寨、徐楼、丹庙、贾寨、落阵屯、小岗、单寨、学堂岗、林庄30个行政村。   -   代码   410728002:~201东街村 ~202南街村 ~203西街村 ~204北街村 ~205北关村 ~206中心街村 ~207东关村 ~208南关村 ~209岳庄村 ~210吕楼村 ~211五里铺村 ~212顿庄村 ~213姚占村 ~214孔场村 ~215杨庄村 ~216柴堤村 ~217苏寨村 ~218王楼村 ~219七里庄村 ~220八里张村 ~221五里屯村 ~222郭寨村 ~223徐楼村 ~224丹庙村 ~225贾寨村 ~226落阵屯村 ~227小岗村 ~228单寨村 ~229学堂岗村 ~230林庄村   -   沿革   1958年设城关公社,1982年改镇。1997年,城关镇位于长垣县中部偏南,面积28平方千米,人口2.3万,辖东街、西街、南街、北街、中心街、东关、西关、南关、北关9个居委会和杨庄、吕楼、林庄、王庄、顿庄、姚寨、胡庄、蔡北、蔡南、五里铺、岳庄、孔场12个行政村。新(乡)菏(泽)铁路、106国道过境。[1]  

南蒲街道

  南蒲街道位于长垣县西南部,是2006年3月区划调整新成立的一个街道办事处,前身是张寨乡,辖36个行政村,总面积63.6平方公里,总人口4.4万人。境内阿深高速、S213线纵贯南北,省道S308横穿东西,交通条件十分便利。该镇确立依托区位优势,加快农业现代化、稳步实施城镇化、积极推进工业化,走出一条农业现代化、城镇化推动工业化的道路。   南蒲街道辖张占村、西郭庄村、庞相如村、黄相如村、梨园村、郜坡村、后寺谷村、前寺谷村、甄庄村、木岗村、翟占村、朱庄村、雨淋头村、何占村、瓦棚村、夹堤村、鲁山村、阔占村、凡屯村、杜村、庄科村、高店村、枣科村、邵占村、赵店村、乔堤村、金占村、木掀店村、南孔庄村、陶行村、牛店村、司坡村、东郭庄村、赵庄村、王堤村、小张村36个行政村,55个自然村,总人口4.4万人,随着县城区道路逐步向南延伸,城市框架的不断拉大,南蒲办事处的区位优势更加明显。今年,办事处结合实际提出了打造“ 生态南蒲、和谐南蒲”的奋斗目标。   -   经济发展   围绕绿色抓农业,着力打造“生态张寨”。近年来,南蒲办事处党委、政府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为目标,大力实施土地流转,以地流转促结构调整,以结构调整促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采取政府引导、农民自愿、龙头带动、区域推进、规模发展的办法,引进了宏力高科、亿隆农林等龙头企业,在省道s213以西建成了3000亩美国红提葡萄生产基地和2000亩苗木花卉生产基地。同时,大力发展林业和养殖业,创新举措,实施了林权改革,对全乡路、河、渠林网进行统一规划,划出种植区,拍卖出让林权,种植速生杨,实现了以林养河、以林护路,并鼓励、引导群众种植速生杨。目前,全区种植面积已突破3000亩。建成了宏达种猪场、朱庄种猪场、黄相如种猪场、乔堤亚东养鸡场、河南省良种畜禽繁育基地等6个涉农龙头企业,引进了三元杂交猪、德国罗曼父母蛋鸡等国内外优良禽畜品种,在乔堤村投资300万元开工建设了豫北最大的肉鸡屠宰加工厂,并采取公司+农户的办法,引导群众发展养殖业,目前,全乡已发展养殖专业村4个,规模养殖户600余户。围绕“生态南蒲”的发展目标。2005年该区投资2000万元开工建设了集旅游、休闲、观光为一体的占地5000亩的生态旅游示范园,并启动了王家潭生态公园招商开发项目,计划利用外资,将占地1300亩的天然湿地——王家潭建成大型生态公园,逐步将亿隆农林、宏力葡萄园、王家潭生态公园联为一体,建成一条约8公里的生态旅游带。   突出特色抓工业,着力打造“富裕南蒲”。南蒲办事处坚持实施“民营立区、民营富区、民营强区”战略,制定了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和奖励办法,推行了企业项目联络员制度,企业部门联席会议制度,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初步形成了管业制造、起重配件、汽车配件等特色产业。目前,全区共有民营企业172家,其中年产值超亿元的3个,年产值超千万元的12个,2005年全乡工业总产值突破7.5亿元。   围绕“富裕南蒲”的发展目标,结合县城南联西扩战略。2005年,该区进一步加大了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谋划建设了两个工业小区。   杜村工业小区:以县城南北干道工业路南段为依托,沿道路两侧建设工业小区,引导农民以土地入股,参与项目建设,重点发展管业制造、煤矿机械、汽车配件等产业。   邵寨工业小区:以县城南北干道建设南路为依托,沿道路两侧建设工业小区,引导农民建设标准厂房,吸引企业入驻,重点发展生物制药、服装加工等产业。   -   社会事业   大力兴办社会事业,打造“和谐南蒲”。在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该区大力兴办社会事业,投资1680万元,实施了中小学布局调整,将全区6所中学、28所小学合并为2所寄宿中学和10所花园式小学,新建教学楼、宿舍楼等基础设施20000平方米,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资源实现了优化配置。成立了助学助教基金会,实施“一元钱”工程,号召发动全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及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奉献爱心,量力捐助,建立救助贫困生的长效机制。今年8月份,共向140名大中学生发放助学金14万元,有效解决了贫困家庭上学难的问题。   同时,该区还成立了矛盾纠纷调处中心,组建了治安巡逻队,并结合新农村建设制定了乡村文化大院建设规划,在各村成立老年协会,进一步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蒲北街道

