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云南省 >>西双版纳州 >> 勐腊县

勐腊县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勐腊县谷歌卫星地图)


勐腊县简介

   勐腊县,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东南部,总面积7056平方千米。总人口20万人(2004年)。东、南被老挝半包,西南隅与缅甸隔澜沧江相望,西北紧靠自治州首府景洪市,北面则与普洱市的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相邻。
  县人民政府驻勐腊镇,邮编:666300。代码:532823。区号:0691。拼音:Mengla xian。
  勐腊县地处云南省最南端,位于北纬21°09′-22°23′,东经101°05′-101°50′之间,由于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北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热量丰富,夏无酷热,冬无严寒,降水充沛,旱雨两季分明。全县年平均温度在21°C,年降雨量1700毫米以上,年积温在7500°C 以上,海拔高度在480-2023米之间。东部和南部与老挝接壤,西边与缅甸隔江相望,西北与景洪市相接,北面与思茅地区江城县毗邻。国境线长达740.8公里(中老段677.8公里,中缅段63公里)。县城距省城昆明868公里,距州府景洪172公里。
  自然地理
  勐腊县位于澜沧江大断裂以东,无量山南端之尾稍,整个地势东北部高,西南部和南部低。由于受构造作用控制,形成较多南北走向的山岭和盆地,形成北部中山山原,坡状起伏,中部岩溶景观奇丽多姿,南部宽谷盆地开阔。
  勐腊县地层多样,成土母质复杂,坝区以近代河流冲积,洪积、砂泥土为主,山区主要是中生界侏罗系和百垩系的三迭纪紫红色砂页岩,部分千枚岩及二迭纪灰岩母质发育的红壤。由于地处亚热带,气温、湿度、雨量充沛,植物生长旺盛,土壤腐殖质大量积累,土壤风化深厚,根据海拔高度划分,海拔在800米以下的属砖红壤地区,表土含有机质3-4%,海拔800-1500米属赤红壤地区。表土层含有机质4-7%,海拔在1500-2000米的属红壤地区,表土层含有机质7-10%。由于夏秋季节雨水较多,山区土壤受雨水的强裂冲刷和淋漓,可溶性盐基大量流失,土壤呈强酸性反应,PH4-5.5,水把坡地土壤中的可溶性盐带到坝区,形成冲积性水稻土,呈微酸性到中性反应,PH6-7。各种土壤的理化性状及土壤性能原始森林植被下的砂页岩红色砖红壤,PH5.21,有机质4.62%,全N20.20%,全P0.07%,全K1.32%。蔬林植被下的砂页岩红色砖红壤,PH5.5,有机质2.89%,全N0.17%,全P0.13%,全K0.9%。草本植被下的砂页岩红色砖红壤,PH6.26,有机质2.76%,全N0.17%,全P0.12%,全K0.97%。
  勐腊属浸蚀山地,系横断山纵谷南段,无量山南延尾梢。地势北高南低,由东北向西南呈梯状下降。平均海拔1000米。全县土地面积7093平方公里,山地占95.6%,山间盆地(坝子)占4.4%,年平均气温21°C,年均降雨量1540毫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勐腊县辖5镇8乡,70个行政村,544个自然村。全县总人口近18万人。勐腊县1927年建县,时称镇越县,后易名为勐腊县。勐腊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从勐伴和大树脚出土的文物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已有人类居住;傣族人民在这里生活至少有近千年的历史。这里是孔雀公主的故乡,是抗清名将要定国长眠的地方,是蜚声中外的热带植物园所在地,是"名重天下"的普洱茶的原产地,是珍稀动植荟萃栖息的场所。这里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70万亩,县级保护区32万亩。保护区内已查明植物4000余种,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植物43种。
  行政区划
  勐腊县辖7个镇、3个乡(其中2个民族乡):勐腊镇、勐捧镇、勐满镇、勐仑镇、-镇、勐伴镇、关累镇、易武乡、象明彝族乡、瑶区瑶族乡;勐腊农场、勐棒农场、勐满农场、勐醒农场。
  历史沿革
  2000年,勐腊县辖7个镇、6个乡:勐腊镇、勐仑镇、勐伴镇、关累镇、勐捧镇、磨憨镇、勐满镇、曼腊彝族瑶族乡、易武乡、象明彝族乡、瑶区瑶族乡、勐腊乡、勐润哈尼族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235657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勐腊镇 27875 勐捧镇 40684 勐满镇 20863 勐仑镇 22178 磨憨镇 20293 勐伴镇 10044 关累镇 22824 勐腊乡 22772 勐润乡 12296 易武乡 7223 曼腊乡 8702 象明乡 11997 瑶区乡 7906。
  2004年,勐腊县撤销曼腊彝族瑶族乡、勐润哈尼族乡,原曼腊彝族瑶族乡管辖的行政区域划归易武乡管辖,原勐润哈尼族乡管辖的行政区域划归勐捧镇管辖。
