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三镇位于红河州北部,是红河州及弥勒县的北大门。东、西、北三面与阿诗玛的故乡石林彝族自治县接壤,三那线、石新二级公路两条国道在风景秀丽的镇政府所在地花口龙潭交汇,北距昆明132千米,南距州府个旧140千米,北延42千米达南昆铁路石林火车站。
全镇土地总面积288.8平方千米,总耕地面积35478亩,海拔1476~2137米之间,属典型的喀斯物地貌。境内峰峦叠嶂,森林茂密,森林覆盖率达64.4%;蕴藏有丰富的大理石、马牙石、褐铁矿、红铁矿、铜矿等矿产资源。源于斯地、享誉世界的“阿细跳月”,乃中华民族文化之奇葩。境内有旅游胜地锦屏山风景区。家业主要以烤烟、玉米、小麦等种植业和黄牛、黑山羊等养殖业为主,以石材加工为主的乡镇企业方兴未艾。
西三镇与相邻西一镇同属云南省革命老区,省级扶贫攻坚乡。全镇有9个村委会,46个村民小组,47个自然村,2001年末总人口22348人,以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82%。全镇经济总收入4197万元,乡镇企业总收入3413.8万元,财政收入352万元,农民人均纯1231元。
彝山西三良好的生态环境,优越的交通条件,丰富的石材资源,浓郁的民族风情,是投资开发的理想之地。西三人民热忱欢迎有识之士前来开垦这片神奇、美丽的热土!
".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2.23万人 | 288.8平方公里 | 532526109 | 652300 | 0873 | 查看 西三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弥阳镇 |
弥阳镇是弥勒县城所在地,是全县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由原弥阳、弥东两镇撤并成立。全镇辖区面积250.2平方公里,有24个社区、村委会,175个居(村)民小组,总人口116445人,耕地面积56772.9亩。2003年底,农村经济总收入141336万元,乡镇企业总收入116507万元,完成各种税收9410万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981.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20万元。各项经济指标名列红河州乡镇前列,特别是镇级财政收入名列全州乡镇第一,全省乡镇第17名。弥阳镇党委、政府在积极推进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2001年弥阳镇党委被省委评为“模范基层党组织”,2002年被中央文明委评为全国“先进文明乡镇”。. |
新哨镇 |
新哨镇位于县境中南部,距县城18千米,幅员315平方千米,以甸溪河为界形成东、西分别上万亩的平坝,全镇辖区有12个村委会,81个自然村,9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9439人,居住着汉、彝、苗、壮、傣等13个民族。 该镇地处昆河公路,滇桂公路交汇处,有着优越的交通区位优势。境内褐煤储量达8.82亿吨,可露天开采近2亿吨。 镇党委政府抓住昆河经济带发展酿酒葡萄这一历史机遇,在粮、烟传统产业的基础上,着力培植新的支柱产业,2003年末,酿酒葡萄种植面积已达2万亩,成为该镇的一项拳头产品,把利用宜林荒山与发展板栗相结合,使“板栗之乡”真正“香”起来。该镇是弥勒县商品粮,优质粮食生产基地,“昆河经济带”红河片区重点发展之地,被命名为州级文明乡镇、卫生先进乡镇、体育先进乡镇。 新哨镇将以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完善的基础设施,良好的投资环境,真诚的合作姿态,竭诚欢迎国内外有识之士前来开发,携手共创美好的未来。. |
虹溪镇 |
"虹溪镇位于弥勒西南部,地处南盘江以东、甸溪河以西的分水岭上。全镇为四周环山,中间为平坦的封闭式盆地,镇域最高海拔1945米,最低海拔1400米,年降雨量900毫米。镇政府所在地距县城40千米。新哨至盘溪三级公路横贯东西,虹文、虹云两条水泥硬化大道直穿南北,形成错落有致的交通格局。2003年末全镇辖9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8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3699人。土地总面积134平方千米,耕地面积39096亩;农村经济总12585万元,农民人均纯1503元。水利设施完善,东、西放水沟和主排沟三条大沟共同承担全镇坝区排灌,众多沟渠相互交错。该镇历史悠久,有众多人文景观,州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代一品封典坊”立于镇东门,有县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石狮(3只)、魁星阁以及点石庵、文庙天子台、文笔塔、藏书楼等古迹。