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庄乡位于县境东南部,东与临颍县、郾城县相邻,南与舞阳县交界,西与丁营、麦岭镇毗连,北与范湖乡接壤。全乡总面积88平方公里,耕地7.927万亩,辖36个行政村,2个社区居委会,49个自然村。全乡地势低洼易涝,最低处海拔64.5米,素有“老东坡”之称。土质除西南部属黄沙土外,大部分为砂礓黑土,有较强的粘性。境内有马拉河、南里河、北里河、文化河四条季节河,流经大部分行政村。交通条件便利,洛界公路、漯宝铁路横穿东西。2017年以来,姜庄乡党委、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围绕建设“美丽姜庄”的目标,团结依靠全乡人民,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抢抓新机遇,坚定不移抓发展,众志成城促脱贫,全心全意保民生,较好地完成了年度各项目标任务,全乡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稳步发展。2017年,全乡实现总财力889.3万元,国地税累计完成554.2万元,烟叶税完成132.1万元,耕地占用税完成220万元,被县政府授予2017年度组织收入工作先进单位。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4.5万人 | 88平方公里 | 411025204 | 461000 | 0374 | 查看 姜庄乡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城关镇 |
襄城县城关镇南望紫云山,西依北汝河。境内交通便利,永西、郑南、洛界三大国、省道和平禹铁路纵横交错,东距许平南高速公路仅7公里,距京珠高速公路20余公里,古有“九省通衢”之称。城关镇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就有先人在这块气候温和、水草丰美的沃土上刀耕火种,繁衍生息。2700多年的建城史,为这块仅有7.31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星罗棋布地留下了诸如汉代古城墙、瓮城、文庙、奎壁等文化古迹、曹孟德一句“汝颍固多奇士”的眉批或谶语,使黄帝、周襄王、孔子 、韩愈、梅尧臣、李自成、毛泽东等名人在此留下了积淀丰厚的灿烂文化。 城关镇农村人口近万人,耕地2800亩,人多地少的矛盾在发展农村经济中日益突出,但该镇另辟蹊径,匠心独运,使农村经济呈现勃勃生机。 农业生产朝规模化、园区化发展。在几年前的农业结构调整大潮中,他们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在仅有的7个行政村中先后建立了无公害蔬菜、名优林果、观赏花卉等6个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与此同时,68户畜牧业养殖大户应运而生,养兔场、羊场、鸡场、元鱼场……一个个养殖场规模不断扩大,效益不断攀升,畜牧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大好发展势头。 还有大部分农民在经济利益分配的冲击下,渐渐不满足于种粮所获得的菲薄收入,或外出打工,或进城经商,纷纷走出黄土地,到不同的领域“淘金”。一批在外打工的农民在经过原始的资本积累之后,又回到家乡创办了自己的企业或商铺,并招纳大量的农民工,基本上实现了共同致富的愿望。农民工人、农民庄园主、农民老板,这些由“农民”二字派生出的身份名词,让该镇八成农民跳出“种粮圈”,实现了身份转移。据统计,这些跳出“种粮圈”的农民年收入6450元,较该镇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2925元。 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同时,村级公共积累也如雪球般越滚越大。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结果,让农民最大限度地得到了实惠。2004年,该镇在全县率先免缴了农业税,较全省提前一年实现了这个目标,使农民得到了更多更大的实惠。. |
颍桥回族镇 |
