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阁村在镇政府西3公里处,全村辖4个自然村,9个村民组。总人口2050人。耕地面积2650亩。主导产业为小麦、玉米、大豆、大蒜种植。是镇先进党组织,市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示范村。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411122104 | 462000 | -- | 查看 梁阁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打绳陈村 |
打绳陈村位于镇政府北2公里处,全村辖5个自然村、13个村民组。总人口1640人。耕地面积1500亩。主导产业为大蒜和葡萄种植。是县、镇先进党组织,市、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示范村。 |
大沟桥村 |
大沟桥村在县城南5.5公里,南马沟两岸。辖樊村、李村、宋村三个自然村。明正德十年南马沟上建有一拱桥,俗称大沟桥。耕地2903亩。水利条件优越,涝能排、旱能浇。种植大蒜,久负盛名,为临颍县特产大蒜主要产地。 |
裴墩村 |
裴墩在县城西南5.5公里处。辖裴墩、垮吴、小卢庄三个自然村。相传,明代裴姓迁此,因村东古庙旁有一土墩(古烽火台),故名。312户,1404人,均汉族。耕地1732亩。以农为主,有建筑、运输副业;并有砖瓦厂、造纸厂、酒厂、养猪场。每年腊月二十有庙会。 |
台陈村 |
台陈村在临颍县城南4公里,全村677户,2960人,均汉族。耕地2890亩,13个村民组,88名党员。种植以小麦、植粮食、大蒜。农历二月十九有古会。新建村室8间,4月10日完工。 |
谢庄村 |
谢庄村位于台陈镇政府南4公里处。全村辖4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557人。耕地面积1887亩。主导产业为小麦、大豆、玉米、辣椒。市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示范村。 |
李湾村 |
李湾村在县城南10公里,县南边境处。辖李湾、安刘、潘庄三个自然村。明朝末年,李氏从郾城县邵李迁此建村,因位于古颍河北岸之湾,故名。耕地2205亩。以农为主,饲养为主要副业。东距京广铁路0.5公里。 |
安庄村 |
安庄在县城西南7.5公里。辖安庄、蒜刘、于庄、小杨庄、大王庄五个自然村。据传,清朝初年安姓弟兄迁此,居住兄东弟西。以姓氏为村名。361户,1864人,均汉族。耕地1934亩。以农为主,特产大蒜。农历二月十五有古刹会。 |
桥口村 |
桥口村距离镇政府3公里,离县政府6公里。有828口人,7个村民小组。有党员15个。耕地面积为1025亩。有村干部7人。主导产业以辣椒、小麦、玉米为主。市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示范村。 |
龚庄村 |
龚庄在县城西南7公里处。辖庙东龚、庙西龚、程庄三个自然村。相传,此地原是一沟,柳树成林,名“柳林沟”,明朝末年于此建村。220户,1388人,均汉族。耕地1867亩。以农为主,副业主要从事建筑、草编、副食品加工;饲养业日益发展。农历二月初二有古会。 |
田庄村 |
田庄村在县城西南4公里,北马沟南岸。相传臧、田二姓为姑表兄弟。于明朝末年,同时从县城东关迁至此地,兄东弟西,各建村落,只有一路之隔共称臧田。一条东西街贯穿全村,村委会在东北隅,学校在西段。木业兴旺,以做家具、农具为主。农历六月初九有古庙会。田庄村委会在台陈镇东北部,辖臧庄、高庄、田庄3个自然村。289户,1439人,均汉族。耕地面积1824亩。 |
席赵村 |