  旅游景点
  勐腊望天树
  望天树是西双版纳州特有的树种之一,仅分布在州内勐腊县的补蛙、景飘等地。望天树属龙脑香科,常绿高大乔木。因它长得挺拔笔直,高达七八十米,如利剑般直刺蓝天,有“林中巨人”、“林中美王子誉。
  勐腊补蛙望天树景区,坐落在勐腊县城东北方补蛙国家自然保护区内,占地面积20公倾。距县城约十多公里,现已有六公里铺设成柏油路面。景区内建有旅馆、空中走廊,既可游玩,也可住宿。交通及景区基础设施正在逐渐完善之中。如果你到望天树景区游玩,首先一定要去“空中走廊”体验一下那种令人既惊又险的感觉。这走廊长2.5公里,高20米,是用粗大的铁索在高大的望天树之间连接建成,充分体现了当地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接着您可在热带雨林中的望天树景区尽情观赏自然界的种种奇观。漫步林间,清澈的溪水叮咚作响,树上鸟儿欢歌相迎,林层中间的藤本植物,附生植物、蕨类植物,特别是残酷的绞杀现象令您目不暇接,如果你运气好的话,还能亲手摘到三桠果、橄榄等野果一饱口福呢勐腊的望天树景区,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众多游客。绝对是你理想的消闲避暑胜地。
  磨憨边境贸易区
  磨憨边境贸易区位于云南省最南端,地处云南省与中南半岛的枢纽部位,与老挝磨丁口岸接壤,距西双版纳州府景洪190多公里(昆曼公路走线),距云南省省会昆明700多公里。从磨憨出境后,到老挝南塔省省会62公里,到老挝古都-琅勃拉邦285公里,到老挝首都万象680公里;经老挝向东可进入越南,向南可到达柬埔寨、马来西亚,向西可到泰国、缅甸。经老挝会晒到泰国国家级口岸清孔228.3公里(昆曼公路走向),到泰国首都曼谷约1000公里,区位优势十分显,是我国通往老挝唯一的国家级陆路口岸及通向东南亚最便捷的陆路通道,也是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主体通道之一和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最佳结合部。
  1992年3月3日磨憨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一类口岸,993年12月22日正式开通,1994年8月向第三国人员开放。为依托国际大通道建设,充分发挥其区位优势,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的经贸往来,2000年6月23日省委、省政府在姐告现场办公会上将磨憨确定为全省"一特三区"之一,实行特殊的管理方式和特殊的优惠政策进行布局建设,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西双版纳州对外开放的重视和支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在州委、州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在勐腊县及有关部门关心、支持下,贸易区工委和管委于2001年5月22日正式挂牌成立,成为云南省扩大对外开放的试验示范区之一。同时设立了中共西双版纳州磨憨边境贸易区工作委员会和磨憨边境贸易区管理委员会,负责领导和管理区内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事务。
  磨憨边境贸易区的发展面临着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国际大通道建设、澜沧江-湄公河区域合作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等重要历史机遇,如何抢抓机遇,发挥优势,乘势发展,走出有特色、有优势、有效益的发展之路,必须科学地确立符合贸易区的发展框架。贸易区工、管委认真实施省委、省政府"一特三区"的建设目标和州委、州政府"开放活州"战略,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充分预见国际大通道建设的综合长远效益和辐射功能,走可持续发展和与国际口岸接轨的路子,以构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为前提,积极探索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路子和经验,按照建设生态化、民族化、现代化、国际化口岸城市的要求,用全新的思路,全新的观念,高起点、高标准地制定了《设立磨憨边境贸易区总体方案》。
  民族风情
  茶马古道,又称盐茶道,茶马古道始于思茅,翻越崇山峻岭,穿过茫茫原始森林,涉江过河,止于昆明,历史上称之为古代南亚“走丝绸之路”,是当时滇西南与内地联系最重要、最大的商道之一。古道石板上硌下和马蹄印深余,至今仍清晰可见。闻名迩的云南贡品“普洱茶”就是由这条商道人背马驮运出去的。内地先进文化、生产技术和商品,如布匹、手工艺品、纺织技术等,也源源不断地通过古驿道传到四面八方。商道的繁荣,是噶洒一带在百年前就经济发达,文明进步,成为云南最大的草皮街。茶马古道真实记载了哀牢人的百年沧桑。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20万人 7056平方公里 532823 666300 0691 查看 勐腊县谷歌卫星地图