省级风景区白龙洞,地处虹溪境内。清末巨商王炽,世居虹溪,其故居至今滑有余存。 虹溪镇素称“烤烟之乡”,经济发展具有典型的烟经济特点,烤烟收入占财政收入的75%,是全国著名的公有制烤烟的生产基地,多年被省州评为“烤烟生产先进乡镇”。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和全面产业结构的大调整,虹溪镇将以更加昂扬的步伐,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人文优势和硬件设施完备的优势,为广大投资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
竹园镇 |
竹园镇位于弥勒县南部, 地处珠江水系南盘江支流甸溪河沿岸, 北距县城37公里,境内南北长17公里 , 东西宽12公里 , 国土总面积204平方公里。全镇辖10个村委会 ,106个村民小组 ,88个自然材。全镇地形特点属坝区和半山区地貌,耕地总面积为35891亩,其中水田 27363亩,旱地8528亩,人均占有耕地0.66亩。全镇气候为亚热带气候 , 海拔1170 米 , 年平均气温19.4 ℃ , 无霜期340天 , 年平均降雨量953.7毫 米 , 年相对湿度70% 。 2002年末全镇总户数13540户,总人数54693人 ,其中农业人口51061人 ,非农业人口3622 人。 解放时,竹园镇经济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各种基础设施薄弱。1950年甘蔗总产量2916吨 , 粮食产量5569.2 吨 , 后来经济社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 "" 文革 "" 影响甘蔗和初谷产量逐年下降。改革开放以来 ,全镇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2002年,全镇工农总产值为20475万元 , 其中工业总产值为16261万元 , 农业总产值为4214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51797万元 ,比上年增长20%; 农民人均纯收入 1752 元 ,财政收入384万元。蔗糖、粮食、畜牧、蔬菜为竹园的四大传统产业。近年来 , 将莲藕、竹子作为新兴产业来抓。 2002年 , 全镇冬早蔬菜种植面积达2.1万亩 , 年产量10万吨 , 品种主要有黄瓜、辣椒、白菜、茄子、早玉米等 , 市场需求很大 , 形成了一个产值上千万元的产业。 2002年末,全镇有中学2所 , 在校学生2438人 有中心完小12 所 , 在校学生6061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7%, 巩固率达100%; 小学在校学生辍学率为0.2%,14周岁人口完学率为93% 。初中入学率达95.7%, 辍学率为0.63%; 中考升学率达19.2% 。创省级三好学生1 名 , 州级三好学生1名 , 县级三好学生27名 , 优秀学生干部3名 , 州、县先进集体各1个 , 评出镇首届 "" 春蚕奖 "" 、 "" 十佳班主任 "" 各10名。全镇开展了"" 十星级文明户 "" 创建活动 , 评出 "" 十星户 ""1472 户 , 九星户3110户 , 八星户 2919户 创县级文明单位8 个。. |
朋普镇 |
朋普镇位于弥勒县南端,东临江边乡,西靠巡检镇,南接开远市,北连竹园镇,距县城56千米。镇内最高海拔1867米,最低海拔990米,年平均气温19.4℃,无霜期340天,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全镇辖朋普、小寨、庄田、庆来、同车、新车、可乐、矣厦、黑果坝、团结、齐格11个村民委员会,89个自然村,118个村民小组,1个居委会。2005年末总户数14495户,总人口48384人,其中男24250人,女24134人,农业人口43324人,非农业人口5060人。人口自然增长率4.93‰,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142人。主要居住着汉、傣、彝、回四种民族。其中汉族30385人,占总人口数的62.8%, 傣族8031人, 占总人口数的 16.7%, 彝族6259人, 占总人口数的13%, 回族2544人,占总人口数的5.3%,其它民族占总人口数的2.2%。 - 作物 朋普镇农民居多,主要以农业种植为主。农作物主要为甘蔗、玉米、烟叶。甘蔗多为坝子里栽种,玉米、烟叶多分布在东山、西山等山地栽种。近年来气候干燥炎热,雨量较小,作物需水供不上,农民生活较为艰苦。 |
巡检司镇 |
