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西藏自治区 >>那曲市 >> 比如县

比如县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比如县谷歌卫星地图)


比如县简介

  比如县地处那曲地区东部、唐古拉山和念青唐古拉山之间,属怒江上游流域。面积1145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3万亩,草场面积1566万亩,林地面积30万亩。总人口5万。现辖11个乡,176个村民委员会。
  比如藏语意为"母牦牛群"。公元前4世纪西藏古代12小邦之一的苏毗部落兴起,比如此时隶属于该部落。公元前7世纪,松赞干布兼并苏毗,统一了西藏。比如归"苏毗茹"管辖,1732年归驻藏大臣直接管辖。辛亥革命爆发后,归噶厦地方政府管辖。1941年,噶厦地方政府撤消霍尔基巧,设6个宗,比如正式成立一个宗,1951年下旬,比如县人民政府成立,隶属那曲地区管辖至今。县府驻比如雄。
  该县以低山丘陵为主,间有高山峡谷,四周冰山雪峰环绕,平均海拔4000米,属高原亚寒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由于海拔相对偏低和复杂的地形,境内又形成若干较为优越的小气候。年降水量为580-650毫米。10-4月份为霜冻期。常见的自然灾害主要是有雪灾和风灾。
  矿产资源有铅、锌、黄金、铜、煤、油页岩、玉石等。温泉、地热显-近百个,面积达数10万平方米。野生动物有藏羚羊、盘羊、黑颈鹤、獐子、鹿、熊、豹、黄羊、岩羊、狐狸、狼、藏马鸡、藏雪鸡、秃鹫、鱼类等。野生植物有虫草、贝母、知母等。
  比如县属以牧业为主的半农牧县。主要饲养牦牛、黄牛、绵羊、山羊等。农作物有青稞、小麦、油菜等。有林地面积200平方公里。
  现有总装机容量2060千瓦的小型发电站数座。民族手工业主要制作藏刀、藏鞋、木碗、卡垫、金银首饰等。
  1965年黑昌(那曲至昌都)公路通车,后又修建了一般公路和乡村公路。现境内的11个乡都已通车。
  土特产品主要有各类藏北畜产品和麝香、虫草、贝母等。
  比如雄有"藏北江南"之称。1959年民主改革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建设速度加快。现在邮电局、电影院、电视卫星接收站、学校、医院、银行等。县水电站竣工发电后,群众生活用电可基本满足。如今已成为比如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比如历史悠久,民风古朴,自然景观多姿多彩,可以说它是一块尚待开发的旅游处女地。有怒江两岸的险峻风光,彭盼乡的原始林区,比如雄的参天古杨和夏曲卡乡的三趾马化石遗址等。境内还有40余座5000米以上的山峰,每逢夏季,山顶白雪皑皑,山腰云雾缭绕,山下苍海碧波,令人感概万千,其乐无穷。
  经济概况
  比如雄有“藏北江南”之称。1959年民主改革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建设速度加快。
  比如县属以牧业为主的半农牧县。主要饲养牦牛、黄牛、绵羊、山羊等。农作物有青稞、小麦、油菜等。有林地面积200平方公里。
  民族手工业主要制作藏刀、藏鞋、木碗、卡垫、金银首饰等。
  和西藏其他县比较起来,比如由于过去底子太差,变化还不算太大。但和过去的比如比起来,那确实可以说是发生了历史性的飞跃。从2700多年前古老的象雄到今天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比如,生活在这里的人民,为缔造各民族的大家庭,保卫建设祖国的边疆,维护祖国的统一,是作出了巨大的历史性的贡献的。
  我们坚信比如县各族人民在建设团结富裕文明的新西藏中,一定会作出更大的贡献。比如的明天定会变得更加美好!
  人口民族
  总人口5万人(2003年)。
  牛粪在藏语中称之为“久瓦”。
  “久瓦”在西藏作为烧茶做饭的燃料已有千年的历史。生活在雪域高原的广大农牧民至今视其为最佳的燃料。“久瓦”除了作燃料外,在藏民族日常生活中还有着特殊的用途与含义,藏民族传统生活与“久瓦”息息相关。甚至有人认为“久瓦”里熔铸了藏民族独特的人文色彩、风俗民惰;体现着民族心理和审美情趣等深层内涵。这种说法虽有些夸张,但仔细品味,也不无道理。
  西藏素有这样的说法:“阿妈唐久瓦拉坐卓门”意为子不嫌母丑,人不嫌牛粪脏。难怪藏族祖先们为牛粪取名“久瓦”,它与粪、尿无任何关系。后藏农区人们还在牛粪火灰里烤“帕廓”(手镯形面饼)。过去在西藏民间每当人们在田间路边看到光滑的“久瓦”时,总是怕不自禁的称道:“久瓦斯夏扎几嘟”,把“久瓦”比作黄菌菇,并当作宝贝一样立刻拣起来。在西藏,人们对牛粪燃烧后所散发的烟味有一种特殊的感惰。因为它给人一种家的温馨。
  比如县境人口主要为藏区原住民,多为藏族,少数部分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
  自然地理
  比如县地处那曲地区东部、唐古拉山和念青唐古拉山之间,属怒江上游流域。面积11456平方公里。比如县以低山丘陵为主,间有高山峡谷,四周冰山雪峰环绕,平均海拔4000米。
  比如全县地形象一片上尖下宽,由西北往东南斜放着的树叶。整个地势也是从西北往东南倾斜,海拔高度渐次降低,境内的达木业拉山(山口海拔高度为5013米,县上干部群众一般在习惯上称其为面堂山)和索县境内的朗俄拉山(海拔高度4744米)是那曲地区东西部分界线的标志。
  整个比如县的地势也以达木业拉山口为界,分为东西两部。西部海拔4400多米,地面上多低山丘陵,低山和丘陵之间形成一个个开阔的平谷。柴仁、比如、白嘎乡所在地,河谷宽达1—1.5公里以上,阶地面较为平坦,土层深厚,引水方便,气候温和,适宜种植青稞。东部海拔3800多米,多高山峻岭。高山之间形成一条条深谷,沿怒江干支流东下,愈往东,河流切割愈深,谷地也较狭窄,山顶与谷底的高差很大,有的相对高差近千米。
  比如县地处那曲地区东部、唐古拉山和念青唐古拉山之间,以低山丘陵为主,间有高山峡谷,四周冰山雪峰环绕,和邻县交界处有40多个海拔5000米左右的山口。境内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山也有十来座,巍峨挺拔,不少山上松柏茂密。著名的有曲宗拉山(山口海拔高度为4892.9米),达木业拉山,下拉山(海拔高度为5090米)等等。
  历史沿革
  比如,传说这里原是一个“母牦牛部落”定居的地方。因为在藏语中,“比如”是“母牦牛角”的意思。用动物作为一个部落的图腾,部落的名称,这是远古时代人类才采用的办法。
  公元前4世纪西藏古代12小邦之一的苏毗部落兴起,比如此时隶属于该部落。
  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兼并苏毗,统一了西藏。比如归"苏毗茹"管辖。
  宋朝时,比如称作“纳雪”。历史文书上以后也有叫做“纳树”“纳秀”、“纳克书”、“那休”等等。
  13世纪,元朝统一中国,对西藏地方全面施政。1260年元朝派遣官员进藏清查户口设置驿站。当时共设立了27个驿站。卫藏地区有11个大站,比如县的下曲卡就是其中的一个大站,当时称为“夏克”。
  1732年归驻藏大臣直接管辖。
  辛亥革命爆发后,归噶厦地方政府管辖。
  1941年,噶厦地方政府撤消霍尔基巧,设6个宗,比如正式成立一个宗。
  1951年下旬,比如县人民政府成立,隶属那曲地区管辖至今。县府驻比如雄。
  行政区划
  比如县辖2个镇、8个乡:比如镇、夏曲镇、良曲乡、茶曲乡、香曲乡、羊曲乡、恰则乡、达塘乡、扎拉乡、白嘎乡。共有196个行政村 。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5万人 11456平方公里 540622 852300 0896 查看 比如县谷歌卫星地图

