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宋村位于临颍县城8公里,位于繁城回族镇东3公里,北靠老颍河古道,村庄风景美丽,居历史记载已有300多年历史,有420户,1780口人、9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2000多亩,隶属于繁城回族镇。
这几年来,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村党支部村委会,带领着群众脱贪致富,深入调查研究,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党的指导思想为中心,加速发展经济,苦拼实干促发展,兴一业带百业,在大力推进土地流转,现流转土地1200亩,科学的引导、后序分流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现富余劳动者200多人参到旧手机回收工作,给村里的脱贫致富做出一定的贡献,投资30多万元修主等级水泥路1.5公里,并对道路进行绿化,修建1200平方米文化广场,村民幸福感不断在提升,2016年全村农民人均收入5000多元,多次被上级党委评为“先进基层党支部”、“土地流转先进村”、“平安建设先进村”等荣誉称号。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411122101 | 462000 | -- | 查看 湾宋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杜庄村 |
杜庄村位于临颍县西北6公里,繁城回族镇东5公里的老潁河古道东岸。全村下辖张阁、谷任庄、杜庄、杓王4个自然村,11个村民组,440户,2285口人,耕地面积2141亩,隶属于繁城回族镇。 近几年来,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村党支部村委会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深入调查研究,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苦拼实干促发展,兴一业带百业.在大力推进土地大规模集中流转的同时,科学引导,有序分流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目前,全村已集中流转土地1300多亩,新修公路4公里,新建硬化绿化投资16多万元的老年活动广场一座。2016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5000多元。 几年来,先后被省科委命名为“奔小康科普示范村”,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小康村”,被县委县政府命名为“小康村,治安绿洲村”,“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
关庙李村 |
关庙李村位于繁城回族镇镇政府所在地西4公里处,距离临颍县城约20公里,属亚热带气候区,四季分明,适宜农作物种植。辖前张庄、关庙李、枣业王三个自然村,五个村民小组共305户,1528人,一组共43户,208人,二组共39户,222人,三组70户,368人,四组76户,372人,五组60户,290人。劳动力人口大约800人,耕地2000余亩,全村群众大部分为汉族。现有耕地2000亩,人均耕地面积1.5亩,全村村民以种植业为主,小麦、大豆为主要作物,年亩均纯收入1600元,扣除生产经营支出每亩800元,年亩均纯收入约800元。 关庙李村虽然有通村公路,但处于漯河市和临颍县西北部,地理位置偏远,产业基础薄弱,经商做生意的人相对比较少,属于典型的小农经济,大部分村民属于“两牺”人群,即农忙时候回家务农,农闲时候外出务工,不富不穷。 2017年5月以来,经过精准识别,新识别贫困户4户8人(四组韦占民和五组魏花主要致贫原因均为因残致贫,次要为因病、因学、缺劳动力等;四组李屯和五组陈连周主要致贫原因为缺少劳动力,次要致贫原因为因病等),2016年识别2户,经到家走访和回头看,其中1户属于错识,拟清退,1户属于人口识别不精准,已增人。现共有贫困户5户11人,均制定了脱贫规划。 |
司马村 |
司马村位于繁城回族镇镇区南部,全村447户,2020口人,耕地3070亩,人均土地面积1.6亩,辖区面积4070亩,八个村民小组,土地资源多,水源充足,灌溉条件便利,以传统农业为主,村内主要以辣椒、烟叶种植为主。村内交通便利,2017年开始修建四条水泥路,分别在村南修建两条通往逍襄路的南北水泥路,解决农民出行难问题。2015年被定为人居环境示范村,村里主干道全部绿化硬化,建立了长期的管理机制,设立5名保洁员,全日制进行维护;村内1所标准化卫生室,基本满足村民的基础医疗卫生需求。村内每月10日定期召开主题党日,加强对党员的培训和学习。 |
南街村 |
