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县辖乡。清道光二十七年(1899)建场,民国元年属明月乡,1935年置葫芦镇,1940年改葫芦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位于县境东南部,明月江南岸,距县城35公里。面积30.4平方公里,人口0.6万。达(川)万(县)公路过境。辖福星桥、连珠峡、铁山沟、黄井庵、龙须寨、三龙庙、川主庙、西灵寺8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乡镇企业有采煤、建材等行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产柑橘、桐油。养殖业以生猪、牛、家禽为主。.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30.4平方公里 | 511703204 | 635000 | 0818 | 查看 葫芦乡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三里坪街道 |
三里坪街道地处四川省达县中部,达州市南郊,大巴山南麓,洲河南岸。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办事处驻三里坪。三里坪街道办事处辖梧桐梁等5个社区和三里坪等6个村。 三里坪街道办事处,辖梧桐梁、曹家梁、花溪、四合、店子梁社区及三里坪、板凳山、雷音铺、高岩、七里沟、千坵塝村,总人口10.8万人,幅员面积29.71平方公里。 三里坪街道原属南外镇,南外镇地域清至民国初属清风乡,民国末年置南外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改乡,1988年3月,南外镇撤乡建镇,原属达州市通川区的五个乡镇之一。1992年10月,市、县部分行政区划调整,南外镇划归达县管辖。 2012年2月,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达县撤销南外镇建制,设置三里坪、翠屏街道办事处,分别驻三里坪、民乐街555号。三里坪街道办事处辖原南外镇的梧桐梁等5个社区和三里坪等6个村所属行政区域,翠屏街道办事处辖原南外镇的草街子等6个社区和杨柳等8个村所属行政区域。 |
翠屏街道 |
翠屏街道地处四川省达县中部,达州市南郊,大巴山南麓,洲河南岸。办事处驻民乐街555号。翠屏街道办事处辖草街子等6个社区和杨柳等8个村所属行政区域。 翠屏街道办事处,辖草街子、金华、南坝、新南、新桥、叶家湾社区及杨柳、堰坝、火烽、亚云、临江、长田、蔡坪、石河村,总人口11.2万人,面积32.79平方公里。 翠屏街道原属南外镇,南外镇地域清至民国初属清风乡,民国末年置南外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改乡,1988年3月,南外镇撤乡建镇,原属达州市通川区的五个乡镇之一。1992年10月,市、县部分行政区划调整,南外镇划归达县管辖。 2012年2月,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达县撤销南外镇建制,设置三里坪、翠屏街道办事处,分别驻三里坪、民乐街555号。三里坪街道办事处辖原南外镇的梧桐梁等5个社区和三里坪等6个村所属行政区域,翠屏街道办事处辖原南外镇的草街子等6个社区和杨柳等8个村所属行政区域。 |
亭子镇 |
达县辖镇。1935年置亭子镇,1958年改红旗公社,1973年更名为亭子公社,1983年置亭子乡,1985年复建镇。位于县境东部,明月江南岸,距县城14公里。面积65平方公里,人口3.4万。达(川)万(县)公路过境。辖官田、长石、群力、鲤鱼、梁平、团力、雷打桥、飞龙、毛牌、天安、前进、友山、长胜、艾口、-、胜利、电厂、花园、燕窝岩、三溪、青云、天井、明月23个村委会和一、二2居委会。乡镇企业有采煤、粮油加工等行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油菜子,兼产花生、烟草、蚕茧、柑橘。养殖以生猪、牛、淡水鱼为主。明代吏部尚书、太子少保卫承芳,清代白莲教起义领袖徐天德出生于该镇。. |
福善镇 |
达县辖乡。1940年置福善乡,1958年与亭子、大风、江阳3乡合并建立红旗公社,1961年析建福善公社,1984年复置乡。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城20公里。面积40.5平方公里,人口1.4万。乡村公路与达(川)万(县)公路交会。辖清河、关家、桥亭、莲花、石堰、王家、八庙、刘家、四合、牌坊、圣学11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乡镇企业有采煤、建筑、农机加工等行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养殖业以生猪、牛、羊、家禽为主。境内真佛山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麻柳镇 |
麻柳镇是川东北名镇,1990年被国家建设部评为“全国村镇建设文明集镇”百颗星之一,亦是市、县两极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境内等级公路四通八达,达万路建成,邮电通讯已初步建成了以数据通讯网络,素有达县“东大门”之称。. |
檀木镇 |
达县辖乡。明万历年建场,民国元年为东檀木场,1935年置檀木镇,1940年改为檀木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城25公里。面积37.4平方公里,人口2万。达(川)开(江)公路过境。辖仁和寨、陈家坝、石和尚、五码、甘家坝、太阳山、彭家咀、高升桥、夹柏、沙子桥、天合寺、渠沟子、杨家坪13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乡镇企业有建筑、采煤、粮油加工等行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产柑橘、桐油。养殖业以生猪、牛、家禽为主。. |
