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海镇位于潞西市南部边沿,距市府芒市84公里,东邻勐嘎镇,西北与遮放镇相邻,南与缅甸勐古接壤,国境线长26.6公里。国土面积105平方公里,是低山、山地河谷地区。属于亚热带气候,年降雨量为1650毫米,日照时间较长,年平均气温19.5°C。最高海拔2174米,最低海拔870米,镇政府驻地海拔900米。
芒海镇辖3个村民委员会,21个村民小组,居住着汉族、景颇族、傣族、傈僳族等民族。2005年末,共有1311户5491人,其中汉族2316人,景颇族2043人,傣族603人,傈僳族 519人,其他民族10人。.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105平方公里 | 533103104 | 678400 | 0692 | 查看 芒海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勐焕街道 |
2007年12月13日,云南省0《关于德宏州潞西市芒市镇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云政复[2007]70号):潞西市对芒市镇进行区划调整,增设勐焕街道办事处。2008年4月18日勐焕街道正式成立。 [2008年代码]533103001:~001西南里社区 ~002东北里社区 ~003团结社区 ~004新村社区 ~005锦华社区 ~006建国社区 ~007丙午社区 ~008三棵树社区 ~009胶林社区 ~010丙门社区 潞西市芒市镇进行区划调整,设立勐焕街道办事处。街道办事处的管辖范围为芒市镇管辖的东北里、西南里、新村、团结、锦华、建国、丙午、三棵树等8个社区和将要建立的5个社区。 |
芒市镇 |
芒市镇地处滇西边陲,素有“孔雀之乡”美称,是全州和潞西市的政治文化经济交流中心。全镇共辖芒市、城郊、象滚塘三个片区,8个社区居民委员会,10个村民委员会(4个坝区村委会,6个山区村委会),491个居民小组,17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为10.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为48243人,国土面积为413.6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50387.1亩,其中水田29360亩,旱地21478亩,农民人均占有耕地1.044亩。全镇经济收入:社区主要以发展个体经济和民族特色产业为主,村委会主要以发展养殖、种植业为主(甘蔗、茶叶、订单农业是主要的经济来源)。2005年全镇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为14230.8万元,实现乡镇企业总收入1307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272元,完成财税总收入为808.04万元。2005年末,全镇共有在职干部职工205人,全镇粮食种植面积52202亩,总产15086.8亩。. |
遮放镇 |
遮放镇,位于潞西市西南部,东与三台山乡、猛戛镇相连,南与芒海镇及友好邻邦缅甸接壤,北与西山乡交界,西与瑞丽市相通,国境线长8.1公里,距市府所在地39公里,即是潞西市中心集镇之一,又是320国道出境线上的一个重要交通枢纽。全镇辖13个村委会121个村民小组,国土面积422平方公里,共有耕地112290亩,其中:水田面积60277亩,旱地面积52013亩;总人口51021人,其中:农业人口42342人,占全镇总人口的83%;各民族人口比例分别为:傣族31760人占62.24%、汉族12827人占25.14%、景颇族4670人占9.15%、德昂族936人占1.83%、傈僳族261人占0.31%、阿昌族8人占0.02%、其他少数民族567人占1.11%。全镇平均海拔1160米,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9.8℃,年日照在2000-2452小时之间,无霜期达300天以上,年平均降雨量1300-1653毫米。