   蒲北街道位于长垣县城区北部,新荷铁路穿境而过,省道213纵贯南北,交通十分便利。境内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电力充足、通讯便利。   蒲北街道成立于2006年2月。辖赵滑枣村、前杨楼村、西梨园村、殷庄村、吕阵村、高占村、杜楼村、聂店村、北堆村、南堆村、小务口村、杨滑枣村、琉璃庙村、徐屯村、张屯村、段屯村、史庄村、朱滑枣村、王庄村、邢固屯村、邢固堤村、董占村、程庄村、闫占村24个行政村,总面积38.4平方公里,总人口2.1万人,耕地面积3.6万亩。   蒲北街道土地肥沃,水利条件较好,有一定的农业基础,董寨等村的洋香果种植远近闻名。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华瑞精化化工、新乡亚都卫材、河南立达企业等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均在5000万元以上。随着宏力大道、工业大道和亿隆大道的北延和城张公路的开通,蒲北经济发展的框架将进一步拉大,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也将不断得到改善。  

丁栾镇

  丁栾镇位于河南省长垣县城北12公里处,东邻方里乡,西靠张三寨乡,南连满村乡,东北接佘家乡,北部与滑县高平乡毗邻。辖34个行政村,4.1万人,5.1万亩耕地,总面积49平方公里。其中非农业人口2800人,有汉、回、藏,彝等民族,其中回族近200人。1994年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撤乡建镇,始设丁栾镇。2000年被确定为省级小城镇建设重点镇,2004年被确定为国家级重点镇,2005年全镇社会总产值达7.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90元。   丁栾在历史上曾被冀南豫北交界处誉为“一丁二白三留固”三大集镇之首,秉承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文化。镇内有着丰厚的传统文化遗址,其中浮邱店村的仰韶文化和东角城村龙山文化遗址便是一例。因历史悠久、交通便利、商贾云集、人杰地灵而闻名于晋鲁豫。   十几年来,丁栾镇历届党委政府在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下,带领全镇广大干群,坚持改革开放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励精图治、开拓创新。坚持因地制宜,立足优势,重点发展卫材特色行业的发展思路,走以卫材行业推进城镇建设,以城镇建设带动卫材行业发展的良性循环的路子,强力推进重点镇建设。大力发展卫材行业,加快农业化进程。使丁栾镇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及社会各项事业得以长足发展,全镇基本上实现了农业保丰收、企业上规模、农村保稳定的人民安居乐业的政治局面。   医用卫材行业是丁栾镇的特色的支柱产业,已有30多年的历史,目前,该行业经过起步、发展、规范三个阶段之后,已形成以大方卫材销售公司、华西卫材公司、康民卫材公司等12家合法企业为龙头,从业人员1.2万人,产品达100多个系列,1500多个品种;年产值近4亿元的局面。产品辐射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及泰国、新加坡等国家。据权威部门调查统计,丁栾镇的卫材产品在全国市场占有额达50%。   “十一五”规划的号角已经吹响,新的一年,丁栾镇党委政府将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沿着“突出发展卫材行业,壮大全镇经济实力;突出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促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突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小城镇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和谐进步”的工作思路,带领全镇干群振奋精神,实干创业、锐意进取,为早日把丁栾建成富裕、文明、幸福的新农村而奋斗!.  

