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营镇地处宾川县西部,距县城12公里,东接金牛镇,南连宾居镇,西与大理海东、挖色两乡接壤,北与鸡足山镇毗邻;是我县通往州府的必经之路,也是瑞丽、保山、下关进入宾川境内的要道,素称“宾川西大门”。全镇辖4个村委会,66个村民小组,5871户,23532人,农业人口有22894人,人口密度为81人/平方公里;居住着汉族、白族、苗族、傈僳族、彝族、傣族、拉祜族7个民族。国土面积291.78平方公里,最高海拔2950.6米(杨柳村黑坭塘),最低海拔1600米(小银甸),镇政府所在地海拔1660米;总耕地面积33917亩,其中田12592亩,地21325亩。2003年国民经济总收入8429万元,财政总收入262.29万元,人均粮食582公斤,人均纯收入1967元。国家二级柏油路凤太路穿境而过,过境线长39公里;
境内土地资源和物产丰富。丘陵坝、山区、半山区分布于各村委会,土壤肥沃,雨量充沛,小区气候明显,最高气温30℃,最低气温-6℃,适宜于种植多种作物,盛产水稻、烤烟、玉米、小麦、油菜、香叶、蔬菜、梨、苹果、蜜桃、板栗、青梅等多种农经作物;矿藏有莉村的磺铁矿、铅锌矿;
镇内观音阁景点素来以雄、险、奇、幽的自然景观和浓郁的宗教气息吸引着无数旅游观光者和善男信女。近两年来,镇党委政府加强对景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建设,着力在强化景点基础设施,优化景区生态环境,提升景点管理服务水平上下功夫,并实施了景点游道及周边环境的绿化美化工程,从而使景区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生态环境日益优美,文化内蕴不断丰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成为了集吃、住、游、娱为一体的休闲好去处。
".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2.35万人 | 291.78平方公里 | 532924104 | 671600 | 0872 | 查看 大营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萂村村 | ·宾川县旅游·宾川县特产·宾川县十大特产·宾川县十景·宾川县 | 0 |
---- |
查看 萂村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简介 |
---|---|
金牛镇 |
金牛镇是0宾川县委、县人民政府为加快撤县建市步伐,实施宾川县“十五”发展战略,撤销原牛井、太和两镇于2002年8月13日成立的新镇,是宾川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总面积272.97平方公里,全镇现有耕地73626亩,其中水田53983亩,山地19643亩,人均耕地0.89亩。全镇主要粮食作物有稻谷、玉米、蚕豆、小麦等,经济作物有蔬菜、油菜、桔果、甘蔗、烤烟、葡萄、香叶等。下辖5个社区、9个居民委员会、2个村委会,有108个自然村,183个村民小组,总户数24406户,常住人口83574人,居住着汉、白、回、彝等17个民族。最高点大尖峰大脑包海拔2939米,最低点甸尾村河边河堤1400米,平均海拔2169.5米。镇内河流均属金沙江源头水系,主要有引洱入宾水系、海稍水系、大银甸水系、炼洞河水系四大水系。气候以“干”、“热”为显著特点,年平均气温19℃,最热为6—7月,最高气温38℃,最冷为1—2月,最低温度—6.4℃。镇内光热充足,物产丰富,交通便利,通讯便捷,土地肥沃,雨热同期,有“天然温室”之美称。 优越的自然条件,给金牛镇这块宾川的热区宝地带来了丰富的物产和热区资源,各类农作物产量极高,蔬菜品质优良,具有冬早、反季、四季不绝之特点,西红柿、水果、甘蔗享誉东北、西北,并远销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还是全省的香料、甜叶菊的主产区。金牛镇的椪柑、脐橙誉满全滇,素有“桔果之乡”的美誉,种植面积达8940亩,年产柑桔7013吨。辖区内还有储量达1.4亿吨的硅藻土、400万吨的无烟煤和丰富的石灰石。近年来,优质软籽石榴在该镇也有了较大的发展,现种植面积达4790亩,年产量达415吨。“宾川县干甸万亩绿色优质石榴园”建设项目,就位于金牛镇辖区内的金甸居委会。该园区生产的优质软籽石榴,已取得绿色食品认证,2002年注册了“爽馨”牌商标。2003年11月28日,在广州举行的第七届国际食品工业博览会上又荣获了金奖。 金牛镇人杰地灵,英才辈出。原北京军区后勤部长赵镕将军,从故乡彩凤居委会彩凤村踏上革命征途,为我党我军的后勤保障工作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竞走名将陈绍果,从江干居委会原江干中学步入体坛,一举夺得“亚锦赛”两枚金牌,并跻身国际体坛,在巴赛罗纳举行的第二十五届奥运会竞走比赛中排名第五。区内的太和、彩凤两个华侨农场与世界25个国家和地区有广泛的联系。. |