南街村位于繁城回族镇镇区中部,全村515户,2317口人,耕地2300亩,八个村民小组,全村中共党员49人,全村下辖付庄、南街两个自然村。土地流转1300亩,村内主要以花卉种植为主,烟叶种植面积300亩。村内交通便利,许泌公路纵贯全村,2016年被定为人居环境示范村,村里主干道全部绿化硬化,建立了长期的管理机制,设立5名保洁员,全日制进行维护。村内每月10日定期召开主题党日,加强党员的培训和学习,并由支部书记牵头建立了微信群,方便党员之间的学习与交流。 |
东街村 |
东街村位于繁城回族镇镇区中部,许泌路繁华地段,全村下辖刘庄、东街两个自然村。全村426户,2054口人,耕地1700亩,两个自然村,八个村民小组,全村中共党员57人。土地流转1400亩,村内主要以花卉种植为主,烟叶种植面积300亩。村内交通便利,许泌公路纵贯全村,被定为人居环境示范村,村里主干道全部绿化硬化,建立了长期的管理机制,设立4名保洁员,全日制进行维护。村内每月10日定期召开主题党日,加强党员的培训和学习。 |
马井村 |
马井村位于繁城回族镇西1.5公里处,共有五家陈、吴庄、马井3个自然村,9个村民组,413户,2040口人,耕地面积2400亩,隶属于繁城回族镇。 近几年来,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村党支部村委会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深入调查研究,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苦拼实干促发展,兴一业带百业。在大力推进土地大规模集中流转的同时,科学引导,有序分流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目前,全村已集中流转土地1000多亩,并经营有面粉厂和怡雪生态农场。新型农村社区已经开工建设,2016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7000多元。 几年来,先后被省科委,命名为“奔小康科普示范村”,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小康村”,被县委县政府命名为“小康村,治安绿洲村”,“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
前杨村 |
前杨村村情简介 一、基本信息 前杨村位于镇区西南部,距镇政府驻地3公里。全村下辖前杨、后杨、董庄三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共251户,总人口1025人,全村耕地总面积1650亩。前杨村现有党员17人。 二、村级主导产业 近年来,前杨村两委班子按照镇党委、政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围绕“规范管理,提高质量,适应市场,增加效益”的农业生产总体思路,进一步加大生产投入,广泛宣传发动,强化责任落实,内外联动,多措并举,逐步形成了以优质小麦、辣椒、烟叶为主的经济作物立体种植模式。 三、组织建设 1、村两委任期目标: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完成组织交给的各项任务,做好农业结构调整,壮大集体组织经济实力,增加村民收入,使村民生活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本任期内至少发展一名党员。提倡文明新风,杜绝村民陋习。加强村内精神文明,提倡村民思想文化素质,决不让一个-人员在出现,让村民知法,懂法,守法。 2、村级稳定目标:前杨是一个不稳定村,从2105年到现在一直处于群众-告状状态,村支部属于软弱涣散党支部。争取通过司法程序来化解矛盾,捋顺村务、财务关系,该处理的处理,该处罚的处罚,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力争两年之内把前杨村由软弱涣散村变成稳定和谐发展的好村。 |
罗庄村 |
罗庄村位于繁城西南8公里处,南临襄县,有小张庄、小南庄、罗庄三个自然村。全村耕地1500亩,共有人口1342人,218户。 近年来,在县、乡两级党委、政府的正确指导、在上级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村两委班子和全体村民齐心协力,为构建“和谐罗庄”共同奋斗。 2014年新的村两委班子借着新农村建设的东风,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在积极发展经济,提高村民收入的同时,村两委班子狠抓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了村委会、党支部各项规章制度建设,明确了村理财小组、村务公开监督小组等机构的人员职责,做到了机构完善、职能完整、人员齐备。 