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理位置
太尉村位于太尉镇中心,东邻朱埠口村、北邻齐桥、南朝东西郭庄、西邻齐桥村。距县城30公里,与许泌路紧临,发往舞阳、漯河的有公交车,交通便利。
二、气候环境
太尉村所处地区属温热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4.6℃,平均降水量836.6毫米,平均日照2898小时,无霜期220天左右,降水适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适宜发展高效农业和建设村级光伏发电项目。
三、经济发展
太尉村产业基础比较薄弱,集体经济收入渠道少。群众经济收入以种植业和外出打工为主,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是烟叶。养殖业以养羊、养猪、养鸡为主,多为家庭型零星养殖。
四、基础设施
太尉村于2016新修2.5米宽村道咱2000米,生产、生活用电、安全饮水工程、宽带网络全部覆盖。综合0中心、文化活动中心融为一体,配备锣鼓、篮球架、乒乓球台等文娱设施。新建标准化卫生室。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五、产业发展
太尉村种植业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传统农业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作物。经济作物主要为花生,种植面积丙百多亩。
为了改变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太尉村通过亲情招商从深圳招引鞋邦加工业,较好的解决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六、基层党建
全村共有中共党员52名,村两委班子1人,其中村党支部3人,村委3人,交叉任职1人。上澧村坚持“四议两公开”,在村党组织的领导下将维护农民基本权益、集体资产管理、发展集体经济和太尉村公益事业等村级重大事项,以及与多数村民利益密切相关的重要问题按照程序组织实施。确保把群众的事情办好、把发展的步子走得更实。
七.贫困分布
全村人口379户、1756人。按照省扶贫对象精准识别管理办法及“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议六定”工作法,2016年经过精准识别,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6户6人。
太尉村致贫的主要原因是:产业基础薄弱,收入渠道少,思想观念落后,主动脱贫的内生动力不足。现有的6户贫困户6人致贫的主要原因是:因病、缺技术、缺劳力等。
近年来,在太尉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县医院的大力支持下,村内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村容村貌有较大改观,太尉村全体村民将在村两委的带领下实现稳定增收,贫困户实现稳步脱贫,早日共同迈入小康生活。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411121106 | 462000 | -- | 查看 太尉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庙张村 |
一、地理位置 庙张村位于太尉镇政府西北约3公里处,东邻魏集村、北临魏候路、南临许泌路、西临关寨村。 二、气候环境 庙张村所处地区属温热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4.6℃,平均降水量836.6毫米,平均日照2898小时,无霜期220天左右,降水适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适宜发展高效农业和建设村级光伏发电项目。 三、经济发展 庙张村以花生种植、林果采摘观光园为主导产业。群众经济收入以种植业和外出打工为主,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养殖业以养鸭、养猪、养鸡为主。 四、基础设施 庙张村于2016年实施整村推进项目,建成户户通道路硬化面积8600多平方米,生产、生活用电、安全饮水工程、宽带网络全部覆盖。综合0中心、文化活动中心融为一体,配备锣鼓、篮球架、乒乓球台等文娱设施。新建标准化卫生室。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五、产业发展 庙张村种植业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传统农业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作物。 为了改变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庙张村通过到户增收花生种植和培育桃李林果产业,较好的解决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六、基层党建 全村共有中共党员50名,村两委班子7人,其中村党支部3人,村委4人,庙张村坚持“四议两公开”,在村党组织的领导下将维护农民基本权益、集体资产管理、发展集体经济和庙张村公益事业等村级重大事项,以及与多数村民利益密切相关的重要问题按照程序组织实施。确保把群众的事情办好、把发展的步子走得更实。 七.贫困分布 全村人口276户、1111人。按照省扶贫对象精准识别管理办法及“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议六定”工作法,2016年经过精准识别,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87户、291人。已脱贫74户259人。2017年通过集中整改,再次精准识别。新增建档立卡贫困户0户0人。庙张村致贫的主要原因是:产业基础薄弱,收入渠道少,思想观念落后,主动脱贫的内生动力不足。现有的13户贫困户32人致贫的主要原因是:因病、缺资金。近年来,在太尉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县扶贫办、县交通局、县水利局、县电业局等县直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村内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村容村貌有较大改观,庙张村全体村民将在村两委的带领下实现稳定增收,贫困户实现稳步脱贫,早日共同迈入小康生活。 |
太尉村 |