宾居镇 |
宾居镇位于宾川县城南部19公里处,东连州城镇、宾居农场,南依祥云县象鼻乡,西邻大理市凤仪镇,北靠本县大营镇。南北长19.5公里,东西宽15.8公里,国土总面积158.23平方公里。全镇辖8个村委会,57个自然村,123个村民小组,居住着汉、白、彝、回、傣等14个民族。2003年末全镇有9300户36382人。其中,农业人口有35364人,非农业人口有1018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78人,耕地面积35915亩,有效灌溉面积31800亩,农业人口人均耕地1.01亩。近年来宾居镇坚持以科技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按照“三线两片一山二厂”的生产布局建成了烤烟、桔果、葱蒜、果松、乳牛养殖等七大基地。盛产冬早蔬菜、松茸等多种土特产,有效促进了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财政收入的增加,人民生活的改善,加快推进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2003年末农村经济总收入达13915万元,财政收入达276.3万元,人均纯收入达2163元。 宾居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樊绰《云南志》几处提到宾居,曾因博南古道穿腹而过,往来客商驻足经营,民国以来商业比较繁荣,文明古迹较多,除了历史记载的文武庙、红白旗时的杜文秀帅府遗址,还有保护完好的宾居清真寺,依山傍水的大王庙,景色逸人的夕照寺,青山环抱的仁慈湖,长年流水的黑树龙潭。宾居素有“滇剧花灯之乡”的美称,共有群众文化艺术研究会、宾居洞经古乐学会、杨官滇剧团、宾居花灯剧团、7支门球队、37支业余演出队等多个群团组织。每逢正月初一到十五庙会期间,商贾云集仁慈湖畔大王庙前,各种文艺演出活动丰富精彩,在旅游、休闲、观光的同时,领略独具特色的宾居文化,一品宾居名特小吃。 宾居镇依托得天独厚的气候,丰富的水源,便利的交通,经济发展后劲日益增强,多种优势产业并存、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日益明显。一、现有农业支柱产业:烤烟:3000亩,预计产值800万元;桔果4243亩,预计产值1158万元;大蒜8044亩,预计产值3613万元;小葱7527亩,预计产值1141万元;奶牛984头,预计产值3329万元;冬早番茄2926亩,产值878万元;二、工业经济:清水河香葱厂年实现总产值290万元,年上缴税收10余万元,每年为群众创收260余万元。闽鑫页岩机制砖厂年实现总产值280万元,上缴税收5万余元。循环窑9个,年加工生石灰20万立方米;. |
州城镇 |
州城镇位于云南省大理州宾川县坝子东南部,距省城昆明360公里,距州府下关60公里,南面与祥云县接壤,西北与中国五大佛教名山之一的鸡足山相望。全镇总面19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3000多亩,镇域规划面积156.13平方公里。 辖8个村委会,164个村民小组,居住有汉、白、回、纳西等10多个民族。总人口43808人。2000年,全镇乡镇企业总产值9625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20176万元,粮食总产14442吨,人均占有粮食340公斤,镇财政收入360万元,人均纯收入1745元。 -区域气候 州城处于亚热带冬干夏湿低纬高原季风气候区,“冬无极寒,夏无极暑”,光照充足,热量丰富,立体气候明显,年平均气温17.9℃。州城“东枕钟英,南屏帽岭,西峙笔架”,中为平坝,自然风光优美,山清水秀,物产富庶。 -区域历史 州城古镇,又名“白霞城”,因此地出现过白霞焕彩的奇景而得名。位于宾川县东南钟英山麓,居宾川坝子腰部,扼南北之要冲,地势险要,是古代通往中原的重要通道和驿站。州城古城建于明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据清雍正《宾川州志》载:“初筑时,取坐东向西,乙山辛向。周四里三分,高一丈五尺。四门:东曰迎晖,南曰永安,北曰柔远。计垛口一千二七。”后“永安”改“南薰”。四门之上建有城楼,南、北二门外各有月城,城四角各有角楼。城墙曾于清嘉庆年间、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民国14年(公元1925年)、民国25年(公元1936年)和民国38年(1949年)多次维修。解放后,城墙大部分被拆除,现在还有约200多米城墙保存较好,厚重的城砖上“咸丰二年知州造”、“曹”等字样,仍清晰可见。 -旅游古迹 州城古城为正方形棋盘式格局。十字街中心建有四层、六角、攒尖、过街钟鼓楼(宾兴楼),雄居全城中心。古城内除保存钟鼓楼外,还保存有文庙、武庙、城隍庙、忠烈祠、观音阁、报国寺、文昌宫、南薰桥、天主教堂、四川会馆、笔山书院等一大批古建筑群和明、民清民国古民居建筑。忠烈祠与笔册书院,文庙武庙与天主教堂,观音阁与文昌宫和报国寺等呈组团布局充分体现了古代城镇建设筑规制中“人神共治”“众教合一”的精神。现古城、西、南、北四条街道仍持着古道风貌,古民居铺面分列两侧,古风犹存。目前整座城池基本保持着明、清时代的古城格局,在云南省众多的乡镇中,古镇风貌保持得如此完整的并不多见。 -区域环境 初春季节,朝阳初升,春风和煦。钟鼓楼上风铃叮——不绝于耳,那些名胜古迹、古老民居,沐浴在春光中,一派古色古香、瑞气祥和的景象。秋雨过后,天空明净,气候清新。文、武庙顶,青苔翠绿,古意盎然;南薰桥下,溪流淙淙,令人心旷神怡。 |
大营镇 |
大营镇地处宾川县西部,距县城12公里,东接金牛镇,南连宾居镇,西与大理海东、挖色两乡接壤,北与鸡足山镇毗邻;是我县通往州府的必经之路,也是瑞丽、保山、下关进入宾川境内的要道,素称“宾川西大门”。全镇辖4个村委会,66个村民小组,5871户,23532人,农业人口有22894人,人口密度为81人/平方公里;居住着汉族、白族、苗族、傈僳族、彝族、傣族、拉祜族7个民族。国土面积291.78平方公里,最高海拔2950.6米(杨柳村黑坭塘),最低海拔1600米(小银甸),镇政府所在地海拔1660米;总耕地面积33917亩,其中田12592亩,地21325亩。2003年国民经济总收入8429万元,财政总收入262.29万元,人均粮食582公斤,人均纯收入1967元。国家二级柏油路凤太路穿境而过,过境线长39公里; 境内土地资源和物产丰富。丘陵坝、山区、半山区分布于各村委会,土壤肥沃,雨量充沛,小区气候明显,最高气温30℃,最低气温-6℃,适宜于种植多种作物,盛产水稻、烤烟、玉米、小麦、油菜、香叶、蔬菜、梨、苹果、蜜桃、板栗、青梅等多种农经作物;矿藏有莉村的磺铁矿、铅锌矿; 镇内观音阁景点素来以雄、险、奇、幽的自然景观和浓郁的宗教气息吸引着无数旅游观光者和善男信女。近两年来,镇党委政府加强对景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建设,着力在强化景点基础设施,优化景区生态环境,提升景点管理服务水平上下功夫,并实施了景点游道及周边环境的绿化美化工程,从而使景区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生态环境日益优美,文化内蕴不断丰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成为了集吃、住、游、娱为一体的休闲好去处。 ". |
鸡足山镇 |
" 鸡足山镇地处大理州宾川县西北角的中国五大佛教名山之一的鸡足山脚下,在东经100°17′~100°31′和北纬25°49′~25°59′之间,距县城32公里。东与金牛镇相连,西与大理洱海隔山相望,南和大营镇相接,北与鹤庆县毗邻接壤,东北和力角镇相交界。镇政府所在地海拔1818.6米,年平均气温13℃,年均降雨量932毫米。 鸡足山镇前身是炼洞乡,为满足鸡足山旅游业发展的需要,1999年3月29日经云南省人民政府以云政复〔1999〕19号文件正式批准撤销炼洞乡设立鸡足山镇。全镇总面积315.77平方公里,境内居住着汉、白、傈僳等10个民族,辖8个村委会,85个自然村,9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4738人,其中农业人口24220人,耕地面积23994亩,人口密度78人/平方公里,在总人口中,白族占45.3%,镇政府所在地沙址行政村占98.5%。境内交通便利,资源丰富。既有牛沙公路和岩花公路纵贯全境,更有康盒路、宾邓路衔接大理和丽江所形成的旅游交通大环线;既有食用价值很高的小白草乌、附子、冷菌、鸡枞等特产,还盛产山桃、杏、白木瓜、板栗、泡核桃、杨梅、柑桔、葡萄、枇杷等。 撤乡建镇以来,镇党委、政府一班人立足镇情,抢抓机遇,紧紧围绕“把鸡足山镇建设成为集中国佛教文化特色和白族民居丰富文化内涵为一体的中国佛教名山第一镇”的目标,大力实施“农业稳镇、工业强镇、旅游兴镇”战略,精心培植烤烟、旅游、亚麻三大支柱产业,先后兴办起了南诏御酒实业总公司、鸡足山地方产品开发公司、鸡足山生物资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鸡足山明泉有限责任公司、利民建材厂、佛都神骑有限公司、华御亚麻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等非公企业,发展了数十家“农家乐”旅游户及500多家个体工商户,新建立了三个科学养畜示范基地。同时,依托鸡足山一千多年的佛教文化和白族民居建筑艺术,以高起点、上档次、有特色、突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主题,聘请重庆大学人文艺术学院作了《鸡足山镇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完成投资5000多万元,建起了一座富有“青瓦、白墙、水彩画,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后两院落、溪水绕房走”的白族民居建筑特色的小城镇,使城市服务功能明显提高,极大地改善了投资环境,全镇经济社会得到迅速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明显提高。. |
