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阳镇位于永平县西南,东接厂街,南与水泄相连,西与保山市隆阳区隔澜沧相望,北同博南镇山水相连。国土面积422.1平方公里,辖杉阳、仁寿、兴隆、小寨、岩洞、阿海寨、普棚、永和、盘龙、抱龙、松坡、金河12个村民委员会,252个村民小组,人口41359人,居住着汉、白、回、苗、傈僳等16个民族,有耕地30265亩,其中水田12576亩,旱地17689亩,是永平的人口大镇和粮食主产区之一。 “十六”大以来,杉阳镇历届党委、政府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牢固树立“三观”,团结和带领全镇人民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进取,围绕“抓生态,打基础,辟财源,促增收,不拘一格求发展”的经济工作思路,坚持“三个文明”一起抓,全镇社会稳定,经济运行平稳,农村经济总收入10228万元,粮食总播面积48977亩,总产量13933吨,农民人均纯收入1327元。——名胜古迹 杉阳古称“杉木和”,博南古道穿境而过,自古以来就是农茂桑香,商贸云集的边贸重镇。悠久的历史积淀了杉阳厚重的文化,使杉阳每个地名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也使杉阳成为永平县名胜古迹最多的乡镇之一:有被称为“西南第一桥”、“金齿咽喉”的世界最古老的铁索桥——霁虹桥,有原始森林覆盖下倍感清幽的金光寺、永国寺;有相传由“摆夷人”所建的西山寺;有《徐霞客游记》载“北下及溪,石桥跨溪……其桥有亭上覆,曰凤鸣桥”的凤鸣桥,有由康熙帝御笔亲题“觉路遥”的江顶寺及“古道雄关”过街楼……。——工贸企业 通过历届党委、政府的努力,不断强化招商引资工作,创新工作机制,全镇上下树立了无工不富和全民招商的意识;出台优惠政策和加大向外招商引资力度;积极论证储备项目,以项目招商。近年来,共引进了云海石膏厂、永启拉丝制钉厂、鑫联麻业有限公司、石膏粉厂、杉阳农机加油站、天然食品厂、腾云硅厂等非公有制企业,全镇个体工商户达到466户,从业人员587人,注册资金505.4万元。在“十一五”期间,将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抓好以小寨村石膏矿、花椒园石膏矿、永和铜矿为重点的招商引资工作。——小城镇建设 杉阳集镇总体规划面积2.1平方公里,以“文化品位高,居住环境美,发展商机好”为发展目标,布局围绕“五横两纵”道路为重:龙华路由南向北发展,逐步建成特色一条街;街子房河路向周边延伸。.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4.14万人 | 422.1平方公里 | 532928102 | 672600 | 0872 | 查看 杉阳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博南镇 |
博南镇成立于2005年12月,由原老街、曲硐两镇撤并而成。位于永平县境中西部,是县城所在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辖区东邻北斗彝族乡和龙街镇,南接厂街彝族乡,西靠杉阳镇并与保山市、云龙县隔澜沧江分治,北连龙门乡。全镇土地总面积466.3平方公里。地处昆明至畹町和大理至保山的中间地段,昆畹公路和大保高速公路自东向西穿境而过,东达大理,西至保山,经大保高速公路向东至州府所在地大理市90公里,距省会昆明市430公里,西距保山市政府驻地隆阳区80公里;县际公路南通昌宁,北达云龙。交通四通八达,地理和区位极为优越。博南镇地处云岭山脉分支博南山和云台山之间,地势东西高、中部低,县城坝子为北高南低。境内山峦重叠、河谷纵横,海拔差异较大,最高海拔点2706米(初一铺光头山),最低海拔点1353米(沙鲁村碱水坡),县城海拔1620米。银江河为镇内主要河流,属澜沧江支流,由西北向东南纵贯镇境,注入厂街彝族乡,其境内主要支流有东山河、卓潘河、菜园河、观音河、中屯河、摇头河、马街河、曲硐新河等。过境河流主要有位于西北边界的澜沧江。银江河之东是云台山,银江河之西是博南山,形成两山夹一坝,坝中一条河,高山、河谷、盆地纵横交错的独特地形。全镇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因海拔差异较大,立体气候较为明显。