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陕西省 >>西安市 >> 阎良区 >> 凤凰路街道 >> 断垣村

断垣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断垣村谷歌卫星地图)


断垣村简介

  断垣村,原名断原,建国后,改作断塬,现为断垣。因荆山原在此被石川河冲断而得名。南距阎良城区2公里,北与富平县东上官乡接壤。下辖东广合、中广合、西广合、纪家、断南、断北、断东、断西、陈家、紫朱、郭家11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村委会设在断南组。现有村民771户,2845人,耕地面积2784亩。
   该村清代属临潼县廉留里,民国时分属临潼县阎良镇第一保、第七保管辖。建国初期,行政区划变更频繁。1956年,成立黎明农业合作社。1962年,成立断塬大队,属阎良公社。1966年随区划调整,归西安市阎良区。1984年公社改乡后阎良乡改名凤凰路街道办,断塬遂改属凤凰路街道办至今。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一直称断垣村。
   该村地势平坦,地处泾惠渠灌区,农业生产条件较好。有107省道、阎富公路、西铜铁路、西韩铁路过境,交通便利。现有村办小学1所、卫生所1个。2009年,该村以“升级晋档,科学发展”活动为契机,彻底解决了制约发展的水、路等问题,果菜面积增加到1300亩,农家乐由9户增加到20户,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7950元。村境内曾驻有阎良区粮食局饲料公司、区农机管理站、泾惠一支渠阎良水管站、区第二棉纺厂、众天食品有限公司、建材厂、造纸厂、水泥厂、航联公司、安装三处、西清公司、区食品厂、区垃圾处理厂等单位和企业,现多数已停产改制。
   一、村组概述
   (一)断垣
   原名断原,因荆山原在此被石川河冲断而得名。元代的《长安图志》中已记有断原。根据村庄分布,现分为断南、断北、断东、断西四个村民小组。断南、断北1949年有村民110人。2010年断南有村民84户,310人,耕地面积338亩;断北有村民80户,330人,耕地面积304亩;断东有村民96户 ,308人,耕地面积370亩;断西有村民78户,292人,耕地面积330亩。姓氏有尤、王、张、赵、刘、郭等。
   (二)纪家
   村名由纪姓居民建村而得,明代已有此村,相传是-移民所建。建国后先后两次和陈家编为一个队,取名新合队。1979年独立成为一个生产队。1949年仅有5户,60余人。2010年有村民50户,183人,耕地面积179亩。民国时尚有残破城墙遗迹,解放后拆除。村西北、东南、西南各有一小庙,村南有石碑一通,今皆不存。该村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全部为纪姓,后陆续迁入郑、王、鲁、崔、屈等姓。
   (三)西广合
   清末山东移民建村,因地处阎良镇东门外的官路上,统称为西官路,解放后改名为西广合。农业合作化时与今中广合编为一队,统称西广合,1962年与中广合分开。该村1949年有75人,2010年有292人,耕地面积140亩。姓氏有谷、刘、孙、盛、韩、葛等。该村有天主教堂一座。
   (四)中广合
   清末湖北与山东移民在此建村,因地处阎良镇东门外的官路上,统称为西官路。农业合作化时,和今西广合编为一队,后分开,独立成为一个村民小组。该村1949年有杨、苗、董3户人,2010年有村民206人,耕地面积155亩。姓氏有杨、苗、董、赵、刘等。杨姓两支,一支系清光绪初年从湖北房县迁来,一支系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华阴移民。苗姓系清末由山东迁来。董姓解放前由蓝田迁来。
   (五)东广合
   清末山东移民建村,因地处阎良镇东门外的官路上,统称为西官路,解放后改名为东广合。该村1949年有11户人,住东西官路之南,村北有杨家、朱家等移民住的窑洞。 2010年有村民269人,耕地面积292亩。姓氏有谷、邱、崔、范、袁、杨、朱、孙、纪、王、徐、丁等。谷姓先祖原系上谷郡(今河北张家口)的耶律氏,辽亡后,改姓谷,后裔谷德明落籍山东无棣,其曾孙谷亨再迁寿光县洛城镇谷家齐村,清末,谷家齐村一支迁此;朱姓祖籍河南新郑,解放前迁此落户;杨姓清光绪初年从湖北房县迁来;邱姓解放后从山东昌邑迁来;袁姓清末从湖北迁来;孙姓祖籍河南渑池县千秋镇二十里铺(今属义马市),民国初,迁到陕西澄城刘家洼,1954年孙志文来阎良小学执教,于1964年落户东广合。
   (六)陈家
  清光绪年间,陈姓居民在此定居建村,遂名陈家。1965年,与纪家合并后改称新合,分队后仍称陈家至今。该村1949年有村民75人,2010年有耕地179亩,305人。姓氏有刘、张、李、陈、纪等。李姓解放前由河南孟津县迁来;纪姓系纪家与陈家合村时,从纪家迁入。
   (七)紫朱
   清末朱姓居民来此定居,取紫气东来之意,遂名紫朱堡子。该村(含郭家)1949年有85人,2010年有耕地294亩, 350人。姓氏有杨、朱、孙、崔、郭、王、裴、任、王等。该村杨福隆为著名中医。村民李茂森编有《荒年歌》,生动地反映了民国十八年年馑当地群众的悲惨生活,已被收入 《阎良文史资料》第五辑 。
   (八)郭家 清末郭姓居民由蓝田县来此定居,遂名郭家。从解放前至今,一直与其东侧的紫朱堡编为一村。
   二、本村人物
   尤超(?~1912)自号石川,断垣村人,同盟会会员,阎良地区的辛亥志士之一。房吏出身,颇有学识,为人狭义,办事干练,尤长于书画,时人得之,如获珍宝。与临潼郭希仁、曹印侯、王云璋等革命志士友善。1908年,与郭希仁、王云璋等人在西安创办《丽泽随笔》专刊,积极宣传革命思想,唤起民众,对辛亥西安光复起到了重要作用。1911年10月,陕西辛亥革命爆发时,他随即参加曹印侯的革命队伍,积极筹措粮饷,保证军需,有力地支援了东线的潼关争夺战,驰援了西线的凤翔相持战,使曹的“铡刀队”获胜,巩固了陕西辛亥革命成果。民国成立后,曹印侯受到当局排挤,与曹印侯生死与共的尤超被当局罗织罪名杀害于咸阳。尤死后,丢下孤儿寡母,生活艰难,其生前好友临潼县铁炉镇的种西慎每年春秋两季,都要到尤家看望,屡有周济,数十年罔或一缺,实为友道中之楷模。
   尤俊儒 断垣村断南组人,曾任阎良区纪委书记。
   尤 军 尤俊儒胞弟,生于1942年8月,1961年参加工作,1966年加入中国共 产 党。1984年起先后任阎良区税务局党组书记、局长;阎良区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临潼县税务局副局长;临潼县国税局副局长;临潼县国税局党组书记、局长;长安县国税局党组书记、局长;西安市国税局灞桥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阎良永信税务师事务所所长等职。2007年7月10日病逝。
   尤俊章 尤俊儒胞弟,生于1947年,1974年参加工作,曾任阎良区地方志办公室主任,主编首部《阎良区志》。
   王丰收 断垣村人。曾任阎良区政协副主席、区人大副主任。
   李宇军 断垣村陈家组人,生于1949年,1968年入伍。 1974年转业到地方,曾任阎良区政法委副书记、区综治办主任等职。1992年、2002年两次被评为陕西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个人。
   纪志成 纪家组人,生于1953年。1971年参加工作,曾任阎良区城建局局长、阎良区政协文史委主任等职。
   郭俊 紫朱村人,生于1958年。1976年参加工作,现任阎良区科技局局长、科协主席。
   杨明顺 东广合组人,生于1954年。1968年入伍,曾担任21军基地副司令员。
   王根常 断东组人,生于1943年。曾任阎良区商业局局长、-、阎良区商业总公司总经理。2004年从阎良区纪委退休。
   尤吉俊 生于1945年,断南组人。1963年入伍,1969年转业到地方,曾任共青团阎良区委书记、新华路街道办副主任、区工会副主席、区委-部副部长、区人大经济科技法制委员会主任、区人**制工作委员会主任。2005年退休。
   孙占魁 西广合组人,生于1954年。曾任阎良区振兴乡-、区计生委副主任。