席赵村在县城西7公里,北马沟上游。据传,明朝初期山西省洪洞县赵氏三兄弟迁此建村,以编席为业,故名。147户,760人、均汉族。耕地654亩。村民继承祖传,仍以编席为主要副业。农历三月初二有古会。春节期间有传统狮子舞会。 |
凹孙村 |
凹孙村位于台陈镇政府西北2公里处,全村辖2个自然村,6个村民组。总人口890人。耕地面积837亩。主导产业为辣椒、大蒜种植。 |
双楼村 |
双楼村位于台陈镇政府西4公里距临颍县城6公里。全村辖双楼、曹庄、坡裴三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居住人口1900人,共产党员48人。拥有耕地2350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农作物。经济来源有务工、经商等。清初周姓自外地迁荆李之西,随后又迁此三家,并盖两所楼,故名双楼周。后又相继迁北两家王姓,故有三周二王之说,以后简称双楼,村委会驻地而命名。每年的农历10月7日是双楼村的庙会。 |
梁阁村 |
梁阁村在镇政府西3公里处,全村辖4个自然村,9个村民组。总人口2050人。耕地面积2650亩。主导产业为小麦、玉米、大豆、大蒜种植。是镇先进党组织,市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示范村。 |
席贾村 |
席贾村位在台陈镇东南4公里处,京广铁路从村内贯穿而过、距107国道一公里,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土地肥沃,农粮连年丰收。席贾村辖4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全村538户。总人口2370人。耕地面积3150亩。主产业为小麦、玉米及大蒜。 |
祁庄村 |
祁庄村在镇政府西2公里处,全村5个自然村,13个村民组。总人口2124人。耕地面积1800亩,主导产业为辣椒和烟叶种植。 |
大周村 |
大周在县城西南9.5公里,颍河东岸。辖大周、贾井、西安庄、张尹四个自然村。明朝初期,周氏自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定居,名为周村;以后发展为大庄,遂称大周。365户。1913人,均汉族,耕地2871亩。以农为主,建筑、运输业较兴旺,新兴玉米皮草编发展迅猛。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一日、六月二十九日有古庙会。 |
木锨吕村 |
木锨吕在县城南9.5公里,古颍河北岸,为县南边境。辖木锨吕、小布李、崔庄、辛庄、陈湾五个自然村。因吕姓祖传有做木锨的工艺,故名。447户,2298人,均汉族。耕地2562亩。建筑业发达,村民多从事农业,有木工和建筑工。 |
水车梁村 |
水车梁在县城西7.5公里处。辖水车梁、高庄、刘赵孟、小雷庄、小张庄五个自然村。梁姓于明朝由梁阁分居此处建村,始名梁家庄,后制做了水车,为当时先进提水工具,誉名水车梁。390户,2006人,均汉族。耕地2452亩。以农为主,有建筑、运输、面粉加工等副业。农历十月初十有古会。 |
毛庄村 |
毛庄村位于临颍县台陈镇西南5公里处,东邻桥口,西邻新颍河,北邻大周村,南邻郾城,厚甄(老大王)村。耕地面积2850亩,9个村民小组,450户,1980口人,两个自然村(毛庄、裴庄)。以传统种植小麦、玉米、大豆、大蒜、小辣椒、烟叶为主。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为的古庙大会,现有毛庄大学一所。有两个卫生室,一家浆芽厂,三个量贩。 |
前杨村 |
前杨在县城西南8.5公里,颍河故道东岸。辖前杨、后杨、前孟三个自然村。明朝洪武年间,杨氏从山西省洪洞县迁此,依竹园建村。308户,1409人,均汉族。耕地1427亩。以农为主,运输业、手工业较为兴旺,有“小满”节令会,农历六月十五日有古庙会。 |
