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概况 三营历史悠久,是六诏时期的施浪诏故地,元世祖忽必烈入大理时以此为吐蕃襟喉,留军三百户镇守,“三营”因之得名。1958年至1961年,设剑川大县时曾为县政府驻地,后归洱源县,先后设人民公社、区、乡,2000年8月撤乡建镇。 三营镇位于洱源县城东北部,东连鹤庆县,南接玉湖镇,西壤茈碧乡,北邻牛街乡,214国道由南向北纵贯全境,交通便利。全镇国土面积274平方公里,地势呈北高南低,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镇人民政府驻地三营街,距县城17公里,海拔2110米,年均气温14.2℃,年均降雨量800毫米。全镇辖士登、三营、永胜、共和、新联、永联、永乐、南大坪、石岩、白草、新龙11个村委会93个自然村172个村民小组,其中南大坪、白草属特困山区,石岩属一般山区。住有汉、白、彝、藏、傣、回、傈僳、纳西等17个民族。2002年末总人口44492人。二、资源及基础建设 土地资源:耕地面积63635亩,其中承包地53671亩,人均耕地1.4亩。农作物播种面积112953亩(粮食88842亩)。 生物资源: 1、乳畜资源:2002年良种乳牛存栏12022头,鲜奶交售量11253吨,乳畜产值达1423.5万元。2、梅果资源:现有梅园2万多亩,核桃、板栗等干果1万多亩。3、林业资源:林地面积27620亩,其中用材林8943亩,护林12472亩、经济林12637亩。森林覆盖率31.5%。4、中药材资源:三营是滇西北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人工种植和加工经营药材历史悠久,药材资源丰富,农历二月十五庄稼会上,中药材销售量可达15吨。 矿产资源:金属矿产有铜、铅、锌等;非金属矿产有煤、粘土。优质粘土是当地生产红砖和轻型建筑材料的理想原料。 地热资源:境内以火焰山为中心的地热区,地下热水、热气资源丰富。火焰山地热喷泉,高达30余米,是云南省独有的高温地热喷泉景观。现已建有集温泉沐浴、餐饮、休闲住宿为一体的火焰山温泉城。 水利资源:境交易会的三岔河、茨河、海西海灌区配套工程的跃进渠以及三营东干渠四大水系,由北向南汇苴河入洱海,水利资源丰富。三岔河水库已经国家立项建设,库容量1200万立方米,现已建有年发电量258万千瓦时水电站一座。随着国家烟水工程和金沙江流域综合开发配套项目的建设,全镇田园化建设已初具规模,水利化程度达82%。.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274平方公里 | 532930104 | 671200 | 0872 | 查看 三营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茈碧湖镇 |
茈碧乡位于洱源县中北部,东接三营,南连县城,西毗乔后,北界剑川县沙溪。国土面积有197平方公里,海拨2090米,年均气温13℃至14℃,所降雨量700-800毫米,无霜期约200天左右,日照年均约11小时,境内有8个民族,其中白、汉、回、彝为世居民族,现有人口19465人,其中白族13214人占67.89%,汉族2499人占12.84%,回族566人占2.9%,彝族3173人占16.3%,其他各民族13人占0.07%。茈碧乡古有宁北(赕),汉属叶榆(大理),唐属南诏浪穹州,宁属大理(国)浪穹县,元代一统于中央,明清沿制,1912年(民国元年)属洱源县至今,乡内有七个村民委员会,即坝区的果胜、碧云、永兴、海口、大-庄和山区的松鹤、哨横,下属个自然村102个农业社。茈碧乡境内自然资源非常丰富,或开发、或转化、或调整,可以充分利用。 土地资源----总面积215453.0亩,人均占有11.34亩,现已利用160839.3亩,占74.65%,未利用54613.7亩,占25.35%.