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云南省 >>文山州 >> 马关县 >> 马白镇

马白镇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马白镇谷歌卫星地图)


马白镇简介

  马白镇位于县境中部偏东。镇人民政府驻于县城,平均海拨1500米。辖4个社区和10个村民委201个村(居)民小组。全镇国土面积243平方千米,大部分为半山区。年末人口61254人,有14种民族,汉族总人口为38153人,占62.2%。非农业人口20273人,占33.1%。耕地面积36271亩,其中田14027亩,占38.2%。粮食主产稻谷、玉米,占粮食总产量的90%。经济作物有烤烟、亚麻、油菜、小麦等,其中烤烟最适宜种植,亚麻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境内有原煤、钨、砷、铁、锡、粘土、金、铜等12种矿藏,其中原煤储量较大,初步探明蕴藏量268万吨。境内森林覆盖率为25%,其中用材林主要有杉木、松树、旱东瓜等,经济林果主要有茶叶、八角、板栗、柿子、桃、李等。
   2005年粮食产量15059吨。农民人均有粮331千克。农村经济总收入1060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92元。全镇非公有制企业3130个,从业人员10083人,镇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年产值4.18亿元,最大纳税企业为马白镇煤厂,2005年共缴纳税收45万元。201个村民小组实现了村村通电,4个社区、10个村委会均已通电话,电视覆盖率100%。
   发展镇域经济的思路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搞好财源和基础设施两个建设;注重扶贫攻坚、特色经济、城镇经济三个开发;抓好粮食生产、结构调整、招商引资、对外开放四个重点;壮大畜、烟、七、果、蔬菜五个产业。.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6.13万人 243平方公里 532625101 663700 0876 查看 马白镇谷歌卫星地图

马白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马白镇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马白镇

  马白镇位于县境中部偏东。镇人民政府驻于县城,平均海拨1500米。辖4个社区和10个村民委201个村(居)民小组。全镇国土面积243平方千米,大部分为半山区。年末人口61254人,有14种民族,汉族总人口为38153人,占62.2%。非农业人口20273人,占33.1%。耕地面积36271亩,其中田14027亩,占38.2%。粮食主产稻谷、玉米,占粮食总产量的90%。经济作物有烤烟、亚麻、油菜、小麦等,其中烤烟最适宜种植,亚麻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境内有原煤、钨、砷、铁、锡、粘土、金、铜等12种矿藏,其中原煤储量较大,初步探明蕴藏量268万吨。境内森林覆盖率为25%,其中用材林主要有杉木、松树、旱东瓜等,经济林果主要有茶叶、八角、板栗、柿子、桃、李等。    2005年粮食产量15059吨。农民人均有粮331千克。农村经济总收入1060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92元。全镇非公有制企业3130个,从业人员10083人,镇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年产值4.18亿元,最大纳税企业为马白镇煤厂,2005年共缴纳税收45万元。201个村民小组实现了村村通电,4个社区、10个村委会均已通电话,电视覆盖率100%。    发展镇域经济的思路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搞好财源和基础设施两个建设;注重扶贫攻坚、特色经济、城镇经济三个开发;抓好粮食生产、结构调整、招商引资、对外开放四个重点;壮大畜、烟、七、果、蔬菜五个产业。.  