樊相镇

  樊相镇位于长垣县西北部10公里处,南接县城,北临滑县,106国道纵贯南北,新(乡)荷(泽)铁路横穿东西,阿(荣旗)深(圳)高速、济(源)东(明)高速穿越境内,国家二级火车站--长垣火车站座落樊相镇南端,区位优势明显,交通十分便利,全镇总面积81.46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50125亩亩,辖35个行政村278个村民小组,41203口人。   近年来,樊相镇党委、镇政府立足镇情,认真实践“-”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党建为龙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使全镇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农业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加大,高效农业持续稳定发展,成功引进的雪地、伊利莎白系列香瓜品种,圣女珍珠西红柿、荷兰黄瓜、大地甘兰,以及食用菌新品种白灵菇、杏鲍茹、等进行了大面积的推广种植,优质果树形成了区域化生产布局。畜牧养殖规模发展速度加快,形成了以沼带养,以养促沼的良性循环局面。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加强,黄开工程、优质麦工程带给全镇7万亩耕地旱涝保丰收,使全镇小麦产量和质量逐年提高。如今全镇己形成树成行、路成网、渠相通、旱能浇、涝能排的大好农业生产格局。2005年农业总产值达到1.9亿元,畜牧业总产值达到1.71亿元,地方固定资产达到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00元,分别比三年前增长了26%、26%、100%、20%。   乡镇企业发展势头强劲,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2005年,合同利用外资26.2万美元,引进县外资金2240万元,新乡市华瑞精细化工有限公司、长垣县方元橡塑有限公司、新乡市荣盛制冷设备厂、福达门业、新乡市亚都卫材厂、天乳牧业有限公司、新乡市源丰赛露乐器有限公司、胡庄商贸城、新乡市韩美斯日化用品有限公司等一批投资在200万元以上,科技含量高、设备一流的企业先后建成。同时,对博达纺织厂、新乡市金鸡化工有限公司等老企业进行了投资改造,扩大再生产,并继续实施“回归工程”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在以樊东中心商业街的基础上,相继建设了红星宇购物广场、粮所商业等、胡庄商贸城、供销社大楼、化工厂商业大厦,实现了东西商业合壁,网络化发展,拉长了商贸业发展的链条,多渠道增加了农民收入。.  

魏庄镇

  魏庄镇位于河南省新乡市长垣县城南偏东5公里处,距新乡、开封、濮阳、荷泽均不足百公里,濒临106国道,308省道,新荷铁路,是长垣县副中心镇,1996年实现撤乡建镇。   全镇国土面积4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7230亩,辖25个行政村,总人口48817人。镇区建成面积6.5平方公里,镇区人口21583人,城镇化水平41%。被国家发改委认定为第一批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被省0命名为河南省百强特色乡镇;全省乡镇综合实力排名第18名,新乡市排名第3位;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乡镇企业科技园区"";被新乡市委、市0授予""起重机械工业园区先进单位"";连年荣获新乡市委、市0""发展民营经济一等奖""。   产业特色鲜明。魏庄镇坚持树立""不求其多,但求其特""、""不求其全,但求其精""的特色经济观念,用全局思维的观念来审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选准自己发展的""坐标""。现已形成起重机械、建筑机械、汽车配件、绿色食品加工四大支柱产业。拥有个体、私营股份制企业1200多家,其中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14家,涌现出卫华集团、豫中起重集团、中原起重机械有限公司、河南重工集团、长远集团等一批龙头企业。通过ISO9000系列质量体系认证的企业达35家,尤其境内的起重产业,历经20多年的发展,现已形成整机生产、零配件加工及经销企业560余家,日产单、双梁起重机100多台(套),起重机械配件产品1500多台(套),年使用钢材60多万吨,其中100吨以下起重机销售占全国市场份额的60%以上。已成为全国重要的起重机械生产基地,享有""中国起重第一镇""之美誉。   小城镇建设日新月异。近年来,魏庄镇先后投入近3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新修道路10条;新增通讯光缆4公里;铺设排水管网35公里;新建35千伏变电站1座;亮化工程立足于一路一景,各主要道路安装有风格迥异的路灯、景观灯近千盏,灯箱200个,灯塔4座,跨路拱形灯架30座。一个基础设施完善、社会管理有序、环境整洁优美、生活舒适健康的现代化小城镇已显露雏形。.  