园地面积2471.9 亩,占总面积的1.15%;耕地面积26495.3亩,占总面积的在12.3%;水域面积15731.9亩,占总面积的7.3%;林地面积109016.9亩,占总面积的50.6%;城镇村庄工矿用地面积5834.4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71%;交通用地面积1288.9亩,占土地总面积的0.6%。 气候资源----全境气候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特别适宜于水稻以及林果等农作物、经济作物的生长。 矿产资源----境内主要储有煤、大理石、石灰石等矿藏资源,其中尤以建筑业中较为优质的米黄大理石的储量最为可观,已知探明的储量为1500万立方米,质量仅次于意大利进口的同类产品。 水力资源----茈碧乡境内水力资源的储量十分丰富,仅来凤河的蕴藏有2000千瓦的水力资源,可进行梯级开发。目前,日发电量平均400千瓦的来凤河一级电站已发电。 自然生物资源---茈碧的松鹤、溪登、石照壁、吉菜四个山区自然村有大片的林地,松林里生长有丰富的野生菌类。这些野生菌类中最为名贵的要数松茸,而产量最大的数大松甸村,该村所产的松茸个大、肉质厚、含有多种矿物质,近几年销售行情一路走好,远销日本等国,亦为当地群众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
邓川镇 |
|
右所镇 |
位置面积 右所镇位于洱源县城东南部,东经100°03′,北纬26°01′,东有马鞍山与鹤庆县西邑镇、黄坪镇相靠,南有德源山、云弄峰与邓川镇、江尾镇、大理市喜洲镇接壤,西枕点苍山延伸与凤羽镇相邻,北依蒲陀山与玉湖镇、三营镇相接。国土面积302.43平方千米,其中山区面积占70%,坝区面积占30%。镇政府驻右所,海拔1971米,距县城18千米。 历史沿革 右所镇汉代属叶榆县,后为邓赕诏所据,南诏并五诏后,置邓川睑,元初设德元千户所于中所,属大理上万户,至元十一年改为邓川州至清末,辛亥革命后,改为邓川县,县城驻现今的邓川镇新州。解放初设玉泉区、崇政区,1951年至1955年设邓川县,1958年与洱源县合并后成立邓川人民公社,1961年分出成立右所公社,1963年改称右所区,1970年恢复为右所公社,1984年成立右所区,1985年将腾龙、旧州、邓川划归邓川管辖,1988年区改乡,成立右所乡,2000年8月撤乡设镇。 行政区划 右所镇辖右所、三枚、梅和、中所、团结、西湖、幸福、温水、松曲、永安、陈官11年坝区村,焦石、腊坪、起胜3个山区村,共14个村委会,105个自然村,163个村民小组,其中焦石、腊坪、起胜为高寒贫特困山区村,腊坪、起胜为重点扶持村。 人口民族 2002年末全镇总人口51956人,其中农业人口50466人,占总人口的97%。有汉族、白族、回族、彝族4个世居民族,汉族有24419人,占总人口的47%,白族有27537人,占总人口的42%。 地理气候 右所镇地貌为东、西、北三面高,东南部低,右所坝子四面环山,尤如一个聚宝盆,主要山脉东有马鞍山、西有点苍山延伸的罗时山、北有蒲陀山,最高海拔3255米,最低海拔1910米,坝区平均1978米。有苴河、永安江、罗时江三条河流由北向南经邓川、江尾归入洱海,属澜沧江流域洱海水系,有西湖、东湖、绿玉池三个淡水湖,正常年景,西湖水面面积6000多亩,蓄水量3500万立方米,东湖、绿玉池已沼泽化,全镇水面积7万多亩,水网密布,沟渠纵横,是洱海主要水源的流经区和产水区,水质经化验,均属清洁水。. |
三营镇 |
