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邑镇位于鹤庆县西南部,东与朵美相连、南与黄坪镇毗邻、西与洱源县三营镇接壤、北与松桂镇相依,是鹤庆县的南大门,距县城40公里,是联系大理、丽江两大历史名城,两大著名风景区的中点站。
全镇海拔在1700米——3842米,辖北衙、西园、芹河、炉坪、西邑、响水 西邑镇
河、七坪、水井、奇峰等9个村民委员会,73个自然村,76个村民小组。2003年末有3104户13533人,男6960人,女6573人,农业人口12985人,非农业人口548人,有汉、白、傈僳等9个民族聚居,少数民族主要以白族居多有8463人。全镇国土总面积306.4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有20182.2亩,常用耕地有19707.2亩,其中水田4995.8亩、水浇地(旱地)8777.5亩,人均占有常用耕地1.52亩(其中水田0.38亩,水浇地0.68亩)。
-资源环境
全镇山多,林业资源丰富,主要以云南松、杂木、灌木林为主,森林覆盖率36%。镇内矿产资源丰富,储积量大,品种多,矿种主要有金、银、铜、铅、铁、黑金花石、麻布石、膨润土、高岭土等。全镇区位优势突出,地处大丽公路中点,大丽路过境23.6公里,正在修建的大丽铁路过境21.6公里,9个村委会都已实现通公路。境内一年四季绿树成荫、泉水潺潺、风和日丽、气候宜人。马耳山高大雄奇,山顶天池清澈秀丽、四周古木苍天,山腰杜娟品种繁多,鲜艳烂漫,北衙石林怪石粼峋。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1.3万人 | 306.4平方公里 | 532932106 | 671500 | 0872 | 查看 西邑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云鹤镇 |
云鹤镇地处云南省大理州西北部,座落在鹤庆坝子中央,是鹤庆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信息中心,是茶马古道上的文化重镇、香格里拉旅游线上的黄金走廊,气候适宜,自然风光优美,是典型的农业生态乡镇。白族街道建设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和民族特色,形成了滇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白族传统民居建筑群,成为了云南省小城镇建设中的典范,2001年被中宣部、国家环保总局等五部委命名为“全国创建文明小城镇示范点”。2003年末,全镇国土总面积8.3平方公里,辖东升、仓河2个社区和菜园、秀邑、新生邑3个村委会,总人口21251人,其中白族13176人,占总人口的62%。海拨2197米,年平均气温13.5℃。土壤肥沃,物产丰富,交通便利,北距丽江市48公里,南离大理市136公里,距丽江飞机场16公里,大理至丽江的旅游公路贯穿全镇,大丽铁路过境建设指日可待,区位优势十分明显。2003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完成18616.5万元,比2002年增加1741万元,增长10.3%;财政收入完成789.5万元,比2002年增加227.5万元,增长40%;全镇居民生活费收入为4760元,比2002年增长2.4%;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503元,比2002年增长3.8%。云鹤镇按照“打牢基础,改善生态,调整结构,建立支柱,振兴科技,改革创新,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的工作思路和围绕“一个目标(建设以商贸为主体,具有白族民居建筑风格和时代文明特征的中心城镇)、突出两个重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推进三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工业化)、加大扶持四个产业(铜器加工、石材加工、食品加工,蚕桑生产)、实现五个成效(基础教育有大的突破、作风建设有大的改进、城镇管理有大的发展、思想观念有大的转变、综合环境有大的改善)”的发展思路,抢抓历史机遇,以加快发展为主题,结构调整为主线,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真抓实干,积极推进“经济强镇,二、三产业富镇,科教兴镇,依法治镇”进程,全镇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
辛屯镇 |