   谷玉娥 女,东广合人,生于1947年,返乡知识青年,全国学习先进青年邢燕子的先进个人。1965年与村上3名青年成立务棉小组,种棉九亩。为了提高棉花产量,她多次到渭南向务棉能手张秋香学习技术,终使皮棉亩产达到180斤。1969年建国20周年,她以陕西省代表的身份赴京参加观礼,受到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王颖 女,生于1952年,172厂(今西飞公司)子弟。1968年作为知青到东广合插队,参加农业生产。她热爱劳动,热爱集体,经常到172厂公厕给农田拉大粪,年三十的晚上还和社员一起在浇灌农田。1972年,经各级推荐,王颖入西北大学学习,毕业后仍回东广合插队。后来,知青开始返城,她多次要求扎根农村,将招工名额让给其他知青。她曾先后担任断塬大队党支部副书记、阎良公社党委副书记,其先进事迹受到各级领导的表扬和群众的高度赞誉。1976年,王颖随陕西代表团赴日本东京、奈良参观访问。后调入陕西省高教局工作。
   三、文物古迹
   【颜良、文丑墓】 在东广合村西南谷明的菜地里,北距谷明的菜庵约30米,西北距阎良村约1.5公里。原有南北排列的两个大冢,南大北小,当地人传说此为颜良、文丑墓,并说阎良(颜良)镇因此墓而得名。1967年前后被彻底夷平,早已无迹。1968年,村民谷宏德带领11名知青将南冢掘开,出土了铜印、铁剑、铜钱、官帽、玉带等文物,可惜今已下落不明,墓主的真实身份难以考辨。史载:颜良是今河北人,为东汉末年河北军阀袁绍麾下的名将。建安五年(200年),被关羽斩杀于今河南滑县北。颜良墓在河南浚县、巩义市各有一处,阎良这处“颜良墓”不知源于何时,历代文献中未见记述,尚待进一步考证。
   【寇公渠】 又称石川河渠,从富平县东南二十里莱公堰引石川河水灌溉今阎良之地,今已无迹。元代《长安图志》载:“栎阳除泾水所灌之外,其东北境高,泾水不能及,遂引石川河经断原东、梁村,过白渠西南以溉其地。”又据顺治《临潼县志》载:“寇公渠,在县北七十里。自富平绕断原而南,盖莱公堰漆沮以灌民田者也。残碑今尚存。”
   【纪家西庙】 庙址位于纪家西南,原庙毁于清末战乱,解放前一直是一处瓦砾堆,尚有一块记事碑矗立其中,1965年平整土地时拆除。2008年,有村民于古庙旧址掘得石楹联残件,横额为“光前裕后”, 上联为“处事惟存天理在”。根据题款可知,为万历十九年(1591)临潼县廉留里姜王村村民捐造。
   【汉代玉衣】 1965年,孟凡城先生于阎良砖瓦厂(今阎良区建材厂)老罐窑附近发现一堆玉衣片,共收集13片。玉衣片出土地点位于汉太上皇陵东南一里许,当属汉墓出土文物无疑。玉衣最早称“鳞施”,是施于死者之体如鱼鳞的意思,后又称“玉匣”,是汉代皇帝和贵族的葬服。玉衣的使用级别,西汉时不甚严格,到了东汉始有严格规定,只有皇帝死后才能用金缕玉衣,诸侯王用银缕玉衣,大贵人用铜缕玉衣。古时候,人们认为玉为大地之英,人间之精,入地与人相伴,能保人肤色不变,躯体不腐。汉太上皇陵墓侧出土的玉衣目前仅剩一片,呈浅灰色,略带黑色云条,四角钻有小孔,属何等级,无从考证。
   【金铃寺】 在断塬塬头,东依石川河。旧时寺院很大,有牌楼、山门、大殿等许多建筑物。寺内松柏交翠、环境优雅,甚为清静。明末时,烟火仍十分兴旺,僧人多达百人,院内养马百匹。后来寺内出了恶僧,官府惩了首恶,赶走众僧,收寺内田产,一把火烧掉寺院。仅留的一块碑石后被村民抬到村南路西一坑里掩埋。建国初,金铃寺遗址断垣残壁尚可辨认。1975年平整土地时,金铃寺遗址被开垦为农田。
   四、教育简史
   1945年,断垣村断南组尤庆利在本村利用古庙开设识字班,时有学生十余名。后迁入断北古庙内,建起断垣小学。1975年将校址迁至断南组今址,校园占地10亩。2003年建成3层教学楼一座,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学校全盛时期有教师15人,学生300多人。1972年,为方便断东、断西低年级学生上学,曾设立断东分校,开设1至3年级,有教师两名,学生40余名。1981年分校并入断垣小学。
   1946年,西广合、中广合 、阎良陈家在今东闸口立交桥北口路东侧建起西广合小学,设1至4年级,有教师2人,学生60余人。1981年该校撤销,学生分流到断垣小学和阎良小学就读。
   五、特色介绍
   【打铁技艺】阎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长久,富平东上官人,在西广合开设铁匠铺十余年。打铁技艺复杂,程序繁多,不管物件大小都要经过二十几道的工艺。刘长久打造的铁器结实耐用,深受广大农民兄弟的喜爱,生意历经十数年仍然兴隆,活路不断。
   【阎良区垃圾处理厂】位于断垣村断东组,2008年3月投入使用。该项目占地45亩,一期工程投资3000万元。阎良垃圾处理厂在建时期就引起了国内外同行业的高度关注,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沈阳、咸阳等市都先后派人现场参观学习。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610114001 710000 -- 查看 断垣村谷歌卫星地图

断垣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断垣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断垣村

  断垣村,原名断原,建国后,改作断塬,现为断垣。因荆山原在此被石川河冲断而得名。南距阎良城区2公里,北与富平县东上官乡接壤。下辖东广合、中广合、西广合、纪家、断南、断北、断东、断西、陈家、紫朱、郭家11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村委会设在断南组。现有村民771户,2845人,耕地面积2784亩。    该村清代属临潼县廉留里,民国时分属临潼县阎良镇第一保、第七保管辖。建国初期,行政区划变更频繁。1956年,成立黎明农业合作社。1962年,成立断塬大队,属阎良公社。1966年随区划调整,归西安市阎良区。1984年公社改乡后阎良乡改名凤凰路街道办,断塬遂改属凤凰路街道办至今。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一直称断垣村。    该村地势平坦,地处泾惠渠灌区,农业生产条件较好。有107省道、阎富公路、西铜铁路、西韩铁路过境,交通便利。现有村办小学1所、卫生所1个。2009年,该村以“升级晋档,科学发展”活动为契机,彻底解决了制约发展的水、路等问题,果菜面积增加到1300亩,农家乐由9户增加到20户,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7950元。村境内曾驻有阎良区粮食局饲料公司、区农机管理站、泾惠一支渠阎良水管站、区第二棉纺厂、众天食品有限公司、建材厂、造纸厂、水泥厂、航联公司、安装三处、西清公司、区食品厂、区垃圾处理厂等单位和企业,现多数已停产改制。    一、村组概述    (一)断垣    原名断原,因荆山原在此被石川河冲断而得名。元代的《长安图志》中已记有断原。根据村庄分布,现分为断南、断北、断东、断西四个村民小组。断南、断北1949年有村民110人。2010年断南有村民84户,310人,耕地面积338亩;断北有村民80户,330人,耕地面积304亩;断东有村民96户 ,308人,耕地面积370亩;断西有村民78户,292人,耕地面积330亩。姓氏有尤、王、张、赵、刘、郭等。    (二)纪家    村名由纪姓居民建村而得,明代已有此村,相传是-移民所建。建国后先后两次和陈家编为一个队,取名新合队。1979年独立成为一个生产队。1949年仅有5户,60余人。2010年有村民50户,183人,耕地面积179亩。民国时尚有残破城墙遗迹,解放后拆除。村西北、东南、西南各有一小庙,村南有石碑一通,今皆不存。该村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全部为纪姓,后陆续迁入郑、王、鲁、崔、屈等姓。    (三)西广合    清末山东移民建村,因地处阎良镇东门外的官路上,统称为西官路,解放后改名为西广合。农业合作化时与今中广合编为一队,统称西广合,1962年与中广合分开。该村1949年有75人,2010年有292人,耕地面积140亩。姓氏有谷、刘、孙、盛、韩、葛等。该村有天主教堂一座。    (四)中广合    清末湖北与山东移民在此建村,因地处阎良镇东门外的官路上,统称为西官路。