大树镇 |
达县辖镇。1935年置大树镇,1940年置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1991年复建镇。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城35公里。面积52.4平方公里,人口2.2万。乡村公路与达(川)万(县)公路相连。辖文昌、大兴、宝山、长冲、光辉、三元、颜家、建军、五四、明星、九峰、回龙、花屋、华阳14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乡镇企业有采煤、酿酒、农机加工、修理等行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油菜子,产桐油、柑橘。养殖业以生猪、牛、淡水鱼为主。境内有省属505变电站。. |
南岳镇 |
达县辖乡。1935年置南岳镇,1940年改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城37公里。面积43.1平方公里,人口2.3万。达(县)梁(平)公路过境。辖神龙、板桥、尖角、田坝、水河、九元、玉祖、铁咀、印子、打锣、旋顶、跳蹬、天保、排路、朝天、文峰16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乡镇企业有采煤、农机加工等行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兼产苎麻、蚕茧。养殖业以生猪、牛、家禽为主。. |
万家镇 |
达县辖乡。1935年置万家镇,1940年改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城32公里。面积30平方公里,人口2.2万。达(川)梁(平)公路过境。辖普乐、迎丰、高丰、干坎、南垭、永兴、三星、红光、五洞、杨坝、保卫、兴安、八角、蔡坝14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建材、饲料加工、农机修理等厂。农业主产水稻、小麦。养殖业以生猪、牛、淡水鱼为主。. |
景市镇 |
位于达县东南的景市镇,全镇现有大小企业达176个,从业人员1510人。是全县第一个被命名的“旅游文化之乡”,交通四通八达改革开放以来,党委政府一班人团结协作,顽强拼搏,准确把握“二十字”工作大局,大力实施科教兴镇战略,取得了一系列好的成绩,多次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表彰。. |
百节镇 |
达县辖乡。1940年置百节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城22公里。面积37.5平方公里,人口1.3万。210国道过境。辖魁字岩、交通、梯岩、观音桥、三牌、双石坝、宝林、鼓楼、玉龙、赵家坝、蒋家坡、蔡家坡12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乡镇企业有采煤,农机加工等行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油菜子,产乌梅、桐油。养殖业以生猪、牛、家禽为主。. |
赵家镇 |
达县辖镇。清属翠屏乡,1935年置南赵家镇,1940年改赵家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1991年建镇。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城29公里。面积33.6平方公里,人口2万。210国道过境。辖楠木、朝阳、孙沟、九龙、断石、林山、谷花、字库、护林、石垭、飞马、桂花12个村委会和一、二2居委会。乡镇企业有麻纺、酿酒、农具加工等厂。农业主产水稻、小麦、豆类。经济作物有柑橘、油桐。养殖业以生猪、牛、家禽、蚕为主。. |
河市镇 |
(一)基本概况。河市镇位于四川省达州市达县西南,北纬30°8′,东经107°26′。年平均日照时间1472.7小时,年平均温度17.3°,年平均降雨量1190.8mm,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全镇以紫色土壤为主,丘陵地势,距达城13公里。镇境河流以州河为主要干流,属嘉陵江流域渠江水系,襄渝铁路纵贯南北,境内有河市坝站和洪家嘴站,达州机场座落其间,水、陆、空交通十分方便,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是市、县经济开发重镇。 河市坝,以地处州河西岸有张家、李家二坝得名,1935年置河市镇,1940年置河市乡,1985年撤乡建镇,1995年经省政府批准确定为省级试点小城镇。2004年3月,新兴乡并入河市镇,全镇辖26个村(210个社),5个社区(12个居民小组),幅员面积87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17.6%。全镇总人口58301人,其中,农业人口31408人。镇内人口密度670人/平方公里,镇区占地2.5平方公里,镇区人口24726人,镇区住房面积847000m2。全镇耕地面积26997.13亩,其中田13729.18亩,土13267.95亩。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薯类、豆类等;主要经济作物有蔬菜、苎麻、油菜、花生等;主要矿产资源有煤炭、青石、沙石等。 (二)工农业生产概况。