力角镇 |
" 力角镇位于宾川县最北端,东与平川镇接壤,南与金牛镇相连,西与鸡足山镇交界,北与丽江地区永胜县毗邻,祥宁公路穿镇而过。全镇总面积19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69万亩,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1.6亩,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完善,是宾川县典型的农业经济大镇。全镇辖8个村民委员会,81个自然村,112个村民小组,居住着汉族、彝族、白族、傈僳族、纳西族等9个民族,总人口30206人。2003年末,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达1008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080元。 力角具有得天独厚的热区资源优势和宽广的土地资源优势,属典型的金沙江干热河谷气候,年平均气温达18℃,年平均日照2719.4小时,日照率为62%,全年无霜期达294天以上,境内光热充足,雨量适中,无霜期长,生产节令提前,适宜各种林果、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生长,农业生产优势明显,素有“热区宝地”之称。海拔1260--1700米,国土面积19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69万亩,人均占有耕地1.6亩,尚有可开发耕地3万余亩,均分布在1260--1500米之间,土壤肥沃、酸碱适中,适宜200多种农作物生长,主产白肋烟、亚麻、水稻、玉米、花生、莴笋、蔬菜、甘蔗等农经作物,目前,石榴、葡萄、薯蓣、花椒、大枣等新兴产业培植取得初步成效,发展前景喜人。 力角物产丰富,各类农经作物产量极高,品质优良,玉米、蔬菜、水果具有冬早、反季、四季不绝的特点。窝笋籽享誉东北、四川、重庆一带,甜脆玉米、早碗豆、冬蚕豆、葱蒜、辣椒远销全国各地……支柱产业白肋烟、亚麻,优势产业石榴、葡萄等。此外,镇党委政府还大胆试种薯蓣及其它中药材。镇内工业企业有自和页岩砖厂、鑫隆亚麻有限公司、大湾哨葱片加工厂、岩涧桥电站,有农贸市场4个、生猪交易市场3个,饮食服务45家,从业人员890人。 力角民风纯仆,社会安定,政治文明,交通便利,通信、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事业长足发展。有联通、移动两大电讯集团的信号塔4座,光纤传输电视、广播覆盖全镇;有群众文艺演出队4支;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33所,幼儿园4所;有村级卫生所9家,镇级卫生院1家;有省级文明村1个,州县文明单位(村)14个。. |
平川镇 |
平川镇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境内东北部,距县城牛井54公里。东临楚雄州大姚县和本县古底、拉乌两乡,南接祥云米甸乡,西邻太和、力角两镇,北与钟英乡接壤,国土面积322平方公里。是宾川县东部三乡一镇经济、文化、信息、商贸中心和交通枢纽。辖李子院、帽角山、罗九、康宁、平川、禾头、石岩、盘谷、底么、马花、朱苦拉11个村委会。共有115个自然村,142个村民小组,总户数6172户,总人口27249人,其中农业人口25741人,非农业人口 1508人。总人口中少数民族6785人,占24.9%,其中白族 4639人,彝族1457人,回族80人,傈僳族509人,土族86人,拉祜族14人。 全镇总耕地面积27285亩,其中水田面积11123亩,山地面积13187亩,临时耕地2975亩,人均占有耕地1.07亩,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农业山区镇。平川镇属中亚热带冬干夏湿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区,多年平均气温17.9摄氏度,最高气温39.2摄氏度,最低气温—4.4摄氏度,平均无霜期266天,平均日照时数2719.4小时,多年平均降雨量563毫米,年最大降雨量795.6毫米,最小降雨量304.4毫米,多年平均蒸发量2497.6毫米,干旱天数243天。气候炎热,光照充足,热量充沛,无霜期长,适宜于多种农作物生长,素有“天然温室”、“热区宝地”的美称。 ". |