农业合作化时,和今西广合编为一队,后分开,独立成为一个村民小组。该村1949年有杨、苗、董3户人,2010年有村民206人,耕地面积155亩。姓氏有杨、苗、董、赵、刘等。杨姓两支,一支系清光绪初年从湖北房县迁来,一支系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华阴移民。苗姓系清末由山东迁来。董姓解放前由蓝田迁来。    (五)东广合    清末山东移民建村,因地处阎良镇东门外的官路上,统称为西官路,解放后改名为东广合。该村1949年有11户人,住东西官路之南,村北有杨家、朱家等移民住的窑洞。 2010年有村民269人,耕地面积292亩。姓氏有谷、邱、崔、范、袁、杨、朱、孙、纪、王、徐、丁等。谷姓先祖原系上谷郡(今河北张家口)的耶律氏,辽亡后,改姓谷,后裔谷德明落籍山东无棣,其曾孙谷亨再迁寿光县洛城镇谷家齐村,清末,谷家齐村一支迁此;朱姓祖籍河南新郑,解放前迁此落户;杨姓清光绪初年从湖北房县迁来;邱姓解放后从山东昌邑迁来;袁姓清末从湖北迁来;孙姓祖籍河南渑池县千秋镇二十里铺(今属义马市),民国初,迁到陕西澄城刘家洼,1954年孙志文来阎良小学执教,于1964年落户东广合。    (六)陈家   清光绪年间,陈姓居民在此定居建村,遂名陈家。1965年,与纪家合并后改称新合,分队后仍称陈家至今。该村1949年有村民75人,2010年有耕地179亩,305人。姓氏有刘、张、李、陈、纪等。李姓解放前由河南孟津县迁来;纪姓系纪家与陈家合村时,从纪家迁入。    (七)紫朱    清末朱姓居民来此定居,取紫气东来之意,遂名紫朱堡子。该村(含郭家)1949年有85人,2010年有耕地294亩, 350人。姓氏有杨、朱、孙、崔、郭、王、裴、任、王等。该村杨福隆为著名中医。村民李茂森编有《荒年歌》,生动地反映了民国十八年年馑当地群众的悲惨生活,已被收入 《阎良文史资料》第五辑 。    (八)郭家 清末郭姓居民由蓝田县来此定居,遂名郭家。从解放前至今,一直与其东侧的紫朱堡编为一村。    二、本村人物    尤超(?~1912)自号石川,断垣村人,同盟会会员,阎良地区的辛亥志士之一。房吏出身,颇有学识,为人狭义,办事干练,尤长于书画,时人得之,如获珍宝。与临潼郭希仁、曹印侯、王云璋等革命志士友善。1908年,与郭希仁、王云璋等人在西安创办《丽泽随笔》专刊,积极宣传革命思想,唤起民众,对辛亥西安光复起到了重要作用。1911年10月,陕西辛亥革命爆发时,他随即参加曹印侯的革命队伍,积极筹措粮饷,保证军需,有力地支援了东线的潼关争夺战,驰援了西线的凤翔相持战,使曹的“铡刀队”获胜,巩固了陕西辛亥革命成果。民国成立后,曹印侯受到当局排挤,与曹印侯生死与共的尤超被当局罗织罪名杀害于咸阳。尤死后,丢下孤儿寡母,生活艰难,其生前好友临潼县铁炉镇的种西慎每年春秋两季,都要到尤家看望,屡有周济,数十年罔或一缺,实为友道中之楷模。    尤俊儒 断垣村断南组人,曾任阎良区纪委书记。    尤 军 尤俊儒胞弟,生于1942年8月,1961年参加工作,1966年加入中国共 产 党。1984年起先后任阎良区税务局党组书记、局长;阎良区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临潼县税务局副局长;临潼县国税局副局长;临潼县国税局党组书记、局长;长安县国税局党组书记、局长;西安市国税局灞桥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阎良永信税务师事务所所长等职。2007年7月10日病逝。    尤俊章 尤俊儒胞弟,生于1947年,1974年参加工作,曾任阎良区地方志办公室主任,主编首部《阎良区志》。    王丰收 断垣村人。曾任阎良区政协副主席、区人大副主任。    李宇军 断垣村陈家组人,生于1949年,1968年入伍。 1974年转业到地方,曾任阎良区政法委副书记、区综治办主任等职。1992年、2002年两次被评为陕西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个人。    纪志成 纪家组人,生于1953年。1971年参加工作,曾任阎良区城建局局长、阎良区政协文史委主任等职。    郭俊 紫朱村人,生于1958年。1976年参加工作,现任阎良区科技局局长、科协主席。    杨明顺 东广合组人,生于1954年。1968年入伍,曾担任21军基地副司令员。    王根常 断东组人,生于1943年。曾任阎良区商业局局长、-、阎良区商业总公司总经理。2004年从阎良区纪委退休。    尤吉俊 生于1945年,断南组人。1963年入伍,1969年转业到地方,曾任共青团阎良区委书记、新华路街道办副主任、区工会副主席、区委-部副部长、区人大经济科技法制委员会主任、区人**制工作委员会主任。2005年退休。    孙占魁 西广合组人,生于1954年。曾任阎良区振兴乡-、区计生委副主任。    谷玉娥 女,东广合人,生于1947年,返乡知识青年,全国学习先进青年邢燕子的先进个人。1965年与村上3名青年成立务棉小组,种棉九亩。为了提高棉花产量,她多次到渭南向务棉能手张秋香学习技术,终使皮棉亩产达到180斤。1969年建国20周年,她以陕西省代表的身份赴京参加观礼,受到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王颖 女,生于1952年,172厂(今西飞公司)子弟。1968年作为知青到东广合插队,参加农业生产。她热爱劳动,热爱集体,经常到172厂公厕给农田拉大粪,年三十的晚上还和社员一起在浇灌农田。1972年,经各级推荐,王颖入西北大学学习,毕业后仍回东广合插队。后来,知青开始返城,她多次要求扎根农村,将招工名额让给其他知青。她曾先后担任断塬大队党支部副书记、阎良公社党委副书记,其先进事迹受到各级领导的表扬和群众的高度赞誉。1976年,王颖随陕西代表团赴日本东京、奈良参观访问。后调入陕西省高教局工作。    三、文物古迹    【颜良、文丑墓】 在东广合村西南谷明的菜地里,北距谷明的菜庵约30米,西北距阎良村约1.5公里。原有南北排列的两个大冢,南大北小,当地人传说此为颜良、文丑墓,并说阎良(颜良)镇因此墓而得名。1967年前后被彻底夷平,早已无迹。1968年,村民谷宏德带领11名知青将南冢掘开,出土了铜印、铁剑、铜钱、官帽、玉带等文物,可惜今已下落不明,墓主的真实身份难以考辨。史载:颜良是今河北人,为东汉末年河北军阀袁绍麾下的名将。建安五年(200年),被关羽斩杀于今河南滑县北。颜良墓在河南浚县、巩义市各有一处,阎良这处“颜良墓”不知源于何时,历代文献中未见记述,尚待进一步考证。    【寇公渠】 又称石川河渠,从富平县东南二十里莱公堰引石川河水灌溉今阎良之地,今已无迹。元代《长安图志》载:“栎阳除泾水所灌之外,其东北境高,泾水不能及,遂引石川河经断原东、梁村,过白渠西南以溉其地。”又据顺治《临潼县志》载:“寇公渠,在县北七十里。自富平绕断原而南,盖莱公堰漆沮以灌民田者也。残碑今尚存。”    【纪家西庙】 庙址位于纪家西南,原庙毁于清末战乱,解放前一直是一处瓦砾堆,尚有一块记事碑矗立其中,1965年平整土地时拆除。2008年,有村民于古庙旧址掘得石楹联残件,横额为“光前裕后”, 上联为“处事惟存天理在”。根据题款可知,为万历十九年(1591)临潼县廉留里姜王村村民捐造。    【汉代玉衣】 1965年,孟凡城先生于阎良砖瓦厂(今阎良区建材厂)老罐窑附近发现一堆玉衣片,共收集13片。玉衣片出土地点位于汉太上皇陵东南一里许,当属汉墓出土文物无疑。玉衣最早称“鳞施”,是施于死者之体如鱼鳞的意思,后又称“玉匣”,是汉代皇帝和贵族的葬服。玉衣的使用级别,西汉时不甚严格,到了东汉始有严格规定,只有皇帝死后才能用金缕玉衣,诸侯王用银缕玉衣,大贵人用铜缕玉衣。古时候,人们认为玉为大地之英,人间之精,入地与人相伴,能保人肤色不变,躯体不腐。汉太上皇陵墓侧出土的玉衣目前仅剩一片,呈浅灰色,略带黑色云条,四角钻有小孔,属何等级,无从考证。    【金铃寺】 在断塬塬头,东依石川河。旧时寺院很大,有牌楼、山门、大殿等许多建筑物。寺内松柏交翠、环境优雅,甚为清静。明末时,烟火仍十分兴旺,僧人多达百人,院内养马百匹。后来寺内出了恶僧,官府惩了首恶,赶走众僧,收寺内田产,一把火烧掉寺院。仅留的一块碑石后被村民抬到村南路西一坑里掩埋。建国初,金铃寺遗址断垣残壁尚可辨认。1975年平整土地时,金铃寺遗址被开垦为农田。    四、教育简史    1945年,断垣村断南组尤庆利在本村利用古庙开设识字班,时有学生十余名。