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云南省 >>大理州 >> 祥云县 >> 祥城镇

祥城镇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祥城镇谷歌卫星地图)


祥城镇简介

  祥城镇隶属云南省大理州祥云县,位于祥云县境内西部的城川坝,镇政府所在地位于祥云县城。东北接禾甸镇,东南连沙龙镇,西北依大理市凤仪镇,南接弥渡县,北邻宾川县,320国道、广大铁路、楚大高速路、祥临路贯穿境内。
  祥城镇唐朝时设波州,南诏国置品甸赕,元宪宗七年(1257年)立品甸千户所,明清均置在城里;1918年随县名改称祥城镇;1937年置祥城镇属第一区;1940年裁区直属县辖;1950年—1957年属第一区, 祥城镇
  区辖镇;1958年属八一公社下辖的部分管理区;1961年改建为一区下辖公社,次年重新设镇与农村分开辖3个居民委员会;1981年成立祥城镇第一届人民政府,下辖3个居民小组;1983年,体制名称为祥城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为第二届镇人民政府,下辖7个办事处;1984年—1987年,为第三届人民政府,辖7个办事处;1988年—1990年,为第四届人民政府,境域扩大,辖11个办事处;1993年3月至2002年8月,体制相对稳定,经历了第六届至第九届祥城镇人民政府,其中,2001年撤销街道办事处,成立城东、城南、城西、华严4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剩余6个村为村民委员会;2002年8月1日,周家乡整体并入祥城镇,下辖27个村(居)民委员会,体制为新第一届祥城镇人民政府,到2005年12月27日,象鼻乡整体并入祥城镇,下辖31个村(居)民委员会,体制为云南省滇西片最大的一个乡镇。
  -区域概况
  祥城镇隶属云南省大理州祥云县,位于祥云县境内西部的城川坝,镇政府所在地位于祥云县城,是祥云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交通便利,有显著的区位优势,是全县招商引资的重点区域。东北接禾甸镇,东南连沙龙镇,西北依大理市凤仪镇,南接弥渡县,北邻宾川县,320国道、广大铁路、楚大高速路、祥临路贯穿境内。
  -行政区划
  2006年,镇辖城东、城南、城西、华严4个社区居民委员会,褚家、黄家、王家山、平坝、灰窑、箐中、茨坪、红土坡、周家、新邑、中右所、高牧、禾乔、罗家、于官、美长、程官、芮家、下村、七百、七合、禾大、马军、新村、象鼻、存德、毛栗坡27个村民委员会,151个自然村(含4个社区),30个居民小组,206个村民小组。
  -气候
  年平均气温15.4℃,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7.9℃;最热月6月,平均气温20℃。年降雨量728.6毫米,日照时数2648.6小时,属北亚热带偏北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自然条件
  全镇国土面积323.62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为6.2平方公里,镇政府驻地 祥城镇
  龙翔路6号,海拔高度1996米,最高海拔是存德的马厂阱2420米,最低海拔是王家山大营1860米。2006年平均气温15.4℃,高于历年平均气温0.8℃,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7.9℃;最热月6月,平均气温20℃。年降雨量728.6毫米,日照时数2648.6小时,属北亚热带偏北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人居环境、经济发展较好的地方,城区适宜二、三产业的发展,农产业坝区适宜于包谷、水稻、麦类、豆类、烤烟、大蒜、亚麻、蔬菜等,山区、半山区适宜于粮食作物和林果业等开发利用。
  -资源
  一、土地资源  森林资源——云南松  祥城镇的土地资源丰富,以地理位置分为城区土地、坝区土地和山区土地。城区的城市经济、招商引资是较理想的开发之地。城郊和坝区是各种乡镇企业和农产业开发的适宜区域;山区和半山区是林果业、矿产资源、林产品和野生菌开发的适宜区域。  二、矿产资源  祥城镇山区、半山区矿产资源蕴藏丰富。石灰石分布较广,其次是铁矿、金矿及其它。王家山富含铁矿,九顶山马厂箐一带含有金、银、铜、铁、钼、锌和煤多种矿藏;帽山、禾大、马军一带山麓含有无烟煤;茨坪的五孔桥蕴藏有火山灰,如此构成了祥城镇的矿藏群落。  三、森林资源  全镇有林地面积203434.34亩,主要树种有云南松、华山松、旱冬瓜、白杨、白树、香樟、思茅松、兰桉等,林地珍稀特名优产品有松子、野生菌松茸、野生药用菌等。  四、水利资源 旅游资源——清华古洞  城区用水全部饮用自来水,由水产公司供给,坝区生产用水主要是小官村水系供给,山区、半山区主要使用山泉水、小水塘水。  五、旅游资源  祥城镇辖区内旅游资源丰富,主要景点的景观有“一洞一山”,即“石窍通光”的清华古洞,古时称“蝶大天”;气势磅礴的九鼎山,俗称“望之族如青莲”之九鼎云峰,景色非常雄伟壮观。人文景观有“一城一部、一寺一庙、一宫两阁一楼”,即古称“云南城”的祥云城,祥城镇所在地,县城北中街的“将军弟”,1936年4月19日贺龙、关向应率领的红二军团指挥部遗址;“二十四秀古塔”的九鼎寺,城市西郊的西山庙;城中的东岳宫、玉皇阁、仓圣阁和文物古迹的钟鼓楼。未来开发的王家山龙塘山的古花洞,洞中石花天工自成,琳琅满目,容洞长达8公里之久,但又“无底洞”,开发资金较大。
  -经济发展
  2006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63647.82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5712.39万元,占总收入的24.69﹪;畜牧业收 祥城镇
  入6633.08万元,占总收入的10.43﹪(其中,年内出栏肉猪67807头,肉牛3577头,肉羊3532头);渔业收入697.5万元,占总收入的1.1﹪;林业收入840.02万元,占总收入的1.32﹪;第二、三产业收入37173.95万元,占总收入的58.43﹪;其它收入2590.88万元,占总收入的4.05。农民人均纯收入2629万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养殖业、二、三产业为主。全镇外出务工收入2606.35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5013人(占劳动力的10﹪)。  2007年祥城镇采取两大措施把财税工作的各项目标落到实处。一是积极培植财源;二是加大税收征管力度,积极组织财政收入。截至2007年9月30日完成财政收入4946万元,完成县考核任务4841万元的102%,提前三个月完成财政目标任务。2007年年底镇级财政收入达6500万元。
  -特色产业
  祥城镇的特色经济主要由工业经济、农业企业、工业企业、个体工商税收经济和农村经济构成。  蚕桑  2006年,全镇工业总产值实现15500万元,比上年增30%;增加值实现13300万元,比上年增10%,上交税金2090万元;乡镇企业总收入实现32913万元,比上年增10.2%,企业个数达2731个,从业人员6249人;工商内资企业、私营企业和分支机构439户,注册资金57631万元,个体工商户2994户,2006年实现税金3517万元;财政收入达4727万元;农业和农村经济总收入6364.8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29元,比2005年人均增120元。  农村特色产业主要有烤烟、蚕桑、亚麻、大蒜、蔬菜等产业。  1、2006年全镇栽烤烟面积13265亩,总产量2074800千克(含出口备货烟212800千克),比2005年的2039215千克增34584千克,增1.66%;实现总产值2330.52万元,比2005年的2246.71万元增83.81万元,增3.59%。  2、2006年栽蚕桑面积14426亩,当年新增343亩,共养蚕9344.25张,产值达890.6万元,比2005年365.1万元增525.5万元,增幅达143%;2006年当年县下达全镇产茧量352吨,产值649万元的任务已超额完成,产量超19.43吨,产值超额241.6万元。其中晚秋茧均价达28.50元/千克,单张产值最高达1500元。  3、2006年亚麻5700亩,麻茎总产值313.55万千克,平均单产550千克,比2005年增 祥城镇