八寨镇

  自然资源基本概况:全镇国土总面积170.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8万亩,其中田4304亩。辖9个村委会134个村小组,居住着汉、壮、苗、彝、瑶、傣等9种民族,总人口25794人,其中,农业人口22738人,占总人口的88%;少数民族人口占15%。农民人均有粮406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436元。 优越的地理位置:八寨镇位于马关县境西部,镇政府驻地距县城48公里,距州府文山79公里,是两州(文山州、红河州)四县(文山、河口、屏边、马关)的交通要道,是八乡镇(马关县的八寨镇、大栗树乡、篾厂乡、古林箐乡、浪桥乡,河口县的桥头镇,屏边县的白河乡,文山县的平坝镇)两农场(健康农场、卡上林场)的商品流转聚散中心。 独特的气候条件:全镇境内大部分地区属高原山地地貌,最高海拔2207米(喜主摩天岭),最低海拔443米(茅草寨那么果河谷),具有东部温凉,西部炎热的气候特点,年平均气温16℃,最高气温30℃以上,最低气温—4℃以下,全年无霜期350天,年降雨量1100毫米。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东凉西热和“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独特的气候条件。 丰富的自然资源:八寨镇属山区农业大镇,主产包谷,经济林果主要有八角、板栗、桃、茶叶、蜜柚、青枣、柿子、甘蔗、黄柏等,主要经济作物有亚麻、油菜、荞、三七、蔬菜、中草药材。云南拟单性木兰等多种珍稀树种,植物群落分布明显,生物资源丰富多样。 风土人情八寨镇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是马关县最早的文化发源地,曾是马关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八寨镇历史上的阿土司曾是文山地区的三大土司之一,阿雅土司遗址被文山州人民政府列为州级文物进行保护。八寨同时也是马关县最早的革命活动中心,1929年马关第一个党支部成立于八寨,李国定任党支部-并组织发起了震惊滇东南的“人民武装-”,在八寨各族人民的心中播下了革命的火种,同时也为八寨赢得了“革命老区”的光荣称号。八寨人民具有悠久的经商传统,至今商家云集,非公经济发展较为迅速。“四海翻腾只因心中有碳火,八仙醉倒引起八寨铜火锅”,八寨手制铜火锅因其工艺考究远销开远、昆明、蒙自及省内外。另外,因八寨所种的荞营养价值较高且口感好,以其传统而独特的制作方式,使八寨荞粑粑远近闻名,深受青睐。.  

仁和镇

  【历史沿革】仁和名称由来:二百年以前,该地住有几户壮族,后由外地迁来周、施、林姓等八户汉族,随着人口的陆续增加,村民认为有必要在此开街,进行集市贸易,互通有无。于是村里的长者商量,要使新开的街子买卖兴隆,兴旺发达,必须以仁义和气为宗旨,于是就将此地命名为仁和街。当时有人以“仁和”二字为首,写联作贺“仁寿同登九天开化,和光普照四海逢春”。每逢新春佳节,村民多以此联张贴,互敬互勉。仁和是镇政府驻地,1930年为马关县中心区辖地,1931年属第一区辖地,1934年扩大乡镇时改称永仁乡,1950年为马关四区,1969年改公社为区,1988年废区改为镇。【仁和镇概况】仁和镇位于马关县南部,距县城19公里。东接马白镇沙尾冲、文华、雨波、花枝格村委会和夹寒箐镇布都老寨、新堡寨村委会,南邻小坝子镇半坡村委会和河口县桥头乡,西与木厂镇博车、水尾、底麻、堡堡寨村委会相连,北靠大栗树乡倮洒村委会。全镇辖13个村民委员会,184个村民小组。居住着汉、壮、苗、彝、回、瑶、傣、白、布依、蒙古、仡佬11个民族,2005年年末共8036户,33260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6.2%,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5.6%。国土面积191.54平方千米,有耕地45544亩,人均占有耕地1.45亩。仁和镇交通便利,马客路(马关至客田)穿境而过,是通往红河州河口县的主要通道;全镇以农业为主,粮食主产稻谷、玉米、小麦。经济作物有烤烟、甘蔗、茶叶、蔬菜等,其中烤烟是全镇的重要支柱产业;全镇林业用地共计6068.2公顷,有林地面积3560.5公顷,未成林地188.6公顷,宜林荒山地218.3公顷,森林覆盖率22.4%。为进一步发展仁和经济,镇党委、政府确定的镇域经济发展思路为:以粮、路、水为基础,烟、畜为支柱,三七、经济林果为补充,改善投资环境,积极招商引资,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劳务输出步伐,推进农村脱贫致富进程。【特色经济、优势资源】仁和镇地理条件优越。全镇地形大致呈葫芦形,北窄南宽。中部和北部多属山区,地势较高,东南边缘属河谷区。海拔在458米至1761.4米之间。北部有木腊河由西向东横穿境内,东部、南部边缘有咪湖河、响水河环绕。从仁和镇南部的老岭坝、白果、沙坝、腻坡、大嘎吉、阿峨村委会地势由高到低,倾斜延伸至咪湖河、响水河,自然条件和农业分布垂直变化较为明显,具有“立体农业”的特点。.  