恼里镇

  恼里镇位于长垣县东南部,东依黄河,与东明、兰考隔河相望,全镇总面积99.6平方公里,辖33个行政村,5.2万口人,6.1万亩耕地。该镇曾先后被上级授予“全国投资环境300佳乡镇”、“河南省百强乡镇”、“省六好先进党委”、“中州名镇”、和“小城镇建设市级重点镇”等称号。2005年,全镇GDP达到4.5亿元,财政收入突破800万元大关,农民人均收入达到3260元。   恼里古称匡城。相传,春秋时孔子曾携弟子于此。当时这里便是一个人杰地灵、商贾云集的繁华之地。多年的今天,古老的匡城又焕发出青春,成为黄河岸畔一颗璀璨的明珠。   该镇农业产业化初具规模。东部以搞好优质生态示范园为依托,发展了绿色观光农业。西部在搞好优质旱稻推广的同时,重点做好了转基因棉的种植。全镇已建成5万亩优质麦农业园,2万亩生态旅游示范园,2万亩速生丰产林,8000亩优质水稻和2600亩转基因棉。目前在恼里,田成方、树成行、路成网,森林覆盖达到42%,已构成一道亮丽风景。   该镇民营经济异军突起。支柱产业起重机及配件生产,己形成了四个工业集中区,规模以上企业68家,其中年产值上亿元的5家,超千万元的企业35家,在全国各地设立销售处1600多个,全镇年工业产值14.6亿元,其中新乡矿山集团、河南矿山公司、河南宏远公司、河南晟源公司、河南盛达公司、河南天桥公司与企业均通过ISO质量体系认证,并领取了颁部生产许可证,产品畅销全国各地,部分产品远销亚、非。   城镇建设日新月异。投资1300万元,完成了矿山大道、北环路、新区路等建设“四横三纵”的城镇基础框架已建成,城镇面貌得到美化、绿化、亮化,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目前3.5平方公里新区内,工业、行政、居民、商贸、娱乐五大功能小区正在建设之中,预计总投资达到2.5亿元,投资680万元的过堤平交桥和投资1200万元的黄河浮桥建设,将彻底改变通不便的局面,为恼里经济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该镇始终坚持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全面实施科教兴镇战略,全镇拥有专业技人员15000人。三年用于教育卫生支出2000多万元。该镇现有职业中专一所,中学7所,三等甲级医院一所,群众文化生活和卫生保健有了很大提高。.  

常村镇

  常村镇地处长垣县、封邱县、滑县三县交界处,总面积75.1平方公里,耕地6.2万亩,人口4.6万人,40个行政村。引黄干渠大功河纵贯全镇,新荷铁路、省道308线横穿全境,乡村公路四通八达。   常村镇是一个农业大镇。该镇党委、政府立足镇情,瞄准农业市场的前沿阵地,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充分发挥农产品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坚持用工业化理念经营农业,重点抓好优质小麦、绿色食品、绿化苗木、特色产品等主导产业,以公司制发展农业,建成了“四大园区”:5.6万亩的优质小麦生产园区,5万亩的绿色食品生产园区,年产60万公斤的黄背木耳种植园区,1万亩的绿化苗木种植园区。同时注重变农产品为工业品,变农民为工人,推动以农业经济为主向工业经济为主转变,不断拉长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建立涉农龙头企业与农户新型利益分配机制,并实现了规模扩张,把优势品牌做强做大,形成较高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农副产品加工是使农产品转化增值的最直接手段。常村镇以此为突破口,先后建立了以“新乡市蒲丰制粉有限公司”为龙头的10个面粉加工厂,使本镇的粮食实现了就地转化升值,并消化周边县、乡大量余粮,年创产值2亿元。目前,农副产品加工业已成为该镇的主导产业、名牌产业,随着它的不断壮大,还辐射带动了其他产业,如粉皮加工、畜牧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年创产值5亿元。   畜牧养殖业是常村镇三大支柱产业之一。该镇党委、政府以创建沼气生态镇为契机,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先后建成了河南富田畜牧发展有限公司、普源科技养殖发展有限公司、新蒲牧业有限公司等为龙头的养殖企业18家。全镇现存栏肉猪20万头,肉鸡30万只,年创产值2.5亿元。   常村镇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该镇党委、政府立足镇情,科学决策,以专业化致富农民,大力开展劳务输出工作。并创新机制,市场化运作,把劳务输出工作作为一项产业来经营,成立了“人力资源开发中心”,建立了“劳务输出服务站”,每年开展一次“十大外出务工杰出有为青年农民”和“劳务输出功臣”评选表彰活动,并定期对农民工进行“充电扩能式”的专业技术培训。同时委派优秀青年干部外出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进行创业锻炼,积极创建劳务输出基地。目前,全镇已在全国各地创建了20余个劳务输出基地,行业涉及防腐、建筑、服装、烹饪、装璜等十余种,每年输出劳动力达到12000多人次,年创收入超亿元。.  