博南镇属典型的半山半坝结合区,镇辖1个社区和13个村,其中老街社区和胜泉、苏屯、七屯、曲硐、桃新、坡脚6个村地处坝区,初一铺、青羊厂、新田、花桥、东庄、卓潘、沙鲁7个村为山区村。镇人民政府驻地为老街社区。全镇有27个党(总)支部,153个党小组,党员总数1852人,其中预备党员48人,女性436人,少数民族482人。有261个村(居)民小组、284个自然村。2005年底,全镇总户数14304户,其中农业户10697户,非农业户3607户。总人口51425人,其中农业人口39501人,非农业人口 11924人;男性26182人,女性25243人。居住着15个民族,其中汉族有38595人,回族9549人,白族1446人,彝族1413人,其他民族422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24.95%。回族是境内居住的主要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18.57%;曲硐村是滇西最大的回族聚居村。. |
杉阳镇 |
杉阳镇位于永平县西南,东接厂街,南与水泄相连,西与保山市隆阳区隔澜沧相望,北同博南镇山水相连。国土面积422.1平方公里,辖杉阳、仁寿、兴隆、小寨、岩洞、阿海寨、普棚、永和、盘龙、抱龙、松坡、金河12个村民委员会,252个村民小组,人口41359人,居住着汉、白、回、苗、傈僳等16个民族,有耕地30265亩,其中水田12576亩,旱地17689亩,是永平的人口大镇和粮食主产区之一。 “十六”大以来,杉阳镇历届党委、政府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牢固树立“三观”,团结和带领全镇人民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进取,围绕“抓生态,打基础,辟财源,促增收,不拘一格求发展”的经济工作思路,坚持“三个文明”一起抓,全镇社会稳定,经济运行平稳,农村经济总收入10228万元,粮食总播面积48977亩,总产量13933吨,农民人均纯收入1327元。——名胜古迹 杉阳古称“杉木和”,博南古道穿境而过,自古以来就是农茂桑香,商贸云集的边贸重镇。悠久的历史积淀了杉阳厚重的文化,使杉阳每个地名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也使杉阳成为永平县名胜古迹最多的乡镇之一:有被称为“西南第一桥”、“金齿咽喉”的世界最古老的铁索桥——霁虹桥,有原始森林覆盖下倍感清幽的金光寺、永国寺;有相传由“摆夷人”所建的西山寺;有《徐霞客游记》载“北下及溪,石桥跨溪……其桥有亭上覆,曰凤鸣桥”的凤鸣桥,有由康熙帝御笔亲题“觉路遥”的江顶寺及“古道雄关”过街楼……。——工贸企业 通过历届党委、政府的努力,不断强化招商引资工作,创新工作机制,全镇上下树立了无工不富和全民招商的意识;出台优惠政策和加大向外招商引资力度;积极论证储备项目,以项目招商。近年来,共引进了云海石膏厂、永启拉丝制钉厂、鑫联麻业有限公司、石膏粉厂、杉阳农机加油站、天然食品厂、腾云硅厂等非公有制企业,全镇个体工商户达到466户,从业人员587人,注册资金505.4万元。在“十一五”期间,将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抓好以小寨村石膏矿、花椒园石膏矿、永和铜矿为重点的招商引资工作。——小城镇建设 杉阳集镇总体规划面积2.1平方公里,以“文化品位高,居住环境美,发展商机好”为发展目标,布局围绕“五横两纵”道路为重:龙华路由南向北发展,逐步建成特色一条街;街子房河路向周边延伸。. |
龙街镇 |
龙街镇位于永平县城东南部42公里处,距州府下关80公里,东与漾濞县鸡街乡和魏山县马鞍山乡为邻,南与昌宁县珠街乡接壤,西与水泄和厂街镶嵌,北与漾濞县龙潭乡交界,地处“两州四县”结合部。全镇国土面积464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820米,其中,最高海拔古富村万宝山2760米,最低海拔青禾早村沙底1340米,镇人民政府驻地龙街村委会。 龙街镇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以农业为主的典型山区镇,全镇辖11个村民委员会,179个村民小组。