后迁入断北古庙内,建起断垣小学。1975年将校址迁至断南组今址,校园占地10亩。2003年建成3层教学楼一座,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学校全盛时期有教师15人,学生300多人。1972年,为方便断东、断西低年级学生上学,曾设立断东分校,开设1至3年级,有教师两名,学生40余名。1981年分校并入断垣小学。    1946年,西广合、中广合 、阎良陈家在今东闸口立交桥北口路东侧建起西广合小学,设1至4年级,有教师2人,学生60余人。1981年该校撤销,学生分流到断垣小学和阎良小学就读。    五、特色介绍    【打铁技艺】阎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长久,富平东上官人,在西广合开设铁匠铺十余年。打铁技艺复杂,程序繁多,不管物件大小都要经过二十几道的工艺。刘长久打造的铁器结实耐用,深受广大农民兄弟的喜爱,生意历经十数年仍然兴隆,活路不断。    【阎良区垃圾处理厂】位于断垣村断东组,2008年3月投入使用。该项目占地45亩,一期工程投资3000万元。阎良垃圾处理厂在建时期就引起了国内外同行业的高度关注,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沈阳、咸阳等市都先后派人现场参观学习。  

新跃村

  新跃村位于阎良城区人民路西段南北,辖凤凰、安芦、南孙、三合4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 。目前共有718户,2548人,全村土地基本被征用完。该村清代属临潼县廉留里,民国时分属临潼县阎良镇第三保、第七保管辖。建国初期,行政区划变更频繁。1957年成立永兴农业社。1961年分为三合、南孙、凤凰3个大队后,分别更名为红战、永红、红安大队。1966年随区划调整,划归阎良区。1978年合队,名为新跃大队。1984年更名为新跃村,隶属阎良乡(凤凰路街道办)管辖至今。1995年,该村被陕西省人民政府评为“三秦之星”模范村。    一、村组概述    (一)三合村    位于阎良迎宾大道东侧,南与北屯街道办的奉镇接壤。该村系清光绪年间山东益都县(今青州市)孙、张、毕三姓移民所建,故取名“三合村”。现分为合东、合西两个村民小组。2003年因建航空工业基地,该村大量土地被征,合西组另建新村。合西新村位于阎良南排北灌污水站北侧,占地面积38.74亩。2003年开始,历时三年多,总投资516万元建成16栋两层砖混结构楼房,解决了拆迁户的安置问题。目前,合东组有村民108户,386人;合西组有村民97户,336人。村民主要以摆夜市、进城务工为生。姓氏有孙、张、赵、毕、花、王、李、吴、边、马等,孙、赵、毕为该村大姓。1890年,孙氏十五世孙玉修携家从山东青州益都县朱良镇西朱鹿村迁来。该村村民多信仰基督教,有耶稣教堂一座,原址在迎宾路以西,建于1998年,2005年搬迁至迎宾路以东合西新村。每逢星期天教民聚会于此做礼拜。    (二)南孙村    位于西飞21区家属区北侧。明代,山东孙姓兄弟三人来陕,落居三处,此村为其一,因孙姓人所建,位于振兴乡坡底孙村之南,故取名南孙村,又因祖上出过贤人,故又名贤孙堡。另一说是孙姓祖上从-大槐树下迁来。现有两个村民小组,南孙一组有村民49户,169人;南孙二组有村民48户,146人。南孙村依靠区位优势,个体经营发展迅速。2005年3月南孙综合市场竣工,2007年鑫源建材市场在此建立,为该村的经济发展再度给力。姓氏有孙、薛等。    (三)安芦村    明代安、芦两姓来此建村,故取名安芦村。清末兵燹后,安姓绝嗣,芦姓仅存数人。后山东移民迁此,该村逐渐重现生机,村名仍沿用安芦至今。2000年6月安芦市场一期工程建成,共占地3840㎡,2004年7月全部竣工。房屋租赁、个体经营为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现有村民186户,688人。姓氏有张、王、苏、袁、赵、周、孙、刘、吴、吕、芦等。    (四)凤凰岭    清光绪年间,山东青州、淄川、寿光等县灾民迁此所建,另有一种说法是该村最早定居的是湖北人。村名由来,亦有两说:一说是本村西边有一条南北大道,地势较高,形同岭状,住户分为三部分,全村布局形似一只凤鸟,故而取名凤凰岭;另一说是各户迁来时大多为推车挑担,携家带口,唯有沈姓来时套着大车,且由一名妇女带头,过去常以凤比女,故曰凤凰岭。全村现分为两个村民小组,1个居委会。凤西组现有人口 426人;凤中组现有人口390人;凤东居委会解放前有8户,50余人,因有魏姓4户,故又称魏家庄。1995年底,因城市扩建,凤东组耕地全部被征用,全组87户318名村民集体转为城镇居民户口,称凤东居委会。全村姓氏有魏、沈、张、翟、王、吕、籍、贾、芦、林、吴、鲍尼等。魏姓先祖居河北直隶,明初迁山东寿光,不久又迁淄博市张店区南定镇的南店,清末魏氏20世孙魏和元携家小7口再迁阎良镇凤凰岭;沈姓为凤凰岭的大户,主要居住在凤中,清末由寿光县迁来;张姓共四支,清末分别从山东高密、益都、寿光等县迁来;贾姓祖籍山东淄博市张店区,清末,贾氏十二世孙贾文铎携子贾凯、侄子贾增行迁此,贾增行居今凤东;翟姓原籍今山东淄博市张店区南定镇马庄,光绪初年迁此。    二、本村人物    安郁 字从周,安芦人。明英宗正统 (1436年—1449年) 中以吏掾作蒲江(今四川蒲江县北)典史。当时,县内大旱,他便斋戒祈雨,在紫极观作一柴楼,然后发誓:如天不下雨,就要0。至期,碰巧下了大雨。人们认为这雨是安郁的诚心感动了天地而下的,因此民谣有:“安从周,积薪楼,感天雨,民有秋,昔无衣,今有裘。”遂迁蒲江知县。他以0这种罕见的方式为民祈雨,事属荒诞,但精神感人,死后被祀为乡贤。    安舒 安芦人,明代成化年间(1465年—1487年)贡生,曾任知县。    尚殿飏 字陶庚,临潼廉留里人。康熙二年(1663)举人,任职徽县(在甘肃)教谕。当时,吴逆叛乱,巩昌等处州县大多迎附于吴,唯殿飏独避居于山岔崖。他听到勇略将军赵良栋兵至,乃夜奔赵营,途中为吴的巡逻骑兵所获,劝其归降于吴。殿飏恐被羁留,便佯装应允。后乘机突然逃出奔赵,赵将军因他不受伪职,即授予县令并参赞军务。后叛乱平息,殿飏以衰老辞归,终于家。据查,清代临潼县廉留里辖阎良村、银刘堡、安芦村、蒲家村及因修建机场迁走的马站刘等村子, 尚殿飏属何村,无法考究,姑记于此。    张允文(1893~1975)原名佐新,祖籍山东省寿光县马家庄,1890年前后其父张建堂携家小来陕,1893年张允文出生在凤凰岭。1917年允文毕业于三原甲种工业学校。1918年~1926年先后在三原县初中和崇美高小任教。1927年后历任河南豫西区行政公署总务主任、河南陕潼汽车路修建阌乡县境内汽车路段长、甘肃省华亭县某科科长、青海省民政厅总务股主任、青海省吏治视察员、青海民政厅二科科长、甘肃省景泰县禁烟善后局局长、红水县禁烟善后局局长。张先生以“上不负国,下不负民,不贪不污,无愧我心”为座右铭,在任期间,为民除害,清正廉洁,深受百姓爱戴。卸任后回陕,曾受朱鸿夫之邀到阎良小学执教。后任西安广仁医院文牍兼广仁护士职校校长。张允文是民盟盟员,解放后曾任临潼县政协常委委员、人委委员。    翟慕政 凤凰岭人,1959年出生,0党员,高级工程师。现任陕西宏远现代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陕西省第十、十一届人大代表,阎良区政协委员、世界杰出华商协会副会长、阎良区工商业联合会副会长、阎良区“慈善事业协会”副会长、《陕西建设》杂志理事会理事、《中国企业家传集》编纂委员会会员、《西安建筑》杂志常务理事、陕西荆山黄帝文化研究院院长等。   自公司创建以来,翟慕政连创佳绩,贡献突出,荣获“全国优秀乡镇企业家”、“西安市劳动模范”、西北建设系统“十大新闻人物”、陕西新世纪第二届“十大杰出人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秀建设者”、“中国抗震救灾优秀共 产 党员”等荣誉称号。 他关心社会,近年来先后为希望工程捐款10万元,帮助失学儿童、贫困大学生2.5万元。    孙宏波 南孙村人,生于1948年12月15日。1969年毕业于西安航空技校,后一直在西飞公司工作,先后任分厂共青团干事、团委书记、车间指导员、西飞公司团委副书记、书记。1982年9月——1984年7月在陕西省委党校脱产学习,毕业后于1984年9月任西飞公司党委副书记至退休。