目前,新农村超市二个,新型合作医疗卫生所二个,村有文化活动广场,有通城班车。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村两委一班人,认真落实中央提出的“二十字”方针,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扎实推进,以发展经济为中心,积极整治改善村容村貌,始终把给群众办好事、干实事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2015年至2016年,在镇村两级干部共同努力下,为村土地复耕50亩,造福全村群众。 在新的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罗庄村的各项工作虽然都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距离发展规划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今后,村两委班子将继续本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宗旨,和全体村民一道,尽心竭力地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奋斗。 |
付杨村 |
付杨村位于繁城西南2公里处,全体辖付杨、和庄、小杜庄三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406户、1841人、有耕地2175亩,付杨村北接邻新颖河,东邻南街村土地、土地为两合土合黑土地两种,土壤肥沃,全村土地集中,水源充足,灌溉条件便利,人均1.18亩,人多地少,常年以传统农业种植为主。全村三个自然村的主要干路,全部以水泥路为主,未实现户户通。多部出群众有出行问题。农田水利设施,全村平均60亩一眼机井,旱能浇,涝能排,不存在积水洼地。 全村住房,大部分以平方为主,少部分以建楼房,极少部分瓦房为老年人居住。卫生服务设施,目前付杨村标准化卫生室以所,一般常见病均能治疗,新农合参合率99%,各自然村均有小型超市,满足居民目前生活需求。 |
孙朱村 |
孙朱村位于临颍县西北6公里,繁城回族镇东5公里的老潁河古道东岸。共有焦庄、孙朱、小王庄3个自然村,11个村民组,886户,3876口人,耕地面积3341亩,隶属于繁城回族镇。 近几年来,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村党支部村委会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深入调查研究,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苦拼实干促发展,兴一业带百业.在大力推进土地大规模集中流转的同时,科学引导,有序分流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目前,全村已集中流转土地2000多亩,新修公路4公里,新建硬化绿化投资180多万元的全县一流小学一座。新型农村社区已经开工建设,2016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6000多元。 几年来,先后被省科委命名为“奔小康科普示范村”,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小康村”,被县委县政府命名为“小康村,治安绿洲村”,“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
营王村 |
营王村位于临颖县城西北8公里,西北方向与许昌相接,东靠京广铁路、高铁,南面距锅壅口老颍河3公里。共有宋庄、刘庄、营王3个自然村,14个村民小组,743户,3160人,党员43名,耕地面积3247亩,传统农作物以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烟叶为主。 近几年来,在党的富民政策引导下,村党支部村委会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深入调查研究,充分发挥优势,苦拼实干促发展,大力推进第三产业的同时,也引导农民进行大规模的土地流转。截至2016年底,已流转土地1600亩,村内主干道道路通畅,村容村貌干净整洁。村内及周边棉纺织加工业蓬勃发展,吸纳村民就业400多人,外出务工人员遍及全国各地,村里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大幅提高。 |
韦寺村 |