2006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1.57亿元,财政收入12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88元。其独特的区域优势、资源优势、热区优势和民族文化优势,形成了魅力四射的遮放优势,同时也造就了全国闻名、香飘万里的遮放贡米。这里自然景色秀丽,历史文化璀璨,民族风情淳朴,素有“贡米之乡”之美誉。 当前,全镇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防巩固,人民安居乐业。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全面推进和禁毒防艾人民战争深入开展,遮放人民正以崭新的面貌、昂扬的斗志、务实的作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快经济建设步伐,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锐意拼搏,朝着全面建设富裕、文明、开放、和谐遮放的目标迈进。. |
勐戛镇 |
勐戛镇位于潞西市南部,距州、市府芒市32公里,东、北、西三面分别与中山、法帕、风平、三台山、遮放、东山、芒海等7个乡镇相连,南与缅甸捧线接壤,国境线长4.5公里,镇政府驻勐戛村,全镇国土总面积356.38平方分里,年平均降雨量1600㎜、年平均气温14℃。勐戛镇辖勐戛、勐稳、勐旺、象塘、团箐、芒牛坝、三角岩、大新寨、杨家场9个村民委员会,67个自然村,108个村民小组。镇内居民以汉族为主,世居境内的少数民族有德昂族、景颇族和傈僳族。2005年,全镇总户数6122户,其中农业户数5814户;总人口28946人,农业人口27796人,人口自然增长率6.05‰。全镇耕地面积53399亩,其中:水田15816亩,旱地38583亩,粮食总产量1054.7万公斤,人均口粮379公斤,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5083.72万元,年人均纯收1113元,全镇猪、牛、羊、禽存栏数分别为:17706头、7405头、6694只、56187只,出栏的猪、牛、羊禽分别为13300头、1009头、1530只、32581只,肉蛋产量为768.24吨。勐戛镇主要以种养业为主,经济支柱产业以茶叶和甘蔗为主,全镇现有老茶园13775.1亩,新茶园2146.1亩,有茶叶初制所33个,其中近年新建5个。甘蔗面积为6754亩,产量为18937吨。其他经济作物在不断发展。 勐戛镇小城镇建设以勐戛镇政府所在地为中心辐射全镇,于2000年铺筑勐戛至芒市的弹石路面32公里,投入建设资金480万元;于2002年对勐戛镇政府所在地勐戛村进行柏油路面铺筑建设,铺筑面积为6506平方米,再加上架设街道路灯和政府大院改造工程,共投入建设资金51万元;于2003年—2004年发动勐戛村委会群众筹资,对勐戛寨内道路进行水泥路面改造及部分弹石路铺筑工程,其中:水泥路面改造2200米,投入资金45万元,铺筑弹石路面830米,投入资金7万元;于2004年争取项目资金对勐戛至三角岩段公路进行弹石路面改造,投入资金135万元;对中山公路勐戛辖区内的路段进行弹石路面改造,投入资金375万元,同时还对进入各村社道路进行维修改造。根据勐戛镇小城镇建设项目规划,现已完成小城镇建设一期工程,还有勐戛中心农贸市场建设项目、勐戛镇供水工程项目、勐戛镇垃圾处理场等项目已列项申报。. |
芒海镇 |
芒海镇位于潞西市南部边沿,距市府芒市84公里,东邻勐嘎镇,西北与遮放镇相邻,南与缅甸勐古接壤,国境线长26.6公里。国土面积105平方公里,是低山、山地河谷地区。属于亚热带气候,年降雨量为1650毫米,日照时间较长,年平均气温19.5°C。最高海拔2174米,最低海拔870米,镇政府驻地海拔900米。 芒海镇辖3个村民委员会,21个村民小组,居住着汉族、景颇族、傣族、傈僳族等民族。2005年末,共有1311户5491人,其中汉族2316人,景颇族2043人,傣族603人,傈僳族 519人,其他民族10人。. |
风平镇 |