1990年获中宣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优秀青年思想政治工作者”荣誉称号,2006年获中航一航集团“航空报国优秀贡献奖”荣誉称号。    孙惠川 三合村人。生于1943年,曾担任阎良乡乡长、农业局局长、阎良区人民政府常务副区长、巡视员等职。    孙毓海 南孙村人。曾任阎良区教育局局长、书记。    孙 丁 南孙村人,生于1957年。2007年至今任阎良区人大常委会财经委主任。    沈 星 新跃村风西组人,1981年6月生,2000年9月入伍,上尉军衔,原第二炮兵士官学校(现为士官学院)训练部函授与实习管理科副营职参谋。2010年9月起,在第二炮兵指挥学校脱产攻读硕士研究生。2012年5月13日,在山东省青州市勇救一落水儿童而牺牲。青州、阎良两地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和哀思活动。沈星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追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等多项荣誉称号。    三、教育简史    阎良区第二小学(原凤凰小学)    解放前设在凤凰村的教堂里,解放后正式定名为凤凰小学。1975年在教堂对面建起二层楼,学校从教堂迁出,搬入二层楼上课。改革开放后,原新跃村凤凰小学校舍简陋,学生就学难,村两委会决定在铁路东侧另建新校,更名为新跃小学。全村集资47万多元,于1989年8月新校竣工,学校占地面积7470平方米,建筑面积1025方米。    经区政府批准,自1990年9月1日起该校升格为阎良区第二小学。    学校现有12个教学班,学生538名,有教职工41名,其中小学高级教师24名、省级骨干教师4名、市级骨干教师5名、区教学能手6名、省市级模范班主任3名、大专以上学历教师37名,教师学历达标率100%。    五、特色介绍    【鑫源建材市场】 该市场占地53亩,总投资1000万元(其中集体投资700万元),2004年破土兴建, 2007年9月28日建成开业。市场位于迎宾大道以东,南临西飞21区住宅小区,东邻正在开发的华鑫小区,北靠阎良城区。该市场专营建筑、装饰材料,实行封闭式管理,很快吸引了一批诸如林安木业、蒙娜丽莎瓷砖、九牧洁具等知名品牌和国家免检产品商户入驻,目前,商户已达126家。    【南孙综合市场】 该市场占地39亩,总投资1160万元。建有8栋两层砖混楼房,建筑面积14200平方米;另有塑钢交易大棚两座,总面积为1600平方米,于2004年9月开工建设,2005年3月竣工使用。    【茂源家居装饰建材超市】 该超市位于阎良区凤凰休闲广场北侧,项目由西安基源建材总公司出资建设,投资总额800万元人民币,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2003年2月28日一期工程竣工,正式投入使用,主要经营各类板材、五金、灯具装饰、木地板、防盗门、洁具、厨房用具等,是一个品种齐全、物美价廉的综合性家居装饰材料超市。   

阎良村

  阎良村位于阎良城区北部的城乡结合部,辖阎良、银刘、徐家、陈家4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村委会设在阎良街。现有村民767户,2678人,耕地面积2656.1亩。该村明清时属临潼县廉留里,明万历年间于阎良村设镇,民国后期属临潼县阎良镇第七保。解放初属阎良乡。1956年建高级社时,阎良村10个小组除过陈家组,曾与今振兴街办的昌平村、蒲家、蒲家沟、铁锨沟成立“华光农业高级社”。1961年以今10个村民小组为建制,成立“阎良大队”,隶属阎良公社。1966年因区划调整,改属阎良区阎良公社,并更名为 “东红大队”。1973年复名“阎良大队”。1984年改称阎良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该村曾是阎良镇公所、公社、乡政府的驻地,明末至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一直是当地的经济、政治中心,后阎良城区迅速发展,中心南移。在新农村建设中,村委会硬化道路、改善基础设施,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该村有关中环线、咸铜、西韩铁路过境。现有商铺 30多家、旅馆10多家、卫生所4个、小学1所,区属一中现驻村东。    一、村组概况    (一)阎良    阎良,原名阎梁,顺治十八年(1661)《临潼县志》和雍正十三年(1735)《陕西通志》均有记载,康熙后的《临潼县志》均作阎良。其名由来有待后来者考辩。因曾是阎良镇公所、乡政府驻地,当地群众一直习惯称阎良老街道。阎良村现分为街南、街北、街东、街西、街三、东关6个村民小组。街南有295人,耕地150亩;街北有392人,耕地360亩;街东有263人,耕地180亩;街西有205人,耕地250亩;街三有316人,耕地150亩;东关有268人,耕地180亩。村民主要靠进城务工为生。街南的部分村民在阎良火车站、西闸口有门面房,或自己经营,或出租,是其主要收入来源。姓氏有朱、曾、杨、傅、崔、郭、孙、纪、白、赵、景、吴、黄等。朱姓为本村第一大姓,有“朱半街”之称;曾姓清代从耀县迁来;黄姓祖籍天津宝坻县口东镇,满族,1949年黄月村(国民革命军84师高桂滋部驻西安办事处主任)携家小定居阎良东关;任姓解放前从河南尉氏县迁来;郭姓两支解放前均由河南迁来,其中一支迁自孟津县平乐村。其他姓氏未考。    (二)银刘    该村原名田村、古田村,康熙《临潼县志》中有载。后因村民刘姓中多有银匠,遂改名银刘堡,乾隆四十一年(1776)的《临潼县志》中已有相关记载。1949年该村约有100人,现分为刘南、刘北两个村民小组。刘南现有 340人,耕地360亩;刘北现有269人,耕地340亩。该村旧时有城,呈方形,周长500米左右,城内有东西街道两条、南北街道1条,辟有南北两个城门。北门外有涝池、菩萨庙,城内西北角亦有菩萨庙一座,城内东部有一座马王庙。该村有刘、胡、贺等姓氏,刘姓为当地老户。    (三)徐家    位于咸铜铁路和迎宾北路交汇处的东北角。清末,今山东淄博市张店区孙家庄贾氏十二世孙贾文铎携子贾凯行迁来。贾凯行在凤凰岭北建村,村名为贾三庄子。后有吴姓、徐姓迁入,改名三姓村,徐姓人丁逐年兴旺,又改名为徐家村。该村1949年仅有98人,现有45户,168人,耕地面积130亩。徐家有旧货市场,收购销售旧家具、门窗等,在周围较为有名。    (四)陈家    位于咸铜铁路南侧,阎良火车站东南,属城区。清末山东移民建村。该村1949年有185人,现有92户,265人,耕地面积120亩。该村有陈、刘、张、郭等姓氏。陈姓清末从山东高密县迁来。陈家为城中村,村民以门面房、出租屋为主要收入来源。    二、本村人物    刘曾 字鲁如,廉留里人。青年时他曾跟随关中名儒李颙游学。康熙十八年(1679年)中进士,授湖南辰州溆浦知县。刘曾到任,深入民间了解乡情,组织人力丈量地亩,逐户造册登记,张榜公布,明申政府的赋役政策。这一措施,减少了原来田赋丁役不均官吏豪绅从中舞弊的机会,深受百姓称赞。从此,百姓乐于生产,地无荒芜。他在县治理三年,政声很高,被提为吏部主事,迁员外郎、郎中。刘在吏部时,一官吏送来千金为其祝寿,他正言厉色地说:“我岂能受此不明不白之金?”因清廉有声,后被调任贵阳知府。当时,贵阳苗、汉人之间常常发生殴斗,造成民族纠纷。刘曾到任后,经过周密调查,拘捕0民数十人,并将被拐卖儿童追寻回来,送还其家。苗族人民深感其德。从此,汉、苗两族百姓之间逐步和睦起来,社会秩序安定。官府的粮仓每年均有节余,刘曾命将余粮另建仓库储存,到百姓缺粮时,用此粮接济百姓度荒;或播种时借给百姓作种子,使其不误农时。刘政声传扬,清政府赐蟒服嘉奖,又提升他任云南省驿盐道,继迁为云南按察使。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辞官归乡。据查,清代临潼县廉留里当时辖阎良村、银刘堡、安芦村、蒲家村及因修建机场迁走的马站刘等村子,但刘曾是哪个村的,尚无法确定,姑记于此。    朱鸿夫(1900~1961)阎良村街北组人。毕业于三原工职学校,后在省立中山中学、三原县立高小执教。1935年,经杨虎城将军的资助,在阎良镇联保主任朱任天及当地群众的大力支持下,临潼县阎良镇国民高级小学成立,朱鸿夫先生出任校长。