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天津 >>西青区 >> 李七庄街道 >> 小倪庄村

小倪庄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小倪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小倪庄村简介

  2012年完成平改还迁,全村楼房化率100%,燃气入户率100%,道路硬化率100%,污水处理率100%,小区绿化率达到35%。村里新建的小区坐落于外环线以内,卫津南路西侧,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共有6栋居民楼,居住居民700余户,2300余人。是李七庄街新农村建设中的后起之秀。
  小倪庄在津港运河以西,外环线以北,村沥青路通津淄公路。相传明洪武年间,有移民来此定居,形成大小两个村落。至清代嘉庆年间,因村民将土地卖给天津卫南门里桐盛钱庄倪家,而成为佃户村。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120111002 300380 022 查看 小倪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小倪庄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小倪庄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集贤里社区

  集贤里小区为旧楼区改造,位于西青区津涞道与昌凌路交口,由天津宏源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管理及服务。集贤里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此小区为旧楼区改造社区,小区物业管理1人、保安4人、维修1人、清洁2人,社区共有10座楼,共计547户。   丽江花园2012年交工入住,位于丽江道与玉带路交口,由天津建工集团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管理的。丽江花园占地面积2049平方米,绿化率40%,建筑密度24%,由7栋住宅楼、一栋综合楼以及配套公建组成,1-7号楼住宅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五、六层砖混结构,综合楼五层构架结构,地上面积6000平米,共计总面积3.3万平方米。车位配置:地上规划车位92个,地下车位106个,共计198个。其中项目经理1名,管理人员2名,保洁与保安20人,维修人员1名。社区共有7座楼,共计198户,实际入住率达到100%,地上车位92个,地下车位106个。丽江花园小区是2012年入住的,截止2015年一直是由此物业管理,小区环境良好,车位充足,绿化设施完善。   汇颐花园2008年交工入住,位于西青区津涞道与昌凌路交口。由天津爱仕特物业管理有限公司进行物业管理及服务。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万平方米,车位350个。其中管理人员4名,保洁与保安20余人,有固定的维修人员1名。社区内共有13座洋房,2座高层,共计822户。   汇颐花园小区是2008年交工入住的,截止到2014年一直是由此物业公司管理,小区环境良好,保安对出入车辆管理较为严格,社区安全较好,社区绿化较多,居民比较认可和信赖。   汽配楼位于津涞公路临近津涞花园,占地面积约为450平方米,其中包含伙单,原为汽车配件厂职工配套宿舍,此楼属于企业房产,无物业无车位。   电业楼位于津涞公路滨湖医院后。占地面积约为300平方米,原为电业公司职工配套宿舍,此楼属于企业房产,无物业无车位。   

松江城社区

  松江城地处天津的西南部,位于外环线与津涞路交口。东临成熟的梅江居住区和正在快速发展的高端生态居住区梅江南;西临学府气氛浓厚的天津大学城;北面是水上公园居住区、体北居住区以及与项目仅一路之隔的华苑居住区,1.5公里直达奥城和水滴。周边道路有中石油桥、外环线、快速路、卫津南路、红旗南路,出行便捷。另外沿津涞快速路车行10多分钟直接抵达2013年东亚运动会的主赛场团泊新城。同时,地铁5、7号线及多条公交线路也均在松江城周边设站,步行5分钟即可到达,交通极为便捷。   松江城总建筑面积约40万平米。整体分为两期开发,规划Ⅰ期建筑面积约24万平方米,Ⅱ期约16万平方米,绿化率40%,整体建筑东高西低,错落有致,是环内少有的规模大盘。   松江城项目规划以高层为主,配合少量4层洋房。高层层高为17层、24层、32层,户型面积区间为70-138平米的两室、三室。  

宏城御溪园社区

  宏城御溪园社区坐落于天津市西青区李七庄街津涞路与光明路交口往南300米,东至光明路,西到仁和苑,南到于台村,北临丰产河。宏城御溪园社区占地面积一期88791平方米,二期54677平米,共计143468平方米,其中绿化面积39970平米。宏城御溪园社区为物业管理小区,小区规划合理,外部环境整洁,各项管理基本到位。物业收费标准按楼层划分为8角每平方米、1.2元每平方米、1.4元每平方米。宏城御溪园小区内有一期14栋楼居民924户。共登记人口1264人,其中老年人84人,育龄妇女327人,党员50人,儿童59人。二期10栋楼二期住户612户(未入住)。一期二期共计居民1554户,现御溪园住户呈现年轻化,出租户多的特点。   宏城御溪园社区拥有一个年轻向上的党支部,由街领导担任党支部书记,街领导和社区工作的党员为委员,党支部共3人,现硬件设施正在逐渐配备中。2015年宏城御溪园社区成功进行了居委会换届选举。现居委会主任一名,委员2名,共计3人。居委会和社区工作站协同工作。   宏城御溪园社区努力联系群众共建和谐社区,营造良好的社区氛围。  