一、基本概况 三营历史悠久,是六诏时期的施浪诏故地,元世祖忽必烈入大理时以此为吐蕃襟喉,留军三百户镇守,“三营”因之得名。1958年至1961年,设剑川大县时曾为县政府驻地,后归洱源县,先后设人民公社、区、乡,2000年8月撤乡建镇。 三营镇位于洱源县城东北部,东连鹤庆县,南接玉湖镇,西壤茈碧乡,北邻牛街乡,214国道由南向北纵贯全境,交通便利。全镇国土面积274平方公里,地势呈北高南低,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镇人民政府驻地三营街,距县城17公里,海拔2110米,年均气温14.2℃,年均降雨量800毫米。全镇辖士登、三营、永胜、共和、新联、永联、永乐、南大坪、石岩、白草、新龙11个村委会93个自然村172个村民小组,其中南大坪、白草属特困山区,石岩属一般山区。住有汉、白、彝、藏、傣、回、傈僳、纳西等17个民族。2002年末总人口44492人。二、资源及基础建设 土地资源:耕地面积63635亩,其中承包地53671亩,人均耕地1.4亩。农作物播种面积112953亩(粮食88842亩)。 生物资源: 1、乳畜资源:2002年良种乳牛存栏12022头,鲜奶交售量11253吨,乳畜产值达1423.5万元。2、梅果资源:现有梅园2万多亩,核桃、板栗等干果1万多亩。3、林业资源:林地面积27620亩,其中用材林8943亩,护林12472亩、经济林12637亩。森林覆盖率31.5%。4、中药材资源:三营是滇西北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人工种植和加工经营药材历史悠久,药材资源丰富,农历二月十五庄稼会上,中药材销售量可达15吨。 矿产资源:金属矿产有铜、铅、锌等;非金属矿产有煤、粘土。优质粘土是当地生产红砖和轻型建筑材料的理想原料。 地热资源:境内以火焰山为中心的地热区,地下热水、热气资源丰富。火焰山地热喷泉,高达30余米,是云南省独有的高温地热喷泉景观。现已建有集温泉沐浴、餐饮、休闲住宿为一体的火焰山温泉城。 水利资源:境交易会的三岔河、茨河、海西海灌区配套工程的跃进渠以及三营东干渠四大水系,由北向南汇苴河入洱海,水利资源丰富。三岔河水库已经国家立项建设,库容量1200万立方米,现已建有年发电量258万千瓦时水电站一座。随着国家烟水工程和金沙江流域综合开发配套项目的建设,全镇田园化建设已初具规模,水利化程度达82%。. |
凤羽镇 |
" 位置面积 凤羽位于洱源县城西南部,东邻右所,西靠炼铁,南接大理花甸坝和漾濞县脉地乡,平均海拔2200米,全镇国土面积209平方公里,镇政府驻地凤翔村委会,离县城18公里,距214国道20公里。 历史沿革 西汉以前,凤羽坝还是高山湖泊的洪荒年代,湖西的水滨就有罗武人居住,过着渔猎为主的生活。后至汉前,楚将“庄乔开滇”率兵数万入滇,原居住在西北高原的氏羌族群,有部份随之落居,在滇海区域,并形成许多部落。经凤羽不再翻山入大理而滞留下来,定居湖东与湖西罗武人遥遥相对,面水而居,后来逐步强大,打败罗武人,占领湖西。至唐代,由于地质发生变化,湖的东北岸出现裂口,湖水排干,形成平坦的凤羽坝,并形成一定规模的村落,后随着外地居民不断迁入定居,规模不断扩大。南诏时凤羽属邓川洲,到南诏晚期设凤羽县,大理国时设凤羽郡,明洪年间归并浪穹县后设凤羽巡检司,民国时设凤羽乡归洱源县,新中国成立后至1956年11月大理白族自治州成立设凤羽乡,1958年后先后改为凤羽公社,凤羽区等,1987年设为凤羽乡,2000年9月撤乡设镇。 行政区划 凤羽镇辖凤翔、源胜、上寺、白米、江登、凤河、庄上、起凤、振兴九个村委会,共43个自然村,121个村民小组,其中庄上村于2002年被州人民政府列为全州扶贫开发重点扶持村。 人口民族 2002年末全镇总户数7654户,总人口31118人,其中农业30327人,人口密度167人/平方公里,境内有汉、白、回、傣、彝、纳西等11个民族,其中白族人口30581人,占总人口的98.3%。 地理气候 凤羽镇是一个四面环山的盆地形区域,地形由南向北倾斜,全镇除庄上村委会和上寺村委会的大涧自然村属半山区外,其它均属坝区。凤羽属亚热带高原山地立体气候,年平均气温13℃,最低月气温5℃(12月和1月),最高月平均气温21℃(6——7月),年降雨量750毫米,常年主导风向为西南风。镇内洪涝,春冬干旱,低温、霜冻和冰雹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 经济和社会发展 “九五”实施以来,凤羽镇农村经济总收入,年均递增3.6%,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均递增13.2%,财政收入年均3%递增,粮食产量2%递增。. |