袁庄村 |
袁庄在县城西9.5公里,颍河故道西岸。辖袁邓庄、河贾、西邢庄三个自然村。清朝初年几户袁姓迁此建村,始名袁庄。375户、1719人,均汉族。耕地2328亩。以农为主,兼运输、面粉加工及手工业。 |
王曲村 |
王曲在县城西南8.5公里,颍河故道东岸。南界郾城县,为临颍县南部边境。辖王曲、东贾庄两个自然村。此地原只有金大定三年建的吉祥院,之后文姓数户由外地迁居吉祥院旁,以院名为村名。元朝末年,文氏衰减,王姓居多,以地处颍河弯曲处,故名王曲;明洪武二十九年起集市,俗称王街。415户,2110人;多系汉族,有回族75人。耕地2048亩。村人尚武,春节期间有传统狮子舞、武术等游艺活动。 |
下坡郭村 |
下坡郭在县城西南9公里,颍河故道东岸,南界郾城县。辖下坡郭、沟张庄、丁湾三个自然村。相传,元朝末年郭氏迁此,因地处河坡,故名。224户,1280人,均汉族。耕地1505亩。以农为主,养殖、建筑业旺盛。农历三月十九日有古会。 |
雷庄村 |
雷庄在县城西6公里,北马沟北岸。辖雷庄、小陈庄、翟阁三个自然村。据传,雷姓明初由洪洞县迁此,同原住户共居一村,以雷姓为多而名雷庄。269户,1262人,均汉族。耕地1510亩。有良好的农业基础,副业主要有面粉、饲料加工及木工、小商品经营等。有诊所两家。 |
夹濠王村 |
夹濠王在县城南6.5公里,京广铁路西侧。辖夹濠王、夹濠吕、杜庄三个自然村。此处原一东西濠沟,清咸丰年间王姓迁此,夹濠而居,故名。237户,1153人,均汉族。耕地2005亩。以农为主,兼营建筑、运输副业。铁路西侧设有夹濠王养路工区。农历二月十九有古会。 |
临涯张村 |
临涯张在县城西8公里,颍河故道东岸。辖临涯张、聂梁、箔箩杨、蔡庄、小郭庄五个自然村。明朝初年,张姓兄弟自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建村,经营梨园,始名为梨园张。502户,2511人,均汉族。耕地2365亩。以农为主,副业兴旺,以制作鞭炮、锻铁为多;并有做粉条副业,种植蔬菜面积较大。农历十月初四有古会。 |
海子龚村 |
海子龚在县城南6.5公里,京广铁路西侧。明朝末年龚姓由外地迁来,分居庙东龚、庙西龚及此地,因四周环水,故名海子龚。163户,781人,均汉族。耕地1251亩。以农为主,兼建筑、运输、烧制砖瓦等副业。五十年代有业余曲剧团,春节期间,有传统“狮子舞”游艺。农历二月初二有古会。 |
荒张村 |
荒张在县城西南4.5公里,京广铁路东侧。辖荒张村、大谌庄、刘庄、卢庄四个自然村。据传,此处原是一片荒无人烟的坡地,只有一处孤庙院。明朝洪武年间张姓迁此建村,名荒张。233户,1208人,均汉族。耕地1725亩。以农为主,副业有建筑、加工粉条等,大蒜脱水厂一处。农历三月二十日有古会。 |
小谌庄村 |
小谌庄在县城南5公里,京广铁路东侧。辖小谌庄、前樊、后樊、碾盘刘四个自然村。据传,谌姓兄弟二人于洪武年间自山西中山迁此,分居两处。此处为弟,故名小谌庄。231户,1149人,均汉族,耕地1776亩。以农为主,兼建筑。村南有东通北京的深圳公路。 |
张陈村 |
张陈在县城西南8公里,颍河故道东岸。辖张陈、翟庄两个自然村。始名花园张;清初村取兴隆福地之意名兴富村,住有张、黄、王、胡、孙、宋等姓氏。以后其他姓绝,唯张、陈二姓居多,遂于清末易名张陈。247户,1287人,均汉族。耕地1564亩。农历二月初二有古刹会。春节期间,有传统民间游艺“狮子舞”。 |
邓庙村 |
邓庙在县城西9公里。辖邓庙、马庄、彭庄、小邓庄、荆李、小乔庄六个自然村。邓氏早居建村,建有寺庙,故名。415户,2159人,均汉族。耕地2903亩。十字街纵横全村,原为集市,农历双日晨集,1948年停止。1984年10月恢复集市贸易。农历四月初七有古庙会。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