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王村位于马村乡南部,距离乡政府3公里,南邻澧河,北接马南村,东连姜店,西靠尚张。地势南高北低,自西向东缓斜,属温热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为14.6℃,平均降水量836.6毫米,平均日照2198小时,无霜期220天左右。全村总住户数260户,总人口1052人。全村共有7个村民小组,区域总面积为2000亩,其中耕地面积1600亩。全村以花生种植业为主。2016年,全村农民人均收入4000元。湾王村党支部共有38名党员,村两委班子成员6名。目前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0户49人,已脱贫0户,未脱贫贫困户20户49人,到2017年底预计脱贫19户48人,使贫困发生率降至0.9%。
今年来,村两委班子在上级党委的领导和指导下,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全村干部群众团结一致,开拓进取,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使村民生活和人居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是清理发展思路,制订了年度脱贫规划。二是加大投入,根据实际,引进优良品种,大力发展适合当地种植条件的经济作物,积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加强现有集体资产的管理。严格规定非生产性开支,同时加强村级财务管理。通过多方途径,申请项目,想方设法筹集资金。通过努力,先后完成了农用电网改造、有线广播电视、村内道路整治等等工作,全村道路实现了硬化。2016年在村内开展了人居环境整治工程,安装路灯20余盏,清理各类垃圾6000余方,有效的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环境,提高了生活质量,更好的改善了村容村貌,使全村的生态环境有了巨大的改变。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411121202 | 462000 | -- | 查看 湾王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沟陈村 |
一、地理位置 沟陈村位于马村乡中部,东邻红旗、北靠郭庄、南朝孟寨、西接关东。村子距乡政府3公里,距县城15公里,紧临省道S220和S241,交通便利。 二、气候环境 沟陈村所处地区属温热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4.6℃,平均降水量836.6毫米,平均日照2898小时,无霜期220天左右,降水适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适宜发展高效农业和建设村级光伏发电项目。 三、经济发展 沟陈村产业基础比较薄弱,集体经济收入渠道少。群众经济收入以种植业和外出打工为主,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养殖业以养猪、养鸡为主,多为家庭型零星养殖。 四、基础设施 沟陈村新修5米宽主干道500米,生产、生活用电、安全饮水工程、宽带网络全部覆盖。综合0中心、文化活动中心融为一体,配备锣鼓、篮球架、乒乓球台等文娱设施。新建标准化卫生室。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五、产业发展 沟陈村种植业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传统农业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作物。 六、基层党建 全村共有中共党员47名,村两委班子6人,其中村党支部3人,村委3人,交叉任职1人。沟陈村坚持“四议两公开”,在村党组织的领导下将维护农民基本权益、集体资产管理、发展集体经济和沟陈村公益事业等村级重大事项,以及与多数村民利益密切相关的重要问题按照程序组织实施。确保把群众的事情办好、把发展的步子走得更实。 七.贫困分布 全村人口529户、2088人。按照省扶贫对象精准识别管理办法及“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议六定”工作法,2016年经过精准识别,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4户、44人,2017年通过集中整改,再次精准识别,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4户60人。对2016年的建档贫困户经过脱贫攻坚整改后,拟删除2户,7人。 沟陈村致贫的主要原因是:产业基础薄弱,收入渠道少,思想观念落后,主动脱贫的内生动力不足。现有的38户贫困户104人致贫的主要原因是:因病、因学、因残、缺劳力等,其中因病23户63人占60.6%;因学3户5人占4.8%;缺劳力致贫6户18人占17.3%;因残6户18人占17.3%。 近年来,在马村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县扶贫办、县交通局、县水利局、县电业局等县直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村内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村容村貌有较大改观,沟陈村全体村民将在村两委的带领下实现稳定增收,贫困户实现稳步脱贫,早日共同迈入小康生活。 |
华店村 |
华店村位于马村乡西部,距离乡政府7公里,南邻孟寨,北接叶县,东连郭庄,西靠关东。地势南高北低,自西向东缓斜,属温热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为14.6℃,平均降水量836.6毫米,平均日照2198小时,无霜期220天左右。全村总住户数425户,总人口1872人。全村共有12个村民小组,区域总面积为3430亩,其中耕地面积3210亩。全村以小麦、玉米种植业为主。2016年,全村农民人均收入5500元。华店村党支部共有55名党员,村两委班子成员6名。目前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8户27人,已脱贫2户5人,未脱贫贫困户6户22人,到2017年底预计脱贫5户17人,使贫困发生率降至0.003%。 今年来,村两委班子在上级党委的领导和指导下,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全村干部群众团结一致,开拓进取,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使村民生活和人居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是清理发展思路,制订了年度脱贫规划。二是加大投入,根据实际,引进优良品种,大力发展适合当地种植条件的经济作物,积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加强现有集体资产的管理。严格规定非生产性开支,同时加强村级财务管理。通过多方途径,申请项目,想方设法筹集资金。通过努力,先后完成了农用电网改造、有线广播电视、村内道路整治等等工作,全村道路实现了硬化。2016年在村内开展了人居环境整治工程,安装路灯78余盏,清理各类垃圾6500余方,有效的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环境,提高了生活质量,更好的改善了村容村貌,使全村的生态环境有了巨大的改变。 |
庞店村 |
庞店村位于马村乡西部,距离乡政府10公里,南邻孟寨,北接水寨,东连慕庄,西靠后催。地势南高北低,自西向东缓斜,属温热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为14.6℃,平均降水量836.6毫米,平均日照2198小时,无霜期220天左右。全村总住户数306户,总人口1360人。全村共有6个村民小组,区域总面积为3400亩,其中耕地面积3100亩。全村以小麦、玉米种植业为主。2016年,全村农民人均收入5500元。庞店村党支部共有48名党员,村两委班子成员5名。目前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4户49人,已脱贫0户0人,未脱贫贫困户14户49人,到2017年底预计脱贫14户49人,使贫困发生率降至3%。 今年来,村两委班子在上级党委的领导和指导下,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全村干部群众团结一致,开拓进取,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使村民生活和人居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是清理发展思路,制订了年度脱贫规划。二是加大投入,根据实际,引进优良品种,大力发展适合当地种植条件的经济作物,积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加强现有集体资产的管理。严格规定非生产性开支,同时加强村级财务管理。通过多方途径,申请项目,想方设法筹集资金。通过努力,先后完成了农用电网改造、有线广播电视、村内道路整治等等工作,全村道路实现了硬化。2016年在村内开展了人居环境整治工程,安装路灯20余盏,清理各类垃圾6000余方,有效的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环境,提高了生活质量,更好的改善了村容村貌,使全村的生态环境有了巨大的改变。 |
慕庄村 |