2003年全镇GDP19786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593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7852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5340万元。各产业增加值占全镇GDP的百分率分别为33.3%、3.97%、28%;全年财政收入902万元,上交税金490万元。 2003年粮食总产量15547吨,出栏牲畜53851头,家禽606490只。种植业增加值364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27万元。农业产业化已初具规模,建成了7大基地(苎麻、蔬菜、中药材、渔苗、经济林、水禽、巨丰鸭苗)。 河市镇也是达县的工业重镇,镇内有各类企业611个,其中工业企业140个,从业人员达四千多人,2003年乡镇企业增加值7千多万元,其中工业增加值6755万元,比上年增长16.5%,实交税金总额359万元,实现净利润总额1892万元。 (三)社会事业。镇内有高完中1所、初中3所、小学23所,教师总数459人,在校学生6799人,入学率100%,全镇青壮年非文盲率为99.6%;有中心文化站1个。. |
石板镇 |
达县辖乡。1935年置石板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城16公里。面积28平方公里,人口1.4万。210国道过境。辖关渡、石岩、铜平、铜宝、红花、金银、石河、长青8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乡镇企业有运输、农机加工等行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兼产苎麻、柑橘。养殖业以生猪、牛、淡水鱼为主。境内有石板化肥厂。. |
金垭镇 |
达县金垭镇位于达县西南、州河东岸,境内有州河、铜钵河、襄渝铁路过境,距达城23.8公里,全镇幅员34.6早方公里,拥有成片森林4680亩,人口13552人,耕地19090亩,辖8个村102个社和1个居委会(街道),现有成型场镇街道4条,总长2780米,正在兴建街道2条,约1000米。邻与木子、河市、百节、石板接壤,距210国道12.5公里,河市机场11.8公里,冯家嘴火车站2.4公里。从达州经河市至金垭。下与申家、渡市、大竹、渠县等地相联的一条垂直于210国道,平行于州河东岸的公路网络主干道从我镇过境。加之四川渠江金盘子航电枢纽工程库区水位升高直抵达州市区,水上运输十分方便快捷。农业生产主要以水稻、玉米、小麦、油菜、花生、烟叶、蔬菜、水呆、苎麻、蚕桑为主,养殖业主要以家畜家禽为重点。乡镇企业遍及建筑、农机加工等,境内现有一年产300万元的五金加工厂。金垃段州河境内蕴藏有丰富优质的砂石资源,纯度较高,储藏量大,是目前距达州市区最近的砂石资源基地。. |
渡市镇 |
渡市镇地处达县西北部,辖20个行政村151个村民组、1个街道居委会、3个居民小组,全镇总人口26215人,其中农业人口24339人、居民人口1876人,幅圆面积33.4平方公里。辖区内有煤、石灰矿等自然资源,全乡森林覆盖面积万余亩。全镇现有标美路22公里,有村社道路17条,10个村、43个社、1183户安装了闭路电视。. |
管村镇 |
管村镇位于达州市西鹿铁山脚下,距县城25公里,东与么塘乡接壤,西与九岭乡交界,北与金檀乡、赵固乡接地,南与贯子乡相邻。境内东高西低,丘陵为主,最高海拔970米,全镇幅员面积36、8平方公里,辖区12个村、一个街道居委会,117个农业服务社,29个镇级单位,总人口5615户,22342人。2002年度被四川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镇。辖区有丰富的森林和矿产资源,盛产水稻、小麦、水果、蚕桑、蔬菜等经济作物。广开公路东西贯通全镇,管渡公路在场西与广开路相连,全镇村村通公路,并有一个大型汽车站,场镇是铁山以西最大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
石梯镇 |
石梯镇地处铁山西的达、渠、平三县交界处,离县城54公里,幅员面积37.8平方公里,耕地15300亩,辖12村、129社、1个居委会、3个居民小组,总人口20845人。改革开放以来,该镇党委、政府抓住机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技兴农为途径,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粮、钱、人、文,齐头并进,农民生活得到了根本改善,农村经济发展迅速。现有85%的社通公路,电视机入户率达85%,先后获得""小康镇""和""科技示范乡镇""的光荣称号。. |
石桥镇 |
石桥镇地处铁山以西,距县城72公里,处达广公路线上,是原石桥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是达州市西北的商贸物资集散重镇,被誉为达县西大门。全镇辖15个行政村、5个居委会、151个农业合作社,总人口27342人,其中农业人口21954人,耕地面积21303亩。该镇先后被授予“综合经济实力二强乡镇”、“市乡企五十强乡镇”、“亿元乡镇”、“达州蚕桑第一镇”。已建成省级文明单位1个、市级文明单位5个,县级文明单位15个。镇政府被国家税务总局授予税法宣传先进单位;连续十三年保持了县级文明单位;镇文化站八十年代曾被文化部授予群众文化先进单位,近年又被省评为先进文化站。 石桥镇,位于四川东北部,东径107°06′,北纬31°17′之间,距县城61公里,幅员面积55平方公里,与营山、渠县、平昌三县接壤,素有达县""西大门""之称,省道巴彭线穿场镇而过,是片区中心镇和物资集散中心。