辛屯镇位于鹤庆县的最北端,距县城12公里,距大理市145公里,北距丽江市30公里,地处大理、丽江、香格里拉的金三角。大丽公路横贯境内,漾弓江由北至南湍流而下。全镇辖12个村民委员会,101个村民小组,共8855户35666人,农业人口34714人,人口自然增长率在8‰以下,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乡镇之一,有白族、彝族、纳西族、藏族等9个少数民族,以白族为主,有27478人,彝族807人,纳西族83人,藏族15人,其他少数民族9人。辛屯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乡镇,全镇总面积为100.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为36555亩。农作物以水稻、大麦、包谷、蚕豆、小麦为主,全年粮食产量19838吨,人均占有粮食556.2公斤。2003年全镇财政收入168.9万元,支出547.9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1831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01元。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速。辛屯镇拥有占地70亩的综合农贸市场,布局合理、科学,年成交额达7000多万元。全镇17所中小学(2所中学,15所小学),3所私立幼儿园,在校学生4561人,304名教职员工,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有1个中心卫生院,12个村卫生室,58名医疗技术人员,35张病床。2003年全镇拥有固定电话2810部,移动电话2100部,电话普及率为32%。辛屯镇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三面环山,气候宜人,土地肥沃,资源丰富,素有“龙潭之乡”的美称。有大龙潭、香米龙潭、美龙潭、寒龙潭、寺庄龙潭等,水利化程度较高。大龙潭尤为突出,集庙、洞、林、水一体,其中青玄洞深幽奇峻,自然景观得天独厚。逢密村李宗黄故居,向人们展示李宗黄委员(原-中央执行委员)的生平事迹。民间艺人张树仙,独特的技艺,蕴藏着甸北白族民间纯朴的民风民俗。辛屯独特的地形地貌,适宜的气候,非常适宜蚕桑产业的发展。辛屯镇紧紧抓住国家东桑西移机遇,把蚕桑培植为经济支柱产业。2003年全镇桑园面积达7667亩,养蚕5700张,交售鲜茧35.94万斤,蚕农收入271.45万元。区位上的优势,使辛屯的畜牧业得到长足的发展,以生猪养殖为重点,高起点,高标准,建设生猪交易市场,使之成为滇西北乃至整个西南地区最大的生猪交易市场,形成生猪养殖,运销一条龙服务的发展格局。目前,年生猪出栏54052头,日成交量300余头,成交额24万元,年成交量11万头。. |
松桂镇 |
茶马古道鹤庆境内的重镇——松桂镇,位于鹤庆县中部,北距县城27公里,东与六合、朵美相连,西与洱源县三营接壤,北与金墩乡毗邻,南与西邑镇接界,是通往各乡镇的重要交通枢纽。全镇国土面积为331.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243公顷),辖15个村民委员会,19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2785人,民族以白族、汉族为主,还有彝族、傈僳族等少数民族。松桂镇四面环山,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海拔3929.5米,最低海拔1790米,属冬干夏湿的高原季风气候。辐射强,日照时间长,雨热同季,干湿分明,夏季多雨,冬春多旱,最高气温30.9℃,最低气温-7℃,垂直差异明显。主产稻谷、小麦、大麦、玉米和豆类。境内山高林密,针阔叶混交林、菌类生长茂盛,药材、林果等资源丰富,草场辽阔,森林覆盖率33%;野生动物种类较多。金刚石、麻布石、墨石、五花石等石料分布南庄、文星、东坡、新窝、宝窝、大石等村,开采前景可观。烤烟是松桂镇的支柱产业,从1990年大面积种烟以来,从6.8亩发展到现在的10500亩,产值达1400万元,烤烟农特税达300万元,是全县的烤烟大镇。蚕桑是松桂镇新培植的一项产业。2003年北片五个村新植丰产桑园3046亩,养蚕267.25张,产鲜茧8157.1公斤,蚕农收入10.7937万元。2004年桑园种植达5900多亩,产值达100多万元,蚕桑将成为继烤烟之后的又一支柱产业。境内大石、南庄、勤劳、中窝无烟煤储量丰富,据勘探储量达上亿吨,具有较大的工业开采价值。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南烤烟、北蚕桑、东片煤”的全镇经济格局。松桂镇素有“畜牧之乡”的美称。辖区内的新窝、宝窝、东坡等村,位于马耳山下,属养殖业的适宜区,以发展猪、牛、羊等为主,松桂的黑山羊畅销省内外。大牲畜存栏量和出栏率历居全县各乡(镇)之首,每年7月份,始于明代的松桂骡马物资交流大会,盛况空前,四方宾客云集,大牲畜交易之多位居全县之首。集镇建设方面,松桂镇按“小城镇、大战略”的发展方针和“以地生财、以财建镇,谋求滚动发展”的思路,走农民自办商贸园区的路子。松桂村委会街南村民小组自办的“松桂商贸园区”的工作于2002年4月正式启动,园区建设分三期实施,一期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已顺利完成,第二期市场货棚建设正抓紧实施,园区内出让的小宗地按要求正在建设。文化、教育、卫生方面,全镇有一个宣传文化中心,辖区内有一所县级完全中学、两所初级中学、15个中心完小、64个教学点。现有中心卫生院1个,计划生育服务所1个,15个村级卫生所,全面开展妇女生殖健康检查,达到了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悠悠岁月,盛于明代茶马古道的松桂重镇虽离我们越来越远,但古镇的雄风、人情、风土和同步实现小康社会的大道离我们越来越近。让我们携起手来,共铸古镇雄风!. |