韦寺村村情简介 位于在繁城回族镇西南部。距镇区7公里,村委会驻韦寺,故名。韦寺村辖韦寺、秦庄、宋庄3个自然村,15个村民小组,745户,3025口人,3211亩耕地,村内有宋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系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韦寺村明属北吕村保,清属北吕保;1921年属西区韦寺村;1934年属第四区韦寺联保;1941年属繁城第十六保。1949年属繁城区;1958年属繁城公社;1961年属繁城区;1965年属繁城公社,为韦寺大队;1984年属繁城乡,改为今名。村初中小学一所,卫生所一处,并传统文化项目主要是村民喜唱地方戏曲越调。 韦寺村原名香峰寺,因建于唐开元二年的香峰寺而出名。根据寺中原有古碑记载:香峰寺原系黄河以南最大的佛教庙宇。占地十三亩八分,历经明清多次维修扩建,到解放前夕,已形成院落四进,大殿方五丈,二殿方三丈的总体规模。清中期,当地人围绕寺院及原有村落寨墙,寨北门有一个小村庄,姓吕,后人绝迹,东门有村叫做杨乞塔,并入寨内,因寨内大多村民姓韦,故名韦寺至今。 罗汉树 在韦司村香峰寺原址大殿前,实为梧桐树,因树干长满树影,且树影都与和尚头相似而被称为罗汉树。经市林颗所测定,该树树龄近500年,胸围近150cm,是一株极为难得的景观树。现被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宋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遗址位于韦寺行政村宋庄自然村西部曹魏运粮河东侧,遗址面积12000平方,高出地面两米余,为一坡度较缓的土岗,根据已掌握的资料以及从该遗址出土的文物考证,该遗址承载的文化信息应为新石器时代。该遗址文化层厚达4米,出土文物有石器类,石碾,石斧,陶气类:陶纺轮,陶渔,紫色加沙陶斧,黑色夹贝陶斧等。 |
辛庄村 |
一、基本情况 辛庄村村位于繁城回族镇南部,东临河堤、西邻许泌路、南邻司马村。距镇政府所在地约5公里,辖圪塔杨、前辛庄、后辛庄3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共271户1137人。其中党员31名。耕地总面积约1100亩,粮食生产以玉米、小麦、大豆为主。因地理位置较好,村内经济较为活跃,村民除靠种植、养殖、外出务工外,多经营生意。全村4个村民小组均通公路,村委会驻地紧邻许泌路,交通便利。村民小组硬化路通达率达98%。村内有公立小学1所,共有教师7余人。有村级卫生室1个。辛庄村饮水均是自来水,自来水管道通达率100%。农民收入主要靠种植业、养殖业和外出务工。 二、产业发展现况 辛庄村主要种植玉米、小麦、大豆、辣椒等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农户养殖有牛、羊、猪、鸡等家畜、禽。 |
西街村 |
一、村情概况 西街村位于繁城回族镇镇区西北,是镇政府所在地,交通便利,有通往许昌市和临颍县的城乡公交;有1所标准化卫生室,配有专职村医;公共基础卫生设施较为完善,村室阵地建设完善干净整洁,有文化广场;村两委认真落实省委关于农村工作的各项制度,认真做好值班代办各项工作。西街村下辖三个自然村-西街、后岗、凹李王,11个村民小组,543户,2786人。西街村有2586亩耕地,2016年人均纯收入14380元。 二、客观环境 西街村位于镇区西北,可耕地较为分散,土壤为两合土,利于种植,人均耕地0.9亩,人多地少,以传统农业为主。 三、基础设施 1、道路交通。全村主干街道全部为水泥路,实现户户通,2016-2017年通过“美丽乡村”项目将对村内主干道进行再次升级。 2、农田水利设施。全村平均50亩一眼机井,2016年实施了“小农水”项目之后,电力实现井井通,旱能浇、涝能排。 3、农村住房。因西街村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农民思维活跃,经商务工人员较多,住房以平房为主,大多数建起楼房,破败瓦房、危房较少,个别危房户已经通过申请危房改造改善了居住环境。 4、卫生、服务设施。目前西街村建有标准化卫生室1所,保障村民基本医疗需求,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99%。村内生活超市遍布各个居住片区,基本满足村民生活需求。 |
夏庄村 |
夏庄村位于繁城回族镇镇区南部2公里处。紧邻许泌路,交通便利。下辖夏庄、牛庄两个自然村。全村246户,1220口人,耕地1353亩,人均土地面积1.1亩,辖区面积3070亩,六个村民小组。土地资源肥沃,南邻颍河,水源充足,灌溉条件便利,以传统农业为主。村内主要以小麦、玉米种植为主。村内交通便利,2016年修建两条水泥路,基本实现了户户通,解决了农民出行难问题。2016年被定为人居环境示范村,村里主干道全部绿化硬化,建立了长期的管理机制,设立3名保洁员,全日制进行维护;村内1所标准化卫生室,基本满足村民的基础医疗卫生需求。村内每月10日定期召开主题党日,加强对党员的培训和学习。 |
木掀杨村 |