共辖20个行政村,5个社区居委会,222个村民小组,9221户,常住人口45100人,其中场填人口近20000人, 2003年,全镇经济总收入突破亿元大关,人均收入2640元。 石桥镇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先进的文化艺术远近闻名、被人称颂。有长达170多年校史的""宝善书院"";有""湖广填川""各路客籍人建成的会馆宗庙;有象征西方文化的天主教堂;有""奉杰监造""叹为观止的""节""、""孝""牌坊四大建筑;有时代特色的斜石板街面、小青瓦屋盖、吊脚楼建筑民居、街坊,在民居中,每隔一段还建有传统的四合院。传统的""烟花""、""龙灯""、""狮舞""、""琐呐""、""翻山胶子""等蜚声华夏,享誉神州。1981年被国家文化部授予农村文化艺术先进集体,1997年被达州市誉为一级文化站,""列宁街石牌坊及红军标语""被省、市批准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被省建设厅、文化厅命名为全省第一批历史文化名镇,1992年被原达川地区革委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0年被批准为省级小城镇建设试点镇,2003年被批准为全省100个重点镇之一,2004年被命名为全国重点镇。. |
堡子镇 |
达县辖镇。清嘉庆建场,属宝芝乡,1935年置堡子镇,1940年为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1991年复建镇。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城23公里。面积33.1平方公里,人口1.5万。区乡公路与达(川)广(元)公路相连。辖龙咀、郭家坪、盛家坪、鞍山、七孔、松树店、杨家扁、挺包场、高家湾、水洞坪10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乡镇企业有塑料加工厂和饮食服务业。农业主产水稻、豆类、油菜子。养殖业以生猪、牛、羊、家禽为主。. |
马家镇 |
马家镇幅员面积30.18 平方公里,位于达州市主城正南面,距市中心23 公里,交通便捷,达渝高速公路、省道218 线纵贯南北,马平路、马木路横穿东西,高速公路百节出口位于我乡柳杨村境内。辖区总人口16350 人,有企业有茶园煤电公司,达县第一麻纺厂,石硬子煤厂,农业以水稻、苎麻为主,水稻种植面积8200 余亩,苎麻种植面积8500 亩,品种川苎8 号占60%。. |
双庙镇 |
达县辖乡。清属翠屏乡,1935年置双庙镇,1940年改双庙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城28公里。面积36.4平方公里,人口2.2万。乡村公路与210国道相连。辖三合寨,二东、红巾、石门寺、新利、高坎、宝珠、石凼、中华寺、南岳寺、九贤寺、茶园、倒石桥、高生桥14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乡镇企业有采煤、酿酒、农机加工等行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油菜子、豆类、苎麻。养殖业以生猪、牛、家禽、淡水鱼为主。原四川省政协主席杨超出生于双庙。. |
桥湾镇 |
达县辖乡。清属绥定府垂虹乡,1935年置桥湾镇,1940年改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位于县境西北部,巴河东岸,距县城28公里。面积36.2平方公里,人口1.7万。乡村公路与达(川)广(元)公路交会。巴河常年通航。辖永穆、隧洞、龙山、钟山、郑沟、兰庙、围钢、插旗、香炉、窑坪、印盒、走马、陈余13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乡镇企业有粮油加工、农机加工等厂。农业主产水稻、小麦,产芦笋、柑橘。养殖业以生猪、牛、羊、淡水鱼为主。. |
赵固镇 |
达县辖镇。清属绥定府垂虹乡,1935年置西赵家镇,1940年改赵固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城20公里。面积47平方公里,人口2万。乡村公路与达(川)广(元)公路相连。辖垂虹、灵钢、磨潍河、谷王、兴隆、天枰、长深、普定、山河、茶店、转马、罗家、岩坝、天宫、水文、庙定16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乡镇企业有粮油加工厂、电站等。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油菜子、豆类,盛产柑橘、桐油。养殖业以生猪、牛、羊、家禽为主。. |
金檀镇 |
达县辖乡。清光绪属绥定府垂虹乡,1935年置金檀镇,1940年改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城17公里。面积29.5平方公里,人口1.5万。达(川)广(元)公路过境。辖明珠、罗坪、金窝、南泥、二梯、龙凤、扈坪、八丘、杨岩、举人10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采煤、土陶、农具加工等行业。农业主产水稻、玉米、小麦,产柑橘、桐油、蚕茧。养殖业以生猪、牛、羊、家禽为主。. |
平滩镇 |
达县辖乡。清属清风乡,1935年置平滩镇,1940年改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城30公里。面积44.9平方公里,人口1.6万。乡村公路与210国道相连。辖桥梁石、碑垭口、定龙、水桐坝、宝塔、茂花、石峰、石鼓、铁锁桥、金鼓10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乡镇企业有采煤、建材、粮油加工等行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油菜子,兼产苎麻、桐油。养殖业以生猪、淡水鱼为主。. |
