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县辖乡。1951年设榆林区,1958年建公社,1984年改乡。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府14公里。面积73.5平方公里,人口5.4万。颖河由西北而东南流贯乡境。通公路。辖榆林、胡庄、院王、后韩、司庄、刘王寨、西吴庄、大路张、姜庄、大魏庄、马张、贾庄、石猴张、白庙黄、桓坡、管庄、岗刘、柏冢、东黄、樊庄、花李、石庄、晁湾、岳庄、小宋、破庙王26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商贸、运输、建筑和饮食服务等行业。农业主产小麦、玉米、红薯、烟叶、花生。.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5.4万人 | 73.5平方公里 | 411003206 | 461000 | 0374 | 查看 榆林乡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将官池镇 |
许昌县辖镇,县府驻地。1950年设祖师区,1965年改将官池公社,1984年置乡,1996年建镇。位于县境东南部,面积61.5平方公里,人口7.2万。辖枪杆刘、十里铺、李简、谷徐王、梨园、羊圈、大胡庄、孙刘赵、南石庄、新韩、朱寺、黄屯、将官池、祖师、董庄、高楼陈、辛集、湖徐、王店、秋湖、牛村、齐庄、郭集、陈村24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商贸、饮食服务、建筑、建材、农副产品加工等行业。农业主产小麦、烟叶、蔬菜。. |
五女店镇 |
许昌县辖镇。1948年设五女店区,1958年改公社,1984年置乡,1989年建镇。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府17公里。面积77平方公里,人口5.2万。311国道、禹(州)郸(城)地方铁路横贯东西。辖老店、北街、西街、南街、双碑周、岗丁、桃杖、董庄、毛王、扶桥、魏村、冶庄、许庄、举人卢、大二郎庙、军王、新陈庄、大王寨、小王寨、丁庄、白雉、老庄陈、寨后陈、苗店、彭姚、岗刘、白雾李、翟庄、垒草庙、茶庵李、周店、柏茗、坡芦、马棚场34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机械、铸造、建筑、建材、化工、造纸、塑料、印染及饮食服务等行业。农业主产小麦、棉花、烟叶。. |
尚集镇 |
许昌县辖镇。1948年设尚集区,1958年改公社,1984年改乡,1989年建镇。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府9.5公里。面积52平方公里,人口4.1万。北(京)珠(海)高速公路、107国道纵贯南北,许(昌)开(封)公路穿境。辖宋庄、大徐庄、尚东、尚西、忽庄、吕桥、周庄、北郑庄、武店、后张、周寨、十王、魏庄、岗朱、庞庄、蒋马、胡寨、水口张、湾店、大韩、陈门、罗门、大辛庄、后街、郭甄庄、黄庄26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机械加工、印刷、造纸等行业。农业主产小麦、烟叶。辖区内有 ? 许昌县高新技术开发区,主要企业有中亚集团等十几家大中型企业。. |
苏桥镇 |
苏桥镇位于许昌县县境北部,辖33个行政村,66个自然村,236个村民小组,共有5.6万人。全镇总面积66平方公里,其中城镇面积1.2平方公里。全境交通便利,107国道、京广铁路穿境而过,横穿全镇的苏桂公路、苏孟公路与107国道相接。境内文化古迹甚多,主要有东汉名医华佗墓、三国名将马腾墓,龙山文化遗址、元末明初苏辙七世孙苏英所修的苏家桥、司堂农民-纪念碑等。 近几年来,该镇始终坚持“非公经济强镇、特色农业富民,商贸旅游活镇”的总体发展思路,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积极调整农业结构,使全镇的经济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科学发展,初步形成了机械制造、陶瓷制造、腐竹产销、蛋白饲料加工、桐木加工等“五大主导产业”,优质小麦、优质抗虫棉、无公害蔬菜、花卉林果等“四大种植基地”和丈地羊肉汤餐饮市场,谢庄粮食人发购销市场,镇区、杜寨、西张小商品批发市场等“五大专业市场”。2005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3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3.5亿元,农业总产值实现1.91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60元。先后被评为“全国文化建设先进乡镇”,“许昌市六好乡镇党委”、“许昌市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许昌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许昌市农田水利建设示范乡镇”等荣誉称号。 文化氛围浓厚,设施齐全。该镇是农村文化大院的发祥地,始建于1988年,原国家领导人-、布赫等在视察时分别给予了高度评价。经过多年的不断完善,文化大院现已成为集党建、民兵、妇联、计生、文艺、体育为一体,容政治宣传、普法教育、科技推广、知识传播、文化娱乐为一炉的活动场所。文化站被文化部评为首批“全国先进文化站”。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2006年2月5日,许昌市委以2006年1号文件的形式明确了要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把许昌—长葛87平方公里区域作为新农村示范区,通过 3—5年的建设,把示范区建设成为园林生态区、民营工业园区、服务产业园区,逐步建成城在村中、村在城中,城在林中、林在城中,城在水中、水在城中的格局。该镇的禄马、丈地两个行政村被市委定为重点村优先发展。新农村示范区涉及该镇10个行政村, 21个自然村,总人口17440人,总面积25761亩,其中耕地面积20515亩。. |