勐腊县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勐腊镇 约1.3万人 118平方公里

----

查看 勐腊镇谷歌卫星地图
勐捧镇 约2.8万人 485平方公里

----

查看 勐捧镇谷歌卫星地图
勐满镇 约1.98万人 403平方公里

----

查看 勐满镇谷歌卫星地图
勐仑镇 约1.7万人 355平方公里

----

查看 勐仑镇谷歌卫星地图
-镇 0 803平方公里

----

查看 -镇谷歌卫星地图
勐伴镇 0 580平方公里

----

查看 勐伴镇谷歌卫星地图
易武镇 0 283平方公里

----

查看 易武镇谷歌卫星地图
关累镇 约9600人 1045平方公里

----

查看 关累镇谷歌卫星地图
象明乡 约8600人 1066平方公里

----

查看 象明乡谷歌卫星地图
瑶区乡 约6100人 483平方公里

----

查看 瑶区乡谷歌卫星地图
磨憨经济开发区 0 26.914平方公里

----

查看 磨憨经济开发区谷歌卫星地图

勐腊县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景洪市

       远眺景洪景洪市位于云南南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中部。地跨东经100°25’—101°31’,北纬21°27’—22°36’之间。属北热带和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长夏无冬,干湿季分明,基本无霜。年平均气温在18.6°—21.9°之间,年平均降水量在1200—1700毫米。南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112.39公里。总面积7003.1平方公里。下辖13个乡镇,86个行政村,44万人,素有“东方多瑙河”之称的澜沧江—湄公河穿流而过,是中国进入东南亚各国的主要通道。      历史文化   景洪 ,傣语意为“黎明之城”,古称“勐泐”、“景陇”,旧称“彻里”、“车里”。从古至今一直是西双版纳州的政治、   旖旎的傣乡风光经济、文化中心。橡胶、砂仁、依兰香的总产量、亩产量居中国各县(市)前位,是云南省有名的商品粮、生猪、甲鱼生产基地,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达27.56亿元。动植物、地热、矿产、水资源极其丰富,有“绿色宝库”、“物种基因库”之称,建有亚洲最大的灵长类动物研究中心、出口生产基地和中国最大的蝴蝶养殖场;风光风情旖旎浓郁,是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每年的国内外旅客达200多万人次,首批入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景洪市城市名片:雨林景洪,柔情傣乡   通过50年的发展,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区位优势日渐显现,云南省政府把其定为参与中、泰、缅、老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国际合作经济区计划的中心城市。      景洪市地图      景洪市交通地图      热作宝库   景洪以特殊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拥有较典型的热带面积280万亩,其余属亚热带面积,成为中国不可多得的热带作物宝库。几十年来,在国家的帮助下,市委、政府坚持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并重,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在全面规划论证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绿色产业已成为全市重要的经济支柱。      橡胶基地   景洪的橡胶种植始于1948年,泰国华侨钱仿周等在人橄榄坝创建 华胶园。1953年初,国家组织专家来景洪进行橡胶可行性考察,同年9月正式成立特种林木试验场和橄榄坝分场。1956年,为打破国外对橡胶的-,一批科技工作者、复员-和支边青年前往景洪。组建国营农场,发展生产。1963年,在国家和农场的帮助下,当地农民开始试种橡胶。从此,景洪的低丘岭上,出现了一坡又一坡橡胶树。   景洪的橡胶林,不仅年年涌翠,装点关山,并还不遗余力地奉献胶乳,贡献人类。      普洱茶的故乡   普洱茶已驰名中外,但您知道吗?普洱茶的故乡在版纳,在景洪。