木子镇 |
达县辖乡。明属翠屏乡,1935年置木子镇,1940年改为木子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城22公里。面积33.5平方公里,人口1.8万。乡村公路与210国道交会。辖高东、烂桥、狮王、内口、大红、长溪、真山、双修、天马、四岩、杨柳、工人、水口13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乡镇企业有酿酒、建筑,农具加工等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产柑橘、蚕茧。养殖业以生猪、牛、家禽、淡水鱼为主。. |
大堰镇 |
达县辖乡。清末属绥定府垂虹乡,1935年置大兴、堰坝2乡,1940年改为大堰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城16公里。面积51.1平方公里,人口1.4万。乡村公路与达(川)广(元)公路相连。辖王家坝、双井、卢岗、铁山、黑洞、堰坝场、金黄、地坝咀8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乡镇企业有粮油加工等厂。农业主产水稻、小麦,兼产桐油、蚕茧。养殖业以生猪、牛、羊、家禽为主。. |
五四镇 |
达县辖乡。清属宝芝乡,1935年置张家镇,1940年改乡,1958年改公社,1981年更名五四公社,1984年置五四乡。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城37公里。面积25平方公里,人口1.5万。达(川)广(元)公路过境。辖黄葛梁、田家店、贺家坪、糍粑店、五马石、高冠子、斗角、铧厂沟、探花桥、寨沟、庆丰11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乡镇企业有农机修配等厂。农业主产水稻、小麦,产柑橘、梨。养殖业以生猪、牛、羊、家禽为主。. |
罐子镇 |
达县辖乡。清乾隆建场,属垂虹乡,1935年置罐子镇,1940年改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城21公里。面积41.7平方公里,人口2万。乡村公路与达(川)广(元)公路交会。辖碉楼、雨风、分水岭、响岩寺、白马寺、太平寨、金坛罐、垂胜寨、高石口、沟口、峰顶山、天基坡、万家罐、黄岭坪14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采煤、酿酒等行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产桐油。养殖业以生猪、牛、家禽为主。. |
九岭镇 |
达县辖乡。清属垂虹乡,1935年置九岭镇,1940年改九福乡,1952年析置九岭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城24公里。面积36.6平方公里,人口1.9万。达(川)广(元)公路过境。辖立安、宠家、阳岭、皇观、千丘、蹇坝、五福、界碑、独鹰、长扁、爱家、剪刀、千马13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乡镇企业有采煤、食品加工等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产柑橘、桐油。养殖业以生猪、牛、羊、家禽为主。. |
大风乡 |
达县大风乡位于四川省达县东南部,距达城28公里,幅员面积34平方公里,下辖9个村(共79个社),1个街道居委会。人口10643人,党支部12个。现有耕地6790亩,森林覆盖面积位居全县第二,达31000亩,占全乡总面积的60.7%。大风乡历史悠久、乡民勤劳、淳朴。有至今保存完好的石拱桥——大风高拱桥,该桥系石质单孔拱桥,桥长45米,宽10.3米,拱高18.8米,跨度40米,造型优美,做工精细,宛如一道靓丽的彩虹横跨明月江上。据民国版《达县志》载:“此桥为郡邑诸桥之首。”堪称造桥工艺之楷模,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 大风乡境内水陆交通发达,不仅有广开公路、达万公路、明月江横贯全境,更有路况良好的乡村公路。大风乡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达县重要的粮油基地,不仅盛产大米、油菜、花生、玉米等优质无公害农产品,还出产银杏、杜仲等中药材。大风乡矿产资源丰富,盛产石灰石、白云石等矿石,年产矿石30万吨,储量丰富,可供开采150年以上。目前年产10万吨水泥的大风乡水泥厂通过技改已建成投产,成为达县建材行业的龙头企业。 大风乡党政一班人积极改善大风的经济发展环境,通过招商,引进资金对大风乡长镇进行开发、建设,把大风乡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建成小具规模的川东物资交换、商贸旅游的小集镇。“大风羊肉”系列羊肉饮食其羊肉鲜美细嫩,其羊汤余口留香,已在川东北闻名遐尔,来大风品尝“大风羊肉”系列一条街。大风乡人民将用最真诚的服务、最热烈的感情欢迎八方宾客到大风来旅游、来美食、来投资。. |
江阳乡 |
达县辖乡。1952年析亭子乡北部置箭滩乡,1956年更名江阳乡,1958年与亭子、大风、福善3乡合并建立红旗公社,1961年析建江阳公社,1984年复置乡。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城10公里。面积32平方公里,人口1.1万。达(川)万(县)公路过境。辖玉坪、毕云、马家咀、箭滩、大平、新学、红岩、两角8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农具修配、粮油加工等厂。农业主产水稻、小麦,兼产烟草、柑橘。养殖业以生猪、牛、家禽为主。. |