一、地理位置 太尉村位于太尉镇中心,东邻朱埠口村、北邻齐桥、南朝东西郭庄、西邻齐桥村。距县城30公里,与许泌路紧临,发往舞阳、漯河的有公交车,交通便利。 二、气候环境 太尉村所处地区属温热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4.6℃,平均降水量836.6毫米,平均日照2898小时,无霜期220天左右,降水适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适宜发展高效农业和建设村级光伏发电项目。 三、经济发展 太尉村产业基础比较薄弱,集体经济收入渠道少。群众经济收入以种植业和外出打工为主,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是烟叶。养殖业以养羊、养猪、养鸡为主,多为家庭型零星养殖。 四、基础设施 太尉村于2016新修2.5米宽村道咱2000米,生产、生活用电、安全饮水工程、宽带网络全部覆盖。综合0中心、文化活动中心融为一体,配备锣鼓、篮球架、乒乓球台等文娱设施。新建标准化卫生室。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五、产业发展 太尉村种植业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传统农业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作物。经济作物主要为花生,种植面积丙百多亩。 为了改变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太尉村通过亲情招商从深圳招引鞋邦加工业,较好的解决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六、基层党建 全村共有中共党员52名,村两委班子1人,其中村党支部3人,村委3人,交叉任职1人。上澧村坚持“四议两公开”,在村党组织的领导下将维护农民基本权益、集体资产管理、发展集体经济和太尉村公益事业等村级重大事项,以及与多数村民利益密切相关的重要问题按照程序组织实施。确保把群众的事情办好、把发展的步子走得更实。 七.贫困分布 全村人口379户、1756人。按照省扶贫对象精准识别管理办法及“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议六定”工作法,2016年经过精准识别,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6户6人。 太尉村致贫的主要原因是:产业基础薄弱,收入渠道少,思想观念落后,主动脱贫的内生动力不足。现有的6户贫困户6人致贫的主要原因是:因病、缺技术、缺劳力等。 近年来,在太尉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县医院的大力支持下,村内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村容村貌有较大改观,太尉村全体村民将在村两委的带领下实现稳定增收,贫困户实现稳步脱贫,早日共同迈入小康生活。 |
东郭庄村 |
一、地理位置 东郭庄村位于太尉镇南部,东邻老刘庄、北靠太尉、南朝马湾水库、西接西郭庄、沙河在村南流过。村子距镇政府3.6公里,紧临省道S241,交通便利。 二、气候环境 东郭庄所处地区属温热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4.6℃,平均降水量836.6毫米,平均日照2898小时,无霜期220天左右,降水适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适宜发展高效农业和建设村级光伏发电项目。 三、经济发展 东郭庄产业基础比较薄弱,集体经济收入渠道少。群众经济收入以种植业和外出打工为主,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是林果。养殖业以养羊、养猪、养鸡为主,多为家庭型零星养殖。以文化旅游,软陶工艺,电声科技。 四、基础设施 东郭庄于2016新修3.5米宽主干道1000米,生产、生活用电、安全饮水工程、宽带网络全部覆盖。综合0中心、文化活动中心融为一体,配备锣鼓、篮球架、乒乓球台等文娱设施。新建标准化卫生室。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五、产业发展 东郭庄种植业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传统农业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作物。经济作物主要为林果,种植面积百余亩。 六、基层党建 全村共有中共党员48名,村两委班子8人,其中村党支部3人,村委5人,东郭庄村坚持“四议两公开”,在村党组织的领导下将维护农民基本权益、集体资产管理、发展集体经济和东郭庄公益事业等村级重大事项,以及与多数村民利益密切相关的重要问题按照程序组织实施。确保把群众的事情办好、把发展的步子走得更实。 七.贫困分布 全村人口307户、1371人。按照省扶贫对象精准识别管理办法及“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议六定”工作法,2016年经过精准识别,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7户、9人,2017年通过集中整改,再次精准识别,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8户12人。2015年县文明办派驻第一支部书记1名,分包4户贫困户。 东郭庄致贫的主要原因是:产业基础薄弱,收入渠道少,思想观念落后,主动脱贫的内生动力不足。现有的8户贫困户12人致贫的主要原因是:因病、因残。其中因病7户9人占75%;因残1户3人占25%。 近年来,在太尉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县扶贫办、县交通局、县水利局、县电业局等县直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村内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村容村貌有较大改观,东郭庄村全体村民将在村两委的带领下实现稳定增收,贫困户实现稳步脱贫,早日共同迈入小康生活。 |
西郭庄村 |