黄坪镇 |
黄坪镇位于鹤庆县南端,是鹤庆县的南大门,东临永胜县,南接宾川县,西依洱源县,北连鹤庆县西邑镇、朵美乡,处两地州四县结合部,总面积535.6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4684亩。镇政府所在地新街距县城83公里,离大理州州府105公里。下辖13个村民委员会112个自然村136个村民小组。2003年末人口8696户34119人,是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杂居乡镇,其中汉族27682人,白族2791人,彝族1705人,傈僳族1376人,壮族334人,傣族72人,苗族54人,回、藏、佤、瑶、纳西族105人。黄坪镇三面环山,为东西走向的河谷地带,落漏河纵贯其中,两面山麓冲积层分布较广,属金沙江干热河谷气候,海拔1260—1940米,镇政府驻地海拔1550米,境内日照充足,冬暖夏凉,年降雨量550—900毫米,年平均气温18℃左右,霜期短,热量充足,土壤肥沃,有利于农作物和亚热带作物的生长。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包谷和蚕豆,经济作物有甘蔗、香蕉、大蒜、香料、柑橘、葡萄、西瓜、花生等。2003年全年粮食总产量1535.4万公斤,其中水稻12670亩,单产710公斤;包谷6000亩,单产450公斤;小麦1920亩,单产373公斤;香葱2714亩,单产1520公斤;大蒜2216亩,单产1170公斤。2003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10942万元,人均占有粮食450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407元;财政收入438.22万元,支出449.44元。滇西南唯一制糖企业鹤庆县糖业公司座落于黄坪镇新街,年产白糖1.8万吨。镇境内还有昆明太阳花科技开发公昆明和达葱叶加工厂、兴发红砖厂等一些个体私营企业。2003年个体私营经济总产值4324万元。黄坪镇建有新街、新城两个农贸市场,分别为黄坪上、下片经济中心。新街农贸市场内有较为规范的3200平方米的大宗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主要交易粮食、葱、蒜等,日成交额20万元。镇境内交用便利,黄坪至永胜、宾川、下关、鹤庆县城、朵美均有直达车,宾鹤公路纵贯全境,镇境内公路线总长88公里。13个村委会实现“三通”(通电、通程控电话、通有线电视)。电话普及率15%。全镇有2所初级中学,16所中心完小,30个教学点,有公办教师246人,代课教师48人,在校学生4481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有一个中心卫生院,10个个体医疗诊所,13个村卫生室,设有病床76张,专职医务人员74人。. |
草海镇 |
草海镇位于鹤庆县北部,距县城3公里,大丽公路穿境而过,连接着大理、丽江两个国家级旅游名城,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全镇辖16个村民委员会,总人口42964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农业人口41224人,主要少数民族为白族,人口为32242人。全镇土地面积为284.62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为37115亩,主要农作物有稻谷、玉米、大麦、小麦、蚕豆、大豆、杂粮及薯类等,平均亩产400公斤。2003年农村经济总收入为15928万元,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96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456元。全镇有坝区和山区,资源丰富,各村立足资源优势,形成“一村一品”的农村特色经济格局,主要发展旅游、金银铜手工艺品加工、蚕桑、腊味品、药材、畜牧业、矿产资源开发、交通运输等重点产业。2003年镇级财政收入221万元,支出610万元。乡镇企业有新华旅游开发公司、马厂煤矿、猴子坡锰矿,主要产品有金银铜手工艺品、原煤和锰矿石,年产50万件手工艺品,9万吨原煤和2万吨锰矿石。