蒋李集镇 |
蒋李集镇位于许昌市南郊10公里处,全镇辖31个行政村,85个自然村,234个村民小组,全镇面积85平方公里,农业人口51590口人,镇区人口3600人,非农人口3597人,总人口55187人,可耕地170块5205.32公顷,镇区域内的市农场一、二、三分场、省农大试验场、部队农场可耕地736.5公顷,分布于镇域腹地。辖区内京广铁路、许泌公路、许繁公路纵贯南北,东距107国道及京深高速公路不足5公里,北距许昌南外环路2公里、距新郑国际机场30余公里,已建成的许平南高速公路横贯东西,交通条件便利。 蒋李集镇党委、政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强镇富民为目标,以各项竞赛活动为载体,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立足农业固镇、工业强镇、商贸富镇、科教兴镇、文化名镇,不断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三个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05年全镇GDP(国内生产总值)完成12.1亿元,实现财政收入780.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880元,先后获得“河南省基层组织先进乡镇”、“河南省‘六好’乡镇党委”、“河南省文明电话乡镇”、“河南省科普示范乡镇”等荣誉称号,被省农业厅确定为万亩水利示范园区建设基地。 镇区内水资源丰富,颖河、白马沟等河流贯穿全境,直接可灌溉农田达2.1万亩。辖区内文化古迹众多,有被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三国时期的冢刘墓遗址、歇马店、徐母墓等名胜古迹。三国时期汉献帝退位的“授禅台”及“三绝碑”文化遗址距离镇区1.6公里,与镇区文化共同构成三国文化旅游胜景。颖河古道风光秀丽,幽谧清静,流水孱孱,环境益人,旅游业有极高的开发前景。2005年,镇党委、政府因地制宜,在颍河之畔依托大河会都责任有限公司建起大河会都游览区,游览区内新建一座砚台博物馆,馆内收藏有一座全部取材于一块名贵紫晶石,并创世界吉尼斯纪录的矿世奇珍——东方巨龙砚,天下名砚在游览区的收藏,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特色旅游业的发展。. |
张潘镇 |
张潘镇位于许昌县东南部,南与临颍县交界,东与鄢陵县毗邻,北靠五女店镇,西邻将官池镇,镇政府距县城区14公里。豫S237公路横穿全镇东西,张五公路纵贯全镇南北,日(照)南(阳)高速公路东北西南方向穿境而过,许扶高速公路正在建设,交通十分便利。河流分布均匀,水利资源丰富,灌溉条件优越。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全镇总面积60.36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472公顷。下辖28个行政村,55个自然村,198个村民小组,1.1万户,4.67万人。 2005年,张潘镇工农业总产值完成14.8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完成2.8亿元,工业总产值完成1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0%、10%、35%;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735万元,其中国税完成122万元,占年任务的169%,地税完成205万元,占年任务的101%,农业税收完成205万元,占年任务的107.9%,其他收入完成203万,占年任务的135.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1亿元,同比增长4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840元,同比增长13.8%;在全市96个乡镇综合实力评定中名列第16位。 全镇工业发展迅速。2005年完成招商引资0.98亿元,同比增长39.7%;直接利用外资45万美元,出口创汇完成74万美元;新上项目28个,其中精细化工企业聚集区新入驻企业2家。聚集区完成产值5.5亿元,利税达到6600万元。 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农业效益不断增加。2005年全镇优质小麦、花卉、棉花、蔬菜的种植面积分别达到4.5万亩、0.3万亩、1.2万亩、0.4万亩,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进一步发展壮大。以烟叶、棉花、花卉、蔬菜、胡桑等为重点的特色经济已经形成,农业产业化水平明显提高,其中烟叶产品税收位居许昌县前三名,被县委、县政府授予“烟叶生产先进单位”。沿豫S237公路两侧建设了一批标准化生猪养殖场,形成了无公害生猪养殖带,带动并辐射了全镇的畜牧养殖业。张潘镇以“红旗渠”精神为动力,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力度,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巩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单位”。. |
灵井镇 |
