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云南省 >>文山州 >> 富宁县 >> 洞波瑶族乡

洞波瑶族乡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洞波瑶族乡谷歌卫星地图)


洞波瑶族乡简介

  洞波瑶族乡位于富宁县中部偏北,东邻者桑,南连归朝,西接新华和花甲,北与那能毗邻,总面积535平方公里,全部为山区。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56.5公里,距国道323线10.5公里。全乡辖洞波、洞洪、里那、安那、那哈、坡甫、坡令、洞塘、芭莱、那达、那沙、三湘洞12个村委会,共219个村小组7597户36893人,其中,农业人口36196人,占总人口数的98%。境内居住着壮、汉、苗、瑶四种民族,少数民族人口32766人,占总人口数的88.8%;其中,瑶族11627人,占总人口的32%。 全乡地势东南高,西南低,山峦起伏,群峰纵横连绵,最高海拔1518米,最低海拔470米。气候温和湿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9.4℃,年均降雨量1199.4毫米。辖区内矿产资源丰富,已勘探发现的有金、锰、锑、钛、铀、铁,很具开发价值;水利资源丰富,年降雨量1280毫米,径流量3亿立方米,水能贮藏量2万千瓦,那马河干流具有开发梯级电站的便利条件;辖区内集热带、亚热带、温带气候于一身,独特的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的生物资源。经济林木主要有八角、甜竹、肉桂、柑橘、甘蔗、油桐、油茶、梨、葡萄,素有“八角之乡”的美称;农业作物主要有:水稻、南洋椒、菜豌、番茄。此外,牛、羊等畜牧产品在洞波经济中占有较高比重,并呈现较好发展势头,是我县牛冻精改良推广重点乡。.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3.62万人 535平方公里 532628205 663400 0876 查看 洞波瑶族乡谷歌卫星地图

洞波瑶族乡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洞波瑶族乡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新华镇

  一、地理位置  新华镇地处云南东南部,文山州东部,位于东经105°27′—105°45′,北纬23°33′—23°45′之间,是富宁县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心。镇政府座落于富宁县城,东接板仑乡,南连里达镇,西南交睦伦乡,西接广南县八宝镇,北靠花甲、洞波乡。国道323线穿境而过,是云南通往两广及沿海地区的交通要道。二、自然概况  全镇国土总面积340平方公里,辖内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分为山区和半山区,其中山区占85%以上,西南端为石山区。土质为红壤和石灰石土。最高海拔1474米,最低海拔650米,平均海拔1062米,属南亚热带气候,年均气温19.3℃,年均降雨量为1199.6mm,空气相对温度75%,年均无霜期327天,辖区内水资源丰富,有各甫河、力们河、挡阿河、者郎河、莫勺河、那瓦河、洪门河七条支流汇入普厅河贯穿全境。普厅河年径流量为1.5亿立方米。全镇森林覆盖率为18%,植物资源丰富,有经济林面积11327亩,宜林荒山21万亩,有耕地面积2249亩,其中:田7865亩,地14629亩,人均耕地面积0.84亩。经济林果主要有八角、油桐、油茶、桔、桃、李、梨、葡萄、西瓜等。矿产资源主要有锑、金、锰、铁、镍、钛等。三、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全镇辖9个村委会和3个社区,9个村委会分别是:那平、坡地、坡油、各甫、岩纳、腊拱、格当、力追、那农。3个社区分别是:新兴、文华和团结。共有147个村小组和54个居民小组。居住着汉、壮、苗、瑶、彝、回、傣、仡佬等8种民族。2003年末有9200户41366人,其中:男21798人。少数民族33004人,占总人口的80%;农业人口26775人,占总人口的65%;人口密度121.7人/平方公里。2003年全镇工业总产值7741万元,农业总产值6500万元,地方财政收入1555万元,地方财政支出543.9万元。乡镇企业总收入45436万元,总产值32723万元,粮食总产量7640吨,农民人均有粮258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943元。2003年末生猪存栏24211头,大牲畜存栏16961头(匹),肉类总产量2490吨,全镇主要围绕农、林、畜、贸四大支柱产业带动经济发展。四、基础设施现状水利:有三面光灌渠3条17公里,各甫农业综合开发示范点沟渠3.2公里。.  