颍桥回族镇位于许昌市襄城县东北部,距离县城16公里,东临311国道,颍冢公路穿境而过,交通发达,是全县唯一的少数民族乡镇。镇域面积9.6平方公里,辖5个行政村,总人口9879人,其中回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0%,耕地面积8200亩。该镇历史文化悠久,著名的历史事件“郑庄公掘地见母”就曾发生在此地。境内遗址古迹遍布,有颍考叔祠、莲花寨、阴司沟、颍滨书院等古迹。 近年来,颍回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为突破,充分利用独特的区位、地理、资源和交通优势,大力发展民族特色的非公有制经济,强力实施招商引资工程,已形成以建材机械、家具制作、清真食品深加工、皮毛加工及饮食服务等为主导地位的特色产业,有力推动了经济的发展。2017年,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78.1万元,占全年任务的 13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8721万元,同比增加15.6%。完成服务业增加值17653万元,同比增长26.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7300万元,同比增加189%,新增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数4个。农民人均纯收入完成12173元,同比增长6.9%。 农业方面:农业结构调整更加优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以市场为导向,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突出打造板块经济,做优特色产业,发展特色组织,培育新型农民,促进农业提质增效。一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以文亭河两侧林果业为主,整体推进、连片发展为重点,以南街优质葡萄为主要种植品种,大力开展果园生态游,吸引游客旅游观光、采摘尝鲜,进一步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二是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作物种植。以红缨椒等特色经济为主导,加大对种植户扶持力度,进一步壮大种植规模,提升档次,打造品牌,形成支撑和引导全镇特色经济作物发展的优势产业。三是不断扩大烟叶种植规模。加快土地流转步伐,确保全镇烟叶种植面积稳步提高。不断完善烟田的软硬件配套设施,2017年,南街新打灌溉机井14眼。加强烟叶育苗、种植、采收、烘烤等流程的科学管理,着力提升全镇烟叶生产水平,不断增加农民收入,逐步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的局面。 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 牢固树立“招大商,大招商”的工作思路,坚持招强引优,招大引优,坚持“二分之一”工作法,开展“亲情招商、以商招商、文化招商”,强化招商队伍,优化招商环境,强力推进颍回镇招商引资工作再上新台阶。引进襄城县天需机电有限公司,总投资1.8亿,主营和面机、脱毛机机械等生产设备。 河南尚邦高性能复合纤维科技有限公司,该项目计划总投资4600万元,该项目采用切片纺工艺,预计年产2500吨尼龙纺丝。许昌市一业堂保健品有限公司,该项目总投资4700万元,全自动袋泡茶、代用茶加工生产线,1条半自动炒制加工生产线。许昌华洋服饰有限公司,项目总投资3500万元,该公司主要制作、加工服装、服饰、针纺织品、服装辅料、织物面料织造。 民族团结和谐稳定。坚持以保障和维护民族权益为立足点,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特点。一是完善信访制度,实施“周例会、月排查、季汇总和领导包案”四项工作制度,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掌握,及时处理,对每月排查出的问题进行分类,建立台账,制订措施,解决问题,确保稳定。