灵井镇位于许昌县西部,北邻桂村乡,西接禹州市,南连椹涧乡,东界河街乡,全镇总面积67平方公里。共有29个行政村,89个自然村,223个村民小组,14415户,58502口人。镇政府驻地灵井,东距县直新区16公里,辖2个行政村,8286口人,镇区面积5平方公里。《嘉靖许州志》卷一载,灵井“其水色玄而气温,涝不溢,旱不涸,灌田数百亩,每祈雨辄应,民以龙潜其中,故名”。 灵井于2001年撤乡建镇。全镇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岗地占该镇面积45%,灵井人杰地灵,交通便利,经济发达,豫237线、许禹地方铁路、后榆(长葛市后河镇至许昌县榆林乡)公路贯穿全境,灵桂公路、灵椹公路在灵井交汇。灵井镇经济实力全县名列前茅,其中泉店村是档发的发源地,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素有“档发之乡”的美称。 坚持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为宗旨,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增强农业基础地位。2005年,新打机井51眼,洗井36眼,使全镇机井总数达927眼,其中深井87眼,配套42眼,有效灌溉面积达3.2万亩。逐步完善杨堂、郭店两个农业高效示范园区建设。实施“种子工程”,良种普及率达98%,合理扩大经济作物面积,推广农业新技术,种植瓜果、蔬菜、优质大豆、棉花、烟叶、油菜等经济作物,推广农业机械化,现有大型拖拉机120台,小型拖拉机2300台,联合收割机58台,播种机460台,秸秆还田机86台。以强化防疫和良种推广为重点,不断改进服务方式,畜牧业有长足发展。 坚持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强镇富民的重要举措,以优化环境为着力点,引进资金和技术,做大做强档发加工、拖把加工、戏具加工、饮食商贸、能源建材等产业,出现了一批以大地、豫泉、华艺、傻子为主的优势产业,产品销往美国、日本、东南亚、西欧、韩国等国家和地区,曾被省政府命名为“出口创汇基地” 。新引进泉店煤矿项目,总投资7亿元,年开采能力120万吨,项目正在紧张建设中。. |
陈曹乡 |
陈曹乡位于许昌市东北部20公里处,东邻鄢陵,北接长葛,南距311国道4公里,西距“京珠”高速公路3公里,东南距“南日”高速公路12公里,北距新郑机场40公里,乡域内许五、许小公路纵横交错,省二级公路贯穿南北,交通十分便利,莲花河、碱化河自北向南穿越全乡,水电资源丰富。全乡面积88平方公里,耕地6200公顷(9.3万亩),总人中6.4万人,辖43个行政村,73个自然村,238个村民小组,有泰山庙、射鹿台等三国名胜古迹。 陈曹乡按照抓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抓非公有制经济增加财政收入,抓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党员干部的战斗力,树立陈曹乡大乡强乡形象的工作思路,认真实施堡垒工程,加强乡村两级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增加战斗力;实施阳光工程,健全村务公开制度,增强约束力;实施平安工程,促进社会稳定,增强向心力;实施富民工程,加快经济发展,增强内动力。使乡、村领导班子建设得到明显加强,党员队伍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干部作风得到明显转变,农村经济得到较快发展。2005年全乡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506.8万元,招商引资达到 5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860元,新办非公有制企业37家。其中新增限额企业 8个。 1、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强化,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完成了2万亩的农业园区综合开发,农业综合开发涉及15个行政村,2万亩耕地,新增旱涝保收田面积4000亩,免费供应良种25万公斤,良种覆盖率达100%。新修道路23条,42公里,整修道路45条,47公里,其中硬化路面27公里,清理河道4条,6公里,开挖修整沟渠20条,22公里,新建桥涵20座,新打井并机电配套220眼,修洗旧机井80眼,并全部完善配套,安装变压器13台,埋设农用地埋线137公里,节水工程300亩,购置农用机械14台,共动土石15万方,总投资769万元,新植树20万株。夯实了农业基础。 2、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种植花卉2000亩,优质小麦7.2万亩特、稀蔬菜0.8万亩,棉花2.5万亩,花生1.3万亩,玉米4.2万亩,林果3000亩,粮经比例达到52:48。 3、畜牧业迅猛发展,以肉牛、PIC种猪、标猪、肉鸡、蛋鸡等为重点的特色养殖业基本形成,产业化水平明显提高;秸秆青贮、氨化等综合利用技术的得到推广,沼气池建设步伐加快,循环经济初见端倪。. |
邓庄乡 |
邓庄乡位于许昌县东部,毗临市区,是许昌市的“东大门”,境内311国道横穿东西,京珠高速公路纵贯南北,交通十分便利。全乡辖30个行政村,48个自然村,206个村民小组,面积58.3平方公里,人口5.1401万,耕地面积5.581万亩。 邓庄乡党委、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理论伟大旗帜,努力实践“-”重要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真抓实干,紧紧围绕建设“三区一带”(邓庄食品工业园区、前往门工贸小区、蒋店木材收购加工聚集区,三塔—韩村经济带),巩固农业,提升工业,优化环境,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各项事业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实现了跨越式、超常规发展。 2005年,全乡完成国内生产总值5.6亿元,招商引资1.5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4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810元。该乡先后获得“许昌市‘六好’乡镇党委”、“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计划生育先进单位”、“发展乡镇企业先进单位”“许昌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