  20%,麻籽总产量28.2万千  亚麻  克;2005年播种亚麻40312亩,麻茎总产1846.44万千克,平均单产458千克。2006年,面积减少但技术含量增加,产量、质量提高,亩产值上升。  4、立体农业的芮家营村在1500亩旱地上成功推行“早熟大蒜+优质烤烟”种植模式,创造了平均亩产值6000元的高效益。2006年,全村大蒜总收入544.36万元,平均亩产值3558元,加上烤烟收入,年平均亩产值突破6000元。  5、畜禽肉蛋产量成效显著,2006年畜禽肉蛋产量846.37万千克,比2005年的716.54万千克增129.83万千克,增15%。  6、2006年全年播种马铃薯5955亩,为新建的马铃薯变性淀粉加工厂的原料供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7、结合城郊农业共发展蔬菜产业8566亩等产业,为农户的增产、增收创造良好氛围。
  -农业
  祥城镇是人居环境、经济发展较好的地方,城区适宜二、三产业的发展,农产业坝区适宜于包谷、水稻、麦类、豆类、烤烟、大蒜、亚麻、蔬菜等,山区、半山区适宜于粮食作物和林果业等开发利用。有耕地面积63134亩,其中水田47973亩,旱地15161亩,农业人口人均占有土地0.77亩,林地面积203434.34亩,产有象鼻水源林盛产松子、松茸、林下野生菌等;经济作物复种面积28175亩,主产烤烟、亚麻、蚕桑和油菜等;农村经济总收入62647.82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629元,财政收入达4727万元 。祥城镇的经济发展形成以新型工业化为支撑、农业产业化为基础、城镇特色化为动力,努力建设城乡一体化的基本格局。
  -人口
  镇辖城东、城南、城西、华严4个社区居民委员会,褚家、黄家、王家山、平坝、灰窑、箐中、茨坪、红土坡、周家、新邑、中右所、高牧、禾乔、罗家、于官、美长、程官、芮家、下村、七百、七合、禾大、马军、新村、象鼻、存德、毛栗坡27个村民委员会,151个自然村(含4个社区),30个居民小组,206个村民小组。全镇总户数35150户,总人口136350人,农业人口82332人,非农业人口54018人(含县级机关驻社区人口),居住着汉、回、白、彝、傣、苗、傈僳等民族,人口密度402.32人/平方公里,人口自然增长率7.2‰,有农村劳动力50814人,从事第一产业人数36414人。
  -科教文卫
  1、有镇级文化站1个,“万村书库”31库,藏书5000册。民间文化较为活跃,全镇有31个演出队,1021人 祥城镇
  业余  卫生队  演职员,主要以云南大花灯、小花灯和小品戏为主;民间纺织工艺---火草布的人工纺织主要在存德的傈僳族中加工,有色彩鲜艳、保温、耐磨等性能特点,是该民族的一大服装特色。  2、2006年,全镇有中学4所,其中,镇一中在县城;镇二中在城北郊区;镇三中在七百庄,离县城5公里;镇四中在象鼻村委会所在地,离县城15公里。4所中学,共有在校学生4213人,有教职工257人;小学31所,教学点12人,在校学生11430人,教职工511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92%,新建校舍3834平方米,总投资360.85万元,有公立幼儿园3所,入园幼儿1329人,幼儿教师105人。  3、祥城镇有镇级卫生院2所,医务人员34人,乡村卫生室31所,乡村医生92人。2007年12月,祥城镇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共有23187户,81341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共筹资8134100元,按户计算,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比例为103.1%,按人计算,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比例为99.34%。
  -基础设施
  截至2006年底,全镇已基本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视、通电话。四个社区有街灯、路灯。2006年末  户数30319户、非农户7778户,有10861户还存在饮用水困难和水质未达标。全镇有30317户通电,有23979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25044户;安装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20037户,其中移动电话户数11741户。  祥城镇交通较为便利,全镇有236个组通公路。国道320线、214祥临线,广大铁路,楚大高速路都经境内通过,镇内主干道有龙翔路、八里路、清红路、宏发街、彩云路、周于路、祥姚路、黄板路、红象路等都为较宽的水泥路面和弹石路面。  到2006年底,全镇建有沼气池的农户550户,装有太阳能的农户3484户,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343户。全镇有151个自然村已通路,有151个自然村已通电话;有4个社区通路灯。全镇农村住户以土木结构为主。  2007年市镇建设加快,提升了城市形象,增加了城市容量,城市规划面积由2002年的4.6平方公里拓展到6.2平方公里,街道由2002年的40条27.55公里拓展到2007年的45条30.12公里。
  -社会保障
  全镇社会保障工作规范运行,辖31个村(居)民委员会,总人口136350人(含县级机关人口),农业人口82332 祥城镇
  民居  人,城镇人口,农村富余劳动力15294人,办理了《失业证》的318人,《再就业优惠证》318人,转移到镇外的富余劳动力1799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048人,开发就业岗位404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81人,灵活就业人数151人;培训外出务工人员1940人。  民政救济灾民、五保户、特困户、残疾人户共1040户,4097人发放救灾救济款119190元,寒被160床,寒衣160套,大米15.2吨;全镇有低保户8301户,低保对象11460人,(其中城市低保6392户,7305人;农村低保1909户,4155人。)发放低保金854.72万元;无住房、危房户5户,发放建房资金21000元;全年共给重点优抚对象340人发放抚恤金768764元,义务兵67人发放优待金114600元;抚持残疾人子女上大学学费4600元。  2006年12月,祥城镇采取有力措施,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解决农民就医贵,就医难的问题,不断提高祥城镇农民的健康水平,全镇共有23187户,81341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共筹资813410元,按户参合率达103.1%按人参合率达99.34%。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13.64万人 323.62平方公里 532923101 672100 -- 查看 祥城镇谷歌卫星地图