《滇海虞衡志》中写道:“普茶名重天下,出普洱所属六茶山:一日攸乐、二日革登”。攸乐即今景洪基诺山乡。只因当时普洱是茶叶的一个集散地而得名普洱茶。   在景洪、西双版纳的深山密林中,生长着许多野生茶树,有的树龄已年逾千年,主干树围达3.8米,树高34米,使茶坛震惊。   除野生大茶树外,还发现了树龄达800多年的栽培型“茶树王”,此树主干直径达1.38米,树高仅5.5米。当地哈伲族茶农称其为“沙归八玛”。栽培型“茶树王”的发现,说明当地植茶历史的悠久。   “云雾山0好茶”,景洪的茶叶,以味酽、质优而闻名,史书记载:“倚邦,蛮专茶叶较胜”,而被清廷规定将其列为贡茶。六大茶山每年上缴的贡茶达6.6万斤,既得“京师尤重之”,又受客商欢迎,因此方有“入山作茶者十万人”之众。如今景洪的茶叶种植已遍布全市各乡镇,千山万谷之中处处都有茶园,面积达 万亩,年产茶叶 万担。已成为景洪的又一支柱产业。市内不仅有大渡岗茶厂著名型茶厂,主产茶乡镇也建立了一批精制和初制厂。使您不仅可以品尝传统名茶——普洱茶,还可品尝新研制出来的南糯白毫、云海白毫、版纳银峰等名茶。茶乡一定会让您“品尽古今版纳茗,带走茶农一片心”。      热带水果的产地   “头顶香蕉、脚踩菠萝、跌倒抓把野生果”。景洪作为我国有限的几个热带水果生产地,特殊的气候和优越的自然环境,为热带水果的种植与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野生水果种类繁多,为水果品种起源、生物进化、植物群落和遗传育种的研究提供了物种资源。景洪的热带水果种植历史悠久,在《普洱府志》、《十二版纳志》中有记载。解放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对土生土长的果木的筛选、培育和引进热带优质水果,现全市已有椰子、香蕉、无眼菠萝、荔枝、龙眼、菠萝蜜、红毛、蛋黄果、牛心果、人心果、芒果(生吃芒、三年芒、吕宋芒、椰香芒、大青芒、台湾芒等十多个品种)、反季西瓜、甜瓜、沙田柚、曼赛龙、勐仑早西番莲等数以百计的优良品种。山坡、沟里、马路边、街道边、村寨内、庭院中处处是水果,形成景洪之游的又一风景。   在众多热带水果中,早、中晚熟品种齐全,加之有的果木常年开花、四季结果,使得景洪春有鲜果品,冬有鲜果尝,月月尝新果,全年果不断。不论您什么季节踏上景洪的乐土,均可品尝到无污染的原产地水果鲜品,见识一个重3公斤以上的无眼菠萝,一个重1公斤的巨型芒果和小巧如西施的美人指香蕉。      药用植物的乐土   “进山摔一跤、坐倒三棵药”形象地说明了景洪药用植物的丰富。景洪广阔的山场、肥沃的土地、高温多湿和冬无严寒的自然条件,十分适宜药物的生长。现全市种有阳春砂仁、白豆蔻等南药 万亩。景洪这个“植物王国”内的5000多种植物中,包含着丰富有药用价值的植物。如槟榔、云南樟、革叶樟、儿茶、金鸡纳、绿壳砂仁、萝芙木、三桠苦、檀香、肾茶、绞股兰、美登木……。经有关部门鉴别,确认的药用植物139科782种,占全国已知药用植物的14.2%,占云南的38.5%其中景洪、版纳特有的“麻罕”、“雅叫哈顿”等种药物已载入《中国药典》,另有24种药物被收入《云南省药品标准》。   除土生土长的当地品种外,还有大批人工引种的品种在此落籍。其中现已形成产业优势的有阳春砂仁、爪哇白豆蔻、砂仁。除此之外,现已成为商品的药材还有蔓芙木、儿茶、槟榔、肉桂、益智仁、大枫子、草果、苏木、黄草、肾茶、绞股兰等。   “山上多有治病树,没有慧眼不解识”。成为商品的药材,仅仅是景洪药用植物乐土上生长的药材的极少部分。更多的仅是民间自采自用,尚未进行开发应用。   另外,在景洪这介“绿色宝库”中,有着两大名贵香王——以花香著称的番荔科常绿乔木依兰鲜花提取的香精,就是配制高级化装品的有名香精依兰香料。香荚兰不仅用于制作高级香水,更主要用于调味。香荚兰干果荚在国际市场上每4千克售价60-70美元。   【交通】   飞机      西双版纳景洪市嘎洒国际机场昆明第天均有数次航班通过自治州首府景洪,空中飞行时间约45分。西双版纳机场于1990年4月建成通航,距景洪市区5公里。昆明至西双版纳航线520公里,飞行时间45分钟,单程票价450元。每天有6~10个航班,为国内航班密度最高的航线,西双版纳机场还先后开辟了至成都、广州、重庆、天津的国内航线。2000年2月,景洪至泰国曼谷航线正式开通,为省内仅次于昆明的第二大航空口岸。昆明至景洪机票价格为:780元(不含机场税) 机票3、5、7折不等。   汽车   西双版纳景洪市至昆明市的公路里程为692公里,全州一市二县40个乡镇全部通公路,全州总通车里程为3670公里。景洪至勐海、勐腊、大勐龙、打洛等主要干线均为柏油路,现已开通景洪到勐海、勐腊的高速公路,景洪至昆明乘坐卧铺班车需要9个小时左右。此外,从景洪市到全州的各旅游景点和公园,都可以在汽车站购票上车,票价均按照国家规定,不必有顾虑。但是如果你不在车站上车,注意要和司机讨价还价。