一、地理位置 西郭庄村位于太尉镇政府南沙河马湾闸北100米,距镇政府所在地2公里。 二、气候环境 西郭庄村所处地区属温热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4.6℃,平均降水量836.6毫米,平均日照2898小时,无霜期220天左右,降水适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适宜发展高效农业和建设村级光伏发电项目。 三、经济发展 西郭庄村以文化旅游、软陶工艺、电声科技为主导产业。群众经济收入以种植业和外出打工为主,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养殖业以养羊、养猪、养鸡为主,多为家庭型零星养殖。 四、基础设施 西郭庄村于2016新修3.5米宽主干道2000米,生产、生活用电、安全饮水工程、宽带网络全部覆盖。综合0中心、文化活动中心融为一体,配备锣鼓、篮球架、乒乓球台等文娱设施。新建标准化卫生室。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五、产业发展 西郭庄村种植业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传统农业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作物。 为了改变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西郭庄村通过西郭庄村欢乐公园旅游产业,较好的解决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六、基层党建 全村共有中共党员35名,村两委班子9人,其中村党支部3人,村委6人,西郭庄村坚持“四议两公开”,在村党组织的领导下将维护农民基本权益、集体资产管理、发展集体经济和西郭庄村公益事业等村级重大事项,以及与多数村民利益密切相关的重要问题按照程序组织实施。确保把群众的事情办好、把发展的步子走得更实。 七.贫困分布 全村人口270户、1254人。按照省扶贫对象精准识别管理办法及“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议六定”工作法,2016年经过精准识别,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69户、269人。已脱贫64户24人。2017年通过集中整改,再次精准识别。新增建档立卡贫困户5户13人。西郭庄村致贫的主要原因是:产业基础薄弱,收入渠道少,思想观念落后,主动脱贫的内生动力不足。现有的10户贫困户36人致贫的主要原因是:因病、因残。近年来,在太尉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县扶贫办、县交通局、县水利局、县电业局等县直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村内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村容村貌有较大改观,西郭庄村全体村民将在村两委的带领下实现稳定增收,贫困户实现稳步脱贫,早日共同迈入小康生活。 |
五虎村 |
一、地理位置 五虎村位于太尉镇西南,北邻幸福刘、南朝西郭庄、南边幸福河绕村而过。村子距镇政府2公里,距县城30公里。距离省道S220约1公里。 二、气候环境 五虎村所处地区属温热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4.6℃,平均降水量836.6毫米,平均日照2898小时,无霜期220天左右,降水适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适宜发展高效农业。 三、经济发展 五虎村产业基础比较薄弱,集体经济收入渠道少。群众经济收入以种植业和外出打工为主,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是烟叶。养殖业以养羊、养猪、养鸡为主,多为家庭型零星养殖。 四、基础设施 五虎村于2016新修米宽主干道3000米,生产、生活用电、安全饮水工程、宽带网络全部覆盖。综合0中心、文化活动中心融为一体,乒乓球台等文娱设施。新建标准化卫生室。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五、产业发展 五虎村种植业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传统农业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作物。经济作物主要为烟叶,种植面积百余亩。 为了改变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五虎村通过招商从漯河引进了惠民种业有限公司来五虎村发展种子种植基地,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很好的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 六、基层党建 全村共有中共党员61名,村两委班子7人,其中村党支部3人,村委4人,交叉任职1人。五虎村坚持“四议两公开”,在村党组织的领导下将维护农民基本权益、集体资产管理、发展集体经济和五虎村公益事业等村级重大事项,以及与多数村民利益密切相关的重要问题按照程序组织实施。确保把群众的事情办好、把发展的步子走得更实。 七.贫困分布 全村人口430户、1726人。按照省扶贫对象精准识别管理办法及“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议六定”工作法,2016年经过精准识别,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户、1人,2017年通过集中整改,再次精准识别,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6户9人。五虎村致贫的主要原因是:产业基础薄弱,收入渠道少,思想观念落后,主动脱贫的内生动力不足。现有的7户贫困户10人致贫的主要原因是:因病、因残、其中因病3户4人占40%;因残4户6人占60%。 近年来,在太尉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县扶贫办、县交通局、县农技总站等县直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村内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村容村貌有较大改观,五虎村全体村民将在村两委的带领下实现稳定增收,贫困户实现稳步脱贫,早日共同迈入小康生活。 |
幸福刘村 |