归朝镇

  " 一、概况:归朝镇地处富宁县东南部,镇政府所在地距县城37公里,东接谷拉,南接广西那坡龙合、定业两乡和城厢镇,西靠板仑乡,北接洞波、者桑,国道“323”线和普厅河穿境而过,是云南通往两广及沿海地区的重要通道。全镇辖15个村委会340个村小组8414户40643人,居住着壮(占70%)、汉(占14%)、瑶(占16%)三种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6%,农业人口占98%,是富宁县人口最多的乡镇。国土面积531.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1746亩(人均0.8亩),其中田14047亩,旱地17699亩;林地131835亩,森林面积262293.8亩,森林覆盖率37%;最高海拔1067米(登冒冒康大山),最低海拔470米(旧寨平贯),平均气温21℃,年日照1919小时,年均降雨量1020毫米,境内分布有普厅河、里呼河、架街河、孟村河、百油河5条河流和架街水库,冷凉石山区、温暖土山区、低热河谷区各占三分之一,是富宁县第一农业大镇,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   二、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2003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90.39万元(工商税19.36万、农业税39.21万、特产税20.63万、个人所得税9.58万、其他1.61万)。支出770.47万元,财政自给率 11.73%。粮食总产量1292万公斤,农民人均产粮319公斤,农村经济总收入4304.23万元,人均纯收入851元;工农业总产值7218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121万元,农业总产值6097万元。社会商品零售额278万元。人口出生率为12.84‰,自然增长率为5.8‰。   三、农业农村:去年有效灌溉面积796公顷,销售良种1.8万公斤,化肥1315吨;作物插种面积73512亩,主要作物:油料2251亩、甘蔗3772亩、蔬菜9526亩(其中南洋椒215亩、甜椒300亩)、水果5436亩、油桐6250亩、油菜6350亩、八角18765亩。推广良种13121亩、优质水稻4105亩、优质玉米1215亩、电脑农业13650亩。大牲畜存栏19057头(匹),出栏4324头(匹),出栏率22%;生猪存栏31502头,出栏16456头,出栏率14%。.  

剥隘镇

  剥隘镇位于富宁县东北部,距富宁县城103公里,东接广西百色市阳圩镇,南连本县者桑乡,西靠本县那能乡,北界广西田林县弄瓦乡。国土总面积494平方公里。全镇共辖8个村(居)民委员会99个村小组2482户21344人,其中农业人口19730人,占总人口的92.4%。居住着壮、汉、瑶、彝四种民族。壮族人口20748人,占总人口的97.2%。 “323”国道线自南向东横贯境内,是云南省滇东南地区通往广西、广东的重要窗口。  剥隘,宋代称隘岸,以隘口河岸得名,时为全县三聚邑之一。元代称剥隘,意为剥离关隘。明代称博隘,意为博大关隘。清代后民间有博爱、百爱之名。建国后统称剥隘。址于右江之源,即驮娘江与那马河汇合处。全镇最高海拔在西北部毛赖山1302米,最低在罗村口143米,是全县海拔最低之地。明初立埠,有水、陆两路码头,素为滇桂通商要口。  全镇水产资源极为丰富,素有“鱼米之乡”之美誉。主产水稻、玉米、牛、马、猪、鱼等;经济作物主要有甘蔗、香蕉、扁桃、龙眼等。创牌于明末清初的“剥隘七醋”产品,现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其产品具有味道浓烈、醇正、清香的特点。.  