祥城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祥城镇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祥城镇

  祥城镇隶属云南省大理州祥云县,位于祥云县境内西部的城川坝,镇政府所在地位于祥云县城。东北接禾甸镇,东南连沙龙镇,西北依大理市凤仪镇,南接弥渡县,北邻宾川县,320国道、广大铁路、楚大高速路、祥临路贯穿境内。   祥城镇唐朝时设波州,南诏国置品甸赕,元宪宗七年(1257年)立品甸千户所,明清均置在城里;1918年随县名改称祥城镇;1937年置祥城镇属第一区;1940年裁区直属县辖;1950年—1957年属第一区, 祥城镇   区辖镇;1958年属八一公社下辖的部分管理区;1961年改建为一区下辖公社,次年重新设镇与农村分开辖3个居民委员会;1981年成立祥城镇第一届人民政府,下辖3个居民小组;1983年,体制名称为祥城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为第二届镇人民政府,下辖7个办事处;1984年—1987年,为第三届人民政府,辖7个办事处;1988年—1990年,为第四届人民政府,境域扩大,辖11个办事处;1993年3月至2002年8月,体制相对稳定,经历了第六届至第九届祥城镇人民政府,其中,2001年撤销街道办事处,成立城东、城南、城西、华严4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剩余6个村为村民委员会;2002年8月1日,周家乡整体并入祥城镇,下辖27个村(居)民委员会,体制为新第一届祥城镇人民政府,到2005年12月27日,象鼻乡整体并入祥城镇,下辖31个村(居)民委员会,体制为云南省滇西片最大的一个乡镇。   -区域概况   祥城镇隶属云南省大理州祥云县,位于祥云县境内西部的城川坝,镇政府所在地位于祥云县城,是祥云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交通便利,有显著的区位优势,是全县招商引资的重点区域。东北接禾甸镇,东南连沙龙镇,西北依大理市凤仪镇,南接弥渡县,北邻宾川县,320国道、广大铁路、楚大高速路、祥临路贯穿境内。   -行政区划   2006年,镇辖城东、城南、城西、华严4个社区居民委员会,褚家、黄家、王家山、平坝、灰窑、箐中、茨坪、红土坡、周家、新邑、中右所、高牧、禾乔、罗家、于官、美长、程官、芮家、下村、七百、七合、禾大、马军、新村、象鼻、存德、毛栗坡27个村民委员会,151个自然村(含4个社区),30个居民小组,206个村民小组。   -气候   年平均气温15.4℃,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7.9℃;最热月6月,平均气温20℃。年降雨量728.6毫米,日照时数2648.6小时,属北亚热带偏北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自然条件   全镇国土面积323.62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为6.2平方公里,镇政府驻地 祥城镇   龙翔路6号,海拔高度1996米,最高海拔是存德的马厂阱2420米,最低海拔是王家山大营1860米。2006年平均气温15.4℃,高于历年平均气温0.8℃,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7.9℃;最热月6月,平均气温20℃。年降雨量728.6毫米,日照时数2648.6小时,属北亚热带偏北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人居环境、经济发展较好的地方,城区适宜二、三产业的发展,农产业坝区适宜于包谷、水稻、麦类、豆类、烤烟、大蒜、亚麻、蔬菜等,山区、半山区适宜于粮食作物和林果业等开发利用。   -资源   一、土地资源  森林资源——云南松  祥城镇的土地资源丰富,以地理位置分为城区土地、坝区土地和山区土地。城区的城市经济、招商引资是较理想的开发之地。城郊和坝区是各种乡镇企业和农产业开发的适宜区域;山区和半山区是林果业、矿产资源、林产品和野生菌开发的适宜区域。  二、矿产资源  祥城镇山区、半山区矿产资源蕴藏丰富。石灰石分布较广,其次是铁矿、金矿及其它。王家山富含铁矿,九顶山马厂箐一带含有金、银、铜、铁、钼、锌和煤多种矿藏;帽山、禾大、马军一带山麓含有无烟煤;茨坪的五孔桥蕴藏有火山灰,如此构成了祥城镇的矿藏群落。  三、森林资源  全镇有林地面积203434.34亩,主要树种有云南松、华山松、旱冬瓜、白杨、白树、香樟、思茅松、兰桉等,林地珍稀特名优产品有松子、野生菌松茸、野生药用菌等。  四、水利资源 旅游资源——清华古洞  城区用水全部饮用自来水,由水产公司供给,坝区生产用水主要是小官村水系供给,山区、半山区主要使用山泉水、小水塘水。  五、旅游资源  祥城镇辖区内旅游资源丰富,主要景点的景观有“一洞一山”,即“石窍通光”的清华古洞,古时称“蝶大天”;气势磅礴的九鼎山,俗称“望之族如青莲”之九鼎云峰,景色非常雄伟壮观。人文景观有“一城一部、一寺一庙、一宫两阁一楼”,即古称“云南城”的祥云城,祥城镇所在地,县城北中街的“将军弟”,1936年4月19日贺龙、关向应率领的红二军团指挥部遗址;“二十四秀古塔”的九鼎寺,城市西郊的西山庙;城中的东岳宫、玉皇阁、仓圣阁和文物古迹的钟鼓楼。未来开发的王家山龙塘山的古花洞,洞中石花天工自成,琳琅满目,容洞长达8公里之久,但又“无底洞”,开发资金较大。   -经济发展   2006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63647.82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5712.39万元,占总收入的24.69﹪;畜牧业收 祥城镇   入6633.08万元,占总收入的10.43﹪(其中,年内出栏肉猪67807头,肉牛3577头,肉羊3532头);渔业收入697.5万元,占总收入的1.1﹪;林业收入840.02万元,占总收入的1.32﹪;第二、三产业收入37173.95万元,占总收入的58.43﹪;其它收入2590.88万元,占总收入的4.05。农民人均纯收入2629万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养殖业、二、三产业为主。全镇外出务工收入2606.35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5013人(占劳动力的10﹪)。  2007年祥城镇采取两大措施把财税工作的各项目标落到实处。一是积极培植财源;二是加大税收征管力度,积极组织财政收入。截至2007年9月30日完成财政收入4946万元,完成县考核任务4841万元的102%,提前三个月完成财政目标任务。2007年年底镇级财政收入达6500万元。   -特色产业   祥城镇的特色经济主要由工业经济、农业企业、工业企业、个体工商税收经济和农村经济构成。  蚕桑  2006年,全镇工业总产值实现15500万元,比上年增30%;增加值实现13300万元,比上年增10%,上交税金2090万元;乡镇企业总收入实现32913万元,比上年增10.2%,企业个数达2731个,从业人员6249人;工商内资企业、私营企业和分支机构439户,注册资金57631万元,个体工商户2994户,2006年实现税金3517万元;财政收入达4727万元;农业和农村经济总收入6364.8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29元,比2005年人均增120元。  农村特色产业主要有烤烟、蚕桑、亚麻、大蒜、蔬菜等产业。  1、2006年全镇栽烤烟面积13265亩,总产量2074800千克(含出口备货烟212800千克),比2005年的2039215千克增34584千克,增1.66%;实现总产值2330.52万元,比2005年的2246.71万元增83.81万元,增3.59%。  2、2006年栽蚕桑面积14426亩,当年新增343亩,共养蚕9344.25张,产值达890.6万元,比2005年365.1万元增525.5万元,增幅达143%;2006年当年县下达全镇产茧量352吨,产值649万元的任务已超额完成,产量超19.43吨,产值超额241.6万元。其中晚秋茧均价达28.50元/千克,单张产值最高达1500元。  3、2006年亚麻5700亩,麻茎总产值313.55万千克,平均单产550千克,比2005年增 祥城镇   20%,麻籽总产量28.2万千  亚麻  克;2005年播种亚麻40312亩,麻茎总产1846.44万千克,平均单产458千克。2006年,面积减少但技术含量增加,产量、质量提高,亩产值上升。  4、立体农业的芮家营村在1500亩旱地上成功推行“早熟大蒜+优质烤烟”种植模式,创造了平均亩产值6000元的高效益。2006年,全村大蒜总收入544.36万元,平均亩产值3558元,加上烤烟收入,年平均亩产值突破6000元。  5、畜禽肉蛋产量成效显著,2006年畜禽肉蛋产量846.37万千克,比2005年的716.54万千克增129.83万千克,增15%。  6、2006年全年播种马铃薯5955亩,为新建的马铃薯变性淀粉加工厂的原料供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7、结合城郊农业共发展蔬菜产业8566亩等产业,为农户的增产、增收创造良好氛围。   -农业   祥城镇是人居环境、经济发展较好的地方,城区适宜二、三产业的发展,农产业坝区适宜于包谷、水稻、麦类、豆类、烤烟、大蒜、亚麻、蔬菜等,山区、半山区适宜于粮食作物和林果业等开发利用。有耕地面积63134亩,其中水田47973亩,旱地15161亩,农业人口人均占有土地0.77亩,林地面积203434.34亩,产有象鼻水源林盛产松子、松茸、林下野生菌等;经济作物复种面积28175亩,主产烤烟、亚麻、蚕桑和油菜等;农村经济总收入62647.82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629元,财政收入达4727万元 。祥城镇的经济发展形成以新型工业化为支撑、农业产业化为基础、城镇特色化为动力,努力建设城乡一体化的基本格局。   -人口   镇辖城东、城南、城西、华严4个社区居民委员会,褚家、黄家、王家山、平坝、灰窑、箐中、茨坪、红土坡、周家、新邑、中右所、高牧、禾乔、罗家、于官、美长、程官、芮家、下村、七百、七合、禾大、马军、新村、象鼻、存德、毛栗坡27个村民委员会,151个自然村(含4个社区),30个居民小组,206个村民小组。全镇总户数35150户,总人口136350人,农业人口82332人,非农业人口54018人(含县级机关驻社区人口),居住着汉、回、白、彝、傣、苗、傈僳等民族,人口密度402.32人/平方公里,人口自然增长率7.2‰,有农村劳动力50814人,从事第一产业人数36414人。   -科教文卫   1、有镇级文化站1个,“万村书库”31库,藏书5000册。民间文化较为活跃,全镇有31个演出队,1021人 祥城镇   业余  卫生队  演职员,主要以云南大花灯、小花灯和小品戏为主;民间纺织工艺---火草布的人工纺织主要在存德的傈僳族中加工,有色彩鲜艳、保温、耐磨等性能特点,是该民族的一大服装特色。  2、2006年,全镇有中学4所,其中,镇一中在县城;镇二中在城北郊区;镇三中在七百庄,离县城5公里;镇四中在象鼻村委会所在地,离县城15公里。4所中学,共有在校学生4213人,有教职工257人;小学31所,教学点12人,在校学生11430人,教职工511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92%,新建校舍3834平方米,总投资360.85万元,有公立幼儿园3所,入园幼儿1329人,幼儿教师105人。  3、祥城镇有镇级卫生院2所,医务人员34人,乡村卫生室31所,乡村医生92人。2007年12月,祥城镇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共有23187户,81341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共筹资8134100元,按户计算,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比例为103.1%,按人计算,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比例为99.34%。   -基础设施   截至2006年底,全镇已基本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视、通电话。四个社区有街灯、路灯。2006年末  户数30319户、非农户7778户,有10861户还存在饮用水困难和水质未达标。全镇有30317户通电,有23979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25044户;安装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20037户,其中移动电话户数11741户。  祥城镇交通较为便利,全镇有236个组通公路。国道320线、214祥临线,广大铁路,楚大高速路都经境内通过,镇内主干道有龙翔路、八里路、清红路、宏发街、彩云路、周于路、祥姚路、黄板路、红象路等都为较宽的水泥路面和弹石路面。  到2006年底,全镇建有沼气池的农户550户,装有太阳能的农户3484户,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343户。全镇有151个自然村已通路,有151个自然村已通电话;有4个社区通路灯。全镇农村住户以土木结构为主。  2007年市镇建设加快,提升了城市形象,增加了城市容量,城市规划面积由2002年的4.6平方公里拓展到6.2平方公里,街道由2002年的40条27.55公里拓展到2007年的45条30.12公里。   -社会保障   全镇社会保障工作规范运行,辖31个村(居)民委员会,总人口136350人(含县级机关人口),农业人口82332 祥城镇   民居  人,城镇人口,农村富余劳动力15294人,办理了《失业证》的318人,《再就业优惠证》318人,转移到镇外的富余劳动力1799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048人,开发就业岗位404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81人,灵活就业人数151人;培训外出务工人员1940人。  民政救济灾民、五保户、特困户、残疾人户共1040户,4097人发放救灾救济款119190元,寒被160床,寒衣160套,大米15.2吨;全镇有低保户8301户,低保对象11460人,(其中城市低保6392户,7305人;农村低保1909户,4155人。)发放低保金854.72万元;无住房、危房户5户,发放建房资金21000元;全年共给重点优抚对象340人发放抚恤金768764元,义务兵67人发放优待金114600元;抚持残疾人子女上大学学费4600元。  2006年12月,祥城镇采取有力措施,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解决农民就医贵,就医难的问题,不断提高祥城镇农民的健康水平,全镇共有23187户,81341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共筹资813410元,按户参合率达103.1%按人参合率达99.34%。  