一、地理位置 幸福刘村位于太尉镇西边,东邻五虎村、北靠蔡营村、南朝沙河、西接侯集。村子距镇政府4公里,距县城31.5公里,紧临省道S220,交通便利。 二、气候环境 幸福刘村所处地区属温热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4.6℃,平均降水量836.6毫米,平均日照2898小时,无霜期220天左右,降水适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适宜发展高效农业和建设村级光伏发电项目。 三、经济发展 幸福刘村产业基础比较薄弱,集体经济收入渠道少。群众经济收入以养殖业、种植业和外出打工为主,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养殖业以养羊、养猪、养鸡为主,多为家庭型零星养殖。 四、基础设施 幸福刘村于2015新修3.5米宽主干道1500米,生产、生活用电、安全饮水工程、宽带网络全部覆盖。综合0中心、文化活动中心融为一体,配备锣鼓、篮球架、乒乓球台等文娱设施。新建标准化卫生室。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五、产业发展 幸福刘村种植业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传统农业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作物。近年来,大力发展林果种植,土豆种植、养殖等产业。 六、基层党建 全村共有中共党员45名,村两委班子8人,其中村党支部3人,村委5人。幸福刘村坚持“四议两公开”,在村党组织的领导下将维护农民基本权益、集体资产管理、发展集体经济和幸福刘村公益事业等村级重大事项,以及与多数村民利益密切相关的重要问题按照程序组织实施。确保把群众的事情办好、把发展的步子走得更实。 七.贫困分布 全村人口396户、1712人。按照省扶贫对象精准识别管理办法及“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议六定”工作法,2016年经过精准识别,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3户、3人,2017年通过集中整改,再次精准识别,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8户15人。 幸福刘村致贫的主要原因是:产业基础薄弱,收入渠道少,思想观念落后,主动脱贫的内生动力不足。现有的8户、15人致贫的主要原因是:因病、因学、缺技术、缺劳力等。 近年来,在太尉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县扶贫办、县交通局等县直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村内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村容村貌有较大改观,幸福刘村全体村民将在村两委的带领下实现稳定增收,贫困户实现稳步脱贫,早日共同迈入小康生活。 |
善德村 |
一、地理位置 善德村位于太尉镇西边,东邻关寨村、南临蔡营村、西接侯集。村子距镇政府4公里,距县城31.5公里,紧临省道S220,交通便利。 二、气候环境 善德村所处地区属温热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4.6℃,平均降水量836.6毫米,平均日照2898小时,无霜期220天左右,降水适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适宜发展高效农业和建设村级光伏发电项目。 三、经济发展 善德村产业基础比较薄弱,集体经济收入渠道少。群众经济收入以木材加工、养殖业、种植业和外出打工为主,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养殖业以养羊、养猪、养鸡为主,多为家庭型零星养殖。 四、基础设施 善德村于2015新修3.5米宽主干道1300米,生产、生活用电、安全饮水工程、宽带网络全部覆盖。综合0中心、文化活动中心融为一体,配备锣鼓、篮球架、乒乓球台等文娱设施。新建标准化卫生室。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五、产业发展 善德村种植业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传统农业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作物。近年来,大力发展木材加工,养殖等产业,木材加工达到十家。 六、基层党建 全村共有中共党员52名,村两委班子7人,其中村党支部3人,村委4人,交叉任职1人。善德村坚持“四议两公开”,在村党组织的领导下将维护农民基本权益、集体资产管理、发展集体经济和善德村公益事业等村级重大事项,以及与多数村民利益密切相关的重要问题按照程序组织实施。确保把群众的事情办好、把发展的步子走得更实。 七.贫困分布 全村人口435户、1862人。按照省扶贫对象精准识别管理办法及“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议六定”工作法,2016年经过精准识别,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8户、9人,2017年通过集中整改,再次精准识别,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0户13人。2015年市检察院反贪局派驻第一支部书记1名。 善德村致贫的主要原因是:产业基础薄弱,收入渠道少,思想观念落后,主动脱贫的内生动力不足。现有的10户贫困户13人致贫的主要原因是:因病、因学、缺技术、缺劳力等。 近年来,在太尉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市检察院反贪局、县扶贫办、县交通局、县林技总站等县直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村内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村容村貌有较大改观,善德村全体村民将在村两委的带领下实现稳定增收,贫困户实现稳步脱贫,早日共同迈入小康生活。 |
齐桥村 |
一、地理位置 齐桥村位于镇政府所在地,距县城30公里,距漯河市区40公里,交通便利。 二、气候环境 齐桥村所处地区属温热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4.6℃,平均降水量836.6毫米,平均日照2898小时,无霜期220天左右,降水适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适宜发展高效农业和建设村级光伏发电项目。 三、经济发展 齐桥村产业基础比较薄弱,集体经济收入渠道少。群众经济收入以种植业和外出打工为主,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是花生种植。养殖业以、养猪、养鸡为主,多为家庭型零星养殖。近年来,齐桥村加大种养殖结构调整力度,和帮扶单位一起引导村民外出务工,以花生为主的种植业和生猪为主的养殖业,使村民收入逐渐增加。 四、基础设施 齐桥村于2016新修3.5米宽主干道1000米,已实现巷巷通、户户通,生产、生活用电、安全饮水工程、宽带网络全部覆盖。综合0中心、8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中心融为一体,健身、文化娱乐设施齐全。新建标准化卫生室。