新都庄园社区

  新都庄园社区坐落于李七庄街雅乐道与明清路交口,下辖静溪园、涵溪园、波溪园、澜溪园、芳溪园、梦溪园6个园区,楼门206个,居民3042户,现已入住2700户,7000人左右。   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总面积约2000平米,政府投资300多万元进行了内外装修及办公软硬件的配备。中心按功能分为四个区域,一是综合服务大厅260平米,二是居民文化活动中心450平米,三是社区管理办公区600平米,四是社区医院和便民超市600平米。   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综合服务大厅设置了8个服务窗口,为居民提供党员服务、计生服务、劳动保障、民政事务、综治司法、流动人口居住证办理、科汇宽带等“一站式”服务。文化活动中心为社区居民提供了文化、体育、健身活动场所。集中办公区设置了“社区党员活动室”、“图书阅览室”、“法律咨询室”、“志愿者活动中心”、“半边天家园”、“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场所。此外,还开辟了社区超市,社区卫生服务站。   社区实行网格化管理,划分了8个网格,平均370户一个网格,配备网格员8个,社区主任兼网格长,网格员每天在网格内巡视不少于2小时。社区志愿者人数达到189人。   社区党支部成立于2013年6月,党组织关系在支部党员17名,党员到社区报到101名,社区党员共479名。在社区党支部的领导下,社区共产生了“两长四员”374人,其中党小组长34人,楼栋长68人,其他成员264人。每月定期组织党员观看远程教育、组织党员学习,社区党支部利用“七一”、“八一”、“端午”等节日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组织开展“中国梦、社区情”庆七一文艺汇演,“书香进社区——马淑英老人签名售书会”等,刚刚过去的八一建军节,社区工作站组织社区党员、群众到武警总队第一支队二大队进行慰问演出。这些活动极大的丰富了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增加了邻里之间的交流,增进了邻里感情。   新都庄园社区工作站成立两年多来,紧紧围绕在社区党组织周围,开展了多种多样的社区文化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增进邻里感情。社区围绕“社区家庭文化建设”主题,开展了系列活动,健排舞培训、太极拳表演、秦姨养生私房菜小讲堂、家庭手工艺编织、家庭养花小课堂、夏季养生课堂等,利用元旦、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组织居民开展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文艺汇演、部队慰问、手工编织等普遍受到居民的欢迎。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丰富了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涌现出了一批社区文化活动爱好者。社区工作站积极发展骨干成员,组建文化活动队伍,先后成立了“新都庄园太极队”、“新都庄园合唱队”、“新都庄园乐队”、“新都庄园舞蹈队”四个文化团体,共计170多人。  

富力津门湖社区

  富力津门湖社区成立于2006年,占地面积172.61万平方米。包括14个小区,其中10个已建成,4个在建。社区居委会地处紫金山路与珠江道交口西侧,社区工作站管辖的小区分别为江湾广场、观鹭花园、柏溪花园、红树花园、棕榈花园、鸣泉花园、云舒花园、清溪花园、嘉郡花园、芳堤花园。社区总户数为8417户,总人口为25251人。  

海逸长洲社区

  海逸长洲社区紧邻梅江会展中心,东至友谊南路,南临梅江风景区,西至绥江道,北到左江道。社区由四个小区组成,分别为恋海园、瀚景园、瀚波园、海逸王墅,总占地面积422.4公顷,目前小区入住率达80%,全小区已入住3757户,居民约9600余人。  

金奥国际社区

  金奥国际社区坐落于西青区卫津南路中石油立交桥东南侧,东至纪明路,南至丽江道,西至纪秀路,北至郁江西道。共计2566户,7698人,社区成立于2013年10月份。国风星苑社区由2个小区组成,国风星苑一期1009户,国风星苑二期713户(24—32属于大产权,33—37属于小产权)。共计1722户,5166人。三个小区总计4288户。   社区党支部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建立了“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在社区开展“服务百姓、做群众贴心人”活动,关心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为民解困,以党委满意,群众满意的工作,发挥社区党支部的优势,树立和谐共赢的理念做好社区工作   活跃社区文化是开展社区服务的特色,充分发挥“金奥艺术团”积极开展社区文化娱乐活动,建立社区文化阵地,丰富社区居民业余文化生活。半年开展了大量文体活动,建立了与居民交流的平台,增强了工作站的群众基础。还利用了微信平台加强与居民的沟通。现共有251名居民关注。实时发布工作站活动及其他事项宣传通知,对居民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予以解答。建立了与居民实时互动的平台。  

朗庭园社区

  朗庭园社区坐落于西青区昌凌路东侧,外环以内。社区包括商品房和公租房两个小区,总占地面积8.6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3.5万平方米。两个小区现有居民2642户,计7000余人,目前小区入住率达90%以上,公租房小区由天津市南开区管理房中心管理,商品房小区由红磡物业公司实行封闭式物业管理。   朗庭园社区工作站于2014年8月份正式进入办公,工作人员共11名,设立了“一站式”服务大厅共六个窗口,有党群服务、计生服务、民政服务、劳动保障服务、综治服务、综合服务。  

津滨时代社区

  津滨时代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位于梅江西路与汇川路交口,面积400多平米。境界梅江是津滨时代房地产开发的商品房小区,共分为:逸涛园,逸波园两个园区,总户数1416户,现已入住500多户。   小区环境优美,绿化合理,树木种类繁多,配备了健身器材和儿童活动区域,居民生活舒适安心。  

天房美域社区

  天房美域社区位于天津市西青区李七庄街。东临卫津南路,西至昌凌路;北临丽江道,南至绥江道。占地0.76平方公里。社区共分为3个园区,分为天房美域豪庭、天房美域兰庭、天房美域华庭,共有居民4527户。   天房美域社区工作站成立于2013年12月。社区工作站共有社区工作者13人。其中主任1人,其余社区工作人员12人。  