比如县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比如镇 约3300人 1000平方公里

----

查看 比如镇谷歌卫星地图
夏曲镇 约5000人 700平方公里

----

查看 夏曲镇谷歌卫星地图
白嘎乡 约5000人 1400平方公里

----

查看 白嘎乡谷歌卫星地图
羊秀乡 约2700人 500平方公里

----

查看 羊秀乡谷歌卫星地图
香曲乡 约3400人 1000平方公里

----

查看 香曲乡谷歌卫星地图
达塘乡 约4400人 1300平方公里

----

查看 达塘乡谷歌卫星地图
良曲乡 约2100人 1000平方公里

----

查看 良曲乡谷歌卫星地图
茶曲乡 约3800人 1000平方公里

----

查看 茶曲乡谷歌卫星地图
扎拉乡 约2000人 800平方公里

----

查看 扎拉乡谷歌卫星地图
恰则乡 约1300人 800平方公里

----

查看 恰则乡谷歌卫星地图

比如县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色尼区

   基本概况邮政编码:852000   电话区号:0896   汉语拼音:NaQu   车牌编号:藏E   那曲县位于东经91°12'-93°02',北纬30°31'-31°55',地处唐古拉山脉与念青唐古拉山脉之间。南与当雄县接壤,北与聂荣、安多县相连,东与比如、嘉黎县相靠,西与班戈县毗邻。海拔均在4450米以上。东西最大距离233公里,南北最大距离185公里,总面积1.6万平方公里。   那曲古为苏毗部落,是土蕃王朝主要的军事粮草和马匹供应基地,唐宋以来为主要交通驿道。1942年西藏地方政府噶厦设绛曲基巧(即藏北总管,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市),1956年10月自治区筹备委员会在那曲设立基巧办事处,1959年7月6日成立中共那曲县委员会,同年10月7日成立那曲县人民政府。那曲县曾名黑河县,为了不致使我国黑龙江省“黑河市”与西藏的“黑河县”重名,1965年11月3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将黑河县改名为“那曲县”。   那曲县管辖3个镇、9个乡, 284个村民委员会、3个居民委员会, 1020个自然村。全县人口7287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3941人。县城那曲镇与拉萨相距320公里。境内以藏族为主,聚居着藏、汉、回、蒙、门巴、络巴等民族。全县有寺庙、拉康、日处33所,-、僧尼1192人。   那曲县属高原亚寒带半干旱季风型气候,其特点是气温低、空气稀薄、大气干洁、太阳辐射强、日温差大。年平均气温-1.5℃,气温平均日差16.1°C。1月平均气温-13.2℃,年极端最低气温-41.2℃;7月平均气温9.0℃,年极端最高气温23.60℃;0°C以上持续天数164.5天,年日照时数2846.9小时。每年10月中旬至次年5月中旬为积雪期和土壤冻结期,年平均霜日103天,7-9月为高原植被生长期。平均年降水量421.9毫米,平均年蒸发量1690.7毫米,平均相对湿度54%。   境内多山,属高原丘陵地形,河流纵横;盆地地带湖泊星罗棋布,草原富丽壮阔,牛羊肥美;境内也有终年披雪、气势磅礴、景象万千、人迹罕至的高原冰川型雪山。   经济概况   2000年那曲县国民生产总值1.3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7367万元,第二产业850.24万元,第三产业4923.22万元;牧业总产值8707万元,人均收入1800.71元。非公有经济发展迅速,市场繁荣,商贸兴旺,城市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水电供应充裕,邮电通讯发达,社会治安状况良好。   一年一度金秋八月在那曲镇城郊隆重举行的“羌塘恰青赛马艺术节”是藏北最具民族特色的盛会,它以“文艺搭台、经济唱戏”的形式,集经贸、歌舞、赛马、体育、服饰表演和民俗风情、草原文化、宗教文化、雪山景观旅游为一体,吸引了众多区内外、国内外友好人士和团体旅游观光,考察洽谈。“赛马艺术节”已成为招商引资、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平台。   那曲县曾被评为全国爱心献功臣行动先进县、国家菜蓝子先进县、全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全区民政工作先进集体、两次被评为全区双拥模范县、两次被评为国家计划生育先进县。   经济发展优势   一是产业优势。那曲县是纯牧业县,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草原面积1.25万平方公里,可利用草场面积1.05万平方公里。牲畜品种主要有牦牛、绵羊、山羊和马。2000年各类牲畜存栏998876头(只匹),牛羊毛总产量42.9万公斤,山羊绒总产量13万公斤,牛羊皮38万张,牛羊肉总产量543万公斤,奶类总产量560.6万公斤。   二是资源优势。矿产资源主要有锑、铅锌、硫、砂金、水晶、大理石、铜、铬铁、孔雀石、磁铁矿、石墨、卤虫等19种。野生动物68种,哺乳动物28种,野生鸟类32种,列为国家保护的有:大头羚羊、獐子、水獭、猞猁、野驴、狗熊、天鹅、黑颈颌、斑头鹰等。野生植物189种,可入药的有虫草、贝母、雪连花、红景天等。水能、地热能、太阳能、风能资源丰富。藏北第一大水力发电站-查龙电站建在那曲镇东30公里处,装机容量10800千瓦;地热电厂装机容量4000千瓦。   三是区位优势。那曲县是青藏公路(109国道)、黑昌公路(317国道)、那(曲)班(戈)阿(里)公路的交汇点和在建青藏铁路的中转站。那曲镇是地区、县、镇三级人民政府驻地,是藏北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信息、通讯中心,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比较优势。   四是文化优势。那曲历史悠久,地灵人杰,文化发达,独具羌塘文化特色的人文资源和草原、雪山景观文化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五是政策优势。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特别是中央给予西藏的优惠政策,是比内地更具吸引力的优势。   自然地理   那曲县位于东经91°12'-93°02',北纬30°31'-31°55',地处念青唐古拉山和唐古拉山两大山脉之间。南与当雄县接壤;北与聂荣县、安多县毗连;东部紧靠比如县、嘉黎县;西与班戈县为邻。县政府所在地位于东经92°3',北纬31°27' ,与拉萨相距320公里。西起那么切乡,东至尼玛乡,东西长233公里,南起由恰乡,北至德吉乡,南北宽185公里。   境内多山,地势呈西北向东南缓坡状,坡度较为平缓,多数山呈浑圆状,属高原丘陵地形。境内为终年积雪、人迹罕至的高原冰川型雪山,山势险峻。西北部绝对海拔高而东南部海拔较低,但地势险峻,山峰较多。由于东南系念青唐古拉山的余脉部分,高差显著,群峰林立,交通条件较差,而越向西北方向,地势逐高,但高差较小,山势平缓。   那曲县境内主要有西南的桑登康桑山脉、西北的那木热阿山脉、东南的贡嘎瓦嘎玛山脉和东部的色如山脉、可热阿山脉等。这些山峰均属念青唐古拉山脉的分支山脉或余脉。境内最高山峰为桑登康桑山峰,其海拔约6500米,主峰距那曲镇南100公里。贡嘎瓦山峰,劳普写嘎成山峰、色如拉根山峰等也属终年积雪山峰,海拔高度均在5500米以上。   那曲县境内主要河流是那曲河、贡曲河、莫曲河、菜油河和劳曲河等,均属那曲河的重要支流,许多季节性小河和山溪汇入那曲河或流入境内湖泊之中。这些河水径流总量约为440万立方米。较大的湖泊有达孜错、错鄂、乃日崩错、错木如错和夯错等(“错”藏语意为湖泊),除了乃日崩错是咸水湖之外,其余均为淡水湖。   那曲县属高原亚寒带季风半湿润气候区。这里冬季长达近半年,年温差小,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为-2.1℃,元月份平均气温-14.4℃;全年没有绝对无霜期,每年十月至次年五月为风雪期和土壤冻结期,六月到八月为生长期。年降水量为406.2毫米,多集中在六月至九月间。年蒸发量为1810.3毫米,相对湿度只有51%。气候特征是干燥、多风。   人口民族   那曲县人口7287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3941人。   由于地广人稀,婚姻方式较为简单,成婚多以自由恋爱为主,有女嫁男方,也有男嫁女家的。在形式上还是尊重父母意见,请亲友做媒,谚云:部落之事首领定,子女婚事父母定。婚礼规模取决于双方的家境,所谓“豪门狮对虎,富翁财对财,穷人背对背”。   迎亲那天,双方家庭都要举行煨桑仪式,以祭故土神灵。出发时首先要向西南走,牵马人手拿九宫八卦图开路。迎娶人家在帐绳上挂上哈达,帐门两侧各放装满干牛粪的袋子和盛满鲜奶的奶桶。在新人下马处铺一块洁白的毡子,上面用青稞画一个吉祥的符号。迎至帐前,先由盛装的年轻妇女向来人敬献“切玛”和青稞酒,迎入帐内入座。再向两位新人献上吉祥饭“卓玛折司”(油拌人生果饭),尔后由亲人和来宾向新人及父母、贵宾敬献哈达,并献上相应的礼物。男女双方亲友各派出一位能说会道的人,争相夸耀各自的主人公,将喜庆气氛推向高潮,然后大家尽情地唱歌跳舞。   一般婚礼只进行一天,也有长达三天的。在一个月内,新婚夫妇要回娘家小住几天,并举行规模不等的庆宴,婚礼到此才算结束。   那曲县境内以藏族为主,聚居着藏、汉、回、蒙、门巴、络巴等民族。全县有寺庙、拉康、日处33所,-、僧尼1192人。   行政区划   那曲县辖3个镇、9个乡:那曲镇、罗玛镇、古露镇、香茂乡、油恰乡、那玛切乡、孔玛乡、达萨乡、洛麦乡、色雄乡、尼玛乡、达前乡。共有160个行政村(居委会)。   历史沿革   那曲,藏语意为“黑河”。   1751年清王朝派兵平息了珠尔默特那木扎勒事件以后,在那曲建立了藏北高原的第一个宗——坎囊宗,并隶属西藏地方噶厦政府管辖。1942年噶厦政府设立绛恰基巧,管辖藏北牧区和拉萨以北的14个宗,那曲宗(坎囊宗)即为其中之一。1956年10月,自治区筹备委员会在那曲设立基巧办事处,那曲宗隶属那曲基巧办事处管辖。1959年10月,那曲县人民政府成立。隶属那曲(黑河)地区管辖至今。1960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将西藏的“黑河地区”改名为“那曲地区”。1965年11月3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将黑河县改名为"那曲县"。   那曲县辖1个镇(那曲镇)、1个区,19个乡(达尔庆乡、达仁乡、达萨尔乡、达姆乡、德吉乡、恩尼乡、廓隆乡、廓玛乡、洛麦乡、罗玛乡、门堆乡、那玛庆乡、尼玛乡、仁毛乡、色雄乡、香茂乡、羊吉乡、由恰乡、自日乡),共有267个居(村)委会。   2000年,那曲县辖1个镇、19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81786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那曲镇 24364 德吉乡 3008 仁毛乡 3089 达仁乡 3725 达萨乡 3375 罗麦乡 2815 色雄乡 2730 尼玛乡 3628 达前乡 3393 孔玛乡 2322 当毛乡 2194 门地乡 2157 自日乡 3326 那么切乡 3453 恩尼乡 2593 罗玛乡 3537 香茂乡 2502 羊吉乡 3012 古路乡 3203 优恰乡 3360 。   2002年,那曲县由1区、1镇,19乡,3居委会、280村委会调整为3镇、9乡,18居委会、111村委会:那曲镇、罗玛镇、古路镇、香茂乡、羊吉乡、那玛切乡、孔玛乡、达前乡、尼玛乡、色雄乡、罗麦乡、优恰乡。   