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五、产业发展 齐桥村种植业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传统农业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作物。经济作物主要为花生,种植面积670余亩。 六、基层党建 全村共有中共党员57名,村两委班子8人,其中村党支部3人,村委5人。齐桥村坚持“四议两公开”,在村党组织的领导下将维护农民基本权益、集体资产管理、发展集体经济和齐桥村公益事业等村级重大事项,以及与多数村民利益密切相关的重要问题按照程序组织实施。确保把群众的事情办好、把发展的步子走得更实。 七.贫困分布 全村人口443户、1697人。按照省扶贫对象精准识别管理办法及“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议六定”工作法,2016年经过精准识别,全村建档立卡贫困155户、475人,2016年底已脱贫141户,443人。2017年通过集中整改,再次精准识别,全村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5户88人。 齐桥村致贫的主要原因是:产业基础薄弱,收入渠道少,思想观念落后,主动脱贫的内生动力不足。现有的35户贫困户88人致贫的主要原因是:因病、因学、缺技术、缺劳力等。 近年来,在太尉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县扶贫办、县交通局、县水利局、县电业局等县直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村内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村容村貌有较大改观,齐桥村全体村民将在村两委的带领下实现稳定增收,贫困户实现稳步脱贫,早日共同迈入小康生活。 |
关寨村 |
一、地理位置 关寨村位于太尉镇西北部,西邻侯集镇、省道许泌路北侧。村子距镇政府3公里,距县城35公里,交通便利。 二、气候环境 关寨村所处地区属温热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4.6℃,平均降水量836.6毫米,平均日照2898小时,无霜期220天左右,降水适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适宜发展高效农业和种植业。 三、经济发展 关寨村产业基础比较薄弱,集体经济收入渠道少。群众经济收入以烟叶种植业和外出打工为主,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养殖业以养猪、养鸡为主,多为家庭型零星养殖。 四、基础设施 关寨村生产、生活用电、安全饮水工程、宽带网络全部覆盖。综合0中心、文化活动中心融为一体,新建标准化卫生室。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五、产业发展 关寨村种植业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传统农业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作物。 六、基层党建 全村共有中共党员53名,村两委班子9人,其中村党支部4人,村委5人。关寨村坚持“四议两公开”,在村党组织的领导下将维护农民基本权益、集体资产管理、发展集体经济和关寨村公益事业等村级重大事项,以及与多数村民利益密切相关的重要问题按照程序组织实施。确保把群众的事情办好、把发展的步子走得更实。 七.贫困分布 全村人口398户、1580人。按照省扶贫对象精准识别管理办法及“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议六定”工作法,2016年经过精准识别,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78户、279人,2017年通过集中整改,再次精准识别,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93户300人。分别有镇机关干部、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村委委员分包。 关寨村致贫的主要原因是:产业基础薄弱,收入渠道少,思想观念落后,主动脱贫的内生动力不足。现有的93户贫困户300人致贫的主要原因是:因病、因残、因学、缺劳力等。 近年来,在太尉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县扶贫办等单位大力支持下,村内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村容村貌有较大改观,全体村民将在村两委的带领下实现稳定增收,贫困户将实现稳步脱贫,早日共同迈入小康生活。 |
邢庄村 |
邢庄村简介 舞阳县太尉镇邢庄村位于太尉镇政府北1公里处,交通条件便利,四个村民小组,共241户,1018人,耕地1351亩。以粮食种植、畜禽养殖,电子厂务工,收书等打零工为主导产业,人均纯收入4500元。共有贫困户9户,30人。其中低保贫困户6户,一般贫困户3户;9户贫困户中因病致贫6户、因残致贫1户、缺技术2户。 |
林庄村 |
一、地理位置 林庄村位于太尉镇西北,北靠裴城、西接守义张、南靠关寨。下辖林庄、吴庄、寺后任三个自然村,位置比较分散,村子距乡政府6.2公里,距郾襄路2公里,东临许泌路2公里,交通便利。 二、气候环境 林庄村所处地区属温热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4.6℃,平均降水量836.6毫米,平均日照2898小时,无霜期220天左右,降水适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适宜发展高效农业和建设村级光伏发电项目。 三、经济发展 林庄村产业基础比较薄弱,集体经济收入渠道少。群众经济收入以种植业和外出打工为主,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是烟叶。多为家庭型零星养殖。 四、基础设施 林庄村的生产、生活用电、安全饮水工程、宽带网络全部覆盖。综合0中心、文化活动中心融为一体。新建标准化卫生室。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五、产业发展 林庄村种植业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传统农业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作物。经济作物主要为果树,种植面积百余亩。 六、基层党建 全村共有中共党员40名,村两委班子4人,其中村党支部3人,村委1人,交叉任职2人。林庄村坚持“四议两公开”,在村党组织的领导下将维护农民基本权益、集体资产管理、发展集体经济和林庄村公益事业等村级重大事项,以及与多数村民利益密切相关的重要问题按照程序组织实施。