一、地理位置 慕庄村位于马村乡西部,南邻孟寨,北接郭炎庄,东连沟陈村,西靠叶县。地势南高北低,自西向东倾斜。 二、气候环境 慕庄村所处地区属温热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4.6℃,平均降水量836.6毫米,平均日照2898小时,无霜期220天左右,降水适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适宜发展高效农业和建设村级光伏发电项目。 三、经济发展 慕庄村产业基础比较薄弱,集体经济收入渠道少。群众经济收入以种植业和外出打工为主,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养殖业以养羊、养猪、养鸡为主,多为家庭型零星养殖。 四、基础设施 慕庄村于2016新修4米宽主干道1500米,生产、生活用电、安全饮水工程、宽带网络全部覆盖。综合0中心、文化活动中心融为一体,配备锣鼓、篮球架、乒乓球台等文娱设施。新建标准化卫生室。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五、产业发展 慕庄村种植业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传统农业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作物。 为了改变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慕庄村通过政府和企业协调,正在建设村级光伏发电项目,占地面积20亩。 六、基层党建 全村共有中共党员42名,村两委班子7人,其中村党支部2人,村委4人,交叉任职1人。慕庄村坚持"四议两公开",在村党组织的领导下将维护农民基本权益、集体资产管理、发展集体经济和慕庄村公益事业等村级重大事项,以及与多数村民利益密切相关的重要问题按照程序组织实施。确保把群众的事情办好、把发展的步子走得更实。 七.贫困分布 全村人口394户、1521人。按照省扶贫对象精准识别管理办法及“一进二看三算囚比五议六定”工作法,2015年经过精准识别,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65户、225人,2017年通过集中整改,再次精准识别,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3户78人。2015年县公路局派驻第一支部书记1名,机关干部8人分包17户贫困户。 慕庄村致贫的主要原因是:产业基础薄弱,收入渠道少,思想观全落后,主动脱贫的内生动力不足。现有的23户贫训困户78人致贫的主要原因是:因病、因学、缺技术、缺劳力等。 近年来,在马村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县扶贫办、县公路局等县直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村内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村容村貌有较大改观,慕庄村全体村民将在村两委的带领下实现稳定增收,贫困户实现稳步脱贫,早日共同迈入小康生活。 |
郭炎庄村 |
一、地理位置 郭炎庄位于马村乡西北,东邻关西、北靠叶县天边徐、南朝孟寨吴庄、西接慕庄、南接马庞路,北接反帝路。村子距乡政府6公里,距县城24公里,距南漯高速30分钟车程,交通便利。 二、气候环境 郭炎庄所处地区属温热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4.6℃,平均降水量836.6毫米,平均日照2898小时,无霜期220天左右,降水适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适宜发展高效农业和建设村级光伏发电项目。 三、经济发展 郭炎庄产业基础比较薄弱,集体经济收入渠道少。群众经济收入以种植业和外出打工为主,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是花生。养殖业以养羊、养猪、养鸡为主,多为家庭型零星养殖。 四、基础设施 郭炎庄于2016新修3.5米宽主干道1000米,2.5米宽的户户通道路4000米,生产、生活用电、安全饮水工程、宽带网络全部覆盖。综合0中心、文化活动中心融为一体,配备锣鼓、篮球架、乒乓球台等文娱设施。新建标准化卫生室。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五、产业发展 郭炎庄种植业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传统农业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作物。经济作物主要为花生,种植面积三百余亩。 为了改变传统经济发展模式,郭炎庄通过亲情招引许昌服装半成品加工企业入驻郭炎庄,较好的解决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六、基层党建 全村共有中共党员42名,村两委班子6人,其中村党支部3人,村委4人,交叉任职1人。郭炎庄坚持“四议两公开”,在村党组织的领导下将维护农民基本权益、集体资产管理、发展集体经济和郭炎庄公益事业等村级重大事项,以及与多数村民利益密切相关的重要问题按照程序组织实施。确保把群众的事情办好、把发展的步子走得更实。 七.贫困分布 全村人口300户、1300人。按照省扶贫对象精准识别管理办法及“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议六定”工作法,2017年通过集中整改,再次精准识别,全村建档立卡未脱贫贫困户8户24人。2015年县地税局派驻第一支部书记1名,县地税局机关干部6人分包8户贫困户。 郭炎庄致贫的主要原因是:产业基础薄弱,收入渠道少,思想观念落后,主动脱贫的内生动力不足。现有的8户贫困户24人致贫的主要原因是:因病、因残,其中因病7户20人;因残1户4人占。 近年来,在马村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县扶贫办、县交通局、县水利局、县电业局等县直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村内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村容村貌有较大改观,郭炎庄全体村民将在村两委的带领下实现稳定增收,贫困户实现稳步脱贫,早日共同迈入小康生活。 |
关西村 |
关西村位于马村乡西北部,距离乡政府6公里,南邻马庞路,北接反帝路,东连关东村,西靠叶县。全村总住户数279户,总人口1112人。全村共有8个村民小组,其中耕地面积1800亩。全村以传统种植业为主。关西村党支部共有36名党员,村两委班子成员6名。目前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5户56人,未脱贫贫困户25户56人,到2017年底预计脱贫23户52人,使贫困发生率降至0.36%。 今年来,村两委班子在上级党委的领导和指导下,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全村干部群众团结一致,开拓进取,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使村民生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一是清理发展思路,制订了年度脱贫规划。二是加大投入,根据实际,大力发展适合当地种植条件的经济作物,积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加强现有集体资产的管理。严格规定非生产性开支,同时加强村级财务管理。通过努力,先后完成了农用电网改造、全村内道路整治等等工作,全村主干道实现了硬化,并且实现了巷巷通。 |
关东村 |
关东村位于马村乡西部,距离乡政府6公里,南邻吴庄,北接叶县界,东连华店,西靠关西。地势南高北低,自西向东缓斜,属温热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为14.6℃,平均降水量836.6毫米,平均日照2198小时,无霜期220天左右。全村总住户数388户,总人口1571人。全村共有9个村民小组,区域总面积为2600亩,其中耕地面积1979亩。全村以小麦、花生、大豆、玉米种植业为主。2016年,全村农民人均收入6000元。关东村党支部共有37名党员,村两委班子成员5名。目前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6户55人,已脱贫1户4人,未脱贫贫困户25户51人,到2017年底预计脱贫21户44人,使贫困发生率降至1.3%。 今年来,村两委班子在上级党委的领导和指导下,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全村干部群众团结一致,开拓进取,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使村民生活和人居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是清理发展思路,制订了年度脱贫规划。二是加大投入,根据实际,引进优良品种,大力发展适合当地种植条件的经济作物,积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加强现有集体资产的管理。严格规定非生产性开支,同时加强村级财务管理。通过多方途径,申请项目,想方设法筹集资金。通过努力,先后完成了农用电网改造、有线广播电视、村内道路整治等等工作,全村道路实现了硬化。2016年在村内开展了人居环境整治工程,安装路灯20余盏,清理各类垃圾6000余方,有效的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环境,提高了生活质量,更好的改善了村容村貌,使全村的生态环境有了巨大的改变。 |
大郭庄村 |