小召乡 |
小召乡位于许昌县东北部,东与陈曹乡毗邻,西与苏桥镇交界,南邻尚集镇,北接长葛市。乡域内京珠高速公路贯穿南北,省道许开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十分优势。全乡总面积63.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866 7公顷,辖31个行政村,62个自然村,19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22万。 近年来,小召乡党委、政府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促进农民增收,加快经济发展为目标,使“三农”和经济工作得到稳定发展,全乡综合实力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丰硕成果。据统计,2005全乡国民生产总值达6.5亿元,完成财政收入443万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4亿元,实现招商引资4900万元,完成非公有制总产值6.75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2.16亿元,新上项目15家,其中限额以上企业4家。粮食总产量5.8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3850元。 2006年是许昌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狠抓落实年”。围绕这一主题,小召乡党委政府将工作重心向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建设方面转移,实施了招商引资“三大工程”。一是在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方面,实施“三大工程”。一是拓宽信息膨胀工程,在去年成立招商引资小分队的基础上,今年重点聘请乡内外知名人士、企业管理人员、优秀外出务工人员为我乡的招商引资顾问,凭借他们的信息渠道进行招商不断拓宽投资渠道。二是招商队伍“充电”工程,采取学习培训和外出考察等多种方法,提高招商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招商实效。组织全体乡村干部进行一次系统的招商政策、项目建设中涉及的环保、工商等问题进行学习培训。组织招商小分队赴广州、东莞等考察学习民营企业发展状况和政府招商政策。同时,逢干部例会必讲招商知识,全面提高招商队伍的整体素质。三是项目建设跟踪服务工程。围绕提高项目谈判成功率、资金到位率、开工率和投产达效率,在项目建设中实行“摁绑式”管理。深入开展“掌握情况在一线,调查研究在一线、转变作风在一线,解决问题在一线”的“四个一线”活动,对百万元以上的项目进行“一名班子成员承包、一组人马跟踪服务、一套政策扶持、一名法人负责”的“五个一责任制”,倾全乡之力为落户企业搞好服务,确保项目早上马、快建成。. |
河街乡 |
河街乡位于许昌县西部,东南距许昌市区约4公里,北邻苏桥镇,西接桂村乡、灵井镇,南与椹涧乡相连,全乡土地总面积5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318公顷,辖26个行政村,59个自然村,148个村民小组,人口4.2万。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西高东低,土质肥沃,气候冬寒夏热,夏季多雨,秋季干爽,适宜小麦、玉米、红薯等农作物的种植和生长。该乡东临京广铁路,南面有许南公路,豫311线穿境而过,公路网遍及全乡各行政村,河街至苏桥段公路南北纵贯全乡,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利。 河街乡以豆制品加工为传统优势产业,有约70%的农户从事豆制品的加工销售,以腐竹为代表的豆制品占全国豆制品市场份额的50%以上,豆制品远销10多个国家和地区,悠久的豆制品加工销售历史和优厚的技术条件,为该乡赢得了“腐竹之乡”的美誉。由于豆制品产业的优势带动作用,促进了生猪养殖、饲料加工、彩印包装、造纸印刷、机械加工和交通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河街乡呈现出了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 2006年以来,河街乡党委、政府认真落实上级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团结和带领全乡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在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两个方面不断加大力度,全乡各项事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
桂村乡 |