确保把群众的事情办好、把发展的步子走得更实。 七.贫困分布 全村人口453户、1749人。按照省扶贫对象精准识别管理办法及“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议六定”工作法,2016年经过精准识别,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户2人,2017年通过集中整改,再次精准识别,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6户7人。 林庄村致贫的主要原因是:产业基础薄弱,收入渠道少,思想观念落后,主动脱贫的内生动力不足。现有的8户贫困户9人致贫的主要原因是:因病。因病8户9人占100%; 近年来,在太尉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镇扶贫办、县移动公司的大力支持下,村内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村容村貌有较大改观,林庄村全体村民将在村两委的带领下实现稳定增收,贫困户实现稳步脱贫,早日共同迈入小康生活。 |
守义张村 |
一、地理位置 守义张村位于太尉镇西北,东邻林庄、北靠苏庄、南朝寺后任、西接大张,是我镇最北面的一个行政村。村子距镇政府7.5公里,距县城35公里,距漯河市35公里。 二、气候环境 守义张村所处地区属温热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4.6℃,平均降水量836.6毫米,平均日照2898小时,无霜期220天左右,降水适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适宜发展高效农业和建设村级光伏发电项目。 三、经济发展 守义张村产业基础比较薄弱,集体经济收入渠道少。群众经济收入以种植业和外出打工为主,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养殖业以养羊、养猪为主,多为家庭型零星养殖。 四、基础设施 守义张村主干道是2006年修建柏油路,生产、生活用电、宽带网络全部覆盖。有综合性文体健身器材。新建标准化卫生室。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五、产业发展 守义张村种植业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传统农业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作物。为了改变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守义张村通过亲情招商从各处招引有制衣工项目,较好的解决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六、基层党建 全村共有中共党员43名,村两委班子7人,其中村党支部3人,村委4人。守义张村坚持“四议两公开”,在村党组织的领导下将维护农民基本权益、集体资产管理、发展集体经济和守义张村公益事业等村级重大事项,以及与多数村民利益密切相关的重要问题按照程序组织实施。确保把群众的事情办好、把发展的步子走得更实。 七.贫困分布 全村人口488户、1996人。按照省扶贫对象精准识别管理办法及“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议六定”工作法,2016年经过精准识别,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3户、13人,2017年通过集中整改,再次精准识别,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共20户26人。 守义张村致贫的主要原因是:产业基础薄弱,收入渠道少,思想观念落后,主动脱贫的内生动力不足。现有的20户贫困户26人致贫的主要原因是:因病、因学、因残、缺劳力等,其中其中分散供养五保户13户13人,低保贫困户5户7人,一般贫困户2户6人,2017年预脱0户0人,政府兜底18户20人, 近年来,在太尉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县扶贫办、县交通局、县水利局、县电业局等县直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村内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村容村貌有较大改观,守义张村全体村民将在村两委的带领下实现稳定增收,贫困户实现稳步脱贫,早日共同迈入小康生活。 |
魏集村 |
一、地理位置 魏集村位于太尉镇政府北段、郾舞交界处,距镇政府所在地2公里。紧临省道S220,交通便利。 二、气候环境 魏集村所处地区属温热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4.6℃,平均降水量836.6毫米,平均日照2898小时,无霜期220天左右,降水适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适宜发展高效农业和建设村级光伏发电项目。 三、经济发展 魏集村产业基础比较薄弱,集体经济收入渠道少。群众经济收入以种植业和外出打工为主,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是烟叶。养殖业以养羊、养猪、养鸡为主,多为家庭型零星养殖。 四、基础设施 魏集村,生产、生活用电、安全饮水工程、宽带网络全部覆盖。综合0中心、文化活动中心融为一体,配备锣鼓、篮球架、乒乓球台等文娱设施。新建标准化卫生室。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五、产业发展 魏集村种植业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传统农业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作物。经济作物主要为烟叶,种植面积百余亩。 六、基层党建 全村共有中共党员55名,村两委班子7人,其中村党支部3人,村委4人。魏集村坚持“四议两公开”,在村党组织的领导下将维护农民基本权益、集体资产管理、发展集体经济和魏集村公益事业等村级重大事项,以及与多数村民利益密切相关的重要问题按照程序组织实施。确保把群众的事情办好、把发展的步子走得更实。 七.贫困分布 全村人口347户、1468人。按照省扶贫对象精准识别管理办法及“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议六定”工作法,2016年经过精准识别,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4户、4人,2017年通过集中整改,再次精准识别,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0户23人。2014年县教师进修学校派驻第一支部书记1名。 魏集村致贫的主要原因是:产业基础薄弱,收入渠道少,思想观念落后,主动脱贫的内生动力不足。 近年来,在太尉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县扶贫办、县交通局、县水利局、县电业局等县直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村内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村容村貌有较大改观,魏集村全体村民将在村两委的带领下实现稳定增收,贫困户实现稳步脱贫,早日共同迈入小康生活。 |