嘉黎县

    嘉黎县位于西藏中部偏东、那曲地区东南部、唐古拉山与念青唐古拉山之间。总面积13056平方千米。总人口3万人(2003年)。   县人民政府驻阿扎镇,邮编:852400。行政区划代码:542421。区号:0896。拼音:Jiali Xian。   嘉黎县行政区图基本概况嘉黎县位于西藏东部,地处那曲地区东南部、唐古拉山与念青唐古拉山之间。经纬度31度7分至32度分,东经91度9分至于94度1分。东连昌都地区边坝县和林芝地区波密县,南临当雄县、林周县、墨竹工卡县,北依比如县,面积为本1324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613亩,林地面积34.2万亩。总人口有24945人。现辖14个乡,121个村民委员会。   嘉黎藏语意为“神山”。民国初年,西藏噶厦地方政府在嘉黎设宗。1952年成立嘉黎宗解放委员会。1959年7月下旬,嘉黎宗改为嘉黎县。1960年1月7日嘉黎县由林芝专署管辖。1964年6月林芝专署撤消,将嘉黎县划归那曲地区管辖至今。1989年底县府从达玛迁至斯尔定咋。   该县属藏北高原与藏东高山峡谷结合地带的高原山区,地势从西北到东南由高到低倾斜。主要山脉有阿依拉山、鲁贡拉山、杰拉山、岗巴拉山、楚拉山、崩希拉山等,都是念青唐古拉山的支脉。主要河流为麦地藏布江,属拉萨河的上游,还有苏绒藏曲、哈仁曲等。主要湖泊有江南玉湖、措拉湖、鼓措湖等。 嘉全县平均海拔4400米左右。属高原亚寒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由于地形的影响,西北寒冷,东南温和,冬寒夏凉,降水充足,年、日温差较大,冬季降雪频繁,无霜期短。年日照时数2405.2小时,一年分为旱季、雨季、风季、雪季四季。常年平均气温-0、9度,一月份平均气温-11、9度,七月份平均气温8度,年降水量695.5毫米。自然灾害主要有雪灾、风灾、干旱、地震、洪水、泥石流等。   境内矿产资源有金、铅、水晶、云母等。野生动物有羚羊、黄羊、岩羊、盘羊、狼、野兔、狐狸、猞猁、豺、豹子、鹿、獐子、猴子、马熊、狗熊、獾等。野生植物有虫草、贝母、大黄、雪莲花等。   该县经济以牧业为主,兼有少量种植业。主要饲养牦牛、绵羊、山羊、马、驴、骡等。种植业有青稞、春小麦、豌豆、油菜及马铃薯、萝卜等。林木树种主要有松、柏、杉、桦、青冈。经济林木有核桃、野梨等。   嘉黎县土特产品主要有各类高原畜产品及虫草、贝母、麝香等。   经济概况   嘉黎县的经济主要以畜牧业为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牧业生产稳步发展。现有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主要从事木材加工和铁器、石器制作。另有一批家庭民族手工业。   1972年以前,全县只有一条通往那曲的公路,境内全长206公里。1986年后,修筑了38条乡村公路,总长度为415公里,使本县的交通状况有了较大改善。现在大部分乡村都能通车。   1999年底,全县实现国民生产总值达4314.45万元,比上年增长129%,农村经济总收入3263.92万元,比上年增长24.6%,地方财政收入达到84万元,比上年增长22.2%。全县牲畜存栏总数为21万头(只.匹),人均占有9.14只(头.匹)。肉类产量1477.59张,畜产品商品为36.3%,牧农民人均收入1253.91元,比上年增长29.62%。   2000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1.3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7367万元,第二产业850.24万元,第三产业4923.22万元;牧业总产值8707万元,人均收入1800.71元。非公有经济发展迅速,市场繁荣,商贸兴旺,城市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水电供应充裕,邮电通讯发达,社会治安状况良好。   自然地理   嘉黎县位于西藏东部,地处那曲地区东南部、唐古拉山与念青唐古拉山之间。经纬度31度7分至32度分,东经91度9分至于94度1分。东连昌都地区边坝县和林芝地区波密县,南临当雄县、林周县、墨竹工卡县,北依比如县。   该县属藏北高原与藏东高山峡谷结合地带的高原山区,地势从西北到东南由高到低倾斜。   嘉黎县境内主要山脉有阿依拉山、鲁贡拉山、杰拉山、岗巴拉山、楚拉山、崩希拉山等,都是念青唐古拉山的支脉。   嘉黎县境内主要河流为麦地藏布江,属拉萨河的上游,麦地藏布江水体的功能主要为牧业用水,由于没有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也极少,水质清洁。此外还有苏绒藏曲、哈仁曲等。   境内主要湖泊有江南玉湖、措拉湖、鼓措湖等。   嘉全县平均海拔4400米左右。属高原亚寒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由于地形的影响,西北寒冷,东南温和,冬寒夏凉,降水充足,年、日温差较大,冬季降雪频繁,无霜期短。年日照时数2405.2小时,一年分为旱季、雨季、风季、雪季四季。常年平均气温-0、9度,一月份平均气温-11、9度,七月份平均气温8度,年降水量695.5毫米。自然灾害主要有雪灾、风灾、干旱、地震、洪水、泥石流等。   人口民族   嘉黎县现辖14个乡,121个村民委员会。总人口有24945人。   藏民族历来能歌善舞、热情好客。地处藏北高原腹地的嘉黎县素有以民风淳朴而享誉藏北。每逢佳节,家家户户穿金带银,身披节日盛装,携手欢度节日,或走亲串户,或举家旅游,博有普天同庆之势。   最热闹莫过于一年一度的恰青赛马艺术节与物资交流会。届时,农牧民群众从四面八方汇聚一起,载歌载舞,用原始的骑马、射箭、抱石头等形式欢庆自己的节日,平地隆起帐篷把一个美丽的草原装扮得星星点点。这样的节日每年都要持续好几天,尽兴的同时,农牧民群众将虫草一类的特产拿出来交换所需要的物品,为节日增添了祥和的气氛。   夜间的篝火晚会会更具特色,许多年青男女聚集在一起,燃起熊熊大火,手牵手围在一起,娴熟的舞步夹杂了嘹亮的歌声,在寂静的夜空传出数里之外,这就是著名的藏北著名的锅庄舞,又名圈圈舞,同时也是藏北青年男女传递爱情的一种特殊方式。   在距县城80公里的唯一农业乡-忠义乡,活跃着一支独具特色、不为人知的艺术群体。他们原属林芝地区管辖。据传说,从前的当地农牧民群众,由于受不了苛捐杂税的压力,举家迁移,辗转数载,终于来到忠乡这个世外桃源定居下来。忠义乡又名尼屋,因其四面环山,气候温和,且出山的路只有一条,当地的人又美其名曰“猎人峡谷”。这里的农牧民一直沿袭着林芝一带的歌舞服饰特色。   行政区划   千岛湖镇   面积284平方千米,人口76339人。代码330127100。镇政府驻骑龙巷22号,邮编311700。辖8个社区、34个行政村。   文昌镇   面积198平方千米,人口11326人。代码330127101。镇政府驻潭头村,邮编311705。辖29个行政村。   石林镇   面积144平方千米,人口4762人。代码330127102。镇政府驻富德村富德44号,邮编311701。辖17个行政村。   临岐镇   面积222平方千米,人口19691人。代码330127103。镇政府驻鱼市街51号,邮编311703。辖38个行政村。   威坪镇   面积201平方千米,人口41013人。代码330127104。镇政府驻兴华街321号,邮编311715。辖1个社区、67个行政村。   唐村镇   面积100平方千米,人口14236人。代码330127105。镇政府驻兴唐街3号,邮编311713。辖26个行政村。   姜家镇   面积120平方千米,人口13403人。代码330127106。镇政府驻郁川街10号,邮编311722。辖1个居民区、33个行政村。   梓桐镇   面积156平方千米,人口19665人。代码330127107。镇政府驻府前街8号,邮编311711。辖38个行政村。   汾口镇   面积122平方千米,人口40063人。代码330127108。镇政府驻杨旗街17号,邮编311719。辖1个社区、72个行政村。   中洲镇   面积166.33平方千米,人口19645人。代码330127109。镇政府驻中洲街518号,邮编311719。辖42个行政村。   大墅镇   面积163平方千米,人口15335人。代码330127110。镇政府驻府前路11号,邮编311716。辖38个行政村。   枫树岭镇   面积200平方千米,人口12754人。代码330127111。镇政府驻枫林前街43号,邮编311717。辖43个行政村。   里商乡   面积276平方千米,人口11731人。代码330127200。乡政府驻里阳村,邮编311708。辖1个居民区、31个行政村。   金峰乡   面积150平方千米,人口6084人。代码330127201。乡政府驻塘畈村,邮编311701。辖23个行政村。   富文乡   面积151平方千米,人口8257人。代码3301271202。乡政府驻富文村,邮编311707。辖18个行政村。   左口乡   面积96平方千米,人口6876人。代码3301272030。乡政府驻显后村,邮编311701。辖16个行政村。   汪宅乡   面积72平方千米,人口5012人。代码330127204。乡政府驻茂畈村,邮编311701。辖12个行政村。   屏门乡   面积163平方千米,人口12739人。代码330127205。乡政府驻屏门村8号,邮编311703。辖32个行政村。   瑶山乡   面积128平方千米,人口9444人。代码330127206。乡政府驻何家村40号,邮编311703。辖20个行政村。   光昌乡   面积120平方千米,人口6780人。代码330127207。乡政府驻塘边村,邮编311701。辖8个行政村。   王阜乡   面积106平方千米,人口12014人。代码330127208。乡政府驻郑中村149号,邮编311715。辖28个行政村。   严家乡   面积62平方千米,人口6077人。代码330127209。乡政府驻大社村村,邮编311715。辖16个行政村。   宋村乡   面积85平方千米,人口6934人。代码330127210。乡政府驻史里村67号,邮编311701。辖21个行政村。   鸠坑乡   面积104平方千米,人口8267人。代码330127211。乡政府驻中联村64号,邮编311701。辖23个行政村。   浪川乡   面积109平方千米,人口19817人。代码330127212。乡政府驻大联村碣头,邮编311722。辖36个行政村。   郭村乡   面积107平方千米,人口12659人。代码330127213。乡政府驻上郭村,邮编311722。辖25个行政村。   界首乡   面积121平方千米,人口8775人。代码330127214。乡政府驻姚家村130号,邮编311701。辖31个行政村。   横沿乡   面积115平方千米,人口14389人。代码330127215。乡政府驻横沿村,邮编311724。辖29个行政村。   安阳乡   面积146平方千米,人口11484人。代码330127216。乡政府驻虎山坪21号,邮编311701。辖31个行政村。   白马乡   面积108.7平方千米,人口5733人。代码330127217。乡政府驻白马村黄公山,邮编311717。辖21个行政村。   历史沿革   嘉黎,藏语意为“神山”。   民国初年,西藏噶厦地方政府在嘉黎设宗。1952年成立黎嘉宗解放委员会。1959年7月下旬,嘉黎宗改为嘉黎县。1960年1月7日,嘉黎县由林芝专署管辖。1964年6月林芝专署撤销,将嘉黎县划归那曲地区管辖至今。1989年底县府从达玛迁至阿扎。(出处)   嘉黎县辖14个乡,121个村委会:阿扎乡、措麦乡、措拉乡、措多乡、多拉乡、鸽群乡、嘉黎乡、林堤乡、绒多乡、桑前乡、夏玛乡、藏比乡、章若乡、中玉乡。   2000年,嘉黎县辖14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24953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阿扎乡 3382 措多乡 1755 夏玛乡 1942 多拉乡 1391 桑前乡 1203 嘉黎乡 1241 鸽群乡 1673 章若乡 1533 措拉乡 2077 林堤乡 1391 藏比乡 1445 绒多乡 2423 措美乡 1680 忠义乡 1817 。   2002年,嘉黎县由14乡,122村委会调整为2个镇、8个乡,2个居委会、120个村委会:阿扎镇、嘉黎镇、措拉乡、措多乡、夏玛乡、林提乡、绒多乡、鸽群乡、杂北乡、忠玉乡。   