赵堤镇

  赵堤镇距长垣东北25公里,全镇面积48平方公里,耕地3.5万亩,人口3万余人,辖30个行政村。赵堤镇处于两省四市交界地带、东部与山东省东明县隔河相望,北部与濮阳接壤,西北与滑县相邻,是典型的省际、边缘镇。临黄大堤公路纵贯全境,新菏铁路、济东高速横穿东西,乡村油路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利。1977年置赵堤公社,1983年改为赵堤乡,2001年撤乡建镇,1997年被新乡市人民政府确定为长垣县唯一的副中心城镇。  近年来,赵堤镇紧紧围绕“开放、发展、和谐”六字方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绿色农业为重点,以优化投资环境为先导,全镇经济呈现出快速高效发展之势。目前,已形成特色农业、畜牧养殖、劳务输出三大支柱产业,初步走出了靠调整结构实现农民和财政双增收的新路子。特色农业围绕绿色精米做文章,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命名的“绿色水稻生产基地”达3万亩,涌现出了绿色精米厂等一批从事精米深加工和销售的涉农龙头企业。“赵堤”牌大米2002年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赵堤精米以其“软筋香甜、无公害、无污染”闻名遐迩,赵堤“大米之乡”的美称享誉各地。畜牧业立足规模化养殖上项目,依托临堤傍水优势,突出抓好临堤绿色养殖带和小寨养猪厂、豫北养牛厂“一带两厂”建设,带动了千家万户搞养殖。劳务输出不断提高组织化水平,加强劳务信息咨询、收集和发布工作,实施“三千农民大培训”计划,提高务工的科技含量和技术层次,实现劳务输出由体能型向技能型、智能型转变。   赵堤历史悠久、民风淳朴、底蕴丰厚、环境优美,是中原大地一块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热土。为加快推进镇新区开发建设,我们按照省建筑设计院规划的宏伟蓝图,确立了建设现代化新赵堤的战略定位,致力把赵堤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的生态宜居区、工农业发达的经济强区、独具特色的文化新区和改革创新的实验区。今天的赵堤,一路两行、绿树成荫、势头初现、百业待兴,无论是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城镇新区建设,还是开发旅游观光产业以及兴办各项社会事业,都有着广阔的合作前景。我们坚信,随着长垣在豫北城市群中率先崛起,年轻的赵堤必将成为黄河飘带上一颗熠熠闪烁的东方明珠。.  

孟岗镇

  "  孟岗乡位于长垣县城东9公里,总面积59平方公里,耕地4.95万亩,辖42个行政村,47万人,绿地面积48.6万平方米,是新乡市、长垣县综合实力较强乡镇之一。   孟岗乡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春秋时期卫国大夫蘧伯玉就诞生于此,蘧氏后裔遍布海内外,素有“蘧公故里”之称。近年来,历届乡党委、政府抓住有利时机,大搞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积极为民营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使全乡经济有了快速发展,经济总量以年均8%的速度快速增长。几年来,该乡先后投资1600万元,用于小城镇建设,新建了农电站,对全乡农村低压线路进行了全面改造;投资800万元,硬化了乡村道路20余条50余公里;新挖、拓宽河渠100余条;新打机井84眼;同时大力实施回归工程,出台了一系列招商引资优惠措施及奖励办法,鼓励该乡在外地发展的能人来家乡办厂兴业,用优惠的政策引导民营经济发展,使该乡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先后崛起了东泰、顺达、豫牛、利普、金鑫、鸿福等颇具规模的现代化民营企业,以东泰齿轮和利普包装公司为龙头,初步建成了苇元卫材小区和王楼工业小区。如今,民营经济已占全乡经济总量的70%以上,成为该乡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全乡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2003年4月,新一届党委、政府成立以来,全乡新上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以上企业4个,百万元以上企业10个,形成了以防腐、化工、起重、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导的支柱产业,豫牛乳业有限公司是现代化股份制综合型企业,是集奶牛饲养、绿色乳制品深加工、纯净水生产、花卉苗圃种植基地于一体的涉农龙头企业,年产液体奶1.2万吨,饮用纯净水1.4万吨,产值6000万元,计划两年内建成投资9000万元、占地100亩的“长垣县绿色奶业饲养带生产基地”,新乡市顺达实业有限公司是中国烟用香精香料生产供应点企业,新研制开发的羚钾基淀粉素纳(CMC)应用于方便面、挂面增筋剂、涂料增粘强力剂、液体料悬浮剂产品销往北京汇源、内蒙伊力、湖南太子奶等十几个省市和数百个厂家,新乡市利普包装有限公司是我乡卫材业的一颗新星,投资4000万元。.  

