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营门街冬云家园社区地处城乡结合部,有两个小区组成,其中:冬云家园是2009年入住的回迁房,6栋17层609户1420人,常住88户220人,寄宿521户1200人,低保6户,残疾人20人,志愿者40人。慧轩家园2008年入住,15栋小产权高层楼房,现居住481户1236人(非农业人口)散居在小区内,低保3户,残疾人6人,志愿者16人。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20111001 | 300380 | 022 | 查看 冬云家园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利海家园社区 |
利海家园坐落在复康路立交桥北装饰城后身,东侧是文正路,北侧是楚雄西道,西侧是文洁路,占地面积132627.04平方米。小区共有20栋楼,71个楼门,1176户,平房64户,共计1240户,人口数为3058人。活动中心设有书法、戏曲队、合唱队、交谊舞队、老年棋牌等,每周都有固定活动时间,平均每周参与文体活动的居民有60余人次。 |
赵苑联合社区 |
一、赵苑联合社区管辖的赵苑西里、兆发、嘉汇园三小区相连接,东临赵庄子空地,南临地铁二号线卞兴站,西到大卞庄,北至西青道。赵苑东里东面是赵庄子空地,南临小稍口空地,西面是南开区秋爽里,北面是跃升里市场。赵苑东、西里最早于1998年建成入住,兆发及嘉汇园于2003年建成入住。社区总面积20.1万平方米,共有39座楼、175个楼门。其中嘉汇园小区4.5万平方米,17座楼、67个楼门,兆发公寓5.4万平方米,8座楼52个楼门。赵苑西里7.3万平方米,10座楼41个楼门。赵苑东里2.9万平方米,4座楼15个楼门。社区总户数:3061户。社区总人数:6733人。低保特困户8户,残疾人9人。社区工作站2008年4月成立,现支部书记兼主任1名,工作人员5名。我社区有联合党支部一个,党员76名。 二、社区网格化管理:分六个网格进行管理。 A网格设有1名网格长,5名党小组长,5名楼栋长,5名卫生员,5名治安员,5名文体员,5名联络员,分为五片:一片管理嘉汇园小区1-4号楼16个门128户,二片管理嘉汇园小区5、7、14号楼15个门120户,三片管理嘉汇园小区6、8-11号楼15个门108户,四片管理嘉汇园小区12、17号楼10个门110户,五片管理嘉汇园小区13、15、18号楼11个门115户。A网格共计581户。 B网格设有1名网格长,4名党小组长,4名楼栋长,4名卫生员,4名治安员,4名文体员,4名联络员,分为四片:一片管理赵苑东里1号楼6个门119户,二片管理管理赵苑东里4号楼15个门108户,三片管理赵苑东里5号楼3个门108户,四片管理赵苑东里6号楼3个门108户。B网格共计443户。 C网格设有1名网格长,4名党小组长,4名楼栋长,4名卫生员,4名治安员,4名文体员,4名联络员,分为四片:一片管理赵苑西里1、9号楼7个门108户,二片管理赵苑西里2号楼4个门129户,三片管理赵苑西里3号楼5个门162户,四片管理赵苑西里4号楼5个门162户。C网格共计561户。 D网格设有1名网格长,3名党小组长,3名楼栋长,3名卫生员,3名治安员,3名文体员,3名联络员,分为三片:一片管理赵苑西里5、6号楼6个门216户,二片管理赵苑西里7号楼5个门186户,三片管理赵苑西里8号楼5个门186户。D网格共计588户。 E网格设有1名网格长,4名党小组长,4名楼栋长,4名卫生员,4名治安员,4名文体员,4名联络员,分为四片:一片管理赵苑西里10号楼与兆发小区1号楼10个门148户,二片管理兆发小区2号楼7个门104户,三片管理兆发小区3号楼7个门108户,四片管理兆发小区4号楼7个门108户。E网格共计468户。 F网格设有1名网格长,3名党小组长,3名楼栋长,3名卫生员,3名治安员,3名文体员,3名联络员,分为三片:一片兆发小区5、8号楼10个门190户,二片管理兆发小区6号楼7个门114户,三片管理兆发小区7号楼8个门116户。F网格共计420户。 |
怡和新村社区 |
怡和新村社区东邻快速路,南邻大明道,北邻泰宁道,西邻外环线。管辖绿洲里小区、南岸家园等小区居民3242户。社区服务中心2014年建成,坐落于西营门街营洁路16号底商,总面积1200平米,分为上下两层,2014年6月投入使用。怡和新村工作站2014年3月成立,现有党支部书记1名,站长1名,工作人员6名,其中取得全国社会工作师证书2名,取得全国助理社会工作师证书1名。社区服务中心以“居民有需求,社区有服务”为目标,把为居民解决实际问题作为切入点和落脚点,努力推动和谐社区建设。 |
小稍直口社区 |