二是创新治理举措,结合颍回镇特点,充分发挥民族团结促进会矛盾调解的作用,定期召开清真寺阿訇、寺管会成员、五老人员、德高望重的党员群众代表座谈会,听取他们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的建议,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对全镇民族团结、和谐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获得全市“三无乡镇”荣誉称号。 美丽乡村建设强力推进。依托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对镇区高标准规划、全面改造提升,强力提升镇区形象。对颍冢路、南北大街、文亭河路3条道路进行改造,实施配套的雨水工程、绿化工程、照明工程,并对镇区两侧人行道彩砖铺设。拟在全镇建设垃圾中转站1座,公共厕所5处,文化广场1处,广电、移动、联通、电信四家弱电全部入地,强电线路进行规整,镇区189家商户牌匾采用扣板、统一样式,目前,各项工程稳步推进。扎实开展人居环境改善工作。集中精力、人力、物力对文亭河进行环境治理,清理文亭河内多年积存垃圾,砍伐文亭河内杂草树木,改变了文亭河杂乱差、杂草丛生的现状,并在文亭河两侧栽植果树苗木,打造成一条环境优美、郁郁葱葱的绿色林带。对全镇坑塘、边角废地、荒芜宅基地进行综合整治,改造成小游园、小花园、小果园、小菜园。因地制宜,在南街两处坑塘治理绿化的基础上,建造2座仿古木亭,成了群众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对镇区东西2个出入口强力打造,拆除违章建筑,清理垃圾、建筑材料,平整高坑低洼,对外形象大力提升。对全镇部分墙体粉刷美化,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漫画形式打造高标准文化长廊,宣传党的政策、传统美德等,营造浓厚特色文化,打造成强有力的宣传阵地。目前,全镇居住环境大幅提升,打造出东街、北街两个示范村,南街、建设街、西街三个达标村,获得2017年全市卫生乡镇荣誉称号。 大气污染防治、生态环境治理成效明显好转。成立-督查组全天候、不间断在镇域内进行巡查。按照“谁施工、谁负责”的原则,要求施工方对施工现场进行洒水降尘,对裸露建筑材料进行全覆盖;加大对镇区路面清扫保洁力度,增加对路面洒水频次,降低扬尘污染;扎实开展“双替代”工作,对散煤使用户开展排查、设施改造工作;抓实秸秆禁烧工作,实行网格化管理,明确责任、日夜坚守、看死盯牢;推行秸秆综合利用,全镇秸秆粉碎还田率达到90%以上,全镇实现了“不冒一处烟、不黑一块地”的“零”焚烧目标。全力做好“小散乱污”企业排查整治,建立台账,逐一销号,对不符合环保标准、整改不到位的企业坚决予以取缔。截止目前,颍回镇9家“小散乱污”已全部整改取缔到位。认真落实河长制,对颍河颍回段河道周边环境进行治理,清理河道内垃圾及漂浮物,整治河道沿线排污源,实现天更蓝,水更绿,景更美。 脱贫攻坚工作稳步推进。全镇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72户189人,其中25户69人已经实现光荣脱贫。目前还有建档立档贫困户37户120人。在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我们紧紧围绕“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目标,紧紧抓好“六项增收工程”,按照“因户施策,因人帮扶”的原则,量身定制帮扶措施,把各项稳定增收计划落细落实,有力地促进了全镇贫困人口稳定增收。结合我镇实际,我们还建立了扶贫救助基金会,动员颍回籍爱心人士进行募捐,目前募得捐款6万余元,资金全部用于对贫困群众的救助帮扶。 教育卫生事业持续发展。教育、卫生工作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积极稳妥有序做好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2017年,颍回初级中学投资30多万对校园地面进行改造;南街回民中心小学,新建综合楼、宿舍、餐厅各一栋,建筑面积1649.06平方米,总投资145万,目前,三个项目主体已完工;谭兆回民中心小学和建设街幼儿园达到标准化建设。投资150余万元的镇卫生院病房综合楼和专家周转房建设项目全部投入使用,功能更加完善、医疗条件大幅提升,全镇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 交通优势:境内交通便利,东临311国道,颍冢公路穿境而过。