比如县

  比如县地处那曲地区东部、唐古拉山和念青唐古拉山之间,属怒江上游流域。面积1145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3万亩,草场面积1566万亩,林地面积30万亩。总人口5万。现辖11个乡,176个村民委员会。   比如藏语意为"母牦牛群"。公元前4世纪西藏古代12小邦之一的苏毗部落兴起,比如此时隶属于该部落。公元前7世纪,松赞干布兼并苏毗,统一了西藏。比如归"苏毗茹"管辖,1732年归驻藏大臣直接管辖。辛亥革命爆发后,归噶厦地方政府管辖。1941年,噶厦地方政府撤消霍尔基巧,设6个宗,比如正式成立一个宗,1951年下旬,比如县人民政府成立,隶属那曲地区管辖至今。县府驻比如雄。   该县以低山丘陵为主,间有高山峡谷,四周冰山雪峰环绕,平均海拔4000米,属高原亚寒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由于海拔相对偏低和复杂的地形,境内又形成若干较为优越的小气候。年降水量为580-650毫米。10-4月份为霜冻期。常见的自然灾害主要是有雪灾和风灾。   矿产资源有铅、锌、黄金、铜、煤、油页岩、玉石等。温泉、地热显-近百个,面积达数10万平方米。野生动物有藏羚羊、盘羊、黑颈鹤、獐子、鹿、熊、豹、黄羊、岩羊、狐狸、狼、藏马鸡、藏雪鸡、秃鹫、鱼类等。野生植物有虫草、贝母、知母等。   比如县属以牧业为主的半农牧县。主要饲养牦牛、黄牛、绵羊、山羊等。农作物有青稞、小麦、油菜等。有林地面积200平方公里。   现有总装机容量2060千瓦的小型发电站数座。民族手工业主要制作藏刀、藏鞋、木碗、卡垫、金银首饰等。   1965年黑昌(那曲至昌都)公路通车,后又修建了一般公路和乡村公路。现境内的11个乡都已通车。   土特产品主要有各类藏北畜产品和麝香、虫草、贝母等。   比如雄有"藏北江南"之称。1959年民主改革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建设速度加快。现在邮电局、电影院、电视卫星接收站、学校、医院、银行等。县水电站竣工发电后,群众生活用电可基本满足。如今已成为比如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比如历史悠久,民风古朴,自然景观多姿多彩,可以说它是一块尚待开发的旅游处女地。有怒江两岸的险峻风光,彭盼乡的原始林区,比如雄的参天古杨和夏曲卡乡的三趾马化石遗址等。境内还有40余座5000米以上的山峰,每逢夏季,山顶白雪皑皑,山腰云雾缭绕,山下苍海碧波,令人感概万千,其乐无穷。   经济概况   比如雄有“藏北江南”之称。1959年民主改革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建设速度加快。   比如县属以牧业为主的半农牧县。主要饲养牦牛、黄牛、绵羊、山羊等。农作物有青稞、小麦、油菜等。有林地面积200平方公里。   民族手工业主要制作藏刀、藏鞋、木碗、卡垫、金银首饰等。   和西藏其他县比较起来,比如由于过去底子太差,变化还不算太大。但和过去的比如比起来,那确实可以说是发生了历史性的飞跃。从2700多年前古老的象雄到今天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比如,生活在这里的人民,为缔造各民族的大家庭,保卫建设祖国的边疆,维护祖国的统一,是作出了巨大的历史性的贡献的。   我们坚信比如县各族人民在建设团结富裕文明的新西藏中,一定会作出更大的贡献。比如的明天定会变得更加美好!   人口民族   总人口5万人(2003年)。   牛粪在藏语中称之为“久瓦”。   “久瓦”在西藏作为烧茶做饭的燃料已有千年的历史。生活在雪域高原的广大农牧民至今视其为最佳的燃料。“久瓦”除了作燃料外,在藏民族日常生活中还有着特殊的用途与含义,藏民族传统生活与“久瓦”息息相关。甚至有人认为“久瓦”里熔铸了藏民族独特的人文色彩、风俗民惰;体现着民族心理和审美情趣等深层内涵。这种说法虽有些夸张,但仔细品味,也不无道理。   西藏素有这样的说法:“阿妈唐久瓦拉坐卓门”意为子不嫌母丑,人不嫌牛粪脏。难怪藏族祖先们为牛粪取名“久瓦”,它与粪、尿无任何关系。后藏农区人们还在牛粪火灰里烤“帕廓”(手镯形面饼)。过去在西藏民间每当人们在田间路边看到光滑的“久瓦”时,总是怕不自禁的称道:“久瓦斯夏扎几嘟”,把“久瓦”比作黄菌菇,并当作宝贝一样立刻拣起来。在西藏,人们对牛粪燃烧后所散发的烟味有一种特殊的感惰。因为它给人一种家的温馨。   比如县境人口主要为藏区原住民,多为藏族,少数部分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   自然地理   比如县地处那曲地区东部、唐古拉山和念青唐古拉山之间,属怒江上游流域。面积11456平方公里。比如县以低山丘陵为主,间有高山峡谷,四周冰山雪峰环绕,平均海拔4000米。   比如全县地形象一片上尖下宽,由西北往东南斜放着的树叶。整个地势也是从西北往东南倾斜,海拔高度渐次降低,境内的达木业拉山(山口海拔高度为5013米,县上干部群众一般在习惯上称其为面堂山)和索县境内的朗俄拉山(海拔高度4744米)是那曲地区东西部分界线的标志。   整个比如县的地势也以达木业拉山口为界,分为东西两部。西部海拔4400多米,地面上多低山丘陵,低山和丘陵之间形成一个个开阔的平谷。柴仁、比如、白嘎乡所在地,河谷宽达1—1.5公里以上,阶地面较为平坦,土层深厚,引水方便,气候温和,适宜种植青稞。东部海拔3800多米,多高山峻岭。高山之间形成一条条深谷,沿怒江干支流东下,愈往东,河流切割愈深,谷地也较狭窄,山顶与谷底的高差很大,有的相对高差近千米。   比如县地处那曲地区东部、唐古拉山和念青唐古拉山之间,以低山丘陵为主,间有高山峡谷,四周冰山雪峰环绕,和邻县交界处有40多个海拔5000米左右的山口。境内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山也有十来座,巍峨挺拔,不少山上松柏茂密。著名的有曲宗拉山(山口海拔高度为4892.9米),达木业拉山,下拉山(海拔高度为5090米)等等。   历史沿革   比如,传说这里原是一个“母牦牛部落”定居的地方。因为在藏语中,“比如”是“母牦牛角”的意思。用动物作为一个部落的图腾,部落的名称,这是远古时代人类才采用的办法。   公元前4世纪西藏古代12小邦之一的苏毗部落兴起,比如此时隶属于该部落。   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兼并苏毗,统一了西藏。比如归"苏毗茹"管辖。   宋朝时,比如称作“纳雪”。历史文书上以后也有叫做“纳树”“纳秀”、“纳克书”、“那休”等等。   13世纪,元朝统一中国,对西藏地方全面施政。1260年元朝派遣官员进藏清查户口设置驿站。当时共设立了27个驿站。卫藏地区有11个大站,比如县的下曲卡就是其中的一个大站,当时称为“夏克”。   1732年归驻藏大臣直接管辖。   辛亥革命爆发后,归噶厦地方政府管辖。   1941年,噶厦地方政府撤消霍尔基巧,设6个宗,比如正式成立一个宗。   1951年下旬,比如县人民政府成立,隶属那曲地区管辖至今。县府驻比如雄。   行政区划   比如县辖2个镇、8个乡:比如镇、夏曲镇、良曲乡、茶曲乡、香曲乡、羊曲乡、恰则乡、达塘乡、扎拉乡、白嘎乡。共有196个行政村 。   