西营门街小稍直口社区地处芥园西道与密云路交口以北,辖区面积1.67平方公里。社区总户数1266户,总人数2329人。户籍居民722户1098人;寄宿户544户,1231人,社区划分3个网格,党员志愿者19人;低保户9户,15人;残疾人43名;居家养老16人;60岁以上人员399人;育龄妇女159人;户籍党员49人,下设1个支部。社区配置党支部书记1名、主任1名、委员2名、物业协管员1名,劳动保障协管员1名。2013年前仅有面积20余平米,2014年随着小稍直口裕达欣园建设项目的竣工启用,推行“一村一居”管理模式,其功能设施完备,并推行网格化管理,办公区设施面积达到1000平方米。社区先后荣获2007年12月7日西青区人民政府防范和处理-问题办公室授予2007:无-村居、2010年西营门街赠予小稍直口社区残疾人协会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
冬云家园社区 |
西营门街冬云家园社区地处城乡结合部,有两个小区组成,其中:冬云家园是2009年入住的回迁房,6栋17层609户1420人,常住88户220人,寄宿521户1200人,低保6户,残疾人20人,志愿者40人。慧轩家园2008年入住,15栋小产权高层楼房,现居住481户1236人(非农业人口)散居在小区内,低保3户,残疾人6人,志愿者16人。 |
王顶堤村 |
王顶堤村总人口5375人,农业户口5375人,总2135户,村民小组32个,村务监督委员会12人。王顶堤位于南开区西南部,原属西青区,1984年划归南开区。据《天津地名志》载:“原为一片荒洼,从八里台往西有一条小河(今复康河原迹),河西段南岸有块高地俗称‘小堤子’。明永乐年间有外来移民王某,于小堤子上定居,拾柴为业,逝后,家人遵嘱葬其于堤上,故得名‘王堤’、‘王连堤’、‘王顶堤’。后来李、徐、房、陈、张等姓氏陆续来此落户,开荒务农形成村落,遂以堤名作村名。”王顶堤村党委下设四个党支部党员224人,村民代表87人,后勤人员96人,集体土地7000于亩。曾荣获五个好村党组织标兵、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村、先进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王顶堤村建于明朝永乐年间,距今已有五百余年历史。 有史以来,全村人民在这块土地上,开荒种稻,养鱼栽藕,园田苇塘,无不丰茂,成为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一九五六年一月十二日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亲临视察,全村上下,欢欣鼓舞,极大地促进了全村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随着城市的规划建设,一九九三年经党总支、村委会决定与天津市金厦房地产开发公司共同对居住区合作开发,迄今历时六年,于一九九九年九月六日,建成楼房49幢,总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全村共有2008户,集6200人全部从低矮的平房喜迁进宽敞明亮的楼房居住,实现了城市化新农村。 王顶堤村历来村风正,民意和,如今全村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富足,精神充实,这是在党和各级领导关怀帮助下,全村干部、群众拼搏创业的结果。立足于此,我们更当爱我家园,拼搏进取,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愿王顶堤村的历史源远流长。 |
兴业里村 |
兴业里村作为城中村,地处南开区,坐落于鞍山西道、西湖道、三潭路等处,交通便利,全村共有村民860余人,党员41人,村班子由5人组成,2014年总收入7322.97万元,人均收入42280元,劳均收入56170元。近年来,在街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按照又好又快、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理念,结合实际,立足多为村民办实事、好事,村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兴业里村解放前居住分散,和市民混居一处,分布范围广,不是自然村,因大部分居住在兴业里所管界内,解放后由区政府派来张泰同志,在其领导及组织下,起名兴业里大队,后改为兴业里村。 1953年,有互助组两个,一个叫“民主”社,一个叫“爱国”社。 1957年,建立高级农业社,走合作化道路。 1958——1983年,实行人民公社期间,四个生产队,隶属天津市南开区万德庄管委会,后转为西营门公社管理。