木掀杨村村情简介 一、基本情况 木掀杨村位于繁城镇西北,距镇政府8公里,北临建安区,西临襄城县,属两市三县交界。全村由木掀杨、葛花陈、张寨3个自然村组成,13个村民组,共688户、2757人,其中95%为农业人口。共有劳动力人口1500余人,其中外出务工人数在1200左右。耕地面积3100余亩,是典型的农业村。 二、基础设施 建有150平方米的村室一处,文化广场600平方米。村内已修水泥路5公里,90%的农户用上自来水,宽带用户约100户。电网改造基本完成,新增变压器3台。共有灌溉机井60多眼,农田输电线路3000多米。村内有小学1所,新教学楼正在施工,预计年底前投入使用。村卫生室1个,全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9%。参加养老保险人数1400余人。 |
贾刘村 |
贾刘村村情简介 一、基本情况 贾刘村距镇政府约6公里,较为偏远。全村有香马刘、贾刘两个自然村。全村有8个村民小组,共340户,1786人,其中95%为农业人口。全村共有耕地面积1740亩,人均约1亩。农作物以小麦、玉米、大豆为主,经济作物以辣椒、油菜、花生为主,主要经济来源以种养殖业和劳务输出为主。 二、基础设施 由于位置较为偏远,自然条件差,现村己通水泥路2公里,到村委会还有0.5公里未通水泥路。2017年拟建好通村村道,解决群众出行难的问题,项目预计投资10万元,修路1公里,计划2017年10月前完成。正在积极争取实施农网改造,计划今年年底前完成。有村卫生室一所,面积60平方米,基本能满足群众就医需求。文化广场面积300平方米。宽带己接通至村,50户安装了宽带,方便信息交流。去年冬季至今,共新打机井23眼,安装变压器台,地埋管2000米,地埋线2000米,改善了的灌溉条件。 |
锅永口村 |
锅永口村位于繁城回族镇东部,东临杜庄、北接大杨,共有西宋庄、锅永口、马庄三个自然村。距镇政府所在地约5公里,辖8个村民小组,共352户1523人,有回民300人左右,回族主要以杨、刘两姓氏为多。其中党员45名。耕地总面积约1000亩,粮食生产以玉米、小麦为主。因地理位置较好,村内经济较为活跃,村民除靠种植、养殖、外出务工外,多经营生意。全村8个村民小组均通公路,村委会驻地距107国道约10公里,交通便利。村民小组硬化路通达率达98%。村内有公立幼儿园1所、中小学1所,共有教师40余人。有村级卫生室1个。饮水均是自来水,自来水管道通达率100%。农民收入主要靠种植业、养殖业和外出务工。产业发展现况,主要种植玉米、烟叶、大蒜、辣椒等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农户养殖有牛、羊、猪、鸡等家畜、禽。 |
米湾村 |
米湾村位于临颍县西北9公里,繁城回族镇东5公里的老潁河古道西南岸。有谢杨、米湾2个自然村,七个村民组,580户,2310口人,耕地面积2341亩,隶属于繁城回族镇。 近几年来,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村党支部村委会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深入调查研究,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苦拼实干促发展,兴一业带百业.在大力推进土地大规模集中流转的同时,科学引导,有序分流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目前,全村已集中流转土地1200多亩,新修公路4公里,2016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5000多元。 |
湾宋村 |
湾宋村位于临颍县城8公里,位于繁城回族镇东3公里,北靠老颍河古道,村庄风景美丽,居历史记载已有300多年历史,有420户,1780口人、9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2000多亩,隶属于繁城回族镇。 这几年来,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村党支部村委会,带领着群众脱贪致富,深入调查研究,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党的指导思想为中心,加速发展经济,苦拼实干促发展,兴一业带百业,在大力推进土地流转,现流转土地1200亩,科学的引导、后序分流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现富余劳动者200多人参到旧手机回收工作,给村里的脱贫致富做出一定的贡献,投资30多万元修主等级水泥路1.5公里,并对道路进行绿化,修建1200平方米文化广场,村民幸福感不断在提升,2016年全村农民人均收入5000多元,多次被上级党委评为“先进基层党支部”、“土地流转先进村”、“平安建设先进村”等荣誉称号。 |
清街村 |