满村镇

  满村乡位于长垣县北部,距县城6公里,东与孟岗乡、方里乡毗邻,北与丁栾镇、张三寨乡搭界,西与樊相镇为邻,总面积56平方公里,东西长11公里,南北宽8公里,耕地面积62520亩,辖31个行政村,45791人。其中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8571人,占全乡总人数的18.7%.2005年第一产业增加值达1.22亿元,增长8%;民营工业增加值达到1.15亿元,增长20%;固定资产完成1.1亿元,增长83%;国、地税达到170万元,增长27.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00元,增长6%;97年实现了“小康乡镇”,成为新乡市综合经济实力较强乡镇之一。   满村乡有党员1180名,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发挥的极为充分。其中,陈墙2000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先进党支部”和“先进村委会”。陈墙、前墙被命名为市级文明村,邓北、邓西、落阵屯为县级“文明村”,该乡2005年取得的荣誉有:被省授予科技示范乡镇和经济普查先进单位;被新乡市委、市政府为计划生育先进乡、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农业综合开发在全市评比中列第一名;被县委、县政府评为经济建设先进单位、目标管理先进单位、计划生育先进乡、水利建设“命脉杯”先进区、公路建设先进单位、林业生产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满村乡交通发达,308省道和213省道纵穿南北,新荷铁路线和正在建设的济东高速公路横贯东西,且境内设有火车站和高速出入口,满孟路、三墙路、三邓路、满樊路等乡间柏油路纵横交错,全乡实现了村村通油路,为满村乡的发展创造便利条件。   满村乡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境内文化遗址众多,长垣县四致八景之首“北杏坛”位于满村乡学岗村,现存杏坛亭一座和碑刻数通,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省重点文物保护遗址有小岗龙山文化遗址,兼有商周至汉代陶片,县级有宜邱仰韶文化遗址和卫灵公墓,证明远在几千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劳动生息。   满村乡以科技为依托,以工业为主导,形成了民营经济、商贸业和高效农业“三驾马车”共同拉动该乡经济快速发展。.  

苗寨镇

  苗寨乡地处长垣县东北部,南与芦岗乡为邻,北与武邱乡交界,西与方里乡、孟岗乡、赵堤镇接壤,东与山东东明隔黄河相望,离长垣县城25公里,离濮阳45公里,距山东东明县城20公里。   全乡土地面积54平方公里,耕地36767亩,总人口4.6万人,辖37个行政村、42个自然村。   苗寨乡地处黄河滩区,人多地少,主要收入靠外出务工收入,从70年代兴起的防腐业,成为该乡的支柱产业。   新一届党委、政府,以“-”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致力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在稳定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多轮驱动,促进滩区畜牧养殖业的发展,全乡规模养殖户达到3000多户,小型养猪场达到12家,新建成的黄河养殖公司肉牛存栏达到600头。支柱产业防腐业得到了空前发展,特别是第三届国际腐蚀控制大会在长垣的召开,进一步提高了长垣防腐的知名名度,有中国防腐在长垣,长垣防腐在苗寨的美誉。截止目前全乡共有一级资质的防腐企业一家,专业施工队伍300多个,资产上千万的防腐企业家50多个,上百万的防腐企业家800个以上,业务范围遍及全国各地,并走出了国门。   2005年全乡生产总值达到3.1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2980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987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26元,财政收入达到126万元,地方固定资产投资达到7000万元。   ".  

张三寨镇

  张三寨乡位于长垣城北20公里,乡域面积40平方公里,辖28个行政村,4.1万亩耕地,3.06万口人,是长垣城北重要的优质商品粮生产基地和医用卫生材料生产基地。张三寨乡交通便利,东临长濮公路,西接106国道,北与滑县高平乡搭界,文明渠穿境而过,乡域内村村通柏油路。张三寨乡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春秋战国时期著名桂陵之战遗址和宋代名臣程颢的“程夫子祠”就在该乡境内。张三寨籍的诸多学者、专家、知名人士和政界领导遍布全国各地。   经济建设:   近年来,张三寨乡党委政府组织带领全乡干群认真实践“-”重要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实现了经济快速腾飞和社会事业和谐发展。全乡已形成了医用卫材、农副产品加工、化工银粉、酿造、窗纱手套加工和高效农业六大经济板块,其中医用卫材和畜牧养殖业发展为长垣县的特色支柱产业。2002年河南省医用卫材工业园区批准在张三寨乡规划建设。2005年,张三寨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7亿元,财政收入38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3300元。   社会事业:   张三寨乡的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教育、卫生、城建、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该乡高标准建成了三所中学和17所小学,在校师生达5200余人,教育事业蒸蒸日上。以卫材工业园区为中心的小城镇建设日新月异,已完成2平方公里的“四通一平”发展框架。近年来,张三寨乡先后被省、市、县命名为“小康乡”、“卫生材料之乡”、“文明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先进六好乡镇党委”、“党风廉政建设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  