经济结构为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当时人民生活基本得到保证,每年村内小队分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干部群众认真学习领会精神,先后办起建成五金加工厂、电锯加工厂、毛衣加工厂、毛条厂、摩托车检测站、蜡烛厂、废品收购站、新型建筑材料加工厂、兄弟窗帘厂、奥逊日用电子、金星长毛绒有限公司(中韩)、百龄厨房设备有限公司、机械加工厂、塑料厂,集体经济发展迅速,当时已经没有了农田,劳动力全部在第三产业,部分劳力在渔业工作。 1993年,兴业里村换届选举出了新一届领导班子,同年组建成立了天津兴业置业集团。 |
小元村 |
小元村隶属于西青区西营门街,位于咸阳路与芥园西道交口,总人口数598人,农业人口数598人,非农业人口数0人,总户数300户,村民小组4个,村务监督委员会人数3人,党员人数34人,村民代表人数5人,后勤人员总数12人,集体土地总量20亩。 近年来,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在镇党委,村党总支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全体村委班子成员的共同努力,努力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不断加强和完善村内各项建设,使村民有较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并多次荣获上级政府表彰。未来的工作中,小元村领导班子以创造环境优美、社会稳定、家庭和睦、邻里团结、文明富裕、村民安居乐业为目标,将继续奋力拼搏,锐意进取,完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伟大目标。 小园村前名"二郎庄",建村于明朝,清中期改名为小园村,沿用至今。 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饱受战乱之苦的村民陆续返村,在废墟上搭起简易住房。共116家,400余人。当时全村仅有房基地50余亩,恢复园田200多亩。村民自筹建学校一所,学制六年,教学内容是国家教科书,入学年龄6岁以上,历任校长、教员为:王先生、左景彩、张治、傅杰等人。 1953年成立“金玉堂”互助组 1955年成立“红星初级农业社” 1958年成立“红旗人民公社”,属“杨庄子管理区”生产资料所有权归公社所有,由公社统一管理。本年成立了小园村党支部,支部书记:于富德。党员有:于富元、于富德、贾彩义、李文臣、李树凤、刘凤梧、于富林等人。 1959年4月1日,小园村改属赵庄子公社。因临近市区,国家建设征地,村内园田逐渐减少,故开始发展工副业。 1988年,成立津元实业公司并经营发展至今。 |
前园村 |
前园村位于南运河北岸,南侧被南运河环绕怀中,东侧至咸阳路、南至南运河、西至杨庄子、北至商学院,是典型的城中村。全村总户数462户,全村总人口1201人,党员47人。前园村经济主要以第三产业为发展方向,厂房租赁是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主要经济来源于园区厂房租赁收入。目前,前园村位于红桥区地段的老村台子,正处于红桥区长期拆迁未完成停滞阶段,村重点建设和发展在位于西青区管辖范围内的工业小区内。前园村是一个历史悠久,村风文明,村民朴实的村庄,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和老年人工作,前园村有坚持20多年,由村干部“为村退休老人过生日”的工作制度,注重文明家庭和优秀党员推优工作,经过多年的工作,前园村不仅有被评为“西青区平安家庭”的先进家庭,有被评为“天津市好人”之称的党员先-表,还有“全国敬老孝亲典型”代表。全村上下以文明、礼仪相传,以家风、家训形成良好的村风和民情。 相传明朝永乐年间有先民在古庙大觉庵附近落户定居,以庙为村名称大觉庵村。村西有小侯庄村。 1949年两村合并改村名为前园村。“文革”期间(1966年8月至1968年2月)曾名“前进大队”。 1949年全村有110户、476人。耕地450亩,其中旱田220亩、稻田100亩,其余为园田,除种植少量蔬菜外主要种养花卉。花卉种植有200多年历史,从清初到近代,家家养花处处有窖。村外千哇争芳、百花斗艳,呈现一派花乡景象。村民有养育花卉的丰富经验,50年代有多名花匠被本市园林馆所和驻外使馆聘用。其后因城市建设征占土地。花卉种植量锐减,至今仅有少量花窖花场由专业户承包种植或住宅庭院自养自赏。 1995年全村有384户、1021人、劳动力521人。