里达镇

  "  镇位于北纬23o23ˊ-23o35ˊ和东经105o30ˊ-105o39ˊ之间,处于富宁县西南腹地,东接板仑,南连郎恒乡,西靠睦伦乡,北邻新华镇。东西宽15.8公里,南北长18.8公里,总面积190平方公里。镇政府所在地距县城30公里,过境公路是富宁县通往麻栗坡、西畴、越南的交通要道。全镇辖8个村民委138个村民小组,居住着汉、壮、苗、彝、瑶五种民族4828户22293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3.3%。   镇境处滇东南岩溶高原与中山地形之间,西岩溶,东土山。属中亚热带气候,年均气温15oC,年均降雨量1213.7毫米。地表水少,地下水丰富,年径流量3亿立方米。土壤多为石灰土,植被为常绿阔叶林、针叶林和少量草山。东南部有里拱大箐原始森林19849亩,每逢仲秋有不计其数的珍稀鸟类通过此地的鸟王山。境内蕴藏着钛、锰、铜、铅、金、银、锌和重晶石等大有开发前景的矿产资源。      2003年末全镇实有耕地面积20588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0.9亩,主产水稻、玉米、大豆等作物,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乡镇。全镇实有宜林荒山37000亩,累计造林40026亩,其中:八角22041亩,油茶1247亩,茶叶2279亩,核桃2000亩,板栗600亩,林、畜为全镇的支柱产业。粮食总产量697.8万公斤,农村经济总收入2455万元,财政收入48万元。大牲畜出栏3392头(匹),生猪出栏12080头,农民人均产粮321公斤,人均纯收入863元。      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全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也得到加强。到2003年末,全镇8个村民委和92自然村已修通简易公路,通路率为84%;有99个自然村架通了高压输电线路,通电率为90%,有101个村小组用上了自来水,电视辐射率为70%,8个村民委和镇政府所在地开通了程控电话和无线寻呼,此外,科教文卫等事业也得到了健康的发展。   ".  

田蓬镇

  "  祖国西南边陲,云南省级二类口岸——田蓬。田蓬明代建村,初为一家赖姓在此开山造田,搭棚寄宿得名,时黎田棚,民国后称田蓬。与越南苗王、同文两县山水相连、江河同流、文化同源、民族同宗,源远流长。东与广西那坡县百都、百省两乡相连,南与越南苗王、同文两县接壤,西连文山州麻栗坡县董干镇,北靠富宁县木央乡和睦伦乡。镇辖区东西宽22.5公里,南北长27公里。以汉、苗、瑶、彝、壮为主体的33852各族人民,视274平方公里的边疆山区为乐土,既团结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又是勤奋发展边疆民族经济,使小城镇得到健康有序发展。   田蓬自古以来商贸活动频繁活跃,边贸互市繁荣,是两国商贾云集的重要集散地。1998年3月20日口岸正式开通,市场复苏,边贸活动又呈现活跃趋势。   为进一步搞活边境互市贸易和解决农村深层次矛盾,促进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避免向大中城市盲目流动,实现合理配置,扩大内需,启动农村消费市场,进一步提高农民素质,改善生活质量。根据田蓬边境独特的自然风光、秀丽山川、风土人情和民俗特色,田蓬小城镇建设本着“合理布局、科学规划、重视基础”的原则,走“以地生材、以材建镇、以镇兴商、以商活市、以市带农”之路,体现个性,突出特色,把小城镇规划为田蓬兴一批产业、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群众的基础。田蓬小城镇的发展,将紧紧抓住国家拉动内需和投入向中西部倾斜的建设机遇加快步伐,使之成为祖国西南边陲一颗耀眼的明珠。   ".  

木央镇

  "一、地理位置   木央乡位于云南省东南部,富宁县西南部,地处中越边境,与越南同文县接壤,国境线长17公里,是文山州富宁、广南、麻栗坡三县的结合部,东接本县睦伦乡,南连田蓬镇,西邻麻栗坡县董干、新寨两乡镇,北接广南县黑支果乡,乡政府驻地距县城56公里,漂富公路、富田公路穿境而过,是通往州内文山、西畴、麻栗坡、广南的交通道。   二、自然资源   全乡国土总面积362.8平方公里,其中25%的面积属河谷地带,其余75%的面积属喀斯特岩溶山区。地势起伏较大,东北高而岩溶峰丛,西南低而土山起伏,平均海拔1394米,最高为东北部的木洪大山,海拔1851米,为富宁县最高峰,最低为西部的普阳河边,海拔790米。境内有耕地27764亩,其中:田8244亩,地19520亩,人均耕地面积0.92亩,有林地面积104340亩,草地面积48501亩,未成林造地4590亩。宜种经济林果主要是核桃、花椒、板栗等,特产苦丁茶,此茶有天然的养生作用。主产褐煤,矿是乡内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境内普阳煤矿矿产资源量大质优,易开采,有很好的开发前景。全乡气候呈南热北凉,属低纬度南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6℃,平均降雨量1212.2毫米,雨水大都集中在6、7、8月份。   三、风土人情   木央乡居住着汉、壮、苗、瑶、彝、仡佬六种民族,是富宁县六种民族均具备的乡镇。地势起伏连绵,人口居住分散是木央乡的一大特点,从而有了不同民族不同的民族风俗,特别是苗、彝两种民族人口较多,较具特色。民族节日繁多,如彝族的火把节、苗族的花山节等。服饰琳琅满目,特别是民族服饰较具开发价值。同时,苗、彝族有着不同的待客之道,如彝族人家头餐饭菜主人家故意做得简陋随便,如你不嫌弃,此后彝家就会将你视为贵客而盛情款待等等。   四、招商引资   近年来,木央乡招商引资工作紧紧围绕经济发展战略的思路,结合地方的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利用矿产资源、水利资源和特色农业的优势,逐步走向宽领域、跨外地联合发展的势态,尤其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招商引资工作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区域间合作不断加强。引进对南利河、普阳瀑布、木贵水利资源和木树、木杠矿产资源的开发。.  