行车20--24小时,车资在100-170元之间。昆明火车站旁的昆明汽车站有长途汽车(含卧铺车)前往景洪,旅行社也有专车前往。   轮船   景洪港为水运口岸,现已开辟了至老挝万象的国际水运航线,中老澜沧江至湄公河上段多次载货,载客试航成功。橄榄坝和关累码头正在建设中。在景洪市区北部的澜沧江边,可乘船前往橄榄坝观光。   出租车   景洪市区内打车均为5元(一般不打计程表),江北7元、南过境公路7元、机场7—10元、曼弄枫片区7—10元,景洪出租车司机大多为外地人,且经常出现宰客情况,包用租出车去景区谈好价钱并告诉司机全程不进店(司机有回扣,且游览时间会被压缩),无论去哪里讲好价钱再上车。版纳国际机场距离市区约4公里,从机场搭乘出租车,一定要讲好价。出行时可以要求司机打表计程,计程车市区起步价:7元。   自行车   西双版纳景洪市区不大,骑自行车观光是很好的旅游方式,版纳宾馆等处可租车出行(但须每辆车交纳200元左右的押金)。   【历史文化】      泼水节传说      民间传说,远古时候,傣族居住的地方遭受一一场灾难。夏无雨,春无风,秋无艳阳,淫雨满冬。需晴不晴,需雨不雨,四季相淆,庄稼无法种,田荒地芜,人畜遭 疫,人类面临灭顶之灾。   那个被人们称为帕雅晚的人,见到如此光景,决心到天庭弄清原由,禀告天王英达提拉。他以4块木板作成翅膀,腾空而起,冲入天庭,将 人间遇到的灾难报告了天王英达提拉。项达提瓣闻状一查,知道是负责掌管风、雷、电、雨、晴、阴的天神捧玛点达拉乍无视捧玛乍制定的旱、雨、冷三季之规,凭借广大神通,蓄意作乱。而这个捧玛点达拉乍,法术高明,众天神均对他无可奈何。   为惩处这个乱施淫威的天神,英达提拉装扮成一个英俊的小伙,到捧玛点达拉乍 家里去串姑娘。被捧玛点达拉乍长期禁闭在深宫中的7位女儿,对这位英俊伙子一见钟情。英达提拉便将捧玛点达拉乍降灾人间,使人类面临灭顶之灾的实情相告, 7位平日已对父王心情愤懑的善良姑娘,,决心大义灭亲,拯救人类。她们天天围在父王身边撒娇,探查他的生死秘诀。面对 娇女,捧玛点达拉乍终于吐露了秘密:他不怕刀砍、箭射、也不怕火烧水淹,他怕的是自己头上的发丝。 姑娘们探得秘密之后,将自己的父亲灌得酩酊大醉,乘机 剪下他的一撮头发,制作了一张“弓赛宰”(直译为心弦弓,褛必弦弓),他们刚把弓弦对准捧玛点达拉乍的脖子,他的头颅便倏然而落。然而捧玛点达拉乍的头是 只魔头,落地喷头,火势冲天。7位姑娘见状,不顾安危扑向头颅抱于情中,魔火顿灭。为扑灭魔火,7位姑娘只好将魔头抱在怀中,不断轮换,直到头颅腐烂。姐 妹每轮换一次,便互相泼一次水冲洗身上污迹,消除遗臭。    捧玛点达拉乍死后,树鲁巴的麻哈捧重修历法,执掌风雨,使人间风调雨顺,人民安居乐业。传说,修 订的历法是由帕雅晚于傣历六月托梦给他的父亲宣布的。因此,傣族便把公布新历法的六月作为辞旧迎新的年节。人们在欢度新年时,相互泼水,以此纪忘那7位大 义灭亲的善良姑娘,并寓驱邪除污,求吉祥如意流传至今。傣历新年,一般要过三天或四天,通常称为“宛麦”、“宛恼”、“麦帕雅晚玛”。“宛麦”是辞旧岁之 日,有些类似农历的除夕。这天,人们要打扫卫生,准备过年的食品,辞旧岁迎新年。“宛恼”多数年份为一天,有时为两天,意为空日,不属于旧年报天数,也不 属于新年的天数,民间通常把“宛恼”说成是捧玛点达拉乍的头颅腐烂之日。      傣家   傣族是西双版纳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有精巧的竹楼,优美的孔雀舞。傣族少女服饰精美、容姿秀丽、能歌善舞,是西双迷人的景致之一。 傣族人居住的竹楼是一种干栏式建筑。竹楼近似方形,以数十根大竹子支撑,悬空铺楼板;房顶用茅草排覆盖,竹墙缝隙很大,既通风又透光,楼顶两面的坡度很大,呈“A”字形。竹楼分两层,楼上住人,楼下饲养牲畜,堆放杂物,也是舂米、织布的地方。傣族男子一般上穿无领对襟袖衫,下穿长管裤,以白布或蓝布包头。傣族妇女的服饰各地有较大差异,但基本上都以束发、筒裙和短衫为共同特征。筒裙长到脚面,衣衫紧而短,下摆仅及腰际,袖子却又长又窄。   傣族以大米为主食,最具特色是竹筒饭。制作方法是将米装进新鲜的竹筒后加水,放在火上烧烤,吃起来清香可口。普洱茶是云南西双版纳特产,唐代就远销中国各地,清代时远销东南亚及南亚,现已进入日本和西欧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成为中外驰名的名茶。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特产非常丰富,仅水果就有110多种,这里动植物品种繁多,是有名的“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1991年西双版纳国家自然保护区正式向外界开放,人们可以亲身游历大自然的宝库,体味浓郁的亚热带风情。     