乔后镇 |
位置面积 乔后镇位于洱源县西北部,地处东经99°46′10″,北纬26°6′,东连茈碧乡,南接炼铁乡,西毗云龙县长辛乡,北壤剑川县弥沙乡、沙溪镇。国土总面积509.4平方公里(764061.8亩),其中山区487.4平方公里,坝区22平方公里。镇人民政府驻地乔后村委会,平均海拔高度为1870米,距洱源县城71公里。 历史沿革 乔后原属丽江木知府剑川县所辖,至民国时期仍属剑川县,1949年4月成立乔后区委,是月划归剑川县建制,但纳入西山特区活动范围,12月云南解放,乔后正式划归剑川县建制。1949年8月建立乔后区人民政务委员会,9月改称人民政府,1950年8月改称为第五区,1958年11月改乔后为胜利人民公社,1961年10月剑川县撤大县为剑川县、洱源县(含原邓川县),同时将原属剑川的乔后公社划归洱源县。1962年改称乔后公社,10月改为乔后区公所,1969年底改称人民公社,1981年1月改设为公社管理委员会,1984年3月改称为乔后区公所,至1990年撤乔后区公所改设为乔后镇人民政府。 行政区划 乔后镇辖有乔后、大集、源安邑、柴坝、大树、温坡、丰乐、文开、永新、黄花坪、新坪共11个村委会,其中柴坝、大树、温坡、丰乐、文开、永新、黄花坪、新坪共8个村委会为贫特困村,乔后、大集、源安邑三个村委会为山区贫困村,全镇共有135个自然村。 人口民族 2002年末全镇总人口20731人,其中农业人中18082人,占87%,现有10个民族,其中白族、汉族、回族、彝族、傈僳族为世居民族,白族16097人,占77.7%,汉族2006人,占9.7%。 地理气候 乔后镇地处云岭南部,地形西北高、东南低,多山,最高海拔2800米,最低海拔1800米,多为高山峡谷,全镇除乔后河谷区外其余是高寒分散山区,澜沧江支流黑潓江横向流经乔后,将全镇切割为两半。主要河流为黑潓江,境内山脉为西罗坪山山脉支脉,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乔后形成了特殊的河谷性气候,其早晚温差大,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在1400左右,年平均日照时间为2400小时,无霜期290天,年平均气温14.6℃,最低气温7.6℃,最高气温超过30℃。. |
牛街乡 |
乡镇简介 云南省洱源县牛街乡 牛街乡地处云南洱源东北,处东经99度59秒,北纬26度15秒,东与鹤庆县接壤,西北与剑川县山水相连。全乡下辖11个村委会,134个村民小组。有人口22343人,境内居住有汉、白、彝、傈僳等8个民族。国土面积267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26481亩,平均耕地1.19亩。2002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1400多元。 自然资源 牛街乡自然资源丰富,温泉星罗棋布、铜矿、煤矿、石棉矿等资源储量丰富。全乡森林覆盖率达64%,境内大小河流纵横交错,由于植被和水土保持保护较好,牛街成为洱海上游最重要的水源林保护区之一。牛街境内遐迩闻名的海西海,素有高原明珠之称谓,由于水质好、水量充沛、最近被列为大理市二城区引水工程项目并已开工建设。有“小蝴蝶泉”之称的上站龙潭,流水淙淙,清澈见底,风景优美,逐渐成为人的休闲娱乐的首选场所。