芦岗乡

  芦岗乡地处黄河滩区,南邻总管乡,北接苗占乡,西依临黄大堤,东隔黄河与山东省相望,辖区内共有41个行政村,64个自然村,耕地面积44000亩,滩地面积16000亩,人口53000人,劳力36000人,国土面积67平方公里,境内有串滩公路,孟马路等数十条公里,通车里程达56公里,目前,已开通程控电话8500门,有线电视已实现进村入户。近年来,芦岗乡广大人民群众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艰苦创业,与时俱进,社会大局稳定,经济快速发展,古老的黄河滩区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一、农业方面:   农业经济结构调整迈出了可喜的步伐。我乡坚持“品种调优、质量调高、规模调大、结构调强、效益调高”为出发点,立足滩区实际,以实施“优质良种工程”和“畜牧兴乡计划”为重点,在全乡全面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步伐,2005年全乡种植优质小麦2.43万亩,新增莲藕,水稻种植面积1500亩,新增养殖户210户,在发生特大旱、涝灾害的情况下,确保了粮食产量稳中有增,牲畜数量明显增多,实现国内生产总产值2.65亿元,畜牧业产值8112万元,财政收入104万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650元,社会固定资产完成5000万元。   二、乡镇企业:   通过加强感情联络、制定优惠政策、完善激励机制,大力实施“回归工程”,西小青机制砖厂,长垣县予制构件有限公司等座地企业发展势头强劲,新乡市土建安装公司实现了二级资质企业目标后,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施工领域遍布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全国大中城市;蒲光制衣有限公司等一批新兴产业正在勃勃兴起,并逐渐壮大。同时,以建筑业为依托,以健全劳务输出组织、建立劳务档案、完善信息网络、提高劳动技能为手段,大力发展劳务输出业,多渠道转移剩余劳动力,人均劳务输出收入5000元,2005年乡镇企业产值达1.8亿元,财政收入完成1041万元。   三、文教、卫生方面:   目前,全乡共有中学4所,小学22所,在校师生9000多人,广大教职员工,辛勤工作,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乡卫生院新建门诊楼2座,住院部10间。.  

方里乡

  方里乡位于长垣县城东北15公里处,全乡面积50平方公里,辖28个行政村,3个自然村。人口40183人,耕地37640亩。   该乡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曾先后荣获省级“电话乡”、市级“先进基层党组织”、爱国主义教育读好书“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2004年荣获长垣县“畜牧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和农机工作”、“劳务输出工作”、“信访工作”、“秸杆禁烧和综合利用”先进单位。2005年获“水利建设”、“林业生产”先进单位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乡镇”。2005年底,国民生产总值达5.6亿元,财政收入达到132万元;固定资产投资达80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790元。   该乡依靠科技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用工业化理念发展高效农业,推行农业结构调整,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农业。农作物主要有水稻、花生、玉米、小麦等。在乡东部建成了1.2万亩的绿色水稻基地,在中西部建成了1.5万亩的绿色花生基地,优质小麦种植达1.9万亩,2004建成的万亩优质小麦基地建设项目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同时,大力培植涉农龙头企业——长垣兴达养殖场,走“公司+农户”的路子,带动了乡西部几个村饲养业的发展,养猪专业户达200多户。有效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在招商引资和民营企业建设方面,充分发挥“中国防腐之乡”品牌优势,实施“回归工程”,进一步巩固防腐支柱产业,目前全乡有防腐施工队伍266个,从业人员超过6000人。防腐业的壮大,带动了本地企业的发展,投资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新乡富臣漆业有限公司、新乡蒲方面粉厂、长垣兴达装饰材料厂、长垣特种防腐标牌公司等。   全乡现有中学2所、小学22所,教师320人,在校学生超过8000人,乡有卫生院、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敬老院各一处,各村有卫生室、文化大院等公益事业单位。   以撤乡建镇为契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小城镇建设稳步发展,该乡沿丁方公路进行开发,建成了商贸一条街。2002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6000多万元,硬化道路21条,总长24公里,乡区面积由1.2平方公里扩大到2.8平方公里,为撤乡建镇奠定了基础。全乡政治稳定,社会秩序良好,精神文明建设得到长足发展。.  