乔甸镇 |
" 乔甸镇位于宾川县南部,素称“宾川南大门”,省级经济干线宾祥公路穿境而过,境内有蓄水5321万立方米、境内全县最大的水库——海稍水库,是闻名全省的海稍鱼饮食品牌发源地。全镇国土面积196平方千米,辖6个村委会、77个村民小组,居住着以白族为主的汉、彝、回等12个民族,总人口22206人。2003年农村经济总收入5804万元,财政收入37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00元。 近几年来,镇党委、政府按照“农业稳镇、工业强镇、三产富镇”的战略发展思路,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各项社会事业长足发展。 (一)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发展后劲明显增强。一是抓住宾祥公路建设机遇,实施境内34公里二级路面建设,先后建成了李捷至椿坪、河边至杨保、小梨园、杜家箐等乡村道路,实施了新街、阿悟等村民小组村间道路硬化工程,构建了乡村道路网络。二是先后建成了全长12.14公里的西大沟工程,实施了土官水库东沟4.5公里三面光改造工程,完成了瓢山水库、莲根海、大兴海等一大批小库塘坝建设,大水利框架基本形成。三是完成了退耕还林12600亩,沼气池建设2200口,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3.2万亩,生态建取得明显成效。 (二)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一是巩固发展烤烟支柱产业,培植亚麻、油菜等新兴产业,2003年全镇共种植烤烟11500亩(收购总值达1670万元),亚麻12270亩,油菜7000亩,基本实现了大春一棵烟(烤烟),小春两朵花(亚麻、油菜)的规模化种植、产业化经营的路子,切实增加了农民收入。二是紧紧抓住县委、县政府发展工业经济的机遇,制定并出台优惠政策,大力引资投厂,先后建立了家德页岩砖厂、金宏亚麻初级加工厂等工业企业,工业经济取得了突破性发展。三是充分发挥海稍鱼品牌优势,建设海稍鱼村,大力发展以海稍鱼品牌为龙头的个私经济,构建了以海稍鱼饮食业开发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发展平台。 (三)统筹兼顾,社会各项事业长足发展。一是实施了宾祥公路镇政府所在地杨保街段2公里准二级路面建设和3.5米人行道边线控制,先后完成了镇政府综合办公楼、中学师生住宿楼、电信所办公楼等大批基建工程,完成了杨保街亮化、绿化、美化工程,集镇功能不断完善,初具小城镇雏形。. |
钟英傈僳族彝族乡 |
钟英傈僳族彝族乡位于宾川县东北部,东与楚雄州大姚县隔江相望,南和本县平川镇、古底乡接壤,西与丽江地区永胜县片角镇毗邻,北由金沙江相隔与永胜县东风乡遥相呼应,是三州三县的交叉结合部,是典型的“一鸡鸣三州”之地。 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金牛镇75公里,全乡国土面积292平方公里,辖6个村委会,74个村民小组。2003年底,全乡共有2321户,总人口9805人。居住有汉、彝、傈僳、白、拉祜、傣六种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5582人,占总人口的56.8%。各民族人口分布情况是:汉族4253人,占人口的43.2%;彝族1880人,占总人口的19.1%;傈僳族3438人,占总人口的35%;白族35人,占总人口的0.4%;其他少数民族229人,占总人口的2.32%。傈僳族主要分布在唐古地、芝麻登、赵卡拉3个村委会,彝族主要分布在西山村委会。全乡设有一所初级中学,6所完小,52个一师一校点,教师130人,在校学生1370人。这里山高坡陡箐深,最高海拔3218米,最低海拔1100米,具有典型的立体气候。是集边远、贫困、民族为一体的高寒山区特困乡,1996年被列为全省506个扶贫攻坚乡之一。 钟英乡由于地域宽广,北部有金沙江绕境而过,形成了独特的干热河谷气候。由北到南地势陡然升高,致使东南、西南两部地处崇山峻岭之中,形成典型的立体性气候。多元性气候再加上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钟英乡丰富的特产环境,适宜药业发展。全乡境内的特产主要有宝丰寺的优质蜂糖梨,宝丰寺萝卜、青菜等无公害蔬菜,含蛋白较多的西山核桃,肉质优良的纯种黑山羊,香纯的鲁崩山小甑酒等。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炭、磁铁矿等。农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麦、玉米、豆类、薯类;经济作物有烤烟、香叶、花生、油菜、水果、蔬菜等。畜牧业以牛、羊、猪为主。 钟英乡鲁地拉电站建设是钟英乡乃至全州全县千载难逢的历史性发展机遇。现电站建设的外业勘测已全面结束,进入评审论证阶段,很快将启动。据西北设计院专家介绍,鲁地拉电站投资规模上百个亿,装机容量220万千瓦。电站建设时可提供非常多的劳动力就业和带动一大批二、三产业的发展。建成后将有力带动我县和我乡的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 |