桂村乡位于许昌县西北部,地势半岗半坡,东临苏桥、河街两乡镇,西接禹州郭连乡,北与苏桥、长葛市石固镇相连,南与灵井镇相邻。许艾公路、天兴公路、榆石公路、灵井至苏桥四条县乡公路纵横全乡东西南北,交通十分便利。全乡总面积4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333公顷。辖21个行政村,63个自然村,150个村民小组,9531户,35000人。桂村是共产主义战士杨水才的故里,是“-”实践者冯中申以身殉职的地方。. |
椹涧乡 |
许昌县辖乡。1950年设椹涧区,1958年建公社,1984年改乡。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府15公里。面积75平方公里,人口6万。311国道过境。辖辛庄、时庄、沟杨、蜜蜂张、金庙、杨庄、刘集、西辛庄、南张、沙张、军张、僧李、门刘、坡张、杨庙、宁庄、前宋、水潮店、菜园、程村、岗杨、庙张、水牛吕、钱庙、阎庄、瓦屋刘、南头、北头、孙庄、王信庄、朝阳寺、方庄、西耿、常庄、长店、任庄、铁张、黄庙38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商贸、运输、建筑、建材等行业。农业主产小麦、玉米、烟叶。. |
榆林乡 |
许昌县辖乡。1951年设榆林区,1958年建公社,1984年改乡。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府14公里。面积73.5平方公里,人口5.4万。颖河由西北而东南流贯乡境。通公路。辖榆林、胡庄、院王、后韩、司庄、刘王寨、西吴庄、大路张、姜庄、大魏庄、马张、贾庄、石猴张、白庙黄、桓坡、管庄、岗刘、柏冢、东黄、樊庄、花李、石庄、晁湾、岳庄、小宋、破庙王26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商贸、运输、建筑和饮食服务等行业。农业主产小麦、玉米、红薯、烟叶、花生。. |
长村张乡 |
许昌县辖乡。1965年建长村张公社,1984年改乡。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府5.5公里。面积56平方公里,人口4.3万。京广铁路、许(昌)泌(阳)公路纵穿东部。辖长村张、长村刘、谢庄、洼孙、干戈李、郭桥、高庄、拳张、大路陈、于楼、营孙、郑庄、白庄、塘坊李、老寇庄、屯南、屯北、黄庄、三桥、花园20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烟草、工业设备、造纸、机械设备等行业。农业主产小麦、玉米、烟叶。是县黄淮海农业开发先进乡。辛亥革命河南总司令张钟端为该乡长村张村人。. |
艾庄回族乡 |
艾庄回族乡是河南省21个少数民族乡之一,许昌县唯一的民族自治乡。该乡位于许昌城西北25公里处,西与禹州郭连乡接壤,北与长葛市毗邻,地势呈西高东低,南高北低趋势。总面积13.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051公顷,辖9个行政村,19个自然村,59个村民小组,1.28万人。乡域内近年来修建了以天兴路、许艾路为干线的公路网络,从根本上改变了艾庄乡交通闭塞的状况,使艾庄乡成为连接禹州、长葛、许昌的交通枢纽,昔日封闭的三角地带成为通达四方的金三角,为天宝宫的开发建设铺平了道路,为民族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2005年,艾庄乡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9632万元,同比增长1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7.1%;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20%。完成招商引资1200万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6.2万元,同比增长16.7%。农民人均纯收入3650元。 艾庄乡作为民族乡,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在全乡范围内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呈现了良好局面。首先班子成员带头认真学习国务院新颁布的《宗教事务条例》,乡活动领导组先后举办以“讲团结、讲发展、讲进步、向前看”为内容的各类培训班5期,培训人员达300多人次;其次组织少数民族聚居村和周边村“两委”班子成员学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签订友好协议;第三是在艾庄村成立了“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为民族团结进步提供组织保障。用足用活国家民族宗教政策,天兴路、许艾路相继开通、投资50万元兴建了的人畜吃水工程、引资30万元兴建了民族幼儿园、天宝宫综合开发工程全面启动。 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农村经济稳定发展。认真落实中央制定的各项惠农政策,大力发展高效经济作物和优质特色农业,形成了以乌克兰大樱桃、优质专用小麦、畜牧业等为重点的特色农业格局。其中,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达7200亩,单位面积产量达455公斤。乌克兰大樱桃种植面积达800多亩,特色种植业规模优势已初步显现。-防治工作成效突出,散养户和专业养殖户注射疫苗率达100%,疫病防控网络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猪、牛、羊、鸡等禽畜饲养的数量达50000头(只),形成了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