东兴乡 |
东兴乡位于达县南部,东挨麻柳,西连福善、景市,北邻大风,南接黄都、万家,幅圆面积36平方公里。麻东公路横穿东部、万朗公路纵置西东,村级公路相互连接,交通方便。本乡辖16个村,1个街道居委会,137个社,共5574户,总人口18706人,耕地面积14910亩。 东兴乡地处浅丘,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农业生产历史悠久,盛产水稻、小麦、玉米、红苕、蚕桑、苎麻、水果、药材等粮经作物。 东兴乡民风淳朴、人民勤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东兴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生产年年丰收,人民生活蒸蒸日上,文化、教育、广播电视、医疗卫生事业蓬勃发展。党的建设、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得到加强,各项社会事业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 新世纪以来,东兴乡人民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更加发奋图强、锐意进取、开拓创新,致力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力争将东兴乡建设得更加美好。 东兴乡山美、水甜、人亲、地肥、资源丰富,欢迎社会各界朋友来投资开发,与我们携手合作,共创东兴美好明天。. |
安仁乡 |
达县辖乡。清道光二十七年(1899)建场,1935年置安仁镇,1940年改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城32公里。面积28.2平方公里,人口1.3万。有公路与达(川)万(县)公路相连。辖龙头桥、金鸡牌、长石板、严马庙、兴山坡、乐山寺、米坊、五通庙、龟石、梨山包、尖隆庙、斑竹沟、箭楼湾13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乡镇企业有建筑、粮油加工等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产柚子、蚕茧。安仁柚子久负盛名。养殖业以生猪、牛、家禽为主。. |
葫芦乡 |
达县辖乡。清道光二十七年(1899)建场,民国元年属明月乡,1935年置葫芦镇,1940年改葫芦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位于县境东南部,明月江南岸,距县城35公里。面积30.4平方公里,人口0.6万。达(川)万(县)公路过境。辖福星桥、连珠峡、铁山沟、黄井庵、龙须寨、三龙庙、川主庙、西灵寺8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乡镇企业有采煤、建材等行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产柑橘、桐油。养殖业以生猪、牛、家禽为主。. |
大滩乡 |
达县辖乡。民国属麻柳乡,1935年析麻柳东南部置大滩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位于县境东南部,明月江南岸,距县城31公里。面积24.4平方公里,人口1万。达(川)万(县)公路过境。辖双河口、陡梯子、刘二垭、邱家坝、李家坪、高屋基、张家店、夏家坝、明潭寺、赵公桥10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采煤、农机加工等行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产蚕茧、柑橘、桐油。养殖业以生猪、牛、家禽为主。. |
花红乡 |
达县辖乡。民国属檀木乡,1952年析檀木北部置红星乡,1956年并入檀木乡,1963年复置红星乡,1980年更名花红公社,1984年置乡。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城32公里。面积28.6平方公里,人口1.3万。乡村公路与达(川)开(江)公路交会。辖高峰庙、梓檀观、青山寺、草纸山、双河庙、高笋堂、四合头、梅子口、万安寨9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建筑、酿酒、采煤等行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产蚕茧、桐油、柑橘。养殖业以生猪、牛、家禽为主。. |
黄庭乡 |
达县辖乡。1944年析大树南部置黄庭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城41公里。面积32.9平方公里,人口0.9万。乡村公路与达(川)梁(平)公路相连。辖群丰、通花、双石、连心、石锣、春屋、周家、万新8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采煤、建筑等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兼产茶叶。养殖业以生猪、牛、家禽为主。. |
黄都乡 |
达县辖乡。1935年置黄都镇,1940年与东兴乡合并为兴都乡,1941年更名黄都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城30公里。面积27.6平方公里,人口1.8万。乡村公路与达(川)梁(平)公路相连。辖溜滩、桥英、堰塘湾、双石桥、铁炉沟、五通、方碑、椅湾、高坎子、河湾、双拱11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采煤、建筑、农机修配等行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兼产油菜子、豆类、薯类。养殖业以生猪、牛、家禽为主。. |