木厂镇

  一、概况 木厂镇位于马关县境南部,镇政府驻地距县城35千米,东与仁和镇接壤,南邻红河州河口县桥头乡,西接八寨镇,北靠大栗树乡。国土面积163平方千米,辖11个村民委员会143个自然村197个村民小组。境内居住着汉、壮、苗、彝、傣、布依等9种民族5869户26865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2.8%,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6.8%,人口自然增长率4.1‰。全镇有耕地面积3.56万亩,人均耕地面积1.3亩。境内交通便利,有砚(山)河(口)柏油公路穿境而过,11个村委会均通公路,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基本形成。全镇经济以农业为主,主产稻谷、包谷、大豆,经济林果主要有八角、柑桔、茶叶、草果等。2005年全镇完成农业总产值3265万元,比上年增长12.9%;农村经济总收入4853.77万元,比上年增长1.08%;粮食总产值1011.8万千克,比上年增长23.2%.农民人均有粮335千克,农民人均纯收入1166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101万元,全镇非公有制企业146个,乡镇企业总收入完成5070万元。二、资源状况木厂镇地处中山、河谷相间的地形部位,平均海拔1200米,年平均气温18℃,年降雨量约1500毫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境内土地肥沃,温带、亚热带作物均适宜生长。全镇森林覆盖率34%,植被保持良好,境内矿产资源主要有锑、锌、铅、石棉、金五种矿产品,其中锑储量较大。主要分布于付家寨、老王寨、水尾、堡堡寨、底麻等村委会,镇境内水源较多,水能资源较为丰富。全镇八角种植历史悠久,境内独特的环境及气候条件适宜八角生长,是马关县八角主产区,产量占全县的75%。热区面积55.4平方公里,占全镇总面积的35%,主要分布在堡堡寨、老王寨、大坝3个村民委员会。该地区农业自然资源丰富,适宜于发展热带、亚热带作物。合理利用热区资源优势,积极开发冬季农业,对于加快木厂经济发展,推进农村脱贫致富进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去冬今春,全镇共实施冬季大豆种植4603亩,冬季蔬菜种植1107亩,为农民增收注入了活力。三、民俗风情木厂镇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边境镇,少数民族人口占全镇总人口的62.8%。布依族主要分布在杨茂松、底麻、大坝、湖广寨、老王寨等村委会,是文山州布依族主要集中聚居的地区之一。.  

夹寒箐镇

  夹寒箐镇位于云南省马关县的东南部,镇政府所在地距县城22公里。东接都龙镇的大寨、坝堡村委会,南连金厂镇的金厂、中寨、老寨村委会,西邻仁和镇的岩脚、阿峨、腻坡、大嘎吉村委会和小坝子镇的田湾村委会,北与马白镇的花枝格、马安山村委会接壤。全镇辖夹寒箐、水碓房、通寺、老寨、坝甲、光坎、新堡寨、尖山、达布斯、牛马榔、么龙11个村委会,145个自然村205个村小组,总面积252.27平方公里。境内居住着汉、壮、苗、彝、瑶、傣、白、蒙古等十种民族,2005年底共有8752户39208人,其中少数民族31019人,占总人口的79.1%。.  

小坝子镇

  小坝子镇位于马关县南部边缘,镇政府驻地距马关县城45千米,东接夹寒箐镇,东南连金厂镇,西南与越南新马街、猛康两县相连,北靠仁和镇和红河州河口县,总面积为127.5平方千米。全镇辖4个村委会、73个村民小组3009户14203人,辖区居住着汉、壮、苗、彝、瑶等9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85%以上,形成了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社会治安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境内属山区河谷相间的地形地貌,最高海拨2042米,最低海拨173米,全年无霜期350天以上,年降雨量1400毫米,年平均温度17℃,河谷地区气候炎热,最高温度35℃以上。热区气候资源丰富。辖区粮食生产主要有稻谷、玉米、大豆等,盛产香蕉、树瓜、八角、小米辣等热带作物,镇内有铁、锌等矿产。境内森林覆盖率达15.7%,其中用材林主要有杉树等。小坝子镇历届党委、政府立足本地实际,以发展为首要任务,坚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大力发展镇域经济,进一步夯实了发展的软硬件环境。通过集思广益,集广大人民群众和干部职工的智慧,于2004年提出了“123456”的发展思路,即:做大做强小米辣一个特色产业;积极培育林业、畜牧业两个支柱;打通田湾至金厂镇、拉气至越南、半坡至老卡三条镇内大通道;抓好三大会战、集镇建设、生态环境和广播电视四项工程;做好边贸、街道管理,热区开发、基础设施建设与社会治安五项工作;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开放环境建设、民族文化建设、科技建设、队伍建设和组织建设。.  