2001年经省、州批准,实施搬迁建镇,大力实施“小城镇,大战略”的发展战略。目前,集商贸、旅游为一体的草海新集镇已建设成型,小城镇的综合效益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全镇各村已实现“三通”,通车里程160公里,14个村实现程控电话,两个村实现450兆无线电话,电话普及率为28%。全镇有2所初级中学,18所中心完小,10个小学校点,在校学生6252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两基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全镇有一个中心卫生院,16个医务室,医务人员61人,病床18张,医疗设备齐全,群众医疗卫生保健得到进一步加强。草海镇境内气候温和,资源丰富,风光秀丽,水利条件优越,有五潭三海,两大河流,有州级草海湿地保护区,水域十分广阔,龙潭所在之处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独具水产养殖和发展旅游的优势。镇内名优特产丰富,并具有传-特的生产技术,马厂当归居全国当归之首,成为主要的出口商品之一;是“鹤庆火腿”的生产地,肉色鲜艳,味美可口;非公有制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速,主要生产金、银、铜手工艺品,产品远销国内和东南亚等国。辖区内的新华村被列为云南省省级白族旅游村,现投资2.5亿元进行4-景区建设。同时,提供优惠扶持政策,鼓励个体私营到草海新集镇投资开发,发展个体私营经济。. |
西邑镇 |
西邑镇位于鹤庆县西南部,东与朵美相连、南与黄坪镇毗邻、西与洱源县三营镇接壤、北与松桂镇相依,是鹤庆县的南大门,距县城40公里,是联系大理、丽江两大历史名城,两大著名风景区的中点站。 全镇海拔在1700米——3842米,辖北衙、西园、芹河、炉坪、西邑、响水 西邑镇 河、七坪、水井、奇峰等9个村民委员会,73个自然村,76个村民小组。2003年末有3104户13533人,男6960人,女6573人,农业人口12985人,非农业人口548人,有汉、白、傈僳等9个民族聚居,少数民族主要以白族居多有8463人。全镇国土总面积306.4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有20182.2亩,常用耕地有19707.2亩,其中水田4995.8亩、水浇地(旱地)8777.5亩,人均占有常用耕地1.52亩(其中水田0.38亩,水浇地0.68亩)。 -资源环境 全镇山多,林业资源丰富,主要以云南松、杂木、灌木林为主,森林覆盖率36%。镇内矿产资源丰富,储积量大,品种多,矿种主要有金、银、铜、铅、铁、黑金花石、麻布石、膨润土、高岭土等。全镇区位优势突出,地处大丽公路中点,大丽路过境23.6公里,正在修建的大丽铁路过境21.6公里,9个村委会都已实现通公路。境内一年四季绿树成荫、泉水潺潺、风和日丽、气候宜人。马耳山高大雄奇,山顶天池清澈秀丽、四周古木苍天,山腰杜娟品种繁多,鲜艳烂漫,北衙石林怪石粼峋。 |
龙开口镇 |
龙开口镇位于鹤庆县东南部,金沙江西岸。面积298平方千米,人口2.60万人(2006年)。辖朵美、上河川、下河川、炼厂、箐北、洛良、后山、中江、金河、江东、大箐、禾丰、禾米、龙旦14个行政村。乡政府驻朵美街,距县城69千米。属干热河谷地区。金沙江朵美渡口有江汽船。景点有寨子坡硫黄温泉。 〔沿革〕清代,朵美为县属之东区,称朵美12甲。民国初期,仍属东区。民国23年(1934),为县属之第四区,建立朵美镇、河川乡两乡镇。民国29年(1940),建美中镇。民国33年(1944)仍称美中镇。民国36年(1947)称平美乡。建国初期属第四区(松桂)。1957年建立朵美大乡,1958年建战斗公社。1960年分为朵美、后山两个公社。1961年合并为朵美区(中国政区大典:1963年改区)。1970年改为朵美公社。1984年4月又改称区。1988年撤区改称乡,下属7个乡改为7个村公所。1997年,面积186.6平方千米,人口1.4万,辖朵美、上河川、下河川、炼厂、箐北、洛崀后山7个行政村,乡府驻地朵美街。2005年,撤销中江乡并入朵美乡;2006年3月,原中江乡挂牌成立为朵美乡中江办事处。2009年,撤销朵美乡,设立龙开口镇;7月龙开口镇正式挂牌成立。 〔邮编〕671506 〔2007年代码〕532932202:~201朵美村 ~202上河川村 ~203下河川村 ~204炼厂村 ~205箐北村 ~206洛良村 ~207后山村 ~208中江村 ~209金河村 ~210江东村 ~211大箐村 ~212禾丰村 ~213禾米村 ~214龙旦村 附:原中江乡位于鹤庆县东北部,金沙江两岸,乡府驻香罗坪,距县城110千米。金沙江中江渡中有渡江汽船。1950年属第四区,1953年属第七区,1958年建先锋公社,1961年改称中江公社,1963年并入六合区,1971年分设中江公社,1988年置乡。1997年,面积105.5平方千米,人口1.1万,辖中江、禾丰、禾米、太箐、金河、江东6个行政村。 |