勐海县

     勐海县总面积5511平方千米。总人口30万人(2004年)。 县人民政府驻勐海镇,邮编:666200。代码:532822。区号:0691。拼音:Menghai xian   行政区划   勐海县辖6个镇、5个乡(其中3个民族乡):勐海镇、打洛镇、勐混镇、勐遮镇、勐满镇、勐阿镇、勐宋乡、勐往乡、格朗和哈尼族乡、布朗山布朗族乡、西定哈尼族布朗族乡;黎明农场。   历史沿革   2000年,勐海县辖2个镇、12个乡:象山镇、打洛镇、勐海乡、勐遮乡、勐混乡、勐宋乡、勐往乡、勐阿拉祜族乡、勐满拉祜族哈尼族布朗族乡、勐冈哈尼族布朗族乡、格朗和哈尼族乡、西定哈尼族乡、巴达布朗族哈尼族乡、布朗山布朗族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314068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象山镇 31280 打洛镇 24897 勐海乡 24500 勐宋乡 21906 勐阿乡 24897 勐往乡 13701 勐混乡 27114 格朗和乡 15641 布朗山乡 18358 勐遮乡 60330 勐满乡 19862 西定乡 14137 巴达乡 9957 勐冈乡 7488。   2004年,勐海县撤销西定哈尼族乡和巴达哈尼族布朗族乡,合并设立西定哈尼族布朗族乡。新设立的西定哈尼族布朗族乡管辖原来西定哈尼族乡和巴达哈尼布朗族乡的行政区域,隶属关系不变,乡政府驻原西定哈尼族乡政府驻地。   勐海是闻名中外“普洱茶”的故乡和我国产茶最早之地,有1700年前的野生“茶树王”和800余年前的人工栽培型茶树。四季适宜水稻生长,盛产优质米,自古有“滇南粮仓”之称,是国家级粮食生产基地和糖料基地。境内热带亚热带风光秀丽,民族风情浓郁。打洛是通往缅甸、泰国重要的省级口岸,边贸、旅游发展前景广阔。   概 况   位置面积 勐海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西部,地处东经99°56’~100°41’、北纬21°28’~22°28’之间。东接景洪市,东北接思茅市,西北与澜沧县毗邻,西和南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146.6公里。东西最长横距77公里,南北最大纵距115公里,总面积5511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占93.45%,坝区面积占6.55%。县城勐海镇距省会昆明776公里,距州府景洪40公里。   历史沿革   汉代前,隶属昆明、嵩部落,是“西南夷”的一部分。西汉,隶属益州郡。东汉光和年间,划归永昌郡。唐南诏时,隶银生节度。宋淳熙七年(1180年),境内设九勐土司地。元朝,属车里路军民总管府。明朝,隶属车里军民宣慰使司。明隆庆四年(1570年),宣慰使召应勐将辖区划为十二版纳,本县境内设四个版纳。清朝,沿袭明制。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境内重置九勐土司地。民国元年(1912年),改设勐海、勐遮、勐混3个区。民国二年(1913年),境内设勐遮、勐混(实驻勐海)两个区。民国十六年(1927年),改区设佛海县、南峤县、宁江设治局。1950年2月17日,境内解放。1951~1958年,建制几经变动。1958年11月,勐遮、勐海两县合并为勐海县至今,隶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行政区划 2003年,辖6个镇,6个乡。即打洛镇、勐海镇、勐混镇、勐遮镇、勐阿镇、勐满镇、勐往乡、勐宋乡、格朗和哈尼族乡、布朗山布朗族乡、西定哈尼族乡、巴达布朗族哈尼族乡。全县12个乡镇下设个85村民委员会、3个居民社区。   人口民族 2003年,全县总人口为29.61万人,男15.15万人,女14.46万人;非农业人口4.68万人,农业人口24.93万人。有傣族、哈尼族、拉祜族、布朗族、回族、佤族、汉族等23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25.56万人,占总人口的86.32%。其中:傣族11.55万人,占39.02%;哈尼族5.94万人,占20.06%;拉祜族3.74万人,占12.63%;布朗族3.20万人,占10.8%,是全国布朗族人口最多的县。   地理气候 勐海地处怒山山脉向南延伸的余脉部,属滇西南山原地貌区的西南边缘。境内山峰、丘陵、平坝相互交错,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四周高峻,中部平缓。最高点在县境东部勐宋乡的滑竹梁子主峰,海拔2429米,属州内第一高峰。最低点为县境西南的南桔河与南览河交汇处,海拔535米。有大小河流159条,总流长1832.3公里,属澜沧江水系。有大小盆地(坝子)15个,5万亩以上的有勐阿、勐海、勐混、勐遮4个,其中勐遮坝23万亩,是西双版纳州最大的盆地,是水稻、甘蔗、鱼类主产地。打洛、勐板、勐往、勐满4个热区盆地盛产橡胶。属热带、亚热带西南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温差小,日温差大,依海拔高低可分为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8.7℃,年均日照2088小时,年均降雨量1341毫米,全年有霜期32天左右,雾多是勐海坝区的特点,平均每年雾日107.5~160.2天。   经济与社会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勐海县的经济社会发展缓慢。1978年后,各项事业蓬勃发展。2003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10.91亿元,比1952年、1980年分别增长58.7倍和6.06倍;工农业总产值10.09亿元,比1952年、1980年分别增长了55.6倍和32.4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9亿元;地方财政收入6477万元;人均占有粮食526公斤;各项存款余额16.3亿元。产业结构结构趋向合理,一、二、三产业结构比重由1995年的45:27:28调整为2003年的40:19:41。200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93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20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9亿元;集市贸易成交额1.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1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24平方米。