杨楼社区

  杨楼社区位于津涞公路南侧,瑶环路与雅乐道交界处,占地面积30万平米,所管辖中盛里、中发里两个小区,居民3696户,10500余人,共55栋楼,两个小区以香霞路为分界线,社区内有60岁以上老人166人,70岁以上老人59人,80岁以上老人55人,90岁以上老人4人,困难户1户,低保户11户,残疾人15人,社矫3人,安帮14人。   2014年3月杨楼居委会正式成立,社区现有工作人员7人,设有党群服务,计生服务,民政服务,劳动保障服务,综治服务,综合服务等配套服务窗口,并设立了“一站式”服务大厅,办公大厅面积80平米。   杨楼社区以打造和谐社区为目标,实施全程服务社区居民,为居民办理各项业务提供便利,积极协调解决居民的实际问题,加大对老年人,残疾人,低保困难群体的救助力度,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社区利用文化活动大厅,远程教育,微信平台,图书室等阵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教育活动,我们始终以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吸引人,凝聚人,营造社区浓厚的文化氛围。  

赵金庄村

  赵金庄村地处西青南开城乡结合部,北依水滴体育中心,南邻四0空军医院,人口密集,商业繁荣,是典型的“城中村”式社会主义新农村。现有村民686人,其中有男性304人,女性382人。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赵金庄村党支部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抓经济发展,带动其他工作,通过适时的调整产业结构,使经济收入有了稳定性的发展。在现有的160亩土地上,共有两个工业园区对外租赁,另有金庄大酒店、金福里底商、金福南里小市场对外租赁。   良好的经济基础,给村民带来“城市化”的福利待遇,现在村里给村民按时发放生活补贴。除此之外,为全村村民上了城镇医疗保险,为退休人员又上了意外保险、发放生日慰问金,组织退休人员到全国各地旅游,春节发放过年费等。   村里继95年平房改造,给每户村民分了125㎡的楼房后,又于2010年给每户村民又分了102㎡的公寓式楼房。现在人均住房面积达到80㎡。除极大地改善提升了村民的住房条件外,又形成了新的楼宇经济,依靠房屋租赁,每户每年能够得到一些额外收入。   赵金庄村党支部在发展经济建设的同时,非常重视村民的精神文明建设。为丰富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村里建有图书阅览室、电视远程教育系统,并先后组织了乒乓球队、田径长跑队、游泳队、秧歌队、健身操队,活跃了村民的业余文体活动。既锻炼了身体,又提高了竞技的水平,尤其是乒乓球队、田径长跑队,多次参加街、区及市里级别的比赛,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体现出了毛主席关于《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指示的含义。   如今的赵金庄村党支部,将一如既往地努力做好经济发展及其他工作,积极开展农村文化、体育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活动,诚信于村民,造福于村民。   相传明武年间(公元1386-1398)山西移民赵氏、金氏到此定居,故名赵金庄,别名赵家坝。1968年恢复为赵金庄,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建村历史。  

王姑娘庄村

  王姑娘庄坐落于外环线56公里处,东临梨园头,西靠辛院工业园区,村南与梨园监狱隔墙而望,村面积1.2平方公里,村域内常住人口6800余人。村民总人口934人,其中农业人口861人,非农业人口73人,共计373户。村民中包含正式党员42人,预备党员2人,村民代表23人,村务监督委员会5人,后勤人员总数15人。   2005年王姑娘庄启动了平房改造和房地产开发工程,建成宜居新村。新村占地324亩,共计连排别墅140栋,每户约200平米,水面10000平米,绿化率50%,环境美,道路宽敞,配套齐全,乃新农村建设之典范。全村共建住宅约30万平米,从根本上改变了村民生活质量,也为村委会发展积累了雄厚的资金,拉动了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2012年,在村书记杨志刚的领导下,村两委开始筹建“四新高科技产业园区”。园区主要以微电子加工、装备制造业相关配套、科研、电子信息等科技型企业和高端制造业以及总部经济为主,定位于“高、精、尖”低污染、低噪声的科技型企业、高端制造业、总部经济研发等产业。园区在2013年底已基本完工,截止到2014年底,园区已完成对17家企业的招商工作,出租厂房面积达4万余平方米,出租率已达园区总面积的60%以上。   王姑娘村的发展轨迹,积极响应了党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的号召,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政策的正确和伟大。   王姑娘庄是西青地区有着姓氏文化光荣传统的古老村庄。从明洪武年间建村距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   明洪武年间,燕王朱棣扫北,众生跟随至此繁衍生息。至民国年间,有富人王家,其女出嫁,本地作为嫁妆,逐名王姑娘庄。“文革”期间,受当时环境影响,更名为“四新庄”1997年,村党支部顺应民意,经有关部门批准,改回王姑娘庄至今。   改革开放至2002年,村中变化不大。2003年时逢外环线外侧绿化带工程,拆村民房百余所。2004年8月新一届支部班子成立,书记杨志刚带领党支部村委会等一班人,紧紧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发展机遇,于2005年适时启动了平房改造和房地产开发工程,村两委班子团结拼搏,迎难而上,通过艰苦努力,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将一个贫穷落后的村,打造成全市为数不多的宜居新村。  

王台村

  李七庄街王台村位于外环线12号桥西侧,西青区的东部,东靠外环线,南至梨园监狱,西与邓店、于台村接壤,北依邓店千亩鱼池,土地面积927亩;王台村现有农业人口885人,其中党员37名。两委班子共5人(其中女性1人),有村民代表27人(其中女性4人)。   2011年创建美丽天津活动中,在西青区、李七庄街党委的领导下王台村提出“大干一百天,提升村环境”,对王台村进行环境水平整体提升,并荣获“市级卫生村”的荣誉称号。   2012年王台村投入资金80余万元完善小区安全保障。对小区围墙进行修缮,组建巡逻队伍、购置巡逻车一台,加强了小区的治安管理,王台村鹏程里小区被李七庄街评为“平安小区”。   2014年王台村建立了农村书屋、党员阅览室、书画室、健身室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图书室共藏书1500余本供村民阅读及查阅资料,党员活动室配备了电脑、电视,为党员、群众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平台,被授予天津市“十个一文明村”的称号。   2015年完成亚通物流租赁增收。   明洪武年间,王氏迁至此地,逐渐形成村落,故称王家台,后称王台,2006年经村两委班子讨论决定,对村平房进行平房改造工程,2008年村民还迁至今。  