大郭庄村位于马村乡中西部,距离乡政府6公里,南邻沟陈,北接叶县,东连碾王,西靠华店。地势南高北低,自西向东缓斜,属温热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为14.6℃,平均降水量836.6毫米,平均日照2198小时,无霜期220天左右。全村总住户数408户,总人口1693人。全村共有11个村民小组,区域总面积为2853亩,其中耕地面积2613亩。全村以小麦、玉米种植业为主。2016年,全村农民人均收入7500元。郭庄村党支部共有45名党员,村两委班子成员6名。目前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70户579人,已脱贫155户554人,未脱贫贫困户15户25人,到2017年底预计脱贫9户11人,使贫困发生率降至2%。 今年来,村两委班子在上级党委的领导和指导下,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全村干部群众团结一致,开拓进取,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使村民生活和人居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是清理发展思路,制订了年度脱贫规划。二是加大投入,根据实际,引进优良品种,大力发展适合当地种植条件的经济作物,积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加强现有集体资产的管理。严格规定非生产性开支,同时加强村级财务管理。通过多方途径,申请项目,想方设法筹集资金。通过努力,先后完成了农用电网改造、有线广播电视、村内道路整治等等工作,全村道路实现了硬化。2016年在村内开展了人居环境整治工程,安装路灯20余盏,清理各类垃圾6000余方,有效的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环境,提高了生活质量,更好的改善了村容村貌,使全村的生态环境有了巨大的改变。 |
碾王村 |
一、地理位置 碾王村位于马村乡中部,东邻岗寺、北靠泥河、南朝红旗、西接郭庄。村子距乡政府6公里,距县城16公里,距南漯高速、兰南高速均不超过20分钟车程,紧临省道S330,交通便利。 二、气候环境 碾王村所处地区属温热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4.6℃,平均降水量836.6毫米,平均日照2898小时,无霜期220天左右,降水适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适宜发展高效农业和建设村级光伏发电项目。 三、经济发展 碾王村产业基础比较薄弱,集体经济收入渠道少。群众经济收入以种植业和外出打工为主,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养殖业以养羊、养猪、养鸡为主,多为家庭型零星养殖。 四、基础设施 碾王村新修3.5米宽主干道300米,生产、生活用电、安全饮水工程、宽带网络全部覆盖。综合0中心、文化活动中心融为一体,配备锣鼓、篮球架、乒乓球台等文娱设施。新建标准化卫生室。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五、产业发展 碾王村种植业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传统农业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作物。 六、基层党建 全村共有中共党员36名,村两委班子6人,其中村党支部3人,村委3人,交叉任职0人。碾王村坚持“四议两公开”,在村党组织的领导下将维护农民基本权益、集体资产管理、发展集体经济和碾王村公益事业等村级重大事项,以及与多数村民利益密切相关的重要问题按照程序组织实施。确保把群众的事情办好、把发展的步子走得更实。 七、贫困分布 全村人口224户、846人。按照省扶贫对象精准识别管理办法及“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议六定”工作法,2016年经过精准识别,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2户、39人,2017年通过集中整改,再次精准识别,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9户14人。 碾王村致贫的主要原因是:产业基础薄弱,收入渠道少,思想观念落后,主动脱贫的内生动力不足。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1户、53人。其中因病10户27人占50.9%;因学3户11人占20.7%;缺劳力致贫4户4人占7.5%;因残4户11人占20.7%。 近年来,在马村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县扶贫办、县交通局、县水利局、县电业局等县直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村内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村容村貌有较大改观,碾王村全体村民将在村两委的带领下实现稳定增收,贫困户实现稳步脱贫,早日共同迈入小康生活。 |
岗寺村 |
岗寺村位于马村乡北部,地势南高北低,自西向东缓斜,属温热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为14.6℃,平均降水量836.6毫米,平均日照2198小时,无霜期220天左右。全村总住户数255户,总人口1070人。全村共有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1800亩。全村以小麦、玉米种植业为主。岗寺村两委班子成员5名。目前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0户33人,未脱贫贫困户10户32人,到2017年底预计脱贫8户26人。 今年来,村两委班子在上级党委的领导和指导下,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全村干部群众团结一致,开拓进取,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使村民生活和人居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是清理发展思路,制订了年度脱贫规划。二是加大投入,根据实际,引进优良品种,大力发展适合当地种植条件的经济作物,积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加强现有集体资产的管理。严格规定非生产性开支,同时加强村级财务管理。通过多方途径,申请项目,想方设法筹集资金。通过努力,先后完成了农用电网改造、有线广播电视、村内道路整治等等工作,全村道路实现了硬化。 |
放磨店村 |
放磨店村位于马村乡西北部,距离乡政府5公里,南邻泥河,北接s241,东连马章路,西靠任桥、黄林。地势南高北低,自西向东缓斜,属温热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为14.6℃,平均降水量836.6毫米,平均日照2198小时,无霜期220天左右。全村总住户数220户,总人口1020人。全村共有4个村民小组,区域总面积为2000亩,其中耕地面积1600亩。全村以小麦、玉米种植业为主。2016年,全村农民人均收入4200元。放磨店村党支部共有40名党员,村两委班子成员6名。目前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3户38人,未脱贫贫困户13户38人。 今年来,村两委班子在上级党委的领导和指导下,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全村干部群众团结一致,开拓进取,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使村民生活和人居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是清理发展思路,制订了年度脱贫规划。二是加大投入,根据实际,引进优良品种,大力发展适合当地种植条件的经济作物,积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加强现有集体资产的管理。严格规定非生产性开支,同时加强村级财务管理。通过多方途径,申请项目,想方设法筹集资金。通过努力,先后完成了农用电网改造、有线广播电视、村内道路整治等等工作,全村道路实现了硬化。2016年在村内开展了人居环境整治工程,安装路灯20余盏,清理各类垃圾6000余方,有效的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环境,提高了生活质量,更好的改善了村容村貌,使全村的生态环境有了巨大的改变。 |
黄林村 |
黄林村位于马村乡西北部,距离乡政府6公里,南邻任桥,北接北舞渡,东连放么店,西靠叶县。地势南高北低,自西向东缓斜,属温热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为14.6℃,平均降水量836.6毫米,平均日照2198小时,无霜期220天左右。全村总住户数390户,总人口1653人。全村共有8个村民小组,区域总面积为3797亩,其中耕地面积2797亩。全村以农业种植业为主。2016年,全村农民人均收入5600元。黄林村党支部共有33名党员,村两委班子成员8名。目前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4户91人,已脱贫4户22人,未脱贫贫困户20户69人,到2017年底预计脱贫24户91人,使贫困发生率降至100%。 今年来,村两委班子在上级党委的领导和指导下,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全村干部群众团结一致,开拓进取,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使村民生活和人居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是清理发展思路,制订了年度脱贫规划。二是加大投入,根据实际,引进优良品种,大力发展适合当地种植条件的经济作物,积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加强现有集体资产的管理。严格规定非生产性开支,同时加强村级财务管理。通过多方途径,申请项目,想方设法筹集资金。通过努力,先后完成了农用电网改造、有线广播电视、村内道路整治等等工作,全村道路实现了硬化。2016年在村内开展了人居环境整治工程,安装路灯20余盏,清理各类垃圾6000余方,有效的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环境,提高了生活质量,更好的改善了村容村貌,使全村的生态环境有了巨大的改变。 |