电视、摩托等一批高档消费用品进入广大农民家庭,有3.07万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问题。   农业 1949年,勐海县农业总产值2364万元。1956年,开展和平协商土地改革和山区直接过渡,废除封建领主制,解放了生产力。1980年9月,勐海县率先在全州推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当年全县农业总产值就达1.16万元;粮食总产量9.77万吨,平均亩产189公斤。90年代后,通过结构调整,形成以粮、茶、蔗为骨干产业,畜牧、水产、蔬菜、水果等全面发展的格局。改革开放后的24年间,农业总产值连年以6.41%的平均速度增长。被国家列为商品粮生产基地县、茶叶出口基地县、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电脑农业示范区、糖料生产基地县和农业机械化示范县,被省列为养牛综示区、良种猪综示区。2003年,全县农业总产值6.7亿元;粮食面积44.6万亩,产粮13.1万吨,孔雀牌“201”、“408”、“502”优质米享誉省内外;茶叶面积21.5万亩,产茶8202吨;甘蔗面积24.5万亩,产蔗120.6万吨;蔬菜面积8.0万亩,产菜3.2万吨;生猪存栏17.2万头,肥猪出栏8.6万头;大牲畜存栏8.3万头,牛肉产量0.123万吨;水产品3990吨;农村经济总收入8.9亿元,乡镇企业总收入2.49亿元。   工业 新中国成立初期,仅以制茶为大宗,另有制樟脑、纺织、造纸、制伞、制陶、铁农具、银饰品加工等作坊。到2003年,已建成制茶、制糖、制樟、采煤、发电、建材、食品加工等工业门类,全县工业总产值3.4亿元,分别比1952年、1980年增长736倍和11.2倍。主要工业产品中,食糖12.95万吨,精制茶1861吨,发电量10326万千瓦小时,原煤0.5万吨,黄金113.88公斤。勐海茶厂生产的产品先后获国优、部优、省优奖38个,普洱茶、红茶为重要品牌,“红碎一号”曾获国优银质奖,“七子饼”荣获全国保健产品“金鹤奖”。该厂已形成集种植、原料采购、成品加工、销售服务为一体的企业,产品有红茶、绿茶、普洱茶、紧压茶4大类107个花色品种,年生产规模7500吨。勐阿糖厂生产的“甘林牌”白糖多次荣获省部级奖,产品畅销四川、贵州、江苏等省市,出口缅甸、老挝、俄罗斯等国家,1996~2000年,实现利润居全省同行业首位。   旅游、边贸 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和旅游产业链条长、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特点,以打洛口岸为切入点和带动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进行对外开放,促进旅游业的发展。2003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9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47亿元,其中-出境游客14.8万人次;实现边贸总额3.88亿元,边境经济技术合作700万元,边民互市2.1亿元,边境小额贸易1.4亿元。在中缅经济合作中,勐海县帮助缅甸第四特区以茶、粮、蔗、橡胶等经济作物及商贸、旅游替代罂粟种植,创造了绿色禁毒工程—替代种植“勐海模式”,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增进了中缅友谊和合作,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   社会事业 2003年,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18所,其中:普通中学18所,职业中学1所,职业高中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小学194所,幼儿园3所;有教职工2928人,在校学生4.99万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8.56%,巩固率99.15%,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医药卫生事业迅速发展,县、乡、村三级医疗防疫保健网建设得到了加强,各类医疗机构中,县属卫生单位17个,乡镇卫生院10个,拥有病床654张,每千人拥有2.2张;全县卫生技术人员581人,其中正高职1人,副高职4人,中职74人,乡村医生302人;各种传染病已下降至431.55/10万,疟疾发病率由1953年的12110.65/10万降至2003年的4.87/10万,全县基本实现了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计划生育工作完善了县、乡、村、社网络建设,2003年,全县计划生育率达91.3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37‰。科学技术对经济的贡献率达40%,1997年被国家科技部评为全国“科技先进县”,“九五”期间,科技投入累计439万元,获科技奖39项。有图书室41个,藏书量4.6万册;有专业文化工作者84人,固定表演厅(场)30个,各种文化娱乐场所30个,业余文艺演出队134支。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体育事业发展迅速,全县12个乡(镇)已有11个乡(镇)达到“云南体育先进乡镇”。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2.7%和90.5%。   精神文明与民主法制建设 在创建文明单位、文明村镇和“十星级文明户”活动中,全县涌现出省级文明单位(文明村)11家,州级文明单位(文明村)46家,县级文明单位(文明村)143家,“五好”文明家庭2181户;12个乡镇中有103个村7043户农户开展了“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各级组织认真贯彻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条例,依法行政。广大农村建立健全了乡规民约,民主意识、法律意识不断增强。持续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层层签订了《责任书》。不断加0毒工作力度,及时开展“严打”专项斗争,全县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勐腊县