拉乌彝族乡 |
拉乌彝族乡位于云南省宾川县东部,乡政府所在地碧鸡庄距县城78公里,辖区东与楚雄州大姚县接壤,南与祥云县交界,西与本县州城、平川两镇相连,北与古底乡毗邻,是山区四乡镇通往大姚、祥云的门户,是拉乌乡加大对外开放、加速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条件。 2006年,全乡经济总收入达2490万元,财政收入19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926元,被云南省人民政府授予“云南省生态乡镇”光荣称号。[1] -人口民族 全乡辖有7个村委会,71个村民小组,有居民2646户,总人口10787人,居住有汉、彝、白、苗、傈僳5个民族,其中以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全乡人口数的41%,是全县最边远的高寒山区少数民族乡。[2] -地理环境 全乡国土面积241.5平方公里。有林地面积189.1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81%,是全县森林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集原始森林、用材林、次生林、水源林、风景林为一体的林区。全乡有耕地面积12158亩(其中水田2536亩,水浇地2571木,旱地面积7051亩),人均占有耕地1.12亩。境内高山河谷相间,最高海拔五顶山3241米,最低海拔三撇坟1310米,年平均气温15.7℃,降雨量860毫米,海拔高差大,形成高山寒冷,中部温凉,沿河炎热的立体气候。 -自然资源 拉乌乡山清水秀,资源富集,经济活跃,优势明显,开发前景广阔。地处两州三县五乡镇的区位优势,是拉乌乡加大对外开放、加速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条件;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为拉乌乡赢得了“核桃之乡”的美誉;独特的生产生活环境、原汁原味的农特产品造就了独特的自然优势,使拉乌乡成为建立绿色食品基地的理想地区;储量在150 万吨以上,煤层达60至70公分的煤炭资源优势以及水量丰沛,其规模可建国家级水电站的水能资源优势是拉乌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潜力。 拉乌乡,一个美丽神奇的地方,一个具有诸多资源优势的地方;一个快速发展、欣欣向荣的地方,这里有着大自然恩赐的树花菜、苦菜、树头菜、双眼皮花鳅以及自然放养的家畜食品;有着彝家儿0美的歌声、舞蹈;有着奇特的婚俗和带有踩犁头、放神等民间艺术瑰宝;有着白龙聚会为主的赏不完的山川美景,驻足这片美丽神奇的土地,彝家儿女为之骄傲;畅游这片多情而开放的土地,让人流连忘返。 -特色产业 核桃产业 目前该乡共有农村经济合作组织2个,一个是拉乌峨溪金果有限责任公司;另一个是拉乌核桃协会。拉乌峨溪金果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05年8月,牵头组织是拉乌村的一部分致富带头人,参加的农户共12户,成员户农民人均纯收入3000元,该公司主要从事核桃的营销,由于公司刚刚成立,处于起步探索阶段,运行情况一般。拉乌核桃协会成立于2005年12月,共有会员70户,成员户农民人均纯收入2000元。协会牵头组织是拉乌村“两委”班子,协会主要为群众提供在核桃种植、烘烤、销售方面的一些技术信息,帮助群众增加收入,协会有健全的规章制度,每个季度组织一次会员活动。 [3] 拉乌峨溪金果有限责任公司和拉乌核桃协会的成立对促进全乡核桃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推广新式核桃烘烤烤房,有效提高了核桃烘烤质量,拉乌峨溪金果有限责任公司在盈利的同时,很大程度上解放了剩余劳动力,促进了农民群众增收,2006年全乡核桃发展到8.23万亩、82.3万株,产量达1800吨,产值达3200万元。拉乌核桃产业发展走上了规模化种植、产业化发展的轨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