有耕地218亩,其中稻田133亩、园田85亩、花窖5处。工业企业有装饰冲压件厂、金属裁剪厂等共13家。 村民住宅占地面积320亩,建筑面积1.32万平方米。 30年代曾建大觉庵小学一座,于1949年并入杨庄子小学。 1964年建村卫生所,有医室3间、村医2名。 1989年投资建村俱乐部,有活动室2间,面积60平方米,活动场地40平方米。文、体、音像设施齐全,活动经常。 1994年12月被评为明星小康村。 隶属沿革:明代属京师河间府静海县稍直口里;清雍正三年(1725年)属直隶省天津州;雍正九年(1731年)属直隶省天津府天津县西路乡区;民国二年(1913年)属直隶省天津县西乡区;民国六年(1917年)属直隶省天津县第十四区;民国十四年(1925年)属直隶省天津县第三区(杨柳青);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属河北省天津县第二十五乡;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属河北省天津县第三区(杨柳青);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属河北省天津县公署11保;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属河北省天津县第三区小稍直口乡2保。1949年3月属河北省天津县第六区;1950年7月属河北省天津县第五区;1952年5月属天津市天津县第五区;1953年6月属天津市津西郊区杨庄子乡;1958年8月属天津市西郊区红旗人民公社杨庄子管理区(1959年5月红旗人民公社更名为津西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天津市南开区西营门人民公社;1962年2月属天津市西郊区西营门人民公社;1963年2月属天津市西郊区西营门人民公社;1963年2月属天津市西郊区赵庄子人民公社;1964年12月又属天津市西郊区西营门人民公社;1983年9月体制改革后属天津市西郊区西营门乡。同年成立村民委员会。 |
杨庄子村 |
杨庄子村位于红桥区与西青区城乡结合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全村共571户,1003人,有党员58人,村民代表27人,村党总支班子成员5人。 杨庄子村原为农业生产队,属于土地缺乏、人多地少的一个小村庄。以前叫杨家庄,位于天津市的西部,临近西青区,共有土地130亩。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城市的规划、发展建设,土地被逐年征用。从一九七0年以后,从农业生产逐步转向以工副业为主、农业为辅的经营机制。 改革开放,使杨庄子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第三产业初具规模,集体经济飞速发展,职工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村里由原来的两个企业发展成为集体化工、运输、加工等为主的工业体系。 自一九九三年十一月成立企业集团后,集团公司领导因地制宜搞建设,建设了志成工业小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为适应经济多元化的发展,对集体企业进行了机制改革,由原来的集体企业转变为股份合作制、私营、个体等多种经济体制并存,更大地调动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杨庄子村位于城乡结合部,坐落在红桥区,行政隶属于西青区。 一九四九年以后,称为天津县五区,杨庄子管辖区属杨庄子派出所。一九五三年开始,登记户口,划分为杨庄子村,属西郊区管辖,更名为天津市西郊区杨庄子村。 一九五四年组建初级合作社,一九五六年成为高级合作社,一九五八年为津西人民公社,一九六一年属西营门公社,改为津西西营门公社杨庄子大队党支部。一九八八年改为西营门乡杨庄子村,当时为缓解人多地少的状况,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成立了天津市杨庄工商联合公司,一九九三年十一月一日,组建了天津市志成集团。 自天津解放后,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及上级组织的要求,先后成立了党支部、社委会、团支部、妇联、民兵连、综治办、村委会、村公司、集团公司等部门。 |
小稍直村 |