花赵村 |
一、地理位置 花赵村位于太尉镇东北部,东邻郾城县、西靠魏集村、南朝扁担徐村。村子距镇政府2.8公里,距县城35.5公里,交通便利。 二、气候环境 花赵村所处地区属温热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4.6℃,平均降水量836.6毫米,平均日照2898小时,无霜期220天左右,降水适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适宜发展高效农业和种植业。 三、经济发展 花赵村产业基础比较薄弱,集体经济收入渠道少。群众经济收入以养殖业、种植业和外出打工为主,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养殖业以养羊、养猪、养鸡为主,多为家庭型零星养殖。 四、基础设施 花赵村于2015新修3.5米宽主干道1800米连通太尉镇,生产、生活用电、安全饮水工程、宽带网络全部覆盖。综合0中心、文化活动中心融为一体,新建标准化卫生室。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五、产业发展 花赵村种植业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传统农业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作物。 六、基层党建 全村共有中共党员35名,村两委班子5人,其中村党支部3人,村委2人。花赵村坚持“四议两公开”,在村党组织的领导下将维护农民基本权益、集体资产管理、发展集体经济和花赵村公益事业等村级重大事项,以及与多数村民利益密切相关的重要问题按照程序组织实施。确保把群众的事情办好、把发展的步子走得更实。 七.贫困分布 全村人口190户、877人。按照省扶贫对象精准识别管理办法及“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议六定”工作法,2016年经过精准识别,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户、5人,2017年通过集中整改,再次精准识别,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7户17人。分别有支部书记,村委委员分包。 花赵村致贫的主要原因是:产业基础薄弱,收入渠道少,思想观念落后,主动脱贫的内生动力不足。现有的7户贫困户17人致贫的主要原因是:因病、因残、因学、缺劳力等。 近年来,在太尉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县扶贫办等单位大力支持下,村内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村容村貌有较大改观,全体村民将在村两委的带领下实现稳定增收,贫困户将实现稳步脱贫,早日共同迈入小康生活。 |
老刘庄村 |
一、基本情况 老刘庄村位于太尉镇政府东南2公里处,辖老刘庄、寺前刘、狮子张三个自然村。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底,全村耕地面积2235亩,老刘庄村现有453户1899人。 二、人口分布 老刘庄村共有8个村民小组,村两委干部7人,其中老刘庄943人,寺前刘441人,狮子张514人。劳动力资源丰富。现有贫困户15户33人,其中分散供养五保户11户13人,低保贫困户4户20人。2017年拟脱贫2户4人,贫困发生率1.7%。 三、经济发展 老刘庄村经济以农业种植为主,村民大多从事第一产业。主要种植作物为小麦、玉米、大豆,农民收入渠道单一。近年来,太尉镇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引导村民外出务工,种植经济作物发展大棚蔬菜,村民的收入逐年增加。 四、基础设施 老刘庄村东距漯河26公里,南距舞阳30公里,交通便利,已实现村村通,村内部分实现巷巷通。2016年响应县委组织部号召,筹建200平米村室一座500平米村文化广场一个,配备了部分健身器材,使村民在茶余饭后有个健身的场所。 五、气侯条件 舞阳县位于暖温带南部边缘,属于暖湿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四季分明。平均气温为14.7℃,7月份最热,年平均气温为27.5℃;1月份最冷,年平均气温为0.5℃,年日照时数2181小时,全年无霜期为216─225天,降雨量平均为786毫米。光照充足,降水适中,气候温暖。 六、党建情况 老刘庄村现有党员44人,其中50岁以下党员占10人,村两委干部中有党员5人。干部队伍战斗力强。近年来,围绕县政府中心工作,特别是在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发展大棚蔬菜,引导富裕劳动力外出务工,取得了明显成效。 |
朱埠口村 |
一、基本情况 朱埠口村位于太尉镇政府东南2公里处,辖朱埠口、孙庄二个自然村。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底,全村耕地面积1760亩,朱埠口村现有360户1560人。 二、人口分布 朱埠口村共有8个村民小组,村两委干部7人,其中朱埠口843人,孙庄717人。劳动力资源丰富。现有贫困户15户33人,其中分散供养五保户3户3人,低保贫困户10户25人,一般贫困户2户5人。贫困发生率2.1%。 三、经济发展 朱埠口村经济以农业种植为主,村民大多从事第一产业。主要种植作物为小麦、玉米、大豆,农民收入渠道单一。近年来,太尉镇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引导村民外出务工,种植经济作物发展大棚蔬菜,村民的收入逐年增加。 四、基础设施 朱埠口村东距漯河26公里,南距舞阳30公里,交通便利,已实现村村通,村内部分实现巷巷通。2016年响应县委组织部号召,筹建200平米村室一座500平米村文化广场一个,配备了部分健身器材,使村民在茶余饭后有个健身的场所。 五、气侯条件 舞阳县位于暖温带南部边缘,属于暖湿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四季分明。平均气温为14.7℃,7月份最热,年平均气温为27.5℃;1月份最冷,年平均气温为0.5℃,年日照时数2181小时,全年无霜期为216─225天,降雨量平均为786毫米。光照充足,降水适中,气候温暖。 六、党建情况 朱埠口村现有党员48人,其中50岁以下党员占12人,村两委干部中有党员6人。干部队伍战斗力强。近年来,围绕县政府中心工作,特别是在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发展大棚蔬菜,引导富裕劳动力外出务工,取得了明显成效。 |