更为难得的是牛街地热资源丰富,集镇一带热水随处可见,经过几年的开发利用,牛街温泉已享誉各地,吸引了中甸、丽江、鹤庆、剑川等地的游客到牛街休闲度假,泡温泉浴,有力地带动了牛街旅游业的发展。 历史文化 由于历史上牛街曾是往来于鹤庆、剑川等地的站口,餐饮业较为繁荣,加之牛街独特产品荷包豆, 云南省洱源县牛街乡 味道鲜美;海西海的檀香鱼,肉质细腻,连骨连刺都可一次食用,是高原鱼类中的珍品,属席上佳肴。还有牛街妇女高超的厨艺,使得牛街的餐饮文化享誉八方,南来北往的旅客,商人都喜欢选择在牛街就餐,这就使牛街的餐饮服务业愈加繁荣,境内214国道从南到北就有60多家大小餐馆,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种植业 大小白芸豆,种植近万亩,曾出口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可食野生菌类多达20多种,当地农民每年为此收入近百万元,近百种野生中草药材分布于150平方公里的森林中,野生动物有所增加,中华锦鸡、黑熊、猴子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 经济发展 云南省洱源县牛街乡 该乡改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近2000万元修通了机耕路,排水沟,山区实行“坡改梯”。实现了山区梯地化,坝区田园化,同时积极发展经济林果,种植干果(核桃、板栗)2950亩,种植梅子3000亩,种植车桑子1000亩,金丝豆500亩,除虫菊1000亩(育苗),加大了农村经济发展后劲。乳畜业发展较快,2001年底大牲畜存栏为8003头,其中良种乳牛4284头,且在快速增长中。建成一个乳牛示范村,启动改厩工程,推广种植美国特高黑麦草2600亩。畜牧业总产量1499万元,比上年增长126万元。 调整农户产品结构,加大了对大白芸豆、荷包豆、金丝豆、除虫菊、黑麦草的种植推广,2003年共增加种植大小白芸豆2000亩,荷包豆500亩,大蒜400亩,香水白合花50亩,金丝豆500亩,黑麦草2000亩,除虫菊1000亩,扩大了财源、税源。 发展非公有制企业,加大了非公有制经济的扶持力度,并不断为其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经营范围,2001年,全乡乡镇企业营业总收入已达4190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达1755万元,实现利税430万元,并不断以年15%递增。 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为解决“瓶颈”问题,投资160万元建成了牛街集镇人畜引水工程,另外再投资33万元对东山水网进行改造,投资137万元建成了牛沙公路,路长19.43公里,投资80万元架通龙门垃楂坡和上站青吉登电路,实现了全乡村村通电、通路、通水、通电视。 社会事业 全乡文化活动名列全县前茅。全乡共有农村自办演出队5个、洞经古乐队2个、学校文艺队2个、机关合唱队1个。近几年来,洞经古乐队代表洱源县参加历届州民族节汇演三届荣获第一名;机关合唱队参加县调演,荣获第一名;教育演出队,参加县调演荣获过一至三名。太平小学文学社在全州很有名气,曾在省、州、县各种报刊、杂志上发表了几十篇文章,全乡共创建“安全小区”11个,“无毒社区”1个,十星级文明户260户。 环境保护方面。牛街乡历史上就比较重视环保,近两年,农民自愿上山植树达3000多亩,退耕还林1500亩,新建垃圾池25个,改厕40所,建成沼气池250座,清理污水沟4000多米,全乡含磷洗衣粉已彻底根除,每年清运垃圾600多吨,退耕还林1300亩,良好的生态与环保上了新台阶。 |
炼铁乡 |