沙龙镇

  沙龙镇位于祥云县城西南部,镇政府所在地距县城6公里,东连云南驿镇,南与马街乡接壤,西临祥城镇,北与禾甸镇毗邻,镇境内有得天独厚的祥云县第一大自然湖泊??青海湖,面积6平方公里,蓄水量650万立方,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国土面积52.35平方公里,实有耕地面积19085亩,辖7个村委会(沙龙、花园、石壁、青海、板桥、谢官、白岩),25个自然村,57个村民小组,2004年底,全镇总户数8610户,其中,农业户7921户,非农户689户,总人口32324人,其中农业户人口31120人,非农户人口1204 人,主要少数民族人口(彝族、白族等)102人,占总人口的3.5‰。      沙龙镇1947年设青海、华凤两乡,1950年设分区属城区,1952年属第一区,1958年分设青海、八一两个小公社,年底改建八一公社。1984年改为沙龙区,1988年改为沙龙乡,至2001年12月撤乡设镇改为沙龙镇,辖13个村,2002年8月区划调整后辖7个村委会,57个村民小组。我镇地势向青海湖倾斜,最高点为南端的中岭岗,海拔2395米,最低点为青海湖旁,海拔1962米,主要河流中河贯穿南北,气候属温暖带,冬无严寒,夏无酷热,春暖秋凉,年均气温14.7℃,一月均温8.1℃,7月均温19.7℃。      年末有农作物总播面积33026亩,大春19174亩,小春13852亩,全年粮豆作物面积26162亩,人均占有粮食364公斤。全镇烤烟总产量1101万公斤,经济收入240多万元,发展蚕桑2294.85亩,鲜茧产量达50多吨,收入达90多万元。肉类总产量184万公斤,禽蛋总产量8.1万公斤,渔业产量413吨。有农村库塘162件,其中小型水库9件,坝塘153件,库容113万立方,累计排灌机械保有量达2073千瓦,有效面积达947.4公顷,近五年来的水利建设,使全镇渠道防渗面积累计达303公顷,累计建成吨良田4920亩。我镇交通极为便利,320国道、楚大高速公路、广大铁路都从我镇镜内通过,从镇政府所在地横穿而过的还有黄板路,途径我镇沙龙、花园、石壁、青海4个村,区位优势很好。      我镇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取得很好的发展,全镇有中学一所,小学7所,6个教学点,在校学生共4万多人,初中入学率达97%,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96%,提前实现了“普六”、“普九”目标。全镇有镇级卫生院一所,(乡)村级卫生所8所,共有高、中初级医务人员40名。病床60张,开展检查项目为:Ⅹ线检查、В超检查、化验检查等,并实现了“乡村医疗一体化”,群众就医较方便。文化站现与镇政府一起办公,有办公室一间,图书500册,有乒乓球、羽毛球等设施及场地,1999年被省体育局评为体育先进乡镇,2003年被评为省体育特色乡镇,近年来一直为三级文化站达标乡镇,现正在规划建设新站,建成后,业务用房面将达300平方米,内设图书阅览室、多功能活动室、娱乐室等。     我镇以再生物资回收加工、煤炭、机制烧砖以及木材、家具加工等为主的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稳步发展。共有企业508个,其中私营企业11个,个体企业497个。乡镇企业总收入7714万元,其中工业产值4955万元(2004年),特色企业有年产1300万块砖的机制红砖厂4个;年产万吨以上原煤的企业7个;年产值超500万元的废旧加工企业13个,特别是我镇板桥废旧园区按照“综合型、多功能的回收加工基地,发展精加工,将产业做大做强,做精做优”的目标,积极对外招商引资,今年6月,有6户企业以入股方式投资股本2000万元组建了“汇鑫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最近又引进3家投资商共计投资500万元。园区规模化发展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000人,年交纳税费37万多元。我镇财政收入的支柱产业是烤烟产业今年共完成烟叶收购量39.6万公斤,烟农收入达470万元。     镇政府所在地为沙龙村沙龙街,领导班子设置为:-宝湛然;镇长杨元祥;人大主席杨春华;党委副-兼纪委-李茂松;副镇长周明文;副镇长邹红芳;副镇长自朝汉;副镇长王崇鸿。镇政府内设党政办公室、经济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水保站、农综站、劳动保障工作站、文化站、蚕桑工作站、有干部职工45人。党政办公室设置一人,负责处理好镇党委、政府、办公室日常事务,做好上情下达、下情上报工作,做好材料的写作上报和收发及其它事项的督查等工作。经济办公室做好我镇的企业、统计、财会、农村经济等相关工作,下设企业办、统计室、总务室、农经站等部门。社会事务办公室负责我镇的对外社会事务,如计划生育工作、调解工作,下设镇计划生育办公室、法律事务所。水保站负责处理好我镇的水利水土保持、保护和抗旱、防洪、除险工作。农综站下设农科站、农经站、农机站,负责我镇的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农村经济统计、农村农机车辆的培训管理工作。劳动社会保障工作站负责我镇辖区内的劳务输出工作,文化站负责我镇的文化事业工作。蚕桑工作站负责我镇的蚕桑栽种养殖科技指导工作。     我镇的通讯地址是沙龙镇沙龙街东邑村405号,邮编:672102,电话是3310028,传真:3310051。   