距离311国道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贸聚集区——颍河桥,仅有2公里。 文化优势:颍回镇是古代燕赵通往荆襄黔川的必经之地,境内遍布遗存,有颍考叔祠、莲花寨、郑庄公掘地见母处遗址等古迹。充分利用回族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古遗址丰富的优势,深入挖掘颍考叔“廉文化”、掘地见母“孝文化”、颍水香茶“茶文化”和千年颍河古石桥等历史典故,不断加强对宗教场所文化、历史和传说典故的整理,对境内颍考叔祠、莲花寨、阴司沟、颍滨书院等古迹遗址的保护,大力实施文化工程建设,打造文化品牌,建设历史文化名镇。 商业优势:颍回镇饮食服务业和商贸业历史悠久,特色美食琳琅满目,享有不少美誉,都拥有十分广泛的消费者群体。颍水香茶远近闻名,烧鸡,胡辣汤,牛肉、烩面等享誉胜名。颍回镇将把“弘扬颍回传统餐饮文化 再创颍回特色餐饮第一品牌”作为目标,对颍水香茶、特色清真小吃、特色清真饭店、民族特色食品加工等颍回镇传统餐饮资源进行整合,坚持把外部的特色餐饮引进来,本地的特色餐饮走出去,建设颍回镇特色餐饮一条街,引导商户创新发展思路,树立品牌意识,再创新辉煌,重振昔日颍回镇商贸繁荣新景象。 行政区划:颍桥回族镇镇辖5个行政村:东街村、西街村、建设街村、南街村、北街村。 |
麦岭镇 |
襄城县辖镇。1949年为麦岭区,1958年建公社,1984年改乡,1995年建镇。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城17.5公里。面积50平方公里,人口4.5万。洛(阳)界(首)公路过境。辖麦岭东、麦岭西、岗西后街、岗西中街、岗西前街、李悦庄、沟赵、东付、半截楼、沈李、前纪、挑沟、欧营、后纪、水坑刘、大袁、毛庄、圈刘、新乔庄、-、东高庄、大刘庄、柏店、白庙、扁担李、竹园李、东坡方、西坡方28个村委会。农业主产小麦、红薯、烟叶。镇办企业有机械维修、运输、农副产品加工、皮革加工等业。欧营村铜器制作历史悠久,特产铜铙、铜镲。. |
颍阳镇 |
襄城县辖镇。1958年建颍阳公社,1984年改乡,1994年建镇。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城18公里。面积58.5平方公里,人口5.2万。311国道过境。辖菅庄、新杨庄、陈刘侯、纪拐、张左、管武、大罗庄、谭庄、后郑庄、大路李、小河、邢庙、大河、大路吴、北刘庄、牛庄、东张庄、东单庄、小王庄、大王庄、河沿孙、古城周庄、洪村寺、盛寨、苏庄25个村委会。镇办企业有机械、机电、制砖等厂。农业主产小麦、玉米、烟叶。古迹有西汉颍阳县故城遗址和东汉四侯冢。. |
王洛镇 |
襄城县辖镇。1949年为王洛区,1958年建公社,1984年改乡,1994年建镇。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城12公里。面积55平方公里,人口5.9万。郑(州)南(阳)公路过境。辖王洛东街、王洛西街、肖庄阎、栗庄、殷庄、朱庄、北高庄、潘朱、岗曹、何庄、杨楼、岳寨、前顿、后陈、房村、坡王、春李、堂李、寨里庙宋、巫周、北宋庄、双楼阎、阎寨北、阎寨南、张御庄、观音寺、白塔寺郭、卜吉郑、冢王、柿园张、大路谢、蔡庄、余楼33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机械、水泥、面粉加工等厂。农业主产小麦、红薯、烟叶。. |
紫云镇 |
云镇位于襄城县西南部,属浅山区,是革命老区乡镇。全镇辖孙祠堂村、石庙羊村、塔王庄村、张道庄村、坡刘村、侯堂村、方庄村、古庄村、谢庄村、马赵村、孟沟村、黄柳西村、黄柳南村、黄柳东村、杨湾村、侯庄村、张村、宁庄村、万楼村、雪楼村、刘楼村、张庄村、道庄村、雷洞村、大庙李村、马涧沟村26个行政村,117个自然村,总面积81平方公里,山地面积占70%,耕地面积38953亩,人口42178人,18个行政村属省定贫困村。 紫云镇交通便利,风景秀丽,资源丰富。