边村村

  西青区李七庄街边村,地处于李七庄街西南位置,与精武镇小南河村接壤。目前村内有480户,1400余人。全村目前可利用土地有2300余亩土地,大部分鱼塘、耕地。工业用地占300余亩,宅基地占400亩。   相传明末崇祯年间(1628-1644年),村北有一座大佛寺,内住一边姓道人,后病故葬于村西,因道人最早在此定居,便以道人姓氏命名为边村。   边村略呈椭圆形,地势平坦,占地面积约60000平方米,村内主要街道有东西走向三条,南北走向两条。1995年,全村有345户,共1150人;住房总面积39432平方米,多为砖木结构平房;耕地面积987亩,其中稻田620亩,园田367亩;另有水产养殖面积600亩。  

纪庄子村

  一、基本情况   纪庄子村现有村民2659人,1140户,土地457.3亩。全村村民全部集中居住于中石油桥下卫津南路,占地130亩,建筑面积10万平米的纪明家园小区内。   二、文化发展情况   精神文明建设,在“共建美丽家园、共享美好生活”活动中,拆除了近10年的私搭乱盖等等现象。小区的物业管理也在逐步规范。今年纪庄子村被列为提升改造小区,改造正在进行中。成立了纪庄子舞蹈队、腰鼓队。舞蹈队积极参加了市、区、街的各种比赛及活动。农家书屋、图书室、活动室、乐器室对村民开放。在街领导的努力下,免费安装了4套健身设施,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提高村民文明素质。   三、经济建设   村内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大润发、体北综合市场、津门医院和装饰城四处的租赁收入。党支部本着有思路才会有出路的发展目标,转变工作作风,积极服务于群众,制定了工作目标和发展规划,安居、乐业、和谐、稳定是我们的八字方针。在区党委和街党委的大力帮助支持下,通过维权解决了5年的历史遗留问题、拆迁得到补偿。党支部努力挖掘潜力引进津门医院落户纪庄子村,并与医院签订了每年定期为退休村民免体检,医药及治疗费减半的惠民协议。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重新调整办公用房5楼再次出租,保障了村民的基本生活,缓解了纪庄子村的经济困难,稳定了村民的情绪。   2011年在街党委的帮助下,已与天津市泓方投资有限公司签订了建设村民住宅与商城提升改造的协议。现此项工程以列入李七庄1号工程,由姜美武书记和海英主任负责,此项工程已于2015年6月19日开工,预计三年后竣工。未来依托装饰城提升改造建成后的3.2万平方米商业城、住宅楼收益自筹资金,对纪庄子体北市场进行升级改造。原体北市场为1.8万平米,升级改造后增加2.2万平米,保守估计两项商业将增加3000万收入,将全面提升村民的基本生活水平。   在今后的工作中,本党支部将继续认真完成区党委和街党委的部署要求,把十八大精神贯彻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全面提升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为实现富民强村提供坚强的政治、思想和组织保障。使纪庄子村能够尽快的走向振兴、发展之路。   相传明洪武年间,有纪氏兄弟首先到此居住,故名纪庄子村。   1995年,纪庄子村被评为天津明星小康村。   如果您走在紫金山路上,可以看见一座纪念碑——义和团纪念碑,那是因为在1900年纪庄子曾经为义和团战场。   为了改善村民的生活水平、居住条件,村委会为村民兴建了居民楼,于2004年村民都搬进了坐落在美丽的卫津河南面,环境优美、交通四通八达、购物便利的纪明家园。   纪庄子村以第三产业租赁业为经济依托,大润发超市和体北市场是目前村里的主要经济来源。村领导班子深深知道:只有不断提升调整第三产业结构,挖掘经济增长点,村民才能安居乐业、富足。   在李七庄街领导的帮助支持下,村领导班子抓住机会,利用现有的土地资源,努力实现打造以商住一体的新的宜居环境,既可以带动纪庄子村的经济,同时又可以全面提升村民的居住环境。   勤劳朴实的纪庄子村民深深知道:曾经的历史辉煌已成为过去的记忆,在党的富民强村的政策指引下,要实现我们的梦想,要靠大家的不断努力、不断创造、不断进取,才能再次实现纪庄子村繁荣发展的美好未来。  

杨楼村

  杨楼村共有住产506户,人口总数1307人。自1998年开始进行平方改造。2002年10月全体村民全部搬进村民住宅小区(中盛里小区)。小区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共有住产864户。2012年4月26日全体入住外住外环线盛阳园小区,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   目前村民两个小区内设有:社区门诊三个、老年人活动室、两个大型广场、每个小区安装了健身器材供村民健身,各小区设有供村民休息长廊一座,配有封闭式车棚两个,半封闭车棚二十余个,每个小区设有停车位,标线清晰,车辆停放有序。各小区环境优雅,绿化设计布局合理,现条件优良,人们生活舒适,居住环境优美。   每年来村内不断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建立了村图书阅览室、舞蹈队、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大健康宣传力度定期更换宣传栏的内容,活跃了广大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相传明洪武年间,有移民来此定居,筑高台建房,偶有砖瓦建筑变以“楼”称之。又因土地肥沃并有河流过村中,连年丰收,堪称养家之地,居民称为“养家楼”后演绎为“杨楼”。   