云南驿镇

  一、 历史沿革   云南驿镇,原前所乡,镇政府所在地前所距县城21公里。云南驿一直为郡、县、州、等治驻地。中华民国时期设前所、云南驿两镇,属第三区。1950年属南区。1953年属第二区。1958年成立公社。1962年又改区。1970年改称公社。1984年恢复区。1988年改建为前所乡。2000年改为云南驿镇。2005年12月原马街乡整体并入云南驿镇。全镇辖27个村民委员会(行政村),108个自然村,204个村民小组。   二、 地理地貌   云南驿镇位于祥云县下川坝,东接下庄、南连鹿鸣、西毗弥渡、北邻禾甸。总面积218.76平方公里。地处下川坝西部,南北为山区、半山区,中部为坝区。最高桂花村,海拔2658米,最低冯家河,海拔1758米,2000米以上的山峰6座,中河东西贯穿坝区。   三、 自然环境   气候属温暖带,年平均气温15.2℃。年降雨量705.6毫米。   四、 人文风俗   本镇为县内人口最密集的地区,2005年末,总户数26333户,总人口97295人,其中男49812人,女47483人;农业人口93661人,非农业人口3634 人。人口密度444.76人/平方公里。汉族为主要民族96909人,占99.60%,少数民族人口(回族、彝族等)386人,占总人口的0.4%。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7.58‰以内。   五、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状况   1、农、田、水利   耕地面积65057亩,人均占有耕地0.7亩。主要农作物:大春,水稻、玉米、烤烟;小春,蚕豆、大麦、油菜、亚麻、小麦,以及蚕桑等。年粮食作物种植84871亩,经济作物种植27382亩。全年粮豆总产量29936吨,人均占有粮食320公斤。农业总产值30976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5282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73元。   2、 交通   320国道贯穿中部,楚大高速公路、广大铁路从境内经过,镇内 有云妙路、云水路、董前路、马前路、高前路,旧大路、阮水路、板黄路,交通十分方便,通车村委会100%。有邮电支局和邮电所各一个。前所街为县内第二大集市,主要街道为混泥土路面。   3、 文、教、卫   镇内有初级中学4所,小学31所,在校生9919人。中心卫生院2所,村卫生室30个,床位60张。有文化站、电影院、有线广播电视站各1个。   4、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状况   2005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完成49156万元, 工业总产值完成30434.7万元 ,农村经济总收入完成5282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73元,完成本级财政收入658万元,实现收支平衡,略有节余;粮食总产量完成299362吨,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7.58‰以内。   六、支柱产业   全镇紧紧围绕建设生态农业大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重点实施好“三个一万”工程。即万亩烤烟、万亩蚕桑、万亩优质米。一是抓牢烤烟支柱不放松,认真组织实施科技兴烟各项措施。年种植烤烟17200亩以上,完成指令性优质烟叶200万公斤以上 ,产值2267万元以上; 二是狠抓蚕桑产业,要把蚕桑扶持和培育成继烤烟之后的又一新兴重要支柱产业,2005年桑园面积达18655亩,产鲜茧713吨,产值达1400万元;三是实施好万亩优质米示范工程,确保粮食安全生产,解决好吃饭问题。2005年全面推广高产优质新品种“凤稻17号”10000亩,实现总产量5000吨,产值500万元;四是大力发展禽蛋和生猪为重点的畜牧养殖业,打造“古云南”禽蛋品牌,实现小蛋大产业目标。2005年全镇蛋鸡规模养殖迅速发展,蛋鸡养殖18万只,产量2899多吨,实现产值1600多万元,成为祥云县乃至大理州的禽蛋大镇。全镇已形成烤烟、蚕桑、亚麻、禽蛋、生猪、啤大麦、辣椒、油菜、红白萝卜等多种产业并存的多元化产业格局,获得较好的效益,有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七、企业经济建设   云南驿镇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是祥云县的重点产煤乡镇之一。 2005年全镇产煤39万吨,产值10843万元。 2005年全镇乡镇企业和非公经济达2936个,实现营业收入达38952万元,实现利税1827万元,为祥云县乡镇企业发展第一大镇。   八、地方特色   镇党委、镇人民政府把发展小城镇作为大战略来抓。走出了一条“改善老区、开发新区、新老区结合”的路子。认真研究实施了城镇管理的新体制,抽调专人成立了祥云县乡镇首家村镇建设管理办公室,出台了“云南驿镇村镇建设管理暂行条例”,实施城镇综合整治和-,深入开展了街道环境卫生、交通秩序、市场秩序的综合治理,逐步改善了城镇“脏、乱、差”现象。为充分挖掘“古云南”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不断完善旅游设施,开辟新景点,已实施开放了马帮文化博物馆,中、印、缅交通史纪念馆,白马寺等新景点,到目前已接待游客18000人以上。境内有水目山、天华山等风景名胜,小康村董友第墓石雕群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下庄镇

  (一)历史沿革   下庄镇解放前称“龙润乡”,建国后1950年成立城南区第八区政府,1953年属祥云第三区,1958年称为维新乡,同年成立下庄人民公社,1960年改为下庄区,1969年复称为下庄公社,1984年复称为下庄区,1987年改为下庄乡,1999年撤乡设镇,改称为下庄镇至现在。   (二)地理地貌   下庄镇位于祥云县中部偏东南,距祥云县城30公里,因镇政府驻下庄街而得名。北依刘厂镇、东山乡,西连云南驿镇,东接普淜镇,南与鹿鸣乡为邻,地处东经100°46′,北纬25°26′,总面积225.5平方公里。地势东高西低,东部群山连绵,西部为坝区,最高点为东部老青山,海拔2577米,最低点为东部黄竹箐,海拔1840米,境内2000米以上的山峰有8座,中河贯穿西部,东北部有大河注入中河,流入鱼泡江,东南部三岔河为鹿鸣河发源地,龙马箐峡谷地势险要,有“大理州东大门”之称。   (三)自然环境   下庄镇属北亚热带气候高原季风气候,冬干夏湿,寒暑无异,年平均气温15.2℃,年平均降雨量822.5毫米,雨季一般为5-10月,主要风向为东南风,干旱是主要的灾害性气候。      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概况   (一)农业   全镇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业发达,但历年干旱严重,普淜水库建成后成为普淜水库的主要受益区。水利条件改善后,加快农业产业化调整步伐,巩固烤烟支柱产业地位,稳定粮食面积,提高复种指数,发展蚕桑、亚麻、马铃薯等产业。   2005年全镇农作物总播种面积69134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3158亩,粮食总产1626.76万公斤,平均单产377公斤;经济作物播种面积24342亩,其中烤烟13030亩,收购烟叶总量231.87万公斤,收购总值2647.7万元,是烤烟“双控”以来的最好收成;其他蔬菜作物面积1634亩。农村经济总收入3356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114元。   (二)水利   下庄镇农业生产用水主要靠县管中型水库、普淜水库和本镇水库坝塘供给,镇内有小型水库19座,有效库容328万m3;大小坝塘705座,有效蓄水量690万m3。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4915亩,旱带保收面积17176亩,机电排灌面积7200亩。集镇区饮用水主要来自车把箐水库和部分浅井水,目前自来水厂已建设完工,集镇输水管网正在加紧安装,春节前可实现集镇供水。   (三)交通   320国道、楚大高速公路、广大铁路从下庄镇境内中部穿过,素有“滇西咽喉”之称,是昆明往来于滇西八地州的必经之地。禾庄公路(下庄至禾甸)沟通了下庄与周边各乡镇的往来,镇内已实现村村通公路,全镇公路通车里程54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四)文教卫生   下庄镇现有县办完中祥云四中一所,共有高中教学班26个,初中教学班8个,在校生2200人,教职工124人,初级中学两所,小学16所,有200个教学班,在校生6477人,教职工370人。各校都建成了钢混结构教学楼和教师宿舍楼,教学条件逐步改善。   下庄镇中心卫生院占地7260平方米,建有住院部和门诊综合楼各一幢,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29人,病床30张,医疗设备齐全,村卫生室11个,乡村医生34个,另外有私营医院3所,药品零售点5个,医疗条件较好。   (五)企业经济   全镇乡镇企业个数2010个,从业人员4822人,工业总产值21683万元,重点企业有龙润化工冶炼厂、宏源亚麻有限公司、润祥绿色有限公司、大兴页岩砖厂、林发炭粉厂、宏盛碳棒厂和煤炭企业5家,另外农副产品收购、加工、销售十分活跃。   (六)地方特色   下庄人素有经商和搞副业的好传统,现有的粮食交易、蔬菜交易、林果产品交易、农特土杂产品交易、五金家电交易、化肥零售、建筑建材交易、家具加工销售、商品畜禽交易、日用工业品和小商品销售等规模仅次于县城,集镇及320国道的餐饮、住宿、娱乐等各类设施齐全。   政务工作   下庄镇由0下庄镇党委和下庄镇人民政府组成,李春原同志主持下庄镇党委的全面工作,杨龙锋同志主持下庄镇人民政府的全面工作。联系电话 0872-3360026。   镇党委下设办公室、妇联、共青团、工会等工作部门,镇政府下设办公室、民政办、计生办、企业办、林业站、农综站、水保站等职能部门。   