清街村村情简介 一、村情概况 清街村位于繁城回族镇镇区中心,交通便利,有通往许昌市和临颍县的城乡公交;有2所标准化卫生室,配有专职村医;公共基础卫生设施较为完善,村室阵地建设完善干净整洁,有文化广场;村两委认真落实省委关于农村工作的各项制度,认真做好值班代办各项工作。下辖一个自然村-清街村,9个村民小组,320户,1680人。是一个回汉杂居的民族村,其中回族1600人,占总人口的95%,1200亩耕地。 二、客观环境 清街村位于镇区中心,可耕地较为分散,土壤为两合土,利于种植,人均耕地0.7亩,人多地少,以传统农业为主。同时充分发挥民族优势,大力发展清真食品加工和清真餐饮业,经济发展形势良好。 三、基础设施 1、道路交通。全村主干街道全部为水泥路,实现户户通,2016-2017年通过“美丽乡村”项目将对村内主干道进行再次升级。 2、农田水利设施。全村平均50亩一眼机井,2016年实施了“小农水”项目之后,电力实现井井通,旱能浇、涝能排。 3、农村住房。因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农民思维活跃,经商务工人员较多,住房以平房为主,大多数建起楼房,破败瓦房、危房较少,个别危房户已经通过申请危房改造改善了居住环境。 4、卫生、服务设施。目前清街村建有标准化卫生室2所,保障村民基本医疗需求,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99%。村内生活超市遍布各个居住片区,基本满足村民生活需求。 |
献街村 |
献街村位于临颍县繁城回族镇镇区中部,省道S220(许泌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绝碑”座落于献帝庙路中段北侧,文化底蕴深厚,区位优势明显。全村辖7个村名小组,1840口人,耕地面积1980亩,2015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1924元。全村有党员58名。 村“两委”班子团结有战斗力,创新意识比较强,村民整体素质较高。近年来,全村筹集资金247万元,新修道路3500米,铺设下水管道1600米,新打安全饮用水井1眼,新建高标准村室180㎡,文化广场700㎡,建成老年幸福院150㎡,功能设备齐全。流转土地1200亩,绿化(S220省道)通道2200米,新装路灯120盏,筹集资金5万元,进行了全村绿化,目前已通过“双示范村”验收。强势推进“一户多宅”治理,把常年闲置80余亩的荒坑、荒片及多余宅基地收归村集体,等待开发利用。在村级财务管理上,村“两委”一直坚持公开透明、群众监督的原则,严格按照财务管理制度进行财务核算。由于工作突出,献街村多次受到镇党委、政府表彰,相继获得了2013年度“综合工作”先进村、2014年度“土地流转”先进村、2015年度“综合工作”先进村。 |
扁担杨村 |
扁担杨村位于繁城回族镇镇区南部,9个村民小组,全村550户,2500口人,耕地3200亩,人均土地面积1.3亩,下辖孙寨、扁担杨两个自然村,辖区面积5000亩,土地资源多,水源充足,灌溉条件便利,以传统农业为主,村内主要以辣椒种植为主。村内交通便利,2016年开始修建四条水泥路,分别在村南修建两条通往逍襄路的南北水泥路,解决农民出行难问题。2015年被定为人居环境示范村,村里主干道全部绿化硬化,建立了长期的管理机制,设立5名保洁员,全日制进行维护;村内2所标准化卫生室,基本满足村民的基础医疗卫生需求。村内每月10日定期召开主题党日,加强对党员的培训和学习。 |
大杜村 |
大杜村村情简介 一、基本信息 大杜村位于镇区西部。全村下辖大杜、周范庄、小吴庄三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共386户,总人口1639人,全村耕地总面积2240亩。 二、村级主导产业 近年来,大杜村“两委”按照镇党委、政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围绕“规范管理,提高质量,适应市场,增加效益”的农业生产总体思路,进一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内外联动催生大户,逐步形成了以优质小麦、大豆、辣椒、烟叶为主的农业生产模式。 三、基础设施 村“两委”立足实际,致力强服务惠民生。近年来,共修建水泥路3.37公里,新安装路灯88盏,有效解决了群众出行难问题。新修建自来水厂一座,实现村内安全饮用水户户通。大杜学校于2016年新建教学楼1栋700多平方米,教学设施逐步改善。全村3000多米的主干道房屋进行了粉刷和美化,修订了村规民约,村容村貌、群众面貌焕然一新。2016年被评为人居环境示范村。 四、组织建设 1、两委班子团结有战斗力,能够认真落实镇党委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纪律意识和规矩意识较强,能够遵守制度规范。村干部积极参加培训,整体素质较高,党员队伍有较强凝聚力。第一书记组织关系已转至村支部。 2、村干部服务意识较强,认真按照规定坐班值班,为民服务代办。认真开展“民情夜市”化解矛盾。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党员结对帮扶贫困户。 3、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固化每月10号主题党日活动,根据党员状况与近期重点工作安排主题党日活动内容。建立支部微信群,传达党的政策与文件,以便党员特别是不在家党员学习交流。 |