扁担徐村 |
一、地理位置 扁担徐村位于太尉镇东北部,东邻郾城县、北靠花赵村、南朝幸福河、西接太尉镇。村子距镇政府2.5公里,距县城35.5公里,交通便利。 二、气候环境 扁担徐所处地区属温热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4.6℃,平均降水量836.6毫米,平均日照2898小时,无霜期220天左右,降水适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适宜发展高效农业和种植业。 三、经济发展 扁担徐产业基础比较薄弱,集体经济收入渠道少。群众经济收入以养殖业、种植业和外出打工为主,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养殖业以养羊、养猪、养鸡为主,多为家庭型零星养殖。 四、基础设施 扁担徐于2015新修3.5米宽主干道1800米连通太尉镇,生产、生活用电、安全饮水工程、宽带网络全部覆盖。综合0中心、文化活动中心融为一体,新建标准化卫生室。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五、产业发展 扁担徐种植业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传统农业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作物。 六、基层党建 全村共有中共党员37名,村两委班子8人,其中村党支部3人,村委5人,。扁担徐村坚持“四议两公开”,在村党组织的领导下将维护农民基本权益、集体资产管理、发展集体经济和扁担徐公益事业等村级重大事项,以及与多数村民利益密切相关的重要问题按照程序组织实施。确保把群众的事情办好、把发展的步子走得更实。 七.贫困分布 全村人口359户、1646人。按照省扶贫对象精准识别管理办法及“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议六定”工作法,2016年经过精准识别,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3户、3人,2017年通过集中整改,再次精准识别,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7户10人。分别有支部书记,第一书记,村委委员分包。 扁担徐致贫的主要原因是:产业基础薄弱,收入渠道少,思想观念落后,主动脱贫的内生动力不足。现有的10户贫困户13人致贫的主要原因是:因病、因残、因学、缺劳力等。 近年来,在太尉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县扶贫办等单位大力支持下,村内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村容村貌有较大改观,全体村民将在村两委的带领下实现稳定增收,贫困户将实现稳步脱贫,早日共同迈入小康生活。 |
蔡营村 |
一、地理位置 蔡营村位于太尉镇西边,东邻太尉村、北靠善德村、南朝沙河、西接侯集。村子距镇政府4公里,距县城31.5公里,紧临省道S220,交通便利。 二、气候环境 蔡营村所处地区属温热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4.6℃,平均降水量836.6毫米,平均日照2898小时,无霜期220天左右,降水适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适宜发展高效农业和建设村级光伏发电项目。 三、经济发展 蔡营村产业基础比较薄弱,集体经济收入渠道少。群众经济收入以木材加工、养殖业、种植业和外出打工为主,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养殖业以养羊、养猪、养鸡为主,多为家庭型零星养殖。 四、基础设施 蔡营村于2013新修3.5米宽主干道1300米,生产、生活用电、安全饮水工程、宽带网络全部覆盖。综合0中心、文化活动中心融为一体,配备锣鼓、篮球架、乒乓球台等文娱设施。新建标准化卫生室。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五、产业发展 蔡营村种植业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传统农业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作物。近年来,大力发展木材加工,养殖等产业,木材加工达到十五家。 六、基层党建 全村共有中共党员41名,村两委班子7人,其中村党支部3人,村委4人,交叉任职1人。蔡营村坚持“四议两公开”,在村党组织的领导下将维护农民基本权益、集体资产管理、发展集体经济和蔡营村公益事业等村级重大事项,以及与多数村民利益密切相关的重要问题按照程序组织实施。确保把群众的事情办好、把发展的步子走得更实。 七.贫困分布 全村人口418户、1806人。按照省扶贫对象精准识别管理办法及“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议六定”工作法,2016年经过精准识别,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6户、51人,2017年通过集中整改,再次精准识别,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8户37人。2015年县林技总站派驻第一支部书记1名,县林技总站机关干部8人分包11户贫困户。 蔡营村致贫的主要原因是:产业基础薄弱,收入渠道少,思想观念落后,主动脱贫的内生动力不足。现有的18户贫困户37人致贫的主要原因是:因病、因学、缺技术、缺劳力等,其中因病13户26人占70.2%;因残5户11人占29.7%。 近年来,在太尉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县扶贫办、县交通局、县林技总站等县直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村内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村容村貌有较大改观,蔡营村全体村民将在村两委的带领下实现稳定增收,贫困户实现稳步脱贫,早日共同迈入小康生活。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