2005年末,全镇总户数5758户,其中,农业户数5216户,总人口22108人,其中男性11620人,女性10488人,农业人口21082人,占总人口数的95 %,非农业人口1026人,人口密度47.6人/平方公里,人口出生率8.4 ‰,死亡率4.5‰,自然增长率4‰;境内居住着汉、彝、白、苗、傈僳、回、哈尼、傣、景颇、基诺、侗11个民族,汉族6989人,占总人口18 %,少数民族人口15119人,其中,彝族10833人,白族386人,苗族1253人,傈僳族356人,回族2270人,其它少数民族21人;全镇实有耕地25069亩,其中,常用耕地24434亩(田6341亩,地18093亩),临时性耕地635亩,人均占有耕地1.1亩。全年粮食总产量901万公斤,人均生产粮食407公斤;大牲畜年末存栏16379头,出栏4268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742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95元,比2004年增92元;2005年,全镇种植烤烟6922.9亩,烟农2172户,烟叶收购总量达210.55万斤,其中:中上等烟叶185.55万斤,超额完成5.55万斤。烟农收入达1129.71万元,同比增长178.7万元,增18.7%,烤烟贡献财税236万元,同比增26万元,增12.38 %。烤烟生产再上新台阶,取得了“双控”以来最好成绩。全镇森林覆盖率为78%,资源十分丰富。2005年末,全镇泡核桃种植面积达8万多亩,产量900吨,产值达1531万元,白木瓜、白大蒜、西归、黄果、香橼、佛手柑已逐渐成为该镇的特色产品。. |
龙门乡 |
【地理位置】永平县龙门乡位于永平县北部,乡人民政府驻地官上村委会距县城10公里。因境内有一著名的龙潭箐而得“龙门”之称。辖区东与本县北斗乡接壤,西南与博南镇为邻,北与云龙县山水相连,老滇缅公路穿乡而过,国土面积297.4平方公里。全境地形呈长方形,北高南低,山多坝少,平均海拔2230米,其中,最高海拔龙门村老基地2786米,最低海拔石家村燕子河1674米,境内有丰富的煤炭、铜矿等矿藏资源。【民族人口】永平县龙门乡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典型山区乡,全乡辖7个村民委员会107个村民小组。2005年末,全乡总户数3226户,其中,农业户数2739户,总人口12065人,其中男性6459人,女性5606人,农业人口11376人,占总人口数的94.29%,非农业人口689人,人口密度41人/平方公里,人口出生率11.99‰,死亡率6.16‰,自然增长率5.8‰;境内居住着汉、彝、白、苗、傈僳、回等九个民族,汉族9070人,占总人口75.17%,少数民族人口2995人,占总人口的24.83%,其中,白族1192人,回族939人,彝族662人,傈僳族131人,苗族40人;全乡实有耕地12560亩,其中,水田7004亩,旱地5556亩),人均占有耕地1.1亩。【经济状况】2005年末,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490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73元;全年粮食总产量628.2万公斤,人均生产粮食552公斤;大牲畜年末存栏9860头,出栏2769头;种植亚麻1200亩;种植蚕桑865亩;发展生态茶3500亩;种植泡核桃75000多亩;泡核桃年产量达4200百公斤,白木瓜年产量达2800百公斤,花椒年产量达141百公斤。泡核桃、白木瓜、花椒、生态茶、蚕桑已逐渐成为龙门广大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 |
北斗乡 |
北斗乡位于永平县城东北部,是大理州永平、漾濞、云龙西三县九乡镇的结合部,东与漾濞县太平乡、富恒乡隔河相望,北与云龙县团结、保丰两乡山水相连,西与我县龙门乡、博南镇接壤,南与我县龙街镇相连,“博南古道”、老滇缅公路、320国道和黄金公路穿境而过,大保高速公路擦边而过。相传北斗村东面太保山上有七星石,面朝北,古有“七星朝斗”之说,故名“北斗”。乡政府驻地北斗村,西距县城从老滇缅公路29公里、从320国道37公里,东至州府大理市64公里,北至云龙县城 76 公里,自古为东部迤西之要冲,是我县的东大门。全乡国土面积482平方公里,居全县乡镇首位,人口密度26人/平方公里。辖北斗、梅花、上寨、新村、黄连、六米、黑豆场、双河、栗树坪9个村委会,辖120个村民小组,195个自然村。2005年末全乡共有人口3121户,12565人,其中农业户2808户,农业人口11616人,占总人口的92.4%。