小稍直口村位于城乡结合部,地理位置处在沿南运河往东、西青与南开交界处,西临李家园、东临南开密云路,占地面积600亩。全村有1300余户,共有纯农业人口2520余人。村民小组38个。 2009年5月村委会瞄准市政府重点工程的机遇,在村原址进行了平房改造工程,目前已完成一期还迁房建设,占全部工程量的45%,600余户村民住上了新楼房,二期还迁房建设正在做开工前的最后准备,即可开工,计划2年半内可实现全村村民入住。2013年11月,村委会以市重点工程征地为契机,为村民大幅提高了生活水平,同时还为全村16岁以上的村民缴纳了失地农民养老保险。 小稍直口村村名相传为明朝永乐年间(1400年)以南运河的河流为依据,在上、下之间有一段直河面,取直简称而来。 村内原有一福寿宫,建于元朝,1948年12月解放天津时被国民党先遣军,在组织撤兵时点火烧毁。天津县公立第七小学就建立在福寿宫之内,该小学乃严范孙主办,校长:任文华,始建于1913年间,直到解放。 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八路军军区小队负责人吴常顺进村,组织村民召开第一次村民代表大会(地点:村旧址周家大院),成立农会,推荐闫家礼为农会主任兼党小组组长(第一任书记)。 1953年撤县建区,建乡至1959年成立互助组、合作社、高级社一直到成立人民公社时期。期间共有八个生产小队,隶属西营门公社管理,经济结构为三级所有,生产小队为基础,年内小队按工分分红。 1960年小稍直口村成立党支部至今,卸任党支部书记五人。 1988年6月1日村党支部改为总支机构。 1988年6月20日前身天津市华福工业开发公司成立。 2001年3月变更为凯华经济发展有限公司至今。 2009年5月村内正式启动平房改造,拆迁工作随之进行。2013年初,一期裕达欣园8.7万余平方米住宅楼600户村民入住,2014年启动二期拆迁工作,现二期11万余平方米正在建设之中。 |
赵庄子村 |
赵庄子村慧轩家园小区坐落在西青道与延安路交口处,地处城乡结合部,属于城中村,是西营门街中等村。全村现有村民489户,共1244人,其中党员64人,两委班子6人,2006年5月赵庄子村开始拆迁进行平房改造,建楼房15栋,共计建筑面积90000多㎡,2008年实现入住,小区内基础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环境,提高了生活质量。 赵庄子村解放后叫赵庄子,之后有段时间叫东赵庄子。1962年前叫赵庄子公社,后期又改成赵庄子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后,赵庄子取消小队,成立四个总厂,干部群众认真学习领会精神,先后办起建成五金铸造厂、糖厂、喷漆厂、春和机械厂、三存料厂、拔丝厂、火锅厂、结构厂、化工厂、京照线材厂。 2006年赵庄子村拆迁平改,2008年建成慧轩家园小区,村民都住进了楼房。 |
怡和村 |
怡和村位于城郊结合部,西青区东北部,东靠快速路与红桥区水木天成社区毗邻,南至泰宁道与泰和工业园相连,西至杨柳青农场以外环线为界,北依子牙河与北辰区杨嘴村、刘家房子村隔河相望。全村年纯收入1500万元,主要来源为泰和工业园400亩工业用地厂房的租赁费。怡和村现有农业人口1255人,500户,其中党员60名。村“两委”班子共七人(其中女性2人),有村民代表23人(其中女性7人)。 怡和村至今已有85年的历史,现有农业人口1255人,500户,自1920年就有了住户,都以种菜为主,解放后叫“義和村”,到1951年改为“怡和村”至今,解放后至1961年隶属“天津县”“第五区”“红五星”公社,到1962年至1994年改为天津市西郊区西营门乡(公社),1995年至今改为“天津市西青区西营门街怡和村村委会”,一直延续至今。 |
北菜园村 |
北菜园村坐落于红桥区子牙河南路以南、咸阳北路西侧。现有有集体土地260余亩,北菜园村共112户,村民308人。村内的主要经济来源于北菜园工业区的厂房租赁收入,共有租赁企业32家,全年经济收入662万余元。用于村内的建设和村民各项福利待遇发放。村民生活补贴、退休费等各项福利待遇,每年按照15%-20%比例递增;每年为村民交纳城职保险;根据不同年龄段发放门诊补贴,分别给予400、600、800元。村民大部分以自谋职业为主,村支部每月下发下岗人员生活补贴费700元。退休金1500元。参照国家煤火费发放标准,每年发放520元的煤火费。每年三八妇女节、六一儿童节、九九重阳节、中秋节、春节等重要节日,都要为村民购买节日礼品,送上温馨祝福。 新中国成立后,为天津县管辖,1952年组建红五星合作社,1955年组建红五星高级社,1957年和怡和村组为高级合作社,1967年归属天津红桥区管理,行政组织归属西营门街公社管理,1983年撤销人民公社体制,恢复“乡”建制,改为西营门乡北菜园村民委员会,一直延续至今。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