普淜镇

  普淜镇政府驻普淜街,距祥云县城60公里。普淜镇以驻地得名。    据史料记载:普淜唐代置河西县,属宗州。元代设佉龙驿。明代普姓为官在此建有水坝(古代当地民族称水坝为“淜”),故名。清至解放前中华民国末属姚安县,称凤来镇,并设立分县县佐。1931年改称普淜镇。解放后50所年代初为姚安县第六区,1958年6月划归祥云县,同年成立普淜人民公社。1962年改称普淜区。1970年复称公社。1984年再次称区。1988年建普淜彝族乡。2001年实现撤乡建镇,改称普淜镇。   全镇辖14个村委会,其中6个彝族村委会(折苴么、黑苴、力心甸、子乍么、子乍苴、云里厂),160个村民小组,204个自然村,26469人,其中彝族人口8831人,占总人口的33.3%,世居民族主要是汉族和彝族。   普淜镇地处山区,位于祥云县境东南部,祥云、姚安、南华三县交界处。东接姚安县,南连南华县,西依本县下庄和鹿鸣乡,北靠本县东山乡。总面积322.07平方公里,广大铁路、楚大高速公路、320国道贯穿境内。   普淜镇位于滇中高原向南尖山宽谷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地势由东向西倾斜,境内群山连绵,箐河纵横,镇域以天峰山为分水岭分为南北两个部份,北部为金沙江水系区,南部为红河水系区。北部山脉走向由西南往东北倾斜,最高点为天峰山,海拔2570米,最低点为云里厂河谷,海拔1720米,相对高差850米,南部山脉多呈西北——东南走向,地势东高西低。最高点为黑苴鹦哥山,海拔2745米,最低点折苴么平掌河口,海拔1722米,相对高度差1023米。   普淜镇属北亚热带高原季风型中温带气候,其特点是干、湿季节分明,降水集中,光照集中,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4.2摄氏度,年降雨量783.7毫米,常年主要风向为西南风。   普淜镇彝汉两个世居民族,民风淳朴,婚丧、建房、育儿、养老还延续着古代的风俗习惯,节日喜事以不同形式和规模举行仪式,打歌跳舞营造喜庆气分。      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状况   普淜镇90.6%以上的人口饮用上了自来水,实现了村村通公路,通电话,99%的农户通电(还有折苴么村委会么的乍村民小组大荒地自然村还未通电),6个村开通了有线电视,全镇有村组公路512.7公里,454件小海塘,10890个小水窖,基础设施建设逐年改善。   全镇有一所中学,14所村完小,3所初小,教学点30个,有教工210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入学率达99%以上。   全镇有一所卫生院,14个村均有村级卫生室,有镇计生服务所,有乡村医生51人,乡村卫生实行一体化管理后,群众看病就医较为方便。   镇设有文化站,规范化建设正在实施阶段。节庆日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普淜镇境内的天峰山老君殿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依法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每年的天峰山二月十五民族歌会,汇集四面八方游人,狂欢歌舞欢度节日。   普淜镇地处山区,是一个以农为主的乡镇,适宜各种农作物的生长,种植作物有:稻谷、小麦、大麦、玉米、洋芋、萝卜、绞丝瓜、白芸豆、烤烟、油菜、亚麻等。山场面积广,畜牧业发展有广阔的空间,野生植物丰富,盛产鸡枞、松葺、牛肝菌等野生菌类。   全镇支柱产业粮食作物有:稻谷、小麦、大麦和玉米;经济作物以烤烟、蚕桑、核桃、亚麻、油菜等为主。   二00五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达10400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达5750万元,财政收入22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09元,农民人均占有粮430公斤。   政务工作   普淜镇党政机关设常、人大、政府、纪委四套班子。党政领导设置是:   姓 名 职 务   李 斌 -   庞生明 党委副-、镇长   罗如富 党委委员、人大主席   谷万前 党委副-兼纪委-   白贵昌 党委副-   段继罡 副镇长   李成富 副镇长   何金才 副镇长   陈 丽 副镇长   杨国玉 下派科技副镇长   为协调党委、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工作,党下机关设三个综合办公室(党政办公室、经济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负责协调处理日常工作。   1,工作职责   (1)党委(含纪委)工作职责   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及本镇党员代表大会的决定、决议,讨论、决定本镇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领导镇政权机关和群众组织,支持和保证这些机关和组织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及各自章程充分行使职权。加强镇党委自身建设和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负责对干部的教育、培养、选拔和监督工作;领导本镇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及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执行党的纪律,对违反党纪的党员及时给予查处。   (2)镇人大工作职责   召集并主持主席团会议,做好主席团会议的筹备工作。根据主席团会议的议题和主席团的职责组织调查研究。检查、督促主席团决议、决定的贯彻执行,督促有关承办单位办理代表提出的议案建议、批评、意见;了解代表情况,总结交流代表小组和代表开展活动的经验,接待办理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人民群众的来信来访;办理主席团交办的其它事项。   (3)镇政府工作职责   执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和上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决定和命令,发布决定、命令,执行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和财政、民政、公安、司法行政、计划生育等行政工作,保护社会主义人民所有制的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它权利。保护各种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保障少数民族的权利和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保障宪法和法律赋予妇女的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和婚姻自由等各项权利,办理上级人民政府交办的其它事项。   (4)群众团体工作职责   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依照各自的章程创造性的开展好工作,负责本镇广大团员、青年、妇女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负责团支部的组织、发展及“推优”工作,妇委会的“双学双比”活动等工作,维护广大职工、妇女、儿童的合法权利不受侵犯,引导广大团员、青年和妇女为“三个文明”建设服务。   2,机构设置工作职责   (1)党政办公室    主要做好党委、政府的日常事务、组织、宣传、-、政协工作,抓好党纪、党风、精神文明建设、人民武装建设、共青团、妇联、工会、党校等工作。   (2)经济办公室   主要做好本镇的经济工作,发展乡镇企业,增加财政收入和发展农村经济工作,管理好本镇的财政,协调做好税务、工商、供销、金融等部门的工作。   (3)社会事务办公室   主要是做好管理或协助管理本镇的民政、司法、教育、卫生、文化、计生、公安、村镇建设、邮政、电信、老龄、民族、宗教、广播电视等社会事务工作。   3,政务公开   在上级机关监督管理的同时,对工程建设、民政救助、计划生育、征兵工作、帐务情况实行公开制。   4,联系方式   -镇长办公室(0872——3350041)   副镇长办公室(0872——3350037)   党政办公室(0872——3350042)   传真(0872——3350042)   