在任期间,积极宣传抗日思想,狠抓教学质量,从严治校,对发展地方教育事业贡献甚多,在临潼县享有较高声誉。    黄成功(曾寓居阎良村) 原名中岛正南,1910年生于日本群马县。1938年毕业于日本兽医专科学校,后到台湾担任日本赛马场的骑手和裁决委员长。1943年从军,后到中国郑州日军驻地当兽医。1945年日军投降后,其所在病马厂被胡宗南的骑二旅接收,中岛正南被强留在骑二旅。1949年,骑二旅驻扎临潼渭北,中岛正南在阎良老街道其岳父黄月村的帮助下,逃出骑二旅,隐匿在阎良老街道其岳父家,并改姓名为黄成功。解放初,在镇上行医,颇有名声。1951年,因政治原因,迁居阎良北原上的刘家沟。1953年,兴建阎良机场,黄成功医治了大量的给飞机场工地运料的病马。1957年,他为临潼县农林局举办了三期兽医培训班,受业学生100余人。后到临潼交口农场,又举办了4期兽医培训班,学生遍布关中各县,为促进当地的兽医事业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曾为给一头病牛做脑包虫手术,脓菌溅入他的左眼,几乎导致失明。在过去多次运动中,黄屡遭批斗、游街,但他依然热爱着中国人民,凭借自己的医术为人、为兽看病。中日邦交正常化后,黄成功得到公正待遇,退休后在临潼定居。1994年病逝。    刘总惠(1914~1988)生于阎良镇西刘村(今属振兴街道办),后移住今阎良村街西组。5岁时父母双亡,无依无靠。1931年2月参加陕北红军,任红军十七支队交通员。1933年加入中国共 产 党。1937年,调到山西独立一师三团任连长,在平型关战斗中,缴获日军一挺机枪,受到全团表彰。1939年调任后方医院三所所长,曾与白求恩大夫共同战斗半载。1943年在延安抗大担任运输大队长,多次冲破敌人层层-线,出色完成运输任务,保障了军需物资供应。1947年,在帮助山西朔县开展土改时,严格执行党的政策,积极工作,其事迹被《晋绥日报》报道。1949年,在任晋绥军分区辎重营营长期间,克服困难,0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还抓获土匪100余人。1955年被西北军区授予“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57年6月赴京出席全军首届先进工作者代表会议,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64年被授予中校军衔。1982年享受副师职待遇。1988年被授予“二级红星勋章”。同年11月24日病逝。    朱格麟 1934年生,阎良村阎良街人。1956年从西北师范学院毕业后留校供职,历任该校助教、讲师、副教授,1987年晋升为研究员。多年来,在植物学研究方面颇有建树,曾担任多种植物类杂志图书的编著,并为我国发现了3个植物新种,此3种植物均被列为国家级保护植物。1992年起朱格麟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入选纽约科学院院士。    王玉石(1912~1951)阎良村街东组人。1933年参加革命,1951年在朝鲜阵亡,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秦福武(1908~1951)阎良村街东组人。1933年参加革命,1951年在朝鲜阵亡,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郭临义 祖籍河南孟津县,1940年生于阎良村。1964年从西安公路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曾任西安公路学院桥梁研究室主任,被授予教授职称。现为土木、公路、桥梁学会会员,高校路桥教材编委会秘书,陕西书画培训学院特邀书法家。先后荣获交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两次,出版专著4部,发表论文、研究报告和教学研究文章30余篇,多次荣获省内外书法奖。   朱文斌 阎良村人。曾任阎良区委副书记,现任西安市纪委副书记、市监察局局长。    三、文物古迹    【阎良镇城】 建于明万历年间。城址呈长方形,东西长约380米,南北宽约230米,城高二丈有余。辟有东西南北4个城门,东门位于今阎良派出所门前东侧;西门位于阎良街西头丁字路口东侧;南门北门旧址均在村中。城门与城角之间,各设墩台一座,共计八个,均突出城外一丈许。四城门都建有三间门楼。东门楼在民国时驻有阎良镇公所20名镇丁,楼上是关押“犯人”的地方。西、南、北3个门楼被毁较早。据1981年阎良区地名办调查:古镇阎良四门上方均有石匾额一块:东门书“阎良镇”,因有官马大道东通康桥,且东门为上,故置镇名于此;西门镌“西望嵯峨”,取西望嵯峨山之意;南门题“古永丰”,取古镇曾属临潼县永丰乡管辖之意;北门刻“荆山在望”,因古镇在荆山脚下,取北望荆山之意。镇城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被夷平,今有北城壕尚可辨识。    【十方院】 位于阎良古镇南城墙外,始建年代不详,道光七年(1827年)重修,毁于清末兵燹。民国时,庙址尚有两个铁旗杆,高三四丈,有基座,自下而上嵌有三层方口形铁旗斗,上口大下底小,上口四角各有三角铁旗一面。据1982年阎良区地名办工作人员王家毅、宁一民抄录的《重修十方院碑记》可知该院当年规模甚为壮观。十方院,坐北向南,各殿堂均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神像庄重严肃,整个建筑甚为雄伟。道光七年(1827年),当地客商、居民、四方信士捐资重修三清殿、韩仙洞、院外戏楼,使得道院焕然一新。道光十年(1830年),候补儒学训导、明经科进士苏海南(今武屯镇御宝村人)和荆山龙游宫东侧的农人任辉共同撰写碑文勒石立碑,以记道光七年重修十方院之事。    四、教育简史    阎良村的教育历史悠久,由于资料缺乏,明清时的情形已不可考述。民国初年,阎良小学先后在镇东、镇西设立,后随着生源的增加,急需要建一所高小。经阎良镇联保主任朱任天、地方名人朱鸿夫上下奔走,在杨虎城将军的支持下,1935年在阎良镇娘娘庙(今阎良派出所)的基础上建成了阎良完全小学。阎良镇特规定:阎良镇“线市”交易税由阎良小学直接设点收取,以补充经费。1936年3月开学招生,朱鸿夫出任校长。学校共有教室12间、图书室3间、办公室4间、宿舍24间、成绩展览室3间,添置桌凳180件、图书275册、教具13件,还建有运动场地3.5亩。1937年改为县办。1941年称临潼县阎良镇中心国民学校,当时有学生6个班,223人,教员10人。“文革”前,学校北移到今址。2003年,更名为阎良凤凰路中心小学。现该校有学生120人,教职人员12名,新教学楼已经竣工,校容校貌焕然一新。    五、古镇记忆    【阎良镇商贸今昔】阎良镇从明末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直是当地的政治、经济中心,商贸甚为发达。    抗战时期,随着咸铜铁路的修通和方圆织布业的兴起,阎良镇的商业日渐繁荣。那时阎良镇农历二、五、七、十逢会,街上行人摩肩接踵,熙熙攘攘。镇中的布纱市上摆满了摊点,中午,从东头走到西头至少要挤多半个点。此外,镇上还有油坊、面坊、京货店、小吃摊点数十家。东关军武、老任、岳桂、云成家饭馆最为红火,常常营业至深夜。镇上的逢春、吉利两个大车店均住满了客商,停满了大车。除正街商铺林立外,还在东门外设立猪羊市场,在街西北角辟有骡马市场,在街东南角设立麻线、麻杆市场。《阎良区志》中说,据不完全统计:1941~1945年,阎良镇有杂货店9家、粟花店5家、肉铺3家、旅店5家、饭馆6家、自行车修理部5家、文具店1家、诊所5家、兽医所1家、木器店1家、盐铺3家、理发店3家、铁匠铺3家、银匠铺3家、药铺4家、缝纫铺3家、染坊3家。较为知名的店铺有“发兴德”粟花店、“天寿堂”中药铺等。    解放后,阎良镇一直是方圆的商贸中心。1978年,阎良镇的集市迁至阎良公园路,阎良街近400年的集市变成了历史。今阎良西闸口已形成一处小规模的商业网点,有餐饮、住宿、蔬菜交易、旧家具收购等,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阎良老街群众的生活。    【民国兵事】 1911年10月,西安反正后,当地大良村的宁毅侯于10月底奉军政府命回乡,与阎良村的朱应槐组织团练,稳定地方秩序。    