从整体上看,北斗最显著的特点是集民族、山区、贫困为一体:从民族看,全乡共有汉族、彝族、傈僳族、白族、回族、苗族等六个世居民族杂居而住,少数民族人口8779人,占总人口的69.9%,其中彝族6998人,占55.7%,主要分布在全乡9个村,其次是白族1248人,占总人口的9.9%,主要分布在双河、栗树坪、黄连、新村四个村,傈僳族439人,占总人口的3.5%,主要分布在上寨村万松庵、新楼房、龙炸河三个村民小组,民族整体素质、开放意识、生活习俗等方面都需进一步改进;从山区看,全乡99%以上属于山区,像乡政府驻地的缓坡不到1%,境内最高海拔2979.1米,最低海拔1360米,具有典型的立体气候特征,森林覆盖率为70.3%;从贫困看,全乡9个村中,属省级特困村4个,贫困村2个,一般村3个,70%以上的群众居住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寒冷凉地区。全乡支柱产业以粮食、烤烟、泡核桃和畜牧业生产为主。200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535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87元。2005年末耕地面积24667亩,人均耕地1.96亩,在耕地面积中水田1757亩,旱地22910亩。农作物播种面积38976亩,其中小春作物面积15151亩;大春作物面积23825亩。粮食总产5637吨,人均占有粮食448.6公斤。. |
厂街乡 |
|
水泄乡 |
水泄乡有国土面积395.5平方公里,东邻龙街彝族镇;南隔四季利河与保山地区昌宁县苟街乡为邻;西靠杉阳乡并隔澜沧江与保山相望;北与厂街彝族乡接壤。延伸部上,跨银江河断裂带之上,形成了高山与河谷交替分布的特殊地形。全乡有耕地面积27826亩,其中,水田5227亩,旱地21919亩,人均耕地1.72亩。2007年全乡总户数4653户16858人,其中男性8800人,女性8058人,农业户4203户16220人,占90.3%,非农户450户638人,占9.7%,人口密度43人/平方公里。境内居住着彝、汉、苗、傈僳、白、回、纳西、景颇等8个民族,汉族占24.9%,少数民族人口12763人,其中彝族11249人,苗族579人,白族537人,傈僳族343人,回族49人,纳西族4人,景颇族1人。 水泄乡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18℃,年平均降雨量825毫米。地势西高东低,海拔相对高差为1793米,最高海拔2780米,最低海拔1130米(全县最低)。立体气候显著,具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独特气候状况,全乡森林覆盖率为45%,具有良好的生态优势,交通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矿产资源优势,水能资源优势。盛产白木瓜、野生天麻、松茸、花椒、木耳、石竹等农特产品,银江河、黑水河贯穿全境,水能资源丰富,有年发电量3504万度、2592万度的小水电站各1座,35KV降压站1座,另有水底三岔河电站1座待开发,小团山110KV降压站正在建设,预计2008年12月可竣工投入使用。永昌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捷,手机信号、程控电话覆盖全乡9个行政村,通讯便捷。乡内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铜、铁、铅、锑、锌、砷、硫、金、银、硅、石膏等,目前已探明的铜矿储量有30万个金属吨,石膏矿储量10万吨,初步探明铁矿储量500万吨。 1978年以来,水泄乡党委、政府在党的富民兴乡政策带动下,团结带领全乡各族人民,走出了一条符合乡情的粮、烟、畜、基础设施、小城镇建设、工业化同步发展的特色之路,全乡经济社会发展势头好,后劲足。2007年全乡完成农村经济总收入11187万元,工业总产值13650万元,工业增加值121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94元,财政总收入920万元,全乡中上等烟叶产量达1.59万担,烟农收入1040万元,粮豆播种面积43600亩,粮食总产量8481吨,全乡泡核桃种植面积84495亩,产量504吨,经济收入达1260万元;肉牛存栏9016头,黑山羊18986只,出栏肉牛3141头,出栏黑山羊10683只,肉类总产为1740吨,直接经济总收入达3480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