金墩乡 |
金墩乡位于鹤庆坝子南部,距县城10公里。北接草海镇,南连松桂镇,东靠六合乡,西邻马耳山。国土总面积220.8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为40042.6亩。辖17个村委会,有109个自然村,总户数为10620户,总人口为38215人。居住着白、汉、彝、纳西、傈僳、回、藏、苗、怒等民族,少数民族人口为29639人,占总人口的78.95%,主要少数民族是白族,共有29110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9‰。全乡海拔1850—3384米,一般为2200米,年平均气温13.5℃—14.3℃,年日照2117.3h,正常年境降雨量为1072.9mm,无霜期为193天。乡境内有坝区、山区和半山区。坝区土地肥沃,气候温和,灌溉便利。漾弓江从北至南由境内东部经过,银河、小兆河、映虹河从西至东汇入漾弓江。西部山麓有黑龙潭、温水龙潭、羊龙潭和银河水库等丰富的水利资源。此外,还有大小坝塘12座,总蓄水量达440万立方米,是全县境内雨量充沛,水资源较为丰富的一个乡。山区、半山区牧场广阔,梯田层层,森林资源丰富,经济作物品目繁多。矿产资源现已发掘并开采的有煤、锰、铝、铁、膨润土等。金墩乡经济以农业为主体,农、牧、林、副综合经营。坝区主产稻谷、小麦、蚕豆、包谷等作物。山区、半山区主产包谷、小麦、土豆及豆类和其他经济作物。2003年全乡粮食总产量为17443吨,单产为299公斤,农民人均占有粮食478公斤,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达171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235元,全乡完成乡级财政收入达218万元。金墩乡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旅游资源丰富,菩提寺的古韵,菩提井的幽深,菩提寺的繁荫,都曾留下许多美丽的传说,“石宝天光”、“龙华夕照”“朝霞映虹”,令骚人墨客倾倒,“漾江烟柳”,“螺峰野色”“象岭晴光”让远方游子陶醉。诚挚欢迎四海宾朋、各界英才到金墩乡投资开发,旅游观光。. |
六合乡 |
六合彝族乡位于鹤庆县东部,东临本县中江乡,南连朵美乡,西接松桂镇,北与金墩乡接壤,地处三乡一镇结合部,是全县唯一的民族乡。总面积249. 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7066亩。乡政府所在地小尤龙距县城70公里,乡内海拔1435米—2782米,年平均气温14.7℃,年降雨量约900毫米。全乡辖六合、大甸、黑水、松坪、麦地、毛谷、上萼坪、南坡、五星、河东、灵地、松园等13个村委会,103个自然村,155个村民小组。2003年末总户数4131户,总人口16909人,其中农业人口16480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6‰,少数民族人口占全乡总人口的99%,其中白依人(彝族支系)6159人,占全乡总人口的36.4%。该乡主要农作物大春以包谷、水稻、杂粮为主,小春以杂粮、小麦、蚕豆为主,农村经济总收1910万元,农民人均占有粮食194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651元。六合彝族乡境内气候温和,森林茂密,资源丰富,是鹤庆县重点林区乡。全年有山林总面积2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0%,近几年来,乡党委、政府在狠抓天然林保护及退耕还林工程的同时,以品种改良为核心,科学管理为重点,大力培植和发展优质经济林果,目前已建成8000亩优质梨,5000亩苹果,4000亩梅子,3000亩板栗,3000亩核桃,林果业实现产值200万元。乡内还有较丰富的煤、铜等矿产资源有待开发。六合彝族乡是一个典型的民族山区贫困乡,乡党委、政府立足乡情,确立了“打牢基础、调整结构、依靠科技、开拓创新、全面发展”的工作思路,围绕“稳粮、增烟、攻桑、强畜、兴林”的经济发展路子,走出了一条粮、烟、林、畜综合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新路子。近几年来,该乡的水利、电力、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发展迅速,已建成容积20立方米以上的小水窖8200多件,加之原有的库、塘、坝,极大地缓解了人畜饮水和生产用水困难;通过农村电网改造后,全乡供电质量明显提高;13个村委会全部实现通路,乡内公路网总里程达80公里;有10个村委会通程控电话,共有程控电话用户410户,移动电话覆盖了全乡13个村委会,移动用户500户。该乡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协调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