境内有G311国道、S329线、平禹铁路、平煤集团十三矿专用线(公路、铁路)及七紫公路交叉穿境而过;旅游资源前景广阔,紫云山风景区景色宜人,紫云书院、龟山观、灵山庙、六王冢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黄柳古文化遗址等自然人文景点吸引着四方游客;地下矿藏资源丰富,有正在生产的平煤集团十三矿和建设中的首山一矿,投资2.2亿元的宏源焦化厂和投资1.1亿元的金牛焦化厂4——8月份建成投产;水资源充裕,北汝河、柳河和龙泉湖、仙女湖等五个小型水库及众多地下涌泉分布于众山之侧,湖光山色,风景如画。 风景区 1、紫云山风景区位于河南省襄城县境内,311国道,郑南、许南公路穿境而过,距郑、汴、洛、宛均百余公里,平、许、漯15—60公里,与石人 山、少林寺、乾明寺联为一体。景区由九山十八峰,五湖一条河和众多文物古迹组成,面积40多平方公里云山山、孟良山、焦赞山、尖山、首山、骆驼岭、书院山。五湖一条河是紫云湖、仙翁湖、天女湖、龙泉湖、六王湖、柳河。古迹有明代御封紫云书院,黄帝具茨山会大隗处,春秋老君洞,商周姜子牙故里,财神赵公明洞,楚六王冢,令武将军墓祠,宋焦赞、孟良山寨,明芙蓉洞。 明代古迹除紫云书院外,明成化、弘治年间户部尚书李敏,刑部尚书辛自修,工部尚书姚继可,以及同时代名人、官宦兵部尚书许廓,副使辛访,御史辛溉,诗豪辛镳,户部侍郎王锦,都御史王镶,监察副使张宁。以及清代学者、著名理学家李来章等人宦迹遍布整个景区。千年道观有下观庙,仙翁观,龟井祥霖观,令山庙等大型建筑群。自然景观数皇帝御封的大面积槲林最为壮观,年年秋后红叶如三月春花,映照半边山峰、山映丽日,四面涧水响,一河千年流,五湖碧波漾。如今的紫云山风景区是中原的旅游热点。 紫云山风景区位于河南省襄城县西南部,属伏牛山系东麓,由九山十八峰,五湖一条河组成,总面积约50平方公里,有平顶山市“前花园”之美誉,现为国家A-景区,省级森林公园。 紫云山以“奇、秀、幽、古”而著称,展江北第一槲林之风貌,示丰厚理学文化之瑰宝观和自然紫云山上万亩槲林,素有“江北第一槲林”之称,暮春郁郁葱葱,苍翠欲滴,深秋层林尽染,艳压红部尚书云书院弘扬儒家文化,为当时中原理学中心,遂使紫云山名扬天下。 紫云山西麓: 紫云山,位于郏县堂街镇东部,北傍汝水,南邻平顶山市区,是列入我国古代《名山记》的一座名山。 海拔400多米的紫云山,因山顶常有紫云环绕而得名。在群峰簇拥下,紫云山孤峰突兀,如石锤擂天、玉雕芙蓉。从山麓到山顶,梨园、山楂园,侧柏、槐树随处可见。每逢初春,漫山遍野的山楂花、槐花在阳光的照射下,如白血皑皑,与山顶的紫云相映衬,景色别致,人称“紫云晴雪”,是郏县八大景之一。该山顶部有紫云寺,山脚有青龙泉,还有崇善寺、仙人洞等名胜古迹。 据传,春秋战国时期,楚庄王的长女妙真、次女妙音曾在此修行(三女妙善在父城香山寺修行),在山顶建有十二级八角密檐式砖塔。唐太宗李,派大将尉修。明正德年间复修,著名文学家李梦阳撰文刻碑作记。据《三国志》载:东汉末年,曹操迁汉献帝于许昌,广开屯田,挟天子以令诸侯,在郏县紫云山北麓摩陂建立大型军屯基地。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操在山下摩陂建行宫,指挥了反击关羽的襄樊战役,大获全胜,并在此发布“劳徐晃令”,犒赏三军。此战的胜利,为曹魏伐汉铺平了道路。后人在山脚竖起“摩陂碑”,立石为记。魏太和六年(公元232年)九月,魏明帝曹睿由摩陂行宫入驻许昌。次年正月,有青龙现于摩陂行宫井中。行宫留守-火速上报。二月丁酉,魏明帝专程从许昌到郏县摩陂观龙,下令改年号为“青龙元年”,改摩陂为“龙陂”,改摩陂行宫为“龙城”,并赐郏县男子爵人二级,同时免除郏县穷寡孤独者全年的赋税。青龙年号历时五载,是曹操政权的鼎盛时期。“青龙井”成为曹操鼎盛的象征。 唐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曾率众在此山顶安营扎寨,抵抗横征暴敛的统治者,黄巢寨垣至今还保留有当年的箭头。为有效控制洛界公路和郑南公路西线交通要道,“三线”建设时期,在该山建有-指挥所的外围防御工程——炮兵洞,当地人叫“仙人洞”。国家“七五”期间重点科研攻关项目、全国第一处恒压喷灌实验工程就建在该山西坡,该工程是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史上的里程碑。每逢干旱,一条条喷枪射出的水,如天公施雨,蔚为壮观,其科研成果被列为我国大专院校教材。紫云山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秀丽幽静的自然不少文景观光,赋诗作记。明代著名文学家李梦阳诗曰:“相思汝水月,相见帝城春。紫罗云烟回,青门柳色新。” 