板仑乡

  板仑乡地处富宁县东南部,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20公里,距广西区那坡县城28公里,西与本县郎恒、里达乡镇接壤,北连新华镇,是云南通往沿海地区的重要门户。全乡辖11个村民委、146个村民小组,居住着壮、汉、苗、瑶、彝5种民族25327人,其中少数民族占87%。全乡总面积319平方千米,人均耕地面积1.4亩。最高海拔为1558米,最低海拔为445米。年平均气温19摄氏度,无霜天327天。2003年,乡镇企业总产值完成6514万元,本级财政税收完成266.99万元,粮食总产量853.5万公斤 ,人均有粮300公斤,人均纯收入920元。全乡部分人口尚未脱贫。   全乡农产品以水稻、玉米、蔬菜、大豆、畜产品以牛、马、猪为主。驻地板仑是全乡集贸中心。辖区内323国道和省道高那公路贯穿全境,交通便利。全乡有3000余亩坝区土地资源,适宜种植蔬菜。通过几年努力,蔬菜种植规模化初步形成。   境内主要有铁、钛、锰、金、镍等矿产资源,据地质资料分析,铁、钛矿储量最大。铁矿储量在500万吨以上,现有铁选厂2个。   全乡森林覆盖率28.6%、其中杉木34751亩,松林23150亩,八角16000亩,油桐25459亩,茶叶300亩,热区水果3000亩,天然林41926亩。还有大批荒山亟待开发。.  

谷拉乡

  "  谷拉乡位于富宁县东部,东南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泮水乡,靖西县魁圩乡,那坡县定业乡接壤,西北与本县的归朝镇、者桑乡相邻,为两省(区)四县(市)六乡镇结合部,富宁县重要河流普厅河自西向东从乡境穿过,区位优势突出。  谷拉是革命老区的中心,20世纪30年代,“百色起义”后,-、张云逸领导的红七军21师在谷拉的“七村九弄”建立了滇黔桂革0据地,革命活动长达8年之久,谷拉人民为中国的解放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谷拉乡是一个集老、少、边、山、穷为一体的省级特困乡。全乡辖11个村委会239个村小组339个自然村,5066户24920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8.7%;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8.13%,非农业人口占1.87%。2003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全乡最高海拔1316米,最低海拔250米,乡政府驻地海拔285米。年均气温27℃,年降雨量1120mm。全乡国土面积386平方公里(57.9万亩),耕地面积23258亩,其中:水田面积2296亩,占总耕地面积的9.87%。粮食产品是稻谷和玉米,经济作物主要品种有棉花、花生、甘蔗、土烟、生姜、木薯等。2003年粮食总产量527.5万公斤,农民人均产粮216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759元,比上年增长10.6%。  谷拉水资源丰富,谷拉河支流那林河上已建成多年的百安电站装机容量为2×125千瓦,已为谷拉经济发挥了较好的效益,正在建设中的谷拉天生桥电站,装机容量为2×1.5万千瓦,该电站建成后,将对谷拉老区人民脱贫致富起到积极重要的作用。  谷拉的交通,通讯便利,目前有出省公路两条,一条是谷拉至泮水公路,一条是谷拉至定业公路,从谷拉到百色市的泮水乡36公里,到那坡县定业乡仅21.6公里,水路可直达本县剥隘罗村口与驮娘江相通,谷拉距323国道小河口51公路,距县城90公里。全乡11个村委会已通公路或水路,移动通讯已投入使用,乡内建有全州最大的单孔跨径大桥——谷拉大桥,跨度为40米。  经济与社会发展现状  各项指标完成情况:到2003年底,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2157万元;乡镇企业总收入完成542万元,总产值完成 300万元,乡镇企业从业人员为 1435人。财政收入完成47.5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59元,比2002年增73元,增长率10.6%。全乡粮食总产量527.5万公斤,农民人均产粮216公斤。.  