都龙镇

  本镇特色:改革开放以来,都龙经济建设蓬勃发展,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社会事业繁荣兴旺。先后获得全国乡镇企业东西合作示范区、全国基层民兵预备役工作先进单位文化先进县、云南省民兵预备役基层建设先进单位等殊荣。 都龙,这颗云贵高原平原上的璀璨明珠,已引起海内外的瞩目,她正以亲商、双赢、诚信的理念,优良、优美、优质的环境,务实、高效、创新的服务,期待着海内外投资者的合作,共创辉煌。都龙镇党委政府根据都龙实际工资,将全镇压的社会经济发展思路 归纳为“六个三”。即“强化水、电、路 三大基础;壮大矿、果、畜三大支柱;启动蔬菜,亚麻,速生丰产林三个新鲜产业;开发八角;荔枝,特色仪器三个拳头产品;加强班干部作风,文明集镇和开放环境三大建设;实现增强经济活力,提高文明程度,推动社会进步三大目标。2003年,全镇完成工农业生产总值(按现价新口径统计,不含都龙锌锡公司),23979.7万元,同比增长7.9%;乡镇企业总收入完成32143万元,同比增长11.9%;地方财政收入261.6万元,同比增长6%;财下支出178.2万元,财政支出增幅小于收入增幅,实现了财政预算收支平衡并略有节余;农村经济总收入4800万元,比2002年的4119万元增长14.3%;农民人均有粮365公斤,农民人均有粮365公斤,人均纯收人1101元,分别比2002年的364公斤、1079元增长了0。3%、2%;总人口1457人,比2002年的31166人,人口自然增长率制在10%。交通现状:都龙是云南省文山州马关县的一个边陲重镇,距文山州府93公里,距马关县城23公里,距越南直线距离8公里,距已形成一定规模的邱北普者黑210公里,距举世瞩目的老山140公里,距中越边境的云南河口100多公里,已形成公路网络. 山水气候:都龙属低纬度亚热带东部型山地季风气候。由于海拔高低差异大,同一地区的气候温差也罗悬殊,局部地区形成“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具体气候。具有低坝河谷炎热,中山浅丘温暖,高山温凉,冬无严寒,夏无酷热、干雨季分明的特点。 年平均气温16.9摄氏度,1月平均气温9.6摄氏度,7月平均气温21.7摄氏度,年最高温度32.2摄氏度,低海拔河谷区右达38摄氏度;年最低温度-4摄氏度,全年无霜期333天,年均霜日6天;年平均降雨量1345毫米,最大降雨量1776毫米,最小降雨量1027毫米,年均降雨186天。.  