2、紫云山景区位于河南省汝州市东北25公里处,山势险峻,水怪石奇,植被茂密,景象万千,极富奇趣、险趣、幽趣、绝趣,突出特色在于“山、寺、湖、石、峡”景点俱全,湖水与群群相映,落日与云同在,让人望峰息心,窥谷忘返,是理想的旅游度假胜地。清道光《直隶汝州市》记载:“紫云山,围屏,壁立千仞,松竹蓊都,有水环抱,其前如玉带,山麓有观音堂,内有八景。”紫云山是一佛教名山,称作“小南海”。传说,观音菩萨在选修练之所时,曾驾紫云至此山,但见山青水美,便按落云头,停了下来,在此修行,此山也就叫紫云山了,紫云山自紫云峡、骆驼峰、青石崖、擂鼓台、黑龙潭、将军石、苍山积雪、观音堂、聚仙堂、云锦柏、紫云洞、登天梯第几十几景点。 紫云山还是一个天然的地质搏物馆,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新生代地层均有出露;褶皱、断裂、节理构造发育;嵩阳运动、中条运动、王屋运动、晋宁运动、少林运动等古老构造运动形迹都有显示,这些构造遗迹是本区沧桑巨变的见证,也是造就紫云山瑰丽多资自然景力,它赋予了紫云山更深奥的科学内涵。风景区内山势奇绝、怪石林立、古寺宁静,湖水清雅,风景如画。 交通条件:紫云山位于汝州市焦村乡东北,距汝州市区约20公里,省道侯饭线、县道靳马线无从附近通过,通过公路可与风穴寺、怪坡、少林寺、郏县三苏坟等旅游景区相联。 |
湛北乡 |
湛北乡位于襄城县南部,距县城9.8公里。南以湛河与叶县为界,西与紫云镇、平顶山郊区为邻,北部、东部与山头店镇接壤。以辖区处湛河之北而得名。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脉、丘陵、平川、洼地俱全。西部有焦赞、孟良山,北部有首山。湛河从南武湾村辖区入境,自西南而东北沿辖境南部边缘流经南武湾等四个村,全长9公里。白龟山北干渠自坡李村辖区入境,至尚庄村辖区出境,长约9.5公里。平禹铁路、范辛铁路呈“丁字形”贯穿我乡西部和北部;老311国道、新311国道与329省道在乡政府所在地十字交汇东西南北贯通全境,交通十分便利,区位优势明显。全乡总面积53.6平方千米,3万亩耕地,辖21个行政村,44个自然村,12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2万人,其中非农人口790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60人,乡政府驻地常驻人口2600人。 |
山头店乡 |
山头店位于河南省襄城县南部,毗邻县城,因治所处于首山东端故名。现辖35个行政村,69个自然村,总人口5.87万,总面积61.5平方公里,耕地4.78万亩。全乡共有基层党支部52个,党员1928名,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乡。 山头店乡现有工业企业16家,主要以化纤、铸造等为主,其中泰力化纤有限公司、胜旺高压设备有限公司已投入生产运营,总投资3000万元的花生酱厂正在建设之中。农业主要以无公害蔬菜、畜牧养殖、经济林为主,目前全乡已形成沿北汝河10里万亩无公害蔬菜园区、沿首山10里经济林、沿白灌渠10里水产养殖和波及东部、东南部10余村庄畜牧养殖的四大农业产业带。 山头店乡地理奇特,人文丰厚。山头店乡座落于伏牛山之首,淮河之脉,三面环山绕水,并有南北人工水利工程白干渠纵贯南北。伏牛山之首--首山,巍峨屹立,造化钟神秀,横亘10公里;淮河支流--北汝河,清丽秀美,天然汇灵气,蜿蜒西北东南。位于首山之阴的乾明寺,建于唐清泰年间,盛时规模宏大,古称“中州第一禅林”;清澈平静的北汝河,河面宽敞,游船飘荡,有“中原丽江”之美誉。 山头店乡占据了有利的区位优势,交通便利。山头店乡属襄城县城工业、旅游度假规划区及辐射区域,工业园区、煤碳产业区已初具规模。交通便利,许(昌)平(顶山)南(阳)高速公路、G311线、S329线以及连接京广、集枝两大铁路干线的漯(河)宝(丰)铁路穿境而过,公路交通可直达许昌、漯河、平顶山等周边城市。 资源富饶,物产丰富。地下水资源充足,北汝河乡内经流21公里,白灌渠乡内径流5公里,地下煤炭储量丰富,首山红石及产品历史上欠负盛名。适应的气候和肥沃的土壤使本乡成为周边城市的“菜蓝子”,并盛产小麦、玉米、大豆、花生、红薯及烟叶。 人力充足,服务优良。人均耕地约0.8亩的土地,使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闲置或出外务工,造就了一批技术工人,能够充分保证为投资办厂提供人力需要。多年来,山头店乡依据优势,强力招商引资,形成了一套有机的服务政策和措施,组建了高效的项目建设义务服务队,设立了专门的项目建设服务基金,筹备了近1000亩手续完善的项目建设工业用地,制定了“零地价”转让土地等惠商政策。至诚的服务,使许昌泰力、力新电池,盛旺高压等一批项目相继落户建成。. |