者桑乡

  者桑乡位于富宁县东北部,距县城72公里,国道323线贯穿境内通往两广沿海城市,东与广西百色市泮水乡接壤,西邻洞波乡、北接那能乡、剥隘镇,南北长16公里,东西宽25公里,总面积47万亩,平均海拔410米,气候温和湿润,属低纬度亚热带气候。全乡共有耕地面积为11,069亩,其中:田5,758亩,地5,311亩。农民人均耕地面积为0.88亩。全乡辖8个村委会98个村小组2712户13,057人,居住着壮、汉、瑶、彝四种民族,少数民族占97.9%。2003年,全乡地方财政收入为162万元,财政支出480.7万元,工农业总产值达5188万元,乡镇企业总收入为8,659万元,粮食总产量418.7万公斤,农民人均产粮335公斤,人均有粮276公斤,人均纯收入980元,大牲畜存栏10,910头(匹),其中:牛9,825头,马782匹,骡303匹。生猪存栏12,449头,农村经济总收入1475万元。是全乡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那能乡

  (一)基本概况 那能素有田多水多而得名。位于富宁县北部,距县城96公里,东接剥隘镇,南和西南靠洞波乡,西连阿用乡,北与广西田林县接壤。国土面积396平方公里,气候差异大,西北凉,东南热,最高海拨为1521米,最低海拨为300米,最大山脉是西北部的阁登山,最大的河流是那拉流域那马河。  行政区划为:那能、弄停、那瓜、那法、登合、那吉、那拉、六温8个村委会,134个村民小组3643户。全乡现有总人口为18571人,其中:农业人口为1806人,全乡有壮、汉、瑶三种民族(其中:壮族 16877人,占总人口的 91 %,汉族1167人,占总人口的6.3%,瑶族493人,占人口总数的2.7%)。  党基层组织建设:有基层党委1个,6个机关党支部,8个农村党总支,64个农村党支部,全乡共有党员391人。 (二)、经济发展状况(2004年末数据)  1、粮豆作物:全乡粮食总产量达 628.1万公斤,农民人均产粮 340 公斤;  2、林业生产:实有林为面积 39394 亩;  3、畜牧业工作:全乡有大牲畜存栏13750头(匹),大牲畜出栏 1995头(匹);生猪存栏15210 头,出栏10010头。  4、乡(镇)企业。乡镇企业总收入达3272万元。  5、地方财政收入。全乡共完成财政收入165万元(其中:农业税13.1万元,工商税151.9万元)。  全乡粮食种植主要包括水稻、玉米等;林业种植主要是:八角、桐果、茶果、甜竹、肉桂、杉树等;本乡的经济来源主要是靠粮食、经济林果作为农民的主要收入;特色产业的发展主要以长抓八角、草果等产业。 (三)、社会事业发展  1、人民生活:农业经济总收入1978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55 元,人均有钱150 元,人均消费 750元。  2、教育事业:全乡有中小学校14所,其中:中学1所,小学13所,在校学生2894 人,有教职工155人。  3、卫生事业:有乡级卫生院1所,村级卫生室 8所,全乡共有医务人员36人(其中:村级卫生员22人)。  4、文化事业:有文化站1站,广播站1站,电视站1个,村级卫星地面接收站18座。.  