金厂镇

  【镇情概况】金厂镇位于马关县境东南部,镇政府座落在著名的罗家坪大山脚下。西南与越南河江省黄树皮县、老街剩箐门县接壤,东北面与都龙镇相连,西北面与夹寒箐、小坝子两镇隔河相望。镇政府驻地距县城65千米,距国境线1.5千米,海拔1570米。国境线长41千米,有18条人行便道直通越南,国境线上(二段)有l、2、3、4号界碑。全镇辖3个村委会38个村民小组。国土面积69.3平方千米,大部分为山区,地势东南高、西北低,罗家坪大山为最高点,海拔为2002米,小白河1号界碑为最低点,海拔为 220米,峡谷立体气候明显,年平均气温18℃,年均降雨量约 1400毫米,海拔1200米以上的为温凉地带,海拔1200米以下的为温热地带。2005年末人口8609人,有汉、壮、苗等七种民族,其中以苗族为主体民族,有苗族人口6580人,占人口总数的76.4%,汉族人口 544人,占6.3%,非农业人口270人,占总人日的3.1%。耕地面积12259亩,其中田3112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5.4,粮食主产玉米和水稻,占粮食总产量的88%。经济作物有油菜、花生、大豆、小麦等,其中花生和大豆最适应。反季蔬菜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在三个村委会都具备立体气候的优势,受气温影响不大,比较适宜发展反季蔬菜。境内有金、银、铅等矿产,其中铅储量最大,具备有很好的开采情景。全镇森林覆盖率24.5%,用材林有杉树、西南烨等树种。主要产香蕉、荔枝、柑桔、芒果等热区经济林果,黄柏、速生林、草果、八角等也较适宜发展,经济效益较好的有香蕉、荔枝和个柑桔等。2005年粮食总产量3200 吨,农民人均有粮340千克,实现工农业经济总收入1038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994万元,工业总产值44万元,农民人均收入 706元。全镇公路总里程102千米,村委会、村民小组通公路为 100%和92%,安装程控电话142户,接通了宽带连接系统,移动、联通用户达400余户。全镇安装闭路电视483户,地面卫星接收站13座,电视普及率37.2%。全镇经济社会稳步发展、民族团结边疆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经济发展思路】实施科技兴镇、可持续发展、结构调整、综合开发、兴边富民五大战略;打牢粮、水、路、教四个基础;培育林、果、畜三大支柱,狠抓扶贫开发、财源建设两个重点;实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一个标志。.  

坡脚镇

  坡脚镇位于马关县东北部,南连马白镇,西邻大栗乡,北与文山县柳井乡接壤,省道206线即文马公路穿境而过,政府驻地距县城23千米,是马关县通往外界的一个交通要道。全乡国土面积为116.79平方千米,大部分地区属喀斯特石山区,地势北高南低,最高海拔1750米,最低海拔1289米,平均海拔1500米,年平均气温17℃,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全年无霜期达350天以上。全乡辖6个行政村88个村民小组,居住着汉、壮、苗、彝、傣、布依、蒙古7种民族,总人口2841户12030人,人口自然增长率2.4‰。2005年年末实有耕地1.17万亩。全乡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经济作物有三七、草果、八角。经济林果主要有柑桔、黄花梨、柿子、核桃、油桃、杨梅等全乡有非公制企业220个,从业人员733人,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年产值2482万元。经济发展思路: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生产生活环境,以科学技术推广应用为载体,增加群众收入,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畜牧业,以花椒种植为突破,狠抓产业结构调整,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奋力追赶小康社会进程。农业发展:乡党委政府始终把农业工作放在首位,加大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优化种植结构,在抓好“两杂”推广的同时,加大“冬季农业”开发力度,大力推广“水稻立体混栽”等技术。年内全乡共推广杂交水稻2520亩;推广杂交玉米2510亩;旱地地膜覆盖完成2580亩;玉米间杂其它作物完成5376亩;优质小麦推广1000亩;优质油菜推广4700亩;优质花生种植520亩;冬季农业开发4500亩。畜牧业:畜牧业是坡脚乡的一大支柱产业,狠抓畜禽品种改良和种养植示范,畜牧业稳步增长。2005年实现生猪存栏1.04万头,出栏肥猪9980头;大牲畜存栏3620头(匹),出栏570头(匹);山羊存栏230只,出栏170只;家禽存栏5.98万只,出栏5.85万只。生态保护:坡脚乡积极推进退耕还林政策,保护生态环境,实现退耕还林2847.2亩,申报国家重点公益林6.94万亩。.  