茨沟乡 |
襄城县辖乡。1949年为茨沟区,1958年成立公社,1984年改乡。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城9公里。面积60平方公里,人口5.3万。洛(阳)界(首)、永(城)西(峡)公路过境。辖茨沟东、茨沟西、罗沟、沟刘、铁刘、柿杨、店南张、李庄、菜孙、小孙、大张庄、杨庄、乔皮、聂庄、王庄、方窑、虎头李、武湾、肖庄、骞庄、五里堡、万桥、小师庄、朱窑、三里沟、常庄、马窑27个村委会。农业主产小麦、玉米、烟叶。乡镇企业有食品、农副产品加工、客货运输、机械修理等业。1958年8月7日,毛泽东到该乡视察,现在三里沟建有视察纪念馆。. |
丁营乡 |
丁营乡位于襄城县东南部,地处襄、舞、叶三县交界,全乡总占地面积51平方公里,4.95万人口、4.3万亩耕地,辖27个行政村,40个自然村。漯(漯河)—宝(宝丰)铁路穿境而过,是全县唯一的铁路贸易货栈,沙汝河在崔庄村交汇,环乡而卧,风光秀美,境内百宁岗五岳庙是中原道教文化胜地。庙区占地面积达18亩、殿堂26座、静舍200多间,常住道众70多人,每年农历三月三传统庙会,吸引了成千上万名道教信徒和游客来此观光旅游。近年来,勤劳朴实的丁营乡人民在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充分利用独特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条件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围绕百宁岗旅游开发,以五岳庙旅游景区为中心,不断优化发展环境,提高景区档次。搭“旅游”台、唱“经济”戏,力争把百宁岗建设成为一个集旅游、贸易、购物、休闲为一体的新型非公有制经济工业园区。同时,以“南林、北养、东薯、西菌”为发展方向,计划到2010年建成岗南万亩林果基地;岗北以养鸡、养牛、养羊为主的养殖基地,规模达到100万头(只);岗东以百宁粉业为龙头,开发万亩脱毒红薯种植基地,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滚动发展;岗西以王木庄茂源科技生态园为龙头,以发展食用菌种植为重点,规模达到5000万袋。在全乡形成四大区域经济板块,使乡域经济走上产业化、规模化道路。. |
姜庄乡 |
姜庄乡位于县境东南部,东与临颍县、郾城县相邻,南与舞阳县交界,西与丁营、麦岭镇毗连,北与范湖乡接壤。全乡总面积88平方公里,耕地7.927万亩,辖36个行政村,2个社区居委会,49个自然村。全乡地势低洼易涝,最低处海拔64.5米,素有“老东坡”之称。土质除西南部属黄沙土外,大部分为砂礓黑土,有较强的粘性。境内有马拉河、南里河、北里河、文化河四条季节河,流经大部分行政村。交通条件便利,洛界公路、漯宝铁路横穿东西。2017年以来,姜庄乡党委、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围绕建设“美丽姜庄”的目标,团结依靠全乡人民,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抢抓新机遇,坚定不移抓发展,众志成城促脱贫,全心全意保民生,较好地完成了年度各项目标任务,全乡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稳步发展。2017年,全乡实现总财力889.3万元,国地税累计完成554.2万元,烟叶税完成132.1万元,耕地占用税完成220万元,被县政府授予2017年度组织收入工作先进单位。 |
范湖乡 |