位置面积 炼铁乡位于洱源县西南部,东邻凤羽镇,南接漾濞县,西毗西山乡,北连乔后镇。全乡国土面积246平方公里。乡政府驻地炼铁村,离县城50公里,海拔2040米。 历史沿革 新中国建立至1969年,炼铁先后设为上江、下江两个区、第四区、罗炼乡、川乡、红星公社(现炼铁、西山)、西山公社、炼铁、川公社、西山区;1970年设为炼铁公社,设7个大队;1984年4月,重新建立区乡,设为炼铁区,设10乡1镇;1988年4月区改乡,建立炼铁乡,设11个村公所;2000年9月,村级体制改革,设11个村民委员会。 行政区划 炼铁乡辖炼铁、新庄、前甸、北邑、江旁、茄叶、翠屏、长邑、田心、纸厂、牛桂丹11个村委会、132个村民小组、5024户,其中纸厂、牛桂丹为高寒贫特困村。 人口民族 2002年末全乡总人口21804人,其中农业人口21156人,非农业人口648人。境内居住着白、汉、彝、纳西、僳傈等14种民族,其中白族占57.1%。 地理气候 炼铁乡东西依山,从海拔1650米的黑潓江河谷到海拔3600米的罗坪山西坡逐级抬高,立体气候特征明显。主要山脉有罗坪山,主要河流为黑潓江、茄叶河,属北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3.9℃,年均降雨量为1200毫米。. |
西山乡 |
一、基本概况 西山乡位于洱源县西南部,地处西罗坪山脉,距县城92公里,东起黑惠江,南同漾濞县毗邻,西与云龙县接壤,北隔乔后镇与剑川县相望,处在洱源、剑川、云龙三县结合部。总面积512平方公里,共辖五个村民委员会,131个村民小组,181个自然村,2002年末全乡总户数为2754户,总人口为12567人。主体民族为白族,杂居着少数彝族。辖区内海拔差异大,立体气候显著,最低海拔1600米,最高海拔3800米,全乡三分之二地区海拔在2500米以上,粮食作物大春以包谷、大白芸豆为主,小春以小麦、苦荞为主。二、丰富资源 (一)土地、农特产品野生中草药材资源 土地总面积覆盖率75.9万亩,耕地面积1.79万亩,其中旱地1.17万亩,水田700多亩。森林面积41.4万亩。有五条主要河流,其中神前河(向阳河)最长,几乎流经全境,水资源丰富。林业及其副产品是全乡重要资源,土特产有核桃、白芸豆、蜂蜜、松子、木耳,以及各种菌类和众多的野生药材,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绿色食品前景广阔。西山是一块充满希望的土地。 (二)林业与经果业资源 西山是洱源县内的主要用材林基地,森林面积41.4万亩,其中有林地27.97万亩、灌木林9.5万亩、疏林5万亩、草场14万亩。森林覆盖率的56%,宜林荒山8.1万亩。主要树种有云南松、华山松、罗汉松、冷杉、栎、白栗、杜鹃、马婴花、山茶、樟木、水冬瓜、枫、山楂、漆树、红豆杉、毛竹等。林间草本植物、菌类和野生药材种类繁多。通过近几年不断加强抚育管护和实施退耕还林,内森林覆盖率不断上升,生态环境良好。 西山乡土地面积宽广,几乎全是山地,且海拔高差大,多数村落分布在2200~2500米海拔带,因此除少数较高寒村社外,都适宜经果树生长。以核桃为主的经果业是西山主要经济来源之一。主要经果品种有核桃、花椒、梅子、梨、苹果等。经过历届党委、政府大力发展以泡核桃为主的经果业,经果业成为的支柱产业,西山被誉为“核桃之乡”。 (三)民族文化资源 由于西山人从不同地方迁徒而来,多民族融合,又长期与外地隔绝,在长期的劳动生息中,积累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遗产。优美委婉的西山白族调,引人入胜的古本故事,深刻含蓄的民间叙事诗,独具特色的俚格歌,感情淳厚的打歌,哀婉如诉的唢呐调,神奇的图腾崇拜和宗教信仰……,西山被誉为仙女撒歌的地方、诗歌王国、民间文学王国、舞蹈王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