风平镇位于芒市坝东南部,平均海拔863米,水资源丰富,芒市河和果郎河穿流过境,是芒究水库、芒别水库、那目水库的灌区,距市府芒市8公里,是一个以傣族聚居为主的山坝结合乡镇,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320国道,潞盈公路和风法公路贯穿全境,芒市飞机场设在辖区,沿320国道向西南80公里可到国门瑞丽市姐告并通往缅甸北方重镇木姐和南坎,沿潞盈公路向西180公里可到盈江县,便利的变通网络,为农、工、贸全面发展奠定了战略基础。 全镇占地面积381平方公里,辖11个村委会,89个自然村,181个村民小组,11749户,总人口61125人,其中:农业人口57347人。全镇耕地面积98666亩,其中:水田73270亩,人均耕地面积1.72亩。 经济状况 (1)农村经济总收入16949万元。 (2)农村经济净收入9373万元。 (3)农民所得9718万元。 (4)农民人均纯收入1695元。 (5)粮食总产量4873.3万公斤,人均850公斤。 (6)工业企业总收入2478万元。 (7)镇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61.75万元。其中:国税50.75万元,地税211万元。 ". |
轩岗乡 |
轩岗乡位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市西部,距市0所在地芒市20公里,辖区内最高海拔2224米,最低海拔810米,东与风平乡相邻,西与五岔路乡毗邻,南与三台山乡接壤,北与江东乡、象滚塘乡相连,是一个山坝结合的乡。 【行政区划】 轩岗乡辖丙茂、芒广、芒棒、筠竹园、芹菜塘5个村民委员会,36个自然村,51个村民小组。国土面积15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1821亩,其中水田17853亩,占耕地面积的56.1%,旱地13818亩,占耕地面积的43.4%。人均占有耕地1.77亩。 -【人口民族】 2005年,全乡总户数3829户,总人口17945人,其中农业人口17240人,人口自然增长率8.9‰。辖区内有汉族、傣族、景颇族3种主体民族。汉族有5593人,占总人口的31.2%,傣族12164人,占总人口的67.8%,景颇族161人,占总人口的0.9%。 2008年,全乡总户数3912户,总人口18097人,其中农业人口17776人,人口自然增长率3.16‰。辖区内有汉族、傣族、景颇族3种主体民族。汉族有5175人,占总人口的29.11%,傣族12655人,占总人口的71.19%,景颇族135人,占总人口的0.76%。[1] -【资源环境】 轩岗乡境内蕴藏有丰富的硅矿、铁矿、水利、生物等自然资,它有着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轩岗乡属山坝结合型乡有绚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傣族民风民俗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现开发的旅游景点有轩岗乡坝竹河地下温泉度假村。 -【党组织建设】 2005年,0轩岗乡委员会辖11个党支部(农村党支部5个),正是党员350名,预备党员9名,其中妇女党员62名、少数民族党员199名;研究生1名、大学本科文化3名、大专文化36名、中专文化60名、中专以下文化250名。 2005年,轩岗乡党委组织发展预备党员8名,预备党员转正12名,培训入党积极分子32名,配合组织部确定后备干部10名;接受任职副科级-1名,参与挂职干部到期考核1名。创建党员互助组26个,其涉及甘蔗、茶叶、马铃薯、蔬菜种植、柑桔等领域。全年共进行党员培训120人次;全乡6个机关党支部,100余名0员参与了保持0员先进性教育教活动四个阶段的工作,人均记笔记万余字、撰写心得体会及理论文章2篇以上,真正达到学有所思,学有所获之目的。副科级以上干部讲党课8场次,受教育人数为310人次。 -人大工作 2005年,轩岗乡人大主席团召开主席团成员例会5次,组织召开了轩岗乡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主席团依照法定程序任命副乡长1名,免职副乡长 1 名,接受辞去副乡长职务 1 名。乡人大十二届四次会议期间,收到代表共提出议案、建议43件,并督促乡人民0及时的做出了书面答复。