弥勒县辖镇。1951年第八区,1955年改巡检司区,1958年改公社,1984年改区,1987年设镇。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城54.5公里。面积335.2平方公里,人口3万,其中彝族占48%,其他为傣、回等民族。镇政府驻巡检司火车站。辖巡检司、乌崩、德万、拉里黑、高甸、乌稠、宣武、龙树、钟山、拖谷、已白11个行政村。地处山区和丘陵地带。南盘江流经镇境西缘。经济以农业为主。主产稻谷、玉米、小麦、蚕豆,经济作物有烤烟、甘蔗、花生。镇(村)办企业主要有农具修造、酿酒、烧制砖瓦、建筑、交通运输、食品加工、木材加工、烟丝加工、商贸饮食服务等行业。. |
西一镇 |
"西一镇位于县城西部,属云南革命老区和省级扶贫攻坚乡之一,是名扬中外的“阿细跳月”的故乡。全镇土地总面积345平方千米,辖10个村委会,4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5675人,居住有彝、汉、苗、傣等民族,其中以彝族阿细人为主的少数民族占94.6%。被誉为“歌舞之乡”、“摔跤之乡”,是云南省体育先进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镇党委政府带领全镇种族人民紧紧抓住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的大好机遇,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继承优良革命传统,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走好“山路”,念好“山经”,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林、牧、果,农业生产一年一个新台阶。2001年粮食总产量1130万千克,农村经济总收入达468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02元,人均有粮440千克,基本实现扶贫攻坚的目标任务,全镇各族人民已摆脱贫困,逐步向小康生活迈进。 ". |
西二镇 |
西二镇位于弥勒县西北部,东经10303’36""--103015’18"",北纬24014’15""--24032’36""之间。距县城42千米。东接西一镇,南连五山乡,西隔南盘江与玉溪市华宁县相望,北与昆明市宜良、石林两县接壤,地处“三州(市)四县”交界,昆河铁路从境沿蜿蜒穿过。最高海拔2147.6米,最低海拔1130米,立体气候尤为显著。平均气温15.5℃,最高气温34.1℃,最低气温-3.5℃。 2002年末,全镇总人口38497人,其中农业人口37345人,非农业人口1052人,分别占总人口的97.3%和2.7%。境内居住着彝、苗、回、壮、傣、哈尼、白、蒙古、布衣等9个少数民族共19244人,占全镇总人口数的50.1%。全镇辖12个村民委员会,158个自然村,146个村民小组。辖区内国土总面积397.5平方公里,实有耕地面积50024亩(其中承包土地40045.2亩,水田13124亩,旱地9978.8亩),人均耕地面积1.34亩;林地12.6万亩。 2002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6907万元,乡镇企业总收入2200万元,工业总产值494万元,地方财政收入605.5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75元,农民人均有粮466千克。西二镇依靠丰富的土地资源和独特的自然条件,加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一是平稳发展烤烟;二是主攻粮食单;三是巩固畜牧业;四是培植壮大灯盏花、竹产业;五是加大冬季农业开发力度。. |
西三镇 |
西三镇位于红河州北部,是红河州及弥勒县的北大门。东、西、北三面与阿诗玛的故乡石林彝族自治县接壤,三那线、石新二级公路两条国道在风景秀丽的镇政府所在地花口龙潭交汇,北距昆明132千米,南距州府个旧140千米,北延42千米达南昆铁路石林火车站。 全镇土地总面积288.8平方千米,总耕地面积35478亩,海拔1476~2137米之间,属典型的喀斯物地貌。境内峰峦叠嶂,森林茂密,森林覆盖率达64.4%;蕴藏有丰富的大理石、马牙石、褐铁矿、红铁矿、铜矿等矿产资源。源于斯地、享誉世界的“阿细跳月”,乃中华民族文化之奇葩。境内有旅游胜地锦屏山风景区。家业主要以烤烟、玉米、小麦等种植业和黄牛、黑山羊等养殖业为主,以石材加工为主的乡镇企业方兴未艾。 西三镇与相邻西一镇同属云南省革命老区,省级扶贫攻坚乡。全镇有9个村委会,46个村民小组,47个自然村,2001年末总人口22348人,以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82%。全镇经济总收入4197万元,乡镇企业总收入3413.8万元,财政收入352万元,农民人均纯1231元。 彝山西三良好的生态环境,优越的交通条件,丰富的石材资源,浓郁的民族风情,是投资开发的理想之地。西三人民热忱欢迎有识之士前来开垦这片神奇、美丽的热土! ". |