大杨村 |
大杨村在镇区东部,辖1个自然村,为大杨,8个村民小组,520户,2160口人,2349亩耕地,隶属于繁城回族镇。土地夏粮以冬小麦为主,秋粮以玉米、大豆为主。近年来村内流转土地500亩,主要用于种植小麦、大豆等等农作物。 近几年来,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村党支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因为工作积极主动,效果明显,先后获得人居环境创建双示范村,综合工作先进村和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
面坊村 |
面坊村位于繁城西南5公里处,西临襄县,面石公路横贯全村。全村耕地1300亩,共有人口1281人,264户。全村有小杨庄、二甲张、面坊三个自然村。 近年来,在县、乡两级党委、政府的正确指导、在上级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村两委班子和全体村民齐心协力,为构建“和谐面坊”共同奋斗。 2014年新的村两委班子借着新农村建设的东风,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在积极发展经济,提高村民收入的同时,村两委班子狠抓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了村委会、党支部各项规章制度建设,明确了村理财小组、村务公开监督小组等机构的人员职责,做到了机构完善、职能完整、人员齐备。 目前,村里实施了村巷路面铺油、水泥硬化;村里有商业门市多个,新农村超市二个,饮食服务业三个,畜牧养殖基地三处,幼儿园一所,小学一所,新型合作医疗卫生所三个,村有文化活动广场,有通城班车。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村两委一班人,认真落实中央提出的“二十字”方针,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扎实推进,以发展经济为中心,积极整治改善村容村貌,始终把给群众办好事、干实事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在新的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面坊村的各项工作虽然都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距离发展规划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今后,村两委班子将继续本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宗旨,和全体村民一道,尽心竭力地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奋斗。 |
靳庄村 |
靳庄村村情简介 一、基本情况 靳庄位于繁城镇西南边界,西邻襄城县,南邻范湖乡,离镇政府大约10公里,交通便利,全村有283户农户,总人口1337人,分6个生产小组,行政区域2950亩,耕地面积1450亩,人均土地1.08亩,人均纯收入6199.7元,灌溉条件便利,以传统农业为主。 二、基础设施 1、道路交通:全村5条主干道全部都是水泥路,村内电路改造完成。全村未实现户户通,存在部分农户出行难问题。 2、农田水利设施:全村平均100亩一眼机井,电力实现井井通,可以满足旱能浇,涝能排。 3、农村住房:以平房为主,三分之一农户已修建楼房,平房较多,住房条件差的,也根据危房改造政策为其修缮了住房,现有几户危房,多为丧失劳动能力的农户,村里已为他们申请了危房改造。 4、卫生服务设施:目前已建卫生室两所,一般常见疾病均能治疗,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为99%。村内有小型超市3个,能满足村民日常需求。 5、人居环境得到大幅度提高,改观明显,配备保洁员3人,做到垃圾有人收集,卫生有人打扫,为村民创建一个清洁卫生的居住环境。 6、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健全村级管理机制,完善村级活动设施,保障村级各项工作有序高效开展。 |
双路姚村 |