碑高乡 |
达县辖乡。1949年属赵家乡,1952年析赵家乡置碑高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城32公里。面积34.4平方公里,人口1.3万。乡村公路与210国道相连。辖高马头、石佛庙、五龙寺、池塘、芦山、永必坝、周家安、龙洞坝8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采煤、粮油加工等行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兼产柑橘、苎麻。养殖业以生猪、牛、家禽为主。. |
斌郎乡 |
达县辖乡。1935年置斌郎镇,1940年改斌郎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城11公里。面积37平方公里,人口1.3万。210国道过境。辖二郎、郑家、赵家、石沟、木瓜、中峰、桥坝、石观、许家、何家、烟山11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1991年许家村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先进村级组织。乡镇企业有采炼煤、农机加工等行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产柑橘、桐油。养殖业以生猪、牛、家禽为主。1990年民政部授于“中国乡镇之星”荣誉称号。. |
幺塘乡 |
达县辖乡。1952年从河市镇划出5个村置幺塘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城12公里。面积32平方公里,人口1.3万。乡村公路与达(川)河(市)公路相连。辖厚河、岩耳、辉山、垭口、中河、北坪、平河、岩峰8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采煤、运输、食品加工等行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苎麻,产柑橘。养殖业以生猪、牛、羊、淡水鱼为主。境内有四川省石油管理局60112钻井队。. |
陈家乡 |
达县辖乡。明建场,清属垂虹乡,1935年置陈家乡,1940年更名龙陈乡,1952年复陈家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城24公里。面积33.7平方公里,人口1.4万。乡村公路与达(川)广(元)公路相连。辖三项观、斑竹林、柏林沟、骑龙寺、玉龙寺、跑马坪、大田坝、寨湾、塔子、沿溪河、顶尔岩、河堰口12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乡镇企业有采煤,农机加工等行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兼产烟草。养殖业以生猪、牛、家禽为主。. |
龙会乡 |
达县辖乡。清建骑龙场,属垂虹乡,1935年置骑龙镇,1952年改乡,1956年更名龙会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位于县境西南部,巴河东岸,距县城20公里。面积32.3平方公里,人口1.6万。巴河常年通航,乡村公路与达(川)广(元)公路交会。辖周家坪、花石盘、旗杆坝、谢家坝、笕槽沟、青龙咀、张家山、沿溪口、大地坡、熊家沟10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采煤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兼产苎麻。尤以红橘盛名。养殖业以生猪、牛、家禽、淡水鱼为主。. |
申家乡 |
达县辖乡。清康熙时建场,属垂虹乡,1940年置申家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位于县境西南部,州河东岸,距县城26公里。面积37.3平方公里,人口1.4万。襄渝铁路过境,州河常年通航。辖龙光、槐桂、太和寨、长沟、竹叶、青坪、塔光、炉厂沟、桑湾、白岩寨、望水垭、火炭咀、进宝13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乡镇企业有建筑、炼焦、采煤等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油菜子、豆类。养殖业以生猪、牛、羊、家禽为主。境内有 ? 达县磷肥厂、立新铁厂、水泥厂。. |
草兴乡 |
达县辖乡。清嘉庆末年建场,属翠屏乡,1935年置草坝镇,1940年改乡,1958年改公社,1981年更名草兴公社,1984年置草兴乡,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城32公里。面积23.4平方公里,人口1.1万。乡村公路与210国道交会。辖黄葛、石竹、竹园、高滩、高峡、三叉河、燕山咀、梦古、魏塘坡、滑滩10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乡镇企业有采煤、酿酒等行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油菜子、豆类。养殖业以生猪、牛、家禽、淡水鱼为主。. |
木头乡 |