凌口村

  凌口村面积23万平米,地处城郊结合部,毗邻市区,区位优势明显。现共有285户,人口762人,其中农业人数562人,非农业人数200人。   凌口村一直把安全稳定工作列入第一重要工作,牢固树立了“平安稳定第一”的思想。一是加强领导建全组织机构;二是加强目标管理落实维稳责任;三是排查矛盾,及时处理各方面存在的隐患;四是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确保安全稳定。   引进了卜庆蔚树皮画创作室,成立了老年活动中心、村民活动室、健身室、图书室,在村A、B两个小区安装了全面健身器械、儿童游乐设施,修建了标准化的灯光篮球场等体育活动设施,使村民活动有阵阵、有场所。良好的硬件环境为我们开展各项活动提供了载体。近年来,凌口村积极推进“讲文明进新村,美德在农家”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村中创造了人人学文明,人人讲文明的氛围。   实现地区生产总值0.63元,同比增长20%;村级税收248万元,同比增长20%;村级收入5065万元,同比增长20%;固定资产投资13000万元;同比增长20%;个体工商户10家;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000元,同比增长20%。   相传明洪武年间,有凌氏到河口处开荒定居,渐成村落,得名“凌家口”,后简称今名。   凌口村略呈长方形,地势北高南低,占地面积约20000平方米。村内主要街道有东西、南北走向各一条。1995年,全村有163户,共506人;住房总面积12175平方米,多为砖木结构平房;耕地面积150亩,其中稻田90亩,园田60亩。   经济上,菜粮并作,兼营工、副业。蔬菜生产以西红柿、豆角、黄瓜、大白菜等为主,粮食生产以水稻为主。村办企业有冷拉钢材、钢丝绳、木箱等5个工厂。199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为1968万元,纯收入343万元,人均分配水平3474元。  

王兰庄村

  王兰庄村是天津市西青区所管辖的行政村之一,地处市区西南城郊结合部。全村占地面积2平方公里,有720户,2042口人,全村1249名劳动力,在村就业500人,自谋职业及其他就业600人,待业100人。   旧村状况:1984年前,全村8个生产队,利用人均不足0.4亩的土地资源,种菜及部分粮食作物为主,因人多,收入微薄。集体经济连年负积累,村民住着低洼潮湿的破平房,成为有名的贫困村。   经济发展:在党的改革开放大政方针指导下,全村人励精图治,顽强拚搏30多年,先后建起了以制药为龙头的工业及商业18家企业,于1996年组建了国家级集团公司。2011年末全村总资产达到28.1亿元,实现收入65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3.2万元。   重点工程:列入市2009年重点投资项目的津兰国际商贸中心,总投资12亿元,自筹(含土地)5.5亿元,贷款6.5亿元,总建设面积30万平米。从2009年12月开工,2010年10月竣工开业,年销售值100亿元,实现利税2.1亿元,提供就业岗位5000个。   新村建设:随着集体经济的长足发展,旧村改造拉开序幕,王兰庄花园小区规划占地675亩,建筑面积18.9万平方米。从99年到2009年的10年中投资3.3亿元,完成了全村整体改造和5500平方米的中心小学建设,完成了村中公园绿化等配套设施。全村小区绿化率达到45%,人均居住面积达到70平方米,实现了农村城市化。   精神文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住环境的改善,两个文明建设列入党支部、村委会的议事日程,在小区内建设了两处儿童公园、一处体育场,拿出最好的别墅成立了12.9纪念馆教育基地,引进了天津市基督教青年会、梁斌文学研究会、老年活动中心、青年读书室,来满足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村委会还组织了白事理事会,老年秧歌队,发扬好的村风,铲除恶习来提高两个文明建设。   村民收入:在村领导班子的同心同德,不惧艰辛的共同努力下,王兰庄村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每位退休人员每年正常收入达到20360元,每位村民一年的各类补贴达到12400元,计划生育及教育补贴达到3000元,全村村民都交纳了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又为每位村民补贴到城镇医疗保险的比例标准达到85%,为村民解决了养老,医疗等后顾之忧。   发展目标:按照王兰庄村后5年的发展规划纲要,将投资30亿元,完成村中津兰商贸街二期、近50万平米的商业设施,继续建设完善汽车、家具、小商品和农副产品四大市场为主体的津兰商贸街,完成老工业产品的更新换代,结构调整。达到实现利税翻一番,全村农民人均收入翻一番,使王兰庄村真正成为天津市进市口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明朝永乐年间,倡导运河屯田士兵家属优先随军,政府免除3年赋役,并发放银两购买农具,安置家业。   境内从山东,山西等地移民较多,多数定居在运河沿岸,王兰庄等村庄即形成与此时期。   随着村庄的形成,一姓王的老太太带着家眷来到王兰庄此地居住下来,并起名王来庄,随着时间的变迁,久而久之,人们喊着喊着就出现了谐音,把“来”喊成“兰”,后来就改为了王兰庄。  