1926年春,河南军阀刘镇华在吴佩孚的支持下,率领号称十万之众的镇嵩军攻陷潼关,围逼西安。同时,又派麻振武率部进攻渭北,妄图攻占富平、三原,合围西安。驻守富平的陕军深知阎良镇位置的重要性,阎良镇若失,敌军占领北原,即可直扑富平县城。5月19日,麻振武派的范清海(蒲城县人)、聂雨霖(三原县人)两个旅约2000余人,由故市、张桥等地已到达阎良镇之东。镇嵩军梅发魁部两个旅,也由三原一带开到阎良镇附近。陕军遂于5月20日以三个营的兵力布防:孙文连营布防在阎良镇内,李树德营布防在阎良镇西南的郑家、吕村一带,一营布防在阎良镇以北的姚村一带,并以胡景铨300余人布防于苇子河以北周家村,以作策应。    5月25日拂晓,东边的400多敌人集结到断塬村,从东、北两面包围阎良。梅发魁部郝营约500多人则由南边进攻阎良镇正面,敌军攻势十分凶猛。孙营一连卢连长在阎良东门外里许战壕内抵抗,自晨至晚,敌军未能得逞。南边,孙营长带领两个连抵抗梅发魁两个营的兵力,而郝营的武器精良,激战终日,郝营敌军节节前进,已经冲入镇内西街。李树德率两个连由郑家包抄敌后,战事因之稍停。当晚仍是防御,再未进攻。当时范拯华团长判断东北之敌已经无力再进,于是只以全力击退进入镇城内的梅发魁部郝营为主进行部署,乃由后备队中挑选50名老兵,一部固守姚村,一部化装成农民(由关外回来的),由周索卫排长带领,绕到三原大程镇福音村、太和村,从郝营的后边冲击,镇内守军猛攻街面的敌人,两下夹击。此时,敌人已首尾不能相顾,逐渐不支,退出城内。东边也协力攻击,至午后三时,敌全线退却。陕军卢连长在战斗中,腹部受伤阵亡。城内反击时,周启治连长也壮烈牺牲。此役伤亡排长4人、士兵30多名,损失比较惨重,但守住了阵地。东边的敌人受挫后绕道集结到福音村、太和村一带,约千余人。梅发魁的两营于战后撤至三原地界,又来了一个炮兵连和一个步兵营,驻扎在阎良东边一带。    当时驻扎在福音村、太和村的敌军聂旅许多官兵是当地人,对地理人情熟悉,便于从西线对陕军作战。陕军采取了“以毒攻毒”的办法,调牛福忠(太和村人)营和马耀北营接防阎良镇。牛营长系青年军官,在老家青年人中关系较多,对敌军情况探析较清。镇嵩军军纪败坏,抢劫财物,蹂躏百姓,群众对其恨之入骨,积极给牛营长提供情报,做内应。要守住阎良镇,就必须将福音村、太和村的敌军驱走。6月3日拂晓,牛营长亲率炸弹兵和不满30杆枪的一支队伍,经阎良北塬下的纪王村直逼福音村,从村西发起进攻,并让村民在村中谎称陕军从北塬上下来几千人马,以动摇敌人军心,敌军顿时大乱,乃向东南东刘村退却。牛营长带人冲入村中,俘敌30余人。驻守太和村的敌军范清海旅闻讯后撤离太和村。    福音村之战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陕军气势。但就在这时,富平发生了千余人围攻县城的“交农”事件,影响了军事部署,陕军退守阎良北塬,镇嵩军进驻阎良镇。为防陕军晚间向阎良突袭,镇嵩军把阎良城内商铺和住家户的门窗家具、房屋木料拆卸,当晚点着,照得满街通亮。当地群众将这一段历史称为“麻乱”。同年11月,西安城解围,麻军从阎良东撤。这次兵事,使阎良古镇的房舍、城防设施遭到严重损坏。    1949年春,-胡宗南部90军驻扎阎良镇,拱卫西安。同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春季攻势,解放渭北东部八县及临潼、渭南等县之一部。3月1日,阎良镇的0地下党员余德丰在第一野战军第二军一个班兵力的配合下,解放了阎良镇。3月8日,因战局变化,我军撤出阎良镇。同日下午,-军队从凤凰村方向向阎良镇搜索前进,再次占领阎良。5月5日,第一野战军再次解放阎良镇,临潼县阎良区政府进驻办公,阎良镇从此获得新生。    【文化民俗】解放前,阎良镇的社火远近闻名。街上以居住方位分为“东社”、“西社”。东社的社火属芯子社火。芯子造型玄妙,像树枝状。芯子固定于大方桌上,四名壮汉扛抬,旁跟二人替换。一桌芯子扮演一台戏,如《桃园结义》、《三娘教子》、《快活林杀秃子》等。扮演社火的演员均为五六岁俊秀机灵、大胆之孩童。东社社火解放前以明德家承头。银刘堡的“背芯子”也很有名:由一年轻力壮之人,背后竖一木棍,棍上捆一小孩,扮作戏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背者也化妆挂衣,多手拿羽扇。解放后,阎良村的社火逐渐停耍。2007年2月,阎良村成立了农民艺术爱好者协会,下设戏剧组、书画组等,定期开展活动,用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形式宣传党的好政策。    六、特色介绍    【阎良公园】 坐落于阎良村北关中环线北侧,年丰路以东,占地220.7亩。2004年11月开工,2005年5月1日开园。目前公园已初具规模,园内有人工湖、假山、小石桥、景观亭等。绿树环湖,鲜花盛开。现植有龙柏、白皮松、雪松等常绿树木16000余株,紫薇、合欢、棕榈、樱花、丁香、腊梅、连翘等乔木近30000株,绿化率达75%。园内有灯光照明、彩色夜景等设置,堪称一道亮丽的风景。目前,阎良公园已成为周围群众休闲、健身、文化交流、游乐的常选之地。    【清真寺】位于阎良街道西段北侧,是目前阎良唯一一座清真寺。   据1880年余澍畴《秦陇回务纪略》记载,回民起义前阎良境内的关山镇时有回民居住。回民起义失败后,境内穆斯林文化一度绝迹。   建国至今,因工作、婚姻等原因,阎良回族逐渐增多,现已达600余名。为落实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关心穆斯林群众的生活,在各级政府宗教工作部门、西飞集团公司和穆斯林群众的共同努力下,2007年,阎良清真寺在阎良村落成了。这一清真寺的建成开放不仅为生活在这里的广大穆斯林群众和来这里进行商务活动、接收飞机以及来此培训实习的穆斯林国家人士进行宗教活动提供了方便,而且必将对阎良航空城的建设、发展和进一步对外开放营造良好的软环境,为阎良区的精神文明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火车站的旅馆业】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阎良城区向北扩展,位于延安街北段东关生产队蔬菜地被征占,耕地减少,村民收入锐减。根据火车站周围(今胜利路北段)当时住宿难、吃饭难、买东西难、生活服务不到位等实际情况,街东组在火车站周边建起多家小旅社和临街的小门面房,不仅方便了旅客,而且保障了农民收入。目前,火车站的小旅社共有十多家,基本上是房主自己经营,成为阎良区中小旅社的集中地段。   

三贤村

  三贤村位于阎良城区南1公里处,东与新华路绳张村接壤,南与北屯民立村连界,西与北屯箭王村相接,北与新跃村的三合东组接壤。因系汉魏间三田哭荆故事的发生地,故而得名三田村,解放后改为三贤村。下辖三贤、王南、新永3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村委会设在新永村。    该村清代属临潼县三田里,民国时分属临潼县阎良镇第三保、第二保管辖,建国后属九区三贤乡。1956年,成立黎明农业社。1958年成立三贤大队,属临潼县阎良公社。0时期与绳张大队合并,称阎良公社团结大队,属阎良区管辖。1984年后为阎良乡三贤村。   该村村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全部为水浇地,农业生产条件优越。村域有振关路、环机场路穿过。村民收入以农作物种植、奶牛养殖、进城务工为主。辖区共有耕地1135亩,村民421户,1618人。    一、村组概述    (一)三贤村    民国时期,该村属临潼县阎良镇第三保,新中国成立后属九区三贤乡。1956年成立农业社。1965年属阎良公社团结大队。1984年后属阎良乡三贤村委会。1997年属凤凰路街道办三贤村委会。现为南北两个村民小组。贤南组有村民113户,440人,耕地面积112亩;贤北组有村民88户,303人,耕地面积119.4亩。1958年172厂初建时,有33户迁往今北屯街办境内,另建新村,称新三贤。贤南姓氏有赵、车、张、纪、彭、高等。其中赵姓祖籍山东青州,民国时期迁此,为该村大户;车姓祖籍山东淄川县张庄乡李峪口村,清末民初迁来,但晚于赵姓,亦为该村大户;张姓两大家分别由山东益都县、淄博市迁来;纪姓民国时由阎良镇纪家堡迁入;彭姓民国时期由山东济南迁此。贤北组的姓氏有高、刘、杨、国、王、赵等。