聂荣县

  聂荣县基本概况 聂荣县地处西藏北部、唐古拉山南麓。面积14540平方公里。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1800万亩。总人口3万(2003年),辖1个区,9个乡,173个村民委员会。   聂荣藏语意为“悦耳谷”。该县地处藏北南羌塘高原太湖盆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平均海拔在4700米左右。境内山峦起伏,沟垒纵横,西北部一些山峰常年积雪,中部和南部的山峰相对高差大,低山丘陵与谷地错落相间。属高原亚寒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   县境内主要野生动植物有藏羚羊、野驴、野山羊、黄羊、盘羊、岩羊、马鹿、狗熊、樟子、旱獭、水獭、高原兔、狐狸、拾俐、雪鸡、马鸡、野鸽、黄鸭、灰鸭、黑颈鹤、天鹅、乌鸦、秃鸳、虫草、贝母、大黄、雪莲花等。已发现的矿产资源主要有铅、锌、煤、花岗岩等。   聂荣县经济以畜牧业为主。牲畜有耗牛、藏系绵羊和山羊、马等。主要畜产品有羊毛、酥油、牛羊绒、皮张、牛羊肉等。   工业主要是传统的家庭手工业。产品主要有藏被、搭把口袋、腰带等。   主干公路为那曲一聂荣公路和聂荣一吾拉区公路,长度分别为100公里和155公里。目前,全县的l区13乡、100多个村均通公路,通车里程达575公里。还有乡村公路330公里。   特产品主要有酥油、皮张、羊毛、牛羊绒。   自然地理   聂荣县地处藏北南羌塘高原太湖盆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平均海拔在4700米左右。境内山峦起伏,沟垒纵横,西北部一些山峰常年积雪,中部和南部的山峰相对高差大,低山丘陵与谷地错落相间。   聂荣县境内著名的山脉是横豆在北部的唐古拉山,山体高耸雄伟,岭脊参差起伏,冰峰林立,风雪弥漫。   玉浦峰   玉浦峰亦称“永浦”,意为“碧玉沟山”。在那曲地区聂荣县境内,位于县驻地东北。   汀给索瓦昂亚山   此山神被草原牧人视为重要的地抵山神。山脚下有神湖叫逆若措根,是山湖相映的朝圣地。   杂玛崩扎山   在那曲地区聂荣县境内。顶峰是乱石,山腰是片石,山脚是草坡。峰顶平坦如坝,美丽壮观。其周围还有许多著名山峰,如夏如拉赞、本波杂那、玛本巴地纠松等。   那塔赛保峰   那塔赛保峰亦称“那木褡赛保”,意为“岩羊黄绝崖山”。在那曲地区聂荣县境内,位于县驻地东北。   聂荣县境内属高原亚寒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没有绝对无霜期。冬长无夏,全年雨雪召100天左右,年降水量为400毫米。常见的自然灾害有雪灾、风灾、旱灾、地震等。   经济概况   聂荣县经济以畜物业为主。工业主要是传统的家庭手工业。近几年县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改善了机关的办公条件和职工住宅条件。商店、粮店、医院、学校、邮局、影院、电视台等服务设施齐全。   聂荣县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全区社会局势日益稳定的历史机遇,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目前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完成7000 万元以上,牧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380 元。   聂荣县按照“控制总量,提高质量”的原则,想方设法增加牦牛的饲养量,增加“查吾拉”牦牛和“多玛”绵羊的数量,提高了适龄母畜的比例,淘汰老弱病畜,逐步改变了传统的畜牧业经济增长方式,有力地推动了畜牧业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截至2002 年底,全县各类牲畜存栏45万多头,成活率达88.87%,肉类、皮毛等综合商品率达到58.16%。全年牲畜出栏11万多头,出栏率为27.06%,比往年均有所提高。截至2003 年6月,全县牲畜存栏达53万多头。   同时,聂荣县还多方筹措资金狠抓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了草场承包的步伐,推进牧区改革。2002 年,聂荣县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327户游牧民定居点工程建设。完成建房321户、完成畜圈241间、暖棚249间、草棚271间、草场围31套,新增围栏草地2.62 万亩,完成人畜饮水井39眼。全年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4536.9 万元。这些资金的投入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极大地改善了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发展牧业、进行牧区改革的核心是增加牧民群众的现金收入。聂荣县为了确保牧民群众的增收,积极组织牧民群众进行劳务输出。仅在牧民定居点及其他基础设施建设和参与修建青藏铁路建设中就创收达36.89 万元。同时,还积极协调组织社会车辆搞运输,创收45.19 万元,有力地增加了牧民群众的现金收入。牲畜出栏也是增加牧民群众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为此聂荣县狠抓了牧畜四季出栏,一改过去传统的出栏方式,变一季出栏为四季出栏,增加活畜出售量,确保了牲畜出栏率达到27%以上,又增加了群众的现金收入。   聂荣县对促进经济发展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03年全县财政收入达到120万元,比上年增收5.3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4.6% 牷全年税收完成84.396 万元牞完成计划的105.5% 牞比上年增收8.69 万元牞增长11.49% 牷县农行各项存款达1641 万元牞比上年增长54.52% 牞各项贷款1955 万元牞比上年增长34.36%。   历史沿革   聂荣县辖1个镇、9个乡:聂荣镇、尼玛乡、查当乡、当木江乡、永曲乡、索雄乡、白雄乡、桑荣乡、下曲乡、色庆乡。共有173个行政村。注:永曲乡及其所属的6个行政村、查当乡及其所属的10个行政村,以及当木江乡的1个行政村(共2个乡、17个行政村)均在青海省境内。   聂荣县辖1个区,13个乡(达宗乡、白雄乡、当木江乡、果雄乡、永曲乡、宇孜乡、尼玛乡、下曲乡、萨色乡、桑荣乡、色庆乡、索雄乡、查当乡),165个村委会。   2000年,聂荣县辖13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28192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大众乡 2997 查当乡 2506 果雄乡 1263 当木雄乡 1253 永曲乡 1764 索雄乡 1453 白雄乡 2995 桑龙乡 1601 夏曲乡 3053 色勤乡 2833 莎色乡 2037 尼玛乡 2889 玉则乡 1548。   2002年,聂荣县由1区,13乡,173村委会调整为1镇、9乡,1居委会、172村委会:大众镇、色庆乡、尼玛乡、当木江乡、查当乡、桑荣乡、下曲乡、白雄乡、索雄乡、永曲乡。   行政区划   千岛湖镇   面积284平方千米,人口76339人。代码330127100。镇政府驻骑龙巷22号,邮编311700。辖8个社区、34个行政村。   文昌镇   面积198平方千米,人口11326人。代码330127101。镇政府驻潭头村,邮编311705。辖29个行政村。   石林镇   面积144平方千米,人口4762人。代码330127102。镇政府驻富德村富德44号,邮编311701。辖17个行政村。   临岐镇   面积222平方千米,人口19691人。代码330127103。镇政府驻鱼市街51号,邮编311703。辖38个行政村。   威坪镇   面积201平方千米,人口41013人。代码330127104。镇政府驻兴华街321号,邮编311715。辖1个社区、67个行政村。   唐村镇   面积100平方千米,人口14236人。代码330127105。镇政府驻兴唐街3号,邮编311713。辖26个行政村。   姜家镇   面积120平方千米,人口13403人。代码330127106。镇政府驻郁川街10号,邮编311722。辖1个居民区、33个行政村。   梓桐镇   面积156平方千米,人口19665人。代码330127107。镇政府驻府前街8号,邮编311711。辖38个行政村。   汾口镇   面积122平方千米,人口40063人。代码330127108。镇政府驻杨旗街17号,邮编311719。辖1个社区、72个行政村。   中洲镇   面积166.33平方千米,人口19645人。代码330127109。镇政府驻中洲街518号,邮编311719。辖42个行政村。   大墅镇   面积163平方千米,人口15335人。代码330127110。镇政府驻府前路11号,邮编311716。辖38个行政村。   枫树岭镇   面积200平方千米,人口12754人。代码330127111。镇政府驻枫林前街43号,邮编311717。辖43个行政村。   里商乡   面积276平方千米,人口11731人。代码330127200。乡政府驻里阳村,邮编311708。辖1个居民区、31个行政村。   金峰乡   面积150平方千米,人口6084人。代码330127201。乡政府驻塘畈村,邮编311701。辖23个行政村。   富文乡   面积151平方千米,人口8257人。代码3301271202。乡政府驻富文村,邮编311707。辖18个行政村。   左口乡   面积96平方千米,人口6876人。代码3301272030。乡政府驻显后村,邮编311701。辖16个行政村。   汪宅乡   面积72平方千米,人口5012人。代码330127204。乡政府驻茂畈村,邮编311701。辖12个行政村。   屏门乡   面积163平方千米,人口12739人。代码330127205。乡政府驻屏门村8号,邮编311703。辖32个行政村。   瑶山乡   面积128平方千米,人口9444人。代码330127206。乡政府驻何家村40号,邮编311703。辖20个行政村。   光昌乡   面积120平方千米,人口6780人。代码330127207。乡政府驻塘边村,邮编311701。辖8个行政村。   王阜乡   面积106平方千米,人口12014人。代码330127208。乡政府驻郑中村149号,邮编311715。辖28个行政村。   严家乡   面积62平方千米,人口6077人。代码330127209。乡政府驻大社村村,邮编311715。辖16个行政村。   宋村乡   面积85平方千米,人口6934人。代码330127210。乡政府驻史里村67号,邮编311701。辖21个行政村。   鸠坑乡   面积104平方千米,人口8267人。代码330127211。乡政府驻中联村64号,邮编311701。辖23个行政村。   浪川乡   面积109平方千米,人口19817人。代码330127212。乡政府驻大联村碣头,邮编311722。辖36个行政村。   郭村乡   面积107平方千米,人口12659人。代码330127213。乡政府驻上郭村,邮编311722。辖25个行政村。   界首乡   面积121平方千米,人口8775人。代码330127214。乡政府驻姚家村130号,邮编311701。辖31个行政村。   横沿乡   面积115平方千米,人口14389人。代码330127215。乡政府驻横沿村,邮编311724。辖29个行政村。   安阳乡   面积146平方千米,人口11484人。代码330127216。乡政府驻虎山坪21号,邮编311701。辖31个行政村。   白马乡   面积108.7平方千米,人口5733人。代码330127217。乡政府驻白马村黄公山,邮编311717。辖21个行政村。   

安多县

  安多县地处西藏北部,著名的唐古拉山脉南北两侧,东与青海省治多县、扎多县、西藏聂荣县为邻,南与那曲县接壤,西与班戈县、双湖特别行政区搭界,北靠青海省格尔木市。全县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县城所在地位于109国道3420至3430公里处,距那曲地区所在地那曲镇135公里,距自治区首府拉萨市464公里,离格尔木市703公里,交通发达,是西藏的北大门。   安多幅员广大,地形复杂,草原辽阔,河湖众多,冰川纵横,气候独特,蕴藏着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全国最大的自然资源处女地。安多草原是藏北四大草原之一,草原面积占藏北草原的二分之一多,可利用草原面积4.5万平方公里,主要植物是矮蒿草、小蒿草、披菅草,紫花针柔等,牧草营养成份比较丰富具有三高一低的特点。 正三高一低即蛋白质高,脂肪高,无氮浸出物高和纤维低。   安多县是一个天然的野生动物王国。家养动物有牦牛、绵羊、山羊、马匹等,常见的野生动物有:野牦牛、藏野驴、藏羚羊、岩羊、盘羊、黄羊、狐狸、狼、猞猁、狗熊、草豹、旱懒、野兔等。其中:藏野驴、藏羊、野牦牛、盘羊系青藏高原特有的珍稀种类,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均属国家保护动物。主要鸟类可分鸠鸽种类,雁鸭种类和雉科种类,闻名世界的藏雪鸡、黑颈鹤、白天鹅,在安多所辖的草北草原常能看到。   安多河流纵横,湖泊众多,鱼类丰富。著名的错那湖境内主要有裂腹鱼、亚科鱼类,因常年没有捕捞,鱼的单位面积较大。西藏鱼类有着独特的风味,肉厚膘肥,少刺味鲜,是鱼类中的珍品。卤虫卵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广阔。   矿产资源也极为丰富,属本县的三大优势之一,目前发现的矿产多达30余种,主事有煤、铁、铬铁、铜、 锌、锑、钼、砂金、岩金、硼砂、铂、银、水晶石、玉石、 石膏、云母、盐、石油等,大部分矿物储量均属国内各县 的首位,且吕位高、易开采。   安多县境内可供旅游的文化古迹、自然景观较多,境内有8座古寺庙,大多建于十九世纪,最早的白日寺建于七世纪;神奇的长江源头格拉丹东,由于终年积雪,自然冰雕成美观壮丽的水晶宫、冰塔林,还有著名的唐古拉,神奇险峰千姿百态。另外安多特殊的地理环境,藏民族独特的风俗、习惯和服饰,使其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具有独特的魅力。   自然地理   该县地形属高原山川类型。   安多县地处西藏北部,著名的唐古拉山脉南北两侧,东与青海省治多县、扎多县、西藏聂荣县为邻,南与那曲县接壤,西与班戈县、双湖特别行政区搭界,北靠青海省格尔木市。全县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县城所在地位于109国道3420至3430公里处,距那曲地区所在地那曲镇135公里,距自治区首府拉萨市464公里,离格尔木市703公里。   安多附近有超基性岩侵入,唐古拉山以南和安多南部有燕山期花岗岩侵入。以川藏公路为界,东部为高山灌丛草甸地带,属怒江上游;西部为高山草甸地带,属扎加藏布上游和桑曲流域。   该县地形属高原山川类型。以唐古拉山主脉为脊,无数大小山峰造迄连绵,高低起伏,由西向东,北有唐古拉山、可可西里山和祖尔肯乌拉山,中部有托尔火山,南部有桑卡等山脉,是中间高南北低、西高东低之势,由中部唐古拉山主脉的6600米逐渐下降到店北的4700多米、唐南的4500多米,形成“屋脊”状。   唐古拉山   唐古拉山藏语意为“高原上的山”,又称当拉山或当拉岭,是长江和怒江的分水岭,在国内的知名度非常高。它与喀拉昆仑山脉相连,在蒙语中意为“雄鹰飞不过去的高山”。唐古拉山西段为藏北内陆水系与外流水系的分水岭,东段则是印度洋和太平洋水系的分水岭。怒江、澜沧江和长江都发源于唐古拉山南北两麓。   可可西里山   昆仑山脉南支,或称可可稀立山,蒙古语为“青山”之意。横贯西藏自治区东北部与青海省中西部。西起木孜塔格峰(海拔7723米)之南,东止楚玛尔河与沱沱河间的青藏公路以西,呈东西走向。   祖尔肯乌拉山   祖尔肯乌拉山蒙古语意为“像心脏的山”,近东西走向,长240公里,宽40-60公里,平均海拔4700-5500米,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0余座,最高峰岗钦扎仲,海拔6137米。   境内主要有三条水系:即长江源流水系、怒江源流水系和色林错源流水系。   境内湖泊星罗棋布、河流交汇纵横,河床均属第四系全新统现代河床。县境西南多湖泊,较大的有错那、兹格塘错、懂错、蓬错等。   错那湖   错那湖位于西藏安多县境内,面积400多平方公里,被当地藏族群众奉为“神湖”。错那湖是怒江的源头湖,海拔4800米,面积约300平方公里,是世界海拔最高的淡水湖,唐古拉山山脉南部河溪均汇入错那湖流入怒江。   兹格塘错   兹格塘错距离公路有4公里,湖畔草丛稀疏,铺盖无数小石子,黑、白、灰、红、绿,五彩缤纷。一条宽约3米的河流通往湖泊,但已完全干涸,河床正逐渐沙化。   经济概况   安多县是一个纯牧业大县。改革开放给安多牧民家庭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牧民家庭的牲畜存栏数和出栏数有了较大的发展,据安多县计委对腰恰乡的牲畜统计,1986年牲畜总数为36294只(匹、头)、到1994年为71590只(匹、头),四年增加了35296只(匹、头),年增长率为24.3%;出栏率占各类牲畜比重为1986年是12.03%,到1994年为27.7%,四年增加了15.67%。 截止2000年底,全县各类牲畜存栏93万头(只匹),全县牧业总产值5688.36万元,牧民人均收入2388.54元。全县国内生产总值为6632.41万元;其中一产为4363.56万元;二产为410.73万元;三产为1895万元。全县年财政收入379.6万元。   行政区划   安多县辖4镇、9乡:扎仁镇、雁石坪镇、强玛镇、帕那镇、措玛乡、滩堆乡、扎曲乡、岗尼乡、玛曲乡、色务乡、玛荣乡、多玛乡、帮爱乡,共有79个行政村(居委会)。注:雁石坪镇及其所辖的8个行政村、多玛乡及其所辖的7个行政村、玛荣乡及其所辖的4个行政村、玛曲乡及其所辖的12个行政村、色务乡及其所辖的3个行政村均在青海省境内,此部分由西藏自治区安多县实际管理范围的面积为47502.45平方千米。   历史沿革   西藏民主改革前,安多有4大部落,由安多千户长管辖。隶属羌基。1959年民主改革后建县,隶属于那曲专区管辖。1970年那曲专区改称那曲地区,安多县即由那曲地区管辖至今。建县时临时驻地在拉日。1960年下半年迁往两道河。1961年9月迁往帕那。县府现驻扎那镇。(出处)   安多县辖1个区,16个乡,127个村委会。   2000年,安多县辖17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32843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腰恰乡 5283 布曲乡 1370 多玛乡 1482 玛曲乡 1595 吉日乡 1589 滩堆乡 1016 强玛乡 1953 邦爱乡 1704 措玛乡 3279 果祖乡 2074 加傲乡 2344 纳色乡 2592 玛荣乡 904 扎曲乡 956 色务乡 734 岗尼乡 1534 德莎乡 2434   2001年,安多县辖17乡:布曲乡、帮美尔乡、措玛尔乡、多玛乡、德萨乡、果祖乡、岗尼乡、吉日乡、江傲乡、马曲乡、玛绒乡、纳色乡、强玛乡、色务乡、滩堆乡、宇恰乡、扎曲乡。   2002年,安多县由1区,17乡,136村委会调整为4镇、9乡,30居委会、35村委会:帕那镇、扎仁镇、雁石坪镇、强玛镇、玛曲乡、措玛乡、帮爱乡、滩堆乡、扎曲乡、岗尼乡、色务乡、多玛乡、玛荣乡。   