达县辖乡。清乾隆建场,属翠屏乡,民国元年为木头市,1940年置木头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位于县境西南部,州河东岸,距县城32公里。面积17.6平方公里,人口0.8万。襄渝铁路过境,州河常年通航。辖新安、五星、前锋、清水、钟咀、红旗、星火7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乡镇企业有采煤、印刷等行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油菜子、豆类。养殖业以生猪、牛、家禽为主。. |
银铁乡 |
达县辖乡。明代建场,清属宝芝乡,1940年置银铁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城36公里。面积21.4平方公里,人口1万。乡村公路与达(川)广(元)、达(县)渠(县)公路交会。辖流河、石坎子、铁顶垭、董家场、茶斗坡、三溪口、小银山7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粮油加工厂。农业主产水稻、小麦,产蚕茧、柑橘。养殖业以生猪、牛、羊、家禽为主。原青海省军区司令员张江霖出生于石坎子村。. |
沿河乡 |
达县辖乡。清道光二十七年建场,属宝芝乡,1935年置西双河乡,1940年更名双河乡,1958年改公社,1981年更名沿河公社,1984年置沿河乡。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城43公里。面积33平方公里,人口1.2万。乡村公路与达(川)广(元)公路交会。辖高峡子、中文、黄柳坪、魏家坡、大林沟、白发寺、左家坝、灵观、沿河坝、骑龙寨10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粮油加工等厂。农业主产水稻、小麦、油菜子,产柑橘。养殖业以生猪、牛、羊、蚕、家禽为主。民国一级上将、海军司令员黎玉玺,起义将领黎玉絮均出生于高峡子村。. |
香隆乡 |
达县辖乡。1952年析双河乡置元山乡,1958年改公社,1981年更名为香隆公社,1984年置乡。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城44公里。面积25.2平方公里,人口0.8万。乡村公路与达(川)广(元)公路交会。辖玉皇宫、包谷梁、云木寨、青石、插旗山、九层寨6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粮油加工等厂。农业主产水稻、小麦、油菜子、桐油。养殖业以生猪、牛、羊、家禽为主。. |
永进乡 |
达县辖乡。清属宝芝乡,1935年置回龙镇,1958年改公社,1981年更名永进公社,1984年置永进乡。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城41公里。面积29.9平方公里,人口1.5万。乡村公路与达(川)广(元)公路相连。辖石盘、老君山、松树梁、瓦石坪、佛尔、库楼营、崇兴寺、宝井寨、永安9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粮油加工等厂。农业主产小麦、油菜子,盛产柑橘、桐油。养殖业以生猪、牛、家禽为主。. |
洛车乡 |
达县辖乡。清末建场,1952年析石桥北境置洛车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位于县境西北部,巴河西岸,距县城35公里。面积30.2平方公里,人口1.1万。巴河常年通航。辖裂坪、张家坪、关山、寒坡岭、歇马店、高顶子、莲花寺、虎盘山、温家坪9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农机、粮油加工等厂。农业主产水稻、小麦、油菜子,产柑橘、桐油。养殖业以淡水鱼、生猪、牛、羊为主。. |
道让乡 |
达县辖乡。明万历时建场,清属宝芝乡,1935年置道让乡,1952年并入虎让乡,1952年析江陵、虎让2乡复置道让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再复乡。位于县境西北部,巴河西岸,距县城35公里。面积25.8平方公里,人口0.9万。巴河常年通航。辖迎河、五童坪、山峡、燕子、靳家坪、白马梁、白庙7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粮油加工等厂。农业主产水稻、小麦、油菜子,养殖业以淡水鱼、生猪、牛、羊为主。. |
虎让乡 |
达县辖乡。1935年置虎跳镇,1942年与道让乡合并置虎让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位于县境西北部,巴河东岸,距县城30公里。面积41平方公里,人口1.5万。巴河常年通航。辖桥沟、玉皇、庙垭、虎溪、罗庙、吊岩子、龙岗、七行、马鞍、团宝、陵江11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乡镇企业有建材、粮油加工等厂。农业主产水稻、小麦、油菜子,产桐油。养殖业以蚕、生猪、牛、淡水鱼为主。. |
米城乡 |
达县辖乡。清建场,1935年置老唐乡,1939年并入檬双乡,1952年分置米城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米城乡。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城20公里。面积28.6平方公里,人口1万。乡村公路与达(川)广(元)公路相连。辖化龙、吴家营、福胜、尖山庙、大沟、先进、新塘、王家坪8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建筑、粮油加工等行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油菜子,盛产烟草、茶叶。养殖业以生猪、牛、羊、家禽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