东山镇 |
地理位置 东山镇位于弥勒县东部,东接文山州邱北县,南与江边乡、竹园镇为邻,西接新哨镇、卫泸乡,北与泸西县山水相连。土地总面积368平方千米,辖新寨、旧城、龙细、舍木、安产、铺龙、大栗、洛那等8个村民委员会,有65个自然村,63个村民小组,镇政府所在地新寨距弥勒县城48千米。 气候特征 镇域地势为中部高、四周低,西北高、东南低,悬岩陡壁围绕中部,海拔867~2315米,具有明显的立体气候特征,属季风气候,春季干燥少雨,夏季温润多雨,秋季清凉多雾,冬季漫长寒冷。2002年降雨量约1150毫米,平均气温17.5℃,积温3613.1℃,日照时数1995.4小时,无霜期315天。 人口民族 2002年末全镇总户数4295户,总人口为18623人,其中:农业人口18141人,非农业人口482人;少数民族人口13810人(主要是彝族、壮族、苗族),占总人口数的74%。 经济概貌 全镇2002年不变价农业总产值2140.3万元,比上年增长2.49%。其中:农业产值1134.8万元。林业产值286.1万元,畜牧业产值718.4万元,渔业产值1万元。. |
五山乡 |
地理位置 五山乡位于县境西南部,西与玉溪地区华宁县接壤,西南与建水县隔南盘江相望。境内最高海拔2150米,最低海拨1108米。2002年降雨量lll8毫米,年平均气温17℃,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国土面积366平方千米。乡政府所在地四家村海拔1700米,距县城58千米。 行政区划 全乡辖四家、觅利、箐口、乌衣、牛平、舍姑、则居、石头寨8个村民委员会,有49个村民小组。 人口·民族 2002年末总户数4037户,总人口17329人,其中:女8626人,占49.8%;男8703人,占50.2%。农业人口16848人;少数民族人口16684人,占人口总数的96.3%,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47.2人。 经济概貌 2002年末,全乡不变价工农业总产值2047万元,比上年增长3%。其中:农业总产值1905万元,增长2.2%;工业总产值142万元,比上年增长ll%。农村经济总收入2832万元,增长3.5%。财政收入293.9万元,比上年增5l%,财政支出421.9万元,比上年增16%。农民人均纯收入901元,比上年增长5.4%。 农业生产 2002年,全乡有耕地面积41960亩,人均耕地2.49亩,农作物总播种面积00254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1268亩,占总播面积的76%,主要有包谷、小麦等,总产量1026.5万千克,经济作物主要有烤烟、花生等,烤烟栽种面积12000亩,收购量完成113万千克。花生、油菜等其它作物3603亩。 乡镇企业 2002年有乡镇企业170个(均为个体户),从业人员214人。乡镇企业现价总产值453万元,比上年增长34%,营业收入534.38万元。 土地林业 2002年,全乡完成地籍调查6宗,处理违法占地1件,完成48宗非农建设用地追踪调查,审核报批农村居民建房用地6.25亩,其中耕地4.1亩,非耕地2.15亩。调处林地纠纷5件10次。全乡有森林面积32000亩,其中:用材林31500亩,防护林1287.5亩,森林覆盖率18.3%。2002年植树造林1500亩,其中:退耕还林360亩,公益造林960亩,四旁植树7万株。. |
江边乡 |
江边乡位于弥勒县东南部,居南盘江之边,东邻邱北,南望开远,是弥勒通往文山、两广的东大门。全乡辖7个村委会、57个自然村,总人口13500人。土地面积390.3平方千米,列全县13个乡镇第二位,系彝、汉、傣、壮、苗等民族杂居区,属县级扶贫攻坚乡。 江边乡日照充足,霜期较短,亚热气候,地域广阔,特产丰富。总耕地面积3.5万亩,宜林荒山40万亩,适宜栽种松树、竹子、核桃、板栗、柑桔等,封山育林面积达7万亩,种植经济林果7500亩,畜牧业发展潜力较大。粮食、甘蔗、烤烟为支柱产业,特产有西瓜、黄果、高粱酒等。2001年全乡经济总收入23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05元。 该乡按照“打牢基础,调整结构,科教兴乡,建立支柱,搞活流通”的发展思路,不断推进山区综合开发和完善基础设施,江边大桥至乡政府5千米土路已改建成了水泥路;江边街集镇建设初见雏形,过去拥挤不堪的“牛屎街”被宽敞的集贸市场、整洁的道路所取代;清澈的自来水接到了各家各户,“守着江边无水喝”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农村电网改造后,广大农户用上了-电;已开通程控电话和移动通讯。 小山城——江边竭诚欢迎各界有识之士前来开发、投资兴业,共创江边宏伟大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