申扎县

  申扎县地处西藏中部、冈底斯山和藏北第二大湖色林错之间。面积约4万平方公里,中湖泊河流约23%,草场面积2400万亩,约占40%,山地、沙漠等约占37%.总人口2万。辖8个乡,73个村民委员会。   申扎藏语意为“皮火筒状山沟前”。古称纳仓德巴。1886年纳仓德巴改为申扎宗,由西藏噶厦政府直接委派宗本直至西藏民主改革前为噶厦政府所统辖。1959年西藏自治区筹委会将原申扎宗和后藏达那伦珠则路卡的雅木地,巴扎、准布、塔尔玛、加龙等部落及谢通门路卡的堪巴查桑、新沟两部落和多巴、卡彭、多瓦、卓瓦等部落合并为申扎县,辖区面积19.7万平方公里。隶属那曲地区管辖至今,县府驻岗桑多第。1977年经西藏自治区批准,又将县境内的7区1公社划分为文部和双湖两个办事处〈县级单位〉,均直属那曲行署领导。   申扎县属南羌塘高原大湖盆地带,地势较缓,丘陵、高山与盆地相间。丘顶与山地的相对高差一般在300-500米之间,坡度较大,有些地表多为风化的冻裂碎石堆和岩屑坡。在盆地低洼处,常漏水成湖且大小不等,河流纵横交错。南部和北部平均海拔在4800米以上中部偏低,海拔均在4700米左右。境内格仁错(湖)面积约700多平方公里。色林错(湖)面积1865平方公里,是藏北高原第二大咸水湖,也是申扎县与班戈县的界湖。属高原亚寒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空气稀薄,气候寒冷干燥,年平均八级以上大风达104.3天。霜期持续天数为279.1天。年日照时数为2915.5小时。年降水量298.6毫米。自然灾害主要是风、雪、旱灾及地震等。   矿产资源主要有砂金、铁、铅、辞、铜、盐、硼砂、磷等。地热资源面积达数10万平方米。鱼类资源十分丰富。风能和太阳能资源更是藏北高原的普遍性资源。野生动物资源主要有藏玲羊、野驴、盘羊、雪豹、黑颈鹤、斑头雁等,仅国家一、 二类保护动物就有20多种。野生植物资源主要有雪莲花、一枝蒿、藏当归等。   申扎是那曲地区的一个纯牧业县,以饲养牦牛、绵羊、山羊为主。   目前,全县8乡和80%的村均通公路,总通车里程达1502公里。申扎-班戈-那曲公路为过境的主要公路。   特产品主要为高原畜产品、鱼类等。   自然地理   申扎县地处西藏中部、冈底斯山和藏北第二大湖色林错之间。   申扎县属南羌塘高原大湖盆地带,地势较缓,丘陵、高山与盆地相间。丘顶与山地的相对高差一般在300-500米之间,坡度较大,有些地表多为风化的冻裂碎石堆和岩屑坡。在盆地低洼处,常漏水成湖且大小不等,河流纵横交错。南部和北部平均海拔在4800米以上中部偏低,海拔均在4700米左右。   申扎县境内格仁错(湖)面积约700多平方公里。色林错(湖)面积1865平方公里,是藏北高原第二大咸水湖,也是申扎县与班戈县的界湖。   色林错   色林错又称奇林湖,是仅次于纳木错的西藏第二大湖,藏语意为“威光普照的魔湖”。湖中有山,山又有湖,山环水绕,风情万种。湖面蓝绿的色彩让蔚蓝的天空也相形失色。相传格萨尔王征战魔王阿炯,阿炯战败,口渴难忍,恳求让他死后能喝上足够的水。格萨尔王砍下了阿炯的头,把它扔进了色林错让其继续喝水,从此湖水纵有几条大河的汇入而永远不满。这个湖的湖水微咸,人畜少有饮用,但奇怪的是与奇林湖相连的扎林湖居然是个淡水湖。   色林错是个湖泊的王国,在它的周围有23个卫星湖,如同翡翠项链般缭绕,据说几百万年前这里曾是一个整体的巨大湖面。在这众多的卫星湖中,错鄂湖鸟岛成了候鸟的第二根据地。每年的春夏季,都可以看到数以万计的地中海棕头鸥,不远千里从地中海飞过来,场面极为壮观。这里的棕头鸥其实跟在班公湖见的品种一样,都是修长的红腿,尖尖的红嘴,除翅膀和尾巴白中带灰外,浑身洁白的羽毛,性情温和,不太惧怕人。   申扎县属高原亚寒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空气稀薄,气候寒冷干燥,年平均八级以上大风达104.3天。霜期持续天数为279.1天。年日照时数为2915.5小时。年降水量298.6毫米。自然灾害主要是风、雪、旱灾及地震等。   历史沿革   申扎,藏语意为“皮火筒状山沟前”、古称纳仓德巴。   1886年纳仓德巴改为申扎宗,由西藏噶厦政府直接委派宗本直至西藏民主改革前为噶厦政府所统辖。   1959年西藏自治区筹委会将原申扎宗和后藏达那伦珠则路卡的雅木地,巴扎、准布、塔尔玛、加龙等部落及谢通门路卡的堪巴查桑、新沟两部落和多巴、卡彭、多瓦、卓瓦等部落合并为申扎县,辖区面积19.7万平方公里。隶属那曲地区管辖至今,县府驻岗桑多第。   1977年经西藏自治区批准,又将县境内的7区1公社划分为文部和双湖两个办事处〈县级单位〉,均直属那曲行署领导。   经济概况   申扎是那曲地区的一个纯牧业县,以饲养牦牛、绵羊、山羊为主。为了使牧区的人、草、畜三大生产要素得到合理优化配置,使其发挥最大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促进牧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申扎县结合本县实际,积极探索牧业规模经营,取得了初步成效。   申扎县牧业规模经营在提出“集中定居、承包草场、牲畜归户、活跃要素、合理流转、规模经营、效益第一”的基本思路的基础上,推出了3种经营方式:一是积极探索股份合作适度规模经营的道路。以村为单位,将草、畜量化入股,优化配置劳动力资源,坚持按劳分配与按股分红相结合,在村里建立健全生产经营、内部事务决策、监督机构和相关制度;二是探索互助合作和规模经营的道路。就是居住适度集中,实行劳动力和生产的统一安排,在群众自愿组合的基础上,实行联户轮牧经营,畜产品由村办经营实体统一收购、统一销售;三是扶优扶强,有意识地鼓励和培养养畜大户和专业户,以托管牲畜、出租草场的形式,把生产要素向一些会管理、懂经营的牧业大户适度集中。   通过实地考察,申扎县在申扎镇2村、5村等6个村进行了试点,并取得了初步成效。经过1年的规模经营后,草场得到了合理使用和保护,乱放牧现象得到了有效控制,防抗灾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在牧区市场机制很不健全的情况下,有力地促进了牧业增产、牧民增收。   行政区划   千岛湖镇   面积284平方千米,人口76339人。代码330127100。镇政府驻骑龙巷22号,邮编311700。辖8个社区、34个行政村。   文昌镇   面积198平方千米,人口11326人。代码330127101。镇政府驻潭头村,邮编311705。辖29个行政村。   石林镇   面积144平方千米,人口4762人。代码330127102。镇政府驻富德村富德44号,邮编311701。辖17个行政村。   临岐镇   面积222平方千米,人口19691人。代码330127103。镇政府驻鱼市街51号,邮编311703。辖38个行政村。   威坪镇   面积201平方千米,人口41013人。代码330127104。镇政府驻兴华街321号,邮编311715。辖1个社区、67个行政村。   唐村镇   面积100平方千米,人口14236人。代码330127105。镇政府驻兴唐街3号,邮编311713。辖26个行政村。   姜家镇   面积120平方千米,人口13403人。代码330127106。镇政府驻郁川街10号,邮编311722。辖1个居民区、33个行政村。   梓桐镇   面积156平方千米,人口19665人。代码330127107。镇政府驻府前街8号,邮编311711。辖38个行政村。   汾口镇   面积122平方千米,人口40063人。代码330127108。镇政府驻杨旗街17号,邮编311719。辖1个社区、72个行政村。   中洲镇   面积166.33平方千米,人口19645人。代码330127109。镇政府驻中洲街518号,邮编311719。辖42个行政村。   大墅镇   面积163平方千米,人口15335人。代码330127110。镇政府驻府前路11号,邮编311716。辖38个行政村。   枫树岭镇   面积200平方千米,人口12754人。代码330127111。镇政府驻枫林前街43号,邮编311717。辖43个行政村。   里商乡   面积276平方千米,人口11731人。代码330127200。乡政府驻里阳村,邮编311708。辖1个居民区、31个行政村。   金峰乡   面积150平方千米,人口6084人。代码330127201。乡政府驻塘畈村,邮编311701。辖23个行政村。   富文乡   面积151平方千米,人口8257人。代码3301271202。乡政府驻富文村,邮编311707。辖18个行政村。   左口乡   面积96平方千米,人口6876人。代码3301272030。乡政府驻显后村,邮编311701。辖16个行政村。   汪宅乡   面积72平方千米,人口5012人。代码330127204。乡政府驻茂畈村,邮编311701。辖12个行政村。   屏门乡   面积163平方千米,人口12739人。代码330127205。乡政府驻屏门村8号,邮编311703。辖32个行政村。   瑶山乡   面积128平方千米,人口9444人。代码330127206。乡政府驻何家村40号,邮编311703。辖20个行政村。   光昌乡   面积120平方千米,人口6780人。代码330127207。乡政府驻塘边村,邮编311701。辖8个行政村。   王阜乡   面积106平方千米,人口12014人。代码330127208。乡政府驻郑中村149号,邮编311715。辖28个行政村。   严家乡   面积62平方千米,人口6077人。代码330127209。乡政府驻大社村村,邮编311715。辖16个行政村。   宋村乡   面积85平方千米,人口6934人。代码330127210。乡政府驻史里村67号,邮编311701。辖21个行政村。   鸠坑乡   面积104平方千米,人口8267人。代码330127211。乡政府驻中联村64号,邮编311701。辖23个行政村。   浪川乡   面积109平方千米,人口19817人。代码330127212。乡政府驻大联村碣头,邮编311722。辖36个行政村。   郭村乡   面积107平方千米,人口12659人。代码330127213。乡政府驻上郭村,邮编311722。辖25个行政村。   界首乡   面积121平方千米,人口8775人。代码330127214。乡政府驻姚家村130号,邮编311701。辖31个行政村。   横沿乡   面积115平方千米,人口14389人。代码330127215。乡政府驻横沿村,邮编311724。辖29个行政村。   安阳乡   面积146平方千米,人口11484人。代码330127216。乡政府驻虎山坪21号,邮编311701。辖31个行政村。   白马乡   面积108.7平方千米,人口5733人。代码330127217。乡政府驻白马村黄公山,邮编311717。辖21个行政村。   