任桥村 |
一、地理位置 任桥村位于马村乡西北,东邻马村乡放磨店村、北接马村乡黄林村、南临泥河、西接叶县廉村乡。村子距乡政府6公里,距县城23公里,距兰南高速均不超过30分钟车程,紧临省道S220,S221交通便利。 二、气候环境 任桥村所处地区属温热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4.6℃,平均降水量836.6毫米,平均日照2898小时,无霜期220天左右,降水适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适宜发展高效农业和建设村级光伏发电项目。 三、经济发展 任桥村产业基础比较薄弱,集体经济收入渠道少。群众经济收入以种植业和外出打工为主,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是土豆。养殖业以养羊、养猪、养鸡为主,多为家庭型零星养殖。 四、基础设施 任桥村于2014修3.5米宽主干道1300米,生产、生活用电、安全饮水工程、宽带网络全部覆盖。综合0中心、文化活动中心融为一体,配备锣鼓、篮球架等文娱设施。新建标准化卫生室。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五、产业发展 任桥村种植业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传统农业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作物。经济作物主要为土豆,种植面积百余亩。 六、基层党建 全村共有中共党员35名,村两委班子4人,其中村党支部3人,村委4人,交叉任职2人。任桥村坚持“四议两公开”,在村党组织的领导下将维护农民基本权益、集体资产管理、发展集体经济和任桥村公益事业等村级重大事项,以及与多数村民利益密切相关的重要问题按照程序组织实施。确保把群众的事情办好、把发展的步子走得更实。 七.贫困分布 全村人口275户、1252人。按照省扶贫对象精准识别管理办法及“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议六定”工作法,2016年经过精准识别,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58户、196人,2017年通过集中整改,再次精准识别,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36户81人。2015年县卫计委派驻第一支部书记1名,县医院机关干部13人分包19户贫困户。 任桥村致贫的主要原因是:产业基础薄弱,收入渠道少,思想观念落后,主动脱贫的内生动力不足。现有的36户贫困户81人致贫的主要原因是:因病、因学、缺技术、缺劳力等,其中因病因残15户占41%;缺技术4户占11%;缺劳力致贫16户1占45%;缺资金1户占3%。 近年来,在马村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县扶贫办、县医院、县交通局、县水利局、县电业局等县直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村内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村容村貌有较大改观,任桥村全体村民将在村两委的带领下实现稳定增收,贫困户实现稳步脱贫,早日共同迈入小康生活。 |
板张村 |
一、地理位置 板张村位于马村乡北部,东邻绰陈、北接北舞渡、南临前姚、西靠范台。距乡政府3公里,距县政府25公里,距南漯高速不超过20分钟车程,紧临省道S240,交通便利。 二、气候环境 板张村所处地区属温热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4.6℃,平均降水量836.6毫米,平均日照2898小时,无霜期220天左右,降水适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适宜发展高效农业和建设村级光伏发电项目。 三、经济发展 板张村产业基础比较薄弱,集体经济收入渠道少。群众经济收入以种植业和外出打工为主,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是土豆、花生。养殖业以养猪、养鸡为主,多为家庭型零星养殖。 四、基础设施 板张村于2006整修4米宽主干道公里,生产、生活用电、安全饮水工程、宽带网络全部覆盖。综合0中心、文化活动中心融为一体,配备锣鼓、篮球架、乒乓球台等文娱设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五、产业发展 板张村种植业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传统农业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作物。经济作物主要为土豆、花生种植面积百余亩。 六、基层党建 全村共有中共党员39名,村两委班子5人,其中村党支部3人,村委2人。板张村坚持“四议两公开”,在村党组织的领导下将维护农民基本权益、集体资产管理、发展集体经济和板张村公益事业等村级重大事项,以及与多数村民利益密切相关的重要问题按照程序组织实施。确保把群众的事情办好、把发展的步子走得更实。 七.贫困分布 全村人口365户、1513人。按照省扶贫对象精准识别管理办法及“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议六定”工作法,2016年经过精准识别,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3户、36人,2017年通过集中整改,再次精准识别,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5户31人。 板张村致贫的主要原因是:产业基础薄弱,收入渠道少,思想观念落后,主动脱贫的内生动力不足。现有的15户贫困户31人致贫的主要原因是:因残、因病、因学等,其中因病8户10人占0.32%;因残6户18人占0.58%;因学1户3人占0.09%。 近年来,在马村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县扶贫办等县直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村内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村容村貌有较大改观,板张村全体村民将在村两委的带领下实现稳定增收,贫困户实现稳步脱贫,早日共同迈入小康生活。 |
红旗村 |
红旗村位于马村乡西部,距离乡政府2公里,南邻介庄,北接岗寺,东连仙庄杨,西靠沟陈。地势南高北低,自西向东缓斜,属温热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为14.6℃,平均降水量836.6毫米,平均日照2198小时,无霜期220天左右。全村总住户数315户,总人口1653人。全村共有7个村民小组,区域总面积为2600亩,其中耕地面积2122亩。全村以小麦、玉米种植业为主。2016年,全村农民人均收入800元。红旗村党支部共有54名党员,村两委班子成员5名。目前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1户29人,已脱贫0户0人,未脱贫贫困户11户29人,到2017年底预计脱贫7户15人,使贫困发生率降至0.9%。 今年来,村两委班子在上级党委的领导和指导下,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全村干部群众团结一致,开拓进取,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使村民生活和人居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是清理发展思路,制订了年度脱贫规划。二是加大投入,根据实际,引进优良品种,大力发展适合当地种植条件的经济作物,积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加强现有集体资产的管理。严格规定非生产性开支,同时加强村级财务管理。通过多方途径,申请项目,想方设法筹集资金。通过努力,先后完成了农用电网改造、有线广播电视、村内道路整治等等工作,全村道路实现了硬化。2016年在村内开展了人居环境整治工程,安装路灯20余盏,清理各类垃圾6000余方,有效的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环境,提高了生活质量,更好的改善了村容村貌,使全村的生态环境有了巨大的改变。 |
尚张村 |