蔡台村

  天津市西青区李七庄街蔡台村,座落于外环线13桥西侧,紧邻外环线。村庄占地面积110亩,总户数192户全村农业人口数510人,其中党员32名,村民代表13人。   几年来蔡台村党支部带领村委员全体干部认真履行街党委提出的各项工作任务,用过硬的工作能力,踏实的工作作风埋头苦干的工作精神,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和支持。2005年村里进行平房改造,建成金旺佳园小区,现已形成规模。分为金旺佳南里高层区共有1—9幢楼建筑面积9.5万平方米,金旺佳园1—7幢楼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其中村民还迁房6-7号),金旺北里1—4号楼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金旺别墅区34幢1.2万平方米,2014年新建金旺东里1-6号(其中村民福利房2.5万网平米4-5号),建筑面积5.8万平米,现在总建筑面积22.2万平方米。   蔡台村集体收入主要来源于蔡台村南洼租赁收入,2009年投资1500万建成华北机械配件城,年收入470万元。2010年投资200万元建金旺菜市场年收入44万元,其次是房地产开发年均收入1000多万元,在民计民生方面村里为村民投资1100万元上缴社会养老金,每年村里为村民上缴合作医疗保险2.5万元,为50周岁以上的老人上缴意外保险,老人每月退休金500元,重大节日为老人发放礼品和礼金,为加强村政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投资350万元对老小区进行外沿粉刷、绿化,2010年投资790万元修建了蔡台桥,2013年投资490万元修建村口公园,2014年投资350万元修建金旺家园门楼。   蔡台村在乡政府驻地西南约3.5公里,丰产河北岸,外环线西侧。津涞公路经此。   相传明洪武年间,移民蔡氏到此筑高台建房定居,得名蔡家台,后简称蔡台。   蔡台村呈长方形,地势平坦,占地面积约24000平方米。村内主要街道有东、西、南、北走向各一条。1995年全村有140户,共443人;住房总面积21153平方米,多为砖木结构平房。耕地面积100亩,其中稻田70亩,园田30亩;另有果园105亩,水产养殖面积105亩。   经济上,菜粮并作兼营工、副业。蔬菜种植品种有西红柿、黄瓜、豆角、大白菜等,粮食生产以水稻为主。村办企业有橡胶制品、服装加工、机修配件等6个工厂。1995年全村经济收入为1148万元,纯收入176万元,人均分配水平4665元。  

凌庄子村

  凌庄子村位于西青、南开两区交界,紧邻市奥体中心,全村农业户籍村民共有1209户,3174人,其中自主创业人口1555人,退休人口766人,党员111人,群众代表43人。2002年经平房改造后,村民主要居住在凌奥花园、惠鑫花园、鑫奥老年公寓、凌福郡庭、以及金禧园一带的小区。   凌庄子村出资建设并成立了天津凌奥创意产业园集团有限公司,于2007年9月挂牌成立,园区总建筑面积达到45万平方米,园区业态以动漫、设计、网络新媒体、培训、科技研发、电子商务、影视传媒、商业旅游等高端产业为主,目前拥有企业300余家。园区先后被评为中国企业诚信经营示范单位、中国诚信宣言单位、天津市西青区先进企业、天津市著名企业,市级科技企业孵化转化载体,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3A级旅游景区等。凌庄子村也被评为2012-2014年度市级文明村及被中央文明委评为“全国文明村”。经过多年努力,凌庄子村现固定资产近20亿,2014年底实现集体经济总收入14493.2万元,总收益10043.8万元,上缴各类税金2898万元。   相传明洪武年间,燕王部下凌氏首先到此开荒定居,逐渐繁衍成村,故名。   凌庄子村呈多边形,地势平坦,占地面积约200000平方米。村内主要街道有东西和南北走向各一条。1995年,全村有932户,共2638人,住户总面积41705平方米,多为砖木结构平房;耕地面积(稻田)200亩,水产养殖面积200亩。   经济上,主要以工业、房地产及租赁业为主。村办企业有制药、食品、彩印、服装等16个工厂。199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为4179万元,纯收入1606万元,人均分配水平3320元。  

程村村

  程村座落于李七庄街西侧,东邻邓店村,西接精武镇,南邻中兴生态功能区,北靠南开华苑居住区,整个村域呈长方形状,天津大学城理工校区位于其中,村域面积约158000平方米,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程村现有农业人口1210户,共计2939人。   程村在津涞公路南侧。相传明洪武年间,移民程氏首先到此定居,故名。程村略呈长方形,地势平坦,占地面积约158000平方米。村内主要街道有东西、南北走向各一条。1995年,全村有742户,共2450人;住房面积29500平方米,多位砖木结构平房;耕地面积867亩,其中稻田147亩,园田147亩,另有水产养殖面积390亩。经济上,菜粮并作,兼营工、副业。蔬菜种植品种有西红柿、黄瓜、豆角、大白菜等,粮食生产以水稻为主。村办企业化工、锻件、印刷、兽药等9个工厂。199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9575万元,纯收入2146万元,人均分配水平3329元。村内有国办小学1所,供销社、老年活动中心各1处、卫生所1个。1994年,程村被评为天津市明星小康村。   