双路姚村村情简介 一、基本情况: 双路姚位于繁城镇西南乡,西邻襄城县范湖乡,南邻大郭乡前营村。离镇政府大约10公里,交通便利,全村下辖双路、小尚村两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243户,1280人,拥有耕地1318亩,区域面积1848亩,人均纯收入6380元,人均耕地面积一亩多地。土地为两合土,土地肥沃,全村土地比较集中,灌溉条件便利,以传统农业为主。 二、基础设施: 1、道路交通:全村主干道全部是水泥路,村内电路改造完成,全村安装路灯85盏。全村未实现户户通,有5条小街未能修水泥路,存在部分农户出行难问题。 2、农田水利设施:全村平均80亩一眼机井,电力实现井井通,可以满足旱能浇,涝能排。 3、农村住房:以平房为主,三分之一农户已建楼房,瓦房较少,住房条件差的,也根据危房改造政策为其修缮了住房。现有几户危房,多为丧失劳动能力的农户,村里已为他们申请了危房改造。 4、卫生服务设施:目前已建卫生室一所,一般常见疾病均能治疗,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为99%。村内有小型超市1个,能满足村民日常需求。 5、人居环境得到大幅度提高,改观明显,扩大保洁员队伍,保障保洁员工资,做到垃圾有人收集,卫生有人打扫,提高群众维护环境的意识,建设一处小型垃圾中转站,便于镇级定期清运垃圾。为村民创建一个清洁卫生的居住环境。 6、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健全村级管理机制,完善村级活动设施,保障村级各项工作有序高效开展。 |
徐庄村 |
徐庄村位于繁城回族镇镇区东南部2公里处。北邻面石路,西邻夏庄村,东临尼庄自然村代庄。全村267户,1180口人,耕地1499亩,人均土地面积1.3亩,四个村民小组。支部委员三人,2014年因为村不稳定没有产生村委,村班子力量稍微薄弱。土地资源肥沃,南邻颍河,水源充足,灌溉条件便利,以传统农业为主。村内主要以小麦、玉米种植为主。村内交通便利,2017年修建两公里水泥路,解决了农民出行难问题。村内实行电网改造,新建路灯30盏。村内环境卫生整洁,设立3名保洁员,建立了长期的管理机制,全日制进行维护;村内2015年新改建标准化室130平方米。村内每月10日定期召开主题党日,加强对党员的培训和学习。新打深水井一眼,满足人们的安全用水。基于上述情况,对新建村集体经济无法落实。为此,恳请上级有关部门,一如既往地对各项事业的发展给予大力资金支持。 我们坚信,有上级领导的大力鼓励,有的广大干群的大力支持,的经济一定会迅速腾飞,社会各项事业一定会快速改善,一个稳定的现代化新农村必将早日实现. |
尼庄村 |
尼庄村位于繁城镇东1.5公里,五个自然村,分别是尼庄,王阁,黄庄,戴庄,申庄。总人口2500人、总户数550户,党员55人、村两委6人、监委会3人;一个社区(尼庄红旗社区)、13个生产小组;村庄占地面积1400余亩、耕地3000余亩;主导产业是传统种植大豆,玉米,小辣椒为主,新建高标准小学一座,新建卫生室一个,村民合作社4个。 |
大韦村 |
大韦村村情简介 一、基本信息 大韦村位于镇区西部,距镇政府驻地3.5公里。全村下辖大韦、张庄2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246户1166人,全村耕地总面积1413亩。大韦村现有党员20人。 二、村级主导产业 近年来,大韦村两委班子按照镇党委、政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围绕“规范管理,提高质量,适应市场,增加效益”的农业生产总体思路,进一步加大生产投入,广泛宣传发动,强化责任落实,内外联动,多措并举,逐步形成了以优质小麦、大豆、玉米和小辣椒为主的经济作物立体种植模式。 三、组织建设 1、村两委任期目标: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完成组织交给的各项任务,做好农业结构调整,壮大集体组织经济实力,增加村民收入,使村民生活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提倡文明新风,杜绝村民陋习。加强村内精神文明,提倡村民思想文化素质,决不让一个-人员在出现,让村民知法,懂法,守法。 2、村两委年度目标:一是完成400亩土地流转,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二是完成12亩土地复耕任务;三是做好人居环境整治和村内卫生保洁,处理好群众生活垃圾;四是发展小辣椒300亩。 |
吴刘村 |
吴刘村村情简介 吴刘村位于颍河南岸,繁城镇政府西三公里处,西北与许昌县蒋李集镇、榆林乡相邻,西南与襄城县范湖乡相邻。总人口1864人,有六个村民组,全村辖吴刘、司庄、徐庄和赵庄四个自然村。有耕地2100亩,产业以种植业为主。 吴刘村的四个自然村内道路全部硬化,以水泥路为主,街道全部绿化,村容整洁。村内定位放有垃圾桶,有专业保洁员,卫生干净。 村里所有耕地的电力和水利设施配套到位,旱能浇,涝能排,为粮食生产丰收提供强有力保障。土地流转达到百分之七十以上,每年烟叶种植近千亩,有机蔬菜几十亩,土豆,西瓜等经济作物等。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