一、地理位置 尚张村位于马村乡东南,东邻湾王、北靠马南、南朝孟寨干杨、西接许泌路。村子距乡政府3公里,距县城15公里,距南漯高速、兰南高速均不超过10分钟车程,紧临国道G240,交通便利。 二、气候环境 尚张村所处地区属温热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4.6℃,平均降水量836.6毫米,平均日照2898小时,无霜期220天左右,降水适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适宜发展高效农业和建设村级光伏发电项目。 三、经济发展 尚张村产业基础比较薄弱,集体经济收入渠道少。群众经济收入以种植业和外出打工为主,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是花生种植。养殖业以养猪、养鸡为主,多为家庭型零星养殖。 四、基础设施 尚张村于2016新修8米宽主干道1100米,3.5米支线道路3800米,主干道两侧新修花池60个,栽植绿化树7000株,达到了水泥路面户户通,新修下水道2000米,生产、生活用电、安全饮水工程、宽带网络全部覆盖。村委会、文化活动广场融为一体,配备锣鼓、篮球架、乒乓球台等文娱设施。新建标准化卫生室。2017年5月新建成光伏发电站一座,占地15亩,装机容量为300兆瓦。尚张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五、产业发展 尚张村种植业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传统农业主要种植小麦作物。经济作物主要为花生种植,种植面积1200余亩。 为了改变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加工及第三产业,招引村能让新建木材加工厂2个,较好的解决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六、基层党建 全村共有中共党员40名,村两委班子5人,其中村党支部3人,村委3人,交叉任职1人。尚张村坚持“四议两公开”,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将维护农民基本权益、集体资产管理、发展集体经济和尚张村公益事业等村级重大事项,以及与多数村民利益密切相关的重要问题按照程序组织实施。确保把群众的事情办好、把发展的步子走得更实。 七、贫困分布 全村人口256户、986人,其中,散养五保户6户8人,低保户42户,59人,残疾人13户,14人。按照省扶贫对象精准识别管理办法及“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议六定”工作法,2014年经过精准识别,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11户,475人,截止2015年底脱贫101户,447人,下余10户,28人未脱贫,截止2016年底,全村脱贫2户,7人,但尚未认定从系统删除。2017年通过集中整改,再次精准识别,新识别进入贫困户6户,10人,其中2015年脱贫户返贫2户,5人。截止2017年5月底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4户31人。2015年县纪委派驻第一支部书记1名,县纪委机关干部10人分包11户贫困户。 尚张村致贫的主要原因是:产业基础薄弱,收入渠道少,思想观念落后,主动脱贫的内生动力不足。现有的18户贫困户42人致贫的主要原因是:因病、因残,因学、缺劳力等,尚张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4户、31人,其中因病3户5人占21.4%;缺劳力致贫2户3人占14.3%;因残6户13人占42.9%;缺土地1户4人占7%;因学2户6人占14.3%。 近年来,在马村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县纪委、扶贫办、县交通局、县水利局、县科技局、县公安局等县直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村内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村容村貌有较大改观,尚张村全体村民将在村两委的带领下实现稳定增收,贫困户实现稳步脱贫,早日共同迈入小康生活。 |
仙庄杨村 |
一、地理位置 仙庄杨村位于马村乡西部,东邻马北、北靠小寨、南朝段窑、西接红旗。村子距乡政府2公里,距县城15公里,交通便利。 二、气候环境 仙庄杨村所处地区属温热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4.6℃,平均降水量836.6毫米,平均日照2898小时,无霜期220天左右,降水适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适宜发展高效农业。 三、经济发展 仙庄杨村产业基础比较薄弱,集体经济收入渠道少。群众经济收入以种植业和外出打工为主,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是花生。养殖业以养羊、养猪、养鸡为主,多为家庭型零星养殖。 四、基础设施 仙庄杨村于2016新修村内道路3000米,生产、生活用电、安全饮水工程、宽带网络全部覆盖。综合0中心、文化活动中心融为一体,配备锣鼓、健身器材等文娱设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五、产业发展 仙庄杨村种植业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传统农业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作物。经济作物主要为花生,种植面积百余亩。 为了改变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仙庄杨村通过招商贾湖农业科技项目,较好的解决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六、基层党建 全村共有中共党员47名,村两委班子5人,其中村党支部3人,村委2人。仙庄杨村坚持“四议两公开”,在村党组织的领导下将维护农民基本权益、集体资产管理、发展集体经济和仙庄杨村公益事业等村级重大事项,以及与多数村民利益密切相关的重要问题按照程序组织实施。确保把群众的事情办好、把发展的步子走得更实。 七.贫困分布 全村人口210户、1006人。按照省扶贫对象精准识别管理办法及“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议六定”工作法,2016年经过精准识别,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0户、18人,2017年通过集中整改,再次精准识别,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5户10人。2014年市地税局派驻第一支部书记1名,乡机关干部3人分包10户贫困户。 仙庄杨村致贫的主要原因是:产业基础薄弱,收入渠道少,思想观念落后,主动脱贫的内生动力不足。现有的5户贫困户10人致贫的主要原因是:因病、因残、缺技术、缺劳力等,其中因病2户4人;因残3户6人。 近年来,在马村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市地税局的大力帮扶下,村内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村容村貌有较大改观,仙庄杨村全体村民将在村两委的带领下实现稳定增收,贫困户实现稳步脱贫,早日共同迈入小康生活。 |
范台村 |
范台村位于马村乡北部,距离乡政府4公里,包括3个自然村(范庄、潘庄、远庄),南临王徐村,北临泥河,东连板张村,西临马章路。地势南高北低,自西向东缓斜,属温热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为14.6℃,平均降水量836.6毫米,平均日照2198小时,无霜期220天左右。全村总住户数356户,总人口1392人。全村共有6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2560亩,有效灌溉面积1500亩。全村以小麦、玉米、花生种植业为主。2016年,全村农民人均收入4600元。范台村党支部共有36名党员,村两委班子成员6名。目前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19户,已脱贫113户,386人,未脱贫贫困户6户19人,2017年新增贫困户5户12人,到2017年底预计脱贫3户12人,使贫困发生率降至1.3%。 今年来,村两委班子在上级党委的领导和指导下,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全村干部群众团结一致,开拓进取,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使村民生活和人居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是理清发展思路,制订了年度脱贫规划。二是加大投入,根据实际,引进优良品种,大力发展适合当地种植条件的花生种植,积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加强现有集体资产的管理。严格规定非生产性开支,同时加强村级财务管理。通过多方途径,申请项目,想方设法筹集资金。通过努力,先后完成了农用电网改造、有线广播电视、村内道路整治等等工作,全村道路实现了硬化。2016年在村内开展了人居环境整治工程,安装路灯30余盏,清理各类垃圾5000余方,有效的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环境,提高了生活质量,更好的改善了村容村貌,使全村的生态环境有了巨大的改变。 |
绰陈村 |