刘厂镇

  刘厂镇位于县境中部,东北靠东山乡,东南接下庄镇,西南接云驿镇,北邻禾甸镇。总面积90.12平方公里。镇境地处下川坝东北部,东西北三面环山,中部和南部为坝区,占85%。最高点为东端的色碑摘么罗山,海拔2240米,最低点为东南部的练渡河谷,海拔1944米。2000米以上的山峰有8座,主要河流中河穿过乡境东南部,北有大波那龙山自然泉水。   气侯属温暖带,年均气温15.2℃,1月均温8.8℃,7月均温20.2℃。年均降雨量751毫米。   石灰石为主要矿藏,分布在大波那龙山一带,龙山是一级珍贵文物——战国时期铜棺出土之地。王家庄盛产土碱,是0早期党员王德三、王复生烈士故居,1993年被省委、省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被祥云县委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5年祥云县委把烈士故居命名为“祥云县保持0员先进性教育基地”。   镇政府驻大波那街,西距县城30公里。镇境清属大波那里。中华民国时期属文源乡。1951年属第三区。1958年属于下庄公社。1962年,由下庄区分出成立刘厂区。1970年撤区称刘厂公社。1975年划出东部山区7个大队建东山公社。1984年复称刘厂区。1988年建刘厂乡。1999年撤乡设镇。      机 构 设 置   1、党政办公室   主要职责是做好党委、政府的日常事务,组织、宣传、-、政协工作;抓好党纪党风、精神文明、人民武装建设;共青团、妇联、工会、党校等工作。   2、经济办公室   主要职责是做好镇经济工作,发展乡镇企业,增加财政收入,管理镇级财政,协调好税务、商业、金融等项工作。   3、社会事务办公室   主要职责是做好管理或协助管理好镇级民政、司法、教育、卫生、计划生育、公安、村镇建设、邮电、文化、老龄、民族宗教、广播电视等项社会事务工作。   

禾甸镇

  禾甸镇历史上称禾秀、禾丰。总面积306平方公里,境内四面环山,是典型的“四山包一坝、中间一条河”的高原中山断盆地。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东边最高峰野猫山海拔2886米,东北最低点清涧美水库海拔只有1973米,禾米河为主要河流,流经境内18公里,注入鱼泡江,西部的莲花湖为县内最大的自然湖泊。全镇有人口47000多人,其中83.5%为白族,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乡镇。禾甸,她有着和平、吉祥的名字,世居的白族儿女心地善良、纯朴,有着诚挚的爱心和勤劳的双手。出土的西汉石棺墓群、明清时期的火葬石,始建于明洪武年间的万寿持和城塘观音山,说明禾甸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状况   禾甸镇耕地宽广,有可耕地面积50199亩,主要以烤烟、蚕桑为经济支柱产业。禾甸镇处于东风水库和许长水库下游,水资源十分丰富,农业发展潜力较大,是祥云县的粮食主产区之一,素有“渔米之乡”的美誉。祥姚公路、禾庄公路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田间沟路交错,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镇内有县镇中学各一所,小学44所,在校生6078人,教职工367人,基本实现“普九”义务教育。有镇卫生院1所,村合作医疗站12个,有线电视覆盖10个村委会,全镇社会文化公益事业蓬勃发展。全镇以烤烟、蚕桑、生猪养殖、劳务输出四大经济支柱主产业为龙头,全镇年种植烤烟16000多亩,产值达2200多万元;蚕桑种植24342亩,产值达13000多万元;生猪养殖出栏30000多头,产值40000多万元,劳务输出收入1000多万元,全镇地区生产总值达20000多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20500多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700多元,粮食总产2000多万公斤,人均有粮426公斤。   政务工作   0禾甸镇委员会由7人组成,其中-1人,副-3人。政府机关设有党政办公室、经济办公室、法律办公室、计划生育办公室、企业办公室、民政办公室、宣传办公室、妇联办公室、共青团办公室、武装部办公室,设有农业综合服务站、林业站、文化站、计生服务所、水保站、劳动保障工作站等政府职能部门。   领导班子简介:-王勇,主持党委全面工作;镇长杨培玉,主持政府全面工作;人大主席王凯,主持人大工作;副-兼纪委-段吉文分管党委及纪检工作;副-和贵华分管政法、综治等工作;副镇长张正友分管农林水、畜牧等工作;副镇长朱继璋分管财税、民政等工作;副镇长陆云芬分管计生、文、教、卫等工作;副镇长杨越清分管土地、企业、交通等工作;镇长助理陆鹏协助镇长主持政府全面工作;挂职副镇长张永才,负责大营千村推进工作。   镇政府党政办公室、经济办公室、法律办公室、计划生育办公室、企业办公室、民政办公室、宣传办公室、妇联办公室、共青团办公室、武装部办公室、文化站、水保站、劳动保障工作站设在镇人民政府,联系电话0872—3330042,负责办理相关社会事务工作,其服务宗旨是依法行政,热情服务。农业综合服务站、林业站设在秀北小区,农业综合服务站负责农业科技推广、咨询及农资服务工作,联系电话0872—3330049;林业站负责营林工作,联系电话0872-3330100;计生服务所设在禾甸街,负责计划生育服务工作,联系电话0872-3331787。   

米甸镇

  米甸镇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东北部,地处两州三县交界处,米甸镇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前,米甸街就是“西南丝路”的必经之路,公元1382年至公元1659年间米甸都是县、郡、赕驻地,是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米甸镇全貌   米甸镇位于祥云县东北部,地处两州三县交界处,米甸镇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前,米甸街就是“西南丝路”的必经之路,公元1382年至公元1659年间米甸都是县、郡、赕驻地,是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多年的改革发展,米甸的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核桃之乡”、“煤炭之乡”的地位日显突出。[1]   -行政区划   全镇辖三家、米甸、克昌、岔沟、大松坪、自羌朗、香么所、黄草哨、楚场、插朗哨10个村委会,72个村民小组,92个自然村。   -人口民族   2006年,总户数7086户,其中农业户6749户,占95%,非农户337户,占5%;总人口27581人,其中农业人口26911人,占98%;非农业人口670人,占2%;男14022人,占50.8%;女13599人,占有49.2%;有汉、彝、白、苗、傈僳等11个民族,汉族16723人,占60.6%;少数民族10858人,占39.4%,其中彝族7912人,占28.8%,白族1846人,占6.8%,苗族399人,占1.6%,傈僳族213人,占0.1%,其他少数民族13人,占0.05%,人口密度67人/km2。[2]   -自然气候    塔坡山   米甸镇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最高点为五顶山,海拔3241米,最低点为插朗哨村,海拔1520米,相对高差1721米,东西最大横距29.5公里,南北最大纵距26.4公里,立体气候明显,属亚热带高原季风型气候,冬干夏湿,寒暑差距小,四季差别不明显,年平均气温15.2℃,最高温度31.7℃,最低温度4℃,无霜期234天,年降雨量822.5毫米。主导风向为西南风,蒸发力强,海拔变化导致产生高山寒,半山凉,坝区暖,河谷热和一山分四季,隔里不同天的局部小区气候特征。   -农村经济    水稻   2006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677万元,比上年增长15.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4731万元,比上年增长10.8%;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6751万元,比上年增长19.6%;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3195万元,比上年增长15.3%;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32.23%、46%、21.77%。农村经济总收入实现1606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98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166万元。[3]   -文化教育   米甸镇现有1所初级中学、1所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0所村文化技术学校、10所村级小学、1所寄宿制小学、29个教学点。全镇共有幼儿园(学前班)12所19个班,在园学生644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生入学率100%,文化技术学校开办面达100%。中小学专任教师合格率达100%。1996年,全镇顺利实现“普六”和1999年实现“两基”、“普实”目标。中学配置了物理、化学、生物实验仪器各1套;各所小学均配置了1套自然实验仪器,共有图书17201册,生均6.9册;各校设有德育室、实验室、图书室、少队室等学习活动室。2004年,国家实施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全镇建立了教学光盘播放点44个,卫星教学收视点12个,米甸中学开通了远程教育网,电子计算机61台,建成多媒体教室1间,计算机教室1间,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城乡教育差距逐步小   -基础建设   米甸镇的水利建设起步早,抓得实,发展快,其规模和质量都好于往年,为全镇夯实农业基础,增强发展后劲,打下坚实的基础。2006年全镇共完成水利建设项目23件,累计投入劳动力19.6万个,完成基建投资419.78万元(其中:上级补助414.41万元,自筹4.87万元),累计完成工程量15.09万立方米。全年共建成22立方米罐式水窖60个,100立方米水池12个(投资12.24万元);建成人畜饮水工程2件,解决了609人,270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通过项目的事实,改善灌溉面积1200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600亩,改造中低产田800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670亩,建成三面光水沟3条,长1210米。截至2006年底,全镇有小(二)型水库12件,塘坝90件,总库容量311.99万立方米,有抽水站22台(固定站),机电提灌面积4884亩,有效灌溉面积13324亩,按实际耕地面积计算,有效灌溉率为69%,旱涝保收面积3618亩,旱涝保收面积达18.77%,水利化工程为52.54% 。   -特色产业   米甸核桃已有300多年的悠久历史,皮薄仁白,油脂适中,曾在1981年全国泡核桃资源评比中获优质奖,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市场前景较好,我镇独特的气候 米甸镇   和广阔的山场资源,为核桃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此,我镇始终坚持“因地制宜、择优布局、注重效益”的发展在思路,采取了技术培训、典型引路,低次林改造等一系列有利于泡核桃发展的有效措施。同时,积极为核桃加工销售的个体经营业主营造一种既富民又富商的经营环境和条件,有力促进了泡核桃加工、销售市场的繁荣,核桃生产已遍布全镇十个村委会,截止2006年底累计发展泡核桃7.2万亩,100万株的规模。据统计,核桃产量达500吨,按均价25元∕公斤计算,产值达1250万元,加工销售2200吨(含外州县购进部分),按每公斤支付1.5元的工时费计算,可增加群众收入330万元。现正向国家绿色食品认证中心申报“绿色食品”,塑造米甸核桃品牌,努力将米甸建成云南省内重要的核桃加工销售集散地之一。  米甸蚕桑生产已与农业结构调整融为一体,蚕业化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蚕业已成为我镇的支住产业之一,蚕桑产业化经营已成为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蚕桑生产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自2001年发展发来,蚕桑已遍布全镇9个村委会(香么所除外)截止2006年底,我镇共有桑园7623.89亩,全镇共养蚕4759张,养蚕户数1283户,产茧量177吨,产值460万元,张产量37.26公斤,张产值968.42元,上茧均价27元∕公斤,蚕桑产业已成为我镇农民致富的一项支柱产业。  米甸是祥云县的煤炭主要产区,辖区内的煤炭南北走向长,北与宾川县接壤,南与禾甸镇黄联村接壤。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自羌朗、香么所、米甸、三家四个村委会的部分村组。据有关部门初步探测,辖区内煤炭贮量约为2400万吨,均属无烟煤、炭化程度高、水分少、含硫量低,发热量高,到5000至6700大卡。2006年产煤30万吨,年产值5929万元,煤炭开采业一直是米甸地区的龙头支柱产业,带动和促进了米甸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鹿鸣乡