南捞乡

  南捞乡位于马关县东部老君山西北麓,东与麻栗坡隔河相望,南接都龙镇,西邻马白镇,北与西畴县接壤。乡政府驻地距县城25.5千米。全乡国土面积为185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7万亩。辖5个村委会,74个村小组。居住汉、壮、苗、瑶、彝、蒙古等1.3万各族人民,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3%。全乡100%的村寨通了电,99%的村寨通了公路,91%的村寨用上自来水。南捞乡地处西南高,东北低。境内山峦起伏,属土石山混生山区地貌。海拔在629米至1888米之间,东北部河谷地区气候炎热,夏无酷热,冬无严寒,四季如春。境内水资源丰富有七条较大的水系由西南向东北流入盘龙河。全乡经济以农业为主,是全县粮食的生产地之一。主产水稻、包谷、花生、大豆等,经济作物有甘蔗、油菜、木薯等,境内有锡、钨、铅、锌、铜等矿种以及大量的砷矿可供开采。森林覆盖率为55%。其中用材林主要杉木、竹子等,经济林果主要有塘房桔、茶叶、八角、黄柏等,最适宜种植的有八角、茶叶,经济效益较好的有塘房桔、茶叶、八角。名、特、优产品以南捞乡的塘房桔为著称,香味独特,皮薄籽少,产量供不应求。“盘古木茶”口感纯正,香味持久,耐泡,汤色浓亮,属于茶叶上品,成品远销省内外。勤劳智慧的南捞乡各族人民在不断发展中,形成自己特有的民族风情。食品消费有独特的南捞风味凉鸡、凉鸭,有民族风味的南捞红汪(红血),也叫凉汪(凉血);各种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有小麻栗坡村委会坡角村小组彝族炫子舞、壮族三月三等。2003年全乡农业总产值1692万元,工业总产值2900万元,财政收入34万元,农民人均有粮373公斤,人均纯收入958.6元,全乡有5个矿区,2个选厂,1个茶场。今后,南捞乡不断完善投资环境,提供优惠政策,搞好优质服务,迎接省内外客商到南捞开发投资,一展鸿图。.  

大栗树乡

  一、乡情介绍大栗树乡位于马关县城西北部,东与马白镇、坡脚乡接壤,南与仁和、木厂两镇相邻,西与八寨镇、浪桥交接,北与文山县毗邻,马八公路横穿全境,交通便利,乡人民政府驻地距县城30公里。全乡国土面积241.2平方千米,平均海拔1565米,辖12个村民委员会,177个自然村,228个村民小组。全乡12个村委会都实现了水、电、路、电话四通,目前,各村民小组通路率达到94%。粮食作物主要有玉米、稻谷、小麦等,经济作物主要有烤烟、三七、草果等。2005年末全乡总人口32247人,农民人均纯收入1083元,人均有粮313公斤。全乡非公有制企业452户,乡(镇)企业营业总收入5343万元。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以财税增长、农民增收为目标,抓住兴科教、调结构、增效益三个重点,打牢粮、林、水、路四个基础,着力培育烤烟、三七、畜牧业三大支柱,支持、发展其它产业,引导农民加快走农村经济合作化的步伐,加快非公经济发展。三、 风土人情介绍大栗树乡居住着汉、彝、苗、傣、布依等10余种民族,少数民族人口8609人,占总人口的26.7%,其中以彝族、苗族和傣族居多。彝族同胞大多数保留了古老的语言和源远流传的服饰,而且他们有一种独特而古老的民间舞蹈——花灯,每年的六月二十四日,他们都穿着节日的盛装,围着篝火,高举火把,载歌载舞欢度他们美好的“火把节”;勤劳纯朴的苗族同胞,每年正月初二、初三、初四都会举行盛大而颇具民族特色的“花山节”,开展多种多样的文娱活动;傣族人民的“泼水节”又称为“花米饭节”,每年六月二十三,他们便换上傣家人节日的盛装,唱着优美动听的敬酒歌,欢迎远方来的客人,共同欢度“泼水节”。 四、 自然资源及产业发展大栗树乡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极为丰富。大马固境内蕴藏有金矿、铁矿等多种矿产资源,其中金矿具有储量大、含量高的特点,清道光、咸丰年间就有人开采。乡内有原始丛林上万亩,森林覆盖率为40%。森林资源中,用材林主要以杉树、旱东瓜树、西南桦为主,经济林主要有板栗、柿子、树番茄、梨等。全乡的土地面积较广,具有较好的区位优势,大部分地区适宜发展烤烟、三七、草果等,2005年种植烤烟3600亩,三七8500亩。境内有飘香四溢的“腊科火腿”,具有营养价值高、香味独特、口感宜人的特点,是闻名全州的土特产。.  