王姓是1958年由辽宁省黑山县迁来的。    (二)南王村    该村位于飞机场南侧,东临北屯民立村,南接振关路,北靠飞机场。全村分为王南、王北两个村民小组。王南组现有村民52户,202人,耕地面积268.2亩;王北组现有村民58户,237人,耕地面积69.3亩。该村主要为王姓,解放前属临潼县阎良镇第三保,名为“南王堡”。1950年属九区三贤乡。1958年属阎良乡。1966年属阎良公社三贤大队,更名为南王。1958年南王村部分土地因修建机场,形成了环机场路和村道路旁边的排水沟。目前姓氏有王、赵、张等。    (三)新永村    该村系清光绪年间山东移民所建,因处余家窑以东荒滩,曾取名“东荒地”、“王寡妇庄子”。1949年更名为新永村,沿用至今。解放前属临潼县阎良镇第二保。新中国成立后,属三贤乡管辖。1980年属三贤大队,1984年后属三贤村民委员会管辖。1958年修建飞机场,新永村旁原余家窑(又称西荒地)三户村民由原址迁到新永村正南200米处,后来成为新西组。余家窑原来的蔡姓迁往兴平,马姓迁往北屯。该村分新西、新东两个村民小组。现新西组有村民49户,249人,耕地面积245亩;新东组有村民60户,249人,耕地面积321.1亩。全村以种植蔬菜为主要收入来源。目前姓氏有司、阎、余、秦、张、李、贾等。阎姓和司姓祖籍山东淄博,余姓祖籍湖北。秦姓由山东平邑迁此。张姓两大家由山东安丘县迁来。贾姓由山东济宁市嘉祥县迁此。以上三姓均为清末时期迁入三贤村。    二、本村人物    余群立 1921年10月出生,新永村人。1939年7月就读于陕甘宁边区鲁迅师范。1941年7月参加革命工作,1942年8月加入中国共 产 党。先后在陕甘宁关中分区淳耀县、山西河津、陕西郃阳、陕西大荔分区政治部工作。1950年3月至1955年5月在玉门矿务局先后任军代表、人事处干部科科长、人事处副处长、处长。1955年5月至1959年3月在玉门石油管理局地质勘探公司任-、经理。1959年3月至1970年2月在玉门石油管理局任副局长、党委代书记、代局长。1970年后任五七油田(现江汉油田)一分部副指挥,胜利油田会战指挥部副书记、副指挥,大港油田指挥部书记、指挥。1985年12月离职休养。2008年在大港油田职工总医院逝世。    余德丰(1920~2007)祖籍湖北,新永村旁的余家窑人。解放前参加革命工作。1949年5月阎良解放后,曾任临潼县阎良区区长。    秦安亭(1912~1936)三贤村新东组人。1936年参加革命工作,同年在陕北牺牲,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纪志道(1906~1969)生于阎良镇纪家堡,后随父迁居三贤村。1921年参加陕西靖-,一直追随杨虎城部任云章。1926年参加坚守西安之役。后随部队出关,转战多地,升任机枪连连长。1931年到甘肃平叛剿匪。后驻防勉县、宜川、甘泉等地。西安事变时,纪在王云章旅任营长,先后在临潼、三原等地防御中央军。1937年随部队开赴中条山对日作战,参加了战永济、打温村、攻张营、取木塔山等战斗,后转战洛阳、夏县、安邑等地,在战斗中左腿负伤。1945年奉命养伤,扮成商人,被人抬回老家。1953年,陕西省省长赵寿山托人到家中问候纪志道,纪对政府的关照一概婉谢。1969年病逝。    纪志强(1918~1943) 纪志道之五弟。1938年参加安吴“青训班”学习后参加-38军,任17师51团1营2连班长。1943年在山西中条山对日作战中光荣牺牲。    国际巩(1924~1999) 三贤村人。1939年4月参加革命。1941年4月加入中国共 产 党。在警备三旅八团参与保卫延安的重要任务。1947年身负重伤,伤愈后被留在三边军分区卫生部后勤医院任指导员。后在宁夏、新疆等地工作。1966年7月至1975年1月任独山子矿区-、革委会副主任。1975至1978年任新疆石油管理局党委副书记兼乌鲁木齐石油化工(总)厂-,后调克拉玛依任市党委副书记、常务书记。1982年2月,调石油工业部第一工程公司任-。1985年任公司顾问、石油部监察员。1986年12月离休。1999年病逝。    孙凤亭 三贤村人。1978年2月至1982年5月任蓝田县委副书记,1980年8月至1983年1月任蓝田县革委会主任,后任临潼县县长、人大主任。    纪天营 三贤村人。生于1951年,1970年参加工作,曾任阎良区政协经科委主任。    车振江 三贤村人。生于1966年,1988年参加工作,现任阎良区政协文史委主任。    三、历史传说    【三田哭荆】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载:“京兆田真兄弟三人,其议分财。生资皆平均,惟堂前一株紫荆树,共议欲破三片。明日就截之,其树即枯死,状如火然。真往见之,大惊,谓诸弟曰:‘树木同株,闻将分斫,所以憔悴,是人不如木也!’因悲不自胜,不复解树。树应声荣茂。兄弟相感,遂为孝门。” “三田哭荆”的故事发生年代至今无确切记述。其情节后世虽有演变,但大致相同,多以此为兄弟和睦相处、情深意切的象征,历代许多文人墨客常借此抒发感慨或寄托思念之情。2000年11月,国家政协主席-在香港会见各界知名人士时,讲述了“三田哭荆”的故事和紫荆花,最后他说:“我们这个五千年的古国,之所以经历磨难而绵延不衰,屡处逆境而昂扬奋起,就是因为有许多这样博大深邃的思想,有一种内在的强大的凝聚力。当今中国要发展、要振兴,必须继续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特别要倡导和合,强调团结和睦,唯团结才能发展繁荣。”    四、 文物古迹    【三田墓】据说,三贤村新西组南海文牛场西北角,原有一座大石碑和三个相邻的墓冢,是田氏三兄弟的坟墓,封土直径2.5到3米。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在该村上学的学生每逢清明时节都要来此为田氏三兄弟扫墓。三田墓现已不存。    五、 教育简史    三贤小学始建于1926年,当时名叫“三贤小学堂”。校址设在三贤村东门外,占地1.5亩,有三间教室、一间办公室,主要进行启蒙教育。1942年翻新了校舍,并增加了两座教室。1943年10月,学校实行初小教育,改名为“阎良镇国民第三小学”。1956年5月,与三合村初小、箭王村初小合并,原校迁至三贤村西,时有六座校舍。1959年,三贤小学在民立村建立分校。1966年10月,三贤南校划归临潼县北屯公社管辖,三贤北校划归阎良公社管辖,改为四年制初小。1968年,阎良农中在三贤小学试办一年。1969年三贤小学设立初中,校名改为“永红小学”。1973年绳张初中班并入,校名又改为“三贤小学”。1975年,绳张学生由三贤小学分流出去。1980年学校取消戴帽初中,初中班并入农兴小学,同时新建5间会议室。1981年12月学校分为三合、三贤两所学校,前者在原校址,后者迁往该大队知青楼。1984年,机场封闭,学生无法走读,三合、三贤两所学校又合并,位在原校址,仍名“三贤小学”,并集资11万元,修建了学校基本设施。后因学生减少,2010年撤校,学生分流到附近小学就读。    六、 特色介绍    【蔬菜种植】三贤村新西新东组灌溉条件好,适合种植蔬菜。1964年,新永村即作为阎良的蔬菜区,专供西飞、八所,后来也为阎良城区各大市场、宾馆、饭店供应蔬菜。改革开放后,新西、新东组以“西葫芦”为主要菜种,种植规模不断扩大,曾多次受到西农大教授的好评,并在杨凌农高会上赢得盛誉。该村的西葫芦除销往山西和西北五省外,还远销哈萨克斯坦,三贤村由此而成为西安市有名的“葫芦村”。    三贤村利用周边污水自流的有利条件,从湖北省引进优质莲菜品种,学习外地经验试种莲菜,农民经济收入明显提高。近几年又打造出了大葱、黄瓜、辣椒、生菜等一批品牌菜。特别是新永村的黄瓜日产量达到2万斤,以口感好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好评,除供应阎良市场外,大部分销往外省区。近几年,全村设施农业发展迅速,蔬菜种植面积达到600余亩,亩均收入1万余元。    【奶牛养殖】该村2004、2005年投资约200万元,先后建成三贤村海文、文强两个奶牛养殖示范小区,集中养殖,规范管理,科学防疫,并与银桥集团、蒙牛集团建立了固定合作关系,从而促进了奶牛养殖业迅速发展。全村奶牛现存栏650多头,日产鲜奶5.2吨,年收入660万元。2008年,新东海文奶牛示范园区被陕西省农业厅认定为“陕西省无公害奶牛产地”,为全区养殖小区起到了示范和带头作用。  


断垣村特产大全




断垣村景点大全