梨园头村

  梨园头村现有老村和梨秀园小区两部分,老村坐落在外环线十五号桥以南,津淄公路以西,现正积极运作平房改造及土地的整合利用。梨秀园小区坐落在卫津南路与外环线交界处,于2003年启动建设,2006年完成福利分房,村民全部入住小区楼房。全村现有集体土地4766亩,其中梨园头老村占地1241亩,梨秀园小区占地180亩。为了壮大集体经济,梨园头村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园于2010年建成,占地535亩,年收入2000多万元。截止2014年12月总户数为1182户,农业户口总人数2897人。   梨园头村居住的村民,相传都是明朝时期随燕王扫北(1339年),自晋、鲁、豫、皖、陕、金陵等地迁徙到此地的。明成祖朱棣强掳各地区的农民北迁戍边,是为了填补、开发河间、沧州、静海大片荒芜的土地。这些被征掳的移民,奉旨携带妻儿老小来到此地落户定居,开荒种粮,栽植树木,发展农业生产,世代为生存而辛勤劳动,至今已有六百余年。   据西青区《地名办公室》考证,梨园头村一带形成村落的时间,是明朝永乐年间,即公元一四0三年前后。当时,有一村落在土台上栽植梨树,因此,这一村落起名“梨园坨”。由于字音的接近,后人将“坨”误读为“头”,使“梨园头”成为正式村名。   明朝与清朝时期,这一带大片土地,都是皇帝分封给王公贵戚和将帅们的“封地”。在这片新拓垦的土地上,承袭着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农民都是依附于地主生存的佃农。大约在民国十年前后,梨园头村经历了一次大变革——庄主“土城刘家二号”拆卖全村所有土地。这就是梨园头村历史上有名的“拆庄子”。由此,当地农民,大都转变为自耕农,农村生产力得到一次大的解放。村中人口不断增加,村庄范围逐步扩大。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逐渐形成了以“菩萨庙”为界的东西两个村台,西台人口聚集称“大梨园头”;东台人口较少称“小梨园头”(简称大台、小台)。村中郭、秦、徐、杨等姓氏人口较多的大族户,多居住在大台,小台孙、张、李等姓氏族人较少的小户。只有赵姓与庞姓两三户农民,曾居住在小庞庄(梨园头村东约五百米处)。民国二十八年夏季,子牙西河右堤决口,洪水泛滥,天津市及四郊均为一片汪洋,平地行舟一个多月。大水灾期间,匪盗猖獗,小庞庄赵、庞两姓族人,为躲避匪祸,遂迁到梨园头村东台居住。此后,小庞庄成为无人村落,村台经取土消失后复为农田。  

辛院村

  辛院村位于西青区李七庄街。村内现有村民1278人,499户.老村地处外环线14号桥西侧100米,南距中兴路800米,西邻王台村,北邻蔡台村(接壤相连),东到外环线。   新村于2005年12月28日迁入芳溪园小区,位于西青区东部,属李七庄街办事处辛院村委会。南面为淄环路和丰产河,西北为武台村,东侧为杨楼和金厦新都相邻。占地面积:59000平米。绿地率30%,1-8号楼属金厦新都小区。9-20号楼为所辖范围。共有6层居民楼12幢:55个门,邮编300381。   辛院村相传于明洪武年间,战乱后原居民返回故居,在村东寺院西南筑土台重建家园,形成新的额村落。因“寺”与“院”同意。“新”与“辛”意同,得名辛家院,后简称辛院。   辛院村呈长方形,地势西高东低,占地面积约52000平方米,村内主要街道有东西方向一条,1995年,全村有330户,共1152人,住房总面积26896平方米,多为砖木结构平房,耕地为园田547亩,另有水产养殖面积14亩。一直延续至今。  

大倪庄村

  大倪庄全村共有298户,665人。经过多方面的努力全体村民于2012年4月全部迁入新建小区,小区名称为大倪凤展园,小区位于原大倪庄老村以东位置,村民入住后按照标准被评为“市级卫生村”、“十个一文明创建村”等,集体主要经济来源是老村土地整合、物业管理费、以及利用村下属物业公司承揽周边的相关工程,综合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情况分析,目前主要的发展方向是借助建成的中医一附院为基础,将的商业配套设施建设完成,以此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相传明洪武年间,有移民来此定居,形成大小两个村落,至清代嘉庆年间,因村民将土地卖给天津卫南门里桐盛钱庄倪家,而成为佃户村,因村大于小倪庄,故名。  

邓店村

  邓店村隶属天津市西青区李七庄街,紧邻天津奥体中心、第三高教区。全村600户,1400口人。邓店村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村庄,悠悠的丰产河赋予了这里江南水乡般的灵秀,与北方村庄特有的平凡质朴共同成就了邓店村“国画之村、国画之乡”的美誉。改革开放以来这个曾经贫穷落后的农业村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跃成为第三产业蓬勃发展、环境建设如火如荼、文化事业蒸蒸日上的现代文明新农村。如今的邓店村高楼林立景色美如画,生活幸福充实,文明向上成为今日邓店人生活的真实写照。未来在两委班子领导下,将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楼宇经济,不断提高村民的经济收入,邓店村的前景将更美好。   相传天津是退海之地,邓店村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燕王扫北时期,当时大规模移民北迁,邓店人的祖先先后从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一带来到此地。从此,便在这片土地上拓荒耕作,繁衍生息。   那时候邓店是通往河北、山东、江苏的交通驿道,很多商人路过此地借宿,邓氏兄弟由此看到了商机便在路边开了一家小客店,名为“邓家店”。客店的生意非常兴隆,以至后来方圆几十里的八乡百姓慕名来此定居。从几姓人家发展到30多户人家,村落逐渐形成。由此得名“邓家店”。  