积极开展代表“创先争优”和民主评议代表活动,2005年,对全乡55名代表进行了全面评议,评出优秀代表8名,合格代表47名,无不合格代表。 -【经济状况】 2005年,轩岗乡农村经济总收入5590.87 万元,人均3243元,同上年相比总收入增531.74万元,增长10.51%,人均总收入增加297元。农民纯收入2940.95万元,比上年增加249.94万元,增9.29%,农民人均纯收入1706元,比上年的1529元增139元。农村经济总收入按行业划分,其中农业收入4165.29万元,占总收入的74.5%;林业收入124.53万元,占总收入的2.23%;畜牧业收入1016.72万元,占总收入的18.19%;工业收入18.68万元,占总收入的0.33%;运输业收入62.61万元,占总收入的1.12%;建筑业、商饮业、服务业收入37.77万元,占总收入的0.68%。 2008年,轩岗乡农村经济总收入11310万元,人均6363元,同比增1819万元,增长19.17%,人均总收入增加1007元。农民纯收入5104万元,同比增加704万元,增16.00%。农民人均纯收入2871元,同比增388元。农村经济总收入按行业划分,其中农业收入6447万元,占总收入的57.00%;畜牧业收入2330万元,占总收入的20.6%;林业收入401万元,占总收入的3.5%;工业收入427万元,占总收入的3.78%;运输业收入240万元,占总收入的2.122%;建筑业、商饮业、服务业、渔业和其他收入1466万元,占总收入的12.96%。个体私营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564万元,增长16%。[2] 农作物产量 2005年粮豆总播种面积38211亩,总产1248.6万公斤,总产比上年增274万公斤,增28.1%。其中粮食作物面积11108亩,总产3019吨,总产值703万元;油菜面积1045亩,总产84.6吨,总产值16.3万元;蔬菜面积5049亩,总产2580吨,总产值103万元。冬农开发订单种植马铃薯1933亩、甜脆玉米421亩、甜豌豆70亩、冬油菜200亩、豇豆2429亩。甘蔗面积14258亩(当年新植面积6649亩),总产43668吨。茶园面积7469亩,其中当年新种1512亩,干茶产量378吨,产值378万元。 乡镇企业 2005年,轩岗乡企业总数达到112户,从业人员392人,乡镇企业总产值978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609万元,实现营业收入1157万元。硅矿石开采和坝竹河温泉开发在轩岗乡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已处于主导地位。年末硅矿石开采销售量达25500吨,产值263万元。 2005年,完成了轩岗乡集镇区饮水工程主管道测设工作。工程主管道全长8千余米,预算总投资512万元。 -【基础设施】 人畜饮水 2005年,轩岗乡共争取到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国债资金和各种补助40余万元,群众自筹资金10.65万元,投入劳动工日2100多个,完成了芒棒、老窝、南赛、外堂4个村寨的人畜饮水建设工程,解决了278户1600多人和293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此外,选派水管站技术人员为芒广小学、华侨小学、果脯酒厂和中堂、户弄、芒茂村民小组提供供水管道1000余米,并无偿为他们架设了饮水管道。 农田水利 轩岗乡结合本乡农田水利化程度低的实际,积极向上申报中低产田改造项目,通过申报芒牙、芒广、轩蚌3个村社已被有关部门列为了中低产田改造项目,项目涉及4个取水工程和一条机耕路建设,总投资100多万元,现该项目已启动实施。此外,等布、拉勒、芒茂、芹菜塘、轩蚌、芒广、芒牙等村民小组2003年8月10日特大洪灾水毁工程逐年得到修复,截至2005年末,已恢复灌溉面积达2700多亩,占水毁总面积的75.7%,改善灌溉面积3400多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0.43平方公里。 道路交通 2005年,完成投资34万元的江东岔路至华侨糖厂3公里公路铺筑弹石路工程;完成芒棒村空发村民小组弹石路工程总长3.5公里,总投资27.9万元。截止2005年末,全乡弹石路建筑总长达38.99公里。完成华侨糖厂岔路至芒广村棒丙村民小组2.5公里公路的改弯扩建工程,正在往上申报弹石路建设;轩岗文明路建设已通过市城建局验收,并交付该乡管理使用。为排除道路交通安全隐患,提高行车效益,在春季农闲季节,多方筹集资金,完成了全乡弹石路重点路段维护和维修了水毁、塌方工程。目前,全乡仅剩余的南赛、南坦、棒丙、芹菜塘、黄竹厂、中堂、白沙坡、平安寨、拉哏等9条泥沙路基本保持晴雨畅通。 |