范湖乡位于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东部20公里处,地处许昌、平顶山、漯河三市交界处,属黄淮平原地貌。全乡田野坦荡如砥,无岗丘起伏。是全县粮食主产区,主要农作物小麦、大豆、玉米。素有襄县“东大仓”之美誉。是土地或是人口在襄城县位居第一。 范湖乡交通运输快速便捷,东临京广铁路,西临311国道,西接许平南高速公路,省道茨逍路横贯东西,并与之形成“卅”字交通网络;水利资源丰富,北临沙颍河,南依北汝河,地表水、地下水丰富,是许昌市区用水主要供水源区;电力资源丰富,南部有葡萄张11万伏变电站;地下资源丰富,经初步勘探,蕴含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条件许可时,这些宝藏将在范湖乡开采出来,造福大众,服务国家经济建设;文物景点众多,人文遗址不胜枚举:曹操练兵台,曹操藏兵洞、铜帮铁底运粮河、尧城宋庄的不朗城、康封的北宋康王避难处、裴昌裴公庙等等,这些曾经在古时期辉煌一时的人文积淀,向人们昭示着范湖这方土地上曾经发生过惊天地泣鬼神的重大历史事件 近年来,范湖乡党委、政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加大对外开放力度,优化经济发展环境,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除国家法律、法规禁止外企业均可入驻发展。范湖乡土地、农产品、劳动力资源丰富且价格较低,适宜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目前,先后建成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场1个,国家农业开发示范项目2个,投 资规模500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个,范湖乡工业正处在高速、高效的发展和建设之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
双庙乡 |
襄城县辖乡。1958年成立双庙公社,1984年改乡。位于县境东北部,颍河南岸,距县城16公里。面积54平方公里,人口4.8万。永(城)西(峡)公路过境。辖前罗、后罗、三街、松庄、小李、梁房杨、常贾、化行、岗孙、付庄、徐庄、湾王、湾村、郝庄、岗常、郭白、东朱庄、门楼李、湾张、大孙、楼头孙、草寺、槐树王、刘店、菜园李、姚庄、杨树郭、大李、楼张、赵庄、寺白、陈庄、河沿吕33个村委会。农业主产小麦、玉米、红薯、烟叶。乡办企业主要有纺织厂、印染厂、人力三轮车制造厂。该乡为河南省第一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8月7日毛泽东到该乡郝庄视察,村西建有纪念馆。. |
汾陈乡 |
襄城县辖乡。1965年成立汾陈公社,1984年改乡。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城15公里。面积45.2平方公里,人口5万。有公路接郑(州)南(阳)公路。辖汾陈、大路、王梦寺、后河庄、庾河、北吕庄、大磨张、程桥、朱堂、北竹园、双楼张、老庄阎、促进李、北纸房、柳庄、方庄、半坡店、台官李、赤涧傅、仲庄、访车李、北徐庄、砖墙李、李营、北杨庄、北乔庄、宋堂、王窑、岗寨、北崔庄30个村委会。农业主产小麦、红薯、谷子、烟叶。乡办企业有瓷器、水泥、地毯、罐头等厂。古迹有汾丘城遗址。. |
十里铺乡 |
襄城县辖乡。1958年成立十里铺公社,1984年改乡。位于县境西部,北汝河北岸,距县城5公里。面积77平方公里,人口6.8万。洛(阳)界(首)、郑(州)南(阳)公路过境。辖十里铺、王罗庄、王老虎、马园、四里营、仝庄、王庄、小张庄、余庄、鲍坡、单庄、侯村东、侯村西、西张庄、史庄、吕庄、二十里铺、鲁渡内、鲁渡外、鲁渡中、高庄、韩村内、韩村外、坡张、河汊赵、河汊村、商庄、东姚、寺后李、双楼宋、大庙冯、水牛耿、二甲王、井庄内、井庄外、宋李郭、盛庄、马冢、鲁堂、方头40个村委会。农业主产小麦、玉米、红薯、烟叶、蔬菜。乡镇企业有建材、毛纺、造纸、铸造、机绣等厂。北汝河沿岸盛产桑杈,远销河北、陕西、安徽诸省。小张庄村建有毛泽东视察纪念馆。. |
库庄乡 |
襄城县辖乡。1965年设关帝庙公社,1982年更名库庄公社,1984年改乡。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城10公里。面积64平方公里,人口5.2万。郑(州)南(阳)、洛(阳)界(首)公路过境。辖东库、西库、李树、单庙、大庙、水坑陈、万庄、徐冢、大井庄、关帝庙、小程庄、张先庄、刘庄、李吾庄、张和庄、西沈庄、金刘、田庄、黄庄、范窑、周庄、宋庄、中冀、后冀、灵树、东沈庄、北常庄、齐王28个村委会。农业主产小麦、玉米、红薯、烟叶。乡办企业有水泥、面粉、砂轮、食品等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