洞波瑶族乡

  洞波瑶族乡位于富宁县中部偏北,东邻者桑,南连归朝,西接新华和花甲,北与那能毗邻,总面积535平方公里,全部为山区。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56.5公里,距国道323线10.5公里。全乡辖洞波、洞洪、里那、安那、那哈、坡甫、坡令、洞塘、芭莱、那达、那沙、三湘洞12个村委会,共219个村小组7597户36893人,其中,农业人口36196人,占总人口数的98%。境内居住着壮、汉、苗、瑶四种民族,少数民族人口32766人,占总人口数的88.8%;其中,瑶族11627人,占总人口的32%。 全乡地势东南高,西南低,山峦起伏,群峰纵横连绵,最高海拔1518米,最低海拔470米。气候温和湿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9.4℃,年均降雨量1199.4毫米。辖区内矿产资源丰富,已勘探发现的有金、锰、锑、钛、铀、铁,很具开发价值;水利资源丰富,年降雨量1280毫米,径流量3亿立方米,水能贮藏量2万千瓦,那马河干流具有开发梯级电站的便利条件;辖区内集热带、亚热带、温带气候于一身,独特的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的生物资源。经济林木主要有八角、甜竹、肉桂、柑橘、甘蔗、油桐、油茶、梨、葡萄,素有“八角之乡”的美称;农业作物主要有:水稻、南洋椒、菜豌、番茄。此外,牛、羊等畜牧产品在洞波经济中占有较高比重,并呈现较好发展势头,是我县牛冻精改良推广重点乡。.  

阿用乡

  一、自然概况  阿用乡位于富宁县城西北角,距县城公路里程88千米,地处滇桂两省(区)四县七乡交汇处,东接那能乡,东南连洞波乡,南靠花甲乡,西南连广南县板蚌乡,西北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林县那佐乡和田林县高龙乡隔西洋江相望,北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田林县那比乡毗邻。位于广西百色水库上游,有阿用、者兰、里往、马脚河汇入西洋江(驮娘江)成为珠江水系。总土地面积49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万亩,荒山荒坡7.05万亩,25度以上的坡耕地1.3万亩,占耕地面积的65%;地势东高西低,最高海拔1585米,最低海拔470米,总气候特点是春温高于秋温,夏长冬短,春早秋迟,属亚热带气候,雨量充沛,气候温暖湿润,光、热条件好,年平均气温19℃,年平均降雨量1200.6毫米,无霜期为340天。境内主要产水稻、玉米等,盛产八角、杉木、油茶、油桐、生姜等经济林木和经济作物,特产香菇、毛耳、黑木耳、冬竹笋等食用菌和无公害的天然绿色食品,以及乳浆菌、牛肝菌、中草药材等。2003年末,全乡共有八角面积13120亩,油桐8756亩,油茶5294亩。二、民族风情  阿用乡是一个集老、少、边、山、穷于一体的贫困民族乡,其主要辖阿用、那柳、那翁、里往、者兰、那来6个村委会118个村小组,居住着壮、汉、苗、瑶、等六种民族。具有浓郁的壮乡风情,当地群众民风淳朴、勤劳俭朴、热情好客,民族文化丰富,开发潜力大,尤以平兑的土戏班最具特色。2003年10月初阿用村委会平兑小组的土戏班在参加县举办的第三届农民文艺汇演中山歌《分打捞》获得优秀奖,戏剧《言正家里》获三等奖;里往村委会那述小组的业余文艺队精心将编成的“-”壮族山歌和快板在当地广为传诵。三、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07元。财政收入252551.5元,其中:工商税38365.5元,农业税166564.7元,特产税 42121.3元。乡镇企业总收入1521万元,比上年增长105.9%,乡镇企业数达359个,乡镇企业从业人员1486人,比上年增加99人。粮食总产量5223吨,同比增长3.6%;人均有粮306公斤,比上年增加13公斤,年末总人口17516人,其中壮族12505人,汉族2422人,瑶族1351人,苗族1232人,人口出生率13.7‰,人口自然增长率9.46‰,年末八角面积13120亩,比上年增加2734亩,增长26.38%。.  

花甲乡

  花甲乡地处富宁县西北部,距县城60公里。东与洞波乡接壤,南与新华镇相邻,西与广南县相连,北与阿用乡毗邻。国土面积为342平方千米,最低海拔600米,最高海拔1570米,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6℃,年均降雨量1210.6毫米。整个辖区以土山为主,地势西低北高,连绵起伏,地形复杂陡险。全乡辖8个村民委,105个村小组,总户数4617户,总人口21986人,劳动力13437人;有农村人口4543户21539人,农村劳动力13106人。居住着壮、汉、苗、瑶、彝五种民族,少数民族10944人,占总人口的86.6%,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贫困乡。.  


洞波瑶族乡特产大全




洞波瑶族乡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