江东乡 |
潞西县辖乡。1954年建江东区,1969年建卫东公社,1971年改称江东公社,1984年复置区,1988年改乡。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城40公里。面积220平方公里,人口2.8万。公路北接省道腾(冲)陇(川)线,南联320国道。辖河东、仙人洞、芒龙、高埂田、花拉场、大水沟、大水井、李子坪8个行政村。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甘蔗、茶叶。是 [ 潞西县茶叶生产基地。森林覆盖率达68.9%。江东建筑公司为乡骨干企业。. |
西山乡 |
潞西县辖乡。1958年成立西山公社,1969年更名向阳公社,1971年复改西山公社,1984年改区,1988年改乡。位于县城西南,系低热暖坡山地,距县城64公里。面积249平方公里,人口1.1万,景颇族9203人,有公路通遮放镇。辖弄丙、毛讲、芒东、帮角、崩强、营盘6个行政村。以农业为主,主产水稻、小麦、甘蔗、茶叶等。森林覆盖率54.7%,林业、畜牧业在经济中占有一定地位。. |
中山乡 |
|
三台山德昂族乡 |
三台山德昂族民族乡是全国唯一的德昂族乡,位于潞西市中部,距市府所在地22公里处320国道两侧,是通往瑞丽、畹町等国家级口岸的重要交通要塞。全乡有耕地面积30388亩,人均占有耕地4.77亩,其中水田4120亩,旱地26268亩,轮歇地面积3606亩;有林地面积9710.8公顷,其中:有林地4751公顷,人工林987.7公顷,疏林地1670.3公顷,荒山2301.8公顷,森林覆盖率59.1%。 三台山位于潞西市西南部,距市俯所在地22公里处320国道两侧,东与勐戛镇和风平镇接壤,南与遮放镇为界,西与五岔路乡为界,北接轩岗乡,平均海拔1400多米,属南亚热带低丘陵气候,年气温平均为16.9℃左右。为边境交通屏障,乡政府所在地紫胶园垭口。 三台山德昂族民族乡是全国唯一的德昂族乡,位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市中部,距市府所在地22公里处320国道两侧,是通往瑞丽、畹町等国家级口岸的重要交通要塞。三台山乡辖4个村民委员会,31个村民小组,2005年,全乡实有乡村户数1465户6413人,其中:农业户1461户6364人,有劳动力4211人;德昂族有16个村民小组,858户3794人,占乡村人口数的59.2%;汉族有8个村民小组,322户1474人,占乡村人口数的23%;景颇族有7个村民小组,2585户1145人,占乡村人口数17.8%。全乡有耕地面积30388亩,人均占有耕地4.77亩,其中水田4120亩,旱地26268亩,轮歇地面积3606亩;有林地面 三台山德昂族乡 9710.8公顷,其中:有林地4751公顷,人工林987.7公顷,疏林地1670.3公顷,荒山2301.8公顷,森林覆盖率59.1%。2005年农村经济收入1593.19万元,人均收入2503元,农民所得总收入为579.54万元,人均纯收入911元,粮食总产2288吨,人均口粮304公斤。全乡国土面积158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41.65人,地形较为复杂、起伏较大,坡度一般在25°—30°之间,位于芒市西南部,属中切割山区,最高海拔1473米,最低海拔为800.5米,地处东经98°28′52″—98°28′07″,北纬24°14′30″—24°24′05″之间。气候类型属南亚热带低热丘陵气候,年平均温度16.9℃,全年≥10℃积温6000℃,历年极端最高温31℃,极端最低温度0—3℃,年日照2000—4000小时之间,年降雨量1300—1700mm,具备较丰富的资源优势。 [1] -历史沿革 三台山德昂族乡 三台山德昂族乡是全国唯一的德昂族乡,是德昂、景颇、汉族三种民族杂居的山区,全乡总人口6581人,其中:德昂族3751人,占全乡总人口的57%,为全国德昂族人口的23%。德昂族原称“崩龙”,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申请经国务院批准,于1985年9月将族名正式更名为“德昂”族。1988年1月经省人大常委会批准,正式成立“三台山德昂族民族乡”。 -人口民族 三台山乡辖4个村民委员会,31个村民小组,2005年,全乡实有乡村户数1465户6413人,其中:农业户1461户6364人,有劳动力4211人;德昂族有16个村民小组,858户3794人,占乡村人口数的59.2%;汉族有8个村民小组,322户1474人,占乡村人口数的23%;景颇族有7个村民小组,2585户1145人,占乡村人口数17.8%。 -行政区划 三台山德昂族乡包括,辖勐丹、出冬瓜、允欠、帮外4个村民委员会,31个自然村,34个村民小组,其中德昂族有19个村民小组,景颇族有7个村民小组,汉族有8个村民小组。[2] -自然地理 三台山德昂族乡 全乡国土面积158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41.65人,地形较为复杂、起伏较大,坡度一般在25°—30°之间,位于芒市西南部,属中切割山区,最高海拔1473米,最低海拔为800.5米,地处东经98°28′52″—98°28′07″,北纬24°14′30″—24°24′05″之间。气候类型属南亚热带低热丘陵气候,年平均温度16.9℃,全年≥10℃积温6000℃,历年极端最高温31℃,极端最低温度0—3℃,年日照2000—4000小时之间,年降雨量1300—1700mm,具备较丰富的资源优势。[3] |
五岔路乡 |
五岔路乡位于潞西市人民政府所在地芒市西部,乡政府驻地五岔路村,距市城44公里,距潞盈公路7公里,属于中切割中山区,山地多陡坡,年平均气温17℃,属于亚热带山地气候,降雨量1300—1600mm,森林覆盖率达59.3%,,最高海拔1850米,最低海拔800米,东与轩岗乡相接,南与三台山乡相邻,西与西山乡相连,北与陇川县王子乡树隔江相望,东北靠江东乡,是一个汉、景、德多民族杂居的山区乡。 五岔路乡辖五岔路、梁子街、蛮蚌、弯丹、石板、新寨6个村民委员会,50个自然村,63个村民小组,全乡总户数3714户,总人口17231人,其中农业人口16773人,人口自然增长率8‰。主要居住着汉、景颇和德昂三种主体民族,其中汉族10946人,占总人口的63.53%,景颇族5288人,占总人口的30.68%,德昂族938人,占总人口的5.45%,其他民族59人,占总人口的0.34%。国土面积202平方公里,全乡实有耕地面积55649亩,其中水田10167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8.27%,旱地45482亩,占耕地总面积的81.73%,人均耕地面积为3.31亩。据2005年统计,农村经济总收入4448.1万元,比上年增204.1万元,增4.8%,其中农业收入3093.03万元(甘蔗收入1280.44万元,占经济总收入的29%;茶叶收入303.9万元,占经济总收入的7%)占经济总收入的69.54%;林业收入179.84万元,占经济总收入的4.04%;畜牧业收入637.64万元,占经济总收入的14.34%,其他业收入537.59万元,占经济总收入的12.08%,人均纯收入为1200元。在全乡63全村民小组中,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收入相对高的是五岔路村民委员会的五岔路第二村民小组,人均纯收入达 2284元;发展相对缓慢的是五岔路村民委员会帮令三队村民小组,人均纯收入 510元,贫富差距悬殊十分大。 2005年,完成粮豆总播种面积24899亩,总产达5689吨。其中小麦种植面积509亩,总产63吨;冬包谷100亩,总产23吨;豆类3601亩,总产251吨;薯类1363亩,总产90吨;水稻10167亩,总产3287吨;包谷8939亩,总产1959吨;其他谷物220亩,总产16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