一、地理位置 绰陈村位于马村乡北部,东邻泥河王、北靠北舞渡、南朝前姚、西接板张、村子距乡政府4.5公里,距县城16.8公里,距南漯高速、兰南高速均不超过40分钟车程,紧临省道241,交通便利。 二、气候环境 绰陈村所处地区属温热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4.6℃,平均降水量836.6毫米,平均日照2898小时,无霜期220天左右,降水适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适宜发展高效农业和建设村级光伏发电项目。 三、经济发展 绰陈村产业基础比较薄弱,集体经济收入渠道少。群众经济收入以种植业和外出打工为主,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无什么经济作物。养殖业以养羊、养猪、养鸡为主,多为家庭型零星养殖。 四、基础设施 绰陈村于2013新修3.5米宽主干道1000米,生产、生活用电、安全饮水工程、宽带网络全部覆盖。综合0中心、文化活动中心融为一体,配备锣鼓、篮球架、乒乓球台等文娱设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五、产业发展 绰陈村种植业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传统农业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作物。村民除外出打工外,基本都在北舞渡板厂上班,每天多少都有收入。 六、基层党建 全村共有中共党员16名,村两委班子5人,其中村党支部3人,村委3人,交叉任职1人。绰陈村坚持“四议两公开”,在村党组织的领导下将维护农民基本权益、集体资产管理、发展集体经济和绰陈村公益事业等村级重大事项,以及与多数村民利益密切相关的重要问题按照程序组织实施。确保把群众的事情办好、把发展的步子走得更实。 七、贫困分布 全村人口126户、512人。按照省扶贫对象精准识别管理办法及“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议六定”工作法,2016年经过精准识别,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7户、16人,2017年通过集中整改,再次精准识别,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户5人。2014年县组织部派驻第一支部书记1名,乡政府干部1人分包1户贫困户。 绰陈村致贫的主要原因是:产业基础薄弱,收入渠道少,思想观念落后,主动脱贫的内生动力不足。现有的2户贫困户5人致贫的主要原因是:因残。 近年来,在马村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县扶贫办、县一高的大力支持下,村内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村容村貌有较大改观,绰陈村全体村民将在村两委的带领下实现稳定增收,贫困户实现稳步脱贫,早日共同迈入小康生活。 |
前姚村 |
前姚村位于马村乡北部,距离乡政府1.5公里,南邻马北,北接板张,东连园艺场,西靠王徐。地势南高北低,自西向东缓斜,属温热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为14.6℃,平均降水量836.6毫米,平均日照2198小时,无霜期220天左右。全村总住户数460户,总人口1800人。全村共有8个村民小组,区域总面积为3000亩,其中耕地面积2230亩。全村以农业种植业为主。2016年,全村农民人均收入5500元。前姚村党支部共有60名党员,村两委班子成员5名。目前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5户61人,已脱贫0户0人,未脱贫贫困户35户61人,到2017年底预计脱贫15户20人,使贫困发生率降至3%。 今年来,村两委班子在上级党委的领导和指导下,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全村干部群众团结一致,开拓进取,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使村民生活和人居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是清理发展思路,制订了年度脱贫规划。二是加大投入,根据实际,引进优良品种,大力发展适合当地种植条件的经济作物,积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加强现有集体资产的管理。严格规定非生产性开支,同时加强村级财务管理。通过多方途径,申请项目,想方设法筹集资金。通过努力,先后完成了农用电网改造、有线广播电视、村内道路整治等等工作,全村道路实现了硬化。2016年在村内开展了人居环境整治工程,安装路灯20余盏,清理各类垃圾6000余方,有效的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环境,提高了生活质量,更好的改善了村容村貌,使全村的生态环境有了巨大的改变。 |
王徐村 |
王徐村位于马村乡中部,距离乡政府1.2公里,南邻马北,北接范台,东连前姚,西靠杨庄、小寨。地势南高北低,自西向东缓斜,属温热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为14.6℃,平均降水量836.6毫米,平均日照2198小时,无霜期220天左右。全村总住户数328户,总人口1279人。全村共有6个村民小组,区域总面积为2000亩,其中耕地面积1700亩。全村以小麦、玉米种植业为主。2016年,全村农民人均收入7474元。村党支部共有32名党员,村两委班子成员3名。目前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6户38人,已脱贫0户0人,未脱贫贫困户16户38人,到2017年底预计脱贫16户38人,使贫困发生率降至2%。 今年来,村两委班子在上级党委的领导和指导下,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全村干部群众团结一致,开拓进取,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使村民生活和人居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是清理发展思路,制订了年度脱贫规划。二是加大投入,根据实际,引进优良品种,大力发展适合当地种植条件的经济作物,积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加强现有集体资产的管理。严格规定非生产性开支,同时加强村级财务管理。通过多方途径,申请项目,想方设法筹集资金。通过努力,先后完成了农用电网改造、有线广播电视、村内道路整治等等工作,全村道路实现了硬化。2016年在村内开展了人居环境整治工程,安装路灯20余盏,清理各类垃圾6000余方,有效的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环境,提高了生活质量,更好的改善了村容村貌,使全村的生态环境有了巨大的改变。 |
马南村 |
一、地理位置 马南村位于马村乡中部,距离乡政府0.3公里,东邻张王庄、北靠马北、南邻湾王、西接许泌路、地势南高北低,自西向东缓斜。 二、气候环境 马南村所处地区属温热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4.6℃,平均降水量836.6毫米,平均日照2898小时,无霜期220天左右,降水适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适宜发展高效农业和建设村级光伏发电项目。 三、经济发展 马南村产业基础比较薄弱,集体经济收入渠道少。群众经济收入以种植业和外出打工为主,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养殖业以养羊、养猪、养鸡为主,多为家庭型零星养殖。 四、基础设施 马南村于2016新修3.5米宽主干道1000米,生产、生活用电、安全饮水工程、宽带网络全部覆盖。综合0中心、文化活动中心融为一体,配备锣鼓、文化广场、健身器材等文娱设施。新建标准化卫生室。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五、产业发展 马南村种植业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传统农业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作物。 六、基层党建 全村共有中共党员58名,村两委班子7人,其中村党支部4人,村委3人,交叉任职1人。马南村坚持“四议两公开”,在村党组织的领导下将维护农民基本权益、集体资产管理、发展集体经济和马南村公益事业等村级重大事项,以及与多数村民利益密切相关的重要问题按照程序组织实施。确保把群众的事情办好、把发展的步子走得更实。 七.贫困分布 全村人口353户、1552人。按照省扶贫对象精准识别管理办法及“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议六定”工作法,2016年经过精准识别,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4户、33人,2017年通过集中整改,再次精准识别,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7户17人。乡政府机关干部3人分包6户贫困户,村支部书记1人分包1户贫困户。 马南村致贫的主要原因是:产业基础薄弱,收入渠道少,思想观念落后,主动脱贫的内生动力不足。现有的7户贫困户17人致贫的主要原因是:因病、因学、缺劳力等,其中因病4户12人占70.5%;缺劳力致贫1户1人占0.058%;缺资金1户1人占0.058%;因学1户3人占0.176%。 近年来,在马村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县扶贫办、县交通局、县水利局、县电业局等县直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村内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村容村貌有较大改观,马南村全体村民将在村两委的带领下实现稳定增收,贫困户实现稳步脱贫,早日共同迈入小康生活。 |
马北村 |