索县

  索县位于西藏东北部、那曲地区东北部、怒江上游的索曲(河)流域。面积598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1万亩,森林面积35.9万亩,草原面积52万亩。总人口近3.1万。辖1个区,1个镇,11个乡,141个村民委员会。   索藏语意为"蒙古"。元朝时期称这一带为"索格"。明代称为"琐庄"。明末清初,又归附于蒙古和硕特部固始汗。1732年划归清政府西藏地方政府管辖。1751年归由驻藏大臣直接管辖。1960年成立索县人民政府。县府驻嘎切塘。   索县位于藏北高原和藏东高山峡谷的结合部,属南羌塘大湖盆区。地形以山地为主,地势西高东低,由西到东逐渐倾斜,平均海拔3572米。西部有少数较开阔的气候区。矿产资源主要有铅、煤、硫磺、石膏等。   索县经济以牧业为主,兼有农业。农作物主要品种有青稞、春小麦、豌豆、油菜、元根和马铃薯、萝卜、莲花白等。主要饲养牦牛、犏牛、黄牛、马、绵羊、山羊等。   工业以民族工业为主。主要生产氆氇、卡垫及民族服装和民族手工艺品以及制陶加工。现有一家木材加工厂,制作牛皮鞍子、挤奶桶、酥油桶和简单的家具。   1959年修建的黑昌公路,穿越本县的西北部,从而改善了索县的交通。近年来又修建了境内区乡间简易公路。交通运输条件和改善,方便了群众的生产和生活。   民族风情:历史上索县群众信仰苯教和红教者居多。清初随着格鲁派掌握西藏政权后,格鲁派成为县境内的主要的教派。目前最有名的增登寺,即为格鲁派寺庙。其他大小寺庙共有190多座。   赞丹雪村,地处黑昌公路要道,交通较为便利。学校、商店、银行、邮电、电视等文化设施及社会公共服务设施较为齐全。   经济概况   索县经济以牧业为主,兼有农业。农作物主要品种有青稞、春小麦、豌豆、油菜、 元根和马铃薯、萝卜、莲花白等。主要饲养牦牛、犏牛、黄牛、马、绵羊、山羊等。   工业以民族手工业为主。主要生产毯瑰、卡垫及民族服装和民族手工艺品以及制陶加工。现有一农木材加工厂,制作牛皮鞍子、挤奶桶、酥油桶和简单的家具。   索县从增加农牧民收入出发,加大了农牧业实用科技的推广力度。青稞良种推广、黄牛改良、犏牛改良等农牧业科技让广大群众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科技给这个藏北小县带来了农牧业发展的希望。   1984年以来索县就开始实施黄牛改良项目,近几年索县又购买种牛、冻精等对犏牛进行改良。在县里工作人员的耐心引导下,广大农牧民发现经过改良的黄牛产奶量大大提高,过去一天产奶量只有11公斤多,现在一天的产奶量达到3.5公斤以上,而经过改良后的犏牛体格更大,更加耐用,产奶量也大大提高。群众对这一农牧技术非常欢迎,现在索县的黄牛改良数目已达到3300多头。   自然地理   索县位于西藏东北部、那曲地区东北部、怒江上游的索曲(河)流域。索县位于藏北高原和藏东高山峡谷的结合部,属南羌塘大湖盆区。地形以山地为主,地势西高东低,由西到东逐渐倾斜,县城海拔3980米,平均海拔3572米。   索县位于西藏东北部、那曲地区东北部、怒江上游的索曲(河)流域。索曲流域位于南羌塘陆块东部,由发源于唐古拉山南坡的本曲、索曲、连曲和益曲等四条贯通性河流组成,是怒江上游面积最大的汇水区域。   索曲,位于西藏境内怒江左岸,发源于白雄以北的唐古拉山南麓,流域面积大于1000平方千米的支流有本曲、巴青曲、益曲、库而色等。在比如县以东20余km处汇入怒江。索曲流域面积1.32万平方千米。   索县是西部有少数较开阔的气候区。空气稀薄,雨雪较多,日温差较大,冬春多大风。年无霜期仅40天左右,年日照时数2477.2小时,年降水量572.9毫米。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大风、暴雨、雪灾、冰雹、霜灾等。   索县矿产资源主要有铅、煤、硫磺、石膏等。野生动植物资源主要有獐子、鹿、豹、狗熊、猴、岩羊、黄羊、水獭及多种鸟类、虫草、贝母、知母、黄连、雪莲花、茯苓、党参等。   历史沿革   “索县” 一名,为汉字译写的藏语名称。“索”意为蒙族或蒙古人,解放前为索宗,1960年设立索县,沿用至今。   索县,元朝时期称这一带为“索格”。   明代称为“琐庄”。   明末清初,又归附于蒙古和硕特部固始汗。   1732年划归清政府西藏地方政府管辖。1751年归由驻藏大臣直接管辖。   1960年成立索县人民政府。县府驻嘎切塘。   2001年,索县辖:亚拉镇、赤多乡、嘎美乡、嘎尔木乡、加勤乡、江达乡、荣布乡、若达乡、 热瓦乡、色昌乡、永纳乡、亚安乡。   2002年,索县由1区,1镇11乡,141村委会调整为2镇、8乡,6居委会、135村委会:亚拉镇、荣布镇、若达乡、热瓦乡、赤多乡、嘎美乡、加勤乡、江达乡、色昌乡、嘎木乡。   行政区划   索县辖2个镇、8个乡:亚拉镇、荣布镇、若达乡、热瓦乡、赤多乡、嘎美乡、加勤乡、江达乡、色昌乡、嘎木乡。共有141个行政村。   索县(古地名)   即今湖南汉寿县。汉寿地名源自西汉时期的“索县”,至汉阳嘉三年(134年)更名“汉寿县”,县治位于今鼎城区断港头。   

