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那县辖乡。1959年成立觉拉乡,1962年6月由隆子县划归错那县,1970年建公社,1988年复改乡。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城74公里。面积1250平方公里,人口0.35万。错(那)扎(洞)公路过境。辖罗堆、村巴、勒西、荣居、江珠、日旺、加若麦、多布、上雪、下雪、的如、劳、上旁嘎、中帝嘎、下帝嘎、门达16个村委会。以农为主的半农半牧乡,种植小麦、青稞、油菜、荞麦,牧养牦牛、黄牛、羊。.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1250平方公里 | 540530207 | 856000 | 0893 | 查看 觉拉乡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错那镇 |
错那县辖乡,县府驻地。1959年成立雪下乡,1970年改错那公社,1988年改乡。位于境县中部,面积570平方公里,人口0.1万。曲(水)错(那)公路过境。辖亚马荣、错那、下日、错龙4个村委会。为纯牧业乡,牧养牦牛、绵羊、猪。. |
勒门巴民族乡 |
西藏山南错那县勒门巴民族乡 |
贡日门巴民族乡 |
西藏山南错那县贡日门巴民族乡 |
吉巴门巴民族乡 |
“门巴”,原是藏族对他们的称呼,现在成为门巴族的自称。“门”指的是西藏东南部的门隅地方。“巴”是人的意思,“门巴”意为居住在门隅的人。各地的门巴族,由于居住地域不同,还有不同的自称。如住在门隅邦金一带的称“学增”,住在达巴一带的称“达巴”,住在珞瑜北部雅鲁藏布江谷地的称“主巴”。1964年,根据该民族的意愿,国务院正式批准门巴族为单一民族,统称门巴族。 门巴族居住的地区,很早就属于中国西藏的一部分。但由于地处边陲,高山阻隔,门巴族和这片美丽的土地在历史上长期以来鲜为人知。加之没有自己的文字,门巴族漫长的民族发展史没有被记录下来。今天,我们仅能从门巴族丰富的神话与传说以及藏文文献中去探知门巴族族源和民族形成的历史。这些传说和史料记载,大致廓清了门巴族的族源,即门巴族是由门隅地区的原始土著群体与周围地区原始人类群体逐步融合而来的。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大约在7世纪吐蕃王朝统一西藏各部之前,门巴族已经形成,生息并开发着西藏南部称为“门”地的广大山区了。早在公元823年,唐朝与吐蕃在拉萨大昭寺前设立的“甥舅和盟碑”中就有“南者门巴”的记载。 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门巴族总人口为0.89万人,其中:男性0.44万人,女性0.45万人;性别比为98.51。与10年前的“四普”相比,门巴族人口增加了0.14万人,增长率为19.01%,平均年增长率1.68%。总和生育率为0.98,出生性别比为60.00,预期寿命为64.01岁。 门巴族在全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均有分布,主要集中聚居在西藏自治区,共有0.85万人,占门巴族总人口的95.05%。另外,门巴族人口在100人以上的只有四川省。 1984年11月1日分别成立了西藏错那县吉巴门巴民族乡、西藏错那县贡日门巴民族乡、西藏错那县麻玛门巴民族乡和西藏错那县勒布区勒门巴民族乡,1988年4月23日成立了西藏林芝县排龙门巴民族乡(现为更张门巴民族乡)。 门巴族主要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业、林业和狩猎。擅长编制竹藤器和制作木琬。 门巴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通用藏文。 门巴族有自己的语言,无文字。门巴族说两种不同的语言,即门巴语和仓拉语,这两种语言各有自己的基本词汇和语法构造,都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主要分为南北两个方言区,其中门隅地区共有达旺、德让、勒布、里四种方言。门巴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藏文和汉文。 门巴族的民歌曲调优美,流传久远。其中以“萨玛”酒歌和“加鲁”情歌最为奔放、动人。著名的诗歌集《仓央嘉措情歌》为六世纪0-仓央嘉措所作。 门巴族人主要信仰藏传佛教,也有部分人信仰原始宗教。 |
麻玛门巴民族乡 |
西藏山南错那县麻玛门巴民族乡 |
库局乡 |
错那县辖乡。1959年建库局乡,1970年改公社,1987年复改乡。位于县境西南部,南与不丹国接壤。面积304平方公里,人口0.03万。不通公路,有洞嘎至库局的骡马道。辖桑余、库局2个村委会。为纯牧业乡,牧养牦牛、绵羊、猪。. |
曲卓木乡 |
错那县辖乡。1959年建曲卓木乡,1969年改公社,1987年复改乡。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城63公里。面积1120平方公里,人口0.11万。错(那)洞(嘎)公路过境。辖拉热、令青、曲卓木、星玛、尼龙5个村委会,以农业为主的半农半牧乡,种植小麦、青稞、油菜、荞麦,牧养牦牛、黄牛、羊。. |
浪坡乡 |
西藏山南错那县浪坡乡 |
觉拉乡 |
错那县辖乡。1959年成立觉拉乡,1962年6月由隆子县划归错那县,1970年建公社,1988年复改乡。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城74公里。面积1250平方公里,人口0.35万。错(那)扎(洞)公路过境。辖罗堆、村巴、勒西、荣居、江珠、日旺、加若麦、多布、上雪、下雪、的如、劳、上旁嘎、中帝嘎、下帝嘎、门达16个村委会。以农为主的半农半牧乡,种植小麦、青稞、油菜、荞麦,牧养牦牛、黄牛、羊。. |
卡达乡 |
错那县辖乡。1959年建卡达乡,1962年6月由隆子县归错那县,1970年改公社,1988年复改乡。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城61公里。面积1430平方公里,人口0.23万。错(那)卡(达)公路通达。辖恰、古曲、达热、雪、特麦、谢龙、扎麦、麦当、塔定、麦10个村委会。以农业为主,种植青稞、小麦、豌豆、油菜。有民族手工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