一、地理位置 马北村位于马村乡政府所在地,一个自然村,两个行政村、南邻马南村、东邻张王庄村、北临前姚村,紧邻省道S220公路距县城17公里,距南洛高速5公里10分钟车程,地理条件优越,交通便利。 二、气候环境 马北村所处地区属温热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4.6度,平均降水量836.6毫米,平均日照2898小时,无霜期220天左右,降水适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适宜发展高效农业和建设村级光伏发电项目。 三、经济发展 马北村产业基础比较薄弱,集体经济收入渠道少。群众经济收入以种植业和外出打工为主,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是花生。养殖业以养羊、养猪、养鸡为主,多为家庭型零星养殖。 四、基础设施 马北村于2017年新修4.5米宽主干道1200米,生产、生活用电、安全饮水工程、燃气工程、宽带网络全部覆盖。综合0中心、文化活动中心融为一体,配备锣鼓、篮球架、兵乓球台等文娱设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 五、产业发展 马北村种植业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传统农业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作物。经济作物主要为大豆300,亩,种植花生面积百余亩。 六、基层党建 全村共有中共党员61名,村两委班子5人,其中村党支部3人,监督委员3人,交叉任职1人,马北村坚持“四议两公开”,在村党组织的领导下将维护农民基本权益,集体资产管理,发展集体经济和马北村公益事业等村级重大事项,以及与多数村民利益密切相关的重要问题按照程序组织实施。确保把群众的事情办好、把发展的步子走的更实。 七、贫困分布 全村人口365户、1589人。按照省扶贫对象精准识别管理办法及“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议六定”工作法,2016年经过精准识别,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5户、34人。2017年通过集中整改,再次精准识别,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5户30人。2015年市中心医院派驻第一支部书记1名,马村机关干部村委党员干部3人分包9户21人贫困户,村干部3人分包6户9人。 马北村致贫的主要原因是:产业基础薄弱,收入渠道少,思想观念落后,主动脱贫的内生动力不足。现有的15户贫困户30人致贫的主要原因是:因病、因学、因残、缺技术、缺劳力等,其中因病8户19人占66%;因残致贫6户10人占33%;丧失劳动力1户1人。 近来年,在马村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县扶贫办、市中心医院、县住建委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村内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村容村貌有较大的改观,马北村全村村民将在村两委的带领下实现稳定增收,贫困户实现稳步脱贫,早日共同迈入小康生活。 |
湖西蔡村 |
一、地理位置 湖西蔡村位于马村乡东,东邻湖东蔡村、北靠北舞渡、南朝姜店、西邻张王庄。村子距乡政府2公里,距县城20公里,距南漯平高速、S241均不超过10分钟车程,紧临国交通便利。 二、气候环境 湖西蔡村所处地区属温热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4.6℃,平均降水量836.6毫米,平均日照2898小时,无霜期220天左右,降水适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适宜发展高效农业和建设村级光伏发电项目。 三、经济发展 湖西蔡村产业基础比较薄弱,集体经济收入渠道少。群众经济收入以种植业和外出打工为主,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是花生种植。养殖业以养猪、养鸡为主,多为家庭型零星养殖。 四、基础设施 湖西蔡村于2014新修3米宽主干道1100米,3.5米支线道路3800米,栽植绿化树2000株,基本达到了水泥路面户户通,生产、生活用电、安全饮水工程、宽带网络全部覆盖。村委会、文化活动广场融为一体,配备锣鼓、乒乓球台等文娱设施。新建标准化卫生室。湖西蔡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五、产业发展 湖西蔡村种植业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传统农业主要种植小麦作物。经济作物主要为花生种植,种植面积200余亩。 为了改变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加工及第三产业,招引村鞋厂一个,较好的解决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六、基层党建 全村共有中共党员46名,村两委班子4人,其中村党支部3人,村委1人,交叉任职1人。湖西蔡村坚持“四议两公开”,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将维护农民基本权益、集体资产管理、发展集体经济和湖西蔡村公益事业等村级重大事项,以及与多数村民利益密切相关的重要问题按照程序组织实施。确保把群众的事情办好、把发展的步子走得更实。 七.贫困分布 全村人口360户、1335人。按照省扶贫对象精准识别管理办法及“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议六定”工作法,截止2016年底,全村有贫困户14户,40人。2017年通过集中整改,再次精准识别,新识别进入贫困户15户,30人,退出9户,30人。截止2017年5月底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0户40人。 湖西蔡村致贫的主要原因是:产业基础薄弱,收入渠道少,思想观念落后,主动脱贫的内生动力不足。现有的20户贫困户40人致贫的主要原因是:因病、因残等,湖西蔡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0户、40人,其中因病17户36人占85%;因残3户4人占15%。 近年来,在马村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县扶贫办、县交通局、县森林公安局等县直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村内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村容村貌有较大改观,湖西蔡村全体村民将在村两委的带领下实现稳定增收,贫困户实现稳步脱贫,早日共同迈入小康生活。 |
张王庄村 |
张王庄村位于马村乡东部,距离乡政府2公里,南邻乔庄,北接前姚,东连湖西蔡,西靠马北村。地势南高北低,自西向东缓斜,属温热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为14.6℃,平均降水量836.6毫米,平均日照2198小时,无霜期220天左右。全村总住户数257户,总人口918人。全村共有4个村民小组,区域总面积为2000亩,其中耕地面积1680亩。全村以小麦、玉米种植业为主。2016年,全村农民人均收入5106元。张王庄村党支部共有28名党员,村两委班子成员5名。目前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8户56人,已脱贫0户0人,未脱贫贫困户18户56人,到2017年底预计脱贫7户36人,使贫困发生率降至2%。 今年来,村两委班子在上级党委的领导和指导下,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全村干部群众团结一致,开拓进取,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使村民生活和人居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是清理发展思路,制订了年度脱贫规划。二是加大投入,根据实际,引进优良品种,大力发展适合当地种植条件的经济作物,积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加强现有集体资产的管理。严格规定非生产性开支,同时加强村级财务管理。通过多方途径,申请项目,想方设法筹集资金。通过努力,先后完成了农用电网改造、有线广播电视、村内道路整治等等工作,全村道路实现了硬化。2016年在村内开展了人居环境整治工程,安装路灯20余盏,清理各类垃圾6000余方,有效的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环境,提高了生活质量,更好的改善了村容村貌,使全村的生态环境有了巨大的改变。 |
段窑村 |