  鹿鸣乡位于现今县境南段,东北连下庄乡,东依普棚乡,东南靠南华县,西南邻弥渡县,西接马街乡,北连前所乡。总面积153.22平方公里。地处中山河谷,山脉与河谷南北并行,帚状排列,扇型分开。地势北高南低,最高点为西部的大梁子海拔2095米。最南段雄理河口海拔1347米,为全县最低点。全乡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1座。主要河流有鹿鸣、雄里、弥长三条,冬涨夏枯,属元江水系。年平均气温17.1度,年平均降水量489.2毫米,属北亚热带气候,昼夜温差较大,立体垂直性气候较为明显,特别适宜热带、亚热带水果等经济作物的生长。年霜期110天。   无烟煤在境内分布较广,其次还有桑木箐硫磺矿和少量铅矿。   乡政府驻鹿鸣庙山,西北距县城39公里。乡境清属站村里。中华民国初期属第三区,1946年属天沐乡。1956年属南区。1953年属二区。1958年属马街公社。1975年由马街公社析出成立鹿鸣公社。1984年改称区。1988年建鹿鸣乡。至1990年,辖7个行政村,75个自然村。   2004年总人口12873人,3292户,其中男6829人,女6044人,农业户3223户,12798人,非农业户69户,175人。200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 4.73‰ ,人口密度84.01 人/平方公里。境内主要居住着汉、彝族等,其中汉族12399人,占96.31%,彝族464人,占3.6%,其他民族10人,占0.09%。   经济以农业为主,由于历史原因,乡内生态环境脆弱,党委、政府逐年调整产业结构,结合治理荒山发展经济林木及畜牧业,提出了“封山育林,退耕还林,以恢复生态;建窖栽果,改土治水,以夯实基础;调整结构,以果富农,靠果强乡”的发展思路,成为县内桔子产区。2004年,鹿鸣柑桔荣获“国家无公害绿色产品”称号。今天的鹿鸣,乡域经济快速发展,群众生活日益改善,社会各项事业长足进步。2004年全乡国内生产总值达3735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达283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254元,粮食总产量达489.35万公斤,人均有粮380公斤,财政总收入达112万元。2005年,新发展美国山核桃2000亩,使全乡建成面积达到7150亩;新发展韦系柳叶桔、玫瑰香柑等中晚熟优良品种900亩,使全乡柑桔建成面积达到10000亩,同时,以科技培训为龙头提升管理经营水平,提升已建桔园的经济效益;新发展生态竹林2000亩,使全乡生态竹林面积达到5000亩;新建920个水窖,使全乡各类小水窖达到9102个,确保烤烟面积每年稳定在4000亩。   2004年底拥有企业个数120个,企业实际缴纳税金总额89万,企业从业人员517人,占农村劳力的6.36%。   2004年乡镇机构设置方面,财政供给人数56人,其中公务员29人,事业编制27人。   乡镇社区环境方面拥有供水站1个,本乡镇公路里程48公里,综合市场2个。拥有学校8所,其中初级中学1所,小学7所,在校学生总数1374人,教师128人,其中中学教师39人,中学生549人。文化站、卫生院各一个,村医疗站7个,其中乡卫生院有医生9人,床位6张。自来水普及率19.8%,有线电视入户率13.7%。   

东山乡

  东山乡位于祥云县东北部,东与大姚、南与姚安接壤,西与刘厂相连,北与禾甸、米甸毗邻。乡政府所在地妙姑,距县城64公里,全乡总面积326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85%,境内山脉纵横,沟谷遍布,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海拔为2868米、最低海拔为1640米。是祥云县唯一的一个少数民族贫困山区乡,全乡辖大古者、干海、新朗、妙姑、新民、余食朗、外居苴、小庄子8个村委会,82个村民小组,2320户其中农业户2315户。2005年总人口9899人,农业人口9738人。民族以彝族为主,彝族人口有8384人,占总人口的86.1%,居住有汉族、白族、傈僳族、苗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5.9%;人口密度30.4人/平方公里,人口自然增长率9‰。  全乡实有耕地面积8081亩,其中田5308亩,地2710亩,常用耕地面积为6616亩,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0.81亩,农村劳动力6299人。农业种植结构上大春以水稻、玉米为主,小春以蚕豆、小麦、豌豆、油菜为主,经济作物有烤烟、油菜、百合等。  全乡有乡镇企业175个,其中工业企业85个,以酒类加工为主的乡镇企业三个,主要以清梅酒和松茸酒为主。  东山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是革命老区,是滇黔桂边纵八支队活动的主要地区,是滇西地下党的革0据地之一,东山彝族人民为云南的解放作了重要的贡献。  东山彝族妇女擅长刺绣,民族刺绣有悠久的历史,手工刺绣的民族服装图案精美,色彩绚丽,剪裁科学,工艺精湛,内容丰富,反映了彝族人民生产生活历史的变迁,充分体现了彝族妇女的勤劳与智慧,刺绣的东西包括头饰、服饰、鞋饰、腰带等,各种饰品根据年龄和婚配情况有所差别,整体搭配协调、精致美观。  改革开放以来,东山乡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乡各族人民,兴修公路,水库,海塘,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到200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实现208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26元,结束了东山等天下雨、靠天吃饭的历史,农业综合效益稳步提升,实现了从吃不饱—吃饱—吃好的突破性转变。“十一五”期间,东山乡党委、政府确立了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和东山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提出了“生态强乡,林牧富民”和“打基础、兴科技、调结构、建支柱,走粮、烟、畜、特、林并举”的发展思路,紧紧围绕“四个一万”(一万亩核桃、一万亩高产稳产农田、一万亩经济作物、一万头大牲畜)工程的目标和任务,大力推广科技措施,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巩固“平安东山”和“无毒乡镇”创建成果,努力推进东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祥城镇特产大全




祥城镇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