武台村

  武台村位于西青区李七庄街,地处南开、西青两区的交界处,东临和瑞园,西临外环线,南临辛院村芳溪园,北临津涞道。   多年来,武台村两委班子,认真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不断探索适合特点的发展路子,心系全村人民利益,真诚服务、协调解决全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紧紧围绕地处城郊结合部的地缘优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全村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武台村根据地缘优势,确立了以房地产开发和租赁业为目标的发展思路。在广泛征求广大村民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完成了武台村新村的规划设计,启动了村平房改造项目-松江城项目。为了使村集体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将已经荒弃多年的南洼果园,建设成为现代化工业园区。利用村南空地兴建大津城商业综合体项目,该综合体包括大型超市、电器商城、影院、餐饮品牌、场内服饰品牌、鞋类品牌、皮具品牌、银行、快捷酒店。   在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同时,武台村两委班子成员心系全村人民利益不断提高村民的各项福利待遇。在2009年底村里投入2000多万给适龄村民上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解决了村民的后顾之忧。村民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费均由村里支付。   地址:天津市西青区李七庄街武台村邮编:300381   明洪武年间,洪洞县武氏移民,随燕王扫北到此定居,筑土台为房基得名“武家台”,后人简称武台。至今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村民中世代相传的民谣“问我祖先来何处,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   1938年杨楼甲隶属天津县蔡台大乡辛院一保。1949年1月15日解放,杨楼设社村公所,隶属天津县第五区。1953年改划西郊区属辛院乡。1966年曾改名胜利新村,1968年恢复原称。1983年5月成立武台村委会至今。  

高庄子村

  据李七庄乡志记载,高庄子在乡政府驻地南约3.5公里,津港运河西岸,外环线以北。村沥青路通津淄公路。相传清帝乾隆下江南,路经此地遇难,被郑氏渔民相救,后乾隆赐给郑氏联网地24顷。不久,高氏一家到此租种土地,人丁兴旺,因此得名“高家庄”,简称“高庄子”。   高庄子村委会隶属西青区李七庄街道办事处,位于卫津南路西侧、外环线15号桥以里200米处。全村共有9个村民小组,17名村民代表,现有401户,总人口922人。土地面积约220余亩,村委会主要以土地租赁增加集体收入。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群众得到新实惠,大力发展经济,带领群众致富。利用高庄子土地资源改善村民居住环境,优先解决住房问题,2012年10月实现全村平房改造。   高庄子利用集体收入,每月给退休村民发放生活保障金1200元,18岁以上村民每月发放待业金1100元,18岁以下村民每月发放300元生活保障金。每年春节给村民发放过节费每人1500元,端午节和中秋节也为村民发放过节费退休每人1000元,其他人员800元。每年还组织退休老人去旅游,未能去旅游的每人发放旅游补贴2000元。住院报销规定:凡经统筹支付的住院票据,先由街区进行报销后,剩余部分由村里全部承担,达到住院医疗费100%报销。为高庄子35周岁以上村民上城乡养老保险,保障村民退休后生活。为鼓励学生好好学习,对考入全日制一本院校的学生奖励10000元,考入二本院校的奖励5000元。过生日的老人可以到村委会领取500元,代表了村委会的祝福。还给年满18周岁的村民发放5万元创业扶持金,帮助他们创业。   同时,认真做好信访工作,建立健全群众利益解决机制,有专人负责。成立了治安联防队,队员日夜巡逻,无治安案件,群众安全感增强。使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和谐。村里设有专门的健身房、图书室,便于村民健身阅读,丰富村民文化生活。为方便高庄子群众日常资金的存取需要,高庄子与农商银行李七庄支行合作建立了农村金融服务站,安排专人负责,使村民不出村就能办理存取业务。  

于台村

  于台村坐落在外环西侧、津涞公路以南地区,位于李七庄街西部。全村约有920户,共有村民2100余人。全村共有土地2100亩,目前可利用土地1600余亩土地,大部分为鱼塘、耕地。宅基地占400余亩。   自2004年平房改造工程以来,利用自身土地资源与开发商合作,已完成于泽园、于泽新园、于泽佳园三个小区的房屋建造工程,全部用于分配给村民。此外,还建设有于台村底商、宏城御溪园、于泽东园等小区。   2015年上半年,生产总值20760万元,同比增长20%;村级税收350万,同比增长20%;固定资产投入3亿元,用于建设于台宏城商住楼;新注册内资企业10家,个体工商户27家。   于台村历史起始于明洪武年间,移民于氏来此筑台建房定居,得名于家台,后简称于台。   80年代期间,于台村以菜粮为主要经济来源,兼营工、副业。种植品总包括西红柿、黄瓜、大白菜、水稻等作物。村办企业有沥青油毡、带钢、邓东等9个工厂。1995年,于台村经济收入达到4150元,纯收入759万元,人均分配水平6882元,被评为天津市明星小康村。   1992年,于台村在村南建起了第一幢村民公寓式住宅楼,总建筑面积15393.2平方米,转年再建起5779.2平方米的住宅楼。自2004年,于台村利用自身土地资源,与开发商合作进行平房改造工程,至2015年,共建成于泽园、于泽新园、于泽佳园等三个住宅小区。所建住宅包括5层洋房、11层小高层及高层住宅楼,并将所有房屋分配给村民,如今的于台村村民,已全部住进宽敞明亮的楼房,人均分配面积将近125平方米。此外,于台村还建成于泽东园、御溪园等社区及于台村商业街等,房屋买卖及租赁已成为于台村重要经济来源。  

小倪庄村

  2012年完成平改还迁,全村楼房化率100%,燃气入户率100%,道路硬化率100%,污水处理率100%,小区绿化率达到35%。村里新建的小区坐落于外环线以内,卫津南路西侧,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共有6栋居民楼,居住居民700余户,2300余人。是李七庄街新农村建设中的后起之秀。   小倪庄在津港运河以西,外环线以北,村沥青路通津淄公路。相传明洪武年间,有移民来此定居,形成大小两个村落。至清代嘉庆年间,因村民将土地卖给天津卫南门里桐盛钱庄倪家,而成为佃户村。   


小倪庄村特产大全




小倪庄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