班戈县

   班戈县位于藏北高原纳木错、色林错两大湖泊之间,总面积28383平方千米。总人口3万人(2003年)。   县人民政府驻普保镇,邮编:852500。代码:542428。区号:0896。拼音:Bange Xian。   班戈县位于藏北高原纳木错、色林错两大湖泊之间,总面积28383平方千米(包括双湖特别区范围)。可利用草场面积约为4305万亩。总人口3万人(2003年)。   行政区划   班戈县辖4个镇、6个乡:普保镇、北拉镇、佳琼镇、德庆镇、马前乡、门当乡、保吉乡、青龙乡、新吉乡、尼玛乡。共有95个行政村。    134个村民委员会。   地理气候   该县属南美塘高原湖盆地区,山势平缓,草原开阔,地势西高南低。全县平均海拔4700米。普保河谷将全县分割为南北两部分,南部位于纳木错畔,水草丰富,适宜饲养耗牛。北部多为于寒和半荒漠草场,是藏系羊的天然牧场。主要山峰有达玉山、卡久山、念青唐古拉山(主峰海拔7111米)。属高原亚寒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气候寒冷,空气稀薄,四季不分明,冬长天夏,多风雪天气,年温差相对大于日温差。年日照时数为2944.3小时。年霜期为347.6天,没有绝对无霜期。年降水量308.3毫米。自然灾害有雪、风、霜等。每到春季,大风连续不断。秋季到春季,常出现雪灾。年平均冰雹日数在30天以上。   资源   矿产资源主要有硼、砂金、锡、铬铁、盐、油页岩、玉石、云母、紫水晶等。野生动物有野驴、黑颈鹤、藏羚羊、熊、樟子、雪豹、雪鸡、岩羊、拾俐、狐狸、秃赞等。药用植物有角苗伞根、虎耳草、大叶秦芜、小叶秦芜、麻黄、红花、刺参、葫芦苗、高山党参、青活麻、大黄等40多种。   历史沿革   班戈藏语意为“吉祥保护神”,固境内的“班戈错(湖)”而得名,清朝时期,属于西藏“北方四部落”中的朗如宗,归驻藏大臣管辖。1942年藏政府在那曲设立羌基,总管,并将朗如宗的江龙地方划出另设江龙宗。1959年7月5日成立了青龙县和班戈县,1960年青龙县改称达木萨迪县。1964年5月达木萨迪县并归班戈县。1978年双湖办事处(现称双湖特别区)成立,班戈县的色瓦区划归双湖办事处管辖。1987年班戈县新吉区的统一乡又划归申扎县。至此,形成现在的区域图形。县府驻保荣。   2000年,班戈县辖18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32287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普堡乡 3221 群学乡 2669 青龙乡 1628 尼玛乡 2101 培达乡 2143 白拉乡 2266 加琼乡 1815 康日乡 761 马前乡 1994 德保乡 1299 新吉乡 1711 嘎尔德乡 855 德庆乡 1413 公莽乡 1480 门当乡 2130 雪如乡 1983 纳木错乡 1081 保吉乡 1737 。   2002年,班戈县由2区,18乡,133村委会调整为4镇、6乡,5居委会、125村委会:普保镇、佳琼镇、北拉镇、德庆镇、门当乡、马前乡、青龙乡、新吉乡、保吉乡、尼玛乡。   产业   班戈现已成为纯牧业县。主要饲养耗牛、骗牛、绵羊、山羊、马等。   工业主要有畜产品的加工等手工业。   民主改革前县境内无公路,运输全靠人背畜驮。后修建了通往那曲、申扎、尼玛、双湖等地的公路,目前全县94%的乡已通公路。   特产品主要为酥油、皮张、牛羊绒等。   保荣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建设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对外均可通过电讯往来。   西藏第一太湖纳木错,为班戈县与当雄县的界湖。它一向被牧民们视为神湖,每年前来转湖的游客络绎不绝,特别,是每逢-年,前来转“神湖”的游客就更多,以求得到神灵的保佑。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巴青县

尼玛县

  尼玛县位于西藏北部、那曲地区西北部。面积1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近4万(2003年) 。辖1个镇、13个乡,83个行政村。尼玛藏语意为“太阳”。原属纳仓部落。   根据1983年10月8日国务院【国函字212号】批复成立尼玛县:设立尼玛县。辖申扎县的查桑、文布、邦多、甲谷、卓瓦、尼玛6个区,班戈县的荣玛区和该县新划的嘎琼区。县人民政府驻尼玛,由那曲地区管辖。   尼玛县地处羌塘高原大湖盆地带,北有昆仑山、可可西里山,南有冈底斯山。地势北高南低,地形以高原丘陵平地为主,平均海拔在5000米以上。北部为幅员辽阔的“无人区”。属高原亚寒带半干旱季风型气候和高原寒带干旱气候。矿藏资源有金、硼砂、碱、盐、水晶石、铜、铁等。野生动物资源有野牦牛、野驴,藏羚羊、黄羊、盘羊、熊、黑颈鹤等。   尼玛县经济以牧业为主。仅南部零星种植青稞、油菜、无根,其余地区均为纯牧业区。主要饲养牦牛、山羊、绵羊等。   手工业以加工卡垫和金银手饰品为主。   1951年前无公路。目前全县乡乡均通公路,黑(那曲)阿(狮泉河)公路贯穿县境,东达那曲与青藏公路相接,西到狮泉河与新藏公路相连。全县通车里程达5000公里。   特产品为扬名中外的喀什米亚尔山羊绒。   境内湖泊众多,均为典型的高原封闭型湖泊。主要有当惹雍错、昂孜错、布若错、依布茶卡等,湖面海拔均在4500米以上,其中布若错湖面海拔5158米。这里湖泊、雪山、蓝天融为一体,能使人领略到藏北高原天地苍穹的真正意境。   自然地理   尼玛县位于西藏北部、那曲地区西北部。地处羌塘高原大湖盆地带,地势北高南低,地形以高原丘陵平地为主,平均海拔在5000米以上。全县面积27万平方千米,北部为幅员辽阔的“无人区”。   尼玛县境内主要山峰有藏色岗日、江爱达日那、角木日、岗日伯鲁等,海拔均在6000米以上。最高峰藏色岗日,海拔6460米。还有昆仑山、可可西里山,冈底斯山。   尼玛县境内湖泊均为典型的高原封闭型湖泊。主要有当惹雍错、昂孜错、布若错、依布茶卡等,湖面海拔均在4500米以上,其中布若错湖面海拔5158米。   当惹雍错   当惹雍错位于西藏自治区藏北高原中部,色林错西边。又称当热错、唐古拉攸穆错、唐古拉湖。海面海拔4535米,面积835 平方千米。300万年前形成湖泊。从东北向西南延伸,南北长约80余千米。   昂孜错   昂孜错,位于拉萨西北460公里,尼玛县境内。面积84,000公顷,海拔4,535米。是一个大型咸水湖和毗邻的微咸水沼泽,水源来自周围山峰的径流和邻近地区更小湖泊的出水。   玛尔果茶卡湖   玛尔果茶卡湖亦称“萨尔罗嘎措”,意为“红废墟盐湖”。在那曲地区尼玛县境内,位于县驻地西北,海拔4830米,面积80平方公里。系盐湖。   玛尔盖茶卡湖   玛尔盖茶卡湖亦称“绥加措”。曾称“亦基台措”、“约基台措”和“希妙尼斯湖”(均为外来语),意为“红沟坎盐湖”。在那曲地区尼玛县境内,位于县驻地西北,海拔4785米,面积80平方公里。系盐湖。   马尔下措   马尔下措亦称“马而下措”,意为“红脸湖”。在那曲地区尼玛县境内,位于县驻地以西,海拔4694米,面积68平方公里。属咸水湖。   尼玛县矿藏资源有金、硼砂、碱、盐、水晶石、铜、铁等。野生动物资源有野牦牛、野驴,藏羚羊、黄羊、盘羊、熊、黑颈鹤等。   历史沿革   尼玛,藏语意为“太阳”。 1886年噶厦设申扎宗。   1976年前现尼玛县所属地为申扎县管辖。   1976年12月24日,经自治区党委批准,建立申扎县西五区办事处,为申扎县办事机构。   1979年1月正式建立县级建制的文部办事处。   1983年8月1日正式成立尼玛县,隶属那曲地区,县府驻地设在文布乡。   经济概况   尼玛县经济以牧业为主。仅南部零星种植青稞、油菜、无根,其余地区均为纯牧业区。主要饲养牦牛、山羊、绵羊等。 手工业以加工卡垫和金银手饰品为主。   那曲地区合理调整农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多渠道增加农牧民收入。2003年,那曲地区尼玛县农牧民人均收入达2357元,其中仅养殖白绒山羊的收入就占60%。   2004年,尼玛县不断加大白绒山羊的养殖力度,目前白绒山羊已达15万只,以尼玛县为中心,扩展到三县一区(尼玛、班戈、申扎、双湖)的白绒山羊基地已初步形成,被自治区列入农牧业特色项目,并投资350万元扶持白绒山羊基地建设,使那曲地区在产业结构上迈出了可喜步伐。   行政区划   尼玛县辖2个区,18个乡,99个行政村。   2000年,尼玛县辖22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34309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吴尔多乡 2699 吉瓦乡 1450 中仓乡 2428 俄久乡 1833 卓瓦乡 1590 岗龙乡 1872 甲谷乡 1677 卓尼乡 1521 来多乡 1678 申亚乡 1558 阿索乡 1414 文部乡 1606 军仓乡 1360 达果乡 1363 荣玛乡 737 多玛乡 2145 和平乡 1676 南措折乡 2363 巴林乡 999 北措折乡 781 嘎错乡 501 买玛乡 1058   2002年,尼玛县由3区,22乡,114村委会调整为2镇、19乡,2居委会、112村委会:双湖特别区;尼玛镇、措折罗玛镇、文部乡、申亚乡、吉瓦乡、军仓乡、中仓乡、甲谷乡、俄久多乡、卓瓦乡、卓尼乡、来多乡、荣玛乡、阿索乡、达果乡、措折羌玛乡、协德乡、多玛乡、巴岭乡、雅曲乡、嘎措乡。   双湖是藏文“两个湖”的意译。   双湖特别区位于西藏自治区北部、那曲地区西北部。其前身是双湖办事处,它是为开发藏北“无人区”于1976年新建的行政区域。这是一个地域辽阔,居住极度分散的县级特别区。总面积10万平方千米(含申扎县面积)。总人口8000余人,辖2个区,4个乡,19个村委会。(出处)   尼玛县双湖特别区(副县级)位于西藏自治区北部,面积116637.18平方千米,人口0.97万人。辖1个镇、6个乡:措折罗玛镇、措折强玛乡、协德乡、多玛乡、巴岭乡、雅曲乡、嘎措乡,32个行政村。驻索嘎鲁玛。   

双湖县

  双湖县隶属于西藏自治区那曲市,位于其西北部,东邻安多县,南与班戈县与申扎县接壤,西与尼玛县毗邻,北跨可可西里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交界。平均海拔在5000米以上,面积11.67万平方公里,人口13470人(2014年)。[1]   双湖县下辖1镇6乡,府驻多玛乡。境内有昆仑山等景点。2013年,原双湖特别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7545.02万元,同比2012年增长8.9%。   双湖是藏文“两个湖”的意译,因地处康如湖和惹角湖而得名。【一说,双湖藏语意为“索恰尔泉水”】   历史上因人迹罕至,曾被称为“无人区”。为了开发“无人区”,1976年2月,设立双湖办事处,隶属那曲地区行署。1993年8月,撤销双湖办事处,设立尼玛县双湖特别区。[2]   1988年撤区并乡时,将双湖办事处的1区5乡划归文部办事处(今尼玛县)。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常住总人口。   2008年,全区人口11482人,其中牧业人口10377人(据那曲地区政府门户网)。【另一数据,2008年,面积11.66万多平方千米,人口1.13万人。】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各乡镇常住总人口:措折罗玛镇2818人,协德乡2238人,雅曲乡1051人,嘎措乡537人,措折强玛乡1092人,多玛乡2764人,巴岭乡1499人。   2012年11月15日,《国务院关于同意西藏自治区设立双湖县的批复》(国函〔2012〕191号):设立双湖县,将尼玛县的措折罗玛镇、协德乡、雅曲乡、嘎措乡、措折强玛乡、多玛乡、巴岭乡划归双湖县管辖,以措折罗玛镇、协德乡、雅曲乡、嘎措乡、措折强玛乡、多玛乡、巴岭乡的行政区域为双湖县的行政区域。双湖县人民政府驻多玛乡索嘎南路9号。双湖县由那曲地区管辖。2013年7月26日,双湖县政府正式挂牌成立。[2]   2017年7月,国务院批复西藏那曲撤地设市,双湖县由新设立的那曲市管辖。  


比如县特产大全




比如县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