武邱乡

  武邱乡位于长垣县东北部,距县城30公里,地处黄河之滨,北邻濮阳市,东与山东省东明县以黄河浮桥相通。全乡面积86平方公里,辖36个行政村,人口4.6万,耕地4万亩。   武邱乡人杰地灵,钟灵毓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万亩黄河难涂,丰富的林业资源,伴随着黄河浩浩荡荡,在贯穿全境的长东铁路大桥,50万伏高压输电线路辉映下,古老中孕育着现代文明气息,极具有生态旅游的开发价值。   经过历届党委、政府的共同努力,质朴勤劳的武邱人民现在思想解放,理念创新,艰苦创业,真抓实干,经济显著发展,社会明显进步,人民群众生活大为改观。2005年实现农业总产值达13687万元,保持了年递增8.1%的增长率;乡镇企业总产值达2.5亿元,保持了年递增30%的增长率;财政收入完成123万元,增长率达4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267元;2005年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150余万元,全乡柏油路长52公里,电视信号无盲区,电话村村通,移动、联通网络覆盖全乡。   新一届党委、政府立足武邱实际,兼顾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突破传统农业种植模式,抓住国家退耕还林政策机遇,营造速生丰产林,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以建设“林、草、药、牧”四大特色产业科技投入力度,走林业、林草、林牧、林药立体高效种植养殖的路子,采取重点扶持,示范带动、典型引路的方式,做足做好做活林业这篇文章,逐步把林业培植成为武邱乡继防腐、建筑之后的第三大支柱产业。目前,我乡林地面积已达2万余亩,发展立体农业,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已具雏形,畜牧养殖业发展良好。在“公司+农户”模式的带动下,各村养殖业已初具规模,小规模大群体的模式正在逐步形成。以林业大乡、畜牧强乡、生态名乡为主要内容的“三乡”建设稳步推进。   防腐、建筑已形成规模。每年万余人的防腐、建筑大军浩浩荡荡开向祖国各地,洒播着武邱人民的勤劳、智慧,收获着现代文明气息,在三峡工程、小浪底工程、西气东输工程以及北京亚运村、国家大剧院等国家大型项目建设中都留下了武邱人创业的身影。年创产值超亿元。   “务工经济”发展迅速。我乡劳务输出走上了规范化、组织化的轨道,已成为重要的劳务输出和人才培训班的基地。劳务输出服务站、中介组织、劳务基地“三位一体”的格局已然形成,在建筑、防腐两大龙头行业的带动下,劳务输出已成为武邱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务工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  

佘家乡

  长垣县佘家乡位于长垣县东北部长(垣)、滑(县)、濮(阳)三县交界处,距县城25公里,区域面积5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64万亩,辖49个行政村,60个自然村,29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8000多人。佘家乡地处豫北黄河故道,气候湿润,土壤肥沃,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和畜禽繁衍。交通便利,省道308线纵穿南北,长(垣)赵(堤)公路横贯东西,新(乡)荷(泽)铁路跨境而过,乡村道路四通八达。   佘家乡是农业大乡,历来重视农业发展,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全乡已基本形成“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农业生产格局。为实现由农业大乡到农业强乡的转变,佘家乡坚持“立足实际、面向市场、宜种则种、宜养则养”的指导原则,积极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目前,全乡优质小麦种植面积达3.5万亩,苹果、梨、桃等经济林果3000余亩,绿色水稻、优质花生和食用菌的生产也初具规模;以生猪、肉鸭为主的养殖业发展迅速,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佘家乡素有“建筑之乡”之称。全乡共有大小施工队伍50多个,近万名建筑大军常年活跃在北京、天津、唐山等全国十多个大中城市,还多次远赴俄罗斯、利比亚等国支援建设。近年来,共承建大小项目一千余个,尤其是北京香山饭店、唐山市政办公大楼、亚运村住宅楼等工程项目创全国先进水平。   近十年来,佘家乡由于积极发展经济,大力实施“回归工程”,乡镇企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天汇食品有限公司、金源食用油有限公司等一批骨干企业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发展前景广阔。塑料制品和卫生材料行业发展迅猛,目前已建成板城、老岸两个专业生产市场,较大的企业有新乡市长东卫材有限公司、新乡市荣军轻工制品厂。汽车配件生产也具有一定规模,企业主要有长垣县橡塑精密制品厂.  


佘家乡特产大全




佘家乡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