   勐腊县,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东南部,总面积7056平方千米。总人口20万人(2004年)。东、南被老挝半包,西南隅与缅甸隔澜沧江相望,西北紧靠自治州首府景洪市,北面则与普洱市的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相邻。   县人民政府驻勐腊镇,邮编:666300。代码:532823。区号:0691。拼音:Mengla xian。   勐腊县地处云南省最南端,位于北纬21°09′-22°23′,东经101°05′-101°50′之间,由于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北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热量丰富,夏无酷热,冬无严寒,降水充沛,旱雨两季分明。全县年平均温度在21°C,年降雨量1700毫米以上,年积温在7500°C 以上,海拔高度在480-2023米之间。东部和南部与老挝接壤,西边与缅甸隔江相望,西北与景洪市相接,北面与思茅地区江城县毗邻。国境线长达740.8公里(中老段677.8公里,中缅段63公里)。县城距省城昆明868公里,距州府景洪172公里。   自然地理   勐腊县位于澜沧江大断裂以东,无量山南端之尾稍,整个地势东北部高,西南部和南部低。由于受构造作用控制,形成较多南北走向的山岭和盆地,形成北部中山山原,坡状起伏,中部岩溶景观奇丽多姿,南部宽谷盆地开阔。   勐腊县地层多样,成土母质复杂,坝区以近代河流冲积,洪积、砂泥土为主,山区主要是中生界侏罗系和百垩系的三迭纪紫红色砂页岩,部分千枚岩及二迭纪灰岩母质发育的红壤。由于地处亚热带,气温、湿度、雨量充沛,植物生长旺盛,土壤腐殖质大量积累,土壤风化深厚,根据海拔高度划分,海拔在800米以下的属砖红壤地区,表土含有机质3-4%,海拔800-1500米属赤红壤地区。表土层含有机质4-7%,海拔在1500-2000米的属红壤地区,表土层含有机质7-10%。由于夏秋季节雨水较多,山区土壤受雨水的强裂冲刷和淋漓,可溶性盐基大量流失,土壤呈强酸性反应,PH4-5.5,水把坡地土壤中的可溶性盐带到坝区,形成冲积性水稻土,呈微酸性到中性反应,PH6-7。各种土壤的理化性状及土壤性能原始森林植被下的砂页岩红色砖红壤,PH5.21,有机质4.62%,全N20.20%,全P0.07%,全K1.32%。蔬林植被下的砂页岩红色砖红壤,PH5.5,有机质2.89%,全N0.17%,全P0.13%,全K0.9%。草本植被下的砂页岩红色砖红壤,PH6.26,有机质2.76%,全N0.17%,全P0.12%,全K0.97%。   勐腊属浸蚀山地,系横断山纵谷南段,无量山南延尾梢。地势北高南低,由东北向西南呈梯状下降。平均海拔1000米。全县土地面积7093平方公里,山地占95.6%,山间盆地(坝子)占4.4%,年平均气温21°C,年均降雨量1540毫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勐腊县辖5镇8乡,70个行政村,544个自然村。全县总人口近18万人。勐腊县1927年建县,时称镇越县,后易名为勐腊县。勐腊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从勐伴和大树脚出土的文物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已有人类居住;傣族人民在这里生活至少有近千年的历史。这里是孔雀公主的故乡,是抗清名将要定国长眠的地方,是蜚声中外的热带植物园所在地,是"名重天下"的普洱茶的原产地,是珍稀动植荟萃栖息的场所。这里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70万亩,县级保护区32万亩。保护区内已查明植物4000余种,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植物43种。   行政区划   勐腊县辖7个镇、3个乡(其中2个民族乡):勐腊镇、勐捧镇、勐满镇、勐仑镇、-镇、勐伴镇、关累镇、易武乡、象明彝族乡、瑶区瑶族乡;勐腊农场、勐棒农场、勐满农场、勐醒农场。   历史沿革   2000年,勐腊县辖7个镇、6个乡:勐腊镇、勐仑镇、勐伴镇、关累镇、勐捧镇、磨憨镇、勐满镇、曼腊彝族瑶族乡、易武乡、象明彝族乡、瑶区瑶族乡、勐腊乡、勐润哈尼族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235657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勐腊镇 27875 勐捧镇 40684 勐满镇 20863 勐仑镇 22178 磨憨镇 20293 勐伴镇 10044 关累镇 22824 勐腊乡 22772 勐润乡 12296 易武乡 7223 曼腊乡 8702 象明乡 11997 瑶区乡 7906。   2004年,勐腊县撤销曼腊彝族瑶族乡、勐润哈尼族乡,原曼腊彝族瑶族乡管辖的行政区域划归易武乡管辖,原勐润哈尼族乡管辖的行政区域划归勐捧镇管辖。   旅游景点   勐腊望天树   望天树是西双版纳州特有的树种之一,仅分布在州内勐腊县的补蛙、景飘等地。望天树属龙脑香科,常绿高大乔木。因它长得挺拔笔直,高达七八十米,如利剑般直刺蓝天,有“林中巨人”、“林中美王子誉。   勐腊补蛙望天树景区,坐落在勐腊县城东北方补蛙国家自然保护区内,占地面积20公倾。距县城约十多公里,现已有六公里铺设成柏油路面。景区内建有旅馆、空中走廊,既可游玩,也可住宿。交通及景区基础设施正在逐渐完善之中。如果你到望天树景区游玩,首先一定要去“空中走廊”体验一下那种令人既惊又险的感觉。这走廊长2.5公里,高20米,是用粗大的铁索在高大的望天树之间连接建成,充分体现了当地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接着您可在热带雨林中的望天树景区尽情观赏自然界的种种奇观。漫步林间,清澈的溪水叮咚作响,树上鸟儿欢歌相迎,林层中间的藤本植物,附生植物、蕨类植物,特别是残酷的绞杀现象令您目不暇接,如果你运气好的话,还能亲手摘到三桠果、橄榄等野果一饱口福呢勐腊的望天树景区,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众多游客。绝对是你理想的消闲避暑胜地。   磨憨边境贸易区   磨憨边境贸易区位于云南省最南端,地处云南省与中南半岛的枢纽部位,与老挝磨丁口岸接壤,距西双版纳州府景洪190多公里(昆曼公路走线),距云南省省会昆明700多公里。从磨憨出境后,到老挝南塔省省会62公里,到老挝古都-琅勃拉邦285公里,到老挝首都万象680公里;经老挝向东可进入越南,向南可到达柬埔寨、马来西亚,向西可到泰国、缅甸。经老挝会晒到泰国国家级口岸清孔228.3公里(昆曼公路走向),到泰国首都曼谷约1000公里,区位优势十分显,是我国通往老挝唯一的国家级陆路口岸及通向东南亚最便捷的陆路通道,也是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主体通道之一和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最佳结合部。   1992年3月3日磨憨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一类口岸,993年12月22日正式开通,1994年8月向第三国人员开放。为依托国际大通道建设,充分发挥其区位优势,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的经贸往来,2000年6月23日省委、省政府在姐告现场办公会上将磨憨确定为全省"一特三区"之一,实行特殊的管理方式和特殊的优惠政策进行布局建设,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西双版纳州对外开放的重视和支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在州委、州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在勐腊县及有关部门关心、支持下,贸易区工委和管委于2001年5月22日正式挂牌成立,成为云南省扩大对外开放的试验示范区之一。同时设立了中共西双版纳州磨憨边境贸易区工作委员会和磨憨边境贸易区管理委员会,负责领导和管理区内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事务。   磨憨边境贸易区的发展面临着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国际大通道建设、澜沧江-湄公河区域合作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等重要历史机遇,如何抢抓机遇,发挥优势,乘势发展,走出有特色、有优势、有效益的发展之路,必须科学地确立符合贸易区的发展框架。贸易区工、管委认真实施省委、省政府"一特三区"的建设目标和州委、州政府"开放活州"战略,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充分预见国际大通道建设的综合长远效益和辐射功能,走可持续发展和与国际口岸接轨的路子,以构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为前提,积极探索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路子和经验,按照建设生态化、民族化、现代化、国际化口岸城市的要求,用全新的思路,全新的观念,高起点、高标准地制定了《设立磨憨边境贸易区总体方案》。   民族风情   茶马古道,又称盐茶道,茶马古道始于思茅,翻越崇山峻岭,穿过茫茫原始森林,涉江过河,止于昆明,历史上称之为古代南亚“走丝绸之路”,是当时滇西南与内地联系最重要、最大的商道之一。古道石板上硌下和马蹄印深余,至今仍清晰可见。闻名迩的云南贡品“普洱茶”就是由这条商道人背马驮运出去的。内地先进文化、生产技术和商品,如布匹、手工艺品、纺织技术等,也源源不断地通过古驿道传到四面八方。商道的繁荣,是噶洒一带在百年前就经济发达,文明进步,成为云南最大的草皮街。茶马古道真实记载了哀牢人的百年沧桑。   


勐腊县特产大全




勐腊县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