一、地理位置 段窑村位于马村乡西南部,北靠仙庄杨村,南邻孟寨镇,西接红旗村,东邻S220省道。村子距离乡政府1公里,距县城15公里,交通便利。 二、气候环境 段窑村所处地区属温热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4.6℃,平均降水量836.6毫米,平均日照2898小时,无霜期220天左右,降水适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适宜发展高效农业和建设村级光伏发电项目。 三、经济发展 段窑村产业基础比较薄弱,几无集体经济收入渠道来源。群众经济收入以种植业和外出打工为主,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养殖业以养猪、养鸡为主,多为家庭型零星养殖。 四、基础设施 段窑村于有3.5米宽主干道1200米,生产、生活用电、安全饮水工程、宽带网络全部覆盖。综合0中心、文化活动中心融为一体,配备锣鼓、篮球架、乒乓球台等文娱设施。新建标准化卫生室。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五、产业发展 段窑村种植业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传统农业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作物。 为了改变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在乡党委政府的帮助下,段窑村积极挂靠贾湖农业科技项目,较好的解决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六、基层党建 全村共有中共党员55名,村两委班子5人,其中村党支部4人,村委5人,交叉任职3人。段窑村坚持“四议两公开”,在村党组织的领导下将维护农民基本权益、集体资产管理、发展集体经济和段窑村公益事业等村级重大事项,以及与多数村民利益密切相关的重要问题按照程序组织实施。确保把群众的事情办好、把发展的步子走得更实。 七.贫困分布 段窑村全村465户1751人。按照省扶贫对象精准识别管理办法及“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议六定”工作法,2016年经过精准识别,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4户24人,2017年通过集中整改,再次精准识别,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5户29人。2015年县统计局派驻第一支部书记1名,目前,由县统计局机关干部6人分包15户贫困户。 段窑村致贫的主要原因是:产业基础薄弱,收入渠道少,思想观念落后,主动脱贫的内生动力不足。现有的15户贫困户29人因病(残)、因学成为其主要致贫原因,其中因病(残)14户26人占89.7%;因学1户3人占10.3%。 近年来,在马村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县扶贫办、县交通局、县水利局、县电业局等县直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村内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村容村貌有较大改观,段窑村全体村民将在村两委的带领下实现稳定增收,贫困户实现稳步脱贫,早日共同迈入小康生活。 |
乔庄村 |
乔庄村位于马村乡南部,距离乡政府6公里,南邻孟寨,北接介白路,东连姜店,西靠湾王。地势南高北低,自西向东缓斜,属温热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为14.6℃,平均降水量836.6毫米,平均日照2198小时,无霜期220天左右。全村总住户数153户,总人口585人。全村共有3个村民小组,区域总面积为2000亩,其中耕地面积1600亩。全村以小麦、玉米种植业为主。2016年,全村农民人均收入5200元。乔庄村党支部共有33名党员,村两委班子成员5名。目前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5户37人,已脱贫0户0人,未脱贫贫困户15户37人,到2017年底预计脱贫13户29人,使贫困发生率降至2%。 今年来,村两委班子在上级党委的领导和指导下,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全村干部群众团结一致,开拓进取,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使村民生活和人居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是清理发展思路,制订了年度脱贫规划。二是加大投入,根据实际,引进优良品种,大力发展适合当地种植条件的经济作物,积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加强现有集体资产的管理。严格规定非生产性开支,同时加强村级财务管理。通过多方途径,申请项目,想方设法筹集资金。通过努力,先后完成了农用电网改造、有线广播电视、村内道路整治等等工作,全村道路实现了硬化。2016年在村内开展了人居环境整治工程,安装路灯20余盏,清理各类垃圾6000余方,有效的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环境,提高了生活质量,更好的改善了村容村貌,使全村的生态环境有了巨大的改变。 |
湾王村 |
湾王村位于马村乡南部,距离乡政府3公里,南邻澧河,北接马南村,东连姜店,西靠尚张。地势南高北低,自西向东缓斜,属温热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为14.6℃,平均降水量836.6毫米,平均日照2198小时,无霜期220天左右。全村总住户数260户,总人口1052人。全村共有7个村民小组,区域总面积为2000亩,其中耕地面积1600亩。全村以花生种植业为主。2016年,全村农民人均收入4000元。湾王村党支部共有38名党员,村两委班子成员6名。目前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0户49人,已脱贫0户,未脱贫贫困户20户49人,到2017年底预计脱贫19户48人,使贫困发生率降至0.9%。 今年来,村两委班子在上级党委的领导和指导下,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全村干部群众团结一致,开拓进取,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使村民生活和人居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是清理发展思路,制订了年度脱贫规划。二是加大投入,根据实际,引进优良品种,大力发展适合当地种植条件的经济作物,积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加强现有集体资产的管理。严格规定非生产性开支,同时加强村级财务管理。通过多方途径,申请项目,想方设法筹集资金。通过努力,先后完成了农用电网改造、有线广播电视、村内道路整治等等工作,全村道路实现了硬化。2016年在村内开展了人居环境整治工程,安装路灯20余盏,清理各类垃圾6000余方,有效的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环境,提高了生活质量,更好的改善了村容村貌,使全村的生态环境有了巨大的改变。 |
小寨村 |
一、地理位置 小寨村位于马村乡西北,东邻范台村、北靠任桥村、南朝反帝路、西靠岗寺村。村子距乡政府4.5公里,距县城19.5公里,距高速路均不超过20分钟车程。 二、气候环境 小寨村所处地区属温热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4.6℃,平均降水量836.6毫米,平均日照2898小时,无霜期220天左右,降水适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适宜发展高效农业和建设村级光伏发电项目。 三、经济发展 小寨村产业基础比较薄弱,集体经济收入渠道少。群众经济收入以种植业和外出打工为主,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 四、基础设施 小寨村于2016新修3.5米宽主干道1000米,生产、生活用电、安全饮水工程、宽带网络全部覆盖。综合0中心、文化活动中心融为一体,配备锣鼓、篮球架、乒乓球台等文娱设施。新建标准化卫生室。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五、产业发展 小寨村种植业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传统农业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作物。 为了改变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小寨村大部分劳动力都主要外出从事餐饮行业,在武汉等地的学校食堂从事餐饮行业,较好的解决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六、基层党建 全村共有中共党员50名,村两委班子6人,其中村党支部3人,村委3人,交叉任职0人。小寨村坚持“四议两公开”,在村党组织的领导下将维护农民基本权益、集体资产管理、发展集体经济和小寨村公益事业等村级重大事项,以及与多数村民利益密切相关的重要问题按照程序组织实施。确保把群众的事情办好、把发展的步子走得更实。 七.贫困分布 全村人口220户、917人。按照省扶贫对象精准识别管理办法及“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议六定”工作法,2016年经过精准识别,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2户、39人,2017年通过集中整改,再次精准识别,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2户25人。 小寨村致贫的主要原因是:因病因残致贫,产业基础薄弱,收入渠道少,思想观念落后,主动脱贫的内生动力不足。现有的12户贫困户25人致贫的主要原因是:因病、因残、因学、缺技术、缺劳力等,其中因病10户18人占72%;因残2户7人占28%。 近年来,在马村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县扶贫办的大力支持下,村内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村容村貌有较大改观,小寨村全体村民将在村两委的带领下实现稳定增收,贫困户实现稳步脱贫,早日共同迈入小康生活。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