篾厂乡

  篾厂乡位于马关县境西南部,乡政府驻地粑粑厂距县城67千米,东接木厂镇,南接河口县桥头乡,西邻古林箐乡、健康农场,北靠八寨镇。全境属山区,最高海拔2120米,最低海拔425米。气候类型属低纬亚热带东部型山地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7℃,年降雨量1400毫米,具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特点。特殊的气候和复杂多变的地质地貌,造就了全乡随处可见的“云海”奇观和丰富的生物资源。全乡国土总面积169.03平方千米,辖8个村民委员会107个自然村118个村民小组,居住着汉、壮、苗、彝、傣、瑶等民族。2005年末全乡人口17696人,其中:农业人口17209人,占总人口数的97.2%,少数民族人口1316户6384人,占总人口数的36.1%。全乡森林面积9万余亩,森林覆盖率为36%。耕地面积3万余亩,主产水稻、包谷、杂粮等粮食作物,盛产甘蔗、花生、大豆、辣椒、草果、八角、香草、茶叶等经济作物,尤其适宜种植草果、八角、香草以及香蕉、甘蔗、菠萝等热区作物。2005年末,全乡草果种植面积达3万余亩,占全县草果种植面积的46%,年产鲜草果1500吨,总产值达900万元,建有200亩草果科技示范园1个,成立了草果产业发展协会,建成省内第一台强制热风循环、高效率、多功能草果烘烤设备。.  

古林箐乡

  一、基本概况古林箐乡位于马关县西南部,乡政府驻地距县城89公里,位于北纬22°40′58″至22°53′48″,东经103°52′53″至104°01′42″之间。地处两州(文山州、红河州)三县(马关县、河口县、屏边县)交界处,东接河口县桥头乡,南邻河口县南溪镇和老范寨乡,西与屏边县白河乡相连,北与篾厂乡毗邻。全乡下辖7个村民委员会82个村民小组,居住着汉、苗、壮、瑶、彝、傣、布依、蒙古等9种民族,2005年全乡共2747户11267人,其中:农业人口2526户10767人,占全乡总人口的95.56%,非农业人口220户500人,占总人口的4.44%。全乡国土总面积172.88平方千米,其中:有耕地面积2.5万亩,田为5340亩,林地16万亩,人均14.6亩,森林覆盖率67%,居全州首位。全乡最高海拔2028.4米,最低海拔123米,气温上凉下热,立体气候明显,年平均气温18℃。乡境内交通便利,昆河公路、文河公路穿境而过,境内有全州唯一5公里铁路经过,7个村委会均通简易公路,乡村公路网络基本形成。古林箐乡农作物主产水稻、包谷、大豆、红薯。经济林果主要有香蕉、菠萝、甘蔗、柑桔、茶叶、草果等。2005年,全乡粮食总产量5730吨,农民人均有粮444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451元,全乡非公有制企业327个,从业人员544人,乡镇企业总收入完成1820万元,人口增长率控制在10‰以内。发展乡域经济思路为: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州委六届七次、县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注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注重自主创新和统筹协调,紧扣发展主题,调整结构,打牢基础,认真落实“三农”政策,正确处理改革与发展稳定的关系,扎实推进民主法制、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全乡经济、社会、政治、生态和人的和谐发展。二、资源状况古林箐乡森林资源十分丰富,全乡共有16万亩森林,其中用材林主要有杉木、旱东瓜等树种,境内有8万余亩的原始森林资源,于2002年5月晋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境内有铜、铅、金、银等矿,其中铅矿储量较大。古林箐乡冬无严寒,夏无酷署,四季如春,境内土地肥沃,温带、亚热带、热带作物在全乡均适宜生长。由于森林覆盖率高,植被保持良好,这一优势给种植草果、香草等林下经济作物提供了有利条件。2005年,全乡共有草果种植面积17290亩,是马关县“草果之乡”主产区之一。草果林地内套种香草种植516亩,实现产值30余万元。古林箐乡地处热带和亚热带,溪河纵横,形成河谷炎热、半山温暖、高山温凉的立体气候,其中海拔120—1000米之间的热区土地面积6万余亩,可开发利用的热区面积5万多亩。近年来,乡人民政府对乡情的再认识,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做大四个片区,整合竞争实力,实现强强联合”的工作要求,积极发动群众开发热区, 建立了优质香蕉示范基地,带动并形成了以攀枝花、419、麻底、博甲为主的四大片区香蕉种植基地,唱“热”了热区开发。2005年共种植30000余亩,香蕉价格在0.8—2元/公斤之间,户均收入1.